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赵祯相信他是一个不输与海笔架的好官,海瑞甚至都比不上他,黎德润并没有像海瑞一样自己节俭也让家人受苦。
相反他把家人照顾的很好,黎德润家中兄弟姐妹甚多足有六七人,这样的家族也不小,他在时常常接济亲友,善待妻子,奉养父母,没有让任何人受苦,这是最为难得的。
赵祯看人是多方面的,因为他信奉辩证之法,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在黎德润身上他几乎找不到缺点,如果硬要说缺点便是他刚过易折的脾气和对自己太过苛刻。
但这何尝不是他的优点呢?
百姓们见之喜,士人们见之敬,不法之徒见之惧,赵祯从不远处前来迎接皇驾的百姓身上便看得出来,他们的身上几乎都是披麻戴孝,脸上的表情也多是痛苦之色。
包拯站在皇驾之下,赵祯让他上车,与君同乘是一件相当尊荣的事情,包拯想了想还是上车了,赵祯指着车厢中的固定在地上的凳子道:“马上便要到卫真县了,朕传你来是想问问,你打算如何办案?”
包拯躬身到:“起奏陛下,黎德润的官志臣已经看过,只需走访卫真县全境便能得出他是否为百姓和朝廷做事,不过臣觉得有些多余,长亭的百姓应该就能说明黎德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赵祯点了点头道:“是啊,百姓如此爱戴黎德润也远远出乎朕的意料,无论老幼,无论富贵,无论亲疏,解释披麻戴孝,可见黎德润的人品,官品。朕要你查的是周琦等人,你可有把握?”
包拯信心满满的说道:“臣有把握,他们绝无脱罪的可能!”
国法是赵祯制定的,那他也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必须要以证据定罪,否则不能以皇帝的金口玉言弄死周琦等人,虽然赵祯在心中已经把这些人砍了不知多少回……
法度这种东西一旦要建立起来,便能难推翻,赵祯就是要利用黎德**事,向天下人表明大宋对贪官污吏的严惩,同时也告诉天下人,大宋的法度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轻易更改。
这是在为以后的帝王打下基础,给皇权套上一个小小的枷锁,形成祖宗之法,后世子孙不可过于利用皇权泛滥行事。
包拯岂能看不出赵祯的用心?
“陛下以身作则,后世之君定当谨遵!”
赵祯笑了笑并不说话,封建王朝的延续都是有始有终的,赵祯不相信大宋能永远长存,但只要延续华夏文明的火种这就够了,他所能做的只有在他活着的时候把大宋经营的更好,尽量延续大宋的国祚。
马儿迈着轻快的脚步到达了长亭,仿佛不用车夫的指挥,马儿就自己缓缓减速停下,人山人海的景象它们已经习惯,谁让它们的主人便是大宋的统治者。
包拯在马车停下之前便急急的跳下马车,他可不想被别人看见和官家一起乘车,这不是现在的他能享受的待遇,让人误解可就不好了,赵祯在马车上微微摇头,士大夫心中的坚持与骄傲还真是让人难以琢磨。
皇帝亲自抵达卫真县,百姓们当然是兴奋的,可皇帝又是来参加黎青天的葬礼,百姓们更多的是感激。
宋缔 第四百二十二章生命换来制度
卫真县前身是苦县,真源县。真宗于大中祥符七年亲临鹿邑朝拜老子之后,下诏改真源县为卫真县。没办法,赵祯的老爹是个坚定的信老奉道之人。
他在位时坚决捍卫道教真理在当时的统治地位,改真源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其他人更加维护与捍卫老子、道教,以期求仙问道之心能打动上天。
然并卵……
赵祯出于对老爹和老子的尊重便在长亭外便下车,远远的便能看见太清宫高高翘起的飞檐。
百姓和官员见赵祯如此举动顿时心生好感,陛下的仁德果然世间无双!数万人躬身行礼口称万岁,隆隆的声响在卫真县的上空盘旋,惊起飞鸟……
赵祯漫步而来,对百姓挥手致意,多么淳朴的百姓啊!就因为自己对老子的尊重而激动成这样。
水泥的路面平整异常,根本无需黄土垫道,净水泼街,赵祯身穿衮服走在其上微微的用脚蹋了蹋地面道:“黎德润即便身死也给卫真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德润道吧!”
州府官员身体一僵便连连点头称赞:“陛下体恤臣属之心古今罕见,我等涕零!”
赵祯看见周琦的一张脸便腻歪,冷笑着说道:“周琦,你如何能坦然面对这路和卫真县百姓吗?!”
此时的周琦已经是抖似筛糠,颤颤巍巍的说道:“臣惭愧,不该不经审查便匆匆把黎德润下狱……”
赵祯冷哼一声:“好一句未经审查,怕是黎德润的自辩之词你都置若罔闻了吧?如此简单的诬告你能看不出来?那是如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朕看你是有心为之!”
周琦扑到在地磕头如捣蒜:“陛下,臣错了,臣……”
赵祯并不理睬而是继续向前道:“你错没错的朕知道,你还有什么话便对你的提审官包拯说吧!”
皇帝金口玉言,四周的侍卫立刻上前剥去周琦的官帽和公服,押解下去,谁也不会理会他的喊冤。
卫真县的有德者长者福伯得到了赵祯的召见,眼前的老人有些紧张,手都不知该放在何处,但毕竟是老子故里出来的人,礼数倒是很周到,有板有眼的参拜赵祯。
赵祯笑眯眯的拉住他的手坐下道:“老丈无需多礼,坐下慢慢聊。”说完便命三才端上茶水,完全不在乎自己的舟车劳顿。
皇帝如此和蔼,聊到开心的地方甚至会哈哈大笑,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了赵祯会高兴,哪家出了厮混的汉子赵祯会笑骂,而撂倒黎德润的身上赵祯却露出愧疚的表情。
一见赵祯的表情难看,福伯打算换个话题省的让皇上尴尬:“官家,其实是黎青天太过刚直,只要稍稍等待必会得到官家的注意,彭城人颜太初都赋诗为他伸冤,范公也要在朝堂上为他说道说道,谁知性子太急,才做出这种傻事来。”
赵祯微微摇头道:“这不能怪他,皆是朕之过也!”
福伯表情一变:“陛下可不敢这么说,怎么能怪到您的头上,皆是那些贪官污吏的错,在老朽看来那些毫州的贪官污吏才最是该死!”
一旁跟随这赵祯的州府官员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虽然有罪的同僚都被收押了,可他们毕竟还是毫州的父母官,被福伯这话一说,不是给官家留下不好的印象吗?
赵祯瞧了他们一眼对福伯笑道:“嗯,朕记下了,以后定会对路州县三级官员加强监督。”
这话显然说道福伯的心中去了,他微微感叹道:“黎青天在自缢之前曾经大声疾呼,朝廷对地方的监察不够,所以才会滋生贪腐乱权,如今官家如此说,也算了却了他的遗愿,黎青天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赵祯点头道:“嗯,朕便是亲自来为他送行的,老丈朕听说百姓闻听黎德润死讯,罢市撤业,数千人涌到县衙,哭声震彻卫真城,可有此事?”
福伯的脸色一变开始变得恐慌,无论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原因,数千人冲击县衙都是不对的。
“陛下,事出有因,毕竟黎青天惨死狱中,我等不明真相还以为是暗中遭遇毒手的……”
赵祯摆了摆手:“老丈无需惶恐,朕知道事出有因,自不会追究,但其中是否有人挑唆,或是指使?”
福伯想了想微微摇头道:“也并无人指使,大家不过是一时激愤罢了,都是一路走一路加入的,并无人聚众,也无领头之人,非要说有主事者便是老朽了。”
果然是老子故里的人,端是敢做敢说,宁愿在自己面前坦然承认,也不愿哄骗自己,赵祯哈哈大笑道:“老丈敢作敢为,朕早就说过不会在追究,当然不能食言而肥嘞!”
赵祯缓了一口气道:“既然您老这么说了,朕也要罚你……就罚你把院子腾出一间来给朕当作行宫只用。”
皇帝外出都是要临时修建宫殿的,赵祯为了避免劳民伤财,严令任何人打着行宫的名头修建宫殿,就在上清宫凑活几天便可,谁之看见这老丈一身儒服,有相当健谈,在自己面前也算是不卑不亢,那就住在他家就好。
经常有富商巨贾献出自己的宅邸供皇帝出巡居住,皇帝住过的房间当然是有龙气,说不定还能留下大运气,福伯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
但他却稍显尴尬的说道:“启奏陛下,老朽的院子太过狭小,怕是让陛下住的不舒坦……”
赵祯抿了一口茶水道:“无碍,朕也不是奢侈的人,凌霄宫阙楼万重朕住得,寒舍草屋一两间朕也住得!就这么说定了,晚上你我好好畅聊一番,朕还想了解一下这卫真县的风土人情。”
福伯自是满口应下,心里盘算着回家之后定要把一切规制好,不然真是在官家面前丢脸了,其实他想多了,赵祯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择床,对于他这个曾经在野地里睡过觉的人来说,有张床就能睡着。
三才脸色不好看,负责防卫工作的彭七更是脸色难看,小家小院的本就不好防卫,在加上官家不让军士们打扰百姓,那只能到加派人手做到外紧内松了。
和福伯聊完,赵祯便亲自前往黎德润的灵位前以天子之礼对黎德润的灵位躬身一礼,在他的灵前对前来观礼的百姓和官吏宣读祭文,并且当着所有人的面答应黎德润会完成他的愿望。
四周的百姓无不痛哭流涕,这是黎德润用生命换来的!
宋缔 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见道门
赵祯难得离开东京城在大宋地方巡视,这一次要不是因为黎德**事,朝臣们一定不会同意赵祯的这次出巡,毕竟皇帝出巡耗费巨大,且劳民伤财。
开始的时候赵祯还不理解,自己不过是去距离应天府不远的卫真县而已,一路上走漕运便是,如何能用得了多大的花费?
可现在他却不好意思说话,眼前队伍实在太惊人了……
单单是自己的马车就足足有六匹马拉着,四轮的马车载着宽大就如一座小型宫殿的车厢,即便赵祯提出缩减开支的提议也没用,礼部的官员能用一万种理由把赵祯的话堵回去,赵祯还不能反驳,因为人家在礼法上是真正的权威……
跟随的亲卫禁军更是数量庞大,赵祯一再缩小,从大驾卤薄换为小驾卤薄,可人数无论如何缩减都有三千之众,所用器物更是繁多。
开始的时候赵祯还没注意,在无聊的时候细细一看却被下了一跳。
篦头四,画角十二,鼓二十四,大铜角八,小铜角八,金四,金钲四,杖鼓四,龙头笛十二,拍板四,这些只单单是杂物,旌旗就更多了,肃静旗二,金鼓旗二,白泽旗二,门旗八,日月旗各一,云雨风雷旗各一,五星旗各一,二十八宿旗各一,北斗旗一,五岳旗各一,四渎旗各一,青龙、白虎、朱雀、神武旗各一。
然后是各种各样的幡子,甚至还有兵器……
方天戟四,豹尾枪二十,弓矢各二十,仪刀二十,仗马十;仪仗兵器也少不了,吾仗、立瓜、卧瓜、金钺、御仗、星各六。
赵祯不认为这些东西能用作实战,但依然被禁军们扛着视若珍宝。
一旁五颜六色的伞盖看得人目不暇接,紫方盖、红方盖各四;红罗鸾凤方扇八,红单龙扇八,红双龙扇八,黄单龙扇八,黄双龙扇十二;
内侍的手也没闲着,拎着拂尘,红镫,金炉,金香盒,金盆,金水盂,金大瓶,小瓶,马杌,金交椅,金足踏,仿佛自己离开这些金器就不能生活一样。
赵祯感叹帝王的奢侈,这大概也是为何有宋一朝文臣们会反对皇帝出巡的原因吧?实在是太奢侈了,金银器具看的赵祯都眼花缭乱,更别提围观的百姓了,可痰盂马桶之类的也都展现给百姓看是什么意思?
赵祯在卫真县的主路上缓缓前进,回头才发现身后队伍的冗长,原来自己不光有这座马车,还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仪象有五,均施锦鞯负宝瓶各一,瓶铜质贴金,并木雕贴金,仰覆莲座,雕花番草;玉辂一乘,大辂一乘,大马辇一乘,小马辇一乘,香步辇一乘,凉步辇一乘,大礼轿一乘。
连朝中的士大夫和商贾都不屑为止,赵祯身为帝王当然不能乘坐,更让赵祯担心的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跟随的吏部官员解释这些都是皇帝出巡必备的交通工具,可赵祯一样都不打算用,步撵说的难听点就是没有四壁的轿子,由人抬着,赵祯厌恶这种以人为畜的行为。
步撵这种东西早早便有了,可除了唐太宗曾经坐过一次就放弃使用后,就再也没人这么做了,至少是在大宋之前没人这么做,毕竟连无道的君王都未尝敢以人代畜。
到了遵守礼法的大宋就更没人使用了,赵祯的仪仗也不过是仪仗罢了,但绝不能缺少,这就是礼法。
庞大的队伍在太清宫前停了下来,仪仗队伍迅速的各就其位,一时间香火鼎盛的太清宫变成威严庄重的殿堂,卫真县的百姓看到了皇帝对老子的尊重。
赵祯对宗教并不感冒,但他对老子这样的先贤却十分敬重,也可以说历代君王对他都十分敬重。
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但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而自称道君皇帝的老爹更是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以示纪念。
赵祯不反对这种行为,但对于老爹把老子封为皇帝这件事却颇为不爽,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这与礼法不合,而且使得很多人在此留下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诗篇,连朝中名臣范仲淹、欧阳修,苏洵等人也赫然在列。
庙祝前来礼拜赵祯,并请赵祯给老子上香祭拜,赵祯无奈苦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就在庙祝脸色一变开始凄惶的时候,赵祯接过线香对着老子的牌位和雕像躬身行礼,没办法谁让这是老爹认可的呢?作为儿子的自己总不能公开反对打老爹的脸吧?
而且赵祯要以道教为国教,那必须给世人留下尊老崇道的一面,这也是赵祯此行的另一个目的,佛门在大宋已经快完了,人的生活好了,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人去菩萨那里倒苦水并整天祈求来生的富贵。
而道门的修身养性和养生之道让大家趋之若鹜,但其中的骗局和敛财不法让赵祯觉得该找玄玄子谈谈,这老头是道教的掌教,自己把面子给了道教,剩下的就该开出条件了,既然道门已经被纳入朝廷的管辖之内,那就必须遵守皇帝定下的规则。
赵祯祭拜过老子之后便进入了太清宫的后殿中,玄玄子已经在此处等待,三才极有眼色的带着内侍离开,他知道官家必然有话要和玄玄子单独叙说。
一张小几,俩个蒲团,一壶清茶,俩个品客,皇帝与掌教就这样坐在蒲团上商讨对道门的规划。
赵祯尝了一口就被这茶水的清香甘甜所打动,笑眯眯的对玄玄子说道:“茶倒是不错,很附和朕的口味。”
玄玄子眼睛一亮的说道:“陛下觉得这茶很好?这便是我道门子弟在洞天福地中种植的茶叶,彩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说人话……”
宋缔 第四百二十四章坐而论道?
玄玄子知道皇帝对这些虚无缥缈的大道不感兴趣,给赵祯续上茶水道:“道家讲究无为清修,返璞归真,但世人却不能如此,当然陛下也不喜欢如此。”
赵祯点了点头:“这话没错,都去无为清修了,谁给大宋缴纳赋税,谁给朕处理政事,谁去保家卫国?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别拿这茶做幌子。”
玄玄子被赵祯一语揭穿也不脸红而是恭维道:“陛下洞若观火,臣便如实上奏,臣打算让我道门子弟广种茶叶,并请朝廷发放经营牌子……”
赵祯明白玄玄子的意思,他是想多一条赚钱的门路,毕竟道门的弟子很多,也要有条生路,而种茶制茶也很附和他们的身份。
赵祯笑道:“可以,朕御批你道门经营茶叶之便,但你要把道门子弟约束好,朕不希望在看到那些放贷的长生钱和骗人的道门把戏,否则加税!”
玄玄子苦笑道:“陛下有所不知,那些走街串巷,行走村县的道人几乎都是假的,真正的道士不是在山中清修,就是在道门做事,何苦跑到世俗间去滚打?”
赵祯奇怪道:“朝廷不是给你道门发放新的度牒了吗?为何还有这么多滥竽充数之人?”
玄玄子这回尴尬了,无奈的说道:“天下道门子弟何止万人,即便是有度牒发放也需时间,且官家又作废原先的度牒,致使许多人冒充我道门中人只需一件道袍便能了事……是真是假难以分辨。”
赵祯一时无语,道门的混乱居然还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是朝堂和宗教之间接合不恰当所导致,赵祯一直把这些问题看的太简单了,在他看来只要把宗教归纳到朝廷的制度之下,便万事安心。
谁知这两年民间长生钱和各种装神弄鬼层出不穷,官员们连连上疏苦不堪言,但对付这些人只能发现之后在做处理,效率低下不说还不能防患于未然,此次赵祯正好抓住机会和玄玄子说道说道。
摸了摸下巴露出和煦的笑容但在玄玄子的眼中却是比恶鬼还恐怖,官家一定是又想到了什么注意,而且对自己一定是不友好的……
果然赵祯开口道:“哦,这么说来是你道门庞大臃肿难以管理了,朕倒是有一个好方法,你道门的户籍专归户部管理,既然朝堂接手了便能给出专项的财费帮你道门管理道籍了。”
玄玄子身体一僵,虽然他不知道为何官家会给他免费的白食吃,可从他对官家的了解其中一定有什么陷阱,别人不知道,他道门可是被官家给坑惨了。
道门的改变虽然让其他人叫好,可在玄玄子看来却是触目惊心,天下道门都成为宣扬皇权的工具,甚至连道门子弟对道法的钻研也被纳入了考核,这对道门来说是相当沉重的打击。
唯一的好处便是道门的土地交税很少,所以玄玄子才打起种茶制茶的主意,否则道门干什么不比种茶赚钱?
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谁让他玄玄子上了官家的贼船,但如果不上后果甚至更惨,那佛门的娄守坚便是最好的例子,不光佛教在大宋不景气,就连佛门弟子也必须是通过朝廷考核的僧人才行,否则一律削去僧籍。
玄玄子苦笑道:“陛下体恤我道门,玄玄子自当谨遵圣谕。”
看着玄玄子的悲苦模样,赵祯都觉得有些不忍心,但他深深的知道,宗教只有在约束好的时候才算得上是一个助力,否则它便如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
其实把天下所有道士的道籍划归户部管理不光能控制道士的人数,更能对他们实行管理和约束。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说来讽刺,道教的那些神仙都是老爹一手册封,原本的道家是不崇尚神仙的,他们追求的是更为高远神秘的大道……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从现实而不是非现实,从人文而不是鬼神角度去追求,儒家追求的人本,而道家追求的则是自然为本。
在赵祯看来老爹求仙问道之心,其最根本的还是在追求那虚无缥缈的长生!
赵祯猛然想出一个好主意,转头对正在苦思冥想官家又给自己设下什么圈套的玄玄子道:“你道门不是也崇尚黄老之学吗?朕觉得你道门应该着重发展才是!”
玄玄子奇怪的望了一眼赵祯,眼前的这位年轻天子:“陛下说的是汉代的黄老道家?!”
赵祯点了点头道:“没错,就是黄老道家,朕觉得他们才是真正能窥见天地大道的人,也是他们发现了火药不是吗?”
玄玄子微微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火药确实是我道门最先发现的,黄老之学也多是经营那些奇技淫巧和朝堂治国之术。”
赵祯笑了笑:“黄老之学乃皇帝与老子所创,以道家思想为主并采纳了阴阳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特点,博采众长,尚阳重刚,这对如今的大宋非常有用。”
皇帝的话使得玄玄子惊讶的合不拢嘴,官家什么时候对道家这么尊崇了?
他上哪知道赵祯看重的其实是黄老之学的根本,以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为两大主题的黄老之学才是大宋最需要的道门!
黄老道家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在赵祯眼中这就是工具性的道家,当然是附和如今大宋发展的!
连官家都看重黄老之学,玄玄子当然高兴,这毕竟是道门的一项,只要经营好黄老之学官家必会重视道门!
“陛下所言实乃旷世治理,臣定当谨记,让我道门弟子好生钻研,以黄老之学助大宋昌隆盛世!”
赵祯笑眯眯的点头道:“大善,朕希望你们学习并宣扬黄老之学,以改变大宋如今对奇技淫巧的忽视,你懂朕的意思吧?”
玄玄子心中当然清楚,官家不就是想提高匠人的地位吗?之前在科举中提高他们的手段基本上算是失败了,许多朝臣都不买账,现在有要让道门宣传黄老之学,归根结底陛就是对那些奇技淫巧更为关注罢了。
一举两得的事情玄玄子当然不会反对,躬身对赵祯道:“臣明白,定然不负官家圣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