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黄金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牛行空
于是,刚才还一本正经的讨论艺术创作的两个人又滚做一团。
等云收雨歇,殷晓静才幽幽的说道:“记住你的说话,只准我们嫌弃你,不准你嫌弃我们,如果你嫌弃我们,我们像大众揭露你的真面目,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个大**。”
他咧咧嘴,无奈道:“你不怕**报复你啊?”
“哼,报复报复,谁怕谁?”殷晓静娇哼一声,一探身子从床头抽出一支烟,还笨拙的点燃,吸了一口以后塞到他嘴里,“以后一天最多只能抽三支。”
“幸好我没烟瘾,也偶尔抽那么一两根而已,如果我是个烟鬼,碰你这么个管家婆,岂不是要愁死?”
“知足吧,还让你一天抽三根呢,没让你戒烟不错了,”殷晓静在他身掐了一把,然后压低声音说道:“起床后给她说一声,实话实说,她会理解的。”
他挠挠额头,“保准完成任务,”说完赶紧转移话题,“你呢?几点班?我送你。”
“第一天几点到都行,反正是报个名字熟悉一下环境,没什么问题的,反倒是你,不会打算一直闷在书房里搞创作吧?要不找个导游去其他景点玩玩?当是散心了,怎么样?”
神级黄金手 第718章 小山包
对于殷晓静的建议,徐景行还真有点心动。请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殷晓静要班,他总不能跟着吧?可闷在出租房里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反正憋是憋不出状态来的,反而不如出去逛逛。只是一个人去看风景,似乎也没太大的意思,只是闷在出租房里发疯要强一些。
所以他点点头,“放心,我会调整状态的,你好好班行。”
不过他心里有了主意,等殷晓静班以后一定要出去逛逛,不过不是为了玩耍,而是为了采风,好好的看看这鹊华二山,通过现实的景致来领略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所刻画的意境和神韵。
只是那样一来,他要在泉城停留的时间更长了,因为鹊华二山相距挺远,想要完全领略到鹊华二山的风采,最少得两三天的时间,不然的话只能管窥豹,只能欣赏到冰山一角。再加创作的时间,跟金二交易的时间,他在泉城停留的时间奔着半个月去了,大大的超出了他离开岛城时跟家人朋友说的期限。
可到了这个份儿,他能怎么办?
午八点半,送殷晓静去卫视大楼里班,他自己开着车直奔华不注山而去,昨天去的时候在车里,根本没来得及细细观看华不注山的风景,这次他可是带齐了装备的,不但有照相机,甚至带了画板和笔墨、染料,怕自己突然来了灵感。
当然,他也不是山瞎看,而是打算找跟《鹊华秋色图》一样的角度去欣赏鹊华二山的美,只是找来找去也没能找到那么个地方,不是看不清全貌,是离的太远,很难直接将鹊华二山的全貌直接收入眼帘。
这个时候,他才体会到什么叫做艺术家的想象力了,因为单纯的从实景来看,鹊山也好,华不注山也罢,实在没有赵孟頫笔下那么显眼,远远望去是两个小山包而已,而且真的不太可能直接将两座山峰同时收入眼帘,除非高空俯瞰,可如果是高空俯瞰,本不太显眼的两座山峰更不起眼了。
他意识到这一点以后,特意在地图测了测实际距离,这两座山间不但隔着一条黄河,直线距离也长达5.9公里,也是接近十二里地的样子,在视线良好的情况下都不见得能看那么远,何况黄河附近多水汽,经常是一幅烟雨朦胧的样子,站在华不注山很难直接看清鹊山的全貌,同样站在鹊山也很难直接看到华不注山的全貌,最糟糕的是现在到处都在起高楼,将本来不怎么好的视线遮挡的更加糟糕。
为了将实景跟《鹊华秋色图》所刻画的景色能够进行一个直接的对,他开着车子可跑了不少地方,沿着小清河一直向东走,走到华不注山的正南方才将华不注山的全貌收入眼,没办法,其他角度的视线都被遮挡了个严严实实,只有正南方的视线暂时还算良好。
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这个方位也要开建大型楼盘了,要不了多久,想欣赏华不注山的全貌只能坐飞机鸟瞰。
不过华不注山周围也不全是楼盘,最起码山脚周围的生态保护的还很不错,据说山脚原本的沼泽地也将被人工恢复,或许再过一段时间,《鹊华秋色图》描绘的平泽连野的景色将会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然,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反正现在的华不注山怎么看怎么不起眼,跟《鹊华秋色图》的华不注山相,现实的山峰远没画那么挺拔那么尖耸,看起来像一个在顶端按了一颗大枣的大馒头,说穿了是一个山包而已。
所以刚看到这华不注山的全貌时,他还真有点失望,虽然心里也能理解,毕竟元代距今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风吹雨刷,山体形状和还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也挺正常的。
然而这山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可气势却一点不差,甚至画的华不注山所表现出来的气势还要强烈,站在正南方向北张望,他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个小山包,而是一柄插在黄河岸边的巨剑,有一种直插云霄的气势。
这可不是他的想象,而是真有这么一种感觉。
在看到那幅高仿版《鹊华秋色图》的时候他有这种感觉,但并不强烈,毕竟那画主要刻画的还是一个“秋”字,鹊华二山只是主题之一,也是大背景,山的气势反倒是次要的。
可在现实不管什么天气什么景色什么环境,山是山,不管你怎么看想不想看它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只要你抬头望去,它是主角,气势永远是那个的挺拔。只是一般人根本感受不到,只有少数觉识能力较强的人才有这样的福气,当然,那些想象力较丰富的人也可以想象得到,只是真切的感受到跟凭空想象得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
如同五姑娘跟真媳妇儿之间的差别。
当然,也可以把他感受到的这种气势说成是华不注山的物性在他灵魂层面的一种映射,也是说在他的视觉层面,这华不注山是一个小山包一般的存在,但在灵魂层面,这华不注山却是怒冲云霄一般的存在。
而这种非常特别的感觉,让他有点沉醉,远远的望着远没有赵孟頫笔下那么高耸的山峰站立了好长时间才回过神来。
回神后恋恋不舍的开车前往鹊山缩在的鹊山村。
鹊山村已经没多少人家了,所以显得有点荒凉,再加鹊山本身光秃秃的看不到什么草木,除了石头只有石头缝里那稀疏的酸枣木类低矮灌木,所以显得更加荒凉。不过山的精致还是挺不错的,站在山巅能俯瞰大半个泉城,鹊山湖、黄河、华不注山、卧牛山等景点能全部收入眼帘,只是看不清晰罢了。
虽然看不清楚华不注山的具体容貌,但却能看清楚大致轮廓,而且也能更清楚的体会到那种拔地而起的气势,因为从鹊山这边望去,华不注山周围一片开阔没有丝毫起伏,唯独华不注山一峰突起,这样一对,气势出来了。
神级黄金手 第719章 赵文敏
也是站在了鹊山山巅,徐景行才明白赵孟頫为什么会把华不注山刻画的那么挺拔了,不是赵孟頫故意夸张,也不是赵孟頫跟他一样能感受到山川的物性和气势,而是这华不注山从这个角度望去,真的非常挺拔。
虽然画里的角度跟他此时所在的方位并不一致,可是他能肯定,赵孟頫在刻画华不注山的时候是以他所在的这个方位来刻画的。
没办法,那幅画本来不是什么写实的画,甚至并不是对着实景描绘的,而是赵孟頫根据记忆创作的。
说起来《鹊华秋色图》的面世还真有点小故事,并不是赵孟頫临时起意的结果,而是受人所托而创。
而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赵孟頫这个人了。
赵孟頫这个人说起来也是个全才,诗词书画金石律吕鉴赏无一不精,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更是独步天下,所创作的“赵体字”更是让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楷书四大家”,也是说,赵孟頫在楷书方面的成在整个历史都是排的号的,而且是排在一巴掌的数儿之内。而这些成,使他获得了“元人冠冕”这一美称。
而且这人还精通政治经济,曾经担任过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六十九岁去世,获赠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敏”,这也是人们称呼赵孟頫为“赵敏”的原因。
另外有意思的是,赵孟頫还是赵匡胤的后代,准确的说是赵德芳的直系子孙,而赵德芳是包拯系列故事大名鼎鼎的“八贤王”。
说完这些,再来说赵孟頫创作《鹊华秋色图》的缘由。
话说赵孟頫有个老乡叫周密,这个人是齐鲁人,却出生在赵孟頫的家乡吴兴,一辈子都没踏过齐鲁的土地,所以非常想看看齐鲁的风情,得知赵孟頫担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所以请求赵孟頫画一幅画,这才有了《鹊华秋色图》的诞生。
也是说这幅画诞生的时候,赵孟頫是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在创作,那个时候可没什么相机,更没什么络,交通也异常不便,赵孟頫在泉城任职,几年后被调回首都,然后借病还乡,还乡之后才有了这幅画的诞生,可赵孟頫依然能把鹊华二山以及周围的景致刻画的那么形象,足见赵孟頫的记忆力不凡,也更足以证明这鹊华二山给赵孟頫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徐景行拿着手机打开络找到《鹊华秋色图》,放大图片,然后把图的华不注山拿到眼前跟远方的华不注山相对,然后惊讶的发现,图的华不注山跟现实的华不注山,除了高度例略微有点差别以外,整体轮廓竟然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山体的形状几乎完全吻合,尤其是山体两侧的起伏,简直是惊人的一致,真不敢想象赵孟頫怎么能把那些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
尤其是那山脉的走向,简直几乎跟照片照出来的差不多,甚至画的实景还要清晰,这让他下意识的想到了黄公望那种将风水玄学和山水画融为一体的创作理念,因为华不注山虽然只是一个尖锥一般的山峰,可小山峰也是有山脉的,而画的华不注山的脉络非常清晰,不知道的还以为赵孟頫是对着高清卫星图画的呢。
这个发现让他的思维有点乱,好长时间才苦笑一声,摇摇头步行下山,路过绘有扁鹊治病救人的小亭子时,他停下脚步拍了几张照片,也算是向扁鹊大神致敬了。也是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这鹊山竟然跟扁鹊有关系,虽然无法考证,但据说扁鹊曾经在这里炼丹救人,并且死后也葬在了这里,所以这山才有了这么个名字。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那是说每到七八月间,这山周围会有漫山遍野的鸦鹊环绕飞翔,所以才叫鹊山。
不管鹊山这个名字来历如何,都足以说明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包还真有点非同凡响。
只是他还没有把这鹊山跟《鹊华秋色图》的鹊山联系起来,他还想找到赵孟頫画鹊山时使用的视角,而这可不容易,他在黄河以北绕着鹊山转了一圈始终没有跟图的视角吻合在一起,没办法只能返回河的南岸,沿着黄河大堤从鹊山正南慢慢的往东走。
在正南方的时候倒是能看到鹊山的全貌,但看到的鹊山形状跟图的形状却玩全不同,好像根本不是一座山一般,难道赵孟頫画的鹊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不应该啊,能把华不注山的轮廓和脉络记的那么清楚,没道理偏偏记不住鹊山,应该是角度问题。
这么想着,他继续开车向东,一直走到黄河那个向东南方突出的v字形口岸时,鹊山的全貌再次呈现在他的视线,而这次,实景跟图形对号儿了,这鹊山的轮廓跟图画几乎一模一样,高矮以及周边的景色都差不多,除了黄河的位置。不过黄河经常改道,尤其是泉城这一代沼泽遍地,说不定在赵孟頫那个时代,这一片是一片泽国。
不过也地理学家会在乎黄河的具体位置,画家们才不管这些呢,画家们只在乎画的好坏。
而他则更在乎赵孟頫当年第一次看到鹊山时的所感所想,如果能弄清楚当时的赵孟頫是怎么样一种感受,那么想画出《鹊华秋色图》的神韵要容易许多。可他一个现代人,如何才能体会到八百年前的赵孟頫的感受?
很显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想到当年的赵孟頫是站在他此时所站立的位置眺望远处的鹊山,心里还真有一些莫名的体验。
而在这时,他的大脑忽然有点眩晕,像是有什么东西钻进他的脑子里一般,跟着见眼前微微一糊,放佛又一层云缓缓飘过,等视线重新恢复过来,眼前的场景让他吃惊的瞪大眼睛,嘴巴张的老大,手里的照相机都不知觉的跌落在堤岸。
神级黄金手 第720章 过眼云烟
徐景行站在赵孟頫曾经眺望鹊山的位置,望着远处的鹊山,视线却放佛看透了近千年的岁月流转和时光悠然,视线的黄河、林木、高楼像是经历了时光倒流一般随着云烟的飘过逐渐变的原始,那些高楼大厦、电线钢塔统统消失不见,林木河水也便的更加自然原始,不变的只有黄河对岸的鹊山。
从他这个角度望过去,鹊山的长度华不注山要长很多,山头连绵,像一只匍匐在黄河对岸的肥硕大虫子,山的周围除了茫茫的水泽只有匆匆的林木,显得俊秀而原始,和视线缓慢了流动的云气搭配在一起,要多梦幻有多梦幻。
这一刻,他放佛附身于几百年前的赵孟頫身,透过赵孟頫的眼睛眺望数百年前的鹊山秋色。
几百年前的鹊山,果然更美。
当他从那种梦幻般的体验回过神来,忍不住在心里感慨了一句,他是有多幸运才有机会欣赏到数百年前的鹊华秋色?现在的人想欣赏那样的风光,只能对着赵孟頫的画来想象,而他却能透过赵孟頫的眼睛去观察,去眺望,去欣赏,这是多么大的机缘?虽然他也不太明白他是如何得到这份机缘的。
确实,这种事儿怎么想都跟幻故事一个路子,可是他却始终认为再幻的现象也不可能凭空产生,他能看到几百年前的鹊山,一定是有原因的,按照因果理论来讲,那是先有因才有果,那么这个因在什么地方?
他望着黄河对岸轮廓有点模糊的鹊山,想到了一些传说的灵异故事,如说在故宫的一些红墙下偶尔能看到挑着灯笼行走的宫女,在某战场遗址能听到残留的杀喊声,按照某些专家的解释来说,是说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和磁场较特殊,在发生某些事情时恰好有雷电闪过,把这些地方改造成了天然的留声机和留影机,机缘巧合之下会重现那些影像或者声音。
这种解释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因为常见的留影机的原理确实非常简单,在复杂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不是没有这种巧合,然而巧合多了肯定不是巧合了。
在他看来,这个思路是对的,千百年前的声音和影响确实是机缘巧合之下被保留了下来,不过跟雷电什么的没太大关系,而是跟他能感觉到的“物性”有关,因为他碰到的两次“时空之旅”都跟物性较强存在有关系。
第一次是他在金二的四合院里看到那幅高仿版《鹊山秋色图》,第二次则是刚才,两次的状态几乎一模一样,虽然第一次看到的是人,第二次看到的是风景。可正因如此,他才更加疑惑。
他刚才面对鹊山,看到的是数百千年的鹊山那最原始也最秀美的自然景象,是赵孟頫当年欣赏到的鹊山风貌,这好解释,因为鹊山那强大的物性以某种他暂时不理解的方式将千百年前的景象保存了下来,然后映射到了他这个觉识能力很强的异类脑海。
这种解释听起来不太靠谱,但好歹还能解释通。
可第一次情况较诡异了,他面对的可是一件高仿品,虽然仿的水平非常高,那仿品的物性也很强,可毕竟只是一件现代人制作的仿品而已,这样一件仿品是如何把几百年前赵孟頫作画时的画面保存下来的?还是高清视频版的?这种情况无论使用哪种理论都解释不清啊,除非他看到的那些画面也都是仿制的,可那样的手段只有传说的神仙才有吧?他可不觉得一个以仿制名人字画为生的人会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仙,也不觉得这世界真的有什么神仙。
所以问题出来了,那幅高仿画是如何把他带入到那种“旁观”状态的?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有点惊世骇俗的答案——那幅所谓的高仿画很可能根本不是仿制品,而是真品。
然而这个想法实在太过惊世骇俗,因为谁都知道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被收藏于台故,而且要经常被拉到其他国家去展览,怎么可能跑到国内来并且落入金二这种人的手里?虽然宝岛现在的国际地位略等于无,存在感越来越低,但是台故里的藏品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几乎全是国宝级的存在,宝岛那边对这些宝贝也格外的珍视,绝对不可能让那些宝贝流落在外。
甚至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台故是宝岛绿营一方的护身符,要不是有台故和台故里收藏的那些国宝级物,宝岛早不知道被轰炸了多少遍了。
当然,这种消化不足为信,但是那一院子的宝贝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便丢失一件都是捅破天的大事儿,何况丢失的是《鹊华秋色图》这种顶级国宝,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情,不光是宝岛那边会炸锅,首都故宫博物院这边也不会无动于衷,毕竟海峡两岸一衣带水,而且这《鹊华秋色图》原本是首都股东博物院的藏品。
再说了,宝岛的藏品是宝岛的,但终归是国的,不是吗?
所以说金二手里这幅《鹊华秋色图》是真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然而他在看到那幅高仿品时发生的一切又让他不得不怀疑他的猜测,如果,如果金二手里那幅《鹊华秋色图》是真的,他该怎么办?是直接报警?还是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又或者是想办法买下来留着自己收藏?
直接报警肯定省事儿,说不定还能拿个嘉奖令呢,尤其是肯定能得到首都故宫那边的好感。
当做什么都不知道一样省事儿,甚至能省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心里肯定不会好受,任由这样一件国宝级的物流落在金二这种人手里,想想都心疼,最可怕的是金二认为那是一幅高仿品,肯定不会特别珍惜,指不定什么时候毁掉了。一旦毁掉,那不只是一幅画的事儿,更是收藏界、美术界、化界甚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神级黄金手 第721章 惊世骇俗的猜测
在四五十年前,人心思动,个个憋着心思要给自己和这个国家、民族洗心革面,一切老的旧的东西能扔扔,能砸砸,国宝级的物损失了不知道多少。品書網
惋惜不?痛心不?
徐景行想想也觉得痛惜,恨不得能穿越回去抢在时间的前边将那些好东西抢救回来,可惜他只能想一想。
发生的也发生了,但一定要记住那个惨痛的教训,以前的好东西救不回来是没办法的事情,可要是现在也目睹着《鹊华秋色图》那样多的好东西被金二那种人糟蹋,那是在犯罪。
徐景行绝对不会允许那样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他知情并且有机会抢救的情况下,所以他决不允许《鹊华秋色图》那么被金二当成高仿品四处招摇,也是说当做什么都不知道这个选项是首先被排除的。
排除第二个选项,还有第三个选项——想办法搞到自己手里。
不得不说,这个选项的诱惑力非常强,甚至可以说是他无法拒绝的。别说是他,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诱惑,在这个时代里不是谁都有机会收藏那样一件顶级国宝的。
假设《鹊华秋色图》这样的好东西流入市场,那价格将会非常惊人,估计卖个几十亿不成问题。也是说,他现在有机会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拿下这件价值数十亿甚至更贵重的画卷收入囊。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这幅画的保存方式。
可惜前提是能得到这幅画,而的到这幅画的方式也简单,画出一幅符合金二要求的画作,也正是他现在在做的事情。只不过他原以为他可能会得道一幅高仿版的《鹊华秋色图》,现在才发现他的收获可能会远远的超出他的预料,老天爷扔下一只天大的馅饼而且正巧落在他的面前,看他有没有那个能耐和胆量吃下去了。
胆量?他不缺,何况收藏这幅画的风险并不高,只要小心收藏着不怕被人发现,毕竟到现在为止人们还都以为《鹊华秋色图》的真品被收藏在台故里。算有一天被人发现了,大不了直接捐献给首都故院,反正到那个时候他应该已经把画里的灵气给吸收完了,甚至有可能把这画给研究透彻了。
所以现在看他有没有那个能耐从金二手里拿到这幅画了。
说到这个能耐,他也有点心虚,现在也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至于到底能不能得到金二的认可,他是一丁点的把握都没有,只能从他总结出来的四个死路下手。
在黄河边对着对岸的鹊山转悠了大半个小时,确定他再也无法进入到那种“时空之旅”的状态,这才恋恋不舍的开车离开,不过也没直接回住的地方,而是绕着鹊山又转了一圈,最后又在附近的山头转了转,算是把大名鼎鼎的“齐烟九点”给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
所谓的齐烟九点,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这九个孤立的山头,据说站在千佛山的“齐烟九点”牌坊处向北眺望可以将这九个山头全部收入眼帘,是泉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而这个名词则来源于“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泻”这一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贺《梦天》一诗的句子。
而另外一种说法,则说这是用来形容泉城周围山头众多的特性。这种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泉城周围的山头确实不少,像是鹊山、华不注山这种海拔不高的孤立小山还有很多,再加泉城市区周围一片开阔,随便一个小山头都非常惹眼,站在高处望去很有诗意,很有“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