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学神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曾经拥有的方向感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这三天,薛城不少士绅豪门,算是当了一回吃瓜群众,吃的开心欢畅。
李家两代精英都把自己定位成,保护薛城普通平民百姓最后一份公正的执行者,反派直接定成许家,还有和许家姻亲关系极为密切的于同知……
许家和于同知,怎么可能不下手反击?就于同知开始处理起,权斗已经白热化,那是要把知府衙门,以及附郭县的知县衙门里,所有和李家相关的人,赶尽杀绝。
以前的李家,出现李元书这样的人物之前,也没比许家、鲁家好到哪去,那些安排在知县、知府衙门里的远亲或奴仆之类,也不少干那些吃拿卡要,敲诈良善的事。
同知想搞他们,找出证据光明正大按照律法开革,都是顺理成章的。
但李家明显不会坐等,各种礼物向知府家里送,外加发动自己的人脉网给知府点赞,给同知施加压力,这就是正常操作,怎么给知府点赞?别忘了李元书的座师,是鲁国一部尚书,尚书这种正二品高官,远不是一般知府能媲美的。
只要李元书和座师走动的时候,多在尚书那里美言几句,就算那位不是吏部尚书,分量也绝对不差的,李元书、李望江两父子,经营的人脉网也不只是一个尚书。
他们在书法界,绘画界名气不错,不止经常用书法绘画去送礼,同样可以和鲁国其他出名的书法家、画家以技术去交流,维护关系。
再加上以往读书考举时的同年同窗等等,李家老三还在朝中清贵衙门里任高官等等……
关系网动起来,薛城知府也扛不住,站在李家这边不只有礼物收,还有各种李家人脉网里的官员给他在全国各地点赞,知府,毕竟是知府,轻而易举把于同知的权势给压了下去。
当然,于同知自身,许家本体,一样有着自己的关系网,他们也不怕李家。
是没办法把李家位于薛城府、县里的吏员给清理掉。
然后,听命于许家和于同知的衙役捕快,和听命于李家的,就这三天,就在杀死许家老七的王汉家附近,上演了好几场全武行,这一场大戏,别说薛城其他士绅家族吃瓜吃的不亦乐乎,就连本地百姓都大开眼界。
越闹越大,在百姓中,许家的名声自然是越来越臭,李家名望越来越高。
还是那句话,办事的官差敲诈勒索百姓,百姓们体会才是最深的,也对这类的事最怕,以及怨恨的,有李家站出来帮他们抗,真是有种薛城出了青天大老爷的快感。
想一想无灵地球时代,包青天这样的青天剧在民间有多么夸张的收视率,就知道华夏子民对于青天这类生物,有多么追捧和有好感,那还是科技时代的人民呢!
谈到对青天的渴望,封建时代的百姓才是最强烈,最狂热的。
后来忠于李家的衙役捕快,和许家的上演全武行,百姓都不只顾着吃瓜了,下场!明着不敢来?我躲得远远的,趁着你们打的火热时,偷偷拿东西砸你一下,或者跑出去踹你一脚就跑,这难道不行呢?
这一场战争,前后两三天,越到后来,于同知和许家家主,就越扛不住了,官场上压不住李家,他们不可能亲自去办事,可下面办事的多有重伤的,还怎么搞?
官府机构里,李家虽然付出了不少代价,但的确压住了局面。
商场上,许、李两家有一些交集的产业,也是不惜血本上演起了恶斗。
鲁国一国的顶梁柱士绅层次,萧家在这里有自己的港口,码头,有围着萧家商队吃饭的无数人。
但薛城身为一个天然的沿海重镇,优良港口不止一个,许家和李家,也多有吃商贸饭的。
就是那些,大商来的商队,走到这里不想继续了,直接在薛城卖货,本地士绅豪族接手后,等一阵子卖给过来的罗马商队……转转手就赚不少。
这才是大生意!
就说瓷器茶叶等等,大商起路价,价格和大商境内差不多,算是正常,到了鲁国卖5倍,许家李家五倍价格拿下来,等到罗马商队直接6倍出手,罗马商队运回去,十倍价格起。
这样的生意每年都有好多起,只一个商贸转手,都要比薛家之类维持薛城一城餐饮、住宿的商业利润大得多,这才是他们能成为顶尖士绅豪门的底气。
薛家经营连锁酒楼,客栈,总要有大量的地皮,城中繁华地段的地皮,还要大量成本。
许家李家以往就是,大商商队来了,我们接货,放仓库一阵子转手给罗马,或者把罗马来的商队货物,转手等一阵子卖给大商,这就是海量的银钱财富。
可为了搞事,这次两家也干起来了。
在以往大家和和气气时,就是维持一个价格,每家每年遇到的,货物数量价值都差不多,不是不想继续拼竞争,而是为了维持和气生财的大局。
现在一开战,就是你正谈着客人,我果断下场讲价抢人……
一旦开启了竞争,便宜的只是商和罗马的商队,亏的全是他们。
唯一还好的是,这样的商业,两三天内,能谈能抢的都不多,目前在薛城的类似商队,才两只。
许家和李家,有交集的行业,不止这一个啊,还有盐场!
鲁国虽然山少,没有那么多金银铜铁之类金属矿,可薛城附近就有着几个大型盐场,在封建时代,原本制盐业没那么发达的时候,沿海盐场,就是所有人吃盐的最主要来源了。
自古以来,薛城就是著名的产盐地之一。
历史上,把持盐场,或者贩卖盐货的盐商有多有钱?
在薛城,许、李、鲁三姓霸占了几乎所有盐场,也是他们家大业大,比经营酒楼客栈之类的薛家,高一个档次的最大证明。
然后,许家,李家就在盐业里开战了,彼此争相讲价拉拢客户……搞得鲁国兴的鲁家盐场这三天门可罗雀。还有来往薛城的盐商们,天天惊喜的喝的酩酊大醉。
要不是还保持着一份克制,估计两家指挥海盗袭扰盐场的事都发生了,可就算盐场还没打起来,他们霸占的近海渔场里,为两家做事的渔船,已经打了好几仗,甚至沉了两艘小船了。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39章 还可以,还凑合,勉强及格?
薛城鲁府,依旧是上次的书房内,鲁振南正在安静的欣赏一幅字画时,鲁国兴快速走了进来,带着一丝急躁道,“父亲,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顿了一下他就再次道,“不能再等了啊,许府和李府两家在盐场价格上开战,结果最亏的反而咱们鲁家,这也太坑了,他们斗了这两三天,虽然各方面算是遍地开花,可动静最大的还是盐价!”
封建时代,华夏历史传承的特征,一个王朝都喜欢盐铁专营,盐铁之类专营后才能给帝国王朝源源不断输送利益。
若是专营,那自然会有管辖盐场的朝廷部门,盐商们从朝廷盐场拿货,再运出去售卖,这个环节朝廷赚的只是小数目,远远比不上各个大小盐商赚得多,也比不上那些上下其手的官员赚的多。
但鲁国,真不是盐铁专营……因为鲁国太弱了,弱的王室连专营权这个裱糊的面子工程都丢掉了。
沿海各盐场士绅豪族,直接控制盐场,你负责一片,我负责一片,然后从盐场里拿货出去卖的商人们,赚的反而不多。
就说薛城这一个府所在地,李、许、鲁三家控制的盐场,辐射的市场范围就是薛城一府三县,外加向周边另外一个府城的两个县多侵入一点。
更远的地方,有其他地带的士绅掌控的盐场在经营。
然后盐商们即便拿到了盐,也只是赚一个不太高的差价,比如一斤盐十几文铜板,那盐商在拿货离场时,盐价已经十文以上,盐商贩卖到一府多县,一斤盐最多赚两文,三文铜板。
不要觉得这价格不算贵,身为一个人,还是无灵时代的普通人,老百姓谁家离的开盐?
那是家家户户,几乎每一天每个人都在消耗。薛城一府三县,加上其他相邻两县,三四十万人口,再加上来往港口的商队和各种随船人员天天都有,这是一笔世代传承铁饭碗。
现在许家和李府抢市场,都是一天一两文的降,一天降那么多?沿海地区,薛城周边正常盐价才一斤十几文啊,这情况下,真是那边生意火爆,鲁府门可罗雀了。
所以,鲁国兴有些坐不住了,真想让父亲立刻表个态,不管是选择支持李家,还是选择当中间人,在盐价这个行业里调停一下,都不能就这么傻坐着干等啊。
但在鲁国兴焦急的问询里,鲁振南还是专注看着字画,仿佛都没听到,等鲁国兴再次呼喊一声,鲁振南才淡定道,“你这养气功夫差太远了。”
“比起你那位好友,不行。我们在这件事里,什么都不需要做,他们的价格战就很快会终结,甚至等价格战持续不下去,我们鲁家才是坐收渔利的那个。”
鲁国兴懵了一息,才开口,“父亲的意思是,李家和许家,不会降到十文一下,已经快触底了?”
他其实也不傻,否则不会成为培养中的下一代接班人。
只是突然间那两边打架,反而让鲁府傻眼的局面,把他给搞得有些小凌乱。
“你还不算太蠢。”鲁振南有些无语的瞪了这个儿子一眼,都29岁了还这么短视,真不知道他这些年天天畅谈的那些振兴鲁国的大话,都是从哪来的底气。
“十文,是一个底线,一旦盐价低过十文,就是隔壁州府,在其他如我们这类士绅控制的盐场里拿货的盐商,也会蜂拥而至,因为价格差已经大于运输费用,到了那时,李许两家不止会受到其他州府士绅们的抵触,排斥,来的商人太多,也会掏空他们盐场的存货。”
“一旦他们没了存货,也就打不起价格战,整个薛城食盐市场,就是我鲁家决定一切,别说原本价格不愁卖,抬上几文也轻松。”
鲁振南淡然分析,他说的也是事实。
薛城是一个港口城市,海运发达,不管是远洋还是近海,都很发达。
海运不比陆运,便捷性很大。
就是跑上几百上千里,大船一扬帆,比陆运轻松太多倍,李许两府敢降到十文,就绝对会有其他州府的盐商来拿货,也绝对会引起更多士绅豪门的敌视。
除了敌视就是利润了!
你有盐场又如何,难道无限库存无限产量不成?盐场里的盐,都是有数量的,你卖光了想重新制盐,也需要时间,封建时代的制盐方法,能先进到哪去?否则也不会在历史王朝上,动不动出现盐慌的现象了。
根据地理位置等区别,薛城等沿海地区食盐一斤十几文,但在大商、大唐、罗马等内陆州府,一斤二三十文,三四十文也不罕见。
等许李两家暂时没货了,库存满满,就是现在鲁府里卖不出去的那些,在薛城周边市场,就是暂时性的垄断价格。
亏?许家和李家开战,结果鲁家被打死了?别搞笑,鲁家只会坐拥渔利,笑到最后。
他相信多给鲁国兴一定的时间,去慢慢理清楚各个环节,这个儿子应该能想明白,但他就是太急躁,看着一个个原本从鲁家买盐的盐商都跑那两边了,就急了,人一急就容易判断错误,进退失据。
几番话下来,鲁国兴的确稳住了,一张脸上的表情也是讪讪无比。
“这三天,你们去拜会那位贵人了么?”
鲁振南再次开口后,鲁国兴这才道,“每天去拜访一次,说的也不多,交情也不深。”
“主要是元书向他汇报各种近况,第一天那位表态还可以。第二天那位说了元书还凑合,今天……那位才笑着说元书表现已经勉强及格。”
说到这里,鲁国兴都忍不住吐槽了,“我还真是想不出那位到底什么身份格局,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李家已经付出很多利益了,安抚那位知府大人,付出了多少资源人脉?”
“开战以来,各方面财货损失多少,口碑开始崩坏,只是勉强及格?”
“他到底有多尊贵还不知道,但这态度口吻,已经傲的超出我们这个阶层了!”
李元书的初衷,只是为了保护杀死许家老七的直接凶手王汉家附近几十上百户邻居,不被敲诈盘剥的破产或卖儿卖女,到现在,他付出的,已经远远超出那几十上百户平民家庭的价值总和了!
就算是心善,在鲁国兴看来,那还真不如,任由许家和于同知派出来的衙役捕快随意敲诈,大不了李元书从家里拿些钱财帮他们交了敲诈款,那远比现在轻松的多。
鲁振南也愕然,还可以,还凑合,勉强及格?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40章 三生有幸?!
别说鲁振南对苏恒的三次评价感到错愕,惊疑,李府书房,坐镇指挥中枢,调控一切资源打这一场仗的李望江,在听到了李元书的汇报后,也是好几个呼吸,都失神了。
又过了一盏茶功夫,李望江才笑着轻抚额下美须,“你这评价标准,终于从凑合变成合格了?那位大人物,是用什么标准评价这些的?”
李元书这时也是懵逼的,“父亲恕罪,孩儿实在无从得知,不过我能从凑合变为勉强合格,应该就是咱们李家在这一次盐价大战中,拉着许家一起给全城百姓送福利吧。”
不止自己亏损,还拉着对手,以往骑在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豪族一起赔钱给百姓送福利,这才是值得苏恒肯定的方面?
盐价战打倒现在,就是今天,李府向全城百姓放言,不一定非要以前认可的那些盐商们,才能去盐场拿货,任何百姓只要抵达盐场,几斤十几斤,几十斤的散货李家也做。
薛城百姓轰动了。
以往李家控制的盐场不让百姓私下里去购买,那是因为太麻烦,一个百姓一家人,几家人跑去一次能买几斤盐,几十斤?全城百姓怎么说也是十万往上的,这还多亏了全鲁国才五六百万人口,薛城这港口城市人口才那么少。
你要是连散货也卖,李家盐场得增添多少人手,增添多少麻烦?
十几文几十文的散钱,清点以及给与货物不麻烦么?记账不麻烦么?
还不如找一些有口碑的盐商,他们认可的,一次就是几千几万斤,甚至十几万斤进货方便,反正盐商赚的也只是一个辛苦钱,大头都是被他们盐场拿了的。
现在,开放了向百姓发放散货的口子,李家是为此付出了很多人工成本,却也不得不拉着许家,一起那样做的,许家不做都不成,你不做,等全城百姓都从李家这里买到了盐,买到了一定时日的盐……
你手里有盐暂时也卖不出去了啊。
你说等李府的货卖空了,他们再等待一段时间接管市场?有这个希望,但李家已经私下里放出风声,就算赔本,高价从其他地方进盐,或者降价战开始前的正常价从鲁家盐场进盐,再亏本卖给百姓,也不是不行,反正大家都大战了起来,有些事做不做是一种情况,该说的,该吹得总是要搞起来。
只要他们让百姓相信,李府盐场能长期供盐,许家就得坐蜡,亏本到一定时间,许家有盐场,卖不掉盐,也会崩。
薛城百姓,愿意相信李家让他们吃上一手盐,不用被盐商再盘一层么?当然愿意相信!现在的李家在薛城百姓名望中,就是青天在世,李家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
这就搞的许家,不得不也开始散装卖给抵达盐场的百姓,更关键是,那些百姓,直接从盐场买了盐,也没人念着许家的好,反而都在私下里传播,现在多散装买一批许家的盐,李家盐场就能多留存一些……以后这也能维持的更久。
这差点没把许继骞那个家主给气死。
李元书也是觉得,苏恒本就是同情,或者正视百姓这个群体的大人物,才会在三天前的酒楼上,说出那些话,他之前两天不管怎么做,事情格局的确不大。
无非是为了保护王汉家附近几十上百户无辜百姓不破产,不被逼迫的卖儿卖女,才搞了那么大动静,今天一出,就是薛城十几万百姓,都可能从中受益的。
百姓受益越多,亏本的就是李家、许家、还有以往当中间商的盐商们。
哪怕这种受益和惠及,只是短期的,不是长远的,可这也算是李家尽自己能力,勉强做到的。
李家同样明白,价格战,没办法降到10文,更别说以下了,封建时代食盐昂贵,最主要一点是运输成本,官商联手后的税收等成本高昂。
可在这里本就是沿海盐场城市,运输成本几乎……薛城百姓出城走几里十几里就到了。王室或朝廷在这盐业里收不上税,就是一个李家许家等士绅豪门,煮盐的一个成本而已。
这里是如此,其他鲁国沿海盐场,一样如此,海运还特别发达,运输成本就基本大幅度暴跌,再降价,那真是自绝于鲁国士林,引起仇敌无数的了。
伴随着李元书的话,李望江再次思索起来,几十个呼吸后,他才笑道,“既然那位大人物,格局那么高,你都做到这些了,才是勉强合格,下次见他你可以问一下,在鲁国有谁能让他值得欣赏的。”
“有了一个对比标准,咱们才好确定下一步怎么做。”
李元书哑然,父亲这个主意还真是画龙点睛了,如果只从还可以、还凑合,勉强合格等去判断,这苏恒眼光真的高的没边了,对李元书也算是一种打击?
但凡事,要看对比。
………………
新的一天来临,等李元书和鲁国兴联手拜访了一次苏恒,再次返回李府时,李望江都在颇感兴趣的等待着。
李望江一眼发现,自己这个儿子,情绪恍惚的厉害。
直到他轻咳一声,又坐下喝了一盏茶水,李元书才猛的清醒,苦笑着看向父亲,“父亲,孩儿终于明白,那位大人物的眼光有多高了。孩儿能得到一个勉强合格的评价,真是……三生有幸!”
“……”
李望江没说话,只是等。
李元书笑容更加苦涩,“他说,对鲁国留意不多,但若说谁值得他欣赏,赞扬,那么,大唐农家圣贤许继民,算一个,那位苦心研究农学数十年,近期研究出了能让亩产翻两三倍的新稻种,若新稻种在天下推广,恐怕上亿华夏苗裔,几乎都不怎么受饥饿之苦了。”
“在大商,墨家巨子杨安,墨侠令许道忠等等,也值得欣赏赞扬。那都是一群巨子和令长啊,……”
“在齐国,齐王一王五殿下,即便目的功利性十足,但他们的确做出了值得欣赏的大业。”
“在赵国,雄主何俭马马虎虎,江氏一门豪杰,值得欣赏。”
…………
这些话,都是他当着鲁国兴的面,问苏恒的,但苏恒却是在他临走时,先让鲁国兴退下,才单独告诉他的。
他暂时都没告诉鲁国兴,苏恒简单点评,蕴含的信息量太恐怖了!
原本老神在在的李望江,都惊得一下子差点跳起来,像是炸毛的猫一样。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41章 你这是小泥鳅想当神龙?
由不得李望江这个在鲁国略有名望的老士绅不头皮发炸,实在是李元书讲出来的那些名字,一个个都太夸张了。
那些名字里,除了一个农家大贤许继民,他毫无听闻之外,其他哪个不是名震诸海?
那些名字里,除了许继民之外,随便一个若有雄心,怕不是都能平灭鲁国!或者说率领麾下大军杀过来,鲁国会望风而降。
墨家巨子杨安,墨侠令许道忠?
那可是墨家,墨家在千年来,于华夏苗裔中的名望,那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因为代代累积叠加出来的威名,太恐怖了,就算墨者们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在两大帝国,可不代表他们在鲁、齐、赵、卫等海洋诸国毫无人手。
说他们在海洋诸国没人手那是不可能的,不要忘了,墨商们能赚取海量财富,在全天下救济困苦,也多有靠海洋贸易赚来的,既然要跑诸海,沿途用于补给停歇的各岛国,怎么会不存在墨家子弟。
海洋贸易,墨商们跑的才是真正的四海!
而且墨商们跑海行商时,别说普通海盗不敢冒犯了,就是之前抢劫过萧家商队两次的文特拉公国,都绝对不敢冒犯,不管那个文特拉对华夏苗裔多么残暴,经常叫嚣着要灭了刘国,奴役上百万华夏苗裔……
但真看见了墨侠的船队,文特拉公国只会战战兢兢,恭送人家远去。
墨家!墨侠一个组织,随时能在陆地上拉起来十万精兵,还是不怕牺牲为了理想可以奉献一切,包括自己生命的精兵,只要时间足够,30万大军都不算困难。
那样的墨家,连称之为一代英主的商帝赵煜都不敢轻易招惹,那是大商帝国啊,还谈什么文特拉?文特拉大公,在墨家的巨子和令长们面前,提鞋都不配。
那样的墨家高层,盘剥鲁国上百年的大商士绅,抱起团来也最多放几句嘴炮,甚至连嘴炮都不敢明说,私下里说说还行,你要敢真的大庭广众放嘴炮,信不信改天就有一群墨辩来,把你嘴炮的怀疑人生?把你嘴炮的名望顶风臭千里?
注意,这还是指,那些盘剥鲁国上百年的大商士绅们,抱团之力!
大商的士绅抱团都这样,还谈什么鲁国士绅,别说是李家这样在一府之内有名望的小门小户了,萧继晨所在萧家,那是五代出了三位鲁国宰相的萧家,五代三宰府三尚书,两任还是吏部尚书,士林中的门生子弟遍全鲁。
这就是萧家,但哪怕是萧家家主遇上墨家令长,也是远远看几眼,有多远逃多远。
免得被墨家注意到他们那样的土豪劣绅,被狠狠教训一顿。
在那样的名字面前,苏恒的评价只是值得欣赏赞扬?而现在,李元书这个李家下一代继承人,都能有幸和那样的名字排列在一起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