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养娃日常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臻善
小鱼儿想想就心疼了,不由伸出带着肉窝窝的小手,一下下拍着外公的胸膛,“外公不怕了,外公回家了,不怕了。”
一屋子人被这小不点的骚操作弄得哭笑不得。不过好的一点是,刚才那种凝重的气氛是没有了。
林父到底提了这么多天的心力,如今心愿达成,所有的精神都散了。他只觉得困倦的厉害,张嘴打哈欠止都止不住。
瑾娘见状就说几个孩子,“外公累了,还想知道什么,等明天外公有空了,再让他和你们讲。如今咱们先让外公回去休息好不好?”
几人都点头。
长安长平起身说,“婶婶,我们送外公回去。”
“好,那就交给你们两个了。”
瑾娘和翩翩、长乐、小鱼儿将三人送到翠柏苑门口,远远看见长安长平扶着林父消失在绿荫中,几人才回去休息。
翩翩几个今天还准备睡一个房间,她们有很多话要说,如今一点都不困。
倒是瑾娘困倦的厉害,也不管那三个小祖宗了,只叮嘱嬷嬷们看牢些,别让她们在屋里胡闹,到点了让她们睡觉,随即她就洗漱歇息了。兴许是困的很了,脑袋沾到枕头就睡死了,第二天一睁眼就见天色早就大亮了。
瑾娘问丫鬟徐二郎去了哪里,话落音就见徐二郎正好从门外走进来。他手中拿着一封书信,是给平阳镇去的家书,徐二郎交给瑾娘,问她是否也写一封。
瑾娘就说,“肯定要写的。我先看看你写了什么,要是你写过的,我就不提了,你疏漏的我再补上。”
徐二郎点了头就说,“写好后交给汇河,让他找人送出去。我稍后要去拜见座师,今日不在家,且不用等我吃饭了。”
瑾娘早有准备,说了声“好”。
徐二郎离开后,瑾娘打开他写的书信,仔细读起来。
书信一股直男风,上边三两笔交代了他将三郎打发到军营,随后他殿试中了头名,被陛下钦点为状元,并赐字“士衡”一事……再就没有了。
从头到尾,连一张纸都没写满,这么简陋的家书,瑾娘真是头一次见。
她也真是长见识了,对徐二郎的直男人设认识的也更深刻一些。这人,把这书信送回家也不怕徐母暴走。
哦,徐母头一眼肯定会暴走的,但随即她只会欣喜若狂,把让她暴走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去。
二郎中状元了,光宗耀祖了,徐母的夙愿得逞,怕知道这消息后就要激动的去给青丘山所有的菩萨塑金身。那里还能想起她还有个三儿子,而这儿子还被徐二郎背着他们送到了军营去操练。
不得不说,几年相处下来,瑾娘对徐母的性子还是非常了解的。
最起码,徐母接到瑾娘和徐二郎的书信的时候,那反应真是和瑾娘所料的半点不差。
儿子和媳妇一同送信来,徐母首先翻看的自然是儿子的信。
然后她就看到,二儿子背着他们将三郎送到了军营。
看到此处徐母怒火汹涌,真是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到京都,将那不孝子给狠狠的棍打一顿。
大郎战死了,她只剩下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她虽然都没怎么管过,但那到底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怎么会不珍视,不爱重!
也正是因为珍视,因为爱重,她在明知道二郎渴望习武从军的时候,硬是以死相逼儿子弃武从文。她心里不是不愧疚,不是不难过,可比起儿子的梦想,明显是儿子的性命更重要。她不能容忍这个儿子也出意外,所以做了儿子最厌恶的事儿。
可即便会痛恨她又如何,她儿子今后会走一条安稳的路。人生不一定有多大出息,但最起码他整个人安然无忧。
可恨她当时把主要压力都给二子,对三儿子只是简单要求了几句,却没有声嘶力竭的要他也保证再不入军营。结果可好,这就出岔子了。
那两个逆子!!
怕是其中一人早有“反心”,而另一人干脆就给提供了机会。结果可好,她的三郎入了军营。以后说不定会上战场,说不得也会丧命。
徐母气的不住抚摸着胸口,郁怒压的她简直喘不过气来。
可如今有什么办法呢,那两个孽子都大了,翅膀硬了,已经飞出了她的掌控了。徐母再怎么怨恨,也只能自己生闷气。
李嬷嬷看着徐母大喘气的模样,可是吓坏了。
家里几个小主子都上京了,可她对这个丝毫没有主母模样的徐母,丝毫不敢懈怠,甚至伺候的比以往都要用心。
不为其他,只因为二公子特意派了人盯着府上呢。但凡府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二公子那里不多时就会得到消息。
先不说她本来就不敢违背主家做些恶事,只说她当做儿子养的一个侄儿也被二公子带走了。那小子是她哥哥家的幺儿,机灵活泛,和她很亲近。她是把那小子当儿子看待的,还指望老了以后把体积都留给那侄儿,好让那侄儿给她摔盆送终。二公子把人带走的意思不言而喻,也因此,李嬷嬷可不就更安分了,伺候起徐母来,真是用足了十二分的心力,不敢让徐母有一点不舒坦。
如今看徐母气坏了,险些喘不上气,李嬷嬷吓的一颗心差点从嘴里蹦出来。
好在她也是识字的,一眼看去就扫视到信上说辞。看见三公子从军了,李嬷嬷心惊肉跳,暗地里却道:难怪老夫人气成这个模样。可稍后她又看见了什么?二公子殿试中了头名,被陛下点为状元。
李嬷嬷激动的嗓子都劈了,尖利的声音吼的徐母耳膜阵痛,“夫人,夫人您快接着往下看,二公子中状元了!二公子是陛下钦点的状元了!!”
徐母先还不明所以,条件反射随着李嬷嬷手指点的位置看去,结果一眼看到状元两字,她热血上头,只听“轰”的一声响,像是有噼里啪啦的烟花在头脑中炸开了。
二郎中状元了!!!
是状元,陛下钦点的状元!!
徐母拿着书信一下站起来,激动的面容都有些扭曲。而后,倏然一声哭嚎,徐母喜极而泣,“我的二郎啊!我的二郎中状元了!”此时此刻,什么三郎啊,从军啊,全都不在徐母脑海里了。她现在哪里还能想到那些有的没的,她现在满心满眼只有她的二郎。
她的二郎争气啊,中状元了,成了朝廷的六品官员,比县令的官职还高呢!!她的二郎啊,给她挣了大脸面了。
屋里伺候的丫鬟婆子们此刻才确信,二公子是真的中状元了!
方才李嬷嬷那么说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李嬷嬷在开玩笑。毕竟任谁也想不到,弃武从文没几年的二公子真能在殿试中拔得头筹。尽管他会试考的好,可他们当初都以为二公子只是运气好而已。却原来,二公子是实力强,运气不过是他实力的一部分罢了。
屋内的丫鬟俱都喜形于色,激动的给徐母贺喜,“恭喜老夫人,贺喜老夫人了。二公子中了状元,以后您就是诰命夫人了。”
屋中正热闹,外边就有丫鬟跑进来,匆匆禀告说,“老夫人,老太爷回来了。老太爷……”
“老太爷什么老太爷,我回趟自己家还得禀告,说不得这家里是谁当家做主了。”
徐父掀开帘子进门,脸上的表情不太高兴。徐母却根本不把他的脸色看到眼中,她前半辈子指望不上他,后半辈子也不指望他。更何况如今儿子出息了,她全部的希望都在儿子身上,就更指靠不上这老东西了。
徐母毫不客气的顶了回去,“这个家谁做主我管不着,可在我这鹤延堂,就是我做主。”意思是,这还不是你胡闹的地方,我不惯你这毛病。
徐父“嘿”了一声,“你这婆娘,年轻时候装文雅有礼装的好,骗的我想都没想就把你娶进门。结果可好,你都是装的。唉你说你现在怎么不装了,你这看我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我就这么招你嫌?”
徐母冷“呵”一声,意思不言自喻。徐父被徐母气的眼发花,但是他还记着此番回府是有正事的,和这婆娘争执纯粹浪费时间,他现在哪有心情和她吵啊,他满心满眼都是儿子的书信。
算算时间,儿子这时候殿试早就该完了,那么这封书信就该是报喜的。只是不知道儿子中没中进士,进没进一甲。
徐父对儿子的要求真心不高,他觉得儿子能中进士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可儿子上一次会试的成绩好,会试第二名,这成绩他真是想都不敢想的。既然会试成绩这么出彩,那他是不是可以期望儿子殿试能进一甲?
要是儿子进了一甲,他就摆上七天七夜的流水席,请全镇的人都来吃席。





穿越养娃日常 第143章 功名旗杆
越想越按捺不住,徐父一再催促徐母,“二郎的信呢,你赶紧拿出来给我看看。你别骗我说二郎没来信,我在这家里也是留了人的,刚才已经有人给我报信儿说二郎来信了,你赶紧拿出来我看看。”
说到徐二郎,徐母表情一柔,也懒得和徐父再说道些有的没的,就将并拢在一起,被袖笼掩住的双手分开,将其中一只手中捏着的信张递给徐父。
徐父一见徐母从袖笼中拿出的书信,心里又忍不住嘀咕一句:这婆娘藏的可真好,他真就一点没发觉她并拢双手的模样有那里不对。
很快徐父就无暇顾忌徐母了,他和徐母的反应一样,先看到了二郎做主将三郎送到京郊军营一事,气的吹胡子瞪眼睛,大骂“不孝子”,还说徐二郎越过他们这对爹娘私下决定兄弟的前程,这是没安好心。结果,转眼就看到二郎中了状元。
徐父脸上笑成了一朵菊花,那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线了。
他还怕是自己日有所思,眼花了看错了字,就吆喝一声让外边的王奎进来,给他看看二郎是不是真中状元了。
王奎:都说几百遍了,老爷我真的真的不识字啊!
王奎心里苦,但他不敢说。
他是老爷的贴身小厮,进老夫人的院子没什么,可进老夫人的院中的房间就不妥当了。更何况,自从老爷和老夫人“分居”以来,他在鹤延堂的那点体面也渐渐消失了。若非他硬着头皮跟着闯进来,刚才在进院门的时候,就被那守门的婆子拦下了。就这,进了院子他也不能靠近厢房,老老实实的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猫着。结果正猫的得趣呢,老爷就喊他了。
王奎: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徐父喊了几声,没把王奎喊进来,不由骂了一声,“只吃食儿不干活儿的混账,用到人的时候就跑没影了,看老爷我一会儿打得你哭爹喊娘!”
他又转向徐母,“二郎这是……真中状元了?”
“上边白纸黑字写的明白,老爷难不成是老眼昏花,连那几个字也不认识了。”
徐父得到肯定答复,傻子似的嘿嘿嘿笑起来。
他此时那顾得上计较徐母的坏脾气啊,想起徐二郎还是这原配生的,不由满意的看了看徐母的肚子。心想这婆娘自己没本事,但是耐不住她的肚子争气,给他生了个好儿子啊。
徐母:突然浑身发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徐母斜睨一眼徐父,那眼神要多嫌弃有多嫌弃,徐父不以为意,他现在心情正美呢。儿子中了状元,光宗耀祖了。而且还被陛下点入翰林院为官,正六品的侍读,虽说是给皇上讲书的差事,好像很不起眼,但耐不住能直接面君啊。
人的感情可不就是这样一点点处出来的。见得面多了,情分深了,陛下就知晓二郎的好处了,那距离二郎升官加爵还远么?不远了!!!
想想兴许要不了几年,儿子就能混个二品大员当当,徐父真是热血澎湃,感觉自己像是瞬间年轻了十岁。
等看到信的最后,儿子还被陛下赐了字,就叫“士衡”,徐父更是觉得自己刚才的臆想没错。
陛下肯定是很看重他们家二郎的,只是发愁二郎刚入京为官,没有政绩,不好提拔,所以才封了六品。等再熬些日子,二郎肯定能如同坐着宝马一样的速度疯狂升官。
越想越美,徐父不由念叨出声,“润之多土啊,还是士衡这两个字好。陛下就是水准高,听听给二郎起的表字,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辉煌气息。”
徐母听他说这话还有些莫名其妙,她毕竟没有把信读完,所以狐疑的瞅一眼徐父,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有的没的。
徐父见状就把信递了回去,“你看看,你好好看看,我们二郎这下真的出息了。陛下都给他赐字了,不行,我一定要把这事儿说给爹娘听,你赶紧看完这信,一会儿我去祠堂把这信烧了,让祖宗们都瞧瞧。”
徐母竟然没有反对,还深表认同的点了头,将读完的信递给他。末了还不忘体贴的说,“再给祖宗们读一读,婆母她老人家不识字,你就是烧给她,老人家也不认识,你还是亲自读一遍再烧。”
“这还用你说。”
说完这句徐父又摸着下巴道,“不知道二郎什么时候回来,他中了状元是大事,我准备召集族人重新开宗祠祭祖,顺便再办几场流水席,给他庆祝庆祝。”
徐母皱眉,“何时回来的事儿,二郎没说。”
徐父看了看手中的书信,上边确实没提及何时归家的事儿,不由念叨儿子,“这么大的事儿也能忘,真是靠不住。”
徐母倏然想起还有一封信没拆,就道,“瑾娘也来了信,说不得会提及此事,我先看看。”
徐父又嘀咕一句,“有其母必有其子,怪不得二郎做事不周全,都是拜你这当娘的所赐。”
徐母:呵呵。真要这么说,儿子中状元我可要居头功。
比不得徐二郎的书信语言简练,直指中心,瑾娘的书信就琐碎多了。先是写了家中几个孩子如何,又写徐二郎考前的准备工作怎样,还把金銮殿上发生的事情,转述给徐母,图她一乐。此外还写了三郎在军营不错,已经来了两封家书,他读书识字兵法学的好,加上武功卓越,很受上司赏识,已经被破格提拔为小队长。又写她如今肚中的孩子如何,府中的人情往来怎样。最后才又写到,因为陛下让二郎半月后入职,时间紧迫,他们就不回平阳来了。另外还叮嘱徐母,说是过些时日许是会有差役和礼部的人来平阳,为的乃是功名旗杆的事儿。
古代有功名旗杆、旗斗和牌坊。若中秀才,可以立旗杆,旗杆上没有旗斗。若中举人,立旗杆,旗杆上一个旗斗。若中状元,有三旗斗。若是族中出了一品朝廷大员,则可在族中祠堂前,立四斗旗杆。
平阳镇秀才十多位,举人只有四人。当然,那是以前,如今么……不算已经脱离了举人范畴的徐二郎和林父,至今还是四位举人。只是其中一位老举人,也就是当时石老太爷想让徐二郎拜师的那位,在他们搬离平阳镇前几个月就仙去了,而如今又多了一位郑顺明郑举人。所以,整个平阳镇的一斗旗杆,数来数去还是四支。
三斗的旗杆那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四斗旗杆更是想都不敢想。而如今,徐二郎中了状元,按例朝廷当在徐家宗祠外设立三斗旗杆。
这是大事儿,普天同庆的大事。
因为这件大喜事,徐父和徐母连徐二郎不能回来的怨念都散了。他们红光满面,一个个激动的双眼泛光。
三斗旗杆好啊,这旗杆立起来,只要不是天灾**,几百年都不会倒的。那么后世子孙就都知道,他们徐家出了一个状元,而他们这对状元爹娘,也要跟着一起出名了。
徐父摩拳擦掌,连道几声“好好好。”
徐母就说,“你现在就去找族老,让人把宗祠那边好好休整休整。别礼部的郎官来了,看到那里还污糟一堆,那就丢二郎的人了。”
“是是是,我这就去。”
事实上,哪里用的着去收拾呢?
一个宗祠是一个族姓的颜面,哪怕是一家一姓之人,不管各家府上收拾的体面不体面,反正宗祠前后左右肯定都要收拾的妥妥当当,干净整洁。
徐家在平阳镇的宗祠就是如此。
甚至因为徐家族人大多富裕,宗祠还远比别人家的更加壮阔宏伟。那一圈宗庙,占地面积可不小,宗庙旁种着诺大一株银杏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葱茏茂盛着呢。当时指点徐家族人将宗祠设立到这里的神棍还曾说过,看这银杏树的兴衰,就可以看出这一族的兴衰。意思就是,银杏树与徐家的荣辱富贵息息相关。
之后徐家的繁盛,也正好应和了神棍的话。所以徐家人对这株百年银杏树照顾的特别周到,以至于这树越长越茂盛,体型也越来越庞大,枝干渐渐伸展出去,甚至把半个宗祠的面积都遮蔽起来。
族中人都说“这是徐家还要继续昌盛的征兆”。也正是因此,当初平西侯府打了败仗时,平阳镇徐姓的族人都丝毫不惊慌。毕竟他们亲眼见到银杏树葱茏茂盛,那么平西侯府就不可能败落。换句话说,即便平西侯府败落了,徐姓肯定还有人要崛起,要继续照顾他们这些姓徐的族人。
而如今,那个人可不就起来了。
只是,任是谁也没猜到,那人会是被爹娘以死相逼弃武从文的徐二郎。
徐二郎早先他们都是看好的,毕竟他根骨好,习武是一把好手,武功练的比谁都高。偏这小子脑子也灵活,兵法计谋也得心应手,那时他们还说,这小子要是上了战场,说不定还真能挣个官爵回来。
熟料大郎战死,他父母就走了一步臭棋,逼着孩子弃武从文。当时他们都以为这孩子要废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该劝的他们都劝了,可徐父徐母铁了心要孩子读书,他们也没办法啊。
倒是不想,争气的孩子到哪里都争气。
二郎这小子不声不响中了举人,前不久中了贡士,这才多久,又中了殿试头名,被陛下点为状元。
状元啊,三年才出一个。他们整个朔州,迄今为止也只出过一个状元而已。
大喜!大喜!这真是足以记入族谱的大喜事!
徐姓族人喜形于色,奔走相告,于是不过多长时间,整个平阳镇的人都知道,徐家的那个徐二郎出息了!中状元了!!!
平阳镇的百姓还以为幻听了,以为徐家的人qing tiān bái ri在做美梦,可随即就有人看到县令亲自带了人到徐家去,那这是就是铁锤了!!
徐家的那个徐二郎他真中状元了!!!
整个平阳镇的人都轰动了!!
就有那看心思机灵,会来事儿的人,赶紧跑到林家去。
林家和徐家同在一个镇上,只是住的远,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但是这点距离算啥,对于有心卖好的人来说,就是你在天边,他也能走到你跟前去。
于是,正在家中给母亲和妹妹读父亲来信的青儿,就听到仆人唤他,说是外边有人找。
林家的学堂在林父去朔州参加秋闱时就停了。
林父不在家,青儿就把自己当成了大人,所以行事做事比平时更稳重几分。
他听说有人来找,就先问是谁,人在哪里,可有提找他何事。
那仆人一问三不知,青儿无奈,只能起身去看看。不过出去时,他也叮嘱了姨母和萱萱,“这几天家里怕是不太平,姨母和萱萱要是不想应酬人,就呆在后边别出来,我统一用姨母身体不适将人打发了就好。”怕姨母多想,青儿又多解释了一句,“姐夫中了状元,父亲也中了进士,不管是要巴结徐家的,还是想要巴上咱们家的,肯定有不少,送礼的人也很多。我没经过事儿,怕收了不该收的东西,到时候给父亲和姐夫惹出麻烦。既如此,我们不如都避着些。”
姨母一听就赶紧摆手,“那你赶紧对外我说病了,我不见客的,人多了吵得我头疼。”
萱萱也道,“我给母亲侍疾。”
青儿温雅一笑,“既如此,做戏做全,我再让人请姐姐家惯用的刑大夫来看看。姨母别担心,就是走个流程。”
“好好好,青儿你快出去吧,别让人等急了。”
外边的来人青儿还真不认识,但却听说过,毕竟此人也是秀才,在镇上多少还是有些名气的。
而这人先是对他道喜,倒是恭喜他姐夫高中。随后又似不经意的问他,林父考的可好?
青儿此时有点摸清此人的来意了。一来确实是卖个好,给他送姐夫的好消息。二来,也是想探听探听父亲是否中进士的。
父亲和眼前这位谈夫子年岁相当,早先还都是秀才。听说此人争强好胜,当初读书时就不忿父亲压了他一头。而之后父亲丧妻丧父丧母,半生坎坷,这人气运却好,父母健在不说,还一口气得了四个儿子。
但是在子嗣上压了“劲敌”一头不算什么,要能在功名上把人彻底打压下去才好。所以谈夫子此后一直参加秋闱,就想着中个举人,好彻彻底底的把林父压下去,以报当年被“欺压”的仇。




穿越养娃日常 第144章 离开
可惜,谈夫子本就不属于那种天赋过人,过目不忘的奇才。
他很轻易中了秀才,气运占了绝大部分。再说年少时还有林父这个劲敌在,他和林父“死磕”,为了把林父压下去当真是用了很大功夫在读书,称一句刻苦绝对不为过。所以童子试不仅轻轻松松过去了,而且成绩还很出色。
可惜,之后林父接连丧妻丧父丧母,家中还有两个弱小的孩子要抚育。他整个人都快被压垮了,心灰意冷之下,就绝了继续上进的心思。
林父不考了,谈夫子紧绷的神经线顿时就松了。这之后他总想着,只要他有生之年考中举人就好,到时候就可以报被欺压之仇了。可到底也觉得,早点中举人比较好,所以谈夫子也没有完全松懈下来。倒是一月里还能抽出十五日去读书,其余半月就外出应酬交际,拓展人脉。
他天赋不高,读书也不用功,加上平阳镇的教育水平到底落后,和朔州根本没法比,所以想多知道,谈夫子的第一次秋闱肯定以失败告终。
1...5354555657...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