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屠魔工业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简单的交接送走艾伯,科瑞恩开始着手调整战略。
深绿星战区随着前线工业设备的逐步完善,物资已经不是限制战役脚步的问题,困难在于人员损失。
随着天灾级虫群的发育,现在面临着双线减员的困境,而从后方补充部队,则受限于跨星系补给成本和一些吃瓜群众的舆论。
截止到今天,深绿星-新世界的总减员人数已经接近三万人,已经超过一个标准空军师的人数。
三万人相对联合体庞大的军队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不过这里的情况有些不同。
之前被新世界土著俘虏过的家伙们散播了一些消息,军部受到了一定的舆论压力,虽然通过“常规操作”把事情平息了,军队内部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深绿星现在已经是最不受欢迎的战区排名第二,前一名就是bo21星系,现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如果一直僵在这里按之前的速度持续损失人员,后续的调兵会越来越麻烦。
柯瑞瑞和战役参谋部进行了三天的商讨,拿出新的战略。
新世界接下来要布置较范围的自动武器网,不止是用于减少人员损失,还要调一部分兵力回来深绿星一侧。
世界门旁边的三个师级哨站进行整合,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把世界门包在里面的大型哨站。
该部分的变化主要目的是控制减员,不说完全不死人,至少单纯防守的时候不要每天都死人,让士兵们能缓口气,争取直面死亡的时候能勇敢些。
这其实也是科瑞恩惯常使用的管理方式。
士兵们多种多样,有的承受能力强有的弱,如果压力不停的积累,一部分人会疯掉。但是中间如果缓一缓把时间拉长,配合心理医生的定向辅导,这些士兵就会对生死产生麻木感,战友的碎片喷在脸上都不带眨眼的,那个时候的战斗力才叫强大。
死亡率控制住只是一部分,对于整个深绿星战区,科瑞恩打算从另一侧下手。
“就从这个半岛开始,按g3级标准建立新基地。”他用激光笔指着的点,位于两千哩外,“名字你们看着取,相关设备现在就开始准备。”
g3级,是地表基地的最高标准,土地下面,墙体厚度会达到十二码,地表以上墙体也会有五码的厚度,仅墙体材料就有八种,地基坑挖开时,还会用军用特种胶和混凝土对土、石、孔隙做硬化。
g3级基地是超级核战适应建筑,最高安全级别作战状态下,一百万吨当量的武器,安全起爆距离只有十哩,五千吨当量的武器甚至可以直接投在脸上,两者都不会影响基地内部的正常运作。
做个对比,世界门旁边的一号哨站最初是t2级标准,在发现天灾级虫群后升级至t3级,一部分重点区域加强至g1级,但是因为架子不行已经没办法再往上升。
科瑞恩为覆盖世界门的新基地定下的就是g级框架,不过考虑到现阶段的战斗发生率和敌人强度,勉强只能做到容纳两个师级单位的g2-级,也就是一部分g2一部分g1。
被选择的半岛,地理形势很独特。
三面是海不用说了,盖亚级行星的水体覆盖率不高,不过表面积偏大,大洋级别的海也有几块。
重点是该半岛东南侧是大山脉,最高海拔超过四千码,这个地形配合周边洋流、季风造成其西侧十分荒凉,算是戈壁型的草甸。
盖亚行星的自然资源充沛,虫群也不会主动往荒凉地区发展,这就留下来了一定的空隙。
一号哨站没选到荒凉区,是因为矿产资源的需求,现在天灾级的虫群爆发,只有荒凉地区才有较好的施工条件完成g3级基地所需的庞大工程量。
两个工程有个前后关系,先是世界门g级基地框架建设。
跟科瑞恩一起来的船,带来了军用级的大型工程机甲,这是种自重就有三百吨的四足机甲。
本来这种大机甲是不能应用于普通土层的,即使它单足触地面积不小,可总重量太大,一旦接入混凝土传输管、建筑预制件等工程资源,肯定要沉。
得益于三个哨站和世界门平台区不停的攻防战,世界门附近大片的土发生结晶化,还有无数的混凝土碎块没人收拾,结果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可以支持大型工程机甲行动,就算差一点,借助一号哨站制造的速干水泥也能很快获得立足点。
大机甲的好处是工程速度快,面对虫子也有很强的防御力可以从容退走。缺点是消耗的资源量只能由地面加工单元支撑,全靠空天运输的话,以深绿星现有的轨道部署规模,全部运输工程物资,也只能支持一台大机甲每天施工十小时。
总的来说,正因为前几年按部就班的保守工作,现在才有地质、资源方面的施工基础,不然科瑞恩过来也只能用士兵的命来填一阵子。
至于新世界一侧,科瑞恩暂时没考虑太多。
他调来b018星系之前有三个月的休息,这期间看过很多消息,重点就在于世界门的讨论。
世界门随时崩溃论占据上风,“稳定”派也很难给出个准确的时间,大家都在猜。这在科瑞恩眼里是个随时会丢掉的地方。相比起来深绿星是bo18星系的核心支持点,把深绿星的立足点弄好了,才有资源浪费在某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上。
:。:





屠魔工业 第三百六十四章 奢侈的改造
豌豆湖联合体部队最近的行动有点奇怪。
他们居然下本钱开始改造湖床!
豌豆湖之所以是个湖,当然是恰好处在周边地区的相对低海拔位置。因此并不是当初开门时把水流掉了,就没有水的。
流入湖区的水量不算大,也就三条浅溪流,汇聚到世界门下方后会被抽出来净化供日常使用,污水做简单固液分离后直接排往北侧天魔挖出来的地穴里,透过地质层自然过滤,这些水最终会转换为豌豆湖地下水系的一部分。
豌豆湖区的雨量也比较大,水多的时候,净水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处理。
在此前,联合体没有管过汇入豌豆湖的三条溪流。
而在十月份,他们让溪流改道了。
说起来这也不是多大的工程,豌豆湖的水源地,是几座相对落差三百到四百米的山体,要做的是在山腰处,把流向豌豆湖的溪流引到山的另一面,也许几年后会在其他地方汇聚出新的湖泊。
挖一条环山沟渠就能做到,这对联合体完全不叫事。
截断水源只是一部分,改造湖床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湖床的淤泥。
淤泥很深,而且由于经常下雨,从来没彻底干燥过,湖床基地实际上就是漂浮在淤泥上。
联合体的人不会用法术,但他们有更简单暴力的方式——直接加热!
他们从中心建筑拉出一条条电缆,给很多柱型物体通电,这些大型热得快没日没夜的加热,水蒸气顺着插热得快的孔隙喷发,白色的冷凝水汽能冲起几十米高。
湖床营地被拆卸开来把材料把材料堆积在湖畔,越来越多的淤泥逐步变干燥,过程中部队不停的把表面龟裂的土砸碎填到缝隙里。
之间下了几场雨,通过独角仙观察系统来看,他们还是很怕雾气浓度过大的,下雨时有停止加热。
其实雨水对他们的施工是有利的,原因是淤泥本身算是液化粘土,失去流动性后透水性不好。上面干燥时里面还是泥浆,这种大型热得快加热,表面陶瓷化都不一定能把淤泥层弄干,偶尔下点雨停工能够平衡含水量。
联合体选在这个时间点施工,肯定是做了不少准备的,巨浪江以南地区,秋季下雨很多,雨量却比较少,要是夏天一场持续两天的雨下来前面都白干了。
如此反复几次,加热区的土层排出大量水分从淤泥变成了防水层,围着世界门的中心建筑在二十天的时间里,沉降了大约三米,为此联合体还弄了大约一个营的兵力,对楼体做了扶正修复。
防水区的总面积,大约有0.4平方公里,比之前的湖床基地大了一倍,不过他们没停下来,还在继续往外做干燥工作。
“这是要把湖床当混凝土用啊。”这天沈文剑跟着冷云在联合指挥中心看戏的时候,对联合体的目的做出猜测。
“我们可以学吗?很省事呢。”冷云问。
沈文剑摇头:“我们在能量的来源上还是穷了些。”
豌豆湖的湖床总面积超过十平方公里,淤泥层只算两米深,水分蒸发所需的能量,按灵能计算就达到十亿级。把所有淤泥都进行干燥形成密实防水层,甚至部分陶瓷化,还需要很多别的物理和加热工作,这都是能量。
将能耗换算成裂变堆,消耗掉的u235都会有好几吨,而一吨铀矿石里只能出一千克出头的铀,u235仅占1%不到,玉剑山的铀储备可不能人家星际文明比,也只有用惯了聚变能的联合体才能开出这么大的脑洞来。
但是沈文剑知道豌豆湖区没有聚变反应器,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能扫描到辐射,明显开始堆裂般反应堆的数量了。
“真羡慕啊。”沈文剑看着画面里大片的密实防水层表示感慨。
“核能那边还没进展吗?”
“有点眉目了,但还有很多难关要攻克。”沈文剑对此没有细说。
蓝星联合体应用聚变能有千年的历史,聚变反应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个人都知道,在蓝星友人的无私奉献下,基本理论已经有了,但距离实现可控聚变还有很大的距离。
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三个方面:超导材料、反应环境和量子理论完善。
有的人就问了:跟量子理论有什么关系。
关系真的很大,以太阳为例,太阳的核聚变反应产物,外行或许想都没想过。
铁!
铁就是恒星核聚变的产物,这也是各个岩质行星、小行星的铁含量会这么高的原因。
恒星燃料经过聚氦、聚碳和聚铁三个阶段后,才会进入红巨星阶段,最后“boom”变成星云。而在恒星聚变的过程中,温度其实不高,并不像古代人想象的那样要上亿度。
温度偏低的原因,就涉及到量子学中的隧穿效应,也就是之前说的用脑袋撞墙到宇宙毁灭之后,有一定概率可以实现非玄学的穿墙。
蓝星联合体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台聚变反应器,启动温度为两亿度,换算为中原星文顿单位,约1.2亿度。
而他们最近的官方资料显示,热聚变反应器启动温度仅有三千万度,大部分功劳都属于量子学应用的进步。
蛋疼的是,中原星不但要面临聚变能开发过程中本就存在的问题,还要面对静电斥力偏大的难题,这意味着用最初级的装置激活聚变,很可能需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温度。
几个蓝星友人上学时也不是学的核能领域,除了一点基础知识和已经被联合体实现的反应方式,别的一点忙都帮不上。
核能组把知识整理过后,觉得还是要先造氢弹出来炸几下试试。
对此沈文剑还没批准,以现在的理论支持,考虑到高静电斥力会把临界推高,首颗氢弹最低当量几百万吨都不一定收的住,万一是个几千万吨当量的,都不知道该往哪里丢!
最好是找准机会,把联合体的科学家给劫持过来,但这种希望太渺茫。
听友人们说,按豌豆湖区现有的人员损失率,根本不可能让尖端科学家进入,即使来战区也会留在深绿星的轨道舰队上。
以联合体对世界门的防备,哪里有机会跑去深绿星的轨道上面去作案,不考虑深绿星的灵能状态和灵能规则,制造空天飞机的大设备也过不去啊。百度一下“屠魔工业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屠魔工业 第三百六十五章 狂飙的当量
看到联合体在豌豆湖疯狂消耗能源,刚好冷云又问到核能组的事,沈文剑顺道去了趟鲲鹏基地。
刘香湘出来接。
“闪电3造的怎么样了?”沈文剑先了解看得到结果的常规业务。
“第一架已经下线,经过测试如果没问题,后面两架的工期会缩短到150天以内。”
“现在在库吗?”
刘香湘使用手势,把球形的多功能通讯机器人招呼到前面看时间:“刚刚飞出去一会,师父想看可以过去,这次的飞行任务只有十分钟。”
沈文剑嗯一声,两人先移动到负一层的空天飞机机库区。
鲲鹏基地的负一层现在把空天飞机机库和飞艇封存区隔开了,拿到新闪电3的批条后进行了改造,现在有五个机库和三个任务准备区,有一条约两百米的滑道通向外面。
沈文剑到的时候,姚工刚好也从旁边的升降机里出来。
“掌门!”姚工打招呼,稍稍鞠躬。
沈文剑笑着靠过去:“刚从航天中心上来?”
姚工嗯一声:“等闪电3-1回来,要做个检查。”
“闪电3-1今天什么任务?”
“火箭发动机点火,极限高度60公里测试,左发动机喘了一下,可能是装配问题。”姚工回答的很细致。
闪电3是组合发动机,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动机寿命上去了,但组合发动机的复杂度还是略高,相比闪电4的一体化发动机可靠度要低一点,偶尔会出现些小毛病。
沈文剑拍拍姚工的肩膀:“辛苦大家了。”
姚工憨笑:“现在有海龙山帮忙好多了,只是教学很头疼。”
海龙山得到的是航空部分,其中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比如手动操作面板一套涉及到的材料有十几种,还有一大堆阵法和信号线路,航天组任务排的比较紧时可以直接找海龙山订货。
“他们的学习进度怎么样?”沈文剑顺便了解情况。
“还好,他们做飞车的有几个人基础比较扎实,每旬五节课加上自学,有一年的样子可以自己攻关了。”
神龙公司的组建,大气内飞行器是重头戏,涉及的学科量也最大,航空航天组变成航天组,被排到每旬负责五个课时。其他的机器人、高级符文加工等,加起来也只有三节课,有的一个月都只有一节课。
虽然一旬只有八节课,不过课时和大学里不一样,一节课有一百分钟,不然有些东西才开个头就打铃了。
姚工没去说那些基础不扎实的怎么弄,玉剑山的工程师也不闲着的,跟得上就学,跟不上回家找自己人补课去。
聊着聊着,闪电3从外面飘进来,落地后滑进三号机库,姚工几个打过招呼忙去了。
沈文剑看着滑向机库的新闪电,问旁边的刘香湘:“内部空间是不是变大了?”
技术积累了很多年,中间还有闪电4这样的成功产品,回过头来做新结构的闪电3,空间利用率肯定会高一点,而且抛弃陶瓷外壳后自重会轻不少,任务所需的推力、燃料都会降低。
刘香湘嗯一声:“我们空出一个有减压室和洗手间的驾驶舱,最多能支持四个人乘坐,后面会安排测试,以后就不用都坐救生舱上去了。”
坐救生舱上去的好处是一定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对应救生舱,缺点也很明显,机舱内部的空间被浪费了,即使是闪电3,在近地轨道的距离也是三十几吨的浪费。
“师父过来就是看闪电的?”刘香湘解释后反过来问。
“来见见范工几个。”
“噢!那个东西啊,我也觉得夸张了。”刘香湘跟着沈文剑转身边走边说,“我跟他们说了,让他们先把有把握的最低当量算出来,还没给我回信呢。”
移动到实验室区的过程,刘香湘介绍了下情况,核能组报这个项目的时候,没有预估当量,范工那边先算出反应临界值就打算上马。
专项项目展开前,使用的是院内常规资金流,里面涉及到一大堆预研发任务,分配到每个小项目里就很少。以核弹来说,临界值确认,可以作为依据判断人工聚变核爆炸是否能做到,既然核能组提出聚变核弹项目,说明临界值处在现有能力范围中。
几分钟后,沈文剑来到实验室区的接待会谈室。
范工被找过来说明情况。
“掌门,我们第一颗氢弹的当量做到一千万吨以下就已经很小了。”范工一上来就报出个夸张的数字。
核能组成员预计要用一颗三十万吨当量的裂变弹来引发聚变反应,而裂变弹做到三十万吨,已经需要用阵法增压外壳或加厚贫铀壳,否则会有大量的武器级铀浪费掉。
上了这么多铀,如果只爆两三百万吨的氢弹,好像很不划算的样子。
沈文剑问:“通过增加外壳强度,有没有可能把当量控制下来?”
沈文剑上辈子做的导弹就有用来运核弹的,虽然负责的是气动力和发动机部分,对于核物理也有一定认知。
氢弹是让外层的裂变弹尽可能把能量投入内部,外壳能多挺住万分之一秒,实际需要的裂变当量都会减少很多,理想状态是裂变反应根本炸不开外壳,壳内能级达到一定程度才爆炸,这样内核的反应会足够充分。
“很难,我们是第一次做,没有基础数据,各方面都很难做的精准。我们只能保证尽量吧当量控制在八百万吨附近,再低的话很难说能不能引起聚变。”范工说着劝道,“其实掌门也无需太担心,一千万吨在冷却带爆炸没什么危险的,就是有点震。”
……是啊,有点震,影响半径也就一千多公里的模样。
不过沈文剑这回也了解到核能组的难处,主要就是没有初始数据,有优秀的超级计算机都只能算一些基础公式,不能用来模拟核爆。
有这样的认知后,沈文剑稍作思考就答应下来:“行,立专项,你们可以开始准备了,我去给你们到刘长老那要钱,给我个时间吧。”
“两年,我们的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两年内一定能看到结果。”范工很有信心。




屠魔工业 第三百六十六章 末日电影
沈文剑回到玉石峰的时候,刘香湘也跟了过来。
等冷云下班,混了顿菜吃,在透明房里看着星空喝茶,沈文剑才开口询问:“怎么?有事情不好开口?”
刘香湘笑的有点小尴尬,摸摸脸蛋。
“师父,是关于元晶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能力也许很难兼顾,不知道说了有没有用。”
“没事,说说看吧。”沈文剑鼓励道。
刘香湘点点头,组织一下言语说:
“师父应该已经知道,元晶里存在超固态物质。机动组做了些分析和少量的压力实验,有人推测超固态物质来源于‘撞击事件’。
但是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它只是猜测,组里有人希望能对大创伤带展开调查。”
的确有点超出能力。
赛博坦网络铺的很大,仅仅是作为系统后台存在的部门,就消耗掉玉剑山近百人。大创伤带涉及到的范围,比冷却带、蛮荒带、中原、南大洋加起来面积还大,而且温度还很高。
要在这么大的范围里取排查超固态物质,考虑到大创伤带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大海捞针还难,几百万机器人投下去都不见得会有动静。
沈文剑想了想问:“院里想用什么方式搜索?对超固态物质有没有有效的法术初步定位或提取?”
刘香湘耸肩:“暂时没什么好办法,师父知道的,这部分研究都不是专项课题。他们的意见是用追踪灵石矿脉的方式,尝试寻找大创伤带的元晶。”
这个方式听起来是比较靠谱的,毕竟元晶是现在发现的唯一一种含有超固态物质的东西。
可即便如此,工作规模也太大。
首先太空上的卫星能帮的忙很少,近地卫星的轨道接近圆形,使用变轨技术掠过大创伤带,能改变的轨道幅度也就几百公里,和中心创伤区的垂直落差仍然有几千公里。
十几倍的距离差,画面精度根本不用指望,能依赖的只有机器人部队地毯式排查。
其次大创伤带的隐藏温度很高,很多地方都只有一层冷却的石皮,戳开来就是熔岩。
半冷熔岩涉及的范围太大,一旦引起地质联动,随时都可能化身为全球天灾级别的火山活动。
这两个困难的存在,也是玉剑山一直没去打大创伤带主意的原因。
“先放一放吧,嗯……迟点我安排下,让赛博坦网络搜集些断崖的信息,你们多准备颗同步卫星配合。
另外,断崖的情报会放给院里,就从探测设备或法术下手吧,做点准备工作。”
断崖,是指冷却带和大创伤带的连接处,从这里向西,海拔一路降低,也不存在液态水了。
卫星方面,用于支持油湖至乐园城定位的同步卫星,就位于断崖上空偏东一点点。玉剑山使用的是双星定位规则,继续向西探索,还需要新的同步卫星配合。
其实用近地卫星定位比同步卫星更有优势,卫星输出功率、地面接收强度、定位精度都会更好,不过玉剑山开发的同步卫星功率够大,就不需要维持几十颗近地卫星了。
“探测元晶啊……好难。”刘香湘嘟嘴,拿出小本本把师父说的记下来。
“知道难还来说什么。”
聊一些公事,看时间还早,叫冷云一起,三个人看电影。
播放的是一部叫《生存》的电影,很火,有大学传媒院和玉剑山的注资。
故事背景是人类和外星人爆发全面战争,里面的外星人叫洛星人,长的歪瓜裂枣细手细族大脑袋,还有点绿,不过动力装甲的风格一看就跟蓝星联合体的差不多。
相比前些年不伦不类的半舞台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现在的电影已经像模像样,得益于法术支持特效做的还不错,就是演员的演技还有些生疏。
1...249250251252253...3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