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魔工业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丹阳谷的管理层还是很有魄力的,他们一开始就打算拿出二十亿来买卫星或自己造,现在花十亿买个资源点,仔细算起来划算很多。
现在省了钱可以加购一批别的东西,比如机器人。另外之前还是有些欠考虑,玉剑山的定位卫星属于同步通讯卫星中的一种,资源勘探卫星则是近地卫星,也就是说要买卫星至少要买三颗,才能同时获得航空定位等周边功能,否则从北地飞回来,每次都要靠人工目视定位,在茫茫雪海里还是很容易出错的。...
屠魔工业 第六十二章 天火升级
收到丹阳谷的交易定金,沈文剑松了口气。
搞了半天是为了资源,还以为丹阳谷有钱到自己想开发空天项目呢。反过来这件事也说明玉剑山早期的铺陈做的不错。
沈文剑一开始就不想让别人参和空天体系,为此玉剑山也做出了很多牺牲,主要体现在卫星服务收费的低廉化和全覆盖化。
卫星定位服务是包含在“卫星定位器”生产授权里的,长期使用算得上免费服务。
卫星通讯服务在技术联盟十周年之后,也调整了价格,现在对技术联盟外的成员年费也不超过五十万,而五十万这个价格是针对固定式地面信号接收站收取的,一个站就覆盖一大片区域,并不是单台手机的服务价,在技术联盟内完全是免费服务。
再就是卫星地图更新服务也是基本免费,如果有门派需要针对特定方向提高地图更新频率,才会收取地图技术支持费,每月也只有几万块。只有在要求五百公里外卫星地图服务的,才会收取一笔偏高的费用。
整个卫星体系的年收入加在一起都凑不到两亿,这对一个由近四十颗卫星组成的巨大天基网络而言,几乎是白送,目的就是提高进场门槛。
天基系统本身技术门槛高,如果不弄清楚行星的形状和大概质量送上去也会掉下来,勉强做出来还赚钱不到,市场容量不足的情况下会非常考验有想法的人的魄力和远见,还有口袋深度。
总之短期内肯下决心和本钱去弄卫星的应该没几个,不过玉剑山还是要注意一下,对玉剑山——极乐航线进行优化,减少架次调整航行时间节点,免得哪个倒霉孩子不声不响弄出卫星搞出大新闻。
卫星的事情暂时放过,最近天火的负载一直很高,正好也升个级。
太火的负载偏高,主要因素是为短途运输平台进行软件调整。
短途运输平台是从近程飞艇发展出来的种类,直接抛弃了飞艇外观,采用开放式平台进行运输,运力增加到三百吨以上,航速在两百公里以下,最大优势是可以拆卸后用常规集装箱进行运输。
开放式平台相比飞艇式平台有一项较大的缺点,受风力和天气影响更大,解决方法也很粗暴,直接让天火根据一系列基础算法对短程运输平台做测试和调试,依据平台将要服务区域的天气特点,专门匹配飞行控制软体。
比如在油湖地区,短途飞艇遇到强侧风或强逆风会倾向于贴地飞行,因为这里没有植被,几年才出现一只的天魔难以藏身,贴近地面飞行风力系数更低。而在大裂隙,则会反过来往高处飞。
这项匹配能够降低开放平台约20%的能源损耗,并将运输安全性提高三成,避免货物坠落风险。
发现天火负责偏高后,设计院就分出两个人到工程院带人,针对短途运输平台进行改进,到39年二月时已经将其标准化。
标准化之后只保留三百吨级和五百吨级两种运力,其他拼接增加平台面积、增加防风结构等附属结构全部扔掉,防风由平台导流槽和低能耗的避风阵法完成。
一系列的改动,会让短途运输平台的能耗提高5%到8%,但相应的出厂程序变得简单太多,甚至只需向对全磁发动机进行检测。
飞控软体方面,也把新岛、极乐、油湖、大裂隙地区的专用软体提出来进行模组化。
两项改动综合起来,能把短途运输平台的出厂调试计算量减少92%,相对于超算的整体性能占用量基本就能忽略。
针对天火的升级,做新的超算构架是不可能的,那会严重拖慢新的芯片开发进度。
二代芯片今年预计销售下降,加上原本预定提升的供货量,会多出四万片左右,另外今年正常结余也会有四万片出头,手头还有三万多片存量芯片。
升级方案做出来分两个部分。
天火主机的升级,把芯片数从两万片堆到五万片,这样一来它的算力能提高70%左右。
……只有70%,超算就是这样,受限于芯片构架和超算构架,无限制堆积并不是好主意。二代芯片原本的预计极限就在六万片左右,实际六万片的算力,只有五万片的%。
天火主机增加到五万片是比较合适的,再多就浪费了,既浪费芯片又浪费能量。
此外,另外为赛博坦网络搭建一台新的超算,还是两万片的版本,这台超算将放在天枢星基地上,专用于赛博坦网络的数据储存于调用,可以让几个器灵指挥官调用算力处理些计算任务。
对天火来说这台新超算才是它学习生物研究知识的基础,天火的本体主要任务还是处理全球机器人协调工作,并不适合额外负担长时间大运算量的研究任务。
新超算作为赛博坦网络的数据处理核心和学习工具,还要额外配备体量巨大的数据储存库,不过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扩张两个前线营地的防线,再安排储存器生产线这种高精密工厂,整个材料产业线的调整太复杂,暂时还是由玉剑山供应少量储存单元,明年再说。
时间转到四月,连续有好消息通报。
最先来的是工程院“智慧机械”工程的新进展。
这东西放了几年,第二阶段总算有初步结果。工程院的“变形金刚”测试机上搭载全新的逻辑控制器及相关软体进入测试。
现在的“智慧机械灵动版”相当于初级人工智能,和原有的简单逻辑回路相比,已经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带来的改变很大。
比如制造一台小蜜蜂,现有的流程要分作四十八个机器人生产环节,分配给不同的机器人做流水线生产,如果一台机器人控制两个环节,出现逻辑错误导致流水线关停的概率就开始增大,如果少于十二台机器人,每做出一台小蜜蜂都要重置任务。
而升级“智慧机械灵动版”之后,一台机器人配合两种不同的加工手臂,通过几次人工修正,可以单独完成整台小蜜蜂的制造,并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自行优化。
当然,一台机器人做出成品,实际效率肯定不如四十八台机器人用流水线做四十八个成品,但新的控制器及底层软体升级,的确能让机器人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应用到赛博坦网络中,可以进一步降低指挥官的协调、纠错工作量,
以天火主机升级后的算力,假如机器人全部更新为灵动版,机器人总协调量会从七十万飙升至两百万台左右!
可惜实际情况没那么容易,现在的灵动版算力占用太大,暂时只有特装型号能够搭载,而特装型号占机器人总量不足5%。此外灵动版也需要为机器人配套更大的数据储存空间,特装型号机器人设计时有一定的预留升级空间,如果都被储存占用还是有点吃亏。
沈文剑看过报道给工程院下达新的阶段任务,下一步就以灵动版为基础,花些时间和精力对它进行底层算法、数据结构优化,尽量降低算力和数据储存空间的占用。
:。:
屠魔工业 第六十三章 更高级的符文应用
除了已经能看到结果的初级人工智能进度,四月到五月间还有另外几个好消息。
四月的是新发动机项目的突破。
这是为了配套空间站计划做的项目,目的是让还在计划中的闪电04拥有更大的实际机舱空间,以便于对其进行人员运载升级。
花了两年做论证,四月下旬,航空航天组做出一体化发动机的1:4样品,进入实验室测试阶段。
大气层内外通用一体化发动机非常大,其1:4实验室模型的长度就有7米,最“胖”的地方直径为2.5米。仅仅是模型,其推力就能达到大气内16吨,大气外22.5吨。
“双发的话可以做到三百吨吗?”沈文剑参观时问姚工。
“三百吨重了点,但我们可以试试,这个事情还要从空间站着手,等人员实验和冶炼中心上天后看看材料能不能支持。”姚工没有说不可能,但显然还有些困难。
白天鹅的长度是74米,闪电系列也有66米,数字上看起来差不多,但二者的宽度差太多,白天鹅的满燃料全重超过360吨,而闪电02和03的起飞全重不到两百吨。双方发动机的级别也差很多,白天鹅发动机是四具摆在两个发动机舱里,闪电系列的大气内推力就要比白天鹅高出一倍。
一体化发动机更复杂,要做到推动三百吨的家伙进入轨道,难度非常高,如果不是普及超算后高级材料组有一些新成果,连试验模型都造不出来。
“尽量做大吧,不行就多塞点发动机。”沈文剑觉得一步步推进太麻烦了,很多事情都要空间站反过来推进地面技术的发展,所以建空间站还是最优先项目,宁愿发动机寿命短点多烧掉几台。
姚工苦笑:“刘院长也是这么说的。”
那是沈文剑的徒弟,提一样的要求多正常啊。
不过话说回来,堆发动机也是一体化才有的优势,现有的闪电02、03这种采用混合动力的,想堆发动机还找不到地方堆呢,堆了大气内发动机大气外动力不足,堆火箭发动机在大气内又会出问题。
五月的第一个突破,算得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是促进技术全面换代的基础技术。
纳米级异面体三维符文录制,四符文定式储能体的量产核心技术!
这东西追究起来也做了十几年了,从第一枚四符文定式被开发出来,该系列衍生的各种技术就一直面临着加工难度高,无法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困难。
之前生产一点陶瓷储能体,一个工程师加相关实验室设备,一个月也就能生产不到两吨,而且只能做到50微米直径的颗粒录制,加工精度是300纳米。
纳米级异面体录制技术,能够加工直径10微米颗粒,加工精度达到惊人的45纳米,也就是说现在可以在10微米直径的颗粒上,录制比之前50微米颗粒更复杂的阵法,而且是量产型的。
不过技术达到这个水平,还并不是什么产品都能应用的。
还是用四符文定式基础的储能体举例,陶瓷储能体这东西,玉剑山的工艺水平,只能保证颗粒直径在40微米以上时,烧制形变量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50纳米的颗粒,有效颗粒数量才能达到80%以上。所以这项技术用在陶瓷储能体上是浪费的。
它其实是配套最新一代储能体材料的技术,高级材料组最新的储能材料是稀土元素化合物材料,如果从特性分类,类似于磁性金属,这种东西能够做成20纳米大小的异面体,主要是后续不需要加热,能放心录制符文和铭纹。
从本质上讲,化合物储能体和陶瓷颗粒储能体的能量储存率没有区别,两者都是纯粹通过立体阵法“包裹”能量的,材料只是阵法的载体,同时保证不被能量改变性质。这种储存理论和之前没有量产直接淘汰的磁性储能体、玻璃体储能体都不一样。而两者之间,则完全是技术工艺改进,基础颗粒缩小带来的质变。
说起来很复杂,但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
全新的20纳米异面体颗粒化合物储能体,每克灵能容纳率为3!
没错,是3,比灵石还高出2倍,是50纳米颗粒陶瓷储能体的12倍,玻璃体储能体的150倍,是同等重量煤炭燃烧能量的322倍,这还只是试制品,改进工艺提高有效颗粒比例之后,还有40%左右的提升潜力,届时每克容量会超过4!如果工艺精度再进步,铀、钚核弹就可以考虑淘汰了,毕竟符文储能体是可以量产的东西。
煤炭燃烧322倍的能量密度,将会彻底改变航空航天技术的思路,就从闪电04开始。
东西用起来是好,但充能的时候总会让人想死。
“太慢了八!”沈文剑看着一百千克的化合物储能体充能半天,旁边指示灯才涨了三格,而指示灯总共有五十格。
化合物储能体和其他储能体的成品差很多,它外面还有一层密闭结构防止它接触氧气,里面还封着惰性保护气,同时盒子也是它的“充电桩”和指示器。
“很快了啦,改线路前你都没看,一个小时才一格。”刘香湘也在旁边吐槽。
沈文剑摇头,果然这种东西一下突破太多也很麻烦。
假如以后全部普及这种储能体,所有的基层灵能传导线路都要改,而且能量密度太离谱安全考虑也要更多,如果堆积到一定量,估计得放到能防核爆的仓库里大家才能松口气。
所以真用起来也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好,玻璃体储能体仍然是最适合作为浮空山能量调峰的储能体,能量密度不高不低,和煤炭差不多,稍微有些安全措施出事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破坏。化合物储能体这种密度高的离谱的玩意,用到移动设备、飞行器上面就可以了。
纳米级异面体三维符文录制技术的实验室成果出现,也刺激了后续一系列变化。
芯片组首先决定全面启用四符文定式作为三代芯片的技术基础。
四符文定式构架的阵法是立体阵法,芯片结构会从一层层的平面堆叠变成立体空间的组合。
层叠式构架的缺陷是很明显的,随着层数增加,工业加工复杂度的提高是指数级的,到一定层数就堆不上去了,硅芯片就是如此,当然现在大学那边的硅芯片还远没到极限。
采用立体构架,设计论证会更复杂,但制造起来反而会变得简单很多。比如二代芯片量产设备,按财务换算一套是四十亿,从材料入场到芯片出厂有三百多道工序。换成立体构架之后,三代芯片的量产设备搞不好就会降到10亿以下,而且工序减少后产能还更大。
如果没有超算,即使有想法也只能流口水,现在工具并不缺,异面体三维符文录制技术要转为其他材料的四符文级别加工技术,缺的也只是时间。
:。:
屠魔工业 第六十四章 芯片计划调整
听说芯片组决定偏移路线,沈文剑把人喊到掌门殿来开小会。
喝了几口茶,沈文剑问:“之前做的准备工作都放弃吗?”
“也不算都放弃了,我们打算改变想法,把之前积累的成果,转为对二代芯片的升级,不作为第三代产品出现。就像掌门教的,有质变的才是代差。”池工解释着,还顺便拍了掌门的马屁。
沈文剑笑着摇头,对马屁不太感冒,追问:“有计划了吗?”
“是的,我们这几天正在整理技术资料,为了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二代芯片改进型会稍微做厚一点,大小不变,保证能直接替换现有的二代芯片。”
池工几个做的准备工作还是很充分的,知道突然放弃准备了很多年的技术进行转向,肯定会被追问的,其实事情捅出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刘香湘院长那汇报过想法的,这几天就在院长的要求下先转而做二代芯片改进型的计划。
“提升的幅度呢?”沈文剑比较关心这个指标,如果提升很小,改进不改进的也没太多意思,浪费时间。
“逻辑算力的改善不会很大,提升在一倍以内,模拟算力的提升应该能在一倍到两倍之间,具体更准确的数值,大概要在工作开始之后两个月左右才能拿出来。”
这个数据比沈文剑估计的高不少,眼前不是硅芯片,也没哪个大忽悠来吹摩尔定律(注1),八年能翻倍已经很不错。
从周边考虑,这个节点把为三代芯片储备的技术转换为升级版,机器人、超算都不需要专门改动,便能获得不错的性能提升,说不定还能反过来促进“智慧机械”工程的进度。
考虑了一下收获就不计较积累损失,沈文剑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不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估计十八到三十个月之间能够完成实验室测试和外层空间效能测试,期间我们会综合考虑设备改进的需求,尽量吧设备改进周期缩短到三个月内。”池工的准备果然很够。
“两年,尽量在两年内做出来,也许我们会碰上很麻烦的事。”如果真是二十六个月左右一个祭祀周期,下一次邪能源变化距离现在就只有二十个月了,时间上无法缩的太厉害,但也不能太宽松,说不定就真的要用上更好的芯片组建高级机器人军队。
继芯片组之后,航空航天组稍后一些也定制了全新的空间站计划的第二阶段规划。
这倒是还好,因为第一阶段十人左右的空间站居住都没有完成,第二阶段还早得很。
新规划中改变最大的还是闪电04的计划,航空航天组需要高级材料组配合机动组,弄一种新型的四符文定式录制专用设备,和一般的实验室设备不同,航空航天设备都是体量巨大的家伙,而且不进行量产。
新型录制设备的要求,是能对固定车间内的骨架、蒙皮、发动机等,依据预先在计算机内储存的图样进行指定的四符文定式录制。
与其配合的还有全新的骨架、蒙皮、结构件、耐热件生产技术,之后的航天零件,需要在表面,至少是某一个表面,形成异面体颗粒……可以理解为看起来像瑕疵的规则结构。
借助四符文定式体系的多功能性与高效特点,航空航天组打算在闪电04上实现智能蒙皮技术。
飞行器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亚音速和超音速的气动外形截然不同,超音速跟高超音速的最优气动结构也差距甚远,在跨音速、跨高音速飞行时,就得综合考虑各阶段的需求来定制形状。
例如白天鹅就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以实现同时兼顾亚音速飞行和超音速飞行的气动需求,但它在两个飞行速度下,都不是该速度的最优气动结构。
智能蒙皮跟真的变形金刚差不多,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部分变形,但外观上没有变形结构缺陷。用在飞行器上,最显著的优势是可以实时微调气动外形,实现气动效率的飞跃,显著提升燃料利用率,用更少的燃料送更重的东西上天,有利于把闪电04的有效载荷及空间做的更大。
航空航天组的智能蒙皮,还会有一个物理蒙皮没有的特殊优势,他们打算借助四符文定式的多功能化,让智能蒙皮在大气内产生法术型等离子推进器的效果,这一项,则是基于新的化合物储能体定制的,这么大能量密度的东西,做航天器不带一点上去心里不痒吗?
该计划如果实现,闪电04的预期冗余载重量,会从20吨攀升至50吨以上,不管是加装载人舱或是运输体积超过两百立方的大件货物,都会更方便。
沈文剑看过就直接给签字通过了。并不是他对空间箱子的改进项目完全不抱信心,而是智能蒙皮真的是很重要的技术。可以说这项技术一旦成熟,闪电系列能在绝大部分岩质行星进行大气往返飞行,即使实现无元晶远程控制空间箱子或造出上千立方的,想最终造出大吨位空天飞机,智能蒙皮是绕不过去的早晚要做。
现在既然航空航天组觉得技术能够实现,就趁着空间站第二阶段还没展开先做了,正好节省计划后续的成本。
接下来核能组也来凑热闹。
核能组要求的设备支持上和航空航天组有一部分重复要求,目的是造出超小型化的核能装置,所谓的单棒装置。
裂变原理的能量生产装置,是中子不断传递和增殖的结果,燃料棒越多越密集,中子利用率越高,燃料棒“燃烧”越充分,水体在这个过程中是减速器,降低中子速度控制链式反应速度。
核能组的计划是通过四符文基础的多功能超复杂阵法,实现粒子的全面人工控制,水都不要了,就个壳子插根燃料棒就开工!
东西做出来,裂变能量源的最轻量化单位,就会从现在的八百吨,缩减到十吨以下……代价是单棒装置的壳体会消耗能量产出的20%。
这点浪费不叫事,实现了核能便携化,连飞车都能背个核能装置到处跑,20%的浪费算什么。5%的燃料棒,一百千克的成品棒,能提供上万吨煤燃烧的能量,能量密度正好也是化合物储能体的三百多倍,虽说壳子加棒子的重量会成为一个门槛,但需要更多总量更佳续航力的地方核能还是有优势的。
还什么可说的,做呗!
设备也不算重复开发,增殖堆技术看来还是有点卡壳,先放几年说不定灵感一来就突破了呢。而且真做出来之后,在有触媒增殖堆的前提下,沈文剑估计自己也不乐意他们接着改进高速增殖堆了,裂变能源便携化完成就该弄聚变,再折腾裂变前途不亮。
以这一批计划为主,代表着三符文定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玉剑山开始真正迈入四符文定式的高端玄学世界,七十二变的法宝、对行星武器,都可以逐步考虑列入开发计划里。
:。:
屠魔工业 第六十五章 农业系
一边应付着家里各种开发计划的调整,沈文剑还顺手让真六从幸存者手中忽悠到了两颗土豆。
中原星上是没有土豆的,块茎植物里用来填肚子的,只有几种跟干瘪凉薯差不多的东西,类似地瓜的东西倒是有,可产量和个头都堪忧。
正因为似是而非的东西多了,沈文剑去年发现大裂隙幸存者开始种土豆后,并没急着参和,等那一株长好被幸存者挖出来,确认了真是如他所想的土豆,计算过大概产量,才让真六用两匹布去换了两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