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亏空之后怎么办?这是个问题!
不少人听了他的这个问题后,再度把目光转向崇祯皇帝,看他又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就听崇祯皇帝对刘美才说道:“朕当然是有安排的,这个亏空是不可能有的。不过朕看你是一定想要有个亏空的说法,那么朕也可以告诉你,退一步说,就算有亏空,朕也是会接受的,因为,这是关系我大明百姓是否能安居乐业,关系我大明百姓是否日子越过越好,关系我大明的社稷江山!”
刘美才听得有点愕然,就感觉皇帝说得也太夸张了吧,不就是印个银票而已么,竟然还和大明的社稷江山都关系起来了!
崇祯皇帝看他的样子,便冷笑一声道:“想必你也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是不是以为朕夸张了?”
事实上,其他臣子其实也有这个想法,只是看着他那么自信地说话,其他臣子不由得紧闭着嘴,就让刘美才出头得了。
此时的刘美才,额头已经微微见汗了,他感觉了被鄙视,可是,又无从反驳起,更何况,对方还是大明皇帝。
崇祯皇帝见他的样子,也不让他回答了,直接就说道:“何为钱?其实质乃是衡量物品的一种度量单位,是货物价值的体现。从上古时候开始的贝壳为钱,到以铁为钱,乃至现在的以铜为钱,以金银为钱。人可以没有其他,却不能没有这个钱。钱多钱少,决定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物资,日子过得好与不好。”
“但是,何以金银铜成为了钱而不是其他呢?尔等有想过否?”大殿内就剩下了崇祯皇帝一个人的声音,“如今银票又是钱的一种表现,就同一个物品,就比如说粮食好了……”
崇祯皇帝这是从货币起源开始,一直谈到眼下的货币形式,再从货币的多寡,谈到货币本身价值的体现,又从货币的地区不均衡谈到对百姓的影响,反正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将近半个时辰,整个大殿内就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一直说到嗓子都有点哑了,才不想再说下去,最后盯着刘美才问道:“如今,你可知朕为何就算是要亏本,也要从他处补贴来办这大明皇家银行了吧?”
说句实话,他这连绵不绝地讲解,放在后世课堂的话,估计一大堆人会睡着了,实在是有点枯燥。就更不用说在这个时代,有很多词、很多新鲜事物在里面,听了那么多,基本上就没有几个臣子能完全听懂的。
大部分人,就只有一个感觉,皇上好像非常厉害的样子,懂得非常多。光是看皇上侃侃而谈的样子,就知道这里面的学问,皇上是真知道。
于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担心以后银票的问题,皇帝已经解决,也就不再纠结多少,顺口送上一堆马屁给皇帝。至于皇帝所说得真正意思,等下朝之后,再去问问别人好了。
这么一来,以后民间钱庄全部要使用大明皇家银行印制的银票一事,基本上就这么定了。
当然了,这个只是解决了一个长远的问题;回过头来,如今很多银票成为废纸了,这个事情怎么样,皇上还没个说法。就有臣子旁敲侧击地问了起来。
对此,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姑息,便乾坤独断道:“各家还有银票没有兑换的,直接找东家索要,如果拿不住钱来的,抄家抵债。至于范记钱庄的银票,朕还未分清那些是卿等私人所存,一律封存。卿等要是急着换钱。就去找范记钱庄的东家。至于那个范永争,就算他只是与宫内生意往来,有胆暗中搞这事,朕也不会姑息。万一要是查出,其实是居心叵测的话,那就是抄家灭族的罪了。”
他说这话,是释放了一个信号。你们别在这里瞎嚷嚷了,如果担心自己的钱财,就赶紧先去找范家的人要钱。否则一旦厂卫这边查出有图谋宫中的话,那整个家族都抄了,你们就一分钱都得不到了。
宣布完了这事,崇祯皇帝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就直接下朝了。
不少官员心中衡量之后,都不敢保证那范永争去勾结宫里的人,会真得只是普通生意往来的原因。因此,着紧自己手中的银票,就立刻开始找范永争家族的其他人。甚至有些知道范记钱庄背后股东地,就立刻也找上门去。
有关这范记钱庄银票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没有按照那些晋商的剧本走。
可以想象得到,晋商,至少范家是有麻烦了!





崇祯窃听系统 182 不给银子就闹了
御史杨枝起和廖国遴双双到访同僚刘美才府上,只是一见面,他们两人就掏出银票要求道:“刘贤弟,能不能把这些银票收回去,总不能让我们白给你干活吧?”
“对啊,刘贤弟,你给出来的都是范记钱庄的银票,这在我们手中可是废纸一张了。”廖国遴等杨枝起一说完,就立刻跟着说道,“听说你和范家关系不错,这事你总得有个说法吧?”
刘美才的脸色很是难看,他之前确实曾给这两位不少次范记钱庄的银票,但关键是,他手中其实也都是范记钱庄的银票,自己并没有多少银子的,那能给他们俩兑换银票!
于是,他为难地说道:“两位,话可不能这么说啊,我也是受害者啊!要不,我把我的银票拿给两位看看,我还真发愁这银票怎么办呢!”
“那我不管!”杨枝起一听,顿时有点恼了道,“谁给你的银票,你找谁啊,我们手头的银票,可是你给我们的,我们自然要找你了!”
“对,谁给就找谁!”廖国遴地声音也大了一分道,“京师范家的人都被抓了,难道要我们跑那么远的山西去?我们不管,就只能找你!”
去一趟山西,能不能兑换到银子不知道,就算能兑换到银子,如果钱少了,这路上花费的成本算谁的?如果钱多了,现银从山西带过来,可如今又不太平,万一路上被劫了怎么办?反正去山西兑换银票的风险太大,至少这两位御史是不想去,只是向刘美才闹。
刘美才见了,懒得理他们两个了,站起来道:“实话告诉你们两位吧,你们就是再胡搅蛮缠,我也没有银子给你们换。好走不送!”
说完之后,他站起来就想走了。
杨枝起一见,一个箭步,就上前一把抓住他的袖子,大声嚷道:“不给银子,你还想走?真要不给的,别怪我急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刘美才看他这个样子,想起眼前这两人要钱不要命的名声,心中还真有点怕他们两个不顾脸面地闹出去,就只好解释道:“我手中也只有银票而已,真没有银子给你们换的!”
边上的廖国遴听了,转头看看,忽然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压根不管什么礼节不礼节的,直接踩在椅子上,然后跳到桌子上,伸手就摘下了挂着的那副画,同时说道:“这是颜真卿的真迹吧?算了,不管是不是真迹,就拿这个当补偿好了。”
说话间,他动作极快,快速卷起那副画,同时把他的银票往脚下桌子一丢,快步出门而去。
刘美才一见就急了,连忙追过去喊道:“这画就是真迹,乃是我最为贵重的收藏之一了,你不能拿走,还给我……”
看着廖国遴逃,刘美才追,杨枝起楞了一会,而后立刻转头四顾,发现边上该挂着几幅字画,虽然没有挂在正中间那副被摘走的颜真卿真迹值钱,可好歹也是刘美才的收藏,他也就不管了,有样学样,踩上去摘了字画,感觉一副不够,就摘了两幅,卷好了便把银票也往桌子上一拍,就想溜走。
不过他才走了两步,忽然又停住脚步,又转身回去,拿了几张银票塞怀里,而后把其中一副字画塞进袖子里,怀里只是抱着一副字画,才赶紧出门而去。
庭院中,刘美才和廖国遴正在拉拉扯扯,边上已经有下人在围观,此时还没人敢参与到几个官老爷的拉扯中。
看到杨枝起也抱着书画出来,刘美才急了,又想拉他,一时之间,都有点顾此失彼,于是,他没办法,只好向那些下人喊道:“还愣着干嘛?把他们两人给老爷拦下,字画夺回来!”
那些下人一见,就想上前,可廖国遴和杨枝起却是双双大喝道:“谁敢动本官?你们这群贱民,难道不知道欠债还钱么?你们老爷欠钱不还,还有理了?”
刘美才气得有点想吐血,立刻反驳道:“谁欠你们钱了?钱庄又不是我开的!”
“反正银票是你给的!”
“……”
平时满口仁义道德的三个御史大人,互相拉拉扯扯的,嘴上越说越难听,说到后来,互相骂上了。这一幕,让那些下人看得目瞪口呆。
就在这时,忽然有一名侍女匆匆过来,有点焦急地对刘美才说道:“家里人说了,老爷就随他们去吧,落个清静算了。”
听到这话,刘美才一愣,随后就松开了手。
杨枝起和廖国遴一见,立刻疾步而出。或者是拉扯的缘故,在他们两人的身后,几张银票掉出,飘啊飘地,飘到了刘美才的眼前。
刘美才捡起银票看了下,脸色异常难看。这两个混蛋,还不是把银票都留下,竟然还藏了一些带走,自己这次真是亏大了!
自己也真是的,充什么门面,把最之前的几幅字画挂在待客厅,结果便宜了这两个王八蛋了!
忽然,那侍女又开口提醒道:“老爷,家里人在等老爷呢!”
刘美才一听,这才回过神来,连忙走了。
在一处厢房,见到了家里人,还没开口,就听那人说道:“刘大人不用在意这些,范兄以后一定会补给大人的,决不让大人吃亏!”
一听这话,刘美才的神色立刻好了不少,要说出口的话,当即就变了道:“我倒不是为了这点小钱,而是诸位拜托的事情,没办好,有点惭愧啊!”
这个家里人正是从山西过来的王登库,到了京师后落脚在他府上。
王登库知道,刘美才是指,他们原本是想让这些人去给皇上闹,要求兑换银票。可没想到,局势的演变,压根就没完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突如其来的猛烈,让皇帝当众有了决议。
如今可不止范记钱庄的银票出了问题,皇帝做出了裁决,就是针对所有银票,让持有银票的那些人,都去向银票所有人追讨,要是拿不出来皇帝明旨会抄家抵债。
对此,还没人能说出什么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而针对范记钱庄的这个事情,在这个基础上就更为严格,恐吓了一下银票所有人之后,他们没有一个去向皇帝那边闹,而是都想方设法要先挽回点损失。免得厂卫那边真审问出范永争有问题的话,就一分钱都没了。
如今明白了京师这边的局势,王登库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毕竟只是一个商人而已,这涉及朝局,涉及皇帝的事情,还真没经历过。
呆坐了片刻之后,王登库叹了口气说道:“这么看来,银票的事情,暂时是没有办法,闹得太凶已经脱离控制了。眼下就只有一个办法,转移朝廷的注意力,等这个事情冷下来之后再想办法才好!”
他临来之时,是有得到过交代的,就准备启用备选方案了。
看到刘美才看向他的眼神有点不解,王登库便又解释道:“京师这边,眼下最能影响银票事情的,莫过于填饱肚皮的问题。我会让名下的那几家粮商都停止售卖,并且放出风声,就说粮食都售空了,这个事情肯定能转移注意的。”
听到这话,刘美才点点头道:“如今地方上已经多有上奏,说那二十来万百姓,已经没得吃了,这一旦断粮,可就是大事了。朝廷的注意力,肯定会转移的!”
“好,那就这么办,我马上去安排!”王登库说着,又安慰刘美才道,“大人这边,尽管放心,等这次事之后,三倍补偿大人便是!”
听到这话,刘美才就开心了。他相信王登库,既然话这么说出来了,那就肯定能兑现的。
正在这时,刘美才的管家过来了,是从街上来的,向刘美才禀告街上打听来的消息。
“老爷,有人在收范记钱庄开出的银票,打折收的。”
“据说是他们有实力,准备多收些银票,然后派人去山西找范家要钱去!”
“有些钱少的,就把银票卖给他们了!”
“外面到处都有在骂范记钱庄的,把他们都害惨了!”
“……”
听着这打听来的一条条消息,王登库和刘美才相对无语。不过王登库却也知道,范永斗已经避回老家去了,十之八九找不到人。至于这些去追债的人,倒也不用特别担心,山西乃是总督大人的地盘,有总督大人看着,也不可能任由他们胡来。
与此同时,在崇祯皇帝这边,他的心情却是非常不错的。经过这么一闹,大明皇家银行的事情就定下来了。
之前只是挂了一块牌子而已,如今必须要扩建,要按后世银行雏形来建。至少不能一个窗口做所有事情。存款、放款、提现这些都要分门别类,专门窗口做专门的事情。要让来过大明皇家银行的人,从第一认知上就感觉靠谱。
崇祯皇帝做了设计图后,尽量利用现有商铺,把临近的几间商铺打通改造一番即可。类似后世的那种宏大什么的,眼下没时间。至于安全问题,这个就更没问题了,让厂卫和三大营都派军卒里里外外地执勤,就不信还能偷盗存银?
此时的他,其实是忙成了狗。有些事情,还都是没法让别人代劳的。而且这个时候,就算是能代劳地事情,他也还不放心都让别人代劳,要亲自过问,要考核办事人的能力等等,只有真正全盘熟悉了,才会放心有能力的手下去做事。
这不,他此时已经移驾宫里的兵仗局,视察这里的情况。回头三大营就要派往山西去了,虽然不大可能去打仗,可说好地军械装备更换,要能先做的,就要先做起来。
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和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及法事所用钟鼓等。掌制造军器,所属有火药司。可以说,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所需军备,完全可以由兵仗局来解决。
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此时的他,就是在掌印太监和提督军器库太监的陪同下巡视着。
或者是之前有王之心的例子在,或者是知道了三大营成立后,皇帝肯定会驾临兵仗局,因此在这兵仗局这边,倒也看不到太多的问题,但是,兵器、护甲存量很少,火药也不多。
掌印太监冯德伦亲自捧着账册,向崇祯皇帝解释道:“陛下,兵仗局久未收到银子,也很久没收到铁料、煤炭等,已经好久没有开工了。”
看到皇帝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就又马上解释道:“工部那边说,建虏肆虐,因此都断了供应,他们也是没办法!”
对此,崇祯皇帝并没有发怒,他记得自己之前有说过往不究,因此,掌印太监给出来的解释中,至少从那个时候开始,账目还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一圈视察下来,特别是对那些工匠的精神面貌,哪怕他这个皇帝驾临,都能看出来,这些工匠真得是很有问题。
一个个面黄肌瘦不说,就只是跪迎皇上,都能看到他们有气无力。
这些工匠,其实都是免费劳动力,是服工役的。有本事的工匠,有点钱的,都可以出钱免役,让别人来代劳服役。这也是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后开始有的,即所谓一切向钱看,所有东西,不管天赋劳役什么的,都可以折合成银子了。
对此,崇祯皇帝自然很不满意了,就这样的工匠,能指望他们打造出什么精良军械?更不用说,还要他们来创新了。
不管兵仗局以前怎么样,至少从今以后,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来,有关的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否则所谓军械精良,革新什么的,哪怕崇祯皇帝脑海中有很多点子,也没法付之实施。
当然了,他今天只是来全面了解这兵仗局的情况,并没有立刻说什么。回去之后,他准备好好想想,至少全面构思一下才好。
不过,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是,他才刚回去,首辅薛国观急着跑来求见,还一头汗水的,显然是出了重大事情。




崇祯窃听系统 183 亏本买卖(为堂主文渊阁大学士余加更2/2)
“陛下,微臣刚获悉消息,京师多个粮铺已经售空,剩下的那些粮铺,又开始涨价,而且还限量卖。外面为了抢粮,已经有点疯了!”薛国观忧心忡忡地奏道,“眼下不要说那二十万难民,就是京师这边,都可能会发生粮荒,有可能会出乱子了!”
说完之后,他立刻双手呈上一本奏章,由内侍转呈给了崇祯皇帝。
看来,应该是晋商在捣鬼了,或者是其他黑心肠的人要发国难财!崇祯皇帝心中想着,便先打开奏章看了起来。
一般来说,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粮食,当然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到了崇祯末年,一两银子买到一石粮食,已经是算不错了。如今刚经过建虏肆虐,之前这些天的时候,京师的粮食已经往二两银子一石粮食上靠了。可如今,崇祯皇帝看到奏章上报告的,外面竟然已经到了四两银子一石粮食了,就这,还每天限量卖,只一开铺,就很快抢空了。
这种高价粮食,底层老百姓肯定买不起。当然了,那些豪强之家,他们自己都有囤积粮食的习惯,遇到这种情况,并不会出手去当冤大头。只有那些不上不下,换成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中产家庭才不得不去买这个高价粮食。
于是,原本一些比较殷实的家庭,往往在经过这么一场苦难之后,就沦落为底层百姓。如果是城外,其实也是差不多,一些原本有田,日子过得还可以的中农、富农,也会因为一场动乱变得一无所有。
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心中当然生气,不过已经有了准备,倒也没有显得特别生气,合上奏章后看向薛国观问道:“薛卿有何对策?”
说实话,对于崇祯皇帝这种不急不忙的态度,薛国观是有点吃惊的。也是因此,他原先想好的对策,都一时犹豫,要不要说出来呢?
如果皇帝很生气,暴怒什么的,那说出来肯定可以。可如今……
不过当他看到皇帝一直盯着他时,他也就不管了,直接奏道:“陛下,微臣以为,一是尽快从江南调粮食北上,二是查那些粮铺的账簿,让他们一律按照进价销售粮食,敢有违背者重罚之,以此来平抑粮价!”
大粮商的背后,必然是有官宦背景的。薛国观虽然不至于怕了他们,可总要讲个理,因此就先建议查账,让他们按成本价售卖。就算这样,他这个首辅也肯定会得罪那些人。不过,他也不是太过在意。要不然,他也不会建议皇帝向所有有钱人借钱了。
而崇祯皇帝听到他这话,不由得笑了,这个薛国观,对于世事人情,真是没有温体仁老练。查那些粮商的账簿?信不信那些粮食都有几套账簿等着的。你和他讲理,他会给你哭穷,说这也要钱,那也要钱,反正全是成本,信不信回头一查起来,他们还是在亏本买卖,是在积德呢!
不过对于这个薛国观,还是要鼓励的,因此,他便对薛国观说道:“从江南调粮的事情,确实是要做的。薛卿按惯例给江南那边便是。至于京师粮商这边,朕早就盯着他们了,这个事情,薛卿看着就好。”
说实话,薛国观能当上首辅,也不是无脑的人。只是内阁现在就两个人,那杨嗣昌主管兵事,其他事情,基本上都压在薛国观身上,忙得简直是天昏地暗。特别是最近弹劾这,弹劾那的奏章,更是一波接一波的。不管如何,他都是要先票拟出来才行。可他就算是忙死了,处理完奏章的速度,也赶不上通政司送奏章到内阁的速度。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看着薛国观的疲惫之色,便关心地说道:“朕也听说了内阁奏章堆积如山的事情。这样,卿回去之后,把最近有关弹劾的奏章,就按事情、弹劾人什么的,分门别类放好,不用票拟,直接送司礼监便是。如此一来,相信薛卿能少些劳累了!”
听到皇帝的这些话,薛国观都有点惭愧了。皇上不但早就注意到了粮食问题,而且还知道自己的难处,为自己着想,减少一大堆事情。得蒙君父如此,做臣子的,真是幸甚啊!
于是,薛国观真心实意地谢恩,而后擦擦汗,又赶紧回内阁去处理政务了。
看到他匆忙回来,杨嗣昌心中暗乐:这首辅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吧!呵呵!
不过表面上,他状似关心地凑了过去问道:“皇上是不是龙颜大怒?有没有准奏?呀,我这里有太多地事情要忙,怕是没法去做这些事情的。”
薛国观一听,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如今勤王军的事情,都是皇上直接管了,而且也已经编入御马监辖下,你那边还有什么事情?”
一听这话,杨嗣昌立刻转身回去,拿起几份奏章道:“看看,蓟镇、保定,还有山东等地,军民死伤无数,这些事情,可都是要善后的啊!还有,皇上把各地总兵都编了不少入禁军,那他们原本的防务,也是要操心的啊!还有,这次没有被改编的勤王军,他们如何处理也要有个章程。就比如说着大同总兵王朴,说他回防云晋之地时,遭遇了流贼。在问斩首一百五十六级怎么算……”
薛国观听到他还在喋喋不休,就不耐烦地打断道:“行了行了,你忙你的吧。粮食的事情,不用我们操心,皇上自有决断!”
听到这话,杨嗣昌不由得有点吃惊,他以为皇帝一直在忙御马监辖下三大营的事情,连勤王军的三个统兵大员都没来得及处置,竟然还能分心再去管粮食的事情?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好像自己又把皇帝当作以前那个了。如今的皇上,似乎已经很不一样,隐隐地,还真有几分传说中太祖的风范了。该不会,太祖入梦,真得教导了皇帝一番吧?
但是,这次的粮食危机,似乎不是那么好解决的。至少从江南调集粮食过来,是肯定来不及的。
1...6768697071...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