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这些祖家人,很快就形成了一致意见,而且战意昂然,都憋着一股子气。
于是,祖大寿就立刻登上城头去观看,而后又布置起对策来。
城外的豪格却对祖家的变化一无所知,骂阵之后,见城里面没有任何回应,依旧和以前当着缩头乌龟,便开始扎营准备围城攻打塔山。
多铎留了一部分人马在这里,他自己带着一万多人马,继续深入,看看有没有好处可以捞点,这是皇太极事先交代过的。
前面连续两天,从豪格开始准备攻城开始,一直到开始攻城,祖大寿都是以防守为主。
对此,豪格哈哈大笑,要知道塔山可不比锦州,城墙不高,还能挖地道,怎么看都不要几天时间说不定就能攻进城里去了。
不过确实不乏对战事经验丰富的建虏,虽然豪格大意,可他们都是小心提防着的。
就在第五天建虏正在全力攻城的时候,城门却突然大开,祖家诸将带着他们的精锐家丁杀出城来,顿时杀了建虏一个措手不及。正在攻城的,有不少都来不及撤回,还有钻在地道里的,都被活埋了。
祖家的猛扑,以祖大弼为代表,状似疯虎。事实上,这个祖大弼,在祖家军中就有“祖二疯子”之称,平时看着稳重的一个人,一旦上阵厮杀,那是和疯子一般。
满清这边,有巴图鲁封号的戴佳氏穆克谭,见祖大弼这一支很强,就自持勇力,立刻领军冲上去,却没想到,只是一个照面,就被祖大弼给斩于斧头之下。
祖大弼一手握着自己的大斧,一手提着穆克谭的首级,狂吼道:“谁敢与某一战?”
吼声之响,状似疯狂,也吓得其他满清军卒连连后退,不敢靠近他。
看到这个情况,豪格气得满脸通红,提着枪就想亲自冲过去,但无奈被他的亲卫死死按住。
城头上的祖大寿见此,不由得为自己这个弟弟自豪,心中想着,真要说勇将,祖家不是没人!
他看到建虏大军似乎有上千围攻救援之势,便下令鸣金收兵,显然是见好就收。
这一次出城,至少折了建虏一千人马。比起以往,这一次还要从容很多,甚至在建虏大军重新扑上来之时,撤回的军队还能顺势割了一些首级回城。
这对于关宁军来说,可是很难得的。一直以来,哪怕所谓的宁远大捷,那也没有什么建虏首级的。可这一次在塔山,趁着建虏没有防备,突然出城厮杀,打了个出其不意,倒是有了一些收获,点了点,包括巴图鲁穆克谭的首级在内,一共有两百多个首级。
在祖大弼等人回城之后,建虏也没有再攻城的意思,立刻开始清点人数,商议军情。
对豪格来说,他是肯定要继续攻城的,事关他的面子。可是,他的手下,却全都反对了。
祖家的精锐,本就有名,他们不想为了豪格和多铎的打赌问题,而把人命都填在这里。
当然了,要是换了皇太极在这里,那就不一样了。只要一声令下,这些建虏绝对不会违背命令。
豪格为此大为恼怒,正要发飙之时,却听闻多铎领军回来了。听到这消息,他不由得有点惊讶,因为按照这个时间点来推算,搞不好多铎压根就没到宁远,就这么快退回来了?
“他人呢?”豪格原本心情就不好,恼怒地问道,“是不是来看我的笑话了?”
“回主子,看着似乎不像,匆忙撤军,似乎是有退意。”探马立刻禀告,对于这点,还是有眼光的。
听他这么一说,豪格不由得又是惊讶,该不会,多铎也和自己一般,打了个败仗?
可是,关宁最为精锐的军队就是祖大寿所部,都已经在这塔山了啊,他对付其他明军,都会打败仗?而且他又不需要攻城,不可能连野战都会失利吧?
想得实在有点好奇,他甚至都忘记自己打了败仗了,出了军营去查看多铎的情况。
果然,就在他出军营才一会,就看到一队队地大清军队撤回来了。多铎的旗号,就在其中。
豪格见了,不知道为什么,却是心中欢喜,就准备迎上去先问住多铎,免得让他知道塔山之败后被他嘲笑。
然而,多铎却压根没有心情和他提打赌的事情,一见面还离得远,多铎就脸色严肃,抢先一步说道:“撤军立刻回盛京。”
“啊,为什么?”豪格没想到竟然这么直接,忍不住便问道。
多铎没有丝毫和他斗嘴,或者拿捏他的意思,而是立刻就回答道:“抓到了一些明狗,应该可以确认,那些经常运送物资粮草到辽东的晋商,已经全部被明国皇帝给抄家问斩了……”
听到这话,豪格就算再蠢,再看不起汉狗,也立刻明白过来,那些晋商没了,会对大清会多大的影响。因此,他顿时也没了和多铎龌龊的心思,立刻点头道:“这事必须立刻禀告给我父皇才行。”
“还有,关内的流贼,据说也被明国皇帝御驾亲征给灭了。”多铎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还带着诧异之色,他是怎么都没想到,明国皇帝这么能打仗?
有关河套土默特部全军覆没的消息,皇太极同样封锁了消息,要是传开了,他怕其他蒙古部族会受到影响。对于他稳定辽东的统治,特别是那些汉人,都会有不好的影响。
因此,多铎和豪格都还不知道土默特部已经除名的事情。不过他们两人没有多想,因此审问出来的情况,早已在军中传遍了。
普通的满清军卒,是不知道八大晋商对于满清的意义,因此,他们关注地不多。
反而是明国皇帝,在他们看来,应该是个懦弱躲在皇城里的狗皇帝而已,怎么就会御驾亲征,还把流贼全都剿灭了呢?
这个话题,在军中倒是讨论地热烈。
在大多数满清军卒看来,这应该是那些明国官员和将领的功劳,而明国皇帝什么都没干,只是坐享其成而已。
一天之后,满清军队来得快,去得更快,直接就撤走了。
这个情况,让祖大寿等人感到有点惊讶。要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建虏肯定要耀武扬威个把月左右,没有任何好处可拿了,才会撤走的。这一次,竟然这么快就走了?
在夜不收跟着建虏的军队后面,确认建虏撤走之后,祖大寿才算是放心了。
于是,塔山城内,都是喜气洋洋,这一次,就感觉这些建虏急匆匆地跑来,送给他们一场功劳,然后就又急匆匆地走了。
“不是说建虏凶残,很厉害的么?我怎么就没这感觉?”
“呵呵,那是以前,这一次,还真是奇怪,这些建虏是转性子了么?”
“是啊,要是以前的话,他们拼死都会抢回尸体的,可这一次,丢了几百个首级,却连屁都没有放一个,就这么灰溜溜地走了?”
“你们不知道,建虏刚出现在城外的时候,我当时好紧张。塔山可不是锦州,要是建虏狠下心来,都不知道会怎么样?现在想来,还真是被吓到了,哈哈!”
“……”
对于普通军卒,他们不知道更多的消息,只是以他们的认识,来看到刚发生的战事。
有一点非常明显,原本根植在他们心中的对建虏的恐惧,正在悄悄地淡去。
当然了,这必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因为这么一次战事,就完全不怕建虏了。如果之后建虏又接连赢得战事,那说不定又会恢复对建虏的恐惧。
至于未来如何,他们现在不可能知道。
祖大寿等人也是高兴,祖大成更是高呼,快点向总督,向皇上报捷,大捷啊!得到了两百多个首级,他们以前可从来没有过的:“大哥,这次杀敌五千,建虏损失惨重,狼狈退军,这样如何?或者杀敌六千五好了,凑整数有点不妥……”
他还没说完,就被祖大寿打断了。只见祖大寿的脸上没了笑容,严肃地说道:“不行,不能谎报夸张,要不然,一旦总督和皇上知道了,反而对我们改变印象的事情有影响。就据实禀告。”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又道:“这一战要是发生在天津之战之前,那说不定真是大捷了。可有天津之战在前,我们这,还能算大捷么?”
那一战,可是杀死杀伤建虏前锋将近三万人,夺回被建虏掠走的人口牲畜共二十来万,又岂是眼前这一小小的攻城战可比。
听到他这话,顿时,祖家人的高涨情绪,一下便回落了下来。其中祖大成低声地说了一句:“真是扫兴!”
几天以后,一份捷报便摆在了孙传庭的面前。听着辽东巡抚方一藻连声说大捷,他却只是淡淡一笑。
大捷不大捷地另说,这一次的胜利,也算是他担任蓟辽总督之后的一份功绩,不管怎么样,总算是个好事来的。
因此,他也写了奏章,和这份捷报一起,发往京师报捷。
而此时,京师这边,有关十月发生的几件事情,还是讨论得非常火热。
:。:





崇祯窃听系统 284 陪读的诱惑
不管是核查官绅优免限额,还是催缴欠赋,又或者,让皇子们包括太子在内,都要去学《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可都是归于匠人的,皇上这是要干什么?
这几件事情,都非常具有话题性,酒楼茶馆,茶余饭后,成为了京师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
在他们议论纷纷之时,忽然皇上又一道旨意下来了。
“你们听说了么?皇上有旨,今年立下大功的那些文臣武将,只要他们家孩子的年龄合适,就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去陪皇子读书!”
“什么,还有这事?能去陪皇子读书,那岂不是求之不得,还用自己选择,肯定去啊!”
“听说是陪皇子读《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啊,而且啊,听说还要搞什么实验,就是按照书中所写的,让他们实际去做一遍。”
“啊,真得么?有点难以想象啊!皇子和那些功臣之后,一起做木匠活?做铁匠的事情?这……这没搞错吧?”
“所以才说,可以自己选择去不去陪皇子疯啊!”
“这……肯定去啊,陪皇子,还有太子疯算什么,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也照样去啊!”
“……”
很显然,皇家的这个号召力,还是无以伦比的。哪怕是去做一些士大夫看来很低贱的活,也一样让他们很羡慕。
“三大总督那是皇帝最信任的,而且建虏肆虐的时候,也出力甚大,他们没问题。三大营的总兵,也有这个资格。不过我听说,连五省总督陈大人,还有三边总督郑大人也可以送自己儿子去,这就有点运气了啊!”
“可不是,谁在他们的位置上都有那个功劳的,毕竟是皇上亲自指挥的功劳,是不是?”
“其实,他们这几个总督也就算了,你们知道不,一个闽地南蛮子的儿子,也被皇帝钦定可以陪皇子读书,这真是走了狗屎运!”
“这个我也听说了,据说朝堂上的诸公,有人有意见,已经上奏说不公平,说自己家的孩子绝对适合陪皇子读书,连那些总兵的儿子都有资格,那他们的儿子也想要陪读!”
“竟然还有这事?不过也难怪,毕竟太子也在,陪太子读书,那可都是太子的班底了!为了自家孩子的将来,豁出去不要脸,好像也是能理解的!”
“……”
确实如同坊间传闻,朝堂上的六部九卿,内阁和皇宫勋贵,听说皇帝招了一大批文臣武将的孩子陪皇子,或者在他们眼里,可以干脆说是陪太子读书,都是眼红了,管你教得是什么,只要能陪太子一起读书就行,都去给皇帝为自己家孩子求情去了。
对于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其实是乐于看到的。他就是要用这个陪太子读书的由头,让官宦世家的下一代,都自觉前来接受科学技术的熏陶。用这种手段,比起强制各家要去学科学技术知识,阻力不要少太多。这不,都求着要来学了。
虽然崇祯皇帝心中很乐意,不过他还是拿捏了一番。最后,好像是实在受不了那些臣子的聒噪,最终就都答应了下来。
好家伙,最终一统计之后,竟然有两百人陪太子读书!
这个结果,让所有知道地人,包括宫内宫外,文官武将,全都目瞪口呆。
这么多人陪太子读书,那还有多少份量?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总是有个机会了不是!
因此,各家都教导自家的小孩,让他在里面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脱颖而出,和太子打好关系。只有这样,将来太子登基为帝,才会获益匪浅。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把这两百个人编为十个班,每个班二十来人,虽然同样是由张子龙和宋应星授课,可却没有和皇子在一个班。只不过在有实践课的时候,才有可能会一起。
如此一来,谁都想引起太子的注意,对于张子龙和宋应星的提问,一个个都是抢着回答,就是想要在难得和太子一起上课的时间内,表现优秀来引起太子的注意。
崇祯皇帝暗中观察了几天,发现这种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不由得很是满意。
不过有一个情况,还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那就是张子龙和宋应星两家,大明的高级文武官员,只要有小孩在陪太子读书的,全都找着机会上他们两家的门。
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比起内阁首辅或者六部尚书的府门口,都还要热闹好多。
崇祯皇帝听着王承恩的禀告,不由得笑着摇头,问道:“他们上门,一般是干什么?”
“奴婢派手下人了解,有一些是平日自己在家教导孩子,遇到了难题,就不得不上门求教,然后好回去教自家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在两位大人授课之时,就能学得很轻松!”
王承恩脸上带着微笑,说到这里时,发现皇帝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便心中有底一些,就继续说道:“还有的人,是上门明里暗里夸自己孩子聪明,示意两位大人可以多提问他们,多考考他们的孩子,保证不会让两位大人失望!”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忍不住又是一笑,这学习热情的高涨,都有点赶上后世了。孩子在学校成绩的好坏,直接和家长付出的心血成正比。也正是难为这些文官武将了,散衙之后还得操心这事。估计要是换了以前,就很少有这种事情吧!
陪太子读书,还正是一个好诱饵!
崇祯皇帝一边听着王承恩禀告,一边不时笑着,对于这些现象,他都很乐意看到。
就在这个时候,山海关的捷报便到了。
虽然有天津之战的大捷打底,可这个时候,对辽东建虏的大捷还是太少,因此,多少还是稀罕的。这捷报很快在京师传开,也立刻引来的议论。
“听说了没有,连建虏的巴图鲁首级都有,两百来个,关宁军那边,竟然也开始打胜仗了!”
“真不容易!以前的时候,有个首级有多难,总是说建虏会拼死抢走尸体,所以才没有首级。这一次,可是有两百来个首级,厉害!”
“其实,你们发现没有,自从皇上在太祖托梦之后,就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以前难得打一次胜仗的,如今,就连关宁军都斩首两百多首级了。”
“对啊,关宁军那边,不就是皇上封了孙总督过去,这才多久时间,不就一个胜仗了么!”
“这么算起来,搞不好我们有生之年,还真能看到辽东建虏下场?”
“那肯定了,也不看看皇上还年轻着呢!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大明必定重返辽东!”
“……”
京师的百姓,纷纷乐观起来的同时,更是由衷地敬佩他们的皇帝。因为他们感觉到了皇帝英明给他们带来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希望,给他们带来的自豪。
如此一来,京师这边,以前有人喝多了还会骂皇帝无能,民不聊生什么的。甚至还可能引来别人的附和,因为很多人对于时事的崩坏感同身受。
可从去年底开始,就是传言太祖入梦之后开始,一切都慢慢地变了。皇帝越来也英明,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由此,酒楼茶馆,街头巷尾,不少人都转变了观念,不但骂皇帝的人少了,甚至连替辩解皇帝的人都在越来越多。
皇帝的政策,终归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受益。远得不说,就说最近,皇帝派人去核查官吏优免限额,去催收欠赋,这个事情,肯定有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他们会不抱怨?绝对有!
可是,如今这个时候,要是有人敢公开抱怨,那官吏优免限额的敢公开说得少,主要都集中在催收欠赋上。就有人说某地有某人真得很穷,交不起才欠下赋税,可是皇帝派人去,还要催收欠赋,那是把人往死里逼,这有伤天和,老天爷在看着的呢!
对于这种类似的说法,都不用便衣的厂卫去办,就有百姓自发地开始驳斥。而且要是在公共场合下的,还往往会引来一群人的声讨,从各种角度,就比如说到底有多穷,穷成什么样?又有人说皇帝派人去催收欠赋,那都是有田产一百亩以上的,这种人还穷,骗鬼么?
群情汹汹之下,就算这些抱怨的人真有理,也往往会被路人百姓给喷得抱头鼠窜!
没办法,没有几个人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本事,一大堆口水喷过去,夹杂着大嗓门,还有老大的拳头,真没人能顶得住。
时间转瞬就到了十二月份,没有多少天,崇祯十二年就要过去了。在京师百姓以为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的时候,崇祯皇帝又开始搞事了。
一道圣旨明发天下,是有关宗藩制度革新的。
就从崇祯皇帝这一代开始,皇亲爵位不再世袭,而是采用隔代降级的方式继承。这也就是说,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崇祯皇帝都会封为藩王,但是,崇祯皇帝的孙子,哪怕是世子,也就是长子,也只能是郡王了。
皇帝对自己的儿子都这样,那其他藩王,就没道理还能继续继承,也都要按照新制度来。
当然,新的宗藩制度革新中,也是有好事的。就比如说从中尉开始,也就是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三个级别,除有俸禄可领之外,享有和民籍一样的权力:可以从商,也可以科考,不会再有任何限制。
至于藩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这些级别的皇亲,还是禁止从商和科举,但是,可以从事其他方面的学问研究,就比如第一代周王,曾组织编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医学方面的书。类似这样的事情,朝廷是鼓励的。如果为了这个方面要出行之类的,地方官不得为难。
这么一来,这些皇亲就不用再像从前一样,被关在封地混吃等死。只要他们想出去走走看看,至少要选定个方向做学问。
这个宗藩制度革新的最大阻力,其实是来源于掌握最大权利的皇帝本身。不管怎么样,他的儿子也要这么办的话,感情上终归是有问题的。甚至不少皇帝,都觉得这天下是自己家的天下,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享受这天下,那这天下还是不是自己的天下了?
因此,这个宗藩制度,换任何朝代,任何皇帝,如果有臣子敢提出来的话,绝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但是,眼下的崇祯皇帝,来自后世,他的思想和几百年前的所有皇帝,都没有一点可比性。他的觉悟,显然要高得太多。再加上如今的这些皇子皇女,貌似还跟他隔着一层什么,对于他来说,还是少了一层亲到骨子里的感情,因此,这个宗藩制度,就是皇帝本人想出来的。
他告诫后宫的理由也很充足,如今的宗藩现状,直接一叠奏章砸过去就能知道形势有多严峻,而后大义凛然,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他不得不大义灭亲,当然,也这算不上大义灭亲,就一定要做出这样的改变才行。
崇祯皇帝的权威,经过这一年之后,已经很高了。而他的那些皇子,都还很小,就连太子,也才十岁而已,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基本上他的这个决定,后宫就没有多少人敢反对。份量最终的周皇后,因为她有一个儿子是太子,也没有反对。
这份旨意一出,顿时天下轰动。
当然了,这个事情毕竟只是关系到皇家而已,大部分人都是吃瓜子看戏的心态,他们的评价,就基于他们自己的屁股,那是绝对拥护的。
不过,也有一部分不是皇家的人比较担心,就是那些世袭勋贵们。他们想着,连皇帝的儿子都取消世袭了,那他们这个世袭爵位怎么办?皇帝会不会有朝一日,也要废除他们的世袭?
于是,他们就期待那些藩王们会反对,只要那些藩王顶在前面,那他们就安然无忧。




崇祯窃听系统 285 狗屁公主
然而,他们都料错了,这份旨意一明发天下之后,陕西的秦王第一时间响应,表示拥护皇上的革新之策。
其实,还不止是他,在随后的时间内,那些生得多的藩王,也都不得不响应拥护这个革新之策。他们这些人,可不是崇祯皇帝事先就谈过心的,而是被逼的。不是被崇祯皇帝逼的,是被他们自家人给逼的。
等到崇祯年间的时候,那些低级的宗藩,过得不要太凄惨,很多人不是饿死就是到处要饭了。可偏偏律法规定,他们是宗藩,连从商、科举等权利都没有,就是说没有自己谋生的可能。
如今,朝廷新政一出来,他们这些数量最为庞大的低级爵位的宗藩,自然是大喜过望。因此,自家这一脉的藩王们要是不同意,这些人就全部都去闹。
对于地方官来说,宗藩制度的革新,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第一,能少养活他们,就减轻了地方的负担;
第二,低级宗藩至少是有皇家血脉的关系,他们为了口吃的,那是强行乞讨,扰乱地方治安,也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如今,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了。
1...123124125126127...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