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合着朝廷在这里憋着坑咱傻老百姓呢!
于是问题就来了,说好的元丰改制节约行政经费,说好的太皇太后施行仁政削减宫室用度,报纸上天天喊着裁冗军削冗官扩国土,朝廷增加了这么多的税收,装满了这么多的仓库,到现在,是不是该轮到俺们了?
这个风议很快就从民间上升到了地方官员,不少到地方的大佬们开始“为民请命”,范纯仁、王存、苏颂、韩维、张方平、曾布、蔡京,甚至吕惠卿和邢恕,都上书表示支持。
大佬们不光表示支持,他们还提供了补充意见。
比如人口流动的问题,很简单嘛,这些人总是要被雇佣的,总是要落脚的,雇主连带责任制加一个里正管理申报,官府备案,不就可以解决了?
比如粮食问题,早几年的常平仓、广惠仓等设施,不就正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
而且这个问题的担心其实有些多余,蜀中、苏湖两浙,早几十年前就已经千人耕万人食了,如今大宋的交通已经不同汉唐,调剂粮食快得很嘛。
当朝宰执们的门生故旧先生朋友都是一大堆,大家还纷纷写信做工作,司徒此议开千古仁政之先河,士大夫不参与其中积极推行,反倒要推三阻四,说好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如今的宰执们也不是司马光王安石那样的硬货,缺乏“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般气概,顿时压力山大。
结果苏油也同样压力山大,老子辛辛苦苦苟了几十年,人缘儿这么好?一道奏章申请于一路试行而已,现在搞这么大,还要不要老子活了?
还有,能不能快点决定,这还等着四处巡视呢!
……
二月末,汴京,玉津园。
高滔滔和赵煦在此饯别文彦博。
老头出身于真宗景德三年,到今天已经八十四岁,依旧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路清晰,超长待机到曾经让苏油建议京师大学堂医学院成立专项课题予以研究——老师兄这暴脾气老头,他咋就能活那么久呢?
当然赵頵才不会搭理这等荒唐的提案,开什么玩笑,哪怕贵为王爷,这老头的棍子挨了都是白挨!
人瑞啊!
文彦博是高滔滔和司马光吕公著执政之初,害怕镇不住一帮闹塘鱼,特意请回京城来坐镇的。
文彦博也的确没有辜负重望,司马光长期卧病,是他和吕公著一起,将朝堂料理得清风雅静。
之后选出的苏油、范纯仁,也是时论公认的“良相”。
其实老头坐镇一年之后就不理事了,上书几次求去。
高滔滔连下两诏,曰:“西伯善养老,而太公自至;鲁缪公无人子思之侧,则长者去之。公自以为谋则善矣,独不为朝廷惜乎?”
又曰:“唐太宗以干戈之时,尚能起李靖于既老,而穆宗、文宗以燕安之际,不能用裴度于未病,治乱之效,于斯可见。”
老头读完诏书都吓着了,啥意思,这是说我走了之后如果朝堂乱掉,都算是我的锅?
于是不敢言去,复留四年。
如今扶上马都送了几程,首相都换到第四个了,老头不敢再留,至是请去不已。
庚戌,诏以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令所司备礼册命。
老头上书,认为恩赏太厚,乞免册礼。
高滔滔从之,不过为了表示对文彦博的感谢和尊重,在玉津园为文彦博设宴饯行。
时近三月,玉津园的垂柳已经开始抽出嫩绿的细叶,一些早开的桃李开始作花,园内剪去飞羽的黑天鹅带着小天鹅悠闲地游着,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除了高滔滔和赵煦,群臣都齐来捧场。
高滔滔命赵煦代自己敬了文彦博数杯,又命群臣写诗做贺,最后才将文彦博请到阁内,让赵煦侍立一边,与文彦博隔着帘子交谈。
高滔滔说道:“太师王佐之才,当年克平妖难,致位丞弼,虽以人言去位,而天下之望日隆。”
“再相之时,秉忠竭诚,首议建储,之后绝口不言。直到神宗之世,老身方才知晓。”
“我钦佩太师的,不是首建大议,更是有功不居。盖老成之臣,阅世滋久,涉历独深,闻望足以服人,议论足以定国也。”
文彦博赶紧谦谢:“老臣所为,皆为国家,当时之事,实乃当时之必行。”
“即便老臣不言,也必有良臣言之,实在当不得太皇太后这番隆遇。”
高滔滔不禁感慨:“深望而谦退,德具而才兼,龙昌期能教导出太师和苏明润两位弟子,于我大宋实在居功至伟,欧阳修当时之论,如今看来,不免过苛。”
文彦博躬身道:“师德固然厚重如泰山,然欧阳文忠公当时之论,也是未知龙师之德性,以为故作耸闻惊论,刻薄求名耳。”
“二公若有知,相逢于地下,亦当互揖微笑也。”
“因为人难自知,亦难知人。龙师之议周公,其实并不是薄周公当时其人其事,是议今人今世,实无周公可得也。”
苏厨 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试行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试行
文彦博的这个解读,算是另辟蹊径,人的性情实难猜度,与其得个假周公,不如不要。
如今的士大夫阶层,经过苏油一派数十年的不懈启迪,尤其是经吕公著之后的主政者大力推行之后,已经渐渐有了“政治该怎么玩”的觉悟。
如高滔滔这样最高层的政治家,在实践过程中更是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盖棺方可定论。”高滔滔感慨道:“周公与龙老,都不失贤者之名。”
文彦博深深施礼:“多谢太皇太后赞誉。”
这是替老师谢恩了。
高滔滔继续问道:“太师此去,要好好保重身体,不知道对我祖孙二人,还有哪些可以教诲的地方?”
文彦博说道:“老臣岂敢,如今朝政已然走向正轨,大宋国势升腾已不可阻挡,朝中众臣处位得当,四海升平干戈止歇,此皆太皇太后与陛下垂治之功。”
“不过最近苏明润的那道奏章,朝廷的决议拖延得实在太久,不仅仅耽误了四路举措,甚至在朝堂,民间,都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高滔滔问道:“以太师之见,苏明润的建议如何?”
文彦博说道:“我朝丁税,其实始于汉代的算钱,汉法年二十三至五十六的男丁,需服兵役,不服役者,纳代役金。这就是丁税的由来。”
“此法到了晋代,则规定年十六以上至六十岁为正丁,十三至十五、六十至六十五为次丁,按正丁、次丁课税。”
“隋法年十八以上为丁。唐法年二十一以上为丁,每丁每年纳粟输布服役,不服役者,折绢输纳。”
“按唐法,男丁至十八,国家会授亩百亩。其中二十亩称永业田,可传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六十岁后,要还给国家。”
“以此为基,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然老臣与明润讨论过,明润曾经指出,唐代耕作方式粗放,关中地力需要轮作安养,因此虽为百亩,年作不过五十亩,得粮百石。”
“五十税一,可谓相当低了。”
“但这仅仅是因为唐初民生凋敝,人口不足三百万户,比隋朝减少了三分之二。田地大量荒芜,方可做到。”
“其实就是北魏均田制的延续,将土地分给人民,轻徭薄赋,此太宗之明睿,而唐兴之根本也。”
“然对百姓来说,还有两笔负担,一是‘调’,每户每年要纳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
“这个负担,可谓不轻。”
“此外还有庸,就是徭役,唐朝一丁一年当服二十日,如果是无役之年,则需要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交足二十天方止。此称‘输庸代役’。”
“若重役之年,二十天之外尚需服役,则加役二十五天之户,免调,加役三十天之户,租调皆免。”
“同时国家还有规定,每户每年的额外劳役,不得超过三十天。”
“六十尺就是六丈,四丈一匹,这就是一匹半,以五口之家,两丁为计,唐初一年赋税正收,换算到今日就是绢的匹半一贯五百文,粮的四石两贯八百文,户均合计四贯三百文。”
“在这项制度下,大家乐于服役减税,一个强盛的唐朝,因此诞生了。”
“然而并不能持续,中唐以后,国家战乱频发,人口增多,兼并剧烈,于是役务沉重,庸调不免,百姓负担沉重。”
“德宗以后,不得不回到了汉代老路,租庸调合一,改行两税。”
“然税制有个最大的毛病,是本来征收之后,国家再需要服役时,应该由官府出钱,雇人行役。”
“然而实际上却是庸调已收,役务照常,这就是重复征收。”
【书友福利】看书即可得现金or点币,还有iphone12、switch等你抽!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可领!
“服役超过三十日,租庸调全免,劳役之重,仅从唐初税法就能够看出来。”
“我朝亦是如此,自辽、夏军事以来,徭役比唐初尤甚,几近唐末。此故相王安石行免役法的初衷。”
“然这并不是百姓的负担就没了,而是役务转化成了免役钱。”
“更甚的是,百姓缴纳免役钱后,役务并没有减少,朝廷照样继续给百姓派役。”
“这就相当于我朝百姓,要承受唐末役法的两倍,酷烈难言。此陕西河北,衰弊之根!”
“说到底,就是国家处境艰难,国用空虚,无钱雇役,外敌又不断入侵,必须抵挡,最后只能是苦了老百姓。”
“这种状况,直到安石相公去后,先帝神睿,奋力改制,率身节用,裁撤冗余,广辟财源,举兴百业,厉兵秣马,四战皆捷,国家才得以摆脱积弊,迈越汉唐。”
“先帝谥号为神,非有丝毫过誉,真乃千秋之一帝,万古之明君,实至而名归也!”
高滔滔不禁流下了泪水,赵煦童鞋更是泪流满面心神激荡。
给父亲这样的评价,文太师是大好人!
就听文彦博继续说道:“我朝税法,承于唐末五代,丁税于立国之初,乃我朝一项非常重要的税源。”
“然丁税所设,实有不合情理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丁口收取,有丁无产者,亦在其列。”
“我朝早有名臣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明润治夔州,就作过诗文,所谓’十里编民百户寒,邑中谁与共溪山’。”
“当时夔州有丁无产而输丁税者,凡五有其三。因税赋过重,都去跟夷人种地去了。”
“其实我朝丁税,总计有多少呢?”
“老臣给陛下算算账,我朝如今人口一亿六千万,男女参半,则有男八千万。”
“其中二十以上六十以下,算作丁口,则三去其一,合五千三百万。”
“我朝丁税,一日一文,一年三百六十五钱,这样满打满算,两千万贯有差。”
“而我朝如今岁入,已经高达两亿六千万贯,丁税所入,已从熙宁年间的五分之一,下降为十三分之一。”
“而老臣还要提醒陛下的是,明年宁夏四路免税政策到期,岁入还会增加五千万贯有余。”
“也就是说,明年岁入,妥妥超过三亿大关,丁税所入比例,更将下降到十五分之一。”
赵煦突然开口:“如今一年从新宋东胜运来的金银,就高达近三千万贯,那这丁税,就应该给百姓免了!大不了这些金银,宫中不要了!”
高滔滔轻咳一声:“官家,先听太师说完。”
文彦博不禁热泪盈眶,微笑道:“陛下有此爱人之心,实乃天下万民之福,老臣……老臣真是欣喜异常。臣,为天下贺,为皇宋贺。”
对赵煦行过一礼,方才说道:“但是不行。”
赵煦愣了:“为何?”
文彦博说道:“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燥急不得。”
“皇宋一年岁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预算,桩桩件件,皆有去处。”
“突然减少两千万贯,许多安排计划好的事情,就做不成了。”
“故而哪怕陛下有此心,也只能慢慢去做。”
“何况一项新政,不先试行,实难见利弊,当年安石相公之法,施行之前不也是大言炎炎,其后又如何?”
“故相吕公有句话,老臣以为实在是至理,他说为政之要,不过去其过甚而已。”
“今事务最急者,莫过于河北,而河北最急者,莫过于役务。”
“而四路人口不滋,丁税本不多。”
“所以免或不免,对朝廷国用几无影响。”
“免除丁税,对人丁增长肯定是有好处的,然时间会很长。”
“明润言其能短期见效,还能解决役务问题,利钝非老臣所能立睹。”
“但既然明润有信心,便不妨让他试试看。”
“不过事情拖得有些久了,导致民间沸议纷纷,不如命明润兼行于四路,不单以一路为限。”
“这比明润所请范围为大,一来可示天下以朝廷拳拳爱民之心,非不作为,以平息众议;二来可试大臣治政之能,先人之见。”
“以明润如今历练出来的宰执之才,锅子给小了,怕是反而不好做菜;而以其通达明敏,也断不会见弊而不止,酿不成大错。”
“朝廷亦可缓缓观其后效,再定行止。”
高滔滔笑了:“苏明润于吕公任相时,经常在我面前念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今日听太师分析,可真真是领教到了。”
“此真议论可以定国者,一切当如公言。”
苏厨 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狗日的章状元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六百二十章狗日的章状元
壬寅,朝廷下诏,四路亟待振兴,尤赖民力,即从四路节度使苏油所请,河北诸路丁税,一体罢除!
收到朝廷诏书,苏油终于松了口气,搞大工业的人力,有了!
……
三月,丙寅朔,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赵瞻卒,谥懿简。
丁卯,赐故龙图阁直学士孙觉家缗钱,以给丧事。
辛未,提举铁路局高士林奏,兰州至洛阳的铁路,终于贯通!
壬申,西域都护刘昌祚奏称,玉门到八蕃镇的铁路,也全线告通!
兰州到洛阳的铁路可是修了好多年,今天才告通,已经让人激动不起来了。
其结果就是祁连山的钢铁资源一直调运不出来,苏油和吕公著等人商议之后,干脆,也用到修铁路上去!
如今两段铁路皆已修造完毕,而关于黄河大桥建造,便提上了日程。
黄河大桥的图纸也已经换了好几次,大宋已经有了成功的泗水、沂水两座铁路大桥的经验,修造黄河大桥已经不存在技术难题。
因为黄河在兰州段的水深还不如泗水和沂水,不过两米多点,在八蕃镇浮桥原址附近,平均深度才可怜的一米三。
新的铁路桥设计长度两百二十米,宽度十米,中间是铁路,两侧是车马道,采用五墩七孔钢拱设计,将耗资一百一十万贯。
因为是公路铁路两用,造价比之前的两座大桥,几乎翻了一倍。
己卯,枢密使章楶已经对大宋国情边情军情有了全面了解,这个大宋最高级的战略天才,提出了一个惊落满地眼球的战略规划。
章楶建议,朝廷在河北继续低调,采取守势,而调转枪头,大力扩张巩固西北!
这几乎与大宋近百年来的国策背道而驰!
大宋三岁小儿玩打仗游戏时都知晓,先打西夏,再打辽国;打完西夏,就打辽国!
然而章楶却说我们应该继续和辽国苟着,继续在西北搞大。
苏油收到朝廷秘密送达的计划,看完后都傻了,这尼玛啥意思?当老子来河北是打酱油的?
立即召集四路都经略司的参谋们赶来大名,连同种诂和驻守大名府的天雄军李纯元一起,来来来,这个狗屁计划,给老子盘它!
种诂带领李纯元、种师道、种师中、姚古、韦昭,在节度府盘了三天三夜,最后的结论让所有人都狂拍脑门。
章质夫,这狗日的就是个天才!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在他的眼光能够看到所有凡人都看不到的地方。
章楶首先分析了辽国,辽国虽然大,但是其军事力量却集中在后世的东三省加小半个内蒙古一点,原因就是这么多大军需要辽国南部的南院诸州提供赋税养活。
而越往西面,辽人的力量就越加虚弱,鞑靼人以游牧为生,占据了辽国广袤的西部领土。
辽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其实只有一个西北路招讨司五万人在控制!
在这片区域之中,最强大的就是大宋如今的两条狗,阻卜部与白鞑部。
而大宋在宁夏四路和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强大。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除了有刘昌祚的一重两轻三支旧式骑军,还有原感义五部新军,其中包含大宋最强的两支部队——囤安军与控鹤军。
虽然新军的骨干抽调支援了河北,但是也及时得到了补充,还是皇家军事学院毕业的士官,战力不减。
这八支军队,以及扼守甘州、肃州的图干部,扼守大陷谷的仁多部,加上九原的种锷种谊,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宁夏三路和西域都护府的局面,防备西夏八部高姓。
到今天,宁夏三路与河西走廊已经彻底安定下来。
二林佛学和河西儒学的广泛传播,以及大宋施行的温和仁政,让这些人都成了真正的子民。
以前只能依赖西部执法官稳定的那些小部落,如今都变成了一个个小镇,游牧方式已经被更先进耕作围养所代替。
不过蕃人们耕作的是高产的藜麦、象草、息鸡草、玉黍作为牲畜的干青储饲料,以及部分的麦子当口粮。
不管如何,生活方式已经彻底变了,虽然作物不同,但是游牧已经变成耕牧,部落已经变成小镇,头人已经变成流官。
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也加强了,商品物资交流也通畅了,草原上出现了无数的厢车车道。
箭雨刀光,从此变成了能歌善舞。
这样的生存之道,对尚在辽国境内的鞑靼诸部形成了莫大的吸引力。
阻卜与白鞑两部,已经从生鞑靼变成了熟鞑靼,他们也开始吸收和学习这样的生存方式,还成为大宋与辽国北方诸部沟通的桥梁。
整个辽国北部,已经被大宋高尚慈悲的红衣僧侣、与和尚们竞争的行医道人,追逐利润的马帮商队、甚至巢谷编练的原夏国北部执法官们,渗透得千疮百孔。
而现在的宁夏三路,政治文化局面已经有河西诸儒出仕的后人在主导,三路与河西走廊的文明理念里,华夏文明,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因此章楶认为,大宋完全没有必要在西边闲着,西北工业产能已经爆了出来,百姓已经安定下来,这么多的兵力,大可以用在更西边和更北边——西洲回鹘与黑汗。
大宋已经拿下了于阗和约昌,这就是楔入到黑汗国的两颗钉子,这两处地方大宋有着绝对的支持,第一是他们认定自己就是汉唐故人,第二是他们信仰佛教。
黑汗王的兵力集中在两处,疏勒和八喇拉衮,一处经济文化中心,一处政治中心,这也是他们唯二的两座城,平时都是游牧,一盘散沙。
而西洲回鹘更是不值得一提,除了彰八里和北庭统治坚实,其余如龟兹、月支、高昌、伊州,佛教影响力巨大,到今天都羡慕于阗得不要不要的,多次遣使到玉门关想进入大宋,不过被刘昌祚拒绝了。
章楶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军事构想,就是联络还是辽人附庸的鞑靼诸部,以军器商货诱之。
之后以刘昌祚一重两轻为前锋,以感义五军为骨干,以图干部为后军,仁多部、大白高姓八部军、阻卜、白鞑、以及鞑靼诸部为策应,拿下脆弱的西洲回鹘和黑汗,远比河北攻略轻松一百倍。
拿下这两处地方后,鞑靼诸部的军事力量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大宋也将笼络到更多的鞑靼人。
等到这些被禁铁多年都要造反的汉子,拿着刀剑和战利品回到故土后,辽国西北路招讨军司还能有好?
如此大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让辽国三分之二的领土陷入混乱,然后就算坐山观虎斗,辽国核心地区也会面临鞑靼和女直的左右夹击。
大宋就算一兵不出,辽国也只能乖乖抽调宋夏前线的精锐,去东西两面灭火。
这就叫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大宋在最轻松的地方捅一捅,辽国这尊泥沙巨人就会垮塌到只剩下一个还算坚实的头颅。
挨几个锤子轮流敲的头颅。
等到种诂将这个计划掰开了揉碎了跟苏油讲过,苏油真的傻了,加入了诅咒的群体,喃喃道:“这狗日的章状元……老子知道他心黑,可真不知道这么黑……这下子真的要超迈汉唐了……”
真实历史上的章楶,大宋根本没有能够为他提供如此壮阔的舞台,以历史上宋军那等尿性,都阴得小梁太后几十万大军兴冲冲的来,哭着喊着急匆匆的逃回家。
从来都是以少胜多,从来都是不打呆仗硬仗,从来都是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从来都是埋伏偷袭再埋伏再偷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