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清隐龙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心净
“奕?当然懂这个道理了,他不能给人一个口实让别人落实了他这个王党的帽子,所以他得交出兵权避一避嫌疑,毕竟现在朝廷内部一样也有人防着他手上的兵呢!”
这下奕誴可算恍然大悟了,不仅他明白了过来添酒的胭脂虎也听懂了,这个女人靠在奕誴的身边给王爷添了一杯酒轻轻的捏了王爷肩膀一把。
“王爷糊涂了不是,这些日子你们谈论朝政,就连我这个妇道人家都听懂了一半……你们不是一只都说朝廷现在各方派系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吗?谁手里有兵,有强军都害怕的睡觉都不安稳……”
“别说汉人喽,就连满人内部有人抓兵权,其他的人也不乐意呢,恭王爷能不避嫌装样子吗?”
啪的一声,奕誴给了胭脂虎屁股上一个大巴掌“娘们家的还敢掺合老爷们的事情?去洗干净等着爷晚上疼你去……”
几句玩笑过后,奕誴的脸落寞了起来“哎……我毕竟也是宣宗成皇帝的儿子,国朝现在变成这样……”后面话可就说不出来了。
晚清的羸弱真的不仅仅是科技、工业落后,也不是朝廷上下没有热血男儿愿意舍生忘死,而是满清这个政治制度从一开始就有很大的缺陷。
满清说白了就是一个军事部落联盟,靠着一股狠劲和愿意向汉人学习的虚心劲定鼎中原,但是原始部落制度和先进发达的汉族文明柔和在一起,就好像两张皮一样根本就黏合不到一起。
原始部落联盟讲究的是谁拳头大谁就是头领,要保持部落的狼性就必须得是不是拉出来练一练。
而汉民族治理国家靠的可不是武勇,统治者必须要学会平衡帝国内部的势力,而且还要懂很多的文治手段。
治理一个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帝国,靠原始部落那种分权制度是绝对不行的,因为权力一旦分散就会出现掣肘的现象。
而大帝国需要的是大工程,而大工程的推动需要的是中央集权,需要皇上的权威。
现代人好像对集权有一种排斥的心理,可是在人类历史上集权国家反而能办大事,没有集权就不会有长城出现,没有集权就不会有京杭大运河出现,没有集权就不会有康雍乾三朝的治理黄河的大工程出现……跟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没有集权的古代国家很难进行动员全国的国战。
晚清时期曾经有数次对黄河的治理活动,皇帝甚至专门成立了治水的衙门,最高长官为河道总督,这种特殊的总督一般都由皇帝派遣亲信钦差来担任,拥有和皇帝直接通话的权力,这在古代官场上已经是非常显赫的官职了。
治理一条黄河从上游的甘肃一直往下游走,陕西、山西、河南、直隶、山洞……一共六个省需要同时协调办差,每次大工程都要动员数百万民夫。
在中古世纪,没有集权的政府怎么可能完成这样的大工程,恐怕连几百万人的吃喝物资都很难协调起来。
这就是集权政府对在古代的最大优势,而反观晚清政府的权威开始下降,很多国家级别的大工程根本就没法推进,民生工程都办不了了,还指望大军工?还想强军?还想搞大海军?这些都是妄想。





大清隐龙 1696 无药可救的八旗
晚清之亡,实在是亡在了权力涣散上,慈禧名义上是太后老佛爷受到百官的朝拜,她不死任何宵小都不敢闹事。
当年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向万国宣战,结果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直接来了一个东南自保,也就是直接跟洋人说了,我们不承认朝廷的宣战书,你们爱打北京就去打北京吧,反正不能打我们。
结果洋人还就真答应了,整场战争东南各省八国联军没有侵扰分毫,结果战争全砸在京津冀三地了。
野史上曾有记载,说慈禧逃出北京城一路向西,中间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音讯全无,朝廷谁都不知道慈禧是死是活。
那时候东南自保的这些总督们曾经私下串联,想要退举李鸿章为总统,改革共和。
甚至辜鸿铭还向张之洞献策要求江南独立出来,建国并整军备武准备开始北伐。
有时候历史真相就隐藏在野史当中,也许野史所记载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的,但是后人能够看见当时的野史,这就说明当时写野史的这个文人,他的思想代表了一大部分民众的思想,他的这种思想或者说编造的幻想,是人民愿意见到甚至渴望见到的。
正因为人民心中有这个渴望,所以他们才会努力的去传扬,这才能让野史流传数百年,让后人可以看见。
这就是野史对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旁证贡献,野史你不要要求他绝对正确,野史不可能绝对正确,因为连正史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野史能流传数百年没有消弭,这就说明这份野史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民意,这是研究那个时代人心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旁证。
仅从一个东南互保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见晚清权力之分散了,以慈禧对晚清帝国的控制之身都无法做到权力集中,那就更别指望同治、光绪等病秧子了。
权力越是分散,掣肘的现象就会越发的严重!帝国的资源无法集中起来,当然就无法办一些逆转国运的大工程。
更可怕的是,满清的政治制度本来就不完美,天生的就有分权的基因,八王议政的幽灵在每一个旗人的心中游荡。
当皇帝的权威倒塌之后,再想树立起来可就难了!说通俗一点,整个八旗集团打心眼里就不希望再出一个康熙、雍正、乾隆。
跟那样的强势帝王干多危险多憋屈啊!想砍你头就砍你头,想罢掉你的官就罢掉,甚至灭你九族也是一句话的事情。
跟这样的主子混,就连贪污都得小心翼翼的,还是跟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好啊,大家一起贪污,就连御膳房都贪皇帝的银子,皇帝知道了也干没辙,这多好啊。
所以说,同治帝的帝党复兴一定会激怒所有的八旗贵胄!
烂到根子里的八旗群体天生的就反对集权,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蟹桶效应’什么是蟹桶效应呢?
就是在海边的捕蟹人,他带一只没有盖子的桶子,抓到一只螃蟹就往里一丢,也不用盖上盖子螃蟹也跑不了。
是因为蟹桶边缘很光滑吗?其实不是的,蟹桶很普通,任何一只螃蟹都能轻松的爬上去,但是别忘了螃蟹这种横行霸道的家伙可不懂什么文明礼让。
半桶螃蟹你争我夺都要往外逃,这个爬上去,那个就拖住了他的脚也往上走,然后第三只也上去了,最后一起都掉到桶子底部。
就这么相互掣肘,相互纠缠,相互捣乱,结果蟹桶不用盖盖子也不用人看着,半桶螃蟹基本上都逃不出去。
这就是蟹桶效应,而晚清的官场其实就是这样,八旗和汉臣们就是一只只的螃蟹,相互盯着对方一个个跟乌眼鸡一样。
就说西山大营这三万新军吧,指挥权给谁?其实给谁都不行……给奕?了奕譞乐意不乐意?给奕誴了礼亲王高兴吗?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所有人都对外人抱有极大的戒心。
因为八旗军事集团中就有这种基因,他们很清楚谁手上有兵谁就是大爷,就是祖宗,有权利了他一定会欺负别人压榨别人。
你防着我,我害怕你,全体朝臣如麻杆打狼多头害怕,结果最后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坐拥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清国,最后的军事力量却要靠汉人的北洋来撑场面。
同治之后八旗再无强军,归根结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所有的八旗贵胄们打心眼里都希望有一支强军,但是还都不希望别人有这支强军,都希望是自己拥有这支强军。
越是这样想,人们之间的猜忌也就越大,猜忌越大就会更加掣肘,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想好,但是谁都好不了。
可见,晚清灭亡其根源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争权夺利的八王议政思想死灰复燃,才是清帝国走向绝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想通了这一点,也就能想通历史上甲午战争北洋的失败了,在甲午之前北洋所有增添战舰、快炮、弹药的申请全都被驳回了,甚至北洋水师烧的都是最垃圾的碎煤块,而日本海军则烧的全是高热能的白煤、无烟煤。
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一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可以解释的,其中根本的原因还是朝廷内部这种掣肘的平衡所造成的。
你李鸿章都花了好几千万两银子了,还不知足吗?还要添船加炮?你想造反吗?少给你买一条战舰,朝廷其他部门就能多分好几百万两银子。
晚清就是这么一个纠结的社会,一方面他们迫切的希望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因为他们被洋人打怕了,也得有点自保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他们天然就不相信这些手持重兵的督抚将军,别说你汉人了,就连满人自己当这个将军,朝廷都忌惮不已。
其实按照光绪初年的清国国力,满清只要放下内部芥蒂,共同使劲!打造十万人左右的纯西式强军那跟玩一样。
十万纯西式强军能花多少钱?对于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清帝国来说,这点钱简直就是毛毛雨,都不用江南的粮饷,从山西、山东、直隶三省随便筹集点钱粮就足够了。
看看后世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把,一个省里的军阀就能拉出几十万的西式军队。当年响当当的山西王阎锡山,就靠山西一省起家,最高峰时雄兵四十万,最低谷时也有十万大军在手。
连阎锡山这样背靠一省都能拉出如此实力的军队出来,更何况坐拥全国的满清了,这就足以证明,满清不是没有改革的实力,而是他们压根就不想改。




大清隐龙 1697 窃国有术!
天底下没有愿意灭亡的政权,满清也是一样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大清国长长久久的,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却只能是一个幻想。
自私!极度的自私!权力一旦分散在八旗集团内部,再想收回去那可就是做梦了,别说皇上太后不行了,就连玉皇大帝都甭想抢我手上的权力。
想要朝廷好则必须有一支自保的强军,这个道理所有满人都明白,他们也希望朝廷有这么一支强军,可是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这支军队的主人,都希望权力归于自己,其他任何人得到这支军队的控制权,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多方势力你争我夺,可是谁都压不死谁,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既然谁都拿不到那就一起拆台吧!
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拥有,这就是晚清官场的潜规则。
其实历史真的给了满人好几次翻身的机会,一个是覆灭太平天国之后,再一个是中法战争之后,第三个则是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之后,这三次历史机遇都是上天赐给清朝的大好改革时机。
如果那时候满清真的下大力气倾国之力打造一支十万人左右的西式强军,那么中国的近代史可就真的大变样了。
有这么一支军队在手,满清就算遇到全国汉人大起义,又遇到了北伐他们也有了自保的实力,至少能缓缓退回关外以这支军队守住他们的龙兴之地。
关外三省的土地人口资源已经足够建国了,那么汉人的疆域就又要恢复到明朝的大体版图。
但是善于作死的八旗军事集团没有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从太平天国之后,满人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弱,反而对汉人越来越依赖。
湘军之后有北洋,北洋末期又依赖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地方上人家汉人张之洞能练出自强军,刘坤一也练过地方的团练兵丁……唯独满人自己,从同治朝开始军事上毫无建树,名义上练兵不少,可是能打仗的一个都没有,全默默无名混吃等死。
举一个题外的例子,近代史上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推翻满清的第一战,也是中华民国建国第一战。
而当时武昌所有起义的军队,全都是张之洞留下的自强军,而这些自强军和革命党所用的武器,全都是张之洞在位时候所建的汉阳兵工厂提供的。
也就是说在晚清历史上,那些汉人督抚们也许活着的时候没有起义革命,但是后来者的所有革命力量,都非常依赖于这些先辈们所留下的遗产,这就是那个时代汉人督抚们的重要历史作用和功绩。
反观满清这边,不仅什么都没有做成功,甚至还把祖宗的龙兴之地给丢掉了,隆裕太后的退位诏书又把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主权和平移交给了民国,最后满人只能被动的选择融合。
历史没有巧合,这里面有满人自己作死的原因所在,当然也有汉人精英们的卧薪尝胆、隐忍果决的因素。
其实对于窃国这门高深的学问,汉人研究的可比满人深得多了。
满人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能看出这一点的大有人在,就比如说小五爷奕誴,别看这人不爱读书性格粗,但是他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不耻下问。
李拓、杨智还有总理衙门的老姜,这些人别看名气不大但是肚子里是真有干货啊,国朝的局势让他们仔细的分析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尤其是那个李拓对于朝廷现在内部掣肘的种种弊端分析的那叫一个淋漓尽致,这人精明的已经可以算是一个虫儿了。
老北京管一些非常精于本行业已经吃的透透儿的人精,都爱叫一个虫儿字。
爱书的叫书虫,爱花的叫花虫儿,爱车的叫车虫儿……老北京俗话,这人要是精了,就算不能成个龙,也能成个虫儿。
李拓绝对就是朝廷上的一个政虫儿,这小子把太后王爷的心思摸的那叫一个透彻。
“五爷啊!恭亲王这招叫做以退为进,就如杨智所说的一样,他退下来一方面是避免了朝中的诽谤,而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这西山新军除了他谁都拿不走……”
“为什么呢?五爷您应该很清楚,一只军队可不是靠着金印来指挥的,这里面的水深的很啊!”
“军队里讲究派系,讲究师承,讲究上下级……讲究的是谁给钱谁给情就跟谁卖命!大头兵懂什么朝政?还不是直属的长官要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头兵们看谁亲啊?看头顶上哨长亲啊,因为人家直接给你发银子,平日里一起吃肉喝酒摸爬滚打出来的交情……”
“哨长看谁亲啊?当然是看各营的管带亲了,因为顶头上司发饷银和赏银,而且还有人情面子在……”
“以此类推,军队就是这么一级一级的人情聚集之地,恭亲王把金印丢了都不怕,因为这支军队里的统领、管带甚至下面的哨长都是他的嫡系甚至家奴,他写一张二指宽的条子,比您捏着金印下令还好使……”
“王爷您就且看吧,明天两宫太后就得请鬼子六官复原职,没准今天晚上嫂子就得单独请客招待小叔子……”
三个人嘿嘿的淫笑了一通,把鬼子六损的够呛,三杯酒过后奕誴正容问道“二位就是我的萧何、张良,眼下这个局面我是有点懵头,还请二位兄弟指点指点啊,你们说朝廷这回应该怎么处置这件事?”
杨智三角眼挑了挑冷笑道“还能怎么办?凉拌呗……王爷您别看朝廷平日里如狼似虎一样,真遇到塌天的大事了,他们也得怂!”
“现在珲春摆明了就是兵变,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已经是他的地盘了,朝廷现在能打的牌还真不多……”
“一共三套计划,一个就是打,这没的说调动大军北上平叛,湘军那是不能调动的,总不能让汉人的军队入关外吧?那就只能动用奕?的新军了,三万新军再从地方搜罗个十多万八旗兵丁,凑个十四五万人就能对外宣称三十万大军……”
“一路北上,灭了珲春,这是斩草除根最爽快的办法,但是很难哦!”
奕誴面色铁青恭敬的问道“难在何处?”




大清隐龙 1698 为难的满清
杨智放下了酒杯“国朝现在真的不适合大兴刀兵,首先是没有钱,国库现在空的都可以跑老鼠了,要不是有我这边用纸币发行撑着场面,恐怕官员的们的俸禄都很难发出来……”
“想平定珲春的叛乱,虽说朝廷占据了大义名分,也能拉到关外王公们的支持,可是那么一大片土地,少于十五万精兵是绝对不够的……”
“十五万精兵那就得配上三十万的民夫转运物资、提供支持,而地方上牵动的百姓可就更得百万计了,这么多的钱上那去弄?手头没有一千万两现银就甭想打仗的事儿……”
“第一个难题是钱,而第二个难题就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了,别忘了珲春不是擅自行动,他手里还捏着陛下的圣旨呢,其实还真不能说他是反叛!”
“一旦动开了刀兵,那可就是向全世界承认朝廷已经分裂成了两派,洋人怎么看?汉人怎么看?会不会有人动歪脑筋?”
李拓点了点头“对啊!更别说远东还有一支义勇军呢!别看刚刚成军,可是能跟强悍的沙俄掰腕子还赢了,你说他们战斗力如何?这些人会不会策应珲春?我觉得一定会的,这又增加了几分变数啊……”
杨智夹起一片马莲肉送入口中,咀嚼着浓香嘴角淡淡一笑“义勇军那就是肖乐天的马前卒,以后远东不管怎么玩都是他的势力范围,真惹急了他华族军队参战怎么办?就算不参战,提供点军火物资什么的,也是一个大麻烦啊!”
“所以说啊!朝廷打赢的几率我看是不高,七八成的可能是必输无疑!”
奕誴紧锁眉头“真的这么悲观吗?”
杨智和李拓同时一拍手齐声说“可不就这么悲观吗!更可怕的是,朝廷谁敢让恭亲王带兵呢?”
“三万西山新军为核心,再聚拢十多万八旗子弟,大兵只要一开动……呵呵呵,朝廷可就管不了这支军队喽!”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奕?可以随便整合这十多万人,听他的高官厚禄,不听他的陷害治罪,以三万西山新军为骨架,打乱那十多万人的建制从新整编,这都是他的权力!”
“等到大军整合完毕了,这支军队朝廷可就拿不走了,所有中高层军官都是鬼子六的嫡系家奴,你说朝廷还怎么控制?这可就成了鬼子六的私军喽!”
李拓靠在椅子背上伸了一个懒腰头也不回的吼道“胭脂虎……炒一份你最拿手的芙蓉鸡片,再温一壶酒啊!”
听着后屋胭脂虎和小丫鬟的答应声,李拓舒服的干了一大杯“莫说恭亲王身上没有气数,想当年他可是宣宗皇帝面前的红人,就差那么一点点皇位就是他的了……”
“说句不好听的,这个江山本来就是先皇想办法骗到手了,人家鬼子六人望可比咸丰爷高啊!真要是有一天振臂一呼了,手下十多万虎贲响应,你觉得紫禁城中的孤儿寡母能有什么好招?还不是擎等着兵变呢吗……”
阴森森的话说的奕誴后脖颈子发凉“不……不至于如此吧!我皇兄毕竟是先考亲自选定的接班人,群臣拥戴……没人……没人会跟着六弟胡闹的……”
“切……”杨智一撇嘴,他和李拓早就是奕誴身边的嫡系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说出来根本就不用犹豫。
“切……还真信天命那一套啊?还不是拳头大就是道理,当年雍正爷上位那是怎么杀出来的?乾隆爷一样也有对手遭过暗杀……更别说道光朝时候,王爷您的四哥和六弟是怎么争夺的了……”
“其实在朝臣眼中谁当那个皇帝还真无所谓,反正国朝也没有传长子的规矩……”
杨智说的还真没错,汉儒思想统治的王朝都讲究长子继承,这是有一套很严谨的规矩的,这就是古代的礼法。
一名皇子,他的继承次序,首先要看他的出生次序,其次要看母亲的身份地位。皇后生的男孩自然是有优先继承权的,而嫔妃等人的孩子就得往后顺延。
而且次序非常重要,老大天生就是太子,老大死了才有老二、老三的机会,这就是儒家的礼法,这种规矩看起来好像很不合理,因为谁都不知道老大是不是智商够用,但是在古代这种礼法也有优势。
那就是极大的避免了王子夺嫡对国家造成的内乱,这其实就是一种避免内耗的不得已手段。
满清不是这样,白山黑水走出来的部落军事联盟最相信的就是实力,也就是唯才是举,儿子越多越好,但是谁能继承家业那就得看谁的本事大了。
康熙生的儿子多,晚年众多儿子夺嫡,其实这本身就是康熙愿意看见的一个场面,只有斗争起来,杀起来,才能挑出其中最优秀的后代,王朝才能延续下去,越来越兴旺。
这个道理本身没有错,好像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在曾国藩、翁同龢这类儒生的眼中,甚至包括肖乐天这种伪儒生的眼中,这个道理其实是有很大漏洞的。
把众多儿女放在竞技场上,相互厮杀内部争斗选出最厉害的一个,着本身跟藏族人养藏獒的道理一样。
肖乐天前世大学中遇到过一名藏族朋友,这位同学曾讲过一个故事,在古代藏獒还不怎么值钱的时候,藏人养獒都是讲究物竞天择的。
母犬生下一窝小狗,在雪地里挖一个深坑把一窝狗都放进去,然后也不喂养知道最后其中一条小狗咬死其他的兄弟,吃他们的肉活下来,这样的犬才能叫做獒。
光听这个故事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血腥气,康熙晚年众皇子争夺皇位的时候,大清国内部的腥风血雨实在是满人不堪回首的一段记忆,那死的人多了去了。
杨智放下酒杯无比落寞的说道“其实这里的道理肖乐天很早就讲明白了,这种物竞天择的选择继承人的制度,有一个最大的先决条件,那就是你得有很多的后代可以选,要知道大部分的人是不会有三个以上的儿子的……”
“就比如咸丰帝,最后不就载淳这一个儿子吗?这样一来,满人所信奉的物竞天择就会引发巨大的隐患……”




1...591592593594595...15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