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诸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弃还真
清风熟读此世道书,知得此世仙道,有着天、神、地、人、鬼,所谓的仙道五等品阶。
可谓仙道之下皆凡俗,纵然如今的清风一般,健步如飞马一般,臂膀有千斤力道,但也只能做个庸庸凡人,并非真正踏入仙道。
而仙道真正的起始,却是在鬼仙位业。行养魂炼魄之举,练就阴神阳神,颠倒阴阳次序,就有着一百五十之寿。
而就这一步,就困死九成九的愚钝之辈。
因此仙道之贵,其入门虽然辛苦,但胜在寿数绵长。
而鬼仙之上,就是人中真仙,即为人仙位业,得脱胎换骨,再非凡俗之躯,可得三百大寿,出入阴阳无碍。
然而人仙只是寿数达到人身极致,还并非真正的神仙,人身仍有腐朽之时。其上尚有地仙位业证就,是为陆地神仙境地,干涉物质变化,金身不坏不损,有着点石成金,化水为油之能。
一旦达到地仙位业,在仙道世界才是真正的仙家一员。闲来餐风饮露,坐而论道德,忙来坐看风云起落,自家自扫门前雪。
自仙道之始,除非遭遇灾劫的,还从未有过寿元枯竭的地仙。
而所谓的神仙位业、天仙位业,清风也只是在道书中,看见一二描述,无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仙道世界大宗师,大宗匠的地位。
所以,勿要看清风步伐飞快,身轻似飞燕一般,但洞府中随意一个练就阴神的鬼仙,都能以阴神幻化种种幻想,用以幻想迷惑常人神志。
“吾这一世,即非争龙,也无富贵,只有单衣青衫,一心求道。如此,或许……吾成为仙中顶点,方能攥取气运!”
清风心思急转,手中斧刃不停,噼里啪啦,斧刃顺着松柏中央划了一道,刃口一番,木柴当即四分五裂。
这是全凭着整合劲力,清风以丹田气鼓荡,虽非神通法力,但也颇为难得。
元始诸天
元始诸天
元始诸天 第二二七章观棋烂柯
咚!
咚!
咚!
钟声悠扬间,一只只雀鸟吱吱呀呀,窜梭于深山古林,黛峰翠嶂,景极幽邃之中。
荀少彧背着一捆木柴,停住片刻后,步伐疾如狂风,灰色道袍扬起一阵沙砾,一步迈出一二丈,瞬息窜出十数丈,目光微微一动,精芒烁烁。
“道钟响,看来祖师要开坛讲道了!”
他的面上浮起笑意,步伐起伏愈发迅速。
祖师讲道,届时天地交感气象,自会有天鼓雷音回荡,演化大吹法锣,大吹法鼓之相,天降玉露甘霖,地涌灵机金莲,祖师坐下弟子,都会有所受益。
而此时的荀少彧,虽然不入仙道门径,但他一身内家功夫奠基有成,浑身精血元气旺盛。若再有甘霖玉露洗炼肉壳,随时都能踏入仙道,证就阴神鬼仙位业。
祖师显化讲道,非是常有之事!
石室山亦称烂柯山,作为闻名天下的仙山福地,就是历数仙道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也能位列福地第三十位。能占据如此福地仙山,这一位祖师的修为,在仙道之中必是顶尖的。
毕竟,以祖师的修为造诣,距着平常弟子道人,着实太远太远。平常的时候,只需真传、嫡传弟子们教导一二,就够记名弟子们受益无穷了。
但是,就如高屋建甄一般,以祖师道境高远,只是随意点拨一二,对于山中所有的真传、嫡传,都是一莫大机缘。
山林间小道蜿蜒,鸟虫嗡鸣,荀少彧背着一担柴,步伐飞快,不过盏茶之间,就回到古洞福地中。
这福地内中宽阔,数千间石楼、石室互相连通,其间有着浮桥、荷花、玉池、华台、宝鼎、香炉,云气缭绕之间,犹如仙境一般。
相传这位烂柯祖师,早年曾是一位樵夫,以砍柴谋生。在一次上山砍柴时,得遇二童子对弈,一时好奇之下,坐在一旁观望。
谁知就这一坐,竟让他坐出个仙缘。
棋局一局终时,赫然过去数十载之久,家中亲人多已亡故。于是孑然一身的烂柯祖师,径直拜入了仙人门下,得了仙人真传dà fǎ,成就仙人大道,也有了烂柯山一脉。
烂柯玉华台上,几如一方巨大棋秤,其中黑、白蒲团错路,化为盘中棋子。一名名真传弟子坐在蒲团位置上,闭目静待着祖师法驾。而记名弟子们,只得寻些边角地方,三三两两坐下,凝神静心温养精气神。
荀少彧坐在角落中,默默观察着,盘坐黑、白蒲团上的真传、嫡传们。
所谓真传、嫡传,最少也是踏入仙道门径,吞吐日精月华,练就道基法力的人物。
他虽知道仙道品阶,却不知道每一品阶,对应主世界何等境界。只是以荀少彧,来回诸多世界的眼光来看,但凡能上座真传、嫡传者,就无一是等闲之辈。或吞吐星光,或祭炼水火,或温养丹丸,或炼剑成丝,或雷霆烁烁,诸般异象隐没一时。其中任意一人的气度,都非远迈凡俗。
“伐毛洗髓,或是……宗师人物!”
荀少彧眸光闪动,受到此世之身局限。他也无法知道,在坐真传们的修为,到底有多么的深厚。但观望众多真传们,在气机起伏间,鼓荡的深邃力量,仍让荀少彧根根汗毛竖起,一层冷汗不由浸透衣衫。
一方青敕世界,内中必然不止一尊天人,镇压着世界气运。以荀少彧今时未入宗师圆满的武道,一方青敕世界内中的水,还是太深了些。
若非荀少彧以化身降世,化身陨落对于本尊无碍。以荀少彧的修为,还是在金、赤二等世界中打混,要安稳一些。
只是大道之途,若想要修行勇猛精进,就不能苟于一时。
收获与风险同在,撰取一滴青色源力,就能比百滴金色源力。而荀少彧收割一百个金敕世界,也不见能有一方青敕世界的所得多。
与其浪费心力在泥潭中打滚,不如力争上游,一望广大天地之精彩。
咚!
咚!
咚!
道钟无风自动,钟声徐徐响起,一时毋论真传、嫡传,还是凡俗记名,都面带肃色,望着上首高台。
不知在何时,一位紫袍道人,已持着一柄青玉拂尘,静然落坐高台。
在场弟子们纷纷叩首:“参见祖师,祖师万寿无劫,与世同存!”
祖师微微抬手,道:“免礼,落座。”
这一位烂柯祖师,面相中正平和,看似只有中人之姿。但其举止神态中,与天地万象暗合,近乎于道法自然一般,气息高远,深不可测。
“是,”
弟子们叩首一拜,各自起身,纷纷落座。
弟子刚一落座,祖师随手一甩拂尘,一道清风轻轻抚过,在坐弟子们登时一激灵,心神顿然清明。丝丝缕缕的道音,徐徐弥漫开来,一朵朵金色花瓣,自虚空中摇拽洒落。一滴滴金雨混合金色花瓣,也一并洒落下来。株株奇花异草,刹那间蔓延在黑、白蒲团间,阵阵异香浮动。
似高似低的天音,自祖师口中发出,高若惊雷翻滚,低似春蝉轻鸣,不落文字,不着言辞,似是而非,似有还无。
荀少彧紧缩眉头,听着祖师讲道,自内家功夫完满,精气神三元显化阴神,阴神夜游日游,一朝脱壳化为阳神,阴阳清浊合一,练就元神法相,抵达人仙位业。这一步步循序渐进,落入荀少彧耳中,仿佛浸入瑰宝甘泉,浑身直觉畅快淋漓,神游冥冥之中。
这也是荀少彧见识广博,才能听得如此之多,得了人仙之道的门径。
众多记名、真传、嫡传弟子,自然没有荀少彧的底蕴。但也是听得如痴如醉,与自身所学所知印证,直感豁然开朗,前路一片坦途。
不少记名弟子听得通透,顶门上一点点灵光自涌现,似要径直推开天门,证就阴神鬼仙,一步踏入仙业。
然而,入道之难,难,难,难!
此世仙道,固然一入门径,就有一百五十大寿,得享长生之机。但入道第一步,只看己身际遇气运,不看天赋才情,这就打落了不少天骄人物。
仙道之途,天赋异禀固然重要,却不及大道机缘之万一。
故而,仙道长生易,却入道难也。
数十记名弟子,顶门灵光汇聚,却又在下一刻,纷纷光崩碎。只余二三道灵光,仍不时吞吐天地灵机,寻求脱茧成蝶的最后绽放。
在这三名记名弟子中,荀少彧本质太极道炁,先天五太之一,若论资质禀赋,当是最为顶尖的。
毕竟,太极道炁与仙道纠葛不浅,世间常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升四象之言。
即有机缘,又有禀赋,区区一道天门玄关,如何能拦得住荀少彧。就在灵光汇聚间,荀少彧冥冥感觉着,自身只需一念间,就能顿开玄关天门,练就第一道阴神法力。
轰!
气机交感,登临仙业,似有天雷响起,一道雷光落在福地。
祖师抬眼,轻轻一笑,口中真言吐露,字字珠玑,金莲涌现,玉露扬洒。
雷光落下,混着金莲灵机,三道灵光陡然一凝,化为一团朦胧清光,落入三位记名弟子顶门。
阴神证就,仙业已得!
此刻,荀少彧缓缓睁开双眸,一抹清光似水波荡漾,泛起层层涟漪。阴神成就对于常人是九死一生,对于他这个武道宗师,则是一片坦途,水到渠成。
“鬼仙,可与主世界伐毛洗髓相若!”感受着自身的阴神,荀少彧衡量着。
此世仙道修行,以精血元气滋养肉身,一朝成就阴神,就有了po jiě胎中迷盘之资格。能舍去肉壳,强行夺舍,另类获得长生。
这也是仙道第一境,鬼仙位业的由来。
一个‘鬼’字,道尽了鬼仙之业的虚实。
“弟子清风,叩谢祖师成道大恩。”
“弟子清扬,叩谢祖师成道大恩。”
“弟子清明,叩谢祖师成道大恩。”
荀少彧与两名记名弟子,向着上首叩拜。
祖师眸光流转,颔首道:“尔等既然有缘,在吾洞中得入仙道,也是你我机缘深重。”
“如此,可愿为吾真传,承吾大道?”
有着粗大腿抱,荀少彧等三人如何会不同意。
三人不假思索道:“蒙祖师青睐,弟子三人愿为祖师弟子,光大吾烂柯门庭。”
“好!好!好!”
祖师喜形于色,道:“贫道一生奔走,只得了烂柯山一个立足之地。尔等将来若是有心,光大门楣,也不枉贫道为人师一场。”
“吾有一篇《青霞云光度厄真文》,尔等好生修行,地仙有望。”
说着,三道流光落入荀少彧三人顶门,其中夹杂一卷道经真法。
“落座吧!”
祖师拂尘一落,三人神情恭恭敬敬,在一众记名弟子的心羡中,纷纷坐上蒲团。
“此番讲道已毕,能得三名真传弟子,着实让贫道欢喜。尔等弟子,需以此三人为榜样,好生修行,不可怠慢。”
上百记名弟子伏身,道:“弟子,谨遵祖师教诲。”
祖师拂袖,道:“嗯,下去吧,”
一个个记名弟子,自顾自的四散离去。唯有蒲团上的真传弟子们,犹自鼻观眼眼观自心,沉浸在修行中不可自拔。
一时间,烂柯玉华台少了上百记名弟子,显得有些冷清。
只是祖师坐高台,神游冥冥太虚,下首真传弟子们,也浸入大道之中,其中趣乐不足道哉。
蓦然,祖师睁开双眸,幽幽叹道:“惜载,惜哉,尔等皆为吾真传弟子,入得仙业,却难过三百载大关,证地仙位业,扬吾道统。”
众弟子不知所措,只能道:“弟子愚钝,辜负老师教诲。”
“所谓地仙位业,可为一脉宗师。如今天下道脉初祖,多为地仙高人不但需要天道气运,还需人道功德,二者缺一不可。”
祖师看向众多真传弟子,徐徐开口道:“尔等,具为人仙、鬼仙位业,天道气运难求,但人道功德却需积攒。”
“三千道功,谓之地仙!”
“一万道功,谓之神仙!”
“十万道功,谓之天仙!”
“地仙为小乘之仙,神仙为中乘之仙,天仙为大乘之仙。”
“切记,切记,仙道重气运,修功德。尔等平时,自当少与人结怨,冒然冲动只会坏了道果。”
对于祖师的告诫,荀少彧一字一句,都铭记在心头。
以荀少彧的性情,自然不是与人为善的软脾性。但一方世界一种规则,最能代表这种规则本身的,往往是这方世界中的,内含的修行戒律。
“这一方天地,因果轮回具现,仙道中人纵有惊世法力,仍要托身于人道,以人道功德之多寡,获得更上一层的途径。”
初入仙道的荀少彧,虽然仍有些懵懵懂懂,但对此世天、人二道间的联系,也有了自身的一番见解。
…………
小有清虚天,仙道第一洞天,
此世第一天仙,太素清虚真人道场!
洞天犹如一方完整的小天地,周回万里,其间江河山壑,风云聚散,金宫玉阁,琉璃砖瓦,瀑布激流三千丈,天光五色,霞彩九道,几乎就是一方天外仙界。
“小丹元会?”
一处仙宫殿宇,仙娥仙官立于两侧,几名道人面面相觑,看着出言的那位黄袍道人。
“没错,办一场小丹元会!”
黄袍道人的语出惊人,令几道人面露诧然。
一青袍道人蹙眉,道:“可是,这小丹元会,无有先例可循,又如何能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众仙真尽是认可?”
丹元大会绵延数千载,虽是小有清虚天举办,但也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共同认可的。
黄袍道人晒然一笑:“吾等三元四司,遵奉真人法旨,三百载一开丹元会,择选仙苗,着重培养。”
“初时几次丹元会,倒出了一声几个仙苗,有望神仙位业。在此之后的丹元会,却一届不如一届。虽说这世上仙苗难寻,但造成此等恶果,与以往丹元大会,于会之人图谋甚大,也不无干系。”
“既然世上仙苗难寻,吾等何不广撒网,多多益善,来一场小丹元会,或有小鱼上钩,沧海遗珠,也未可知。”
元始诸天 第二二八章根基已固
“……也未可知!”
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让宫中的诸位道人,纷纷神情动容。
黄袍道人衣袍滚滚,一丝丝金色雷霆酝酿,带着凛凛天威,浩浩正气。
小有清虚天,贵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首,堪为仙道世界执牛耳者。内部一动一静,无不受当世仙家瞩目。其中但凡一丁点儿错处,放在芸芸世人眼中,亦都会被放大无数。
盛名之下,谁人不小心翼翼!
这般情况,这般压力,黄衣道人敢为人先的举动,展露的魄力,确实殊为不凡。
青衣道人沉默一会,艰难道:“丹元大会,历时六千载,与会地仙多矣。至今已是仙道诸天定制,吾等若一朝改易,置众多仙家于何地。若是再引起动荡,又该如何?”
“这些,都要思虑啊!”
“吾王屋山小有清虚天万载基业,经不得一丝半点的动摇,吾不同意行险。”
仙道世界广袤,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三千道脉,唯有小有清虚天独占鳌头,位居仙道魁首。其中固有洞天之主清虚真人,是当世仙道第一人之故。但若无小有清虚天,上下万载积蓄,造就的仙道大势,也不会有今时今日之盛。
毕竟,大凡仙道之人,固然舍情去念,为证大道斩断物欲,但对于道统传承,却最为执着挂怀,不肯轻舍。
黄袍道人哈哈一笑:“道兄言重了,只一小丹元会尔,是鬼仙、人仙之会,非是要把丹元大会,整个废弃了。”
“那丹元大会,由着诸位天仙钦点,与会者非地仙不得入。然而,当世地仙几何,当世鬼仙又有几何……纵览千八百载,有几尊地仙,又有几尊神仙?”
“吾以小丹元会,降低与会门槛,就是想看一看,能否有小仙小修,让贫道眼前一亮。大丹元会的与会之人,修为境界虽高,但经千百载苦修,自身的格局已定,若要雕琢一二……难矣!”
“但地仙之下者不同……初入仙道,格局未定啊!”
黄袍道人迎着众多师兄弟,复杂难明多的目光,徐徐开口。
“看那佛门龙华会,魔门阎摩会,与吾仙道丹元会并称三大盛事。只是龙华会上,必有大阿罗汉出世,阎摩会中,也有大天魔成就。”
“而唯吾丹元会,声势不如往昔,也是到了吾等,不得不变之时了。”
…………
烂柯山福地,
幽幽明光,自洞府中流转,石室之中,荀少彧盘膝端坐,身前放置着一一十二枚,泛着古朴铜色的铃铛。
自烂柯祖师传法以来,荀少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着修行。
以荀少彧在武道、神道上的境界,一法通万法明,只不过十数日,就将仙道阴神运炼纯熟,触摸到夜游日游,蜕化阳神之境。其修行进境之快,远远甩开了同时入门的两名真传。只是荀少彧一贯藏拙,洞中无人知其进境。
那一位烂柯祖师,一身道法高深莫测,至少也是个地仙位业,甚至是其上的神仙位业。能让烂柯祖师珍而重之,传下的真传法门,自然也是非同凡响,是一等一的修行法门,直通驻世地仙大道。
这等法门,已是世间难寻!
固然地仙只是长生小乘之仙,但在仙道世界中,也是一方掌教,执掌一路道脉的狠角色,是仙道世界顶尖的粗大腿之一。荀少彧这一世,开局抱上这等粗大腿,已是他来往诸多世界,少有的奇佳境遇。
毕竟,早年的经历,已经让荀少彧深深明白,勿论何时何地,唯有力量方是真实不虚,是自身立世界之基。
一点眉心祖窍中,一篇大道真法,自心神通明间涌现,可谓字字珠玑,绽放大光明。荀少彧眸光幽幽,内中沉浮清光,阴神念头缠绕在铃铛内壁,以阴神念头祭炼一十二枚铜铃铛。
此世之仙道,并无练气养元之法。行的是炼神存精,修性不修命,练就一身精血元气,也只为温养阴神所用。所谓内家法门,在此世上亦只是一门奠基功夫,强健体魄磨炼血气,为踏入天门玄关,凝聚阴神而做的准备。
“所以,所谓的阴神,所谓的鬼仙,虽有种种神通法术,看似不可思议,神而明之,实际究其本质,阴神只为一团清灵之气,只能扰乱神志,而无伤害肉壳之能。”
“鬼仙,鬼仙,一字道尽个中虚实。”
“以鬼仙阴神,只有一些幻术伎俩,一如鬼压床,鬼打墙一类,都是鬼仙法术,却非是真正克敌制胜的法门。”
“唯有修行阳神,以阳和清灵之神,驭用符器、法器,十丈之内无不可杀!”
荀少彧心神震动,只觉如此修行之法,有着踏入极端的苗头。
将肉身弃如敝履,一心锤炼神魂,以着元神法相显化世间,与主世界道门大相径庭。主世界的道门练气,贯通性命交修,炼一口元神法力,上可动摇日月星辰,下可摇拽山河大地,其中神妙远甚此世仙道。
“嘿嘿……吾一小小鬼仙,连阳神都未温养,竟然想着地仙以上,才会思虑的事。真真真是杞人忧天,笑掉人大牙。”
荀少彧自嘲一笑,斩断烦乱心绪。手中捏清心印,默念普善咒,一十二铜铃微微摇晃,发出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响。似乎钟鼓交汇,浸透在荀少彧二百零六枚骨骼上,化为一丝丝清流,顺着浑身骨骼洗涤而下。
“终于,要成了啊!”
荀少彧低声呓语,面上露出一抹喜意。
所谓仙道中人,若无一两件法器衬托,如何能有仙道的风采。
他这些时日,固然是潜心修行,但同时也在铸炼一口‘法器’。
以一十二枚紫铜铃铛,用阴神念头温养,铜铃内壁浮现一十二道真篆法言,练就一口护身证道之器。
“十二元辰,定时钟!”
似是轻声呢喃,荀少彧眸光闪动间,幽光明灭不定。
这一方仙道世界,一日十二时段,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却无更为细致的划分。而荀少彧则以存精养神之道,明了自身真空,厘定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更在其中划分八刻,以测定十二元辰之数,象征人身内外生息。
以仙道融入凡俗,若是有朝一日,荀少彧测量的十二时辰数,通行天下,被亿万众生承认。那对于荀少彧的内功外功,将会有无可计量的益利。
当然,此时荀少彧虽心怀野望,但他修为尚浅,在仙道世界的分量,还近乎无足轻重,需要耐心的待机蛰伏,等着一个石破天惊的机会。
先天五太化身,尽数踏入不同的道路,所结的大道果实,又该会是何等的璀璨。
他,有足够的耐心!
…………
主世界,
上蔡,湯邑!
“杀!”
“杀!”
“杀!”
道道喊杀声沸沸扬扬,一名名甲兵列阵,杀伐煞气涌动,几如实质一般,震的瓮城簌簌作响,沙尘飞扬。
荀少彧着银白甲胄,扶着腰间幽精,站在城头上方,俯瞰着下方三万甲兵操练。
自三地大夫舍弃封邑,退回吕国腹地后,作为唯一留守上蔡的南地大夫。荀少彧借着时机,一举吞并三地百姓为己用。并以三地百姓丁口,用麾下精锐为骨干,不惜血本的编练三万甲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