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崔仁师这个人还是很有意思的,四下里谏言立魏王李泰为太子的,有他一个。后来被降职,做了鸿胪寺少卿,从重要的工作岗位下来了。
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行列里又出来一个大臣,举着笏板道:“陛下,和亲事大,关乎朝廷脸面,区区一个水师总管,有什么资格说话?”
这就是不打算过安生日子了么?李诚眯着眼睛看过去,谁啊?杜正伦。
这家伙是太子的老师之一,而且是个很失败的老师。他的事情也很精彩,以后再说。
李诚看了一眼李二,皇帝在台上面无表情,演技很赞,但是他的手在椅子上轻轻的敲打,出卖了他此刻的心情。李诚仿佛看见了皇帝雀跃的心在叫嚷:打啊。快打啊!朕要看戏。
“陛下,臣此番求见,不为和亲之事,另有要事启奏。”一句话说完,众臣愕然。
尤其是杜正伦和崔仁师,啥意思?李诚怂了?
李世民也颇为诧异,那表情仿佛在说,那啥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
“有事为何不写奏本,跑来这里搅和什么?”李世民不爽,说话一点都不客气。
“陛下,也不是什么大事。臣还兼着少府监少卿一职,此番求见,就是想告诉陛下,臣打算立一个规矩,少府监匠人在和亲之列。”李诚说完,目光炯炯,盯着李世民。
李世民没想到李诚因为这个事情来的,缓缓的坐直了身子,不等他说话。又有人跳出来了,这次是杨师道出来喷李诚:“竖子,些许匠人,有何要紧?”
李诚站在原地,盯着杨师道淡淡道:“少府监归我管,工匠在我眼里,每一个都是宝贝。谁要是敢同意和亲时赠送匠人,便是李诚一世之仇。”
现场一阵嘶嘶嘶声,吸凉气的大臣可不少。李诚这么说话的态度很明确,老子不是来讲理的,是来通知你们的。谁要想与李诚为敌,被视为一辈子的仇人,那就跳出来对喷。
谁也没想到,李诚的反应如此强烈。这可是在君臣议事,直接就威胁上了,根本就不讲理!可是李诚凭什么如此嚣张呢?一些一直看李诚不爽的大臣,这个时候赶紧看那些宰相们。希望有人出来何止李诚的无理之举。
但是怀抱这种心思的人,无一例外,都失望了。群相无人出来,就算是与李诚极为不对付的褚遂良,都没有站出来说话。毫无疑问,没有人愿意因为这个事情,付出被李诚视为一世之仇的代价。李诚在这一刻,霸气绝伦。
“竖子,朕要强行派遣匠人呢?”李世民突然开口,面色凝重。
气氛突然变得非常诡异,有替李诚担心的,也有希望李诚倒霉的。
李诚抬起头,表情狰狞,腰杆笔直,下巴微微扬起。李世民还是头一次看见他这种表情,心中一凛的时候,李诚开口。
书剑盛唐 第四百七十三章 有你什么事,滚
第四百七十三章 有你什么事,滚
“陛下如强行派遣,臣则沿途狙杀,一个不留。臣,决不允许任何掌握工艺的匠人,踏入吐蕃一步。”李诚的声音一开始低沉坚定,到最后一句时,变得慷慨激昂!
“狂悖!李诚安敢欺君?”崔仁师站了出来,义正词严。李诚眯着眼睛看他一眼,这哥们做学问倒是个不错的人才,管理户部的账目也很牛叉,但是他的政治水平就是一坨屎。
李诚看都不看他一眼,朝李世民抱手躬身:“臣李诚死谏,不得将一个工匠,流入吐蕃。”
听到“死谏”这两个字,群臣表情各有变化,即便是一直低头装着打瞌睡的魏征,也都突然抬头,一双浑浊的老眼,绽放出一道锐利的精光。“死谏”二字,如同一股热流,在魏征的胸膛爆发,顺着经络向周身快速的散发。
李诚扬言要狙杀工匠的时候,魏征可以说一点反应都没有,那是因为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李诚说出“死谏”两个字的时候,魏征这些年渐渐淡去的热血,仿佛重新焕发活力。
魏征尚且如此,其他人可以想象了。一干名臣,目瞪口呆,崔仁师直接被吓的退后三步。你不说说李诚欺君么?现在李诚说了“死谏”。
群臣突然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又都有一种诡异的感觉。李诚这个发力点,太奇怪了。工匠啊,又不是什么朝廷大政方针,为一群工匠说出“死谏”两个字。充满了荒谬的感觉。
最吃惊的还是李世民,差点从台上摔那种吃惊。这竖子,居然换了一种风格。
以往的李诚是什么风格,就是不断的在正面作战的时候进行迂回,不断的在愿话题上给你衍生出新的话题,而且这个新的话题你还不得不接着。因为这个新的话,站在更高的层次。所以呢,御史台的人啊,吃了亏之后,往往没法还手。
但是今天不一样,李诚没有先在这个话题上进行衍生拔高,直接就跳出来说“死谏”。
“很好,大唐第一才子李自成的死谏,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什么理由了,些许工匠,为何值得如此。”李世民怒而厉声发问,工匠的重要性,他自然是知道的,不然不会专设机构管理。但是这个时代的工匠,社会地位不高,更多的是权贵的附属品。
这种思维惯性,导致李世民就没怎么在意工匠的个人意愿。工匠等同于工具一类。
众人把视线汇聚在李诚的身上时,都很想看看,李诚最终的下场。实话实说,没人看好李诚在这个问题上跟皇帝作对。甚至多数人都认为,李诚就算说出一朵花来,也难逃重罚。
不省心的竖子!房玄龄已经做好准备,等下开口帮一把。眼神转向长孙无忌,正好他也看过来,两个大佬瞬间交换了意见。
“陛下,臣在吐谷浑北海之侧鏖战之时,敌手所用箭矢,不乏骨制。臣战于松州时,吐蕃所用箭矢以青铜为主,鲜有铁制。吐蕃较之大唐,优在地利,居高临下,蜂拥席卷。胜,则四处劫掠,败,则退回高原。”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诚停了下来,臣子之中突然有人噗嗤一笑,严重的破坏气氛。李世民瞪眼怒喝:“哪个在笑?”臣子之中站出来一个阎立本:“回陛下,臣想起自成要茶喝的事情,忍不住就笑了。”一听这话,李世民都想笑,绷着脸哼了一声:“退下。”
气氛意外的因此缓和了许多,李世民忍不住想起,当初被群臣围殴时,李诚站出来,一张嘴说的群臣哑口无言的往事。“自成,继续说吧?”
不等李诚说话,崔仁师再次站了出来,完全忘记了方才他喷李诚欺君,李世民无视的现象。“陛下,李诚危言耸听,不可轻信。”崔仁师脑子坏掉了么?如此针对李诚。非也,他其实很聪明,只不过他现在不是正常状态。
一个度支郎中,平时见到皇帝的机会都不多,更不要说在这种大政的商议中露脸。今天对于崔仁师来说,要做的事情就一件,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正常的情况下,崔仁师觉得无法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就在想办法的时候,李诚来了。
崔仁师知道李诚很厉害,正常情况根本就不敢惹李诚。但是这一次,李诚犯下了大错。在工匠的问题上,居然说的那么严重。假想敌犯错了,那还客气什么?抓住机会死怼,扬名立万,正当其时。
崔仁师的设想很美妙,今天赢李诚一场,走出去就是赢了大唐第一才子的名臣。
但是设想很美妙,现实很骨干。因为他忘记了一件事情,李诚从不按套路来。争产的套路,我喷你了,怼回来,然后继续对喷。
“谁让你说话了?滚!”李诚很平静的看了崔仁师一眼,就像在赶一只苍蝇。
“你……”崔仁师一口气堵在胸口,脑子嗡的一声,炸了。当时的反应就是委屈,太欺负人了。委屈的崔仁师,本能的向四周看看,那意思各位大佬,你们要给我主持公道啊。
“李诚,君前不可狂言!”总算是有大佬站出来说话了,谁啊?魏征。不过魏征显得更为平静,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就像在说一件很小的事情。
“魏相,卑职……”崔仁师找到救星,正好一番哭诉时,魏征冷冷的来了一句:“闭嘴,出去大殿外等着,叫你的时候再进来。”崔仁师一愣,他没反应过来呢,李诚很热情的来当了一回翻译:“魏相,能把滚字解释的如此清新脱俗,李诚拜服。”
“噗嗤!”阎立本再次没能忍住,笑出声来,赶紧捂着嘴,憋着笑。但是阎立本身边站着另外一个官员却没能忍住“hihihi!”的笑出猪叫声。
轰,整个大殿瞬间爆出一片“哈哈哈”的笑声,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魏征的表情很诡异,脸颊抽搐,缓缓低头,肩膀在耸动。大殿台上的李世民,则直接把头往后扭,没法子,这帮人哪见过这么扯的解释。在段子手李诚面前,他们的笑点格外的低。
崔仁师如遭雷击,呆呆的看着群臣,每一张脸上都是笑容,眼神里有不屑,也有同情,甚至还有怜悯的。崔仁师知道自己完了,只要当今圣上在位一天,他都没上升的机会了。
崔仁师完全不明白,怎么会变成这么一个样子,但是他最后一丝理智还在,失魂落魄的转身,缓缓的走向大殿之外。
李诚看看四周,意外的发现,东宫和魏王都没在场,不禁暗暗庆幸。不然就这俩的德性,前者肯定冷着一张脸,后者肯定笑的是浑身肥肉乱颤,搞不好就此崔仁师的立场就变了。
李诚的猜测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李承乾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是冷冷的一笑。李泰就是笑的浑身乱抖,要不是萧未央来了一句,殿下别不要忘记崔仁师是度支郎中。
管钱的,李世民对李泰很放纵,钱随便花那种。待遇都超过李承乾了,因为这个事情呢,褚遂良还上奏,表示这样不好。李世民当面接受,背地里继续不变。李泰因此与褚遂良结仇。这个崔仁师正好想法,成了李泰争储的急先锋。
这些都是后话了,此事以后再说。李世民擦了擦眼泪,转身回来,咳嗽一声。大殿上才慢慢的安静下来,众人把视线再次聚焦李诚,想听听他从匠人的角度看到的问题。
“自成,继续。”李世民也没生气了,有气刚才都散掉了。
“陛下,臣以为,工匠的重要性被严重忽略了。”李诚总算是以正常的语气说话了,之前你这么说,没人关注啊,只好来点狠的。李世民没说话,只是摆出聆听的姿态。李诚继续道:“兵甲器械,离不开匠人。从地域以及秉性来判断,陪嫁匠人有资敌之嫌。”
魏征这时候微微皱眉:“自成,慎言,吐蕃乃友邦也。”李诚也没再闹了,而是抱手正色道:“魏相,某种意义来说,大唐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潜在的敌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李诚再出金句,现场一片肃静。便是台上的李世民,也都微微的坐直了身体。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唯独没人这么总结罢了。
李诚还在继续:“当前事,大唐强而周边弱,然则以后呢,一百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呢?远的不说,大唐现行的府兵制,当下已经举步维艰了。诚此言,非为抨击,而在陈述一个事实。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也。”
现场静悄悄的,呼吸声都听的很清楚,李诚突然丢出来一个话题,把大家给吓住了。没人敢于在说话,因为台上的李世民,突然换了一个人,面目凝重,眼珠子有发红的迹象。
“自成跟来,散了吧,和亲之事,明日再议。”李世民很果断,挥手示意散伙,起身走人。群臣鱼贯而出之前,都用复杂的眼神看了一眼李诚,一种不好的感觉,在每个人的心头滋生。李诚,这是又要干出什么大事来么?
书剑盛唐 第四百七十四章 先易后难
第四百七十四章 先易后难
李诚悠悠叹息一声,缓缓的跟着等着他的太监去了。李世民疾走如飞,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李诚倒是不紧不慢的,缓缓而行。绕过两仪殿,看见了皇帝读书的甘露殿。
大殿正门下的台阶边,徐慧站在那里,平静的看着李诚走近。李诚微微欠身抱手:“见过贤妃殿下。”徐慧欠身回礼:“陛下在等着先生。”从称呼上看,李世民态度还算好。
李诚信步往往里走的时候,徐慧没有动一下的意思,李诚只好停下脚步。徐慧一脸正色,深深道福:“先生为国不惜身,妾身敬服。先生不必惊讶,徐慧仅以自身言。”
什么意思呢?我现在不是徐贤妃,我是一个寻常女子,所以自称妾身,没毛病。
“过誉了!”李诚微微欠身,迈步往前,徐慧侧身后退,让开道路。
这女人,有意思,还真的有心怀天下的女人啊。难怪,能得李世民的宠爱。
今天的朝会等于是李世民强行终止的,原因就是李诚说了一句“府兵制快执行不下去了”。这话,很吓人!满朝文武,当时都吓的失声了。这李诚,真是不开口便罢了,一开口,吓死人的节奏。
李世民一直觉得,李诚就是个小滑头,比泥鳅都滑那种,但是今天这个印象被彻底颠覆了,李诚不是小滑头。前提是他面对的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对的是国家兴亡的问题。
回来的路上,李世民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后,再回忆过去,发现这个结论没毛病。今天的事情,最初是和亲的陪嫁,但是李诚却引出一个工匠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个老问题,李诚很早以前就提过了。随后提出的府兵制问题。
也就是说,李诚心目中,府兵制和工匠这两者是等价的。这么一个结论,太荒谬了。但是李世民又发现,这是唯一的解释,否则无法理解,李诚为何会抛出府兵制的问题。这个问题太敏感了,关系到的不仅仅是皇帝,还关系到天下士族。
李唐王朝怎么来呢?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士族的支持。这是李家王朝的基石,同时也是掣肘。天下没有白来的好处,得到的同时必须付出。有的事情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但是不会说出来,唯独李诚给说破了。
就冲今天这一句话,李世民心里给李诚打了一个烙印,竖子,忠臣义士之说,不虚也。
这要不是忠臣,这天下哪里还有忠臣。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是忠臣么?
是!但他们比不了李诚,他们不敢说出那句话。
看见李诚进来的时候,李世民有一种越发强烈的感觉,竖子,真拿自己当朕的子侄了。无怪别人都在讨好太子和魏王,此子却与雉奴、兕子为善。该因此子明了,此二者乃朕之最怜也。人,还是比出来的。
“竖子,大殿之上,口出狂言,作死耶!”李世民板着脸,语气却不凌厉。李诚懒洋洋的朝李世民抱手:“陛下,给口茶水喝先,说那么多话,口渴的很。”说着一点都不客气,自己动手,搬个墩子坐下。
李世民笑骂:“没个正经的竖子!”说完靠着椅子背,看着李诚时心里那个贴慰。
徐慧带着两个宫女进来,一杯茶端给李世民,一杯茶端给李诚。
李诚一点都不客气,端起来喝一口,左右看看要放下茶杯,边上的宫女把手里的托盘送到身前。“真是的,弄张茶几很难么?非要让人站在边上端着茶杯,显得自己很有地位么?”李诚放下茶杯,同时吐槽。
李世民听了瞪眼看过来,徐慧在一拍噗嗤一声笑了,李世民回头看看徐慧:“爱妃,回头让人去自成家里,把他的茶几端来放在甘露殿,以后他来了专用。”
“小气!”李诚再次吐槽,李世民这次也不生气了,呵呵一笑道:“竖子,死字怎么写,知道么?”李诚听了小拇指掏掏耳朵:“不知道,我读书少。”
“噗嗤!”身边站着的宫女笑的身子打颤,茶杯差点从托盘里掉下来。
李世民目瞪口呆,随即也笑了出来:“好好,不跟你生气。说吧,为何在殿上说那话?”
“还不是被陛下和群臣给逼的么?”李诚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李世民都给震的身子一颤,稍稍停顿,眼睛慢慢的圆了:“何出此言?”
“道理很简单,在臣看来,府兵制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缓解的,但是工匠的技术外流,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两者对比,重要性相当。陛下也好,群臣也罢,都觉得工匠就是一群会说话的工具,臣只好铤而走险了。”
李世民缓了缓自己的呼吸,看着李诚慢慢道:“先说府兵制,如何解决?”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却会不断的上升,这是矛盾之一,其次是士族权贵,土地兼并,此举与朝廷的府兵制相悖,矛盾之二。朝廷的税赋收入与自耕农的减少,矛盾之三。”李诚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条例清晰的往下说。
“好了,不用往下说吧了,朕都明白这些问题,你就说怎么解决吧。”李世民的脸都黑了,这三个矛盾,一个比一个扎心。偏偏他看见了问题,还没法根治。
“陛下别着急,听臣慢慢的说完,千万别打断了。”李诚的语气还是那么欠揍,李世民深呼吸,往后靠,眯着眼睛瞄着他:“好,朕就看你还能说出甚么?”
“贤妃殿下,劳烦给拿一个饼来。”李诚很突兀的来了一句,徐慧楞了一下:“一个么?不够吃吧?”李诚笑道:“一个就够了,不是拿来吃的。”
“哦,这就来。”徐慧匆匆而去,李诚闭目垂首,似乎睡着了。李世民也不说话,就靠着椅子眯着眼睛,心里却在不断的翻滚着惊涛骇浪。今天这番谈话,会造成什么影响,李世民都不敢去想。反正结果会很惊人就是了。
徐慧带着宫女进来,托盘里有一块饼子,李诚及时的睁眼,看了一眼宫女送到跟前的饼子,淡淡道:“陛下,天下的利益,就像这块饼子,臣吃一口,别人就少吃一口。以当下来看,这块饼子呢,陛下吃了二成,权贵士族吃了六成。”
李世民突然坐直了身子,眼睛也圆了。李诚示意宫女把饼端着李世民,继续淡淡道:“天下之财富,八成以上,集中在二成的人手里。这个规律,不会变的。”
“是啊,饼子就这么大,民户只会越来越少,朝廷能收到的税赋也就越来越少。”李世民总算是说出了一句心中忧虑已久的话。所以呢?
“饼子小了,就往大里做就是了。一直以来,陛下不都是这么干的?只不过陛下的手段太过单一,不断的对外用兵,那也是要朝廷花钱的。对了,控制西域,打通丝路,也是把饼子做大的办法之一。”李诚说着忍不住自己就乐了,可不就是这样么?
“少废话,继续说,还有什么办法?”李世民的心跳有点不受控制的意思,就像是一座火山处在即将爆发的临界点,不爆发就没法平静。
“臣的办法一,宗室、士族、权贵一体纳粮,二,改土归流,三,兴工商,四,开海。”李诚简洁明了,说出了四个办法。没说一个,李世民的嘴角就抽一下。第一个能理解,执行太难,第二个没听懂,第三个太惊人,第四个有点朦胧。
每一次与李诚单独奏对,这小子总是能搞出一些李世民眼前一亮的东西。这次也不例外,不仅仅是眼前一亮,还惊吓不已。
看看李世民不说话,李诚呵呵一笑:“改土归流回头臣上一个奏本,执行起来不算很难。难的是让下面的官员如何贯彻执行。兴工商也不难,只要一点,提高工商业的社会地位。不要让他们变成朝廷和权贵养的猪就行。至于开海,陛下已经看见好处了。”
李世民似乎听明白了一些,李诚的意思,先易后难。
“说说改土归流和开海吧,别的先放一放。”李世民在心里比较了一下,把兴工商给擦掉了。大唐为何来了那么多胡商?不就是因为商人在大唐的社会地位低么?唐朝以农耕为本,兴工商说的简单,操作起来难度太大。
李诚也没打算让李世民全部接受,至少现在是不现实的。就得等李治上台了,其他的办法再慢慢的执行就是了。唐朝是汉民族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最后辉煌,李诚觉得有义务,帮助这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时代延续下去。
“说开海吧,改土归流回去写奏本慢慢说。”李诚歪歪嘴,选择题出了,李世民的选择没超出他的预计。先易后难吧,慢慢来,这事情记不得,治大国如烹小鲜。
“开海的好处,陛下已经看见了,不然不会让臣走一趟高昌,回来后又留在长安休假。”李诚一句话,李世民的老脸红了,瞪眼道:“竖子,朕是为你好。”
“臣明白,陛下待臣入子侄,臣自当以晚辈之心待陛下。”李诚的回答,让李世民有一种浑身舒坦,就像马杀鸡之后的松快感。
书剑盛唐 第四百七十五章 奸臣的定义
第四百七十五章 奸臣的定义
“今日奏对,但凡有一字外传,皆族之。”李世民突然收起了笑容,缓缓环视四周,语气森然。目光如刀。
应该说四条建议,没一条仔细去说什么,但是单单李诚说出来的这些话,就已经够吓人了。李世民这么警惕的原因就一个,怕李诚走出宫城就被人暗杀。
这不是胡思乱想,这是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今日就到这吧,来日得空,朕再与自成细聊。”李世民强行压制自己想聊下去的念头,李诚既然提出来,就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后果呢?李世民敢打赌,就这么生生的推行李诚说的一体纳粮,宗室士族一定会造反。
但是李诚说的这些内容太有吸引力了,李世民忍不住想听下去,所以才决定,好好想想,权衡厉害,这些建议看看哪一条能在有生之年推行开来。开海的是肯定可以推行的,不用李世民去推动,现在都在推行了。
要不李世民能把李诚丢去西域,回来后又留在长安么?李诚在登州和不在登州,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李世民没瞎说,他真的是在保护李诚。不然李诚人在登州,一旦与那些无法无天的宗室士族发生利益冲突,他们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