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都选择了吐蕃。
原因嘛,怎么说呢?土司头人觉得,唐朝地方大员没把这些头领当人看,反倒是吐蕃那边,只要投降归顺,都能得到不错的待遇。眼见的地盘人口都会出现上升势头。
相比之下,此番吐蕃来犯,唐军却迟迟没有动作,各羌抵抗了一阵子后,少数土司因为地盘的关系,还是选择了来松州避祸。主要原因还是这些人算是有见识的,知道唐军无敌。韩咸这一次出击,事情办的也确实漂亮,亲自率部断后,掩护数千羌胡土司和家属退到松州,一下就把唐军负责的形象竖起来了。再者,韩咸兵少,却能让吐蕃不敢追击太甚,充分展现了唐军的不可战胜
的一面。
天气渐渐的热了一些,山谷中竖起营寨的吐蕃大军,下了雪域高原后,能选择的营地不多。雪域高原上山林不多,吐蕃军并不适应在山林里的生活。所以,山谷成为了首选,山林边缘是不得已的选择。
黄昏日落前,二十万吐蕃大军扎营后的场面极为壮观,联营二十里。无数的帐篷,在山谷中和山林边缘被立起来,战马嘶鸣,人头涌动。李诚带着李山等人,悄悄的逼近吐蕃营地,寻一个事先选好的观察点,藏好之后仔细的观察吐蕃的营寨。人一过万,聚在一起的时候,无边无际。这是二十万啊。即便是在山头上,李诚也看不到营地的边
际。
先到一步的郭怒和姚老三见了李诚,立刻上前来行礼致意。
李诚笑着安抚两人道:“怎么,让你们藏身此地观察,没有觉得委屈吧?”
郭怒只是呵呵一笑,姚老三却显得极为激动,上前来磕头道:“草民多谢贵人给机会!”
给什么机会啊?当然是做官的机会。别看姚老三在地面上混的风生水起,本质上还是一介草民。松州的地方官员,分分钟收拾他,教他知道什么叫做民不与官斗。李诚考虑到这些地头蛇熟悉地形,才做了这么一个安排。让郭怒和姚老三一起行动,在这里监视吐蕃大军的动向,随时报告可能出现的变故。万一吐蕃发现了松州方面事先的准备呢?这就要看这些地头蛇
的本事了,能不能及时的观察到。
能做一个官员,这是姚老三之前想都不干想的事情,他这种人说穿了就是灰色地带生存的人物。根本就上不得台面,别看地方上的人哥哥哥哥的叫着,实际上这些人地位都不高。
要不怎么水浒的宋江总惦记招安呢?这些在灰色地带生存的人,披上官皮才有安全感。
“起来吧,其他人呢?”李诚表现的很随意,似乎给他个官当很轻松一般。本质上来说,李诚别的本事没有,在地方府兵里某一个小官职,真是太容易了。
姚老三起身道:“一共来了六十个兄弟,分散在各处观察,目前还没有任何意外发生。”
李诚走到山顶的一块大石头后面,看着前方的山林。姚老三指着对面一座山道:“贵人么,看见那棵树没有。”光秃秃的石头山上,一棵树确实很醒目。
李诚嗯了一声,姚老三又指着另外一处道:“贵人看那,有一处红颜色在晃动。”
李诚的眼神比他好,当然看见了那边有一面红旗在摇摆,说明两边在联系。没想到,这家伙还是很有一套的,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消息。
“今夜子时开始行动,你们能不能带好路,关系到你这个官能不能当的上。”李诚笑着看看他说话,姚老三拍着胸部道:“贵人只管放心,小的对这一带熟的很。”
这时候,前方的林中出来一个人,快步往这边跑来。姚老三脸色一变道:“出事了。”李诚面色一凛,这都黄昏时分了,还能出点啥事情?计划真的要出现变故么?李诚腾的起身,大步下山迎上去。姚老三和郭怒赶紧跟上,不到半个时辰,看见了跑来报信的伙计,气喘吁吁道:“哥哥,发现
了野高,怕他看出问题来。”
李诚想起这个名字来了,不是那个做劫匪的羌胡么?他出现又怎么了?
姚老三面色凝重道:“贵人,野高对本地周围的山间情况很熟悉,林间藏匿的引火之物和干柴,山谷里灌木中藏的干草,一旦被他发现了,极容易看出不对来。”李诚点点头道:“走,过去看看仔细再说。”一行人奔往前方,李诚心里祈祷着,千万不要下雨啊。一旦下雨了,一番布置就彻底落空的,只能回到历史原本的轨道上,带着人打一场夜袭的肉搏战。而不是
现在这样的计划,一把火烧过去。
火攻是战术,古而有之,但是这种战术受到的限制很多。比如在松州这个地方,进入夏季之后,雨水渐渐的多了,天气变化也比较反复。一旦来一场大雨,下个一晚上,整个计划和部署都会付之东流。
至于那个野高,李诚到不是很担心。跟着姚老三一起,来到前面的潜伏点,一处林中巨石后面。李诚再看时,才发现这里距离吐蕃营地的边缘已经很近了,只有不到三里左右。再看姚老三指着的方向,李诚也是一阵头疼了。原来野高带着一群本地人,正在往吐蕃大军的营地去劳军呢。这家伙被李诚一把火烧的很惨,跑的不见了人影,最喜欢的小妾还在松州城里,赖在李诚身边
要做个丫鬟呢。
“有三十几个人!”姚老三大概数了一下,李诚看着一群羌胡,在山间走的很快,不免暗暗担心,万一他们发现了什么不对,去告诉吐蕃人怎么办?
要不要就地干翻这些人呢?这里距离吐蕃大营倒是有一段距离,干完了还未必会被发现。“大家都做好准备,他们人不多,等等看他们后面还有没有人跟来。”
姚老三一阵手势,各地不断有人站起来,缓缓的潜行往小路边汇聚。李诚让姚老三留下一个人继续观察,亲自带队,伏下身子在山林中潜行,摸到野高的必经之路上,这里是一个小山谷,一条小河在山谷中流过,这条小河的上游,就是吐蕃大军住宅的山谷之一。野高等人,沿着河流边的小路往上游走。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六十五章 小人物差点坏大事
野高兴致很高,因为他发现自己要发达了。冷水寨被烧之后,野高一直很不甘心,但也只能暂时收拢族人,委身石头寨,不时的回冷水寨旧地看看,想着再次重建的事情。
只是在此之前,他没钱没人,怎么重建呢?石头寨那边肯定不会帮忙的,巴不得冷水寨就此一蹶不振,石头寨在方圆五十里内一家独大呢。
野高带着一帮死心塌地的亲信,连续不断的转悠了好些日子,随着吐蕃大军的脚步逼近,他的心思又活络了。想接着外力重整旗鼓,但你总得有所表现吧?
野高决定主动投靠,但却少一份见面礼。见面礼分量轻了,得到的好处自然就少。
很快一个机会就摆在了野高的面前,他派出去的人回来说,唐军在三不管地区有秘密活动,不知道要搞什么事情。野高立刻觉得是个机会,亲自去观察了一番之后,惊出一身冷汗之余,也是一阵狂喜。野高发现了什么呢?唐军秘密隐藏的柴草,没事在山林里藏这些干啥?肯定是要放火啊!想到冷水寨那一把火,野高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只要去见吐蕃大军,通报这个秘密,自然就能得到吐蕃的信任,
重建冷水寨自然不是问题。野高很耐心的等了两天,吐蕃大军压境之后,赶紧带着几十个最后的铁杆,跑来给吐蕃报信。沿着河边的小路再有半个时辰,就要抵达目的地,野高仿佛看见更大的寨子向自己招手时,一阵破风之声传来

前方,一支箭,快如闪电!走在最前面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噗的一声,身子往后一仰,捂着脖子往后倒。
野高的第一反应是唐军,随即觉得不可能,赶紧招呼大家:“抱头蹲下,不要抵抗!”
这个反应出乎了李诚的预料,他的第二箭都拉开了弓,只好稍稍低下射出。
两侧埋伏的人纷纷涌出,野高看都不敢看一眼,抱着头蹲在地上大声用吐蕃话喊:“不要误会,我们不是唐军,我们本地羌人,特来个吐蕃赞普通报一个重要消息的。”
郭怒及时翻译,李诚听了一愣,什么重要消息。便没有继续上前,还拦住了准备冲过去的李山。“派个生面孔,懂吐蕃话的人去问一问,对了,记得缴械。”
姚老三和郭怒这些人,懂吐蕃语的不少,很容易就找个人喊话:“丢掉武器!”
野高等人纷纷丢了武器,这时候天色暗淡了,一帮埋伏的人为了方便隐蔽,穿的都是本地羌胡的服饰。野高看了一眼,误会这是吐蕃人打扮成这样,这是来刺探情报的精锐斥候,更加不敢抵抗。
野高等人老老实实的被绑了起来,一番审问之后,郭怒回来道:“家主,真是万幸!”
李诚在一棵树下休息,听了奇怪道:“怎么?”郭怒野高的交代说了出来,李诚听了吓出一身的冷汗。这家伙居然发现了藏匿的柴草?还打算去吐蕃赞普跟前邀功?
按说野高这种小人物,李诚根本就不在话下,小手指一碾就灰飞烟灭的货色,怎么会放在心头上呢?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竟然差点坏了自己的大事情。
这要不是野高走的这条路,正好被发现了,或者自己没过来查看,姚老三和郭怒不敢惊动野高,暴露目标呢?那整个布局就是一个笑话,也是一场灾难。
“把人都带远点,找个安静的地方结果了吧。”不是李诚心狠手辣,而是这个事情给他教训深刻。一个蝼蚁一般的小人物,竟然险些坏了自己的大事。回头仔细想想,这个事情的根源不在野高,而在李诚自己。如果当初不是着急着去报复,而是先隐忍一段时间。等到他回到松州了,击退吐蕃大军了,带上大军顺手就给冷水寨灭了也就是了,怎么会生出
眼前的事端来呢?
都怪自己当初图一时之快意,连夜去报复,看起来很爽,实际上却埋下了隐患。
每临大事需净心,这话一点都不假啊!快意恩仇固然很爽,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不能成就大事。诸葛亮那么大的能耐,还一生唯谨慎呢,就算这样也有唱空城计的时候。李诚暗自提醒自己,今后还会面临大事,到时候可不能像这次一样,想着爽就去做。因为自己贪图一时爽快,差点就把七千唐军带进了死地。要不是运气好,想想吐蕃放一把火,摆开口袋阵,等着唐军送
上门的一幕,李诚便不寒而栗。
还有就是野高了,这个土司,本来李诚没有杀机的,只是想不到这帮土司,对自己得到的一切还不满足,还要出来抢劫。为了一己私利,居然要帮助吐蕃坏自己的大事。
“郭怒!”李诚想着叫了一声,郭怒过来,李诚低声道:“留下野高,带回去,我要当着一干土司的面,剐了他!”李诚想起来了,需要一个被杀的鸡做样子呢。野高最合适了!
野高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和收下被押着走进一个山沟里,押送的吐蕃人突然下了黑手,一刀一个的捅翻在地。偏偏嘴巴被人堵上了,倒地之后只能发出呜呜呜的生意,不能喊叫。
野高吓的魂飞魄散,他要是有用勇气和担当的人,就不会在那一夜选择自己逃走。等到一干手下全都被一刀结果了,野高已经吓的浑身发抖,裤裆里湿漉漉的,臭气熏天。最终刀子没有落下来,野高才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是很快就紧张上了,因为他认出来了姚老三。这位也是缺德,站
在野高面前笑道:“野高,且容你多活几日。”
呜呜呜!野高拼命挣扎,却被李山这厮一脚踹翻在地,接着一脚踩在脑袋上,说了一句:“再动就踩爆你的头。”
吐蕃大军天黑之后总算是安顿完毕,禄东赞没有一直跟在赞普身边,而是四处视察扎营的情况。看看四周的地形,禄东赞总觉得哪里不对,不过也说不上。
回到大帐,见了吐蕃赞普,禄东赞道:“各军都安顿好了,要不要再增加一些人手,加强在前面监视唐军队伍?”
吐蕃赞普摇摇头:“谨慎是好的,但这次没必要。在前面安排两千人监视唐军,监视只是其中一个目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要看一看,唐军的实际作战能力。”
禄东赞立刻明白了吐蕃赞普的意思,前面摆两千人的目的,监视是一个,其次是要看看唐军的战术和战斗能力。如果唐军来袭,前方两千人能不能挡住?能挡多久,这都是问题。“赞普英明,臣拜服。臣四处查看,王帐的位置太低,不妨往后撤一段,那有个高坡,视线也好,便于赞普观察全局。”禄东赞尽管没发现问题,还是觉得不安,便提出这么个建议。吐蕃赞普听了点点头:“
好,这就让人准备,后撤到山坡上。”
这个建议,很对吐蕃赞普的心思,居高临下掌握全局,是他想要的结果。刚刚安顿下来,又要往后撤,看起来是挺麻烦的,但是吐蕃赞普认为有必要,不怕麻烦。又是一番折腾,差不多到了子时了,才算是彻底是安顿完毕,吐蕃赞普累坏了,躺下就睡着了。禄东赞没睡,站在
坡上看着四周,各军都点了火把,星星点点的很是壮观。
李诚这边安排众人轮番执勤休息,黑暗中一炷香点到最后,新的一炷香被点着时,和衣而睡的李诚被叫醒了。“什么时候了?”身边钱谷子回答:“丑时的香刚点上。”李诚就这水袋里倒的水洗把脸,清醒之后淡淡道:“各部都准备完毕了么?”带兵的校尉就在边上,立刻上前一步道:“回副总管,各部已经准备完毕,进入了作战位置
,随时可以动手。”
李诚看看天空,四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看看前方山谷的方向,星星点点的火把,一片安静的营寨,四周唯有天籁虫鸣之声。
李诚点点头:“动手吧!”一个火把被点着,空地上一堆干柴,李诚下令之后,火把被丢进干柴堆,浇了油的干柴堆很快就烧了起来,火堆的地方较高,在黑夜中很远就能看见。
黑暗中的半山腰上突然出现的火光,就是信号弹。
天黑后就开始行动,进入了潜伏位置的唐军士兵,纷纷点着火把,引燃事先隐藏的柴草。
李诚安静的站在山腰上,这地方距离吐蕃大军营地的边缘,也就是两里地。
山谷的四周,火头纷纷被点燃,很快就形成了一大片的火光,点着的火球滚滚而下,冲进吐蕃大军的营地。李诚的位置看的很清楚,寂静的山林,一片接一片的被火光照亮了。
山风吹来时,助长了火势,火苗似乎要吞灭一切,朝着山谷里的吐蕃大军营地席卷而去。
“怎么回事?”吐蕃赞普被叫醒的起床气还不小,一脚踹翻了身边的奴仆,怒喝一声。禄东赞一脸焦虑的进来道:“赞普,中计了,快走吧,不然就来不及了。”




书剑盛唐 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
“禄东赞,你胡说八道,当我不敢治你一个扰乱军心的罪么?”吐蕃赞普大怒,禄东赞一脸的仓皇道:“赞普,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衣服都没穿戴整齐,吐蕃赞普就冲出帐篷,看见眼前的一切时,顿时惊的呆若木鸡。
“这,这,这……”吐蕃赞普已经说不出话来了,舌头打结似得,脸上充满惊悚。
整个山谷都在火海之中,四周的山林都被点着了。营地里已经乱作了一团,战马嘶鸣,人声惨烈。想起之前身在山谷之中,要不是临时换了营地,这一把火就能把他困住。
“禄东赞,该怎么办?”吐蕃赞普很快镇定下来了,实际上他现在脑子里一团浆糊,本能的装出了镇定,只能问计禄东赞。
“赞普,此地太危险了,赞普当立刻后撤,退出这一片火海。然后在安全的地方,收拢败军。”禄东赞说的很急,干脆的牵来一批马,让奴仆跪下,把吐蕃赞普往上推。
听到“败军”二字,吐蕃赞普的脸刷的一下就变得惨白,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有预谋的火攻,挟二十万大军的吐蕃赞普,横扫吐谷浑和各羌,人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败了!
“禄东赞,这里交给你了,王旗也交给你了。”吐蕃赞普倒是果断的很,上马之后,眼神盯着禄东赞说话。禄东赞心里暗暗苦涩叹息,皇图霸业,一把火就烟消云散了!
“赞普安心去吧,禄东赞一定竭力挽回局面。”
吐蕃赞普带着早就准备好的卫队,径直往后方去了。禄东赞留在原地,下令道:“传令各部,没有过火的,立刻向王旗靠拢!”
松州方向,黑暗中突然远方火光冲天的时候,牛进达呵呵一笑道:“自成之计成了!”
韩咸在一旁道:“该我们上了,憋了好几天,只能一退再退,差点没把老韩憋疯了。”
牛进达一举手:“点火!”火把被点起,黑暗被驱散,照亮了四千多列队整齐的唐军。
此刻,距离吐蕃突前的营寨,只有不足三百步的距离。
韩咸一手高举横刀,策马徐徐往前,身后唐军紧紧跟随。快步走,小跑,大步冲刺,杀向敌营。吐蕃营寨中已经乱成一片,面对突然杀来的唐军,根本没有时间组织起来。
韩咸一马当先,杀进吐蕃营寨,两千吐蕃军的抵抗都只是小股抵抗,在有组织有目的的唐军攻击之下,不过半个时辰,逃的逃,降的降。真实的历史上,牛进达没放火,只是一次夜袭,就斩首一千余。讲吐蕃留在最后的一支军队击溃,吐蕃赞普为唐军的战斗力深感恐惧,立刻就怂了。不等唐军主力到来,下令退兵,派人请罪,退出了吐谷
浑和各羌的领地。牛进达的胜利,确实达到了震慑吐蕃的目的,但是也让唐朝政府见识到了吐蕃的实力不可小觑。接下来,才有了所谓的和亲。和亲的目的,是为了安定边疆!一个女人换来几十年的边境安宁,在唐朝诸公
看来是值得的。
他们看不到身后事,自然也看不到吐蕃占据西域,最后一支唐军在西域灭于吐蕃之手,更看不到吐蕃大军进入长安时的人间地狱。
总而言之,中原王朝只有自强不息,不忘兵戈之修,才有太平。不然即便民富如宋,也不过是二帝被掳,划江而治,偏暗一方的结局。但历史就是这样,不断的重复过去发生的事情。不是后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是那些懂道理又掌握权利的人,根本就不会去管身后如何,只顾着眼前自己的快活和安宁,只顾着守住眼前的一点点个人利益

大道理很简答,一点都不难懂,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为了长远的利益,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呢?又有几个人做到,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个人的私利呢?
没有点大气魄,没有点大胸怀,恐怕最终选择的,还是眼前的这点利益吧。
二十万大军乱作一团,自然是顾不上前方的两千人马,唐军轻松获胜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往前冲杀。
李诚这边也没闲着,收拢了各路放火的士卒后,由姚老三等人带着走小路,翻山越岭,打着火把赶路,奔向敌军退路,尽快与刘兰所部汇合。
火势太过猛烈,加之牲口太多,一把火全都惊了,吐蕃大军彻底混乱,根本就很难聚拢。
禄东赞这边的情况好一点,王旗竖起来后,陆续聚拢了万余人。吐蕃的组成本来就是一个一个的部落,类似加盟的形式。各部落的土司和头人,对部下的约束力更大。
一把火造成的不仅仅是混乱那么简单,不少土司见势不妙,还管你王旗不王旗,带着身边的人就先跑路了。这才是最大的麻烦,各部落的士兵找不到头领了,怎么阻止起来呢?
但是在这时候,绝大多数的土司和头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命。其他的贱民,顾不上了。
火势距离也就是几百步的时候,禄东赞派出去的信使全都回来了。绝大多数信使都没有找到目标,命令也自然无从传达。前方的山谷里,乱成一团的大军潮水一般的往后涌来。
山谷道路狭窄难行,为了争夺逃路,一些土司头人,根本就不管不顾了。下令身边的护卫,用刀开路,任何挡在面前的活物,一律砍翻在地。
当第一个土司这么做的时候,一场内讧不可避免。几百个土司和头人呢,都带着各自的护卫,谁怕谁啊?为了争夺逃命的道路,先在自己人之间进行一场厮杀。这就是失去了统一指挥的后果,别说唐朝时期的吐蕃兵了,就算是民国时期的国军,一旦失去了指挥,照样跟没头的苍蝇一样。兔子那种动不动就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军队,满世界去找去,你能找出几个
来?
李诚这边的行军自然不会太顺利,沿途不断的遭遇躲避大火的溃兵。李诚亲自在前面开路,一把横刀在手,遭遇败兵挡路就是一刀过去,驱散之后也不追杀,继续往前方赶路。
天明时分,大火还在燃烧,烟尘滚滚,炙热的让人几乎窒息。
李诚这边距离火场较远,但是也能赶到空气中的热,皮肤都烫红了,烟灰四散,鼻孔里都熏的黑了。头发也有不少被烤的卷起来了。太阳出来的时候,前方传来喊杀声。李诚精神一震,快步往前赶了一段,站在一个高处看过去,一股唐军,正在厮杀。李诚看了大吃一惊,不料刘兰所部,竟然被一股吐蕃军围住了。按说吐蕃士气全无,应该溃败才对。怎么还有勇气作战,
竟然围住了刘兰的一千余人。李诚再仔细看看,安心了一些,原来刘兰所部,被困在一个山头上,又一次打退了吐蕃军的进攻。而这个山头下面,一支吐蕃军队,围住了山头,山下的道路上,吐蕃败兵正在快速的通过。李诚的第一个
感觉就是,当真小看天下英雄了。
禄东赞还真是个人物,大火当面,他还是做出了冷静的处置。聚拢了万余人,后退的时候也不着急,而是派人去维护秩序,王旗在手,各部溃兵很自然的就跟着走。
天亮时分,眼看要退出火场了,前方一阵混乱,原来是一股唐军正在追杀吐蕃逃兵。
1...105106107108109...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