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小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放肆!”
“我放你妈的个头!”李逍跳起来又是一巴掌,打的柳爽晕头转向。
柳府的管事和下人们连忙过来护着柳爽,柳爽狼狈不堪的躲到后面,气的浑身发抖,“李逍,你他娘的找死!”
“那老子也要先把你弄死!”
柳爽躲在人后,咬牙切齿放狠话,“老子先弄死你,不弄死你老子以后不姓柳!”
“你本来就不姓柳呢,你其实姓王!”李逍冷笑着道,柳府的那些人虽多,可没有一个敢上来对他对手的,只是拦在他面前,为柳爽挡着而已。不管怎么说,李逍那是堂堂蓝田县子、秘书少监,四品的绯服高官了。
“什么意思?”柳爽不解。
“因为你娘当初跟你们家隔壁的老王通奸偷情,然后才生下的你,因此你其实不姓柳而是姓王,你是隔壁老王的种。”
柳爽还没反应过来,王超就跳脚大骂起来,“放你娘的狗屁!”
王超愤怒倒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在京城,河东柳氏跟太原王氏其实是住在一起的,就是比邻而居。
柳爽的姑妈就是嫁给隔壁老王为妻,王超是那老王的收继嗣子。
李逍这么说,那岂不是说柳爽其实是他继父的私生子?
柳爽也终于明白过来了,大怒着要冲过来。
“原来还真是隔壁老王啊。”李逍笑着道,他没想到隔壁老王这么个梗,还这么巧。
这边的动静,引得衙门里的狄仁杰走了出来。
“三郎,莫要再搞事。”做为朋友,他提醒李逍。上次李逍打了柳王崔三人,已经弄的很被动了,现在皇帝借着大理寺关押的犯人集体暴毙为由把李逍也暂时放了出来,可不表示他的事情就已经过去了,现在御史台都还在弹他,这个时候再不收敛,事情可就越闹越大。
“好,我就给狄兄一个面子,否则,今天老子定要再揍这几个王八蛋一个青红皂白,让他们也知道知道我老李的厉害。”
李逍对狄仁杰点了点头,要收拾这几个王八蛋得注意点方式,不能把自己也给陪进去,那是瓷器碰烂砖,太划不来了。





逍遥小地主 第315章 外放刺史
李治很愤怒。
非常的愤怒,如果李逍现在他面前,他肯定要把李逍眼睛都打青一只。这个王八蛋也太不省心了,在牢里关了一天,本来以为能长点记心,结果倒好,那边下旨刚把他放出来,他这边就又在大理寺门口把柳爽又揍了一顿。
而且还侮辱了柳王两家。
现在隔壁老王这个梗满长安皆知,好多吃瓜的长安百姓,还真的以为柳爽其实是皇后他爹王佑仁跟柳爽母亲崔氏通奸而生的呢。
皇后极为不满,跑到他这来告状,甚至直接闯进了甘露殿。
“怎么就这么不省心呢,那一屁股屎还没擦干净,又惹这么多祸。”
李治揉捏着脑门,觉得脑仁一阵阵的疼。
若是一般人敢这样往死里作,往死里得罪王柳崔三家,不用皇帝出手,早就被人弄死了。
可是这人是李逍啊,李治真舍不得这个王八蛋被王柳崔三家联手弄死,他得保他。
柳爽的母亲崔氏,是崔知温一母同胞的亲姐妹,柳爽的姑母又是国丈王佑仁的亲妹妹,李逍一个玩笑,等于就是把王柳崔三家全都得罪了,而且还是彻底得罪了三家。
现在满长安都在流传那个隔壁老王的故事,那些无知的百姓,还以为李逍这位秘书少监是真的爆出了一个豪门秘密出来,大家信以为真,并且兴奋万分的到处传播。
结果嘛,自然是王柳崔三家的声望受到巨大打击,本来嘛,上次李逍把崔知悌弄倒,还把人家女儿弄去做妾,已经引的崔家彻底恨上他,甚至让许多旧士族也恼恨李逍,现在他还把国丈家和皇后舅父家给得罪了,这不是做死是什么。
“陛下,皇子犯法,也与庶民同罪。李逍固然是冲动了些,可他却是坚称中渭桥纵火案就是柳爽王超崔瞻幕后主使的,而大理寺牢里那十三具暴毙的尸体,同样也是被崔王柳三家弄出来的。”
武氏其实是很乐意看到李逍去跟王柳崔三家硬碰硬的,反正那些该死的旧士族又不会支持她武氏。特别是王柳两家,一个是王皇后娘家,一个是王皇后舅家,那是皇后的铁杆支持者,武氏看他们早不爽了。
要想废后,首先就得扫掉王柳两家。
李逍如今在前面胡冲乱撞,虽然惹的无数奏章弹劾,可武氏却很高兴看到这个局面。
乱拳能打死老师傅,有的时候乱局就更需要一个破局。
现在中渭桥的案子已经是越弄越大,李逍还那么不肯罢休,这正好是有理由彻查此事,一旦查出点真东西来,那么就算是王柳崔三家,也是顶不住的。
李治却是有些犹豫。
这种事情,他当然其实也是希望可以借机弄皇后家,可是这种事情做为皇帝的不能亲自冲在前面,得下面去做。
尤其是他得维持起码的公正,若是他一道旨意追查王柳两家,那这个事情到时就会留下非议。
做为皇帝,如果主动去找皇后家的麻烦,这也太过目的明显了。
最好的做法,还是任由这个事情发展,最好是大理寺自己能够找到些王柳崔三家在这个案子中的不法行为,然后有御史台这个机构走正常流程弹劾他们才行。
而现在情况并不乐观,纵火的犯人都死了。牢里的十三个都被杀了,那牢外的肯定更没了,没有证据,这案子就不好进行下去。
当然,其实李治若要铁了心,这案子也可以办,比如当年的房遗爱谋反案那样,先把人抓了,然后想办法拿到口供,甚至哪怕是屈打成招都行,可李治现在还不想这样绝。
他还是希望这个事情能够简单些,要不然现在就算强行把皇后家和皇后弄下去,可也会引得很多人不满,到时想立武氏为后就更难了。
“朕打算让李逍出去避避风头。”
良久,李治说出一句话。
“陛下,李逍虽有些冲动,可也并没有什么大错,现在让李逍出京,这岂不是就表明因罪贬离?”
“朕是想保护他,李逍这个臭脾气,什么事情都可能做的出来,这种人就是乡下野惯了,没规矩也不守规矩。他都已经二进大理寺了,可你见他脾气有半点收敛没?柳爽被他打两回了,他肯定还敢打第三回,现在这么多御史追着他弹劾,本本都是弹之有物,朕也不能一直压着。”
“再留他在京,说不定还会惹出多大麻烦来,而且朕也是担心柳王崔三家会对他下阴手,那些人胆子大的很。李逍虽说冲动,可也顶多就是揍柳爽一顿,但那些家伙,真要下手,就绝对不会这么简单,他们有的是办法让李逍消失,朕不想失去这个家伙,所以还是让他出去避避吧。”
政事堂。
中书令李绩看着皇帝让宦官给他的旨意,有些皱眉。
“李逍出为检校武珍州刺史,进散阶中大夫,免玉米监正、秘书少监,仍兼代王友。”
这是一个比较让人琢磨不透的旨意。
免去四品秘书少监和六品的玉米监正职事,改授检校武珍州刺史,还真不知道这该说是贬还是升了。
如果从职权上来说,这是贬。毕竟武珍州是在海之东的百济新攻占之地上,武珍州也只是个下州,何况还是检校。
虽说朝廷将百济征服之地设为朝廷直属,州县不是羁糜制,而是实置。但那毕竟远离长安啊,一个检校刺史如何能敢秘书少监这样随时能供奉皇帝身边的要职相提呢。
但论品级,下州刺史他也是正四品下,而秘书少监只有从四品上,这其实还算是升了一级。
李逍的本品原是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而现在皇帝升他中大夫,这是从四品下的文散阶,相当于李逍的本品升了四级。
如果用句专业点的话来说,李逍是被明升暗降了,毕竟秘书少这个职务,相当于一个中央办公厅副厅长,而检校武珍州刺史,不过是个代理地级市长,这个市还是个偏远的落后市。
李绩又看了看桌案上的那一堆关于弹劾李逍的弹章,突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了,虽说是明升暗降,可却也是让李逍离京暂避风头。
想明白这个,他便按皇帝的意思拟了份意见,准备在中书门下的宰相办公会议上拿来商议。




逍遥小地主 第316章 定调
中书省,政事堂。
十一位宰相在早朝后齐聚。
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政事堂。以前门下省权重,宰相们自然都在门下省议事。而长孙无忌致仕辞职,朝中便以中书令李绩资格最老。
于是,李治迁政事堂至中书省,这也表示皇帝虽取消了李绩主持朝政的头衔,但诸相之中,依然对李绩最为尊重。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印也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政事堂迁到中书省,改名中书门下最大的变化还是宰相轮流执笔之变,中书门下常设十一名宰相,皆统一名号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而仆射、尚书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则不能进中书门下会议、决策军国大事。
这一切变化,其实都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对权力的平衡。
比如唐初政事堂设在尚书省,三高官官中以尚书令权最高,后因尚书令权太重,又借口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便从此不再实授此官于臣子,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主官,兼做宰相之首。
一开始宰相只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三人,后来尚书令实际空缺,于是便变成了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四人。
最初之时是没有政事堂这个宰相集议制度的,李世民本不是太子,杀兄逼父夺位才登上帝位,在刚当皇帝之初执政并不稳固,当时朝廷内部派别繁多,政治形势自然也是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合各派意见,均衡其间利益分配,就成了李世民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达到巩固皇位的目的,他一面保留了高社老臣们的高位,给裴寂加司空,让萧瑀、封德彝等仍保其职。一面又把自己的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任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要职,以掌政权。
同时,又用原太子建成旧部如魏征、王珪等为审议、论谏之官,让他们分任黄门侍郎、谏议大夫,利用失势者急于表诚立功的心理,来监察政事,防止群下蒙蔽。
又提拔了众多的庶族地主入仕,缓解当时的士庶矛盾。
为了适应这各方面的需要,于是打破旧例,在原有的三高官官之外,又增加了不少各种名号的宰相,比如参预朝政,参加政事等。
如此,随着宰相数量的不多增加,采取集议制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李世民广任贤良,高居深视,他对朝堂的驾驭能力比较自信,于是也敢于搞出了宰相众多的群相议政制度。
虽然群相制度,其实最初是为了调和各派系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表明了李世民高超的驾驭能力。
于是朝廷的中枢便从尚书省移到了门下省,李世民为了分散宰相们过于庞大的权力,便大力提高门下省的地位,充分利用其审议职能,借以均衡三省的权力分配,以达成均势,让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尤其是改变高祖时以尚书省一省独大的局面。
随着知门下省事名号的出现,宰相实权也开始逐渐从左右仆射手中,流向较低品阶的职事官员。
政事堂最初设立的初衷还是减少三省的摩擦,协调其间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中书和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于是便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故政事堂又称门下中书。
在太宗晚年,政事堂多少带有一些议政、审议甚至是执行集中性质与混杂的色彩,李世民时的政事堂,还并没有形成宰相集议超然的专职议政性质,与行政并未分开。
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的出现,让政事堂里的宰相不再只是三高官官,这个时候,那些经验丰富的老臣也能当个顾问,继续发挥余热。一些低阶的官员,也一样有机会拜相入堂。
这为皇帝平衡宰相之权,大开方便之门。
李治初继位,以国舅、顾命元老长孙无忌主持朝政,而当时长孙无忌以中书令知三省事,这也使得中书省的地位开始提高,虽然此后长孙无忌改任为侍中,但时间很短,李绩继任中书门下后,他在宰相之中资格最高,威望最高,于是李治进一步的下旨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于是门下中书改为中书门下。
都说明依照制度,皇帝的诏书必须经过政事堂宰相商决附署,方能生效。不但如此,李治还取消了尚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衔,实际的让尚书仆射不得干预政事堂会议,尚书高官官便退出了政事堂,尚书省也成为了专门的执行机关。
而中书门下群相,也形成了专门的议政机构,是决策军国事务的最高国务机关。
中书和门下省实际已经处于合并状态,集决策和审议为一身,不再复三省并重的局面。
中书门下的政事堂,只是单纯的议政机构,政事堂会议中作出决定的事情,必须呈给皇帝过目,由皇帝作出最后的裁决,才能颁旨施行,这也是对相权的限制。
而为了平衡皇权,施行制敕又必须经过政事堂宰相的附署,否则便为不合法,为被承认为正式的诏令。
未经宰相附署的诏令称为中旨,而未经宰相附署的授官者,谓之斜封。
皇帝李治授李逍为武珍州检校刺史,晋阶中大夫,如果得不到宰相们的通过,那就是斜封,是可以不被承认的。
十一名宰相。
中书令、侍中、还有四位中书门下的侍郎,然后有御史大夫,并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秘书监,皆加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衔。
原来入中书门下的两位尚书省仆射,此时也都改为中书、门下侍郎,新任的仆射已无权参加政事堂会议,也不再是宰相一员。
“李逍那个乡巴佬最近惹了很多麻烦,陛下也多有不满,我觉得把他贬到三韩半岛去是个不错的惩戒,诸位意下如何?”李绩目光环视其它十位宰相同僚们。
做为轮值政事笔的宰相,李绩主持会议,他这个开头,其实已经是把事情定了性质。




逍遥小地主 第317章 和稀泥
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梃,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
每一个登入政事堂拜相者,都是到达人臣巅峰,虽然品级不是最高,但职权却已经是最重。
大唐如今有三种重要的会议,分别为朝议、廷议、政事堂会议。朝议为百官参朝,皇帝临朝时与百官商议。朝议又分为大朝和常朝,大朝是凡在京文武官员皆参加,而常参则是以五品以上职事京官和八品以上供奉官参与。
朝议一般都是商议军务大事为主。
而廷议则是由宰相主持,上自文武大臣、六部尚书、九卿诸监,下至侍郎、御史等皆可参加廷议。
政事堂会议,则只有宰相才能参加。
真论起来,其实这三种会议的重要性,其实依次是政事堂会议、廷议,然后才是由皇帝临朝的朝议。
盖军国大事,其实都是由政事堂宰相集议而定。
政事堂十一位宰相,名义上是不论本品高低,都是权力一样。但实际上,则又实行轮流执政事笔制度,每名宰相执政事笔十天,执政事笔时要在政事堂当值守堂。
轮到执政事笔的宰相,实际上承担轮值留守、主持会议、会议记录等权责。
做为主持者,有权召集宰相们举行会议,并有权把会议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上呈皇帝。
说白了,这其实类似于后世的常委会,这个主持人其实就相当于书记了。表明上常委会上大家一辈平,一人一票,可实际上书记才有资格召集会议,书记也才有资格是否形成会议决议。
比如有些事情,如果讨论的结果不好,那么他可以不形成会议结果,可以说下次再议,那么事情就没形成最终结果,更不用表决。
因此说政事堂上,宰相们虽然一人一票,但是那个轮值执政事笔的宰相,其实轮值的时候,权柄更大一些。
而每人轮流执政事笔十天这个制度,又避免某一个宰相借这个权力把持政事堂,平衡了宰相们之间的权力。
李绩一上来就把事情定了个基调。
李逍外放是贬官,这小王八蛋最近犯了不少事,惹了些乱子,那们得惩戒他,把他扔到几千里的海外去当个刺史算了。
这作派,就跟熊孩子惹了事,家长先把孩子揍一顿,然后别人反倒不好过于怎么指责是一样的。
能进入政事堂的都是人精,虽然也有如李义府这样皇帝潜邸旧臣,本身其实资历低,官阶低,但既然能进来,那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的。
而如御史大夫宇文节这样的老不死,虽然说老,可却不是老糊涂而是老油条了。
现在政事堂十一个宰相,李绩那是三朝元老,太宗留下的顾命大臣就剩下他一个了,还是山东集团的扛把子,皇帝对他又那么信任,本身还有着替皇帝把长孙无忌等关陇元老派赶下台的大功,谁会跟这位对着干呢。
反正不过是个李阿三而已,他得罪的那也是五姓七家,是皇亲国戚,而他们这些宰相里,也就个崔敦礼是五姓出身,其它的可不是。
侍中、江夏郡王李道宗也开口道,“那小子最近是闹的有些过份了,现在好多人都在弹劾李逍,搞风搞雨,这长安城似乎都容不下这小子了。把他踢出长安,扔到百济去正好眼不见心不烦。”
江夏郡王李道宗是如今朝中关陇集团的代表,长孙无忌下台之后,起复回朝的李道宗出任中书侍郎之职,现在改任门下高官官,与李绩算是形成了各执一省的平衡局面。
而李道宗一开口也是跟李绩态度一致,都是明则骂李逍,可实际上满满都是护犊子态度。
李绩把李逍当成自家后辈子侄,李道宗呢则是把李绩视做关陇子弟,都认作是自己人,尤其是李逍虽然爱闯祸,可这小子很有潜力,在皇帝面前有特别的魅力,办事也很厉害,这样有潜力的小子自然得多加爱护的。
门下侍郎李义府和中书侍郎许敬宗俩人都是笑呵呵的点头,反正李逍又没触犯他们的利益,何必为了这么个无足轻重的人去得罪李绩和李道宗两巨头呢,更何况这个事情本身后面还是皇帝的态度,听说连武昭仪都要保李逍呢。
中书侍郎来济和门下侍郎杜正伦则是面无表情,并不开口。
新入堂拜相的秘书监郭正一、礼部尚书岑长倩、户部尚书郭待举三个也都没开口,他们都是在长孙无忌等元老派下野后才提拔的官员,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资格。
属于年轻一代的宰相,在政事堂里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话语权。
看到这种一片和谐的气氛,崔敦礼不太高兴了。
做为吏部尚书,那是六部尚书之首。
唐开始时是吏礼兵民(户部)刑工,唐太宗是改为吏礼民(户)兵刑工,高宗继位为避太宗讳,始改民部为户部。
以吏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实际上已经是比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级别还高。
做为博陵崔氏的家主,崔敦礼也算是旧士族在朝中的代表,是皇帝平衡旧士族给的安排。
别人对李逍都无所谓,可崔敦礼却不肯忍。
李逍闹来闹去,那是在不断的打整个五姓七宗为代表的旧士族脸面,甚至可以说是把他们的脸面放在地上践踏了。
那个什么隔壁老王的传言最近传的很凶,崔敦礼也听到了,他很愤怒。崔敦礼的妻子可是王氏,那个故事里的崔氏和老王也都算的上是他亲戚。
“怎么能这样和稀泥?”崔敦礼面皮紫胀,质问一众宰相。
“李逍犯的只是简单的过错吗?他殴打朝廷勋贵官员,还是当街在众人面前,如此行事,哪有半点朝廷官员应有的德操品行?甚至他被陛下特旨释放之后,还变本加厉,极为嚣张的在大理寺门前再次行凶,敢问,这种人怎能不严惩?”
李绩呵呵笑道,“当然要严惩,所以陛下要把他发配到那海外蛮荒之地去,我也是深表赞同,其余诸位相公也是同意如此严惩的。”
“对对对,把他发配到武珍州去,让他跟那些百济蛮子为伍。”李道宗也笑道。
崔敦礼怒问,“武珍州刺史怎么是发配?李逍原本为从四品上秘书少监,现在这一发配,反而成了正四品下的武珍州刺史了,这是升,不是贬。”
李义府反问,“武珍州刺史虽是正四品下,可李逍只是检校,他的本品也不过是中大夫嘛。再说了,秘书少监和武珍州检校刺史能比吗?”他边说边看着郭正一。
郭正一之前也是秘书少监,如今刚升任为秘书监,并且拜相入堂。
李义府言下之意很明显了,秘书少监就跟御史中丞一样,那是紧挨着相位的官职,虽说少监并不是进一步就能升监,郭正一也是在秘书少监的位置上做了多年,并且资历较老,这次才有机会入堂拜相的。
可不管怎么说,秘书少监那是个极重要的职位,那是随侍皇帝身边的要职,能是一个十万八千里海外蛮荒刺史能比的。
“崔相公你现在是三品,而朝廷在西域的安西大都护府大都护可是从二品,但崔相公你愿意去西州做这个安西大都护吗?”李义府笑呵呵的问。
崔敦礼不说话了。
他脑子有坑才会舍弃现在的职位,跑去西域当安西大都护。
二品又如何?
1...106107108109110...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