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崔莺莺一早起来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灞上李家氏族志中家族排行第二,这个消息让她这个李家女主人兴奋了一夜。一大早,崔莺莺就给府中所有人发赏,也算是让大家分享这一好消息。
天下家族第二,想想就让人激动,这比李家置办了多少地,又赚了多少钱完全不一样。到如今,赚多少钱买多少地,已经不怎么让崔莺莺兴奋了。
“夫人,府门外来了工部的人,说是奉陛下旨意,要在我们府门前建牌坊。”
“建什么牌坊?”
“说是要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写天下士族第二!好像说还要弄石狮子之类的。”
崔莺莺一听,脸上笑容更灿烂了。
“管家代我好好招待他们!”
李世民这边刊出氏族志,那边后续手段就出来了。
进入氏族志家族排行的那一千零八十家,朝廷给每家立一个牌楼,还赐一块匾额,上面就写着他们家族在氏族志上的排行。此外,根据在氏族志上的等弟,还赐予相应等第的石狮子等。
高官、厚爵、皇戚、有封地,氏族志上的这些家族,确实就是大唐的贵族榜。上了这榜,被列入氏族志榜上,那就是大唐的贵族,与国同戚,共享江山富贵。
“夫人,崔家王夫人携几位千金前来做客。”没一会,管家又来禀报。
灞上李家荣登氏族志家族榜第二名,震动京城。
崔莺莺的继母王氏第一个上门来了,“请我母亲到花厅先喝茶,我马上就去。”
这次氏族志中,清河崔这个关东顶级士族,却排名很后,排到了一百名之后。盖因,如今尚官而不尚姓,崔家虽顶级名门,但在本朝,却没有什么高爵显官的,他们家连个宰相都没。
至于崔莺莺父亲的这一支,就更别说了,勉强上了那一千零八十的大名单,但已经是在榜尾了,崔善福只是清河崔数个大支中的郑州崔氏,而崔善福又只是郑州崔氏中分出来的一房。
要不是有李超这个女婿帮忙,崔善福这几年也算是没站错队,又从李家借钱买了实封爵位,以崔善福的本事,根本是上不了榜的。
崔善福没什么大本事,除了生孩子多。清河崔家原本能站台面的人物,也在隋唐两朝,一次又一次的站队中,站错了队。
崔莺莺特意去化了妆,把自己收拾的极雍容富贵的样子,然后才带着几个孩子去花厅见客。
王氏今天对崔莺莺特别的热情,上来就拉着崔莺莺的手满嘴甜蜜。
“十三娘啊,你看你如今是真富贵了,嫁了个好夫婿,灞上李家,天下第二啊。不过你可不能忘记了娘家,你看你这几个妹妹,也都十多岁了,你做姐姐的,帮忙为她们选一门好亲事。”
听到这里,崔莺莺心里不太舒服,什么叫嫁的好。当年你们是想抢我娘嫁妆,然后把我卖婚啊。
当初你们会想到老府兵之子的李超,一介白丁也会有后来的际遇,若你们真能知道,早把自己女儿嫁给三郎了。
只不过看到王氏那百般讨好的样子,崔莺莺心里的那点旧怨似乎一下子又全都风吹云散了。自己还何必跟她耿耿于怀这些旧事呢?
她看着几个妹妹,其实这几个妹妹都不是王氏所出,是妾侍所生,过去在家里也并不得宠,王氏眼里最宠的还是只有她自己的儿女。但现在,王氏却明显是想用这几个庶女来联姻,加强崔家的地位了。
“几位妹妹的事情,我会上心的。”
“十三娘啊,我昨天看氏族志,这上面一千零八十家士族,里面有不少人家里有相配的子弟的。”
崔莺莺微微一笑,继母果然是打的这个主意。用崔家的庶女,却与那些新士族或者说是新贵族们联姻,哪怕嫁不到嫡子嫁庶子也不错的。毕竟,崔善福再怎么是崔家旁支,可他女儿那是灞上李家的主母啊,他们家毕竟也还是清河崔氏一支啊。
那些新贵族里,可有好多都是庶族地主出身啊。崔家肯跟他们联姻,他们还赚了呢。
不到中午,却是又有许多家女眷前来拜访。
半天时间,已经有上百家前来了,这些还多是与李家关系不错,且本身也是家族地位不低的。
崔莺莺在家里招待着客人。
李超却在朝会上打着瞌睡,身为太师、赵王,李超回京后就把七道处置使的差使交还了,因此此时在京,李超只挂了一个太师的荣衔。
大唐的三师,地位尊崇无比,但却早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实权,没有幕僚没有职事,只是能与天子坐而论道。
李超不打算在朝会上发言。
朝堂上,身为太师,他还有一张几案,一把椅子,比起那些跪坐在蒲团上的大臣,他舒服的多。
朝会其实没什么意思,更多的像是个礼仪。
真正议事,也不在这朝会上,而是在御前会议上,跟宰辅们开小会商议。
打了半天瞌睡,早朝结束,然后官员们各自回衙。
王承恩过来告诉李超,皇帝召他列席御前会议。
这个御前会议原本是中书门下会议,后来因为宰辅们增加到了三院,因此李世民又在御书房经常召开小会,把三院宰辅们召到一起开会,商议一些重要的事情。
如今这御前会议已经成为常态,算是李世民治政的重要工具,相对的,中书门下权柄也不如过去了。
到了御书房,宰辅们已经到了。
三院二十七名宰辅,不过有几位同军机事不在,他们是五军大都督,分镇各处。李超进来时,诸位宰辅们还有些意外呢。
御书房大殿,皇帝高高在上,而下面的三院宰辅则分为东西和南三面就坐。这格局,倒也有点像是个圆桌会议。
“文远,今天的会议与你有关。真腊与扶南和林邑开战,你上次上奏说朝廷当联合真腊,对付林邑和扶南的联盟。大唐出兵林邑,真腊出兵扶南,各灭一国。今天,朕想让你在御前会议上,当着宰辅们的面,详细分析一下南蛮三国局势,并说下大唐为何要出兵林邑?”
皇帝的话刚落,御史大夫魏征却已经抢先发话。
“陛下,林邑乃我大唐藩属国,对我大唐并无有过异心,也无侵犯举动,如今却要出兵林邑,这是何等道理?臣坚决反对!”





唐朝好地主 第1151章 殖民地
午后。
内廷,皇后宫中。
太子承乾临桌书写,李泰走进来。胖胖的秦王李泰小眼睛乱转,他看到桌上的一架千里镜,便伸手去拿。
承乾笔走龙蛇,但却似乎脑后有眼。
“放下!”
李泰愣了下,抬头去望哥哥,但手却没停下,依然拿起了千里镜。
“我让你放下。”承乾停下笔,转过身来。他的眼神很冰冷,冰冷到李泰觉得陌生。
“哥哥,我就玩下。”
承乾起身,走到李泰面前。
比起如同一个胖球般的秦王李泰,承乾比他高的多。他站在他面前,居高临下俯视着他,“我让你放下。”
“哥哥?”
“叫我太子殿下!”
李泰面色很难看,甚至有些吓到。
“青雀,你要记住,我是太子。”
“你还要记住,我的东西我给你你才能要,我没说给你,你就不能抢,更不能偷。”
“明白吗?”
李泰小脸惨白,被大哥如此严厉的语气吓到,点头,立在那里不敢动。
“出去玩吧,不要来打扰我!”
“是,太子殿下。”
李泰掉头跑掉,出了殿,李泰脑子里还是太子那可怖的面目,不由的哇的一声哭了。小胖子一边抹眼泪一边往皇后那边跑。
皇后正跟李丽质讲故事呢,一边抱着晋王李治。
“母后,太子,太子哥哥欺负我!”
小胖球跑到母亲身边,抱着皇后的大腿命的摇头,一边摇,还一边往皇后腿上擦眼泪。皇后被这熊孩子气笑了。
“怎么回事呢,承乾怎么欺负我了?”
小胖球就把刚才发生的事情一一说给皇后听。
“母后,不过是一个千里镜而已,我只是想玩下而已,可太子却那样训斥我。”
“太子真这样跟你说的?”皇后摇头,让宫女把小胖带去洗脸。
长孙氏抱着李治,一手牵着李丽质来到殿中,承乾还在伏案书写。
“在写什么呢?”
承乾抬头,“母后。”
他停下来,把自己正写的折子拿给皇后,“我正在写关于西运河开挖的计划,我前期已经安排了许多人手,对于西运河的路径做了堪察,收集了许多数据。陛下已经计划要修建西运河,但要由朝廷来修,我准备向陛下自荐,由我来负责西运河的修建。”
皇后看着上面一条条的计划,心里惊讶,想不到承乾居然已经如此了得,而且他对西运河有这么大的热情。
“你是太子,运河修建,也用不着你亲自负责。”皇后合上折子,“倒是刚才,你怎么把青雀骂哭了,你们是嫡兄弟,要兄友弟恭。”
“我只是教导了下青雀而已。”承乾却并没有认错。
皇后叹惜一声,“以后说话别这么凶。”
御书房。
魏征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进攻林邑,他的意思是林邑是大唐的藩属国,又没侵犯大唐,大唐没有理由去攻打自己的藩属国。如果大唐出兵林邑,那么宗藩体系就将不复存在。
自隋以来,中原王朝在统一中原之后,还一直在推行一个天-朝体系,也就是宗藩体系。何为宗藩,就是宗主国和藩属国,藩属国的国王继位,必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要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则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
当年杨广要建立这个天-朝朝贡体系,就是要把大唐置为周边邦国的宗主地位,可高句丽却不肯承认进贡,于是才有几次征辽。
这个体系,当然不仅仅是虚荣,也是有很大的实质作用的。
宗主国有责任维护藩属国的安全,而藩属国也有责任护卫宗主国的安全。
一旦藩属国受到攻击,宗主国有责任为他们调集,甚至出兵保护。而一旦宗主国遇袭,藩属国也有义务出兵。
成为周边的宗主国,对于中原王朝当然话语权更大,好处更多。
“陛下,林邑不能算是大唐的藩属国,他们的国王并非大唐册封,只是对大唐进行过朝贡而已。”李超直接指出了一个要害。
高士廉也站了出来,他在隋朝时曾经被外放到广南为官,对那边还算是熟悉。
“陛下,大唐确实还未册封过林邑国王,但林邑对大唐十分恭顺,臣以为不应当擅起边衅,今年林邑国又派使者前来朝贡,大唐可以在正旦大朝时册封林邑国王,确立宗藩关系。”
一众宰辅之中,居然大多数人坚决维护宗藩体系。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马周几个比较务实的宰相,则也没说话。
宗藩体系,就好比君臣纲常,这个是不能轻易破坏的。
李超却是个很现实主义的人。
什么宗藩不宗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他干脆把林邑的历史拿出来说,最初林邑那里只是些蛮夷,秦朝时在广南设立郡县,林邑就是秦朝设立的象林县。从秦到汉末,几百年中,象林县一直在。直到汉末,才被一个功曹之子杀县令自立,建立林邑国。
可以说林邑国就跟秦末赵陀建立的南越国性质一样。
“陛下,当年汉收复南越,才有了今日福建、两广之地为中原所有,若当年汉不收复南越,今日岭南岂不是又还有一个南越国?”
再说,林邑国也从来不是什么恭顺之国。
有史可载,林邑国多次入侵北犯,烧杀掳掠。
这样的一个林邑,还留着干嘛。现在有机会,真腊扶南林邑大战,此时朝廷进攻林邑,林邑无外援,朝廷正好灭掉林邑,收回这块故土,为什么还要讲什么宗藩?
“我大唐本就没册封过林邑,因此不算宗藩。”
李世民心里挺想灭掉林邑,开疆拓土,或者说恢复秦汉旧疆。不过也还犹豫着宗藩体系,现在听李超这么说,也更加心动了。
“陛下,臣以为宗藩体系,也应当改一改。例如,过去只论宗藩体系,朝贡大唐皆为藩属国,臣以为大唐应当改一改,与时俱进。臣这里有一道奏章,对于大唐周边邦国,臣以为可以设立为一个全新的体系,把诸国分为藩属国、保护国、自治领、殖民地。”
“哦,你详细说来。”李世民饶有兴趣。
“陛下,藩属国,即为称藩纳贡,由大唐朝廷册封,定期向大唐纳贡。大唐有保护的责任,他们也有维护宗主国的义务。但大唐不干涉其内政,藩属国虽为大唐藩属,但其是独立自主的。”
“比如吐谷浑、薛延陀、比如吐蕃、比如苏毗,又比如新罗、百济、东瀛。”
高句丽本来也算,但因为叛服不常,因此算不上真正的宗藩。
“比藩属国次一等,则是保护国。意为被大唐保护之国,在保护国内,有大唐册封的国王,他们也有自己的朝廷,但大唐拥有在保护国驻军之权,甚至军事、外交权归大唐所有。”
“如果按现在的情况,契丹、奚、东女、南诏皆可列为保护国。”
拥有军事和外交大权,可以驻军,这确实与普通的藩属国不同了,大唐能直接驻军,则对这些邦国控制更强,与普通的藩属国确实要区别对待。
“那自治领和殖民地又是怎样的呢?”李世民笑问。
“自治领相比藩属国和保护国,大唐的控制力更强,自治领没有国王,只有朝廷委任的地方自治衙门,自治领衙门一般为当地人主持。”
自治领已经连半独立国家都算不上了,他们算是大唐的半殖民地,内政其实是由大唐控制的。
“至于殖民地,则是由大唐完全控制,民政司法军事税收经济,完全由大唐控制的地区。”
长孙无忌听了后问,“为何不直接列为大唐州县,而要设置殖民地呢?”
李超道,“殖民地一般是对于新征服的一些地方,离中原较远,设立殖民地,是因为这些地方需要一些与中原州县不同的统治方式。比如说,为了防止殖民地的反叛等,殖民地需要驻军,殖民地的长官也需要能够有更多的事权,可以军政一起挑。”
“我建议,殖民地设立总督,总督殖民地军政。另外下设巡抚与提督,分管文武。”
殖民地肯定是比较遥远的地方,如果跟中原一样的制度,文武分治,调兵统兵分开,事事要上报朝廷,等候命令,那肯定来不及。尤其是殖民地做为新征服之地,肯定会有许多叛乱,形势会比较严峻。
李超的意思是,对于那些较遥远新征服的地方,先设为殖民地,经过一段过渡时间,局势稳固,取得全面控制权后,到时再设州置县,列为朝廷直辖也不迟。
藩属国、保护国、自治领、殖民地,然后是羁糜地、诸侯领,再是朝廷直辖州县。按照大唐控制的强弱,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李世民觉得这个划分真是不错。
“如果朝廷出兵林邑,那么攻下林邑之后,林邑是否设立为大唐第一块殖民地?”李世民问。
“林邑可以成为大唐第一块殖民地,但不会是最后一块。从交州港到波斯湾,海贸航线上那无穷尽的海岸、群岛,臣以为将来可以夺取一些港口或者岛屿,做为大唐的海外殖民地,有这些殖民地,就能让我们的海贸线更加安全。”
李超趁机提议。
海外殖民地,李世民笑了。




唐朝好地主 第1152章 朕开了一个坏头
李世民对于李超弄出来的这个新天-朝体系,很满意。虽然李超的亲家魏征坚决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大义。但李世民不是那种一味好名的人,他是里子面子都想要。
魏征等人还拿着礼义这些说事,李世民直接无视了他。
“出兵林邑,有把握吗?”李世民考虑的是实际的情况,这个林邑如何打,怎么打。毕竟汉末到如今,林邑虽然也从区家换到范家,但这也是立国好几百年了。与中原打了不知道多少次,都没被灭掉,总是有其厉害之处的。
“陛下,林邑是个沿海国家,而我大唐又有天下最强大的水师,因此我们进攻林邑并不难。如果仅是从陆上进攻,那么必然要面对他们北面的重点防御关卡,但我们却可以水陆并进,派水师舰队从海上绕到后面登陆进攻。”
“朕听说,林邑的战象很厉害?”
李超哈哈一笑,“战象确实挺厉害的,高大无比,但象虽大,却极胆小。当年隋军征讨林邑,用的是挖坑对付战象。而我们却不需如此,我大唐拥有火炮火枪,面对象阵,只需一阵枪炮,就能让大象惊的调头而跑,直接把他们自己的战阵给冲散了。”
“陛下,林邑不过是一南蛮小国,地东西三百里,南北不过千里,不过是借着偏居一隅,才能存活至今。我大唐真要征讨,必然马到成功。”
李世民在考虑由谁来统兵。
“文远,你觉得谁统兵南征合适?”
“臣举荐越南侯张仲坚为帅,以安南都护崔琰为先锋。”
“嗯,不错。那就以张仲坚为安南道行军大总管,以崔琰为前军总管,调水师协同征战,并调岭南三广兵马随征。文远,你赵国领有五千精锐,此次也抽次三千南征。”
“臣领旨。”李超应下。
皇帝只调赵国领的三千兵从征,却没调李超。
议事结束,李世民叫李超和长孙无忌留下。
“今日皇后下厨,一起喝两杯。”李世民笑着说道,他一手挽一个,左手李超,右手长孙无忌。
被皇帝牵着走在宫中,李超总觉得好奇怪。
这也太做态了。
到了立政殿,已经摆了一桌子好菜。
“文远,今年你虽不在朝中,但四处奔走,却立功无数啊。年初出京,先破辽南卑沙重城,给了高句丽巨大压力。今年高句丽丢了卑沙之后,几次反扑,都被你的学生尉迟宝琳击退。”
说到这事,李世民很得意。
李超此前献策,疲高句丽之计,假意做出要灭高句丽的态势,却暗中通过布下的棋子泉盖文父子挑动高句丽朝堂,让他们重兵集结到了辽东,还修起了高句丽长城。
今年卑沙一丢,唐军往卑沙城驻军五千,结果就是高句丽人吓尿了,再次往辽东增兵。同时,修长城的民夫数量又增加了二十万。
现在高句丽已经把七成的兵力调到了辽东,举国之力在修长城。
“高句丽今年的农业牲畜大受影响,粮食已经有些不足。明年春季,必然会发生饥荒。”
李超听了丝毫不奇怪,“现在还才一年,只要我们持续施压,五年,高句丽必将不攻自破。”
把那么多青壮拉来修长城,大军长驻辽东,对于一个全民皆兵的高句丽来说,这意味着大量的青壮不能在家种地放牧,粮食肯定就会不足。
一年还只是粮食不足,两年就会饥荒,三年,那就将是大饥荒。
五年,必然是全面崩溃,毕竟高句丽地盘虽大,但他们的人口也只不过几百万人而已。弄出几十万人长驻长城防线和修长城,这对他们来说,可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五年?”李世民摇头,五年太久了。
“朝廷最近有股风头,都在说出兵征辽。”
长孙无忌和李超都不由的摇头而笑,这股风气怎么来的,大家都明白。之前李世民为了钱,拿辽东的地卖钱,朝中许多人花大把钱买了辽东的封地。
本来嘛,皇帝说几年之后征辽,大家倒也能等。可问题是,李超在辽东的封地,却已经拿到手了啊。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看着李家拿下了辽南封地,甚至这一年来,已经在辽南建设的热火朝天,旅顺港、大连港,甚至是金山城等,登州-新罗航线持续繁荣,李家占着辽南,赚的盆满钵满。
那些买了辽东封地的人都坐不住了。
别说等五年,再等三年他们都等不及。都想着早点拿到辽东封地,当初买封地的本就是勋戚高官,他们的声音,朝廷也不能不听。
李超看着皇帝,他觉得李世民其实也想早点打高句丽的。
“陛下,眼下进攻高句丽,太早。高句丽如今重兵集结于辽东,我们只能从海上进攻。但高句丽人实力还在,眼下进攻,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啊。再等几年,高句丽就将崩盘,到时我们可以轻易的击灭高句丽。”
李超认真的劝李世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持续给高句丽人压力,在辽河一线增派些兵马,在辽南增驻兵马,派水师和私掠船继续劫掠高句丽沿海地区,要做出大唐马上进攻高句丽的样子,给他们持续压力,让他们困在辽东长城一线,把他们耗死!”
长孙无忌也是赞成李超的策略。
“陛下,灭高句丽,不急于一时。先耗其国力,然后毕其功于一役,方为上策。”
李世民点了点头,“嗯,那就再等等。”
“文远,我听太子说,朝廷给你的那块封地,十分的偏远贫瘠啊,几百里的封地才几万人口。朕听了后,都觉得朝廷有些亏待于你了。今年你又立下如此多的大功,夺卑沙,平岭南,朕也不能亏了你这个功臣。”
“上次你与真腊谈的那个协议,朕允了。真腊割让的那块地,就直接划入赵国领封地。”
李超推辞了一番,然后笑呵呵的收下了。
1...473474475476477...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