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李超也只有几千兵马。”李世民道。
“陛下,广州和交州都是朝廷控制之下,那里还各有几千兵马。况且,冯盎和陈龙树未必会反,李超到了岭南,可以征调他们出兵配合。”
“朕是担心文远兵微将寡。”
“但文远手下有五千现在的兵,比起临时从江淮岭南各地征召兵马要快的多。如果陛下还担忧李文远兵少,那么陛下可下一道旨,着李超暂时节制岭南诸道兵马,受其节制。”
皇帝犹豫。
他倒是相信李超的用兵能力,只是李超此次本是去收服其封地越国。这也是他暂时离开朝廷中枢,如今让他统兵平乱,这乱子估计很快就平定了,那到时李超又立一大功了。
“迁王珪任广东道宣抚使兼广州刺史,迁崔仁师任广西道宣抚使兼邕州刺史,迁杨师道任广南道宣抚使兼交州刺史!”
“授李超广东广西广南越南云南湖南黔中七省宣抚处置大使!”
朝会结束。
李世民在御书房召见三院宰辅。
皇帝背负着双手,在殿中踱步。
良久,皇帝开口,“自秦汉到隋唐,岭南之地虽早就设置郡县,然一直以来,皆有名无实,名为朝廷郡县,实为羁糜之地。秦末汉初,赵陀甚至建立了南越国,甚至一度称帝,南越立国一百余年,拥有岭南两广之地,甚至占据初建部份。”
“后南越虽降,然则中原对岭南控制一直非常弱。前朝之时,岭南也是叛服不常。朕思之,大唐岂能有此等国中之国。此次冯宁叛乱,朕以为倒是一个机会。朝廷有了出师之名,可以正式讨伐,对岭南夺得控制,真正的控制,将那些俚獠编户齐民,把岭南之地尽归朝廷。”
皇帝的一开口,就公布了如此雄心,在坐的宰辅们倒没有谁意外。
他们的皇帝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想要远超秦汉,超越秦皇汉武。过去朝廷没空理会岭南,他们肯安稳的呆在那里做自己的土皇帝就好了,但现在,皇帝已经不满足了。
皇帝几次拒收岭南酋帅们的进贡,才使得岭南酋帅们心中不安,有了这一次的叛乱。可以说,这都是皇帝故意引来的战争。
“陛下,臣以为改岭南之羁糜之制也是大势所趋,但饭要一口口吃,事情要一步步做。岭南很大,又很偏远,兼之秦汉以来,世代皆为羁糜之制,地方豪酋们实力很强。如果一步到位,这无疑不现实。臣以为,还是一步步来。”宰相之首的房玄龄当众表明态度。
他支持朝廷把岭南收归朝廷直辖,但他建议放缓点步伐,慢慢来。
“臣以支持房相之言,不急于一时。”杜如晦跟房玄龄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房谋杜断态度一致。
李世民见这两位都是大方向持赞成态度,心里倒松口气。他就担心宰相们不肯同意,“两位相国,那依你们之见,这步子怎么样才算是不迈的太快呢?”
“借此岭南罗钦几州叛乱之机,先发兵平乱。然后在叛乱几州平定后,取消酋帅世袭,改派朝廷流官任职,并对俚獠进行编户登记,把他们原占有的土地登记在册,发放给他们。同时,在当地设立军府,点选府兵,并移汉民过去屯耕,同时筑城修堡。”
房玄龄提出的是插钉子的办法。
把那些打下来的地方,直接派流官、驻军队、迁流民、修城堡,打下一地,就要让这地成为一个桥头堡,也成为一颗钉子,让他们不能再成为那些酋帅们控制。对于那些俚獠,也要进行编户齐民,加强控制。
一步步的挤压那些酋帅们的地盘,削减他们的控制权,慢慢的把岭南两广都收归朝廷所有。
“还有呢?”
皇帝问,这个方法虽然不错,但未免太慢了。那些没叛乱的地方,就一直留着他们吗?那他可等不及。
马周出声。
“陛下,臣以为,如今东南海贸繁华,海上航运发达,使得沿海的港口大增,工商兴旺,人口大增。臣以为,朝廷可以在岭南四省沿海驻派水师,同时增加海关,以保护商港和征税辑私为名,增派兵马和官员。”
马周的计划很明显,沿着海岸,控制港口,打造一个个朝廷控制的点,最后连成一条线。朝廷控制了海岸线,那么就如同一道锁链,把岭南四省锁起来。借助于海上航行的便利,朝廷就化过去的被动为主动了。
从广州到交州,甚至到遥远的南洋西蛮海的越南州上,如果朝廷控制了海岸线和那些港口,那朝廷也就控制了岭南四省的经济,控制了命脉。
先港口,再沿海岸,再内陆。
李世民走到座位前坐下,捏着自己的下巴,对这个策略倒是很满意。
“改封越国公冯盎为耿国公,加封太子少傅。”
“加封陈龙树安国公,太子少保。”
“诏冯盎、陈龙树及岭南各部皆受李超节制。”
·······
琉求。
李超接到圣旨后,也开始准备离岛南下。
琉求堡内,李超和张仲坚站在高楼上,看着港口里的战船正在装载粮草淡水,李超问张仲坚,“冯盎坐拥岭南两千里地,手握十万兵马,你以为这次岭南之乱,冯盎会是个什么态度?”
冯盎在此次岭南叛乱中的态度很值得玩味。
他的大哥举旗叛乱,他的侄女婿也举旗叛乱,但冯盎却还一直按兵不动,甚至没有半点表态,既不说一起起兵,也没说要调兵平乱。
“我觉得冯盎是在观望。”
李超摇头,“我倒更觉得冯盎是故意拿冯暄在试探朝廷的反应。他想试探朝廷对岭南的底线,是不是能坚持羁糜制,是不是能继续让冯宁陈等几大豪酋继续世袭领地。”
“你的意思是如果他发现朝廷态度坚决,那他会反?”张仲坚问。
“这个可不好说,如果朝廷态度坚决,发兵平宁长真冯暄之乱,则冯盎可能会反。但也可能不会反,冯盎此人,很难猜度的。但观其以往行事,这个人很能隐忍。隋末之时,他虽兵强马壮,却没自己出头,而是依附于林士弘,林兵败后,他也没有自立,而是很快的归附了大唐,却又在归附的时候提出了很多要求,保留了过去的地盘和控制权。”
“这是头老狐狸。”
“那我们只带五千人前往,是不是有点玄?”张仲坚笑着说道,可看他那表情,他并不担忧。
冯盎是个老狡猾,但这个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做事情有些畏手畏脚,总喜欢玩稳。不敢赌,有点满足于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意思。
他曾经为南陈征战过,也为隋朝打过辽东,隋乱之后,跑回岭南,很快就割据一方。但却不肯立旗号,非要依附于别人名下。
但不管他依附于谁,却又对岭南实际控制权不放。
“冯盎这人啊,反正不可靠。我们这次南下,不能寄希望于他,这人不但不会帮忙,说不定还会背后捅刀子,所以咱们第一个就得防着他。”
取出岭南地图,李超仔细观看。
冯盎是岭南最大的势力,他自己现任高州刺史,他有三十个儿子,几个大的儿子也各任刺史。
但冯家真正的核心大本营还是在高州,隋时称为高凉郡,高州在后世也叫高州,在广东茂名东北一点。冯盎儿子冯智彧为东合州刺史,也就是后世雷州那地的刺史。
广东西部地区,基本上都是冯家的地盘。
“张兄,敢不敢玩一把大的?”李超笑着对虬髯客道。
张仲坚看了眼李超面前的地图,笑道,“虽然我不知道你想玩什么,但不管你玩什么,我都舍命陪君子。”
“好,就喜欢张兄这样的痛快人。”李超大笑道。





唐朝好地主 第1111章 直捣黄龙
钦州,古称安州。
南北朝时宋置宋寿郡,南梁改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义。大唐武德五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回钦州。
钦州湾,也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
岭南三大酋帅宁氏家族,百年来的大本营就在钦州。
钦州北邻广西路首府邕州,南邻大海,西南就是交州。
五月的西南,正是东南信风的季节,也是多雨的季节。
钦州北,姜州。
宁家兵马围攻姜州。
姜州原本是合浦郡中分割出来设立的一个州,地方不大,但却卡在钦廉罗白几州之间。
钦州刺史宁长真,廉州刺史宁纯,越州刺史宁道明,都是钦州宁氏一族。
而高州刺史冯暄,以及谈殿等的地盘则在姜州的东面。
攻破姜州,则是几家叛军打通合兵一处。
叛军们踩着泥泞的地面前进,头顶着暴雨狂风。
一阵接一阵的大雨扑面而来,仿佛天破了个大洞。
宁长真抬起头,大颗的雨点砸在脸上,有些生疼。他心里骂暗了一声这鬼天气,这连绵不断的雨下的没完没了,让进攻也变的艰难了许多。
弓弦已经用不了了,上了弦,箭也软绵绵的。而且这雨,让扎营的地方都没了,到处都是水,到处是烂泥,连取火都艰难,身上就没有一缕干纱。
“冯暄和谈殿已经合力攻下了南越州,我们却还连个姜州都没拿下。”
南越州就在姜州的东面,在廉州北,白州西。
武德五年,改郡为州,分合浦郡地置越州、南合州、姜州三州。隋末时合浦郡太守是宁暄,也是钦州宁氏,其子任南合州刺史。
“这个该死的宁纯。”
宁长真望着城头咒骂。定暄是他的叔父,宁纯是他的堂弟,可偏偏此次起兵,宁暄却脑袋坏了一般不肯响应,宁长真恼怒之下发兵攻打姜州,宁暄拒城而守,宁纯自南合州发兵来援。
这起兵反唐,倒先成了宁家内斗。
宁氏族长,钦州刺史宁长真,与侄子越州刺史宁道明对战姜州刺史宁暄,和他儿子南合州刺史宁纯。
宁长真做为当代钦州宁氏族长,也不是坐拥其成的二世祖。他早年跟随父亲宁猛力、叔父宁暄等一起在钦州一带征服俚獠各部,开拓地方,设立县治,将许多俚獠编入属籍,成为属民。
后来宁长真还随隋将南征林邑,大破林邑而还。又随杨广东征辽东,几经征战。
宁家几代人下来,钦州附近数州之地,都属宁氏,宁长真也是功劳不小。当年他也曾跟叔父宁暄一起征战开拓合浦郡,隋末时,宁氏家族拥有宁越、合浦两郡,如今更是拥有数州之地。
“当初宁纯还跟着老子屁股后面,处处以为这个大兄为榜样,想不到,如今他倒有胆子跟我做对。”
叔父宁暄仗着手里握着合浦三州之地,便不太把他这个侄子族长放在眼里。什么忠于大唐,其实不过是不愿意遵从他的号令而已。
让人看笑话了。
冯暄和谈殿已经攻下了南越州,他宁长真却连个姜州都没打下。
冯盎还在等着这边的动静呢,这一次的起兵,是他们对大唐朝廷的一个试探。他们也是以这次起兵,向唐廷表明他们岭南豪族们的态度。
可是如果他们自己内讧,甚至他们连宁暄父子都收拾不了,那还如何给唐廷几分颜色?连个自己人都收拾不了,如何让唐廷畏惧他们?
一群士兵灰溜溜的退了下来,拖着疲惫而又湿漉漉的身体有气无力的样子。
“继续进攻!”宁长真拔出剑,对着他们大喊。
南州刺史庞孝恭和乐州刺史周孝谏过来劝谏,“儿郎们已经疲惫不堪了,这么大的雨,实在无力攻城。不如先退下休整,待雨停了再进攻。”
这两人也都是一方酋帅,是依附于宁氏家族的。两人带着兵响应,但攻城的时候,都不怎么肯出力。
他们已经攻打姜州城十几天了,结果到现在都没打下。
“等到天晴,正好谈帅和冯帅的兵马也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合兵一处,这姜州一座孤城,也坚持不了多久。”庞孝恭道。
看到诸将都不愿意再攻,宁长真也只得下令暂且休兵。
高州。
冯氏家族族长冯盎坐在书房里读书,五月的岭南天气已经热了起来,穿一件单薄的袍子也显得热。
书房里焚着香,名贵的龙涎香。
但再贵的龙涎香,也无法让他安神静气下来。
书握在手里大半天,却一页都没翻过。
敲门声响起。
“进来。”
“郎君,有信到。”
冯盎嗯了一声,接过书信挥退下人,仔细的查看封印无损后,才打开。可只看了两眼,他就一掌拍在了桌上。
“无用的废物!”
“我就不应当相信宁长真的,这个废物。”
信是他大哥冯暄发来的,告之他西面局势。情况比预料的要坏,宁暄宁纯父子不肯起兵,宁长真出兵攻打,结果却久攻不下。
西面还没摆平,可这东面也不太平。
高州东北的泷州,岭南三大家族陈氏家族的地盘,如今的刺史陈龙树跟冯家有仇。当年隋朝时,陈龙树的父亲陈佛智等起兵反隋,出兵攻打广州。
却被陈家背后高州的冯家出兵攻打,陈佛智兵败被冯盎所杀,泷州也被冯家所夺。陈龙树逃奔宁长真的父亲宁猛力,想请他出兵攻打冯家报仇,可宁猛力却一直借故推脱。
几年前,岭南诸酋归附大唐,陈龙树降唐,被唐委为泷州刺史,得以回到泷州。一回到故地,陈龙树就处处与冯家做对。
这次冯宁两家暗中谋划起兵,也曾联络了陈家,可陈龙树态度坚决。
最后冯盎决定先让冯暄和宁长真在西边举事,他在东边暂不举兵,以牵制广州唐军和泷州陈家。
但这事也拖不了多久,如今陈龙树正积极征调兵马,准备去增援宁暄宁纯。泷州离姜州并不远,过窦州的云开大山,西面便是宁家的势力范围了。
“岭南人自己都不能团结一起,又如何保住各家的利益?一群鼠目寸光的家伙,宁暄、陈龙树,岭南之败类!”
骂完,冯盎叫来手下。
“广州那边有什么动静,李超到广州没有?”
“广州那边一如继往,李超的兵马还没到。”下人回道。
冯盎皱了皱眉,按说旨意已经下发多日,李超从琉求南下,正顺着东南信风,应当很快就到广州的。
李超只有五千兵,他南来肯定是得先到广州进港,补给休整,甚至是在广州补充一些兵马的。
“李超还没到广州,他在拖什么呢?”冯盎有些弄不明白了。
······
茫茫大海之上,一支舰队正在乘风破浪航行。
海上风雨交加,好在风暴不大,船队依然保持着编队航行。
“这鬼天气,我们来的不太是时候啊。”李超笑着感受着船舱的起伏。
海上航行,又遇这种风雨天气,连甲板活动都没了,只能呆在船舱里面,听着风浪声,无聊透顶。
“快了,我们已经到了天之崖了。”张仲坚躺在吊床上,嘴里叼着一只小咸鱼干,很淡定的道。常年跑海上的人,眼下这点风浪对他来说,真算不了什么。
“已经到崖州海峡了啊,可惜什么都看不到。”
冯盎还以为李超和他的舰队、兵马,还在从琉求赶往广州的路上。可实际,李超早就过了广州,只不过根本没在广州停留。甚至李超离开琉求后,一个港口都没停靠过。
借着东南信风,这只载着五千兵马和补给的舰队,一路直奔广西而去。
舰队的目标是钦州湾。
一个谁都想不到的行程。
连冯盎都认为李超肯定得先登陆广州,可李超却秘密的直奔钦州而去。
打蛇就得打七寸。
叛军主要是在广西这边,钦州又是一个必争之地。李超虽只有五千兵马,可只要夺取钦州,那么守住钦州港,李超就能从海上源源不断的获得补给和增援。
夺取钦州,直接瓦解叛军中的宁氏主力,也能获得一个坚固的据点,进可攻,退可守,到时冯盎这个老狐狸,也只能喝李超的洗脚水了。
多亏了如今的航行技术,可以不用完全靠着海岸航行。
“我现在真的非常期待能看到钦州宁家人的反应了。”张仲坚嚼着小鱼干道。
宁长真带兵正猛攻姜州,他肯定想不到会有一支唐军精锐自他背后杀出来,甚至直接抄他老巢。
数日后。
风雨过后,碧空如洗,晴空万里。
钦州港的钦江口,一支舰队悄然而至。
“越王,钦江河水正满,正适合我们舰队驶入。”
李超站在船甲板上伸了个懒腰,坐了几天船,虽然他不晕船,但也觉得浑身不舒畅。“那就沿江而上,直接把船开到钦州城下吧!”
舰队浩浩荡荡的驶入钦江。
江中,有渔船在捕鱼,看到突然出现的庞大舰队,惊的目瞪口呆。
不多时,钦州城已经出现在了远处江边,映入李超的眼帘。
铛铛铛的警钟之声大作,钦州宁家人也发现了这不速之客的到来。
李超大声下令,“打起大唐的旗帜,准备登陆!”




唐朝好地主 第1112章 收取关山五十州
钦州治所钦江城,位于钦江边上。
“此城筑于隋时,黄褐沙土夯筑而成,呈正方形。城墙每面长五十丈,有东西南北四城门,南门外还有一座庙,为当年宁猛力所兴建。”
站在船头上,向李超介绍着钦州城的是合浦县公陈智略,他的旁边是黄国公张镇周。一般人都以为李靖是最早安抚岭南的唐将,其实不然。
早在武德四年,李靖还没平定东南的时候,李渊已经下旨以左武侯将军张镇周为淮南道行军总管,以大将军陈智略为岭南道行军总管。
张镇周是淮南舒州豪族,原为隋将,武德三年降唐,李渊授其为淮南道行军总管,镇抚淮南。
而陈智略则是岭南豪族,跟宁长真、冯盎等人一样,也是地方酋帅,他为端州首领,领高要等七县。隋朝时,杨广扩编骁果军,他率一万余子弟兵应募成为骁果军的一员骁将。
江都宫变后,骁果军北返,宇文化及兵败,陈智略率部降瓦岗,后在武德三年降唐。因为是岭南豪首,于是授他为岭南道行军总管,镇抚岭南,比李靖早许多。
当时南方不靖,盗贼骚扰州县,交通阻绝,岭南甚至都不知道隋室已经禅位于大唐。于是李渊诏命陈智略率部还乡,辑宁州里,宣布正朔、安抚地方。
陈智略带着子弟兵前脚刚南下,时隔一个多月,大唐就正式打响了平萧铣之战。可以说,陈智略就是先锋。
不过唐平萧铣之战,可谓是太快了。
当时未闻正朔而降萧铣的交州总管丘和正带兵前往江陵路上呢,结果半路上得知江陵兵败,南梁已经灭了。而萧铣的黄门侍郎刘洎当时奉命略地岭表,得五十余城,结果刘洎还准备带着这些归附南梁的地方军回江陵,结果得报萧铣都已经降了。
于是丘和与刘洎都只得降唐。
那时陈智略也还没到家,那边李孝恭李靖已经灭了南梁。皇帝诏以李孝恭为荆州总管,又以李靖为桂州总管。
岭南冯盎等纷纷归附大唐,陈智略根本不用打,就回了老家。
端州,就是后世广州边的肇庆,仗不用打,回了老家端州,陈智略继续当刺史。一晃几年,倒也悠闲。
这次李超接旨出兵,没调江淮岭南一兵一卒,却把张镇周和张智略两人调来了。
陈智略是岭南土著豪强,又是站在朝廷这一边的,而张镇周也不简单,当年隋朝时进攻琉求的正是他。他也还南下岭南,参与进进攻林邑。
可以说,张陈两将,对于岭南还是比较熟悉的。
“钦州城中现在由宁长真之子宁據留守,不过城中空虚,只有几百人而已。”
李超打量着钦江城,露出猎人得手的微笑。
宁长真根本料不到官军会这么快到来,而且还是从后面来。
钦江城里一片惊慌,宁长真攻打姜州带走了绝大多数的兵马,留下儿子带着几百人守城。
一座周长不过两百丈的小土城,在獠人眼里,这算是一座大城了,但在李超眼里,这就是一座小城堡。
既不大还不高,守兵还少。
别说李超带着坚船大炮来的,就算只带着几千人来,这城也守不了。
船顺利的靠近岸边,连一个阻拦的人都没有。
·······
钦州城头,宁據手抚城垛,看着城下不远江边的那一艘艘的巨大舰船,面色惨白。
“难道是交州来的船?”
旁边一人道,“交州不可能有这么多兵船的,看这样子,数十条船,起码得有五六千兵马。交州哪凑的了这么多兵。”
“那这些船是广州来的?”
属下回答不出来了,广州,可根本就没听到那边有消息传来。若真是广州来的,不可能没人通知他们的。
“派个人出城去问问,究竟他们是哪来的,谁带的兵?”
宁據又叫来一人,“马上去姜州禀报我父帅,就说有舰队打着唐旗杀到钦州城下了。”
军舰上的陆战队正一队队的下船,没有半点干扰,他们下船很轻松。
远远的,有人打着一面白旗靠近。
王玄策和刘仁轨师兄弟几个,如今各带一团,正站在岸边商量着如何夺下钦州城呢。
“这是来投降的?”
“不是说岭南人凶悍吗,怎么还没开打,就想着先降了。”
1...45645745845946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