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另外再出两路兵马,一直直接在鸭绿江口登陆,切断高句丽的南北。再一路到时在三韩半岛北部平壤登陆,直攻他们的国都。
这样的计划其实有些犯险,因为直接越过辽东防线,那么唐军的后勤补给会非常的危险。若不能迅速拿下,那补给就是大问题。
如果能拿下卑沙城,从南往北打,从高句丽的长城防线两面夹击,则又是不同。甚至他们可以在鸭绿江口登陆,迫高句丽人从辽东撤防回援,然后他们可以来个围城打援。
“三千人可破卑沙城吗?”李世民问。
“再加上各贵族家的私掠船,足够了。”
“既然如此,那你去吧。”李世民笑道,“还是如前言,辽南朕已经封给李家。如果你打下卑沙城,那么整个辽南之地,就归你李家了。到时辽南的所有一切,矿山、土地、税收,李家都可享有三分之一。”
“多谢陛下。”
三分之一,李超已经很满足了。
“文远,你的琉求岛上,现在有多少人口了?”皇帝突然问到琉求。
李超没有隐瞒,如实的道,“大约有两万人口,目前在岛的中部西面开垦,第一个庄园已经建起来了,那里有一个不错的天然港口,能防风且水位很深,比较方便。”
“岛上山夷没有来攻击吗?”
“如今屯垦的地方是平地,那里有一些平地夷人,这些人算是稍开化一些,他们跟外人有过交易。因此现在我们还没有冲突!”
这让李世民有些意外。
李超当下细说了下,李超选择的登陆点,是在后世荷兰人登陆宝岛的地方,也就是台中的大员一带。李超的人早对宝岛沿岸做过不少考察,这里有不错的港口,其次是这里有平原,且离福建极近,并且澎湖是个不错的补给点。
李超没有直接大张旗鼓的登陆宝岛,而是先在澎湖修建了港口,建立了仓库,储存了不少的物资,甚至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城堡。
做足了准备后,才东渡宝港,在台中登陆。
船队一过去,就有平地的土著过来,这些土著还算是较开化的,平时也跟过往的商船有过交易。
李超的船员先是送了土著们不少的布匹丝绸等商品,然后跟他们提出买一块地休整。土著收了不少商货后答应了,于是李家的船队得以在此停靠,也有时间从容的修建起堡垒。等过了段时间,土著发现船只还没走,并在这里修起了房子堡垒,他们十分不满,过来质询。
李家直接拿出更多商货,提出把附近的大片地方都买下来,还提出以后可以长期与土著交易,并拿出了物资交易的价码,条件很好,土著于是高兴的同意,并签订了协议。
于是乎,李家运来了更多的人,并开始在买下的地方修建屯庄,种植粮食甘蔗,建立榨糖作坊等。
从去年到现在,李家在台中已经立足快一年,城堡修的更加坚固,港口也建的更好,同时修建了十几个移民屯堡。
与土著相处的还不错,双方经常交易,到现在还处于蜜月之中,没有冲突。
李世民听了大为惊讶。
“朕当初不是听你说要征伐琉求,打下全岛吗?”
李超点头,李家计划当然是要占领全岛,但占领全岛也可以慢慢来。毕竟琉求岛可是很大的,不是李世民想象中的一个小岛。
他的计划是先在岛上立足,修建堡垒,建立港口,同时移民建造屯庄、农场等。至于土著,则是先交易,然后到时再挑动这些平地的夷人跟山里的夷人们对立互相攻打。本来岛上就是部落林立,各部落间猎头习俗流传,相互敌视。
当土著们已经习惯于与李家交易,发现各种好处便利之后,他们肯定愿意获得更多的商品。
到时李家如果跟他们提出拿山里夷人来做商品交易,他们也会愿意的。而有这些时间,李家可以把整个宝岛的山川地形,部落关系等摸的更清楚。
甚至以后说不定还能弄出一支土著雇佣军,或者是一些亲李家的土著来。
李世民还以为李超这样做,是因为山夷势力较大,而李家捕奴队实力不足,才会这样做。当下只是摇头笑道,“对这些山夷要多加提防,小心他们是群喂不熟的白眼狼。”
“多谢陛下提醒。”
君臣两个吃饱,李超叫来小二,撤去残羹剩饭。小二送来一个果盘,又送上壶新茶。
“福满楼果然不愧是汉京最好的酒楼之一,这大正月的,居然还有这么多新鲜的水果。”李世民道。
李超则笑道,“但这价钱也不便宜啊。”
“哈哈哈,一文钱一分货,朕明白。”叉了块西瓜,李世民吃的津津有味,“文远,对于高句丽,你怎么看,今年适合出兵吗?”
去年皇帝亲征西域,把突厥彻底灭亡。如今朝廷控制了天山之南,天山之北归莫贺咄,另外咥力带着残余势力也还活动在那一带。但大局已定,有牛进达在天山,李世民也放心了。等安西四镇一建起来,就更可保西域无忧了。
现在李世民已经把目光放到辽东来了。
“陛下,臣以为征高句丽不急于一时,全面征辽起码当在五年之后。在此之前,朝廷对高句丽只需不断的派出小股兵马劫掠袭扰沿海就好,多加些进攻宣扬,自然迫得高句丽拼命建造辽东长城,五年,高句丽不攻自破。”
五年,李世民觉得有点漫长。
尤其是那些被他卖了辽东封地的贵族们更等不急,沉吟一会,李世民还是点了头,“好,那就再等五年!”





唐朝好地主 第1084章 李超的密谋(感谢黑色的甲虫万赏!)
送皇帝回宫之后,李超打马回府。
书房里,李超与柯庆坐在炉子边上烤火,炉子烧的是煤炭。如今汉京城里,绝大多数的百姓和商户,都用的是炭。京郊还有专门的炭场,把从炭场采来的煤炭粉碎,然后伴以黄泥、锯木屑等加工成蜂窝形状。
煤厂有专门的模具机械,加工迅速,制成的蜂窝煤也都形状一致,十二个孔的煤球,在烧的时候可以孔对在一起,助于燃烧。这种蜂窝煤无烟无味,燃烧充分。特别是配上煤炉子,十分好用。
李超房里的这个炉子,就接有一个铁皮烟囱连接室外。这炉体中空,用来装煤,前面有风门,后面有烟道连接烟囱。这炉子既可烧水,又能做饭,还可以取暖。
而且有烟囱通室外,还不用担心煤气中毒问题,并且还比较省煤,深得百姓喜欢。
放两块煤,就能烧一个半时辰,方便快捷。比起过去烧柴火,简单也干净的多。如今汉京各个街道上,都有煤店,百姓可以自己去买煤拉煤,也可以叫人送上门。如今煤的产业也已经迅速扩张,煤矿、炭厂,炭店。
还有煤炭运输,整个产业链已经起来了,汉京有一座城门就是炭车专门进车,车上经常洒炭下来,使得那条路都是黑的,因此已经被百姓称为黑炭门。那条通往郊外煤厂的路,也被称为黑炭路。
“柯叔,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之一。有件事情,我想交给你去办。”
柯庆还是老样子,在外人眼里,他是李超的贴身护卫,是李家的教头。很少人知道,他在李家的地位其实很高,因为并没有几个人知道,柯庆父女负责的是李超的暗影团这个神秘的组织。
“三郎有事尽管吩咐。”柯庆也没客气,他坐在那里烤着火,眼皮低垂,似乎在打瞌睡的样子。但只有李超知道,这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男子,其实是一头一直警惕的雄狮。柯庆跟了他几年,李超对他也有足够的了解。
这是一个值得信任的男人,一诺千金。他跟着李超,也不是因为李超给他丰厚的回报,虽然李超确实豪爽大方,这个男人更重的是诺言是仪义。
李超压低些声音道,“上次汉京之乱,暗影表现很漂亮。尤其是刺杀太上皇这件事情,做的神不知鬼不觉,连王承恩都以为真的是他们六扇门的人做的。那两名暗影甚至已经升职了,如今成为六扇门中的中层了。”
“都是遵照三郎的计划。”
让暗影打入到六扇门里面去,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举动,若是一个不好,甚至会暴露出暗影的存在,但李超还是做了那个决定。他相信,打入六扇门的内部,才能严密监控着这个皇帝的特权机构。
“我希望暗影能够再扩大些规模,钱财方面你放心,我会全力提供。”
“三郎希望我怎么做?”
“想办法,多发展些眼线、暗桩,多收集情报。今年,我们的鸽站线路陆续增加了几条,另外与朝廷合作,我们也承揽了许多民信、以及货物快递的任务,可以借助朝廷的水陆驿站系统,暗影可以借助这些线路传递情报。”
“我希望,朝廷的宰辅身边都有我们的人,甚至是宫里也有我们的人。”
柯庆道,“按三郎的吩咐,这几年,我们暗中扩大了青楼、赌坊的经营,如今名下青楼、赌坊数量很多,此外,我们也建立了多条秘密的消息传递线路。不过若要让每个宰辅、大臣身边都有我们的人,甚至是宫里都有我们的人,只怕不容易。而且,规模越大,越容易暴露。”
“暗影可以搞身份等级,不同的等级接触到不同级别的消息。甚至,暗影也可以多建一些外围的组织,每个外围组织负责不同的任务,但只有该组织最顶级的几个人,才知道与暗影的关系。一些顶级的密探、线人,都只单线联系·····”
防人之心不可无。
哪怕李世民现在对他再好,李超也一直有种不安感。伴君如伴虎,在皇帝的身边,并没有什么安全感,李超很不喜欢那种命运完全由人操控的感觉。
“刺客团和杀手队要继续,多找一些弃婴和孤儿收养,从小开始训练。”
“明白。”
“谨记,保密最为重要,要保证就算有人失手出事,也不会被查到我们这里来。”
李超现在每年投到暗影里的钱是巨大的,但他每年还在增加投入。钱都是通过无数次转手之后投进去的,柯庆就是这个组织最高的负责人。
安插眼线、收集情报,刺杀等等,他们随时准备着,这是李超藏起来的一把锋利匕首,平时深藏不露,但一旦出手必见血。
“我元宵节之后就要离京,先去扬州登州,然后去辽东,再去南越。你安排人手,提前收集好卑沙和南越的情报,为我行军做好准备。”
事情谈的差不多,书房里变的安静下来。
良久,柯庆提问,“三郎,暗影如果出事,我会扛下来,但若真的出事,只怕我也扛不住。这事情,很危险,一旦暴露,如同谋反,只怕皇帝也不会容忍。我想知道,三郎为何要做这危险的事情?”
“三郎想谋反乎?”柯庆直视李超双眼。
李超没有回避,他笑着摇头。
“谋反?不,只是自保。伴君如伴虎,谁也不知道明天是怎么样的。我得多做点准备,狡兔还有三窟呢。如果真的有那么的一天,我总不能毫无反抗之力吧。”
柯庆也摇头而笑,“骨子里你不是忠臣。”
“我不是愚忠之人。”李超回道。
纵观唐初,大臣们多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不说武德朝的这些人,哪怕就是历史上贞观朝的这些名臣们,也都没几个好下场的。刘洎被杀,长孙无忌流放而死,房玄龄、李靖、李绩倒是善终,可他们的后人又都卷入谋反案中,魏征死了还被推倒了墓碑呢。
有几个名臣的家族有好下场?
这两年,李超一直在思考着他的未来,以及灞上李家的未来。他越来越没安全感,整天猜皇帝想法,整天为未来担忧,太累了。
这几年,李超也一直在推动着功臣分封,虽然现在的分封制还不完美,但起码比起历史上已经进步了许多。历史上,李世民推出世封刺史,很快又取消。更不会有分封制度。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分封当然是种制度的倒退,因为中央集权才是历史趋势。但李超却一直在开历史倒车,因为所处的角度不同。
李超是功臣,是勋贵,是新兴豪门。他处的位置,让他最终就是站到朝廷的对立面,朝廷希望的是中央集权,皇帝希望的是君权至高无上。
但李超希望的是贵族与皇帝共治天下,希望的是分封,希望的是成为大唐的股东。他一直在推动着分封,甚至在壮大着贵族集团。
他做的许多事情,其实已经很胆大,也不那么忠君。这是危险的,一旦皇帝发现他的野心,他可能会被铲除。
正因此,李超才不停的布局。
暗影只是其一。
李超从没有对其它人说过他最终的目的,但今天却对柯庆托盘而出。
柯庆听完,惊怔了许久。
他本以为李超是想积蓄实力,等将来有一天造反的。却没想到,李超居然在谋划着这样一件古今未有的事情。
皇帝与贵族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士大夫为皇帝治理天下,但贵族屏藩帝国,甚至将来还会成立议会,制订宪法,皇权不再是至高无上无约无束,皇帝和皇权都将由宪法约束。
柯庆觉得自己听不明白了。
不过他只知道,李三郎真的够疯狂。但,他会陪着他,也会支持他。
“某将永远为郎君行走于黑暗之中。”柯庆起誓。
柯庆离去之后,李超靠在椅背上,也不由的陷入了深思。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尤其是君主立宪开国会,这会不会太过超然。
也许自己只是在做一个荒唐的梦。
但李超相信,如果真的能够有生之年完成这目标,那立宪后的大唐,皇帝也不再是生杀予夺自由随意了,灞上李氏家族,也许真的能够传续千年。
“大王!”
外面有声音打断他的思绪。
“几家报社的社长和主编们到了。”
“让他们进来。”
李超回了一声,然后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襟。
即将离京,需要安排的事情有很多。
李超最看重的还是暗影和报社。暗影是一支黑暗中的力量,一把暗影匕首,而报社,却是在阳光下的喉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李超一直对外宣称,报社秉承的是公开公正,但后世来的李超,可是深知舆论的威力。他也知道,哪怕报社真的只报道真实的情况,可如果自己控制了这喉舌,起码他就不会宣传自己的假新闻和抹黑的新闻了。
舆论也是一把利剑,用好了,甚至杀人于无形,李超需要这把利剑。




唐朝好地主 第1085章 会长
汉京。
内城上西城区,一家五层的高楼今天开业。一大早,就不断有人送来花篮和彩旗。这家五层的高楼占地面积很广,所处的也是上西区的繁华地段,可谓寸土寸金。在这种黄金地段,这栋五层的楼房,便显得格外的金贵。
“知道这是家什么店吗?”有不少百姓路过都驻足观看。
“没听说过啊,估计是家酒楼。”有人道。
一个附近的商铺老板也站在那里看热闹,“肯定不是酒楼,我估摸着可能是邸店,说实在的,这楼都装修好久了,但神神秘秘,至今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招牌现在还蒙着红布呢,不过今天开业,到时肯定就知道是做什么的了。”
随着送来的花篮越来越多,围观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因为大家还从没有见哪家店开业有这么多人送花篮的,有识字的人在那里念着上面送花篮人的名字,更是震惊众人。
“福满楼赠送花篮庆贺!”
“哇,这福满楼可是越王妃的产业啊!”
“李记钱庄赠送花篮!”
“嗬,李记钱庄居然也送花篮道贺了。这家究竟什么来头?”
灞上李家,洛阳长孙家,济南齐家
贞观八贵都到齐了,还有那兴唐八王,什么贞观三十六功臣家,当朝的宰辅重臣家,几乎都送了花篮来。
“该不会是太子殿下的产业吧?”有人轻声道。
“不可能,太子殿下怎么可能来开什么店,我估摸着可能是哪位王爷的产业。”
很快,送来的花篮都已经摆不下了,彩旗也插满了。
陆续开始有马车到来,下来的都是京师有头有脸的商行行首,以及许多有名商号的掌柜们。
“啧啧啧,真不知道是谁这么大的面子啊。”
京师的商铺很多,商行也多。一般各个行业都会有一个行会,行会里有行首,这些行会就是同行业的组织,他们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比如同行纠纷,或者是统一价格等等,行会对于行业里的从业者来说,是大有帮助的。
行会也是这些行业里的商人联合起来,推举代表与官府打交道,争取自己的利益。
这几年朝廷放开工商限制,甚至是大力扶持工商业,使得商业兴盛,各个行会也是壮大了许多。
隋时,长安的行业有一百二十行。而到了此时,汉京的行业,已经有了四百八十行。行业的数量扩了四倍。
行业的扩大,也充分说明了此时工商业的兴盛。
行业的大量增加,从业人员的巨大增加,使得朝廷在管理这方面,也变得复杂起来。因此,把这些工商从业者按行业组织起来,也便于管理。
而工商业者,为了本行业的利益,为了应对官差,同时保护本行的利益及商业信誉,也需要建立同行者行会。
在这种情况下,汉京的工商行会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数量剧增,从隋时长安的一百二十行,已经暴增到如今汉京的四百八十行。
汉京的行会,分为两大类,一是手工业行会,一个是商业行会。手工行会,是偏制造加工业,他们生产加工各种商品,如金银铺、铁匠铺等。商业行会,则是偏重于买卖的行业,如鱼行、肉行、果子行等。
行会的组织很严密,入行的商会称行户或行人,参加商行加投行。
商行是保护和垄断本地行业商业利益的,外来的商人,不经投行,不得在市上贸易。
每一行甚至还有自己的行志,行话和行装。比如香铺香人,即顶帽披背。当铺掌柜,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上行人,便能一眼认出。
各行甚至还有自己的宗师和自己的社日,遇到一些神诞日,各行都会呈上本行的特色贡品。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各行还会举行活动以联络同行感情。
行会对外代表同行与官府接洽,并代表本行对外承接生意。对内,则有统一价格,统一度量衡,限制外来商人竞争。
行会在这个时代是很厉害的商人组织,一般来说,城市里同一个行业的商铺商户也多集中在一起经营。
汉京四百八十行,也意味着如今行业分类越来越多。
对官府来说,也便于管理,有事直接找各行行首行老,由他们通传到本行商户。
今天一家新店开业,居然汉京各商行行首行老们都来了,这就让人震惊了。各行行会的行首、行老都是本行业内最大的商家,以及威望最高的。谁家有这么大的面子,能让这么多行业的行首、行老都前来捧场?
福满楼酒楼的掌柜崔琮一下马车,立即一群行首们围了上来。
几年过去,崔琮已经越发的肥胖,胖的眼睛都快看不到了。他挺着大肚子,一身的名贵绸缎,身为长安酒楼行会的行首,胖子还是很体面的。
尤其他还是福满楼的掌柜,福满楼不但是天下第一酒楼,而且这还是越王府的产业。
“崔行首,久等了啊。”
崔琮也向众人拱手,汉京四百八十行,如此多的行会,崔琮也不是全认识。但这边上的,却都是做餐饮食品这一块的,都是相熟的。平时多有往来,此时倒是都不陌生。
“今日可是我等工商界的盛事,我岂能怠慢。”崔琮笑着道。
一众行首看着那栋气派的五层大楼,还有这无数的花篮、彩旗,也都很兴奋。
“是啊,如此大的动作,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听说一会越王会亲自前来?可是当真?”一名行首问。
崔琮神秘兮兮的低声道,“听说太子殿下都将亲临呢。”
“天啊,真的吗?”一群商人都兴奋起来,太子都要来啊,那真是太有脸了。
更多的人还在赶到,因为人太多,甚至惊动了汉京府和大兴县的官吏,汉京西部归大兴县管辖,大兴县令这位五品的京畿县令甚至亲自赶来,带着衙役们维持秩序。
商人们一下马车,他们的马车立即就被要求驶走。
车太多,根本停不下。
“看样子,今天太子殿下真可能会来啊。”
汉京的各行会,其实是包括了汉京郊外地方的。因为汉京太大,虽然打破了坊市分离,形成了街市的局面,但汉京人口众多,工商发达。城里依然容不下那么多商户,尤其是那引起加工制造产业,因此在汉京的郊外,就兴起了许多商镇。
那里就是许多工坊等集中地,还有许多专门的交易批发市场在。
今天,这些京郊镇上的各行会也来了。
除了各行会的行首、行老们,还有许多京城有名的商号也来人了。
“李记钱庄的大掌柜来了!”
“灞上酒坊的掌柜来了!”
时近中午,李超和太子承乾到来,从马车上刚一下来,立即引的无数商人跪拜。没有人让他们下跪,但商人们却都纷纷向太子跪拜。在过去,商人们地位卑微,哪怕经商成功,身家富裕,可也地位低下,要么投靠权贵要么挨靠官僚,或者依靠大族,要不然普通商人是难以立足的。
1...44644744844945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