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现在外面还有这么多皇帝在西域中流矢身死的谣言,一旦东宫失守,太子和朝廷宰相枢密们落到了太上皇之手,那么太上皇的势力肯定会迅增强。
到时太上皇不说把皇帝堵在西域,就是把关中北门封住,断皇帝粮食,只怕皇帝也一时难回。
最可怕的是,如果太上皇控制京城后,到时把西征将士们的家眷控制在手,以威胁那些西征将士,只怕到时皇帝的军队也会分崩离兮的可能。
隋末的江都之变,不就是因为关中将士们一心思归西返,才被宇文化及等借势利用了吗。
如果西征军到时也来一场变乱,皇帝可能就回不来了。
若等到那个时候,李再率兵打进京去,结果会是什么?
一旦打着为皇帝为太子复仇的名号入京,攻破京城,拿下太上皇,李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朝局,那时立皇族一个年幼的皇子当皇帝,李辅佐摄政,实际就是立个傀儡,等把天下局势稳定之后,完全就可以如杨坚、李渊一样,那时就可以接受禅让登基称帝了。
这种想法确实是有些诱人的。
李其实想过,还是很认真的想过。
但仔细的计算过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率极低。
太上皇确实能控制京城,但他很难阻挡皇帝李世民回来,李世民不是杨广,就算到时太上皇控制了西征将领们的家眷,可以李世民的本事,也不太可能就让手下的兵马给崩溃了。
再说了,李世民在西域,还有好几支藩属**队呢,那也是一支强军。
说到底,还是靠枪杆子。
李渊顶多控制个京城,可这关中、河北、河东、河南、两淮、山南等地,却都是由李世民的人控制着。
不说其它人,就秦琼尉迟恭李绩这些人,肯定不会倒向太上皇的。
说到底,其实就是时机不到。
李家就算父子内讧,可他们实力依然强大,李想玩阴的,也没机会。退一万步,李世民真回不来,可大唐还有那么多的大将重臣,他们肯定不会放任李做个权臣的。
“这样的话,以后不要再说了,我可以不当真,但若虽人听到了,对你对我都不会有好结果,明白吗?”
上官仪上前两步,“老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学生一直认为,如果这天下由老师统治,一定能够更好。”
李摇头,“不要再说了,你跟在我身边也时间不短了,这次你就下去带一个团吧。”





唐朝好地主 第1005章 封王
汉京,紫微宫,金殿。
李渊再次称帝之后,立即将贞观殿改为了武德殿。
金殿上,百官朝拜。
“大唐皇帝令!”
“封河间郡王李孝恭为晋王,封罗艺为燕王,赐姓。封柴绍为梁王,赐姓。”
李孝恭、柴绍、罗艺三人上前,跪拜接封。
这三人,也算是这次复辟之中,功劳最大的。尤其是柴绍,多方奔走串连。而李孝恭是宗室里最先表态支持的并且他在军中威望很高,他出手劝说了许多旧部倒戈,至于罗艺,能打能冲,也一样有不少旧部,夺取汉京时出力极大。
距离举兵,已经过去了九天。
东宫还未拿下,这个时候李渊已经感觉到了一些迫切了。
最初的兴奋过去,他开始考虑更多的问题。时间拖下去,李世民就要回来了。现在的李渊,需要的不再是死磕东宫,虽然拿下东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地方的控制。
对于大唐来说,这场宫变只是皇帝父子的内斗,其实不管谁当皇帝,这都是李家的天下,除了在这里面牵涉极深的少数人,其余人的地位是不会有丝毫的变化的。
这不比其它人叛乱,叛乱是掀桌子,大家都吃不成饭。但宫变,不过是换一个人坐主席,其它人依然坐自己的位置。
这也正是李渊一起事,会这么顺利的原因。
如果只是靠柴绍等几个人是成为了事的,谋事的只是李渊柴绍等人,但却有大批的文武百官支持响应,其中许多都是实职的官员,包括许多禁军将领。
现在李渊就是希望在地方上,能和在京城一样的得到支持响应。
对于如何收买人心,李渊很有经验,那就是高官厚禄的封赏。当年,李渊起兵时,就喜欢这样干。
各种爵位封了无数,甚至直接封王,不但宗室大批封王,而且也封了许多异姓王。
“大唐皇帝令!”
“晋赵国公李为赵郡王,晋齐国公秦琼为齐郡王,封李绩为东郡王,封尉迟恭为魏郡王,封程咬金为鲁郡王,封苏烈为绛郡王。”
·········
宣旨官还在不停的宣布封赏名单。
裴寂加太师,封德彝晋太傅,温大雅晋太保,萧瑀晋太尉,陈叔达晋司徒······
三师三公、郡王国公······
但自李封赵郡王一声宣出之后,整个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人再关注谁封太师谁封国公这些了,他们都惊讶万分的是皇帝居然封李为王。
这不对啊,太上皇不是向来恨李入骨吗,不应当是削李之爵,夺赐下之姓,甚至抄没他的家产才对吗?
怎么反倒是封王?
李孝恭柴绍罗艺三人封王赐姓,还很合情合理。可是给李封王,这是什么鬼。
以致于,后面五人也皆封郡王,都不显得奇怪了。
不少人目光望向柴绍。
想看看这位新晋封的晋王李绍的表情,大家本以为他肯定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可惊人的是,晋王李绍只是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
谁也猜不出他此时的想法。
其实柴绍此时在骂娘。
封李为王,并不是李渊突然抛出来的。这个事情三天前李渊第一次在御书房会议上抛出时,柴绍几乎是暴跳如雷,坚决反对。
他破口大骂李,讲了李如何如何的该杀,必杀抄家灭族等等。
整整三天,柴绍反对了三天。
但也只坚持了三天,东宫一直拿不下,而派去各道的信使,带回的消息并不算好。地方上倒是有不少官员愿意支持皇帝。
可是当汉京变乱一起,东宫就已经早一步派出了许多使者,带着太子和中枢各衙的命令到各道州,宣诏传令,命令他们起兵勤王。
大唐枢密院下有五个大都督府,各道还有都兵马使,南北衙又有十二卫和六军。
朝廷各部互相制衡,但说到底还是靠人。
太子的勤王诏一下,给了五位大都督特权,于是乎,本来并没太大实权,不能直接调兵统将的他们,一下子就各握几道兵马大权。
秦叔宝、尉迟恭、李绩,现在就分别手握着关中陇右、河北河南、河东绥远的兵马大权,而程咬金,现在也握着淮北淮南的兵马调遣大权。
镇北都护苏定方,统领着阴山南北的兵马。
至于李,听说他已经接管了水师,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勤王军,正准备入京勤王。
这些变化,可谓是打了李渊一个措手不及。
举事当天,没能第一时间控制中枢各衙,没能第一时间控制太子,才导致这些地方大将,拿到了调兵的权力。
面对着这些李世民的心腹,这些还特别能打的大将们,李渊心里也很慌。本来,如果能早控制了中枢,那么这些将领拿不到中枢颁下的命令,他们虽在地方,可也一样无权调动兵马。
柴绍之前喊着要兵去打。
可李渊却很实际,拿什么去打呢,连个东宫都还没打下,这地方上虽有不少官吏已经上表,认了他这位皇帝,可也依然也有许多人没表态。
大唐地方的几百个军府,现在还一团散沙一样,并没有整合起来。
李渊现在正把那些归附于他的地方府兵,不断的向汉京汇集,哪还有余力去打他们。
而且这么多人,位于各方,打哪个?
李渊直接封官晋爵,给李等六人封王,甚至现在还在东宫里抵抗的那些贞观朝的宰相枢密们,李渊也不吝封爵,一个个给国公郡公爵位,甚至还都是实封。
柴绍认为这样的封赏,并没有作用。
不过殿上却也有不少人在暗暗的想,封王啊,说不定有人会心动呢。毕竟,贞观朝,定下了规矩,异姓不得封王。就算是宗室,虽皇帝之子也不得封亲王。
李他们六个现在封的是郡王,可也是王啊。
“划辽西营州为赵郡王封邑领地,分封建国!”
又是一道惊人的旨意,皇帝直接把营州分封给李分封建国。
分封建国,这可是真正的封建啊,不比李世民的实封领地,这是封国。与汉代分封一样的诸侯国。
辽西营州,那就是整个辽西道分封给了李建国。
无数人惊叹万分,皇帝真是下了血本了,只是不知道李会不会接受了。8




唐朝好地主 第1006章 给你一个忠告
“你真急着现在就走?”程咬金问他。
“救急如救火,东宫现在还没失守,但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守多久。”李道,“如今谣言满天飞,都说陛下在西域中流矢驾崩,外面的人根本不知道内情,许多人以为太子和朝廷中枢也都奉太上皇为尊了。”
局势混乱,现在汉京和周边的许多府兵,已经接受了李渊朝廷的节制,并且向着汉京聚集。
另外,李渊也开始派出自己的人,到各地接管军政。
东宫被彻底的围困在汉京,隔绝中外,无法再联络地方了。
时间越往后拖,李渊新朝就越能控制朝野。毕竟这可不是一般的什么宗室篡位,这可是开国皇帝重新临朝啊。
大唐的官员们,有何理由反对他呢?
也就只有李等这些新朝的死忠,尤其是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的这些人,才会那般的坚决反对。
“八千人够吗?不够的话再多带一些去。这几天,两淮各军府纷纷听受节制,现在我手里也有不少兵马了,再加上那些征召的民兵、预备役,维持地方绰绰有余,你多带些去。”
程咬金熟练的把一只大龙虾的钳子卸下来,在海边呆久了,他也习惯起各种海鲜来。老程对于眼下的局势,很乐观。
“你也别高兴的太早,徐州刺史到现在还没有回复,他可是太上皇的心腹,我估摸着此人必反。”
徐州处于两淮之间,还是与河南的重要边界。这里还是运河重城,又扼守淮泗两水。自古以来徐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是徐州响应太上皇反了,那对其它摇摆不定,还处于观望的人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放心吧,窦家早年还出过不少能人,可如今嘛,一代不如一代。”程咬金不屑的道,徐州刺史窦轨,是窦抗的堂弟,窦威的侄子,也是驸马窦诞的叔父。窦家是李渊皇后窦氏的娘家,他们一家很自然的在这次变乱中,站在李渊的一边。
“你说陛下什么时候能回来?”
李拿起一只螃蟹,揭开盖子。
“陛下远在万里之遥的西域,就算快马去报信,早快,也得差不多半月了。”
程咬金对李道,“你们家的飞鸽快信专们来商家送快信,怎么就没在往西域的路上设一条鸽道?”
“一条鸽道可不容易,设在中原比较方便,每个站点都能辐射周边很大一块地方,效益高自然收益也高,但是丝绸之路上,环境较差,许多地方都是无人区,成本大,经营难啊。”
这是李说的实话,李家的飞鸽快信,有多条线路,几乎遍及中原,但是在西域,就不行了。
西域还不是大唐的疆域呢,李家的手也没伸那么远。
用传统的快马送信,需要的时间则太长。
送信的信使,现在肯定还在路上。等他收到信,估计还在几天后。若要等他回来,则还早的很。
李世民要回来,必须得带兵回来。
信使快马一天能跑几百里,如果有驿站,一路换马不换人,一天能跑七八百里。但如果带着大军,再快,一天也顶多七八十里就不错了。兵越多,行进的越慢。
桌子上,吃饭的就他们两人。
没有外人在场,两人说话也少了许多顾忌。
“真不多带点人去?”老程问,“太上皇现在可是纠集了不少人,五万肯定是有的,听说还在招兵买马呢,到时你到了汉京,也许就是十万人等着你了。”
李夹起一只海参,这是葱爆海参,味道极美。
“打仗又不是靠人数取胜。”
李对自己的八千兵很有自信,尤其是在得到了水师的武器补给后,李又有几条船从平州返回,从那平州的火器坊带回了许多枪炮。
现在,李的八千兵,要船有船,要刀有刀,有火枪有火枪,火药也充足。
勤王军士气正旺。
“文远,你有想过后面的事情吗?”老程盯着李,“我是说你击败那些乱军之后,攻进汉京后,你打算怎么办?”
“攻下汉京后么?”李放下筷子,他端起酒杯,抿了口葡萄酒。
攻下汉京,当然是恢复秩序。
不过他知道老程说的是太上皇的处置问题,太上皇轮不到李处置,拿下汉京,把太上皇再关到大明宫里好了。
就算是其它的那些附逆的官吏,也先关押着,如何处置,还是交给皇帝回来后再说吧。
老程表情变的认真。
“其实我觉得,你进军抵京,不一定要攻入汉京,只要把汉京外围的附逆军攻破,然后把汉京围起来就好。”
“围起来就好?”
“你是个聪明人,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做的太过。有时做的多不一定就做的对,你说对吧。”
李打量程咬金几眼,摇头叹道,“可东宫还在汉京城里困着。”
“那又如何,只要你击败了京外的兵,围起了汉京,太上皇的复辟就失败了,难道他还能来个狗急跳墙,把东宫怎么样了?太子也是他的嫡长孙对吧。”
程咬金这番话完全是为李考虑。
有时候,立的功太大不是好事,尤其是看哪些功劳。有的功劳,还是不立的好。
“你的建议,我会考虑的。”
“其实你应当了解我,我这人心无大志。功成身退,安心的回来做我的领主,就挺好的。”
侍卫在外高声禀报。
“进来。”
“赵国公,卢国公,汉京来人求见。”
“谁的人?”程咬金问。
“是太上皇的人。”
老程皱眉,挥手道,“不见,让他滚蛋。”
李倒是不太在意的道,“既然人千里迢迢的赶来了,那就见一见吧,听听他要说什么。”
李让人把使者带到军议大厅,然后叫来了其它将校们,不管使者说什么,都会有许多人见证。
使者进来,有些心虚的向李行礼。
“说吧,太上皇话你传什么话!”
使者拿出圣旨,却不敢喊让李接旨的话,只是老实的把圣旨拿出,自有侍卫过来接过,然后递上。
李却没接,“你当众念一下。”
侍卫大声宣读,然后厅中寂静无声。
谁也没料到,太上皇居然封李为赵郡王,封程咬金为鲁郡王。




唐朝好地主 第1007章 淮军
封王。
这一刻,众人心思各异。
一道道目光投向李,大家都想知道此刻这位如何想的。可他们却只是失望的看到,李面上古井无波。
“你来就是这事?”李终于笑了,却是冷笑。他哼了一声,双手十指交叉,坐在那里,居高临下的两道目光,如两把利剑投向汉京来使。
使者觉得喉咙很干,他努力的吞咽了下。然后用力的点头,“赵郡王,请领旨。”
李不屑的嘲笑一声,然后转头对程咬金道,“老程,你接不接?”
“鲁郡王啊,啧啧啧。”老程摸了把大脑门,啧啧有声,“若是陛下加封俺老程为郡王,那俺老程家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天下赐,自然不敢辞嘛。”
使者眼前一亮,露出欣喜之色。就算李不肯接旨,可有程咬金接旨也不错了,这如今两淮地方,也就这两人手握兵符,若是他们内讧,事情可就有好戏看了。
老程瞪了使者一眼,“你笑个屁啊?”
使者莫名其妙,愣在当场。
“俺老程说的是陛下封赏,不敢辞。但若是别人的封赏,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这鲁郡王不过是伪朝所封,俺老程怎么可能领旨接封?伪朝有什么资格给俺老程加封,他们也配?呸!”
使者冰火两重天,恨不得冲上去扇程流氓两记耳光,你不接就不接,故意耍人有意思吗。
李笑着看向其余人。
“有人要接旨吗?”
李渊派来的使者,宣读的圣旨中不仅有给李和程咬金封王,还给淮北道淮南道两道宣抚布政使按察使都兵马使的加封,也有对两支水师将校的加封,对两道内各军府将校的加封。
他已经不把这些爵位官职当回事了,大批量的封赏。
李和程咬金封郡王,还把辽西划给李当封国,给程咬金划了淮南的郁洲岛,也就是东海县作为封国。两道的高官,全都加封为国公,两道内所有文武官员,全都官阶升一级。
这种搞法,后患无穷。
国家的爵位官职,是相当重要的,过于吝惜,会出事,但过于滥,更容易出事。可现在李渊明显管不了以后,只顾眼前了。
这种做法,其实也是有用处的,李和程咬金他们,都是李世民的铁杆心腹,当年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参与者,新朝的重臣,他们其实是跟李世民捆绑在一起的,利益一致。因此就算封王,李也不会心动。
但其它的官员们,就不一样了。
他们改投李渊,又不用担心事后被清算,相反,一改投,还能升官财呢。尤其是现在他们其实都搞不清楚皇帝究竟是不是已经死在了西域的时候,再加上不少人对于新法,其实也是不满的。
贞观新政,可以说是这次复辟能闹到如今的最大促成因素。
没有贞观新政,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太上皇。
有人在心里暗暗想着如果接受,自己也就升官财怎么怎么样,可一看到李的目光,许多人都心虚胆怯的低下了头。
想接旨升官财,还得先过李这关。
想把李拉下马,太难了,李手里本就有一支听命于他的军队,又把其它军队接管了。以他在朝野和军界的威望,想在登州来一场政变,几乎不可能。
“很好,大家对陛下的忠心,以后陛下都会知道的。”李点点头,在座的这些人里,肯定有人三心二意,但此时需要的是和光同尘,要的不是内斗。因此只要他们不公然跳出来,李也不会去计较那些。
什么赵郡王,什么辽西封国,见鬼去吧。这些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李不会傻到相信。哪怕李渊现在迫于形势,真的拿出这些东西来给他,可今天能给,明天就能收回。
当年李建成也曾经这样的想收买他,李拒绝了,今天,他同样不会再接受。
这不关乎忠不忠诚的问题,说到底只是利益。
李的利益现在是和李世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是和贞观新政捆绑的。李世民若完了,贞观新政也就完了,这大唐也就容不下他灞上李家,容不下他李。
李世民也许有些霸道,但在改革方面,还是和李方向一致的。李世民要富国强兵,李要把灞上李家展壮大,根本还是大环境。
一个郡王,李还真不稀罕。
八月底,天气渐凉。
一大早,登州港却已经是人山人海。
无数的商贾百姓,都赶来港口。
也许朝中的那些官员,那些勋戚,那些士族和大地主们,都反对新法,都愿意看到太上皇复辟成功,但对于登州的这些商人、百姓们来说,他们却是支持新法,支持皇帝的。
正是因为贞观新政,登州港才在几年的时间里,从小渔村一跃而成为如今大唐六大港口,北方第一大港。
这里每天商船进出无数,大量商人依借着这港口,做起相关生意,日子红红火火,得利许多。哪怕就是这里的普通百姓,也都乘着这股浪潮,生活好了许多。
如今赵国公已经在辟谣,说其实不是太上皇复辟,而是有些乱臣作乱,挟持太上皇而已。皇帝在西域并没有出事,正在往回赶。
两淮总兵官程咬金也与两淮的宣抚等各衙门一起,四处追查造谣者,谁敢传播谣言,抓到就严惩。
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登州的形势已经好了许多,没有那种一日三惊,大家惶恐不安的气氛。
港口商船依然在进进出出,码头、市场一片繁忙,大家继续忙着赚钱,至于其它的,有赵国公呢。
不过今天一大早,大家还是放下了手头的事情,赶到港口来。
因为今天早上,赵国公将率领两淮子弟兵组成的勤王军,起兵勤王。
昨天晚上,登州的商贾们,还组织了一场募捐宴,为勤王军募捐钱粮。商贾们踊跃捐资,一晚上就筹到了十八万贯钱。
海风吹动勤王军的红旗,猎猎作响,李站在旗舰灞上号甲板上,对着港口的无数送行人群挥手。
由大小一百条船组成的勤王军,载着八千淮军出。




唐朝好地主 第1008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
跪求月票!
1...421422423424425...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