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这些现在听起来,有些十分荒谬,李甚至从来没向任何人透露出哪怕一丁点的这种想法。因为他知道,现在这些,说出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
可李却是真的这样想的。
中央集权固然有好处,他让国家更有凝聚力,能积聚更强的实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皇权过于强大,也未必是好事。
群相制度,在大唐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就比如之前,李坚持已见,可皇帝李世民根本不采纳,最终君臣与相权的碰撞,就是相权毫无疑问的落败。
李总有一种危机感。
也许李世民现在比较贤明,比较开放。李世民能容忍李,可谁能保证今后李世民的儿子还能继续容忍他呢?
哪怕承乾是太子,哪怕他是太子的老师是老丈人,可李也不敢保证。
历史上,是李治当了皇帝。长孙无忌是立李治的关键人物,在李治当皇帝后也是忠心辅政,结果呢?
有人诬长孙无忌造反,结果长孙无忌连当面质问都懒得,直接就流放,长孙无忌如此能臣,最终都落得一个死于流放异乡的结局。
在权利的面前,有的时候亲情会很脆弱。
李还是希望给自己,给自己的子孙一个保证,也希望让大唐有一个更稳固的未来。
内阁、议会,封建诸侯,也许能大唐避免历史上的那些内讧那些惨烈。
不过这一切,实在是有些太遥远。
现在说这些还太遥远,只能是一步步的来。
戴胄又来了。
“陛下同意了将那三十处盐场和矿山交给李家承包开采,四百余万借款抵消承包开采费。不过,课税为一成五,不能再降。此外,朝廷对李记所产煤铁,一半所产必须由朝廷收购,另一半朝廷也有优先采购权。”
这个结果,倒没出李的意料之外。
“朝廷要收购也行,但必须是以市场价,如果朝廷以市场价收购,我们可以给朝廷优先收购权。”
李也是寸步不让,朝廷想当官倒,这边低价买,那边再高价卖,李是不会答应的。
“朝廷可以答应你这要求。”
“那就合作愉快!”李笑着伸出了手。
戴胄有些无奈的握了握手,“李相真是滴水不漏,一点便宜也不让朝廷占啊。”
“合作的基础就是公平啊,如果朝廷总想着占便宜,其实这样的合作也不会长久的,不是吗?”
戴胄无奈点头,“之前赵国公提出的承包朝廷边疆道路修建以及城堡修建的计划,陛下考虑过后,也基本同意了。具体的土地换取数量,还需要细谈。”
“没问题,我会派出李家的管事组成谈判团,跟朝廷细商的。”
几件重要的事情达成合作意向,双方都挺高兴的。
李让人拿来了葡萄酒,一起庆祝。
戴胄啜饮了一口葡萄酒,神情有些复杂的道,“赵国公啊,那笔欠款也算是还清了,咱们是不是接着再谈谈借款的事情,朝廷确实还是没钱啊。”
李笑呵呵的道,“早说过,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既然前面的账还清了,那后面再谈借钱当然没问题。”
戴胄等的就是这句话。
“那我借一千万!”
李呵呵的笑,也不翻脸。
一千万不少,但李记还是拿出来的。
“借钱没问题,不过这次得先有抵押。朝廷准备拿什么抵押呢?一千万贯,这可不是小数啊。”
“朝廷可以拿盐场和矿山做抵押。”
李却摇了摇头。
戴胄皱了皱眉,“赵国公是何意?你们要什么矿山,朝廷可以由你们选,盐场也是一样。”
“戴相啊,这盐场就别再说了,大唐百姓就这么多,每年对盐的需求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朝廷现有的盐场,产量基本上已经足够市场需求了。如今朝廷还拼命的盐引,弄的我们这些卖盐的,花了真金白银先买来盐引,还顺便先把盐税给交了,结果呢,盐引拿到手去兑换了盐,却现卖不出去。朝廷再给我盐场,我产再多的盐又有什么用,只会让朝廷盐务公司拼命打压收购价,盐产的越多,越亏钱。”
戴胄老脸一红。
本来盐引制度挺好的,朝廷从盐场的商人那里把盐收购上来,然后不直接卖给销售的盐商,而是盐商先卖盐引,凭盐引才能去领盐,而买盐引,就还得先把盐税给交了。
可本来大唐一年盐需求量是十亿斤,朝廷却偏偏,个二十亿三十亿斤的盐引。然后盐商们领了盐引,同时把盐税也交了,可是市场上又消耗不了这么多,于是盐就积压在了手里。
可朝廷不管这些,明年继续盐引,盐商们就算手里还有盐,可如果不买今年的盐引,不纳税,那今年就不能卖盐。
这种明显的坑爹行为,不知道让多少盐商骂娘不止。
跟后世明清时的盐政相比,这完全是反着来的。后世那时,搞的是划区销售,每个盐商拿到的盐引,其实就是一个销售区。盐商们就是区域经销商,要卖盐,先要买盐窝,取得区域经销资格,然后买盐引,去领盐。
但当时也搞盐引,但朝廷的盐场产盐却不足。主要不是真的不足,而是许多盐场的盐都偷偷的卖给盐商,充当了私盐。
结果就是朝廷一边大量盐引,于是盐商们拿着盐引,得排队去领盐,有盐引没盐。另一方面呢,盐商们跟盐场勾结,低价买那些不纳税的盐,自己贩私盐在自己的片区里销售逃税。
反正,都是坑爹的。
“赵国公,跟你透露个消息,朝廷已经打算盐税调高。”
李皱眉,“调到多少?”盐税这东西,其实就相当于变相的人头税,这种税是最不科学最不公平的,因为不管财产多财产少,都纳一样的税。而税收的核心本质,本来应当是财产多的多纳税财产少的少纳税。
“朝廷计划把盐划区销售,每一道为一纲,实行纲盐制。每纲盐引为十万引,每引一百二十斤,价六贯。另卖盐需要窝本,每引窝本折一贯二。”
李算了一下,坑爹啊。
原本武德初时,盐是不专卖的,就是个普通商品。盐价比粮价确实高,但也没高到离谱的价格。后来朝廷搞盐专卖,涨了不少。
可现在朝廷更离谱了。
一引一百二十斤盐,价六贯,还要加一贯二的窝本钱,实际上就是一引盐要七贯二千。一引一百二十斤,一斤要六十文钱。原来一斗都不要这么多钱,现在一斤就要六十文了。
而且按朝廷以前的尿性,肯定要是盐引的,这意味着最终风险还是要转嫁到百姓身上。要知道,这六十文一斤还只是朝廷的批价,最后盐商卖给百姓,肯定还要加价。
这回朝廷涨盐价了,于是把盐税直接加到盐价里了,因此盐商不用再交盐税,可是现在却搞了盐纲,搞划区销售。
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的卖盐了,得先取得窝本,也就是区域经销商资格,有了资格才能卖盐。窝本不便宜,摊算到盐价里,一斤盐得十文钱。
不过如果真按朝廷这个方法卖盐。
一斤售二百万引盐,一引盐七贯二,一年就是一千四百四十万贯钱。若是朝廷再,一年一千五六百万,甚至是一千七八百万都可能。
而大唐现在有五千万人口,摊下来一人一年平均也才不到五斤盐。
可朝廷一年却因此创收一千五百万贯食盐收入,哪怕这盐从百姓手里收上来也要本钱,可一年纯利千万贯还是有的。
原来朝廷一年盐税也就两百万左右,等于一下子翻了五倍啊。
李也不由的佩服朝廷里的这些人了,一斤盐六十文钱,甚至七十文钱,他们不怕百姓骂娘啊。
而且把盐价搞的这么多,真不怕别人铤而走险卖私盐啊。
卖私盐,简直是一本万利啊。
不过越是如此,李对于经营盐场越没兴趣,新盐政下,其实就是逼着盐商去搞走私。
“戴公,还是谈谈其它的条件吧!”





唐朝好地主 第943章 第六更送上,求票!
戴胄沉默了片刻。
朝廷的新盐法,确实有些苛刻,但在这个新盐法下,其实盐商会很赚钱,比过去赚钱。尤其是这个窝单很难取得,当然,如李这样的人,窝单肯定不是问题。他只是没有料到,他主动提出给李盐场,李会不愿意要。
“那李相想要什么?”
“我要两样东西。”
李取来地图,羊皮上绘着一副很大的地图,上面不仅有中原,也有四夷。
他指着江东沿海的一个岛。
“这个岛,我打算买下来,种甘蔗!”
戴胄低头去看,江南东道泉州的海对面。
“那是?”
“琉求岛,一群山夷占据着,我打算买下来在上面种甘蔗。”李说的风轻云淡的,好像那真的只是一座无人问津的小岛一样。
戴胄看着地图上只有小小一点的小岛,觉得有些不太对劲。琉求岛,那好像不是大唐所有啊。那明明是琉求国的吧,记得上面好像是有山夷人的部落的。隋朝的时候,还有将领率兵渡海过去,击败了当地的酋长。
李要买这个岛?
还要在上面种甘蔗?
可是戴胄也搞不清楚这个岛有多大,更不知道这岛上能种多少甘蔗,甚至他连这个岛距离泉州有多远都不知道,这地图画的也太简陋了。
“这岛上好像有山夷人部落啊?”
李笑笑,“所以我希望朝廷能够授予我李记商行组建武装护卫船队,授权我们能够跟围剿这些山夷夺取琉求岛的权利。”
戴胄问,“这岛离泉州有多少?”
“隋时陈陵率军渡海征讨,海上航行月余到达。”李没有直说,而是说了另一个事实。
“航海月余到达啊,那就是很远了,应当跟到新罗、东瀛也差不多了啊。”戴胄道。对于许多唐人来说,他们对于东海上的那些岛屿啊国度的,确实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只知道在东,东哪边都不知道。
“如果能够打下来这个岛屿,我们希望把他买下来,用做种植甘蔗。”
戴胄现在对钱很敏感,一听李要买这个岛,当下来了兴趣。反正这个岛又不是大唐的,拿别人家的岛来卖钱,不管卖多少,戴胄都认为是赚了。
“你准备出多少钱买?”
李看见戴胄这模样,越的高兴。
“朝廷打算卖多少?”
“你先出价。”
“如果朝廷给我永久占有权,以后这岛屿永久归李家所有,那么这个岛我愿意出一百万贯。”
一百万贯,戴胄心里大惊。
在他眼里,这应当只是东海上的一座蛮荒之岛啊,又偏又远还不大,可现在李居然肯出一百万贯。
惊讶之余,他感觉这个岛很值钱。
“这岛归李家永久所有,这个不太好吧?”
李假装犹豫了许久,“我还有一个方案,就是李家和齐国公胡国公等数家合伙开这个岛,我们可以组建一家商行,就叫宝岛商行,这岛做为商行的产业,如何?”
归多个家族合伙的商行所有,比起李家独有确实没那么敏感。
“一百万贯,少了点。”
“一个破荒岛,一百万贯,可不少了。”李假装咬牙,“我自作主张,再加一点,一百五十万贯,不能再多了。”
戴胄仔细的观察李,觉得应当还能再加一些。
“三百万!”
“一百六十万。”
“二百八十万!”
“一百八十万!”
“二百万!”
“好,成交!”他伸出手。
戴胄怔住,二百万居然成交了。
他有些后悔报价太低,可想想这几乎是白捡的一样,似乎应当高兴才对。
拿别人山夷家的岛,白卖了二百万贯呢。
“恭喜赵国公,虽然我对这个岛不了解,但既然赵国公能拿出两百万贯来买,这买卖赵国公肯定不吃亏的。”
李笑着道,“我们还得需要朝廷的授权,让我们宝岛商行组建一支武装护卫,以便我们清剿岛上山夷,夺取这座岛屿,以便后续开种植甘蔗。”
戴胄对李打着种甘蔗这个理由也不揭穿,两百万贯啊,得种植多少甘蔗才能赚回来。
“这个授权是没有问题的。”
反正是在大唐境外,去对付一些东海岛上的山夷而已,跟大唐有个屁的关系,白赚两百万呢。
“赵国公,既然你们这么喜欢种甘蔗,不如干脆你再花点钱,把东瀛岛也买了去好了,朝廷一定便宜点卖给你们。”他开玩笑道。
李怔了下,还真想应下来。
不过想想,东瀛还是太远了,眼下他们也没有这个实力,跑到那么远去。
但是能从朝廷手里拿到那个许可,李还是非常高兴的。
李要求的是一个可以让宝岛商行能够自组佣兵,能够殖民统治的特许权力。这不仅仅是对宝岛能够殖民统治,甚至以后对南洋其它岛屿殖民统治,现在朝廷意识不到这个特许的重要性。
“赵国公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
白卖人家一个岛赚了二百万,戴胄很兴奋。
“第二个要求嘛,我们准备组建一个西南贸易公司。”
李把他准备对西南蛮獠们先礼后兵的那套计划说了出来,这计划实际上就是去西南捕奴。
李希望朝廷批准他成立这家贸易公司,给予他们在西南对蛮獠进行捕奴以及奴隶交易的特权。
“这个,好像不太仁慈啊。”
“如果朝廷给我们这个许可,我可以给朝廷一百万贯,另外以后每捕捉贩卖一个奴隶,给予朝廷一成的收入为税额!”
戴胄眼睛亮了起来。
又是一百万啊。
“两百万贯,给你们特许授权,另外每个奴隶交易价的两成上缴朝廷。”
两百万一张特许资格证,确实很贵。
但李觉得划的来,如今奴隶紧缺,如果李有了这个资格,联合一些贵族一起做这买卖,到时在西南攻城夺寨,捕奴贩卖,同时还能收获不少战利品。
一个奴隶能卖几十贯上百贯呢,若是卖出一万个青壮奴隶,就能值回这二百万了。况且,这个买卖越做会越大,做个几年就回本了。
再说了,李可不仅仅是为了贩奴赚钱,他最重要的还是要给自己的产业找劳力。
两家公司,一家拥有海外殖民特权,一家拥有西南捕奴的特权,两家都将拥有自组佣兵和捕奴贩奴特权。
四百万贯,确实挺贵。
不过考虑到交易对象可是朝廷,又挺划算,尤其这还要搭上一座宝岛的永久拥有权呢。
光这一个岛,就远不止四百万贯了。
戴胄的胃口也是大开。
“李记再借给朝廷六百万贯,朝廷可以拿矿山等做抵押,只要李记答应我这个要求,那么你们就可以拥有琉求岛,并且拥有你想要的那些自组佣兵捕奴贩奴的特许了。”
有一千万贯,戴胄相信就算是皇帝,也没有理由反对的。
李伸出了手。
“合作愉快!”
“钱什么时候能给朝廷?”
李笑着道,“朝廷把许可给我,我马上就给钱。”
“这么快?你不是说李记没钱吗?”
“宝岛商行和西南贸易商行又不是李家一家的,不是还有其它股东嘛,我可以找他们一起先凑一凑。”
戴胄非常满意。
“我现在就回襄阳禀报陛下。”
“赵国公可以现在就去凑钱,我马上回来。”
一千万贯。
当李世民在宫里听完戴胄的禀报时,都有点不太相信。
一个琉求岛居然卖了两百万?然后一个捕奴商行的许可,又卖了二百万?
“朕明白了,李虽然已经辞官,但心里还牵挂着朝廷的。他知道朕如今的难处,知道朝廷缺钱,所以才找了这么个理由,给朝廷借钱。”李一副朕明白了的样子。
戴胄听皇帝这么一说,也半信半疑,难道事实真相竟然是这个。
哎呦,确实有点像呢,毕竟一个琉求岛凭什么卖二百万贯,那又不是大唐的。李想去那种甘蔗,自己去就是了。想打山夷,自己去打就是了,都不用跟朝廷说一声的。
原来李是为了给朝廷送钱,又怕送的太直接不好,故意转着弯送啊。
这钱送的,太有水平了。
嗯,这么一说,那所谓的西南贸易商行,其实也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李相只是为了给朝廷借钱而已,要不然,什么样的捕奴队,能值二百万啊。
“李虽然已经不在朝堂上了,可却还心怀着朝堂啊。一千万贯,估计李也得找各家勋戚们凑钱了。也不能让李太心寒,这样,把辽东半岛上的辽南划给李,就当是李家那几个还没授封小子的封地了。”
李世民手指着辽东半岛的南部,手一划,就算是把几百里地划给了李家。
戴胄在一边愣神了好一会。
我的陛下啊,辽南好像现在还是高句丽人占着的啊,人家都占了几百年了啊。陛下你这手,是不是伸的太长了点。
把那里分封给李家的几个小子,这他们能拿的到吗?你怎么不干脆把三韩半岛给划给李家小子们啊,那更大啊,好几千里呢。
李世民好像对自己的决定很满意,抚须频点对。
“戴卿啊,你再去跟李谈谈,朕把这辽南给他家了,他是不是应当再借五百万给朝廷!”
戴胄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陛下你还真是贪得无厌啊,亏老臣还差点信了你的邪,以为你真的是体恤李忠心呢,原来只是想空手套白狼,再来一次啊。




唐朝好地主 第944章 李超是不是傻?(第七更送上,大爆发,求支持!)
大唐的爵位其实还是挺值钱的,尤其是如今的实封爵位,更是相当难得。
灞上李家三代,十四个男丁,俱封爵,本就已经是大唐极为罕见的事情,甚至比李封王都更让人惊叹的。毕竟李真要封王了,那也只是李一人,以李的功绩封个王真不是什么大事。
可李现在没封王,家里十四个男丁却全都封爵了,还全是实封的爵位。刚出生不满半年的李家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一,都有爵位。老十一就不说了,毕竟是长公主的儿子,皇帝的外甥。
可老八老九老十,这三个,却也居然封爵还给封领地了。
皇帝手一挥,于是乎高句丽控制下的辽东半岛的辽南分给了李家的这三个小子。
旨意传到武当山。
李都几乎为李世民的大方给震惊了,看过宣旨内侍带来的封地图,那不就相当于后世的大连市的辖区了吗?
要是换算下,这差不多是一万多平方公里,足有两千万亩地那么大呢。
这可是好地方啊,有北方优良的不冻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周边还有那么多的海岛呢。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这里是踏马的高句丽人的地盘啊。
大唐一日不收复辽东半岛,那这两千万亩的封地,就是扯蛋啊。
不过当听到宣旨内传过来要他给三百万贯的封地费时,李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了。李世民还能再无耻一点吗,拿人家高句丽人的地盘当做赏赐分封给李的儿子,然后转手向他伸手要三百万贯钱?
他干嘛不直接把整个高句丽赐封给李,然后干脆要李把家产都给他好了。
不过大连是个好地方啊,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还有一个极好的不冻港。
那个内侍说完三百万贯后,也挺尴尬的站在那里。
这个事情,太无耻了。要是皇帝拿出真正的封地来,那么向臣子讨要封地钱还说的过去,可皇帝都是慨他人之慷呢,结果还好意思伸手要钱,还一要要三百万贯。
要知道,给李家三兄弟的这片辽南之地,也就是差不多折长宽各百里了。这么点地,居然要三百万贯。
岂不是一里封地,就要三万贯钱。
结果,李并没有怒。
是的,李一点都没怒。
一开始听到李世民拿高句丽人的地盘找他要钱的时候,李确实惊讶。可现在却不气不怒,这么好的地方,哪怕折算起来只有百里,但正常的情况下,朝廷不可能给李的。
哪怕李的功绩再大,也不可能把辽东半岛南端的这块宝地给李啊。
这真的是一块宝地。
距离山东半岛极近,有庙岛群岛连通着。
而且这里距离辽河的河口也不远,再加上这里是天然的优良海港,还是不冻港,使得这里极具商业价格,甚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处于这半岛尖上的卑沙城,就是高句丽人在辽东的最重要的一个军镇堡垒要塞之一。
在许多人眼里,皇帝这是在欺负李呢。拿人家高句丽的地盘,来封赏李,这不就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是开空头支票吗?
但李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李知道,就算是在历史上,大唐最后也是收复了辽东半岛,甚至是后来灭亡了整个高句丽的。
而在这个时空,李相信,大唐不会等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才去征高句丽,大唐已经提前的大败过高句丽一次,现在突厥也提早衰弱了。
大唐肯定要不了多久,就会东征高句丽,这辽东半岛也肯定能提前收复。
到时,难道李世民还好意思食言而肥,不把辽南交给李家?
真要等朝廷打下辽东半岛,那个时候这辽南可就了不得了。以其优良海港,以及距离山东半岛极近,必然会成为中原进入辽东,甚至与三韩半岛交通的重要中转站,到时会成为一座繁忙的商港。
1...397398399400401...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