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琉求岛呢我是早看上了,如果你们不愿意一起合伙也没关系,那我灞上李家一人干。只是这巨大的收益,到时你们可只能看着李家独享了。”
程咬金哈哈一笑,“算我老程一个!屁大点事,有什么好担心的。”
秦琼咳嗽一声,“我也入一伙。”
牛进达和罗士信也不再犹豫,要求入一伙。
最后李绩和单雄信也表示愿意入伙。
“你呢?”李问马周。
马周摊手。
“我可比不得你们家大业大,我倒是想入伙,可我没本钱啊。”
“你愿意入伙就行,没本钱怕什么,我借你,好了,你也入一伙。”
八家合伙,这事算是谈成。
只是李本来说是八家平份股份,但他们却一致认为李应当多占些,甚至要求直接给李一半股。
谈了好一会,最后达成协议,李一人占三成股,其余七家,各占一股,马周那份本钱,由李垫付。





唐朝好地主 第931章 求月票!
李世民的拳头紧了松,松了又紧。
江国公、尚书令陈叔达却还在那里喋喋不休。“陛下,侯君集非杀不可,越早杀越好,不能再拖下去了。”
尚书右仆射萧瑀也不计前嫌,再次和陈叔达同一阵线。
至于其它七位宰相,也依然还是那副态度,侯君集非杀不可。
李世民很失望。
让陈叔达、萧瑀复相,那是让他们来异论相搅。他不满中书门下的宰相们一致立场来面对他,希望宰相们能支持自己,能听话些。
可这两老头都干了什么?
复相快三个月了,就干了两件事情。
一是反对新政,一是催着杀侯君集。
李世民并不想废新政,虽然他把主持新政的李超和马周都赶出了朝堂之上,但不表示他连新政也反对。新政是个好东西,朝廷的国库收入大增,同时也对豪强地主们的土地兼并、人口控制等遏制了许多,在吏制上也刷新许多。
总之,新政推行时间不长,但好处已经充分显现,李世民不可能废新政再回老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让他再去过原来那种穷日子,李世民真不愿意。
“侯君集现在重病之中,要杀也得等他伤好之后再开堂审理后再说。”李世民一如继往的拖。
杀侯保侯,似乎成了皇帝和宰相们斗争的工具了。
宰相要杀,李世民偏就不想杀。
杀了,那就是他皇帝向宰相们退让,那岂不就是承认李超是对的,他是错的?
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就跟王八吃了秤砣一样,铁了心了。
这甚至比他坚持新政之法还要坚定。
陈叔达也觉得生气,甚至窝囊。
复相回到中枢,这都快三月了,可他什么事情也没做出来。改良新法,没改成,杀侯君集没杀成。
尚书省里,处处都还充满着李超的影子,这里一切还按着李超留下的规矩行事。尚书省里,过去的老吏已经被裁的差不多,现在都是那些经过吏考选录的年轻人,各地地方上能干吏员、国子监的年轻学员们等。
这些人干劲十足,本来是好事,可陈叔达就是有种还无法进入的感觉。
他迫切的需要干几件大事,比如说改良一道新政制度,或者杀了侯君集。
侯君集现在名声是彻底的臭了,天下喊杀。
如果他能杀了侯君集,那无疑他的名头也立起来了。
可偏偏皇帝就是不肯杀。
“陛下,臣老了,乞骸骨!”
殿上,谁也料不到陈叔达突然就请辞。
李世民也怔住。
这些宰相一个个有什么毛病,怎么动不动就请辞?
“陈相,莫说这样的气话。”
陈叔达却不是说气话,三个月了,这都要到贞观二年的年底了,可他这次复相做了什么?什么都没做到,感觉自己就是个多余的。
这样的尚书令,还不如不当。
“臣请杀侯君集,若陛下今日不答应,臣立请辞职。”
李世民气的肝疼。
都是跟李超学的臭毛病,动不动就拿辞职当威胁。
“朕说了,等侯君集病好过堂审理再说。”
陈叔达捋了一把长长的白须,他老了,精力不济了。若是皇帝肯听谏,他还能再干几年。可是现在这个样子,还留恋做什么,不如回家写书去。
“臣请辞!”
“江国公。”
“陛下,今日要么杀侯君集,要么就臣辞职!”
李世民哼了一声,不肯答应,他不相信陈叔达真会辞职。
结果那边陈叔达真的直接把自己的梁冠摘了下来,然后扭头就走了。
“哎!”
李世民伸手叫他,可陈叔达不理会,走的很潇洒。
李世民气的都要顿脚。
“萧瑀,现在你是尚书令了!”
李世民气呼呼的道。
萧瑀此时心情有些复杂,看到多年老友就这么潇洒的挂冠而去,他心里生起几分佩服,甚至还有几分羡慕,这份洒脱,太潇洒了。
“陛下,臣请斩侯君集、废新法,重还天下安宁!”
萧瑀回过神来,举笏就道。
“侯君集之事莫再提。”
“新法也不会废!”
萧瑀不说话了,直接把头上的梁冠给摘了下来。
李世民急了,“宋国公你这是做什么!”
“既然陛下听不进臣之言,那臣还留在中枢何用,做一签名尚书令吗?”
说完,萧瑀也转身而走,追陈叔达去了。
“等下,你回来!”李世民大喊,可萧瑀不理会了。大唐的宰相就是这么洒脱,宰相们是与君王共治天下,而不是一切都全听皇帝的。
现在李世民不愿意再如过去的约定,那这宰相不当也罢。
李世民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陈叔达和萧瑀两人迈出殿门,他心里杀人的心都有了。可却又无可奈何,大唐还没有这样的传统。
皇帝也不是一言堂,宰相们的权威、声望都是极高的,他们真要走,皇帝也没办法。
“宇文士及,现在你是尚书令了!”
宇文士及有些无奈,这尚书令不好当啊,这才多久,已经三个尚书令先后辞职了。
“陛下,臣何德何能,敢当此重任,请陛下收回成命。”
宇文士及拒绝。
“无忌,你来当尚书令!”
李世民又望向大舅子长孙无忌。
结果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也不肯接。
问了好几个,没人愿意当这尚书令,这让李世民气的脸都紫了。尚书令什么时候成了烫手的山芋了,一个个都不肯接。
最后,李世民只得退一步,让宇文士及接任尚书右仆射之职。
中书门下的宰相,一下子只剩下了七个。
看着剩下的七个宰相,李世民真担心他们又提什么杀侯,直接就离开了。
当天,李世民让王太监到中书门下传旨,皇上龙体不适,暂不临朝视事,继续由太子殿下监国摄政,由中书门下宰相们辅佐太子理政。
皇帝跟宰相们赌气,结果就是又有两位宰相辞职,尚书令空缺。
襄阳城的百姓,这段时间感觉很过瘾,大戏不断啊。这么精彩的朝堂局势,都让时报和半月谈的销量再次暴增,半月谈都破三万了,时报也破了两万。
至于汉京报,因为是官方喉舌,对于朝堂时事一直摭摭掩掩的,销量如今不增反降。
时报和半月谈如今也越来越大胆,谈论起这些时事来也毫不避讳。
国子监的学生们、讲武堂的学生们,还有那些年轻的士人们,一个个都跑到报纸上来抒发自己的意见,大肆讨伐侯君集这样的奸人。
甚至骂宰相无能。
不过当萧瑀和陈叔达辞相后,却被许多人称赞。
李世民缩回深宫不出,不见宰相不视事,但每天都要看报纸,听六扇门的禀报。
越看报他越生气。
“这半月谈和时报简直就是在煽风点火,挑拨是非!”
李世民一巴掌拍在桌上。
他一直都很支持这两份报纸,甚至让他们刊登朝廷的邸报消息,让他们使用朝廷的驿站系统。可现在他们都写的是什么?
越来越过份了。
这两家报纸是李超名下的产业,这又是否李超幕后授意?
“传朕旨意给羽林军和金吾卫,把半月谈和时报封了!”
王太监惊讶。
这半月谈和时报两份报纸,可是名声极大啊。这要是封了,只怕会引发事端啊。
“封!”
“朕难道还要被两家私人的报纸给牵着鼻子走?他们有何资格谈论朝政,指责朝堂?”
被中书门下的宰相们顶着干,已经够火大了,现在连两家报纸都要对他指指点点,虽然没明说,可这话里话外,不都是在指责他吗?
忍无可忍。
“陛下,只怕中书门下宰相们未必肯通过旨意。”
李世民大怒,“直接调羽林军和金吾卫,朕不通过中书门下,朕直接调兵。”
“枢密院那边未必就通过啊。”
这下李世民更怒了,难道他堂堂天子,要封两家报纸也做不到了?大唐的将士,他这个皇帝调不动了?
“直接下旨到军营,朕倒要看看,谁敢不遵旨!”
旨意越过了中书,也越过了枢密院,直接下到了羽林军和金吾卫的军营里。带兵的校尉们有些为难,但面对着脸色不太好看的宫里内侍,最后还是咬牙去召集兵马了。
中书门下的宰相们、枢密院的枢密们能跟皇帝硬顶,那是他们有资本,国家制度如此。但他们只是军中的普通军官,他们管不到朝堂那么多的事情,他们只知道,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皇帝直接下旨了,他们不能拒绝。
当天,羽林军和金吾卫数支兵马出击,直接把襄阳城里时报和半月谈报社给封了。
好在他们行动之前,得到了命令,只是查抄封闭报馆,不许伤人,也不抓人。
半天时间,报社封了。
印刷坊倒没事,那边跟报社都属于李家,但名义上是分开独-立的。
报社封闭,里面的编辑记者们被赶出来,然后士兵们封门,上锁,还派兵把守。
行动很快,动作迅速。
李世民接到报告,心里很舒爽。
中书和枢密院也很快都接到了消息,就在襄阳城里的事情,哪里瞒的住。
李靖听说皇帝直接调动南北衙的士兵去封报馆,沉默了许久。
然后从笔架上拿起一支笔,蘸墨写下了辞表。
把辞表交由吏员上呈,然后他回头看了眼枢密院里自己这间公房,叹一声气,摘下官帽,把官印也摆好,然后出门走了。
宫里李世民心情难得舒畅,王太监脸色低沉进来。
“陛下,刚刚枢密使卫国公李靖向太子殿下上呈辞表,然后挂印离职了。”
“什么?”李世民愣住。
“陛下,枢密使李靖挂印辞官了。”
“他为什么要辞官?”李世民喃喃道。




唐朝好地主 第932章 死不瞑目
“观音婢,朕难道错了吗?”
李世民有些颓丧的握着长孙皇后的手问,他确实有些迷茫了。李超辞职,马周辞职,陈叔达萧瑀也辞职了,如今连李靖都一声不吭的辞职了。
长孙皇后很想说,当然是你错了。不过看丈夫这失意的样子,也不好伤口上撒盐。做妻子的,总是抚慰自己男人受伤的心。
“朕也许真错了。”李世民见长孙皇后不语,叹声道。
“其实陛下没必要非要较劲啊,以前不是挺好的吗,皇上圣明,宰相们贤能,君臣和谐,大唐国力蒸蒸日上,这多好啊。”
长孙皇后一句话突然点醒了李世民。
是啊,以前不是挺好的吗?玄武门之变后,他接掌大位,当时内忧外患,君臣一心。他谦虚,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李超、马周、岑文本、魏征等他都能重用。大家各司其职,各守其位,他虽是皇帝,也不会去夺宰相的权。
几年时间,大唐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岁月,北方大灾,还有吐谷浑、突厥等的进犯,也扫平了天下最后几个反王。
不知道怎么的,自己现在怎么就非要跟宰相们较劲了呢?这中书门下从三省六部制演变而来,但群相辅政,也是他当初定下的治国方略核心啊。后来有李超的建议,他再设枢密院和南北衙,把军权从中书门下的宰相手中分出。
说来,宰相辅政,枢密掌兵,天子垂拱而治,总裁军国大政,这一切本来就很顺畅的啊。自己为何会突然跟中书门下跟枢密院都闹翻了呢?
自己膨胀了吗?
认真检视自己,李世民发现自己这段时间来,确实有些膨胀了。
侯君集之事,只是一个引火索而已,真正的还是他嫌宰相枢密们分他权,想要大权一把抓。
他不满足于皇帝与宰相共治天下,而是想要独裁集权。
闹到现在的局面,皇后的一句话,让他明白,他还是错了。
他甚至都没年轻的太子做的好,太子监国摄政之时,就很守本份。
“朕出去一下!”
李世民起身往外走,长孙无后望着丈夫有些萧瑟的背影,有些心疼,但她也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还得丈夫自己去想明白,要不然,别人逼的越急,只怕越事与愿违。
丈夫这么聪明的人,只是暂时的迷惑住了,肯定能自己想明白的。
李世民从长孙那里出来,“去大理寺。”
没有带多少人,轻车简从,李世民一身黑色的便服,黑色的软脚幞头,坐着一辆轻便的马车就到了大理寺。
他甚至都没有惊动大理寺卿郑善果,有王太监在,直接就进了大理寺的监牢。
“侯君集!”
监牢里,侯君集的待遇还不错,因为已经成为天下人口诛笔伐的国贼,侯君集之案受到天下关注。因此大理寺对收监的侯君集给了特殊照顾,享受着一个单独的监牢。里里外外的多层狱卒看守着,牢里甚至还有一个狱医。
连每天的饭菜,都有专人检查,以保证他不会在大理寺的牢中出现意外。
一天十二个时辰有人盯着,侯君集就算想自尽都做不到。
手链脚链铨着,三个月了。
腿伤已经好的差不多了,那条腿没治好,废了,现在是跛脚。
不过比起腿伤,侯君集最痛苦的还是如今的境遇。
堂堂玄武门大功臣,朝廷的北衙禁军大将军,实封国公。
结果却在这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呆了三个月了,身上都快长毛了。
“侯君集!”
又一声响起。
这声音是如此的熟悉,自被李超那个奸贼陷害,被打入这地牢之后,他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这个声音。
当初皇帝曾经亲口对他说过,会保他一命,还说等风头小些,就让他去南诏,去做镇南都护。在那边立些功,过几年,就再把他召回朝。
他相信皇帝,一定会保他的。他不但在玄武门之变时救过皇帝,还曾经多次隋皇帝出死入死时在战场上救过驾。
皇帝是个念旧情的人,说过保他,就一定会保他的。
而且,他还曾得过皇帝颁赐的丹书铁券,可免一死的。
三个月了。
他不知道为何皇帝一直没来救他,但既然他没死,他就还有机会。李超那个奸贼,当初可是判他斩立决的。
“皇上,臣在这里。”
侯君集激动的抬起头,身上的锁链抖动,叮铛作响。
李世民让狱卒打开了牢门,走了进来。
牢里很阴暗潮温,一股霉味。
“陛下,您终于来看臣了。”侯君集爬到李世民的脚边,抱着腿就哭了起来。一个曾经彪悍的虎将,此时却真的哭的万分伤心,极其委屈。
腿断了,侯君集没哭,被李超判斩立决,没哭,被打入地牢不见天日,他也没哭。可此时,他忍不住哭了。
哭的很伤心,嘶心裂肺。
李世民低头看着侯君集,也忍不住叹气连连。当初多么彪悍魁梧的一个大将,如今却披头散发,甚至头发都有了不少花白,瘦了。
“朕来看你了,侯君集。”
“陛下!”
“起来,坐好。”
扶着侯君集坐好,李世民心里有些堵。
“陛下是来带臣出去的对吗?”
李世民没有回答,而是对着外面招了下手,王太监亲自提着一个食盒进来。
“朕陪你喝两杯!”
李世民拿起酒壶,一人倒了一杯,先干了一杯。
侯君集惊讶,连忙也一饮而尽。
酒入喉,那股子熟悉的味道升起,爽快。
“吃菜!”
李世民递过筷子,侯君集连忙接过。
“酱牛肉、烧鹅、熏鸡、烤鸭、金钱腿还有腊肠、香干等好些个凉菜,朕记得你喜欢吃这些,今天都给你带来了。”
侯君集看着那些色香诱人的菜,喉咙里都快伸出手来了。三个月,虽然天天有吃有喝,但只有窝头和稀饭,油水极少,更别说肉和酒。
“那臣就不客气了。”侯君集抓起烧鸡,用力拧下一个鸡腿,猛的啃了起来,片刻就把一只大鸡腿啃完了,他接着又撕下另一只。
李世民看着他吃,看着他狼吞虎咽。
他自己端着酒杯,一杯接一杯的喝酒。
王太监过来小声劝阻,“陛下,你肝胃不好,不宜多喝酒。”
“无妨,今日朕陪君集,多喝几杯。”
“来,君集,喝酒。”
侯君集一只手抓着烧鸡腿,一只手端起酒杯,一口喝完一杯,继续啃烧鸡。
“君集啊,你跟随朕,也有十年了吧?”
侯君集点头,十年了。从太原起兵之初,就跟随着皇帝,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多少次救驾护航。
“朕记得,你救过朕三次。征西秦时浅水源之战,打窦建德时的武牢关之战,还有玄武门那次,没有你三次救驾,朕早就死了。”
“那是臣应当做的。”
李世民叹息,“君集,你于朕有救命之恩,于国也有大功。”
“朕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
侯君集把一只烧鸡吃完,又抓起一根香肠。
“陛下,臣十年前不过是个小卒,能得陛下看重,选为护卫,那是臣的荣耀。臣从一介小卒,到爵封陈国公,担任禁军大将军,这些都是陛下的厚爱赏识,臣时刻不敢忘。”
“喝酒。”李世民道。
“君集,再吃点。”
“陛下,吃饱了,三个月没吃酒肉,这肚子吃不下多少了。”
李世民端起酒杯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他的酒量一般,平时也不太喜欢喝酒,且一直比较有自制力,可今天,却已经连喝了五六杯了。
脸通红,眼睛也通红。
“多吃点多喝点,还有什么心愿也可以跟朕说。”
侯君集手里的酒杯摔落在地。
他面色苍白。
“陛下?”
“君集,你我君臣一场,于朕于国都有大功,朕本不想你没个好结果的。”
这话已经很明白了,侯君集脸色苍白,继而通红。
他嘴唇颤抖着。
“陛下,为何?”
“因为奸贼李超?”
李世民摇了摇头,“李超已经辞官了,还有马周,还有萧瑀陈叔达,嗯,还有李靖。”他叹声长气,“你自己太不争气了,弄的满天下笔诛口伐,人人称之为国贼。朕就算想保你,可天下人都欲杀你而后快,朕也保不住你。”
“陛下!”
侯君集大叫。
王太监上前,后面的侍卫们也过来。
李世民举起手,摇了摇头。
“君集,朕对不起你,你吃好喝好上路吧,还有什么遗愿尽管说,朕尽量满足你。”
惊讶、愤怒,最后是无奈。
“臣只有一个请求,希望陛下念在以往臣的功绩上,能够保全臣的妻儿。”
“请陛下赦免她们,让她们为臣守丧,也让臣有个后。”
李世民点头。
“朕答应你,不牵连你的妻儿,回头送他们去岭南安家落户。”
侯君集长叹一声,自己一死,妻儿能活命已经不错了,也不奢求还能保留继承他的爵位财产这些。
“朕非忘功臣之劳,实你恃功骄恣,自冒于法!”李世民长叹一声,起身离开。
侯君集对着李世民的后背,高呼一声陛下。
跪下,长磕三个响头。
王太监端着一壶酒过来。
他望着侯君集,“这是金屑酒!”
金屑酒,帝王赐死之酒。
侯君集惨然一笑,不用三尺白绫而用金屑,也算是一个身份的荣耀了。一般人,还没资格喝这金屑酒呢。
端起酒壶,也没拿杯子,侯君集仰着脖子就大口大口的喝。
一壶酒,很快饮尽。
金屑酒很毒,这种酒里有金屑,而金是有毒的。相比起吞金自尽,喝金屑酒死的更快,也不那么痛苦。
1...392393394395396...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