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丰孝安举起酒杯。
“诸位,为了我们有口饭吃,这次我们一起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
“干杯!”
酒杯里杯筹交措,越喝越豪气。
襄阳城街上,牛见虎和程处默骑着马,身后是打着火把的四百北衙禁军,全都穿上了明光甲,端着八尺长枪,腰挎横刀,肩背强弓。
杀气腾腾,气势汹汹。
整齐如一的脚步,靴子踏在街道上,发出哗哗的声音。
街道两边的里坊里面,听着这些声音,正在吃晚饭的襄阳居民们,都惊疑的凝神静听。
“这是什么声音?”
“好像是过兵的声音。”
“过兵?大半夜的过什么兵啊?”
“不好,这些人好像是去和丰楼的!”有些人听出了声音所去的方向,面色不好。“我们家阿郎现在就在和丰楼呢!”
“哎呀,不会吧,真的去和丰楼?”
“李相派兵去和丰楼了?”
街边的坊内的居民都坐不住了,全都从家里出来,虽然坊门关着他们无法上街,但在坊内,其实还是可以活动的。甚至坊内有时还会有几家便民小店,现在大家聚在坊内的街道上,有些惊惶不安。
一边是过江龙的李相国,一面是地头蛇的本地豪强。
李相来的第一天,结果两边就给硬扛上了。
宋班头和小王等襄阳城的胥吏们,也都全接通知回到了衙门,披上衣服,拿上铁链铁尺,赶到各个坊区城门执勤站岗。
上面有通知,今天晚上任何人试图趁乱生事,抢劫偷盗等等,都从严打击。敢出坊门的,都要被拿下大牢。
“马上就过中秋节了,一天也不得安心啊。”老宋站在一个坊门前,手里啃着一个饼子,这是从衙门出来时,衙门里发的晚上干粮,一人两块饼子,里面放了点咸菜,味道非常一般。可总算能填点肚子!
“师傅,要是一会有人要出坊,咱们真动手?”
“不真动手还假动手啊?没见相国把北衙禁军都撒出去了?四百号北衙禁军呢,和丰楼的那些人今天晚上是要倒大霉了。咱们还是老实的听命令,好好的把守这坊门吧。来的时候,没听上面说,各自分片划区,咱们这是包干了呢。要是人从我们这里出去了,到时就是我们的责任了。回头追究过来,你总不想被拉出来明正典型吧?”
丰孝安让人取来一卷好纸,然后开始提笔写信。
这是一封请愿书,向朝廷上书请愿,说明李超在山南胡作非为。丰孝安的字写的还不错的,很快,一封请愿书写完。他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又按上了手印。
“诸位,大家联名请愿,一起在此书上签名按手印!”
一个大粮商上前,提笔写下自己名字,按上手印。
然后另一个商人也上来。
没一会,签名书后面,已经署上了一大串的名字,足有好几百个,每个名字上,都还按着鲜红的手印。
看着这些名字和手印,丰孝安很高兴。
李超在上洛能杀十三人,他还能在襄阳再杀?这上面可是足足数百人,都是地方豪强和有名的商贾,那可不是商州上洛那小地方的小地主们能比的。
再说了,他们可都是按令把超额的一半粮食都和买给李超了的,他们是遵守朝廷命令的良民。李超凭什么还要得寸进尺,朝廷有这样的规定令文吗?
他不相信李超还有胆子把这几百号人都抓起来杀了!
“丰兄,咱们这样跟李相对着干,只怕也不太好啊。”有人道。
“不是我们要跟李相对着干,实是李相不给我们活路啊。卖了一半了,现在又来这招,这是根本不给我们留余地啊。既然如此,那咱们也没有其它办法了。”
“要不,我们明天去拜见下李相国,跟他谈谈,看看他能不能稍退让一点。”
“嗯,也行,明天我们就去找李相谈谈。”丰孝安此时自信满满。
就在这个时候,和丰楼的掌柜一下子推开了门,慌慌张张的跑进来。
“东家,不好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阵通通的上楼梯声打断,紧接着一大群士兵冲了过来。
看到大群穿着铠甲的士兵冲进楼上时,厅里许多刚才还豪气万分的土豪富商们,一下子就软了。
甚至有的人,双腿发软,直接坐到了地上。
脖颈再硬,也硬不过横刀啊。
丰孝安强自镇定,喝声道,“你们是何人,敢如此无礼?”
牛见虎一身铠甲,大步进来。他走到丰孝安的面前,打量了他几下。
“某便是带队之人,开国伯牛见虎、北衙的将军。我也问下,你又是何人?”
“在下丰孝安,便是这和丰楼的东家。”
“哦,原来你就是丰孝安啊,今天这酒楼宴会你做东是吧?”
丰孝安被牛见虎那痞气弄的心中不安,可只能强装镇定。
“正是在下。”
他话刚说完,牛见虎已经抬起那穿着铁靴的大脚,一脚踹在了丰孝安的腹部,把措手不及的丰孝安喘的倒飞出去,撞倒了身后的桌椅,杯碗更是撒了一地。
“哎哟!”丰孝安惨叫连连。
牛见虎收回脚,目光在楼上众人中一一扫过。和丰楼很大,二楼里站着放多丰孝安的客人,这个时候,全都惶惶不安。
“和丰酒楼违反衙门宵禁令,宵禁时间内营业,现依令查封没收此酒楼。”
“丰孝安违反宵禁令和禁酒令,半夜宴客,饮酒做乐,现在带回衙门,其余人也一并带走!”
牛见虎一宣布完,楼上立即响起无数声音。
锵的一声,牛见虎把横刀拔了出来。
“敢抗令不遵者,罪加一等。胆敢反抗者,就地正法,杀无赦!”
明晃晃的横刀在前,厅中再无一人敢罗嗦半句了!(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644章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第七更,求月票!)
夜幕降临,一顿比较简单的晚饭过后,承乾等一群小孩子被李超布置了晚间作业。看着李超手写的试题,一群学生有点迷惑。
“今天的作业怎么是一只蚂蚱啊?”
柴令武最近没少吃蚂蚱,对于蚂蚱再熟悉不过了,看到纸上那只画的栩栩如生的蝗虫,脑袋里立马就想到了蝗虫的一百零八种吃法,忍不住都流口水了。
“老师的蝗虫画的好像啊,栩栩如生,跟活的一样呢。”
“你们还是好好看看老师的作业,完不成作业,明天老师检查的时候,可是要打板子的。”承乾提醒大家。
“哦,看看题目是什么。”
如图所示,回答,一,蝗虫的身体分为哪三个部份
一群孩子七嘴八舌,一个说是这三部份,一个说是那三部份。
“咱们去捉几只蝗虫过来,好好观看一下,不就知道了。”承乾比较聪明,很快找到了更好的办法。
“我那有蝗虫的标本,我去拿。”来恒说道。
有了蝗虫的标本,那么就比较简单了,大家围着那只蝗虫干在那里折腾。
衙门另一边。
李超也在与崔琰、王玄策还门生属吏们研究着蝗虫。李超的面前桌上,摆着的蝗虫样本更多,从蝗虫卵到蝗虫幼虫再到成本,有七八个阶段的蝗虫标本。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打一场艰苦的灭蝗战,那么首先就得了解蝗虫的习性和特征,只要掌握了蝗虫的习性特点还有他们的弱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出治蝗灭蝗的办法。”
“大家好好研究下这些蝗虫,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所谓一人计短,三人计长,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
筹集粮食很重要,但也不能一味的等着灾情发生,现在筹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到了襄阳,李超也开始着手准备治蝗。
如果是在现代,灭蝗虫的办法有很多,比如飞机撒灭蝗虫的药,比如拿喷火器烧蝗虫等。但在这个时候,许多技术条件都不足。
“相国,诗经中曾有诗句秉畀炎火,我认为这是指以火诱捕蝗虫以消灭之的办法。”崔琰虽说是武将,但毕竟山东大族崔家的子弟,书是没少读的。
李超赞赏的点头。
绝大多数的虫子,特别是那种会飞的虫子,都会有在夜里向光的习性。就如飞蛾扑火一样,哪怕扑火就死,可这些飞虫却不懂这些的,哪怕烧死了,其它的虫子也会前仆后继。
在夜里多烧些火堆,那么就能引诱大量的飞虫过来,然后拿网捕,就能网到许多蝗虫了。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记下。”
这时有人指出,应当拜蝗神,祈求蝗神不要发灾。对这种无稽之谈,李超冷笑一声,直接手指门口,“出去!”
这都是治蝗会议了,这个家伙还谈什么拜蝗神,这样的人留着何用。
把那个家伙赶走了,这下大家都开始一心想着如何杀蝗灭蝗了。
王玄策也出声发言。
“相国,属下在古书之上,看到汉代之时有沟坎法可以灭蝗。”
“哦,沟坎法灭蝗?具体说来听听。”
“沟坎法,就是先在地头,路旁挖沟,然后众人一字排开,手拿树枝和木棍之类的东西,挥舞呐喊,把蝗虫赶进地头和深沟里去,再加土掩埋。”
一边说,一边王玄策还走到桌前,从桌上拿起一只成年蝗虫,“相国请看,蝗虫的气孔在腹部,如果埋在土中,就会隔绝空气使其无法呼吸,让其闷死。”
不过王玄策的沟坎活埋法,被上官仪反对。
“相国,沟坎法有缺陷。有史书记载,晋人刘聪捕蝗以沟坎法埋之,但蝗虫不死,又从土里钻出来重新祸害庄稼。所以我以为,沟坎法灭蝗,最后还是边烧边埋。夜间在挖好的沟旁点上火堆,引诱蝗虫飞入火堆烧死,然后把扫进沟中掩埋,或者把捕到的蝗虫扔到水里淹死!”
李超笑着听他们献言献策。
“你们的办法都挺好的,但还有一个地方有些不足。捕到的蝗虫,怎么能埋掉烧掉呢?这可是能吃的啊。灾情发生,到处缺粮,蝗虫混合米稻和谷糠、野菜等,可是能做成救灾饼的。”
“可以用挖沟坎,然后夜间烧火引蝗虫,以网捕捉,然后拿去用碾碾成粉碎,拿去晒粉,再加工成救灾饼。”李超补充了几点。
真正等蝗灾起了,那时能捕到的蝗虫,估计得几百万上千万石之多,这么多蝗虫若加工成救灾饼,得救活多少人啊,怎么能浪费呢。
不过李超对于沟坎火诱法,依然不是很满足。
因为这种捕蝗法,其实是在蝗虫已经完全成虫的时期去捕。
这种时候的蝗虫可是很会飞的。
要灭蝗虫,主要还是应当在蝗虫还是卵和幼虫的时候。蝗虫还是虫卵,那么蝗虫就是不动的,是死的,去挖出来,挖一点他就少一点,根本不会逃不会跑。
其次蝗虫在幼虫之时,会爬,但还不会飞,只会爬和跳跃,这时捕捉也比较合适。特别是在早上,蝗虫翅上有露水,跳跃的能力更差,捕捉更易。
“我们要打一场地道战,河边、田间、地头,在蝗虫多的地方多挖沟坎,然后晚上放火捕蝗。”
“还有,现在就要督促地方百姓,都出去挖蝗虫卵。挖出来的虫卵可以交给官府,用来交换救灾饼。”
“鼓励百姓多养鸡养鸭,赶到田间河边去捕食蝗虫。”
李超起身,手撑在桌上。
“诸位,这是一场持久战,一场生死存亡之战,我们必须拿出所有的手段,所有的精力!”
挖虫卵,养鸡鸭,捉幼虫,甚至是烧火捕蝗,方法想出不少,但李超也还是不敢大意。
蝗虫这玩意,种类繁多,数量基数多,繁殖成活率高,分布还广泛,并且食性广泛。随便漏掉一块地方,就能孵化成数以亿计的蝗虫。最可怕的还是在于蝗虫会迁徙,每到一处,就会汇合更多的蝗虫,形成更大的蝗虫群,不断的壮大蝗虫群,最后形成席卷一切吃光一切的大蝗灾。
现在李超与其说是想办法灭蝗,倒不说是如何想办法多弄点蝗虫做粮食。
趁蝗虫吃光地里一切的青苗之前,多捕点蝗虫做成粮食。
蝗虫吃庄稼,而他们吃蝗虫!
“多建一些碾,到时把捕到的蝗虫都碾成碎末晒粉,制救灾粮。”
一石粮配上高粱、谷糠、蝗虫粉、鱼干、野菜等等,能加工出五石的救灾饼。这段时间李超在山南东十六州和买到的粮食就有五百多万石,若是有足够的蝗虫、鱼干肉干野菜干和谷糠等来加工,那李超就能拥有两三千万石救灾粮。
捕蝗,势在必行,十分迫切!(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645章 不许吐,吃下去
襄阳大牢里,一下子人满为患。
襄樊两城有名的粮商,三百余人,一下子全都被从和丰楼带到了州中大牢。牛见虎和程处默把这些原来一时名望的大户巨商们送进大牢之后,就不理不问。
任他们喊破喉咙,都见不到一个牢吏狱卒。
八月的夜晚已经很凉,各间牢房里除了一堆带着霉湿味的稻草,就再无其它。漫长的一夜,好不容易才捱过去。
到了天亮的时候,阳光从牢房墙壁上的小方孔里照进来,总算暖和了一些。
可肚子又饥又渴。
“我们要喝水。”
“我们要见李相国。”
“我要见太子殿下!”
没有人理会,若不是偶尔能听到外面的脚步声,他们都会以为自己被遗忘了。有人已经开始动摇,胳膊拗不过大腿啊。
王孝安则坐在稻草上,依然装着镇静的样子,他心里也惧。可却还是不相信李超能把他怎么样了,这里可是三百多人。全是山南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又没有犯什么错,顶多就是违反宵禁令和禁酒令而已,这点小事,李超还敢杀人不成?
天亮。
李超起床,他带着一群学生练枪。
太子站在最前面,其余的一群小孩子也人手一根定制的银枪,用力的刺击。
上官仪站在一侧,等李超练完枪才过来。
“老师,那些人在牢里喊叫了一夜,昨晚喊着要见你和太子殿下,现在又喊着要吃早饭呢。”
李超接过毛巾,擦了擦汗水,轻笑着道,“他们想吃早饭,那就给他们送去。嗯,一人一块救灾饼子,再一杯白水。一天两顿,没多的。”
“给他们吃救灾饼?”上官仪惊讶问,这群人哪个不是一地豪强,富甲一方啊。平时不说山珍海味,各种佳肴吃遍,让他们吃蝗虫饼,只怕们不会愿意啊。
“我又不是请他们来做客的,他们现在是做牢。”李超道。
“那这些人如何处置?”
“先不用管这些人,先扔在牢里面,不用理会,也不要接触,每天早晚各送一块蝗虫饼就好了,只要饿不死就行,让他们也尝尝挨冻受饥的感觉。”
“那要晾多少?”
“先晾个十天半个月吧。”李超道。
对于这些人,李超确实不能杀。
但也不能陪着他们瞎胡闹,不收拾下他们,他们还真不知道天高地厚。
今天的早饭,是蝗虫饼,加野菜汤。
不但李超的早餐是这个,连太子的早餐也是这个,他没打算以后天天都吃这个,但起码得让大家都明白,也知道蝗虫救灾饼是什么样的。
尤其是太子,李超不希望太子跟晋惠帝司马衷一样,在灾年大臣报告说百姓没饭吃的时候,问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糊涂话来。
院里桂花树下,换过衣裳的李超跟自己的一群学生们同坐一张大长桌。
每人面前摆着一个瓷盘,来自河北邢窖的白瓷,洁白晶莹,非常精致。盘子边还摆着一副刀钗和筷子,银刀银钗,加上一双木筷,餐具非常漂亮。
“老师,我们今天吃什么好吃的。”长孙冲问。
李超摆弄着白餐巾,笑着回答道,“一会你们就知道了。”
“相国,是否现在上餐?”
李超点头。
从京城一直随从的侍从端来早餐,餐盘上盖着罩子,让人无法知道时面有什么。
盖子拿开,露出了里面的早餐。
一些黄色的圆饼。
饼干很普通,甚至放在近前,也没有什么香味散发出来。
一群小孩子大失所望,没想到早餐居然是块饼子。
“这饼有什么特别吗?”太子承乾问。
“这饼确实很特别,这是一块救灾饼,里面的材料非常丰富。”李超笑着道。
“蝗虫饼?”承乾问,“跟我们以前吃的蝗虫饼好像不太一样。”
李超点头,原来大家也吃过蝗虫饼,但那种蝗虫饼属于特制的,更用心,还用油煎,加了胡椒等调味料,当然大不一样。
而今天他们要吃的,却是标准版的救灾饼。
一块救灾饼,成份众多。
米、麦、粟、麦皮、谷糠、大豆、高粱、豆渣、蝗虫粉、鱼干、野菜干、槐叶、榆树皮、草根等,还加入了盐。
总的来说,米麦粟等粮食只占不到两成,而大豆高粱豆渣这样的辅粮占有三成,蝗虫粉、鱼干粉菜干等又占有三成,剩下的两成就是树叶树皮草根了。
除了点盐以外,就别无其它的佐料。
这样的救灾饼,绝不能说好吃,甚至连味道都没了。
因为食材多,又要考虑到保存储藏问题,因此多是采用碾粉然后蒸制再晒干的加工办法,因此最后做出来的饼,根本没有味道,味同嚼蜡。
唯一的好处,就是这种饼营养成份还是不少的,里面有粮食也有蔬菜植物又有蝗虫粉鱼肉干粉等。
这样的搭配还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仅吃糠,那么会有很坏的后果,可能吃了拉不出。
总的来说,李超的这个救灾饼配方,还是较为科学的。起码吃不死人,而且还有比较好的抗饥甚至是保持营养的效果。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味道。
不过李超也没办法,趁着灾荒还没爆发开来,提前打算,把手里不多的粮食,配和各种材料,加工出更多的救灾饼,总比现在吃粮食,然后以后只能吃糠、吃树皮、吃草根强吧。
甚至饿的厉害了,饥民只能吃土充饥。
观音土没营养,只是人饿到极致的时候,胃更难受,需要有东西能填满胃,可实际上胃对于那些糠啊土啊根本无法消化,因此顶多是多活几天,然后就会胀死,或者营养缺失而死。
现在这个救灾饼加入糠啊树皮这些,其实也没有什么营养,这东西就是为了骗骗胃的,让人有个饱的感觉,可以少吃一点。
如果光吃点粮食做的粥,是不够的。加入其它各种材料,起码也还能作用。尤其是蝗虫、鱼肉干还有草根树叶这些多少也能有点营养的。
李超拿起饼,咬了一口。
一口渣。
太子也拿起饼,低头看了好几眼,才咬了下去。
长孙冲等看着李超二人一口一口的嚼着,问,“这饼好吃吗?”
承乾一边吃一边道,“味道还不错的,你们试试。”
长孙冲听了,信以为真,拿起来也咬了一口,结果嚼了两下,扭头就吐了。
“给我的这块饼是坏的,一点味道也没有,全是渣!”
其它几个孩子一吃,也都吐了。
李超瞪了他们一眼。
“这是救灾饼,味道就是如此,不是坏了。到了饥荒之时,能有这样一块饼吃就得谢天谢地了,你们还挑。今天这饼都得吃完,一口也不许吐掉,谁再吐一口,回头罚抄三字经一百遍!”
一群小家伙全都皱眉苦脸的看着手里咬了一口的饼子,都快哭出来了!
感冒了,躺了一天,晚上还是十分难受,现在一边喝着红牛一边码字!求月票!(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646章 调兵待命(求月票!)
襄阳北面。
淯水河岸,一大群百姓正扶老携幼沿河南下。上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满十岁的孩童,甚至还有在襁褓中的婴儿,他们步履蹒跚的南下。
李超到达襄阳,山南开始有游民出现了。
秋旱持续,久旱无雨,许多庄稼已经旱死,只剩下靠河的地方,还有些有水井的地方还在勉强维持着,可庄稼也在一天天的枯萎着。
一些本就贫困的家庭,当庄稼旱死,家中又没了什么存粮后,便开始另想办法了。一些有经验的老人,便开始带着家人趁着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开始拖家带口的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投亲奔友,准备离开家乡,躲过这场大灾。
还有些人无亲可投,便也只能带着家人,带着仅剩下的一点粮食,向着南方而去。
“相国,邓州、唐州来报,已经发现不少零星灾民进入境内。”
正在处理公务的李超听了,抬起头来,长叹一声。
该来的还是来了。
旱灾、蝗灾,不管是什么灾,最终都会是饥荒,而饥荒最怕的就是流民。一旦饥民走出家乡,开始流动起来,那比蝗灾还可怕。
蝗灾一汇集起来,是走哪吃哪,吃掉所有的庄稼,甚至是树叶青草。
但饥民流动起来后,更加可怕,因为他们不但会走到哪吃到哪,而且极容易暴动。为了吃的,他们会无视一切纲理伦常,一切律令法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