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古所未有啊。”
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对李超来说,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现在襄邓那边的人少地多,田价也便宜。
朝廷选块地方建新都,以这个时代朝廷的办事方法,哪需要什么本钱啊。征用土地,迁移百姓,给他们置换点田地就好了。
朝廷搞个规划,这新都城可就寸土寸金了。永远不用担心新都会没有人,到时宫廷、京城各官衙,还有那些军队、以及这些官员家眷,都要迁到新都来。这么多人,当然需要会很大,商人岂会不来。
有了大量的人,就需要很多房子。有了生活物资的需求,就会有市场,到时就会需要很多的市场、商铺等。
建住宅、建市场、建商铺,土地能百倍的增值,朝廷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建,承包或者直接卖给商人去建,都是省心又赚钱的。
用这些方面赚的钱,再请商人工匠来营造皇宫、皇城,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远啊,你真有把握,只要三五年时间,就能营建好一座新都,而且还不花朝廷的钱?”
“只要陛下肯支持,就是赚钱也不是没可能的。”
“赚不赚钱无所谓,但朝廷确实没有钱来营建一座新都啊。”
“陛下要是信任我,交给我就行。”
李世民打量着李超,总觉得李超此举有些过于刻意。提起建新都,现在还主动招揽这个差事。
“文远,你不会是想跑山南去偷懒吧?”李世民问。
“陛下你这是冤枉啊,谁要是自信能够不花朝廷一文钱,在三五年内,营建完成一座不输长安城的新都,那我拱手让贤。”
“文远,你可别吹牛!”长孙无忌在一边道。
“就是,话先别说太满啊。”
“你究竟行不行啊?”
李世民也被李超那话给弄的脾气来了,你这话也说的太满了。
“文远啊,你这是要立军令状啊!”
“立军令状也无妨!”李超一副很欠揍的模样。
最近在京城呆了一段时间,李超也发现了,李世民好像无意让他回朔方的意思。之前还说需要李超在朔方镇守五年,结果转眼就把李超天天按在京城了。
朔方节度使、京光尹、兵部尚书三个要职都没撤,可却不让他实际理事,倒是顶着一个检校尚书左仆射的加衔,和一个平章事的衔头,整天跑政事堂里议事。
倒是成实际宰相了。
这个结果,李超也是有些无奈。
入朝为相,倒也没什么,毕竟宰相又不是他一个,八个呢。可老爹说的也对,他年纪太轻,过早的呆在中枢,也不是个事。
还是地方上要轻松一些,朔方节度使可能没法再回去当了,那就换个地方。
正好,营建新都,李超觉得对于大唐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上,李渊李世民就经常跑洛阳就食混饭吃,李治武则天更是干脆以洛阳为新都。到了玄宗之后,长安城还几次被攻破,天子经常要逃跑,这也算是破纪录了。
到了晚唐之时,长安的天子天天东望,等着东南的赋税入京。
长安虽是数朝古都,可确实还是无法适应大唐的格局了。
去山东营建新都,混个三五年,既轻松又悠闲,挺好。
李世民望着李超,总觉得李超是要跑外地去偷懒。可李超说的也确实很有诱惑力啊,不用朝廷出一文钱,三五年时间就要给朝廷营建好一座崭新的都城,这太诱人了。
ps:推荐好友必火的新书《都市最强装逼系统》,作者名就叫“必火”,真的是一本从笔名就开始装逼的超级好书!
再推荐朋友一本科幻的书,《骨子》设定是重生废土,有变异生物,但不是废土文,主要还是人类之间的争斗……
唐朝好地主 第546章 新闻发布会
李世民吃了一顿农家饭后,又带着宰相们回京了。
中午吃的是炭火小鸡炖蘑菇,李世民走的时候嘴里叼着牙签,十分满意。
李超躺在庭院前大树下藤椅上乘凉,李承乾也搬了张藤椅躺在一边,李世民走的时候又没把他带走。李超看这小子,还有几分暗自得意,似乎在灞上已经玩的乐不思蜀了。
风虽然有点热,但吹的还是让人懒洋洋的。
李承乾手里还拿着根卤鸭脖,啃的不亦乐乎。那鸭脖加了不少茱萸调制的辣油还有麻料,吃起来又麻又辣。李承乾一开始对李家这种食物也是一脸鄙视,可吃了一回之后,虽然辣的不停喝水,可却不舍的停下来。
如今,李承乾每天都拿着李家的各种李记熟食胡吃海塞。今天兔头明天鸭脖子后天鸡脚再后天酥炸蟹再大后天辣条五香豆干
老爹走了过来。
李超见李承乾依然啃鸭脖啃的高兴,拿扇子拍了他胳膊一下。
“没看到我爹来了,让座。”
“那是你爹,凭什么让孤让座。”
“你已经跟我女儿订婚,女婿顶半儿,我爹,那就是你丈人的爹,你难道不应当让座?”
李承乾无奈的起身让座,然后蹲到一边树顶下继续啃鸭脖子去了。
“你真要去山南?”
“嗯,我是这样想的,陛下刚才也答应了。估计等阿丽纱她们生产过后,我就正式出京了。”李超说。
老爹疑惑的问,“你真有本事不用朝廷花一文钱,五年时间就营建起一座新都?”
“军令状都立了,当然有把握的。”
“营建新都和建普通的城池可不一样啊,不说别的,这宫殿得气势宏伟,其用料都极为讲究啊。许多大殿的柱子,那都得是极好的木材。当年炀帝营建洛阳的时候,好多木料,都是从蜀中砍伐,然后顺大江而下,到了淮南再又上岸,往北运,一根上等的大木,可谓是费尽周折的。还有建造宫殿所需要的石材,好多也是得费尽周折开山取石,然后辛苦转运的。为什么说营建宫室是劳民伤财呢?就是因为耗费大啊,为了一根木料,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人。为了一块石头,也需要数百上千。”
李超笑着道,“这个我自然是明白的,不过你老放心,我心里有数的。其实建筑宫殿,也不一定就要那种几百年上千年的大木的。更不需要费时费力的去蜀中砍伐,费尽心力的运输。”
老爹连忙道,“宫殿那么大,没有几百上千年的大树做柱,如何能行?”
“我有替代的办法,用水泥加钢筋,直接浇筑出千年树木一样的柱梁,然后外面刷上漆,就一样了,还能比木头更结实,不怕烧也不怕蛀。”
“水泥?钢筋?”
老爹糊涂了。
“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建筑材料,有了水泥加钢筋,可以直接浇筑出千年柱梁,也能浇出巨形石块。能省时省力还省钱!”
“我是听不懂你的这些了,也弄不明白,不过你自己可要把握好了,莫要留把柄给人。以后军令状还是少立点,离开朝堂去山南呆几年也好。”老爹道。
营建新都的消息,李超要求严格保密。
保密主要还是为了比较顺利的在山南襄邓之间选好新都地址,然后征地移民。
襄邓,也就是襄阳和邓州一带,放在后世,那就是在河南的南阳盆地,这里处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汇地带。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六次迁都襄邓之议。
第一次,是北魏武帝元修曾有迁都,以避高欢将入洛阳之意。元修打算迁都荆襄,后大臣建议迁都长安,后元修西迁长安,于是西魏开始,第二年,高欢入洛阳,建东魏于邺。
而第二次,是李渊打算避突厥之威胁,迁都他处,最后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在山南一带,选襄、邓之间可居之地,以建新都。因李世民力劝,未实行。
第三次,则是唐末昭宗李晔时,有大臣提议迁都襄邓,说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唐昭宗有意千都,但因为朱温的牵制最终未成。
第四次,则是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因金兵南下,将渡黄河,犯东京。宰相等人欲奉皇帝出逃襄邓,以避金人锋芒,可后来为京师留守李纲驳之,出逃襄邓事止。
第五次,是南宋高宗时,金兵逼近,高宗欲移巡以避锋芒,当时朝臣也多议论避襄邓。
最后一次,则是金哀宗时,蒙军围汴梁,金哀宗也是打算退往襄邓一带。不过最后未成,国亡身死。
虽然最终襄邓一带未建过都,但六次迁都襄邓之议,也说明襄邓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立都之所在。
晚唐、北宋末、金等欲迁未迁,最后国破。
从形势上来说,邓州背依秦岭巴山,面向江淮,可以屯重兵,退可守,进可攻。依托关中和巴蜀两个天府,和一条江汉运漕大干线,有兵源,有粟资,尤为重要的是,邓州实为中原,天下中心。
其实历史上虽有六次议而未成的迁都打算,但邓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四次建都。
禹都,夏朝时期的邓地,不仅是邓国都城,还是夏朝的国都。邓州还曾是邓国的都城,以及楚国的别都。
明末的李自成曾经在襄阳建新顺国,改襄阳为襄京。
南阳盆地,居于天下中心,四通八通。
往北,是洛阳,往南是荆州。西北是长安,东南是江夏,西面是汉中,东北是中原地区。不论往哪个方面,都是一方的中心。
当年西汉立国,以长安为都城,建立的是关中本位制度。
后来的西魏、北周,其实都是关中本位制度,他们一开始实际的控制力都只是在西部,对于关东地区,尤其是遥远的东南地区,掌控力其实是很薄弱的。
关中本位制度,说白了,就是关起门来发展关中。
杨广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因为隋一统南北,天下重新一统,长安做为这个大一统的帝国的中心,已经有些不够了。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交通没那么发达,通讯也不发达,长安居于西北,距离东南东北,那真是隔着千山万水。
而且关中虽号称八百里秦川,但关中平原也确实才八百里而已。
八百里的平原,算的了什么啊。关中的周边,又缺少较好的农耕区,黄土高原等地形,使得这里限制很大,隋唐时关中的人口已经达到上限了,人口过多,对于关中水土等破坏越来越大,粮食等物资的缺口也越来越大,随便一个灾情,皇帝就得带着朝廷官员和军队去洛阳就食。
而如果建都襄邓就不同了,先不说南阳盆地比关中平原大的多,而且南阳盆地四周,那都是产粮区啊。关中平原、江汉平原还有中原地区等等,新都能承受更多的人口,四周转过过来也是相当方便的。
长安的商人们消息灵通无比。
李超虽然要求皇帝和宰相们不要透露迁都的消息,但这件事情经手的人还是很多,最终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
李超虽然还呆在灞上。
可已经有许多人前来拜访了。
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来拜访的,多是些有背景的商人,或者说干脆就是那些名门豪族的家仆管事们。
营建新都啊,这多么大的一个工程啊。
听说皇帝把整个工程交给了李超来管,而李超更号称不用朝廷一文钱就能在五年内建起一座新都。
商机,许多商人都闻到了商机。
听说不少贵族已经派人去襄邓一带买田置地去了。
现在那边是宽乡,人少地多,地不值钱。可一旦新都建在那边,那边立马就会热闹繁华起来,那时田地还不得成倍的升值。
“这些人!”
前来检查太子功课的马周跟李超谈起这事,不由的摇头。
李超却只是笑了笑。
“这算不了什么,他们要买地,也不是就能买的到的。我早向陛下请了一道旨意,襄州、邓州两地内,五年之内土地不许交易,百姓如果想卖地,只能卖给朝廷。”冻结土地交易,一道旨意的事情,却能大大刹住那些人想要投机的做法。
有钱你们去投机买什么地啊,都来跟着我营建新都啊。
“相国,外面又有几勋贵家的管事前来拜见。”管家来报。
“相国,是否需要小的去挡下他们?”
李超想了想,“这样吧,你去跟这些来拜访的人说下,就说在三日之后,我将在这里,灞上李镇,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到时会详细说明营建新都的事项,到时也接受大家的提问。若有意者,可到时前来参加。”
“新闻发布会?”马周都不由的对这个词感觉陌生和不解。
“就是把那些对建新都感兴趣的商人们都召集起来,然后谈一谈建新都的一些情况,通报一些消息,嗯,就这么简单。”
马周半信半疑。
“真的只是通报消息,而不是劝捐之类的?”
李超听了马周的话,也不由的苦笑摇头,“劝捐?你看我是那样的人吗?我既然不需要朝廷的钱营建新都,肯定也不会给商人百姓胡乱劝捐加课的,真的只是跟他们通通气,接下来看看谁有意一起合作的,到时再进一步详谈。”
“总之,我不但不会向商人们劝捐加课,我还是给他们送钱去的。”
“送钱?”
“我带他们赚钱,不也就跟送钱一样嘛。”
唐朝好地主 第547章 看热闹的李渊
三天后举行新闻发布会?
那是什么东西?
确定不是募捐会?
从霸上李镇返回的商人们,很快就把钱管家转达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长安。
长安城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各个行会、商会里,商人们都在议论此事。而京中管大豪族名门,也有不少人在关注议论着这件事情。
“你们听说了没,陛下已经下旨禁止襄、邓两州五年之内的所有土地交易了,要卖也只能卖给官府,想买却门都没有。”
“这事就奇怪了,居然还有这样的诏令。”
“有什么奇怪的,先前不就说要营建新都嘛,看来这事情是成了。”
“营建新都,建在襄邓?那算是什么鬼?要迁都,也应当是迁洛阳才对吧,襄邓有大城可迁都?”
“不是直接迁,是要先营建一座新都。”
“在襄邓选个地方,从头开始,建一座崭新的都城?”
“我去,这是大手笔啊。”
“不是说早先太上皇时议迁都,但当今强力反对了吗?”
“是啊,听说当时还是李相国向陛下力陈反对迁都的理由的。想不到,彼一时,此一时。这转眼间,李相国居然是那个再提迁都之人,而更让人惊奇的是,陛下居然还同意了。”
“真的已经同意了?”
“还什么真的假的,你没看到这道禁襄邓五年内不得土地交易的诏令嘛,这还不明显也吗,这明显就是要建新都了啊。”
“可这李相国三日后的新闻发布会又是什么东西?”
“这个暂时也不知道,不过咱们李相国向来新鲜花样多,明天有半月谈发行呢,我估计报纸上肯定会吹吹风的,到时记得买一份看看就差不多知道些了。”
“你去不去?”
“去肯定是要去的,不管是怎么回事,都得去听听嘛。如果是别人,我还要考虑一下,但既然是李相国的这个什么新闻发布会,无论如何都要去捧捧场的。”
“捧场?我看你老杨是跟着李相国偿到了不少甜头,急着去抢好处的。”
“哈哈,既然都知道了,那你还说这么多干嘛,到时一起去就是嘛。”
“万一这个新闻发布会是个募捐会呢?”
“那又何妨,李相真要开那个品,多的不说,我肯定会尽力出一份的。”
“要是真的在山南营建一座新都,你们觉得这里头有机会吗?”
“肯定有的。”
“我也觉得有,尤其是主持营建新都的可是李相国啊,你看李相过去建洮州城、建江心市,建宁武城,那些商人可都是得了不少利啊。”
“是啊,若是李相把建宁武那套用来建新都,那还真的有甜头,就怕不一样啊。”
商人们现在对于李超都有点盲目的信任,甚至有不少的商人,都把李超当成那财神爷来拜了,让匠人制了李超的小铜像小石像小木像什么的,随身带着,早晚拜几次。
没办法,点石成金之名太盛。
在洮州,开江心市,打通西南丝茶商路,现在这条商路,让多少商人发了财。而李超后来收复朔方,又建了宁远、镇远、麟州三个边市,连带着西域丝绸商路也通畅了,还跟突厥人谈判达成协议,现在中原商人也能再进入草原,深入漠北等地交易了,哪怕是本钱小的商人,可只要肯吃苦,胆子大,往草原上去交易一次,也能赚上不少。
几条商路,几个边市的火爆,甚至都带动着中原的许多作坊火爆起来。
如今南方到处都是新建的茶园、茶庄,种麻栽桑的面积多了起来,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到处都纺织。甚至一些商人,已经开始学李家一样,搞起规模化的工坊,置办大量的织机,请来许多少女,大批量的纺纱织布织丝。
大量的丝绸、布匹,制成后交给外贸商人收走,运去边关。
李超,确确实实的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对于商人们来说,李超这位朝中重臣,那就是他们的朝中靠山啊。
当然,也有不少御史弹劾李超。
消息一出来,这些人纷纷风闻上奏。
弹奏李超是瞎折腾。
长安城才兴建不过几十年,现在又去营建一座新都,这有半点必要吗?他们只听说李超说不要朝廷的钱就能营建新都,也不去想李超究竟如何能做到,反正他们自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到,一口咬定,李超肯定是要搞加税加征,然后强征百姓服役劳作。
劳民伤财。
一条条的罪状,全都往李超身上甩去。
“李超不务正业!”
“当追李超之罪。”
“出尔反尔,当初反对迁都者李超也,如今提议迁都者,亦李超也!”
甚至不少和尚都跳出来抨击李超。
说什么这啊那啊的,反正就是说李超这人怎么样怎么样不好。
柴绍更是毫不客气的直接上阵,他上万言奏章,称:“李超确实曾有功于朝,但李超仗着有些功劳,就目中无人,胡作妄为。逼迫僧尼还俗,抢夺寺产,如今又要迁都,完全就是想一出是一出,根本没有考虑到朝廷、考虑到社稷。如今天下外患外息,内部也未安稳,正是需要休养生息,恢复民力之时。李超却要营建新都,大兴土木,这不是祸乱国家是什么。新都一建,到时必然又是百姓负担沉重,置民于水火也....”
李世民看到这封奏折,一脸阴沉。
不论是佛寺整改,还是要营建新都,这些都是经过他同意了的。柴绍这么一通话,岂不是含沙射影?
那些佛寺早已经庞大的令人触目惊心了,和尚们比朕还富有,比大唐朝廷还富有,这难道正常?
柴绍堂堂大唐贵族,还是兵部侍郎、大将军,难道连这么浅显的东西都看不明白?还是说,只是因私废公,因为私人恩怨,而故意攻击李超?
李世民把柴绍叫到了宫中,当头盖脸的臭骂一通。
然后让柴绍暂时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兵部就不用他去管事了。
太极宫。
李渊跟裴寂、封伦抢地主呢,听裴寂说起外面的这些风言风语,一张满是褶子的脸堆起笑容。
“朕也是奇了怪了,这个李三。当初就是他跟皇帝说不要迁都,迁不得,这样那样的。现在好了,这皇帝也才继位几个月而已,他却又喊要迁都了。不过我倒是很好奇,这个李三,要如何不用朝廷一文钱,就在五年内把新都建起来。”
封德彝抓了把好牌,笑着叫了地主。
“还能有什么办法,估计也是老一套。找商人募捐一点,找各大豪门再劝捐一点。剩下的,摊派。”
裴寂摇摇头,“李超肯定不会是这么简单的,真要这样,谁不会?而且谁敢这样逼捐摊派?李超肯定是还有两手的,我估计啊,肯定是他在陇西和朔方的那些招式。规划设计新都,等规划一出,招商人来承建,分成一个个小项目,先让商人们垫资修建,然后这边李超就拿着设计图纸,就指着纸上的那些房宅、商铺啊开始卖钱了。”
李渊哈哈大笑。
“能拿着图纸,把房子商铺先卖出去,这也是一种本事啊。你们还别说,这天下商人,如今还真的就信他李三。李三这个名字,在商人中信誉可是非常好的。”
裴寂也是叹气着摇头,这方面太上皇说的对,那些商人就是信李超。这也不奇怪,李超能带着商人赚钱啊,赚了几次之后,商人自然也就信李超了。换朝廷任何一个官员,谁有这样的信誉?
“这么说,李超还真能五年内,不费朝廷一文钱就把这新都营建起来了?”封德彝有些不爽的道。
自己整天只能陪着太上皇打牌,吹拉弹唱,聊以度日,倒是这个李超,日子过的滋润的很。
“方法是不错,但要说五年内营建起一座新都,可是很难的。要建起一座新都,也许可以,但肯定很紧,任务很重。不说其它,光是修建宫殿的那些木材和石材,就得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到时侯,宫殿也许五年内修起来了,但宫殿下压着多少尸骨可就说不清楚了。”
“李超若真敢那样做,那他可就离死不远了。”裴寂冷哼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