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好地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从蜀中、山南、江淮、河南、河东、河北、江南等地运粮入京,这些都是民间商人在转运粮食,是民间商业行为。
哪怕是隋朝最繁华的开皇中后期,一旦关中遇饥荒,皇帝也得带着官员军队去东都就食。大量关中百姓得跟着出逃。
为什么?
隋朝的粮食很多啊,几大粮仓,粮食堆的都吃不完,隋末战乱,反军随便抢个粮仓,都能得到够几十万人的粮食。
这里面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就是粮食运进关中非常困难,特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陕州一段。这里无法行船,关中有渭河河段,陕州下游有黄河河段通航,甚至河南河北都有运河,都直通扬州了。
可陕州那长长的一段,根本无法行船,粮食船运到这,只能转为陆运。车拉肩挑,粮食毕竟是很沉重的,一石就是百多斤,一百万石,那就是起码一两百万个粮包啊。
因此,就算是隋朝天下太平的时候,东南粮食都满仓了,洛阳边上都好几个大粮仓,堆满了粮食,可平时一年也顶多能往关中输个百来万石粮食,另外依靠民间的商人的力量,还能再输个一两百万石。
也就到了极限。
每年关中得依靠关东输入一两百万石的粮食补充。
可一旦关中遇灾,一两百万石粮食就不够了,但再多却又无没有能力运输进去。于是乎,皇帝只能带着百官带着将领带着自己的宫女内侍,带着老百姓,浩浩荡荡的来河南就食。
其实河南也产不了那么多粮食,但河南存了许多粮食,有许多粮仓,修在黄河、运河边上。
去年唐朝打了好几仗,虽说平定天下,但也折腾的够呛。好不容易灭了那些反王,抢回来的那些粮食,平抑物价,再打几仗,也光了。
朝廷无法向百姓供粮,只能靠粮商们的粮食,但粮商还想要作死。
口口声声说没有粮食了。
结果李超来了个釜底抽薪之计,耍了一回流氓。打着搜查乱党之名,搞了个突然袭击,各家粮商的存粮全都落入了李超的手里。
五十多万石啊。
这还只是粮商们手里的粮食,还没去弄那些大族豪门家里囤积的粮食呢。
不过李超见好就收,五十多万石,够撑过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了。再过几月,就是夏收。
况且,这段时间,也还能从关东陆续往长安运粮呢。
“五十多万石粮食?”
东宫,李世民正在试穿着龙袍。
还有三天就要登基,李世民越发忙碌起来。龙袍很华丽,是宫女们赶制出来的,但穿在身上并不是很舒服。
听到李超三天就弄到了五十多万石粮食,李世民也是惊讶无比。
“这些该死的家伙,口口声声说没粮,想坐看长安断粮,想看朕的笑话啊。”
“早有预料的事情,这还只是查了那些粮商,要是我们把整个京畿查一遍,翻出一两百万石粮食都不稀奇。”
事实上,普通百姓家里也许无隔夜之粮,但那些名门贵族,却有很多粮食。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大地主,地多,粮食自然也多。他们可不会和普通百姓一样,家里没隔夜之粮,他们会囤积不少的粮食,尤其是如今还是刚经历战乱之后,谁家里没点粮食?
就李超自己家里,也存着上千石粮食呢。
“殿下,我是这样打算的,这些粮食取来的时候,我都拿了账本的,有详细的数字,也都统统登记造册了。这粮,算是朝廷借的,等夏粮、秋粮下来后,再由朝廷给他们开具单子,让他们自己到河南去取粮,我们还可以计算点利息,多给他们一点。这,也算是他们对殿下,对我大唐的支持了。”
李超的这个借,可是要伤很多粮商的心的。
毕竟他们这个粮囤在那里,京畿缺粮自然就能卖的越贵。而李超却借走了,然后要到今年夏秋两季收获之时还粮,却还得让他们自己到洛阳去接收粮食。
洛阳的粮食哪怕加了点价,能跟现在借走的粮食是一个价值吗?不说得拖上半年,资金积压,而且价格也变动,而且洛阳的粮食价格和长安的粮食也相差很大啊。
李超哪怕给他们加点利息,这些人也得亏上一大笔。
不过李超也只能这样,朝廷没粮,才会找他们借。而且李超也没钱付,朝廷的太仓国库其实空虚的很,五十万石粮食,哪来的钱支付。
“嗯,就按你说的办,给粮商们开张收据。”
李世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便赞成了李超借粮打白条的法子。
“殿下,粮食宝贵,臣打算在长安设立几个售粮点。给百姓定量供应,按户口人数供给,这样能保证大家都能买到粮。”
好不容易才借来的粮,要是不好好管理,随便放到店里售卖,估计肯定又要被那些奸商、权贵们低价买走。
李超可不想再借第二回粮。
第一次代粮商们借,还好点。若是弄的必须找权贵们动手,那可就不是很明智了,李超不想跟所有的权贵们为敌。
“殿下,我们还可以趁这次发粮的机会,顺便摸清长安的户籍底细,把那些隐户等也给查一查。我们发粮,按户籍供应,有户籍的,自然按量给,没有户籍的,则不能供粮。要粮也行,登记入籍,然后发粮。那些家里有奴仆的也一样,要给奴仆领份粮,也一样得把奴仆到官府登记,然后能领粮。”
“借这次机会,我们仔细摸一摸长安的人口户籍情况。顺便,我打算推行在洮州实行的保甲制度,让长安百姓五户为保,十户为甲,保甲联防,联防联坐,相互监督。”
要控制一个几十万人口的长安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掌握户籍人口,这是极关键的一步。
连长安城里有多少人,有多少黑户都搞不清,大量的黑户存在,这必然会让官府的掌控无力。
现在,有了五十万石粮食在手的京兆府,手里无疑有了许多筹码。
在这段时间搞一个按量供粮,把供粮和户籍挂钩,让京兆府有个好的切入点。
“很不错,你总能想到这些好的点子。朕看朝廷的户籍,也是相当的惊心。大唐居然只剩下了三百万户,一千五百万人口,二百三十万课丁。平均一户一课丁,都还没有达到。隋时可是有近九百万户,近五千万人口,短短十余年时间,不可能就损失了三分之二还多的人口,这根本不可能,太多的隐户了,大量的百姓丁口,都进了世家豪门甚至是寺庙道观名下,成为他们的奴仆佃户,而不是朝廷的子民。”
这些人在挖朝廷的墙脚,在吸大唐的血。
可是现在要搞个人口普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世家肯定会极力抵触。
李超现在提议在长安摸摸底,这让李世民看到一个破局的契机。先在长安试试水,看看情况,试试反应。
再来商议应对之策。
“三郎,你先前在洮州,一个边疆偏僻之地,半年多的时间,却弄出了十余万人口,孤很惊讶,很震惊啊。洮州没有隐户,没有逃丁,也没有什么枉顾国法的亳强大族。百姓都登记在户籍,田地登记在册,半年时间甚至为朝廷上缴了几万贯的财税。”
大唐有三百多州,一千多县。
洮州,只是一个普通之极的边州而已。而李超,却让洮州成为大唐去年最耀眼的州。
“三郎,京兆尹管着大唐二赤二十一畿,共二十三个县。这是几乎整个关中平原,最肥沃的膏腴之地,孤把它们都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给孤更多的惊喜!”(未完待续。)
...





唐朝好地主 第445章 一门三公
“哥,这钱太多了。”
“钱多还咬手啊?”李超瞪了牛见虎一眼。
“钱多倒是不咬手,只是真没想到,咱这肥料厂还真能赚这么多钱。”
务本坊,西北隅,赵国公府。
长安城的坊,其余都差不多,最北边的各坊面积最大,中城区的坊面积最小。俗话说东贵西富,李家所在的务本坊紧挨着春明门大街,北面就是皇城前的广场。坊虽然不如东西两边的坊大,但坊内有国子监,也算是不错的地方。
尤其是如今这坊里还住着玄武门六位首功功臣中的三个,因此使得务本坊最近房价是蹭蹭蹭的上涨。
李府已经把后面的那片宅子全给纳入了自家,这是皇帝御赐,将作监亲自出面建成了花园。
李超对这片后花园很满意,时值三月初,可后花园里却成了一片花海。要看花,都不需要出门,家里都能看。
今天牛见虎四个上门来拜访,主要还是来感谢下李超。
因为李超上次玄武门一直把他们四个带身边,这四个家伙现在人人都封了个伯爵,还居然是个百户实封伯爵。另外今天大舅子崔琰也在,他也沾了李超的光,升伯爵了,实封百户。
李超老爹李铁枪,玄武门当天,一直为李世民守着他老婆孩子呢,因此论功,也授了个实封郡公,通前共三百户真封。李超估计这里面有他的一些功劳,要不然光凭老爹也不可能直接从伯就升到了郡公,三百户,这可是很高的封了。
李世民这次是真的很大方,一口气封了一百零多位实封贵族,虚封的更是封了三百多个。简直是封了一样,但随着封赏的颁诏,新的封爵规则也出来了。不管虚封实封,首先都能分到一份永业田,这份爵位永业田还是标准爵位永业田的两倍之多。
一个国公本来是四千亩爵位永业田,直接就能封八千亩。
一个县男,本来只有五百亩,也直通能得到一千亩。
而实封贵族们,封户换永业田,一户换五十亩。
一开始,不少人都兴奋的差点尖叫。这太子也太豪爽了吧,不过看到后面的备注时,大家又有点傻眼,因为这些永业田,全都要抽签,但不管怎么抽,都是在大唐的边疆各地。
过也正因如此,所以这次才封了这么多实封、虚封贵族,爵位还都封的较偏高。
李超他们六个并列第一的玄武门首功之臣,都封了国公,李世民还嫌不够,这次又下了道诏书,六位玄武门第一功臣,各赐一子郡公爵位。
还是实封郡公爵,三百户真封。
长孙无忌房玄龄他们都有儿子,李超儿子还有娘胎里呢。但李世民不管,爵位已经封了,李超有妻妾四人怀孕了,若正妻这次生的是儿子,那就正妻儿子封郡公。若是正妻没生儿子,那其它妾侍生了儿子,谁先生,谁的儿子就封这个郡公。
李超儿子的爵位封号都有了,临洮郡公。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这一手,确实让朝野上下都振奋不已。一次性大封了四百多个贵族,简直就是普天同庆啊。
虽然实封没有以前好了,但毕竟实封的人少,而且这次明显封的较高,因此最后大家也就都接受了。
唯一不太高兴的,还是李家的那些宗室,他们爵位没升,可永业田、食封丁税这些要换成边疆的永业田。
现在李家是一门三爵,一个赵国公,一个上洛郡公一个临洮郡公。
如今大唐的大大小小一千多贵族,都在等着抽签呢。
按新出来的封爵规定,不管实封虚封,爵位大小,都要抽签。抽到哪块边疆,那么再时再在那里抽自己的封地。
陇西、甘南、河西、燕北、代北、辽西、以及岭南、剑南等许多边疆之地,各有不同,谁也不知道自己抽到的那一块就更好。
反正看运气,但大家也想早点抽下这个签来,看看自己运气如何。到时也能早点安排人过去看看,顺便看能不能经营起来。
其实不少人也想透了,比较原来实封的贵族相当少,一二百户实封已经较难得,一年算下来也没多少租税可收。现在爵位封的高点,实封给的高些,地多给些,就算那地不好,荒着也无所谓。
毕竟贵族又不只是那点实封租赋的好处,贵族的好处主要还是特权。比如免课,比如子孙承荫出仕,比如封妻封母,追赠先人等等。
反正拿到一个贵族爵位,得到的好处远不止那点采邑封户收入,那仅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好处。
一个原来的开国子开国男实封贵族,和一个现在的开国侯开国县公,哪个更有吸引力,大多数人都宁愿选一个开国侯开国县公。毕竟以前的制度,实封太难,而且还得降等袭封,甚至有的虚封还是个终身的,子孙降等袭爵,一般实封采邑也很难继承,得要特旨。
现在太子给大家封这么多贵族封号,其中就有一项,实封贵族多是世袭罔替,能够代代承袭的,那些永业田也不会收回。
而虚封的爵位,也可以降等袭爵,同样能够直接由子孙承袭永业田。
总之,反正太子给的好处很多,让步也不少。贵族们得到的好处也不少,因此便也就不再纠结那点禄米、封户租赋收入了。
反正对于这些贵族们来说,要赚钱的机会实在太多。
新晋为开国伯的牛见虎五个,年纪轻轻,他们就不在意百户真封的那点租赋。他们光是给李超做白酒的大区经销商就赚了不少钱了。
何况,李超刚刚告诉他们,他们的长安肥料厂,居然也有这么多的分红。
“其实呢,肥料厂现在口碑已经打起来了,几千贯的红利确实不少,但也不算多。我们这个产业,前景无限好。朝廷已经打算明年努力推广肥料肥田,以提高耕地粮食产量。这是我们的大好机会,我打算今年就不分红了,咱们把红利再投入到生产规模的扩大上去,多招人,多收肥,多加工肥,也把销售区域扩张更大,把肥料卖的更多更好。”
灞上张家沟去年梯田的丰收,可是着实震惊了关中的百姓,连朝廷的官员都惊动了。没半分,这年头,你们一亩地多收个一两斗,都足以得到官府重视,甚至是批红挂彩的奖励,让你去推广传播经验了,何况还在灞上种出了水稻,还产量如此之高。
简直是颠覆他们的认知。
就算今年李世民不上台,李渊也一样会让朝廷全面推广肥料。
“哥,我们都听你的,要不咱们把醉仙楼的红利也拿来投入肥料厂。”
去年,李超刚弄肥料厂的时候,这几个家伙可是嫌弃的很。根本不信这东西能有什么前景钱途。
但现在,事实说话。
“你们舍得投钱是好事,不过我打算建一个种子厂。”
“啥种子厂?”
“就是专门优先种子,麦种、稻种、粟种、豆种啊这些。精选出最上等的种子,然后卖给种地的百姓。”
“这个种子不都是大家自己种粮食成熟后留个种就是吗?”
“种子可也是门大学问的,种子好,自然就粮食长的好,产量高。”
后世的农民种地,可是很少自己留种的,多是购买种子公司的种。不说别的,就一个杂交水稻,就是相当的了得。一亩地种上一两千斤稻子,自己留种,可是种不出这样的杂交高产水稻的。
李超就打算也涉足这行,慢慢来,一点点来。
可以建一个育种基地,培养出更优良的种子,精选出上好的种子,然后出售给农民,让这庄稼,一开始就更好。
不过这得是个长期项目,得慢慢来。估计钱得投不少,见效不会那么快。但李超相信,一旦做出来了,那也肯定会非常了得的。
“哥,我们也不懂这些,但我们都听你们的。要多少钱,直接说,我们都投。”程处默相当豪气的道。
这几小子,如今一个个也是身家不菲了。跟着李超,也投了不少项目,钱真没少赚。
“回去问你们老子,还有没有闲钱,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做糖买卖。”
李超对几人道。
“做糖买卖?那不是你原来卖给张尹两家的买卖吗?”
“他们把这买卖还给我了。”
“哦,这样啊,算他们识趣。不过既然这买卖都给你们了,那以后自然你们家的,我们怎么也掺一脚分你的利呢。”李感笑着道。
“放心吧,糖买卖很大的,再多些人一起做,也不会对李家有影响,相反,还会更加的赚钱。”
李超的想法也很好,糖产业很大,李超控制关键的部份就好了。比如,大家都来建甘蔗园,都来种甘蔗,甚至李超可以交给他们榨取蔗糖的技术。
他们做甘蔗,甚至把甘蔗粗加工提炼出蔗糖后,李超再直接收购,然后精炼加工成白糖红糖冰糖。
各家是最上游的部份,李家掌握的是中间最有技术的部份,自然也是最赚钱的部份。然后他还能和各家一起做糖的贸易,内销外贸。
这生意,人越多越好,加入的人越多,甘蔗园就越多,甘蔗糖就越多,李家能加工的原材料就越多,就能加工出越多的产品。
真的让李家跟张尹两家一样把这产业垄断了,握在手里,慢慢的经营,别人固然无法分润利益,可这产业也就做不大。
李超选择做大规模,多拉朋友,一起分享利益。
其实除了做糖生意,马上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意,就是盐。
上次李超已经向李世民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办法,就是加征盐税,让朝廷重新控制盐业。
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是他给李世民提供的未来盐业模式,百姓生产盐,官方收取,然后出售给商人,商人运输和销售,朝廷控制盐的生产,把产出的盐握在手里,商人只能在朝廷手里买盐,每斤盐都要加上盐税。
这等于朝廷向天下百姓加征了人头税,但并不直接向百姓征收,而是直接向盐商们征收。最终盐商们把这税,再转嫁到吃盐的百姓头上,朝廷收了税,但收税成本更低。
盐生意向来是极赚钱的,未来盐肯定会成为大唐商人们争夺的焦点。
不过卖盐不要什么技术,主要还是靠官与商的结合,李超觉得还是不急着去淌那淌浑水。
做糖生意,并不比盐生意差,何况李超还有着技术优势呢,这可是别人没有的。
2100月票,还欠11章!(未完待续。)




唐朝好地主 第446章 参奏李超
杜淹随手打开一本折子,里面全是弹劾京兆尹李超的文字。罪名还罗列的挺全,足足三十几条。嗯,比刚才那本少点,刚才那本足足列出了七十多条罪状,还有一份更加耸人听闻,足有一百多条。
若只是看这些折子,谁都以为李超是个罪大恶极的人了。
不过杜淹既然能当上大唐的新御史大夫,统领着御史台,靠的可不仅仅是他被皇帝抓走时咬紧牙关一字未吐。历仕隋朝、王世充和李唐,杜淹的任职履历可是极为丰富的。
在杨广手下时,杜淹就已经官至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佐贰。在王世充的朝廷里,也官居吏部尚书。到了李唐,天策府兵曹参军,学士,翰林学士。再到如今,秦王成为太子,他也进入御史台,成为御史大夫,还爵封安吉郡公。
杜淹在原来秦王府可是干脏活的,现在来御史台,也是专门负责搞弹劾的。但他更清楚,太子让他来东宫,不仅是信任他,也是要他来管好御史台的这群御史言官。而绝不是要被这群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要弹劾太子最信任的李文远的。
自己要是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些奏折送进东宫,甚至也跟着上折子弹劾李超,那才是有鬼了。
“我们御史台是朝廷的监察机构,诸位御史们也有风闻奏事的权力。但是,莫要把朝廷赋予给大家的这个奏事之权,肆意妄为,过度行使。你们的这些折子,你们自己信吗?”
杜淹把折子扔到一边,桌案上,已经堆满了。
御史中丞孙伏伽坐在一边,也脸色不好看。他是御史台的副长官,之前因为弹劾李瑗之事被免职,后来投行状给李超,参加科举,中了进士,然后成了李超的幕僚。因为他本就是秦王府的旧人,这次便也算是官复原职,重新出任御史中丞。
孙伏伽对于李超很了解,同时对于这御史台里的御史们更加了解。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为副,下面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一大群御史。
御史台仅仅有风闻奏事之权,却没有司法之权。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可现在这些御史全都弹劾李超,而且还罗列了这么多的罪名,这却已经不是御史本份了。
他知道御史有时为了让所奏之事引起关注,会夸张一些。
可夸张也没有这么个夸张法。
不就是找长安的粮商们借了点粮食吗?在这些御史的笔下,差不多都成了谋逆叛乱了。这样的折子他们如何通过?更不会附署。
“你们要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自己能信,那么你们自己把折子送上去,我们不会署名,更不会同意的。”
杜淹坐在那里,也是一脸鄙视的看着御史们。
他很清楚,自己进入御史台,甚至直接成了御史大夫,这些御史很不满,也有人不服。有些人弹劾李超,弄这么多大的阵仗,未必就完全是冲着李超去的,有的人肯定也是想冲着他来的。
他堂堂御史大夫,若是控制不住御史们,那他还当什么御史大夫。在太子心里,他岂不是无能,他这位子还能坐久吗?
有人弹劾李超,杜淹其实无所谓。
反正他心里也有点妒忌李三,别人想弹劾就让他弹劾。但这得有个前提,这些人弹劾,得是在自己的许可下,得是在太子的意图下。
“朝廷给大家的奏事之权,不是让你们这样用的,看看你们写的都是些什么****,你们就是这样当御史的,就是这样使用朝廷所授与的监察之权的?把这些垃圾全都拿回去,滚回去好好反省一下,再写出这样的折子,某不但不会署名,还要第一个弹劾你们渎职!”
1...196197198199200...6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