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维斯特帕列
“几道先生谬赞了,晚辈只是一时运气好,可不能和雪村先生相比。”这下沈隆可就明白了,几道先生就是严复,几道是他的字,而雪村则是徐寿的号,可不是唱歌的那位,这时候直呼姓名是非常失礼的事情,所以文人们通常用字、号、别号、籍贯地来互相称呼。
严复现在在京师大学堂担任译书局总办,负责带领众人翻译外国著作,他早年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关心英国科技发展,订阅一份《自然》杂志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看到自己发表的论文一点儿也不奇怪。
而徐定超担任的是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教习,同时他也是一代名医,所以严复看到中国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医学论文,遇到徐定超提一句也是正常的。
“贤侄无需谦虚,我虽然不怎么了解西医,可也知道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无一不是泰西的医学大家,贤侄小小年纪就能博彩两家之长,着实让人佩服。”徐定超摆摆手说道,然后给他介绍起了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情况。
因为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京师大学堂也未能幸免,屡受其祸,先是七名医学馆的学生被抓,徐定超冒死相救才救了出来,然后又成了德俄联军的营房,大量图书仪器被毁。
如今八国联军已经退去,朝廷又任命了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重开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吸取西方先进办学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亲自主持拟定了一套学堂章程,经清廷批准颁布执行,此章程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名义规定的完整学制。
章程规定:大学堂分大学预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大学预科又分为二科,一曰政科,设经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财等目;二曰艺科,设声、电、化、农、工、医、算等目。
预科三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考试合格相当于现代本科,下面所设的科,相当于现代大学下面的学院;科下又分目,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系;大学院相当于现代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的分科大学共设7科35目。
为了大学堂的发展,张百熙四处吸纳人才,他选定直属知州“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开始吴汝纶不愿出任,张百熙便穿着大礼服跪下不起,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当为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吴汝纶才应允。
当时海内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门下,如阳湖古文家张筱浦任副总教习;于式枚为大学堂总办,李家驹、赵从蕃为副总办;李希圣为编书局总纂;著名翻译家严复任译书局总办,林纾任副总办;知名人士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担任国学老师,孙治让、蔡元培担任史学教习,而徐定超作为医学馆的代表也肩负起了寻找教师的重任。
只是如今精通中医的医生好找,了解西方医学的中国人就不多见了,所以他听到严复说起论文的事儿,就立刻根据杂志上的通讯地址找到了沈隆。
这也多亏沈隆想着如今国际邮件往来时间太长,所以留了两个地址,要不然徐定超还得去山东找他,
“希腊之普瑞(希波克拉底),英国之质那尔(发明x光的伦琴),法国之琶司夺(巴斯德),德国之廓荷(发现了结核杆菌的细菌学家郭霍)的学说我也研究过,只是现在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只能略窥一二,不如景琦你研究地透彻。”聊了一会儿之后,徐定超对沈隆在中西医两方面的造诣都佩服不已。
于是心中再无疑惑,郑重地起身对沈隆行了一礼,“承蒙潜斋先生(张百熙的号)不弃,任命我为京师大学堂教习,然以某区区薄才,着实无力担此重任,固然还望景琦能助我一臂之力,为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学子传道解惑。”
这是让我当京师大学堂的老师?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45章 上任
“不敢当不敢当!班老您这又是何苦呢!”沈隆避开不受徐定超的礼,徐定超字班侯,世人多尊称他为班老或者班公,论身份人家是官自己是民,论年纪,沈隆才二十出头,徐定超已经五十多了,不管从那方面出发,沈隆都不能受他的礼。
徐定超倒是不怎么在意,“潜斋公为了请挚甫出山,都能行大礼,我也不能让潜斋公专美于前啊!还请景琦一定要答应我!”
“虽然在下年轻德薄、学业不精,不过班老您如此礼贤下士,我当一回马骨又能如何?”沈隆谦虚一番应了下来,“只要在下家中长辈不反对,在下肯定愿意去京师大学堂。”哎呀,其实咱也给北大的学生上过课来着,这倒不是第一回了。
“好好好,既然景琦愿意那就行了,尊长辈若是不答应,我给他们磕头去!”徐定超大喜过望,连忙拉着沈隆的手说道,“景琦能来,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咱们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总算是有顶梁柱了!”
沈隆再次谦虚,徐定超则拉着他的手坐下,开始给他讲述起医学实习馆的架构和课目安排来,“医学实习馆现在安排在内门后太平街,地方小了点,不过新校舍已经在修建中了,等修好之后就搬到前门外八角琉璃井去!”
京师大学堂在景山马神庙,而医学实习馆属于新建机构,那边已经没地方了,只能另找地方安置,沈隆倒是适应地很,后世好多学校都是分校一大堆,也不怎么稀奇,日后这所学校会改名为医学馆,辛亥革命后划拨给国立京城医学专门学校使用,日后陆续改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等到2000年的时候又成了北京大学医学部。
“学校教授课程分为中医、西医两部分,中医以经典专著为主,包括《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金匮》等等,西医则以生理、病理、药学、内、外、妇儿诸科为学习内容,另外还要学习英文。”
“学堂里已有的老师,要么不通洋文、不了解西医,倒是有几位洋人教习,但他们又不会说中国话,请来的通译听不懂他们的医学专业名词,如此以来不光学生们头疼,我这边也为难,咱们教出来的这些人,将来可是要行医问诊的,那怕是教错一点儿,这都是人命啊!”徐定超感慨道,现如今熟悉西医的人才简直是太少了。
“说起医学专有名词,我倒是私下做了一些翻译。”这对沈隆来说就是小事儿了,直接从白泽的数据库里把《医学英语大辞典》找出来就行了,他回到书房拿了几页提前写出来的草稿给徐定超过目。
徐定超见了赞不绝口,“几道曾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只看景琦你翻译出来的这些名词,雅或许称不上,但信和达却是两样兼具,咱们学医的用词不得有半点马虎,只要翻译地准那就够了,至于雅不雅的也就无所谓了,咱们又不是作诗作词。”
“依我看,景琦不光可以教授学生西方医学,还能教他们英文么!”看到沈隆如此有能力,徐定超又给他加了一把担子。
其实我还能教他们德文、俄文、日文、荷兰文来着,就算中医也足以当他们的老师,沈隆和徐定超越聊越高兴,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吃饭时间,徐定超也不客气,留在百草厅吃晚饭,在饭桌上和出来陪客的白颖轩说了这事儿,白颖轩自然不会反对,回去和白文氏一说同样如此,于是沈隆出任京师大学堂医学馆的事儿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徐定超又来了一趟,之前是口头约定,如今是正式手续,他为沈隆送上管学大臣张百熙亲自书写的大红聘书,这东西要是拿到现代,那绝对是好东西,恐怕北大的校友都会想方设法买来送给母校的博物馆进行收藏。
沈隆双手接过聘书,白文氏和白颖轩看到这一幕,心里都乐坏了,在他们看来,京师大学堂和国子监差不多,没想到如今自家孩子都能当上国子监的老师了。
拿到聘书就意味着沈隆已经是京师大学堂的正式一员了,他跟着徐定超先去了趟马神庙那边,见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任正副总教习吴汝纶和辜鸿铭,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严复和林纾等历史名人。
张百熙、吴汝纶和辜鸿铭事物繁忙,和沈隆聊了几句就算了,倒是严复和林纾聊得稍微多一点,严复对沈隆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大加赞赏,而沈隆则对林纾林琴南更为好奇,这位虽然是赫赫有名的翻译家,然而他本人却不懂外语。
林纾虽然不懂外语,但古文功底深厚,因而他需要与懂外语的友人合作,由友人先将内容用汉语念出来,林纾再根据念出的内容翻译成文言文。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往往友人还未念完需要翻译的内容,林纾已经将需要翻译的文言文写好了。
他本身就善于写作,在翻译时又会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对一些情节加以修改,甚至改写,这种意译方式翻译出来的作品,有些改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一些情节甚至比原著更加出彩,但也有一些地方翻译不当,背离了原著的本意,同时经过他人转述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因而林纾的译著错误颇多,也受到世人诟病。
见过这些大师之后,沈隆跟着徐定超一起回到内门后太平街,准备正式上任,然而在京师大学堂本部备受欢迎的沈隆在这里却受到了冷遇,听说沈隆要来担任外语课教习和西医教习之后,顿时有人表示了不满。
尤其是大学堂重金请来的洋教习,“尊敬的徐校长,您请一位中国人来教授西方医学?恕我直言,这个年轻人懂西医么?”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46章 我教点啥呢(600月票加更)
徐定超刚想帮沈隆解释,没想沈隆倒是先说话了,他也没生气,对着那位洋教习拱拱手问道,“敢问这位先生,要怎么样才算是懂西医?您毕业于那所大学?听您的口音,应该是英国人吧?那么,您是在牛津读书的呢,还是剑桥?亦或是爱丁堡大学?”
沈隆报出来的这几个都是英国在医学领域排名靠前的院校,在这个时代能位居英国前列,那肯定也是全球最靠前的医学院系了;听到这个,那位洋教习顿时红了脸,他要是能考上这些学校,何至于跑到中国来教书?在英国那儿找不到好工作?
然而还没完呢,沈隆继续追问,“看您的年纪,放在英国差不多应该是教授级别了吧?不知道做出过什么研究成果?发表过那些论文?是在《自然》杂志上呢,还是在《柳叶刀》上?要不《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和《英国医学杂志》也行啊!”
《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和《英国医学杂志》,再加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这就是日后鼎鼎有名的世界四大医学期刊了,谁要是能在这四大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保证马上就能成为国内该领域的权威;只是如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才刚刚成立不到二十年,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没有日后那么大的影响力。
而《自然》杂志作为综合类期刊,影响力则更要深远,沈隆报出来的这些杂志,都是那位洋教习只能仰望的存在,他连看都费劲,就更别说发表文章了,沈隆的连番询问让他郁闷坏了,忍不住反驳,“那么敢问您又是那所名校毕业的?又发表了几篇文章呢?”
“名校谈不上,我是自学成才。”不等洋教习露出笑容,沈隆就把杂志丢到了桌子上,“论文的话,倒是写了几篇,这篇刚刚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面,给《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和《英国医学杂志》的投稿有的应该已经进入审稿阶段了,有的还在路上,不过只要您有耐心,多等上几个月,总能看到的。”
洋教习顿时哑巴了,他飞快地拿起杂志翻看起来,结果果然找到了沈隆发表的文章,没办法,在一大堆西方作者中间,沈隆的东方拼音姓氏看起来是那么地惹眼,洋教习别别扭扭地拼出来白景琦三个字,“您就是白景琦先生?”
再看这篇文章,虽然是东方的医学,但论文的撰写方式和研究分析过程则完全是西方的,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怎么会不了解西医呢?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说明人家对西方医学的了解远比自己深入,同样也比自己更有资格担任教习。
既然是学医的,多少都有些追求,看到人家有真材实料,这位洋教习不甘心地耷拉下脑袋,然后给沈隆道歉,见他态度好,沈隆也就没有继续怼他,而是跟着徐定超一一认识了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习馆的诸位老师。
沈隆心里嘀咕着,我现在也算是北大医学院的建校元老了,要是在这个地儿多待上几年,多教上几年书,等将来怎么也能在北大医学院里面混一座雕像吧?刘莉莉了不得在北大多读了几年书,我可是连雕像都混上了。
认识过同事之后,徐定超带着他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然后问道,“景琦,眼下实习馆里各教习皆有分工,我呢勉力教授《内经》,同时撰写《伤寒论》、《素问》和《灵枢》的讲义,你对自己的课程有什么想法?”
一般的教习各有所长,或是长于药学或是长于儿科、妇科等,但沈隆就不一样了,人家中西医全都熟悉,让他教那门课都没问题,所以徐定超想先征求他的意见。
沈隆对此早有打算,“班公,方才您为我引荐实习馆各位同僚的时候,我发现常规中西医各类学科,实习馆眼下差不多都有了教习,我自然不好鹊巢鸠占,不过在我来看,实习馆尚且缺乏两个重要科目。”
“景琦请讲!”学校的科目设置是徐定超自己安排的,为此他耗尽心理,自觉已经囊括了医学生该了解的内容,不过听到沈隆这么说,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感觉高兴,他可是真心实意希望医学实习馆能越办越好的。
“其一,在下方才翻看了西医类的讲义,发现里面讲述的大多都是西方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缺乏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所以我想开设一门《西方医学最新进展》的课程,给学子们讲述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求他们能马上理解,但求他们能开阔眼界。”
“如此甚好,甚好!”徐定超连连点头,“西方医学发展日新月异,若不抓紧赶上,将来恐怕会被越甩越远,我也早有此心,只是实习馆内没有熟悉西方医学近况的教习,于是只好作罢,景琦你既然愿意担此重任,我真是求之不得啊1”
“其二,西医虽好,但想我中国有四万万人口,眼下才有几个西医?”沈隆可不喜欢说我大清什么的,“可以预想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依旧是中医占主流,只有京城、魔都、广州这些大城市,才有少数人能享受到西医的治疗。”
所以说民国那些反中医的都是扯几把蛋,眼皮子只看见京城、魔都的一亩三分地,视线里全是和自己一个阶层的上流社会成员,完全没看到在农村、小县城了还有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呢,要是完全废除中医,这些人生了病就等死么?
“而且西药价格昂贵,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接受的,所以我想再开设一门中西医结合的课程,让那些已经有一定中医基础的学生,也能融合西方的诊治治疗手段,为病人提供更好地诊治。”其实沈隆还想开一门课,只是现在还不太适合提出来,还是等大青果完了之后再说吧,现在教好这两门已经足够了。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47章 上课(700月票加更)
清末到民国有三次废除中医的号召,1879年,清末国学泰斗俞樾先生在其《废医论》中首次明确建议废除中医。俞樾先生认为中医的所有理论均建立在阴阳五行之上,辅以一些肺腑经络的学说,这是一件非常荒谬且愚昧的事情。
梁启超、严复和***都曾经支持过这一理论,俞樾和严复已算是较为理性派,比如俞樾先生晚年的著作《医学说》则认为“医可废,而药不可废”,日后在网上盛行的中医废医不废药的理论就是源于他的学说。
而后两位则是激烈派,梁启超就曾激烈的抨击中医为,“学术界之耻辱,莫此为甚矣!”***更是在《新青年》报上撰文,“不解人身之构造,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在***看来“杀人以中医与弓,有以异乎?”
到了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并将中医排除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表示,“吾国医毫无科学概要根据、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
而后北伐成功,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做出“以四十年为期,逐步废除中医”的决定,这便是第三次废除“中医”。
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了中医中药,中国四万万老百姓到底怎么办?陡然之间国家能提供那么多合格的西医西药么?那些政策的制定者倒是不愁没有西医给他们看病,没有西药吃,甚至他们之中不少人都当起了买办,通过进口销售西药发了大财,但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可吃不起西药也看不起西医。
所以,这几条禁令成了废纸一张,中医中药依旧盛行于世,到了建国后,又重新恢复了中医中药,中医和中药才有了现在的发展,虽然中医中药有着种种问题,但全国这么多人总是要看病吃药的,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没有问题,以前西方也用“四体液病理学说”,倒是和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差不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西方的医学理论大大进步,早已摈弃了“四体液病理学说”,诞生了病理学、细菌学等多种理论,而中医依旧使用古老的阴阳五行,这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后世有人这么形容中医中药,在科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黑箱理论,黑箱是指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尚不了解的系统,白箱是指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已经了解清楚的系统;中医的确有效,但是为什么有效却始终没有完美的解释。
沈隆不敢说自己能弄清楚这种理论,但引入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研究,肯定是没有错的,青蒿素不就是这么诞生的么?
“《西方医学最新进展》这门课要好上一些,不需要准备讲义,我订阅了《自然》、《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等多种医学期刊,到时候从里面选一些重要论文翻译出来,给学生们解说一番就行了。”说完了自己要上的课程,沈隆又开始讲述起上课的内容来。
“而《中西医结合》这门课我已经准备了讲义,还请班公指点一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后世积累了大量资料,沈隆从白泽的数据库里提取了北大医学院的教材,并根据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删减修改,才有了这份讲义。
“看来就算我不登门,景琦你也打算教书育人啊!”徐定超感慨了一句,然后郑重地接过讲义研读起来,这本讲义研读起来很耗费时间,毕竟这可是要教授学子的,可不是看看就算了的小说,所以徐定超做出安排,让沈隆先讲《西方医学最新进展》,《中西医结合》等他和医学实习馆里的教员认真研读审核过这份讲义之后再上。
沈隆知道,现如今中西医泾渭分明,自己这份讲义比如会遭到实习馆里中西医教员的同时反对,不过他并不担心,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们终极都会被说服的。
于是,第二天沈隆就开始给学生们上课了,进入教室里面,沈隆看到下面不少学生都比自己还要小,这也不奇怪,他今年也才二十出头而已。
这些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沈隆,不过看到徐定超还有诸多教习都进入教室,坐在后面准备和他们一起听课,他们都没敢说什么。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白景琦,京城百草厅白家老号的子弟。”沈隆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听到这儿大家肯定会很好奇,像我这样医药世家出来的,教你们中医中药或许还正常,但为什么来教《西方医学最新进展》了呢?我懂这个么?”
学生之间响起了一片笑声,如今的老师讲究师道尊严,上课都是异常严肃的,像沈隆这么轻松风趣的却不多见。
“这个我要说明下,我真的懂,我虽然生在百草厅,从小学习中医,八岁就开始给人开方子;不过我也没放下对西方医学的了解,我也学了十多年的洋文,英文、德文、日文都算得上精通,并长期订阅各种西方主流医学科研期刊。”
“对西方医学的最新进展颇为了解,今年我还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了英格兰的《自然》杂志上,今天这节课我就给大家讲讲这篇论文。”
“给你们将这个也不全是显摆我的成就,当然,显摆还是要显摆下的,毕竟到现在为止,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也就只有我和江苏徐寿徐雪村先生了!而且我这么年轻,要是不给你们看看我的确有真材实料,你们肯定不服我!”
“更重要的则是让你们明白,虽然我们眼下的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但不会一直落后,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出让西方世界为之惊讶的科研成果!”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第2248章 白景武回来了(800月票加更)
早在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设的时候,就出现了黑板,如今京师大学医学实习馆也用上了这种教学用具,沈隆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将自己那篇《关于一种驴皮提取物对几种女性常见病的治疗作用》的大概内容写在了黑板上。
他在隔壁清华大学当老师的时间加起来都有几十年了,教学经验丰富地很,课程讲得是妙趣横生,学生们都听得入了神。
沈隆指着黑板上的图表、逻辑链给学生们说道,“其实这篇论文说得就是泷胶对妇女崩中的用法,这在中医里面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想必你们在各种药典上都见得多了;所以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在这篇论文本身。”
“而在于这篇论文里面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种药是不是有效、为什么有效,要用什么办法来判断,什么办法来核实,这才是关键所在;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医书药典数不胜数,这里面的方子真的都有用么?我看不见得吧?纵使《本草》这样的经典也难免有多疏漏。”比如说那句“故脑残者无药可医”就不对么,拉到杨教授那电几下肯定会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