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兰彻二世
“我们汉儿本就不及这些从小就长在马背上的蛮子,如今又缺马,难怪燕云十六州收不回来,这是有原因的!”
“不如就直接把这群蛮子招募起来,不说辽东中原,光是南国,就无敌手了!想来这群脑袋缺根弦的家伙,一个铁锅,几斤盐就行了!”
“这……”董进脑袋里不断地转动着,想着这群上好的骑手成为自己的手下,脸上瞬间浮现惊喜之色,这他么该有多爽
“这……样好么”
“嘿嘿,都督府派快船来咱们济州岛,就是让我们多招募一些骑兵,如果大氏韦胜了,就从他手中把败兵买下来,如果大氏韦败了,就从江边把这群溃兵收拢!”
“总而言之,咱们立于不败之地,不过这女真人确实厉害,咱们收拢过来,都督府应该不会责怪。”
中年人的话很轻,但里面的内容却不轻,董进瞬间笑了。
就在两人的谈话中,大氏韦进行着宣誓大会,一杆清君侧的旗帜抬了出来,随即鼓动大军,开始了征伐之路。
此时决定出兵,大氏韦也是有苦衷的,之前周国北伐,让整个契丹如临大敌,他坐等机会,待两国交兵之际,再行讨伐。
结果,周国突然就撤了,而契丹聚集起的数万铁骑散去的很慢,此时才真正的闲散。
所以,征伐时间,拖到了今日。
五千骑兵开道,数千步兵在后跟随,这路大军一出长白山,就吓了中京显德府一跳,不消数日的功夫,就攻下了中京。
而此时,距离上京龙泉府,也就是后渤海国的首都,已经不足三百里。
烈氏父子瞬间大惊失色,连忙调遣大军进行阻击。
不得不说,清君侧这个旗帜打出来,那些大氏时期的老臣纷纷站立出来,将烈氏父子窃国的行为,大肆贬斥。
一时间,整个上泉府微乎其微,后渤海国似乎要回归正统了。
&nb
熬不住了,明天两更
我要?
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
对于东北的局势,李嘉确实有些鞭长莫及,小小的渤海国刚复国没几年又分裂了,对于抗契丹力量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损失。
契丹人蛇吞象,渤海国毕竟是个上百万人口的半农耕国家,吞下渤海国后又吐出来一半,但最精华的部分早已经进了肚子。
况且,契丹才多少人光是燕云的汉人二十万户,就差不多百万人了,已经消化不良了,若是再吞了上百万人口的渤海人,以及原先的渤海人,蒙古、林中人等番人近百万人,大辽就人口换代了。
契丹人以小御大,人口不过三十余万,依靠其他番部,才压制了燕云汉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的数目不断地增加,到了辽国被金国灭亡时,汉人丁口两百多万,契丹人汉化也是一定的。
人口多消化不良我不嫌多。
对于燕云的百万人口,李嘉确实是垂涎若滴,但目前却不敢招惹辽人,毕竟契丹马这个庞大资源还在他们手里,李嘉就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渤海人却可以啊!
“渤海人汉化的如何”虽然在历史书上知道渤海人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但这些东西后世都烂大街了,朝鲜,越南,琉球,哪个没自己称呼过不能太信。
“渤海国本靺鞨种,自前唐明皇陛下受封渤海郡王以来,一直仰慕中原,国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皆以识汉字为荣,据前唐史料记载,丁口过百万……”
王宁王判官面对李都督的提问,一向是胸有成竹,读书多了自然是好的,很流畅地就说了出来。
对于这种博闻强记的功夫,李嘉实在佩服,也很羡慕,奈何是天赋,强求不得,感叹道:
“可惜了,‘海东盛国’,被契丹人给吞了,若是没有渤海人的铁器,耕种,契丹人哪能有今日之强又何以欺压中原”
渤海人其实与女真人很像,都是半渔猎半农耕的种族,比契丹人这种半游牧的还要强些,不过汉化了多年,骨子里的热血早就磨灭了,加上是王朝末期,自然抵不过野蛮的契丹人。
“听闻辽东半岛强行迁徙了百万渤海人,高丽境内也有数十万,在这个乱世,可不能浪费!”李嘉叹了口气,对着王宁道:
“从府库中掏些钱来,去契丹或者高丽那里换些渤海人,不论是兵士,农夫,咱们都是多多益善!”
“府库目前还算充盈,可以提出一笔钱,可是这些渤海人买下来,安置在哪里”
王宁眉头皱成了八字,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东西,在此时还没有流行下来,他也不在意这些,甚至多些丁口更好集聚力量。
只有在宋朝时,打不过人家,为了凝聚人心,更是为了让百姓艰难困苦中不要造反,才大肆宣扬,希望用外力来解决内压。
“土地岭南有的是,好多荒山野岭还未开辟,只是,北人南下,光是水土不服,就得损耗过半,有些折本了……”
李嘉拍了拍脑袋,确实,这个时代水土不服确实要人命,古人害怕流放也是如此,五代乱世,从湖南南下的汉人岂止数十万,但真正存活下来的,不到三成。
就算适应了,但岭南湿气太重,毒蛇瘴气防不胜防,丈夫早夭,李嘉之父李维不到五十,养尊处优多年,风湿已经非常严重了。
他自己也怕,长期待在这地方,又不是二十一世纪,哪怕在番禺,他也想去中原。
就算中原不行,也要去江南待着,岭南不适合长待。
 
第一百九十七章攻心为上
西北军中,时隔多年,军中开始禁言,所有的流言蜚语,绝不允许进行讨论,而这一切,只是在前几日,原本按时送到的粮草,却只送到了三分之一。
不免的,就产生了很多流言,有人说西北军被番禺放弃了,不再供应粮草;有人说,潘将军准备出兵勤王,救皇帝与水火……
无奈,哪怕统领西北军多年,但随着粮草的不济,军心开始动荡起来,甚至还有人在推波助澜,不安好心。
“国公考虑如何我们都督可是一番诚意,副都督一职,已经预备多时了!”
这一次又来到了西北军中,李淮依旧胆大,毫无惧色,只不过,这次除了都督府特使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贺州刺史府身份,让潘崇彻忌惮三分。
这些时日以来,整个西北军的粮草,都是由这位李刺史调配的,各个军,各个营头,对于这个李刺史,熟悉的很。
这西北大军近两万,泰半都是西北人,而李淮依仗着都督府的身份,对那些西北军家属关怀备至,甚至发放的薪俸,都是一半送到了家中,士兵们对其可谓是欢喜的很。
军官们也欢喜他,一些书信,银钱,也是由他托管发放回家,贺州的一些亲属,也是照料的很好。
“刺史如此催促,怕是不好吧!”潘崇彻思量再三,心中还是过不了这关。
李嘉的心思,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西北军的军权,岂是一个小小的副都督可以换取的简直是儿戏。
而且,若是失去了这西北军,耽番禺城内的皇位,简直是眨眼之间就易了位,他可不能对不起中宗皇帝。
“也怪我催促得急了,还有三日的功夫,希望国公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
李淮躬身退下,脸上的笑容渐渐退去,变冷。
这位潘将军,还真是固执啊!
“哎,时局多艰啊!”潘崇彻摸了摸腰间的长刀,心中难以平静。
前些时日,受封楚国公的爵位,他就知晓,这一刻不远了,但又如何,若是不接受,整个刘氏将灭族,这又怎么对得起中宗皇帝
不过,他身上还肩负着西北两万大军,若是一个处置不好,就会酿成大错,无论是对于岭南还是西北军而言,都需要谨慎一些。
李淮离开了国公府,并没有回到自己的衙门,而是带了一些酒水,以及书信,来到城外的军营。
李淮的到来,令整个军营都轰动了,这些来自家中信件,令整个军营都躁动不安,禁言令瞬间成为虚设。
“家中来信——”
“哈哈哈,我当爹了,我当爹了……”
“唉,啊母去世了,孩儿不孝啊!”
一封封家书,让整个军营充满了喜怒哀乐,那些军官们不管,也管不了,随即乱成了一团糟。
李淮看了一眼,笑了笑,随即进去了军帐,这些军官们也不背着人,光明正大地敞开,等待着,气势咄咄逼人。
“诸位久待了——”拱了拱手,李淮在主位坐下,今次前来军营,他也是有备而来,心中颇为自信。
“李刺史一来,轰动了整个军营,本事大得很呢!”作为潘崇彻手底下有数的大将,段友良对面而坐,直接说道。
“我哪有那些本事,不过是个传送人,弄些家长里短的信件罢了!”李淮摆摆手,直接说道:
“长话短说,那些小卒们不知,主位哪能不知晓,前几日送来的粮草,只过十日的,如今只剩下不到三日,这军中无粮,危险得很呢!”
“我们自然知晓,您就直言,李都督有什么条件吧!”段友良作为代表,威信很大,不耐烦地说道。
“好,我就直言
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归(上)
一些家书,再加上轮换等条件,让这些士兵与军官们完全沦陷了,回家,多么美好的词汇,在这群士兵狭窄的目光中,为国戊边不及回家的百分之一。
哪怕如项羽,也有锦衣夜行的感叹,抛弃关中,回到了他喜爱的江东称王。
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人数规模达到两万的西北军,就这样被李嘉收入囊中。
近一万的士兵南下,回到了老家,然后又一半的人选择离开军队,拿着李嘉赐予的十贯钱,成为了平民。
剩下的五千人,精锐的三千人被分散入了禁军,其余两千人,则安置在各州的转运使司衙门,成为税兵,监督地方,而之前的那些元从军,则回到了番禺。
李嘉瞬间又有了些安全感。
剩下的那些军队,差不多还有万人,李嘉不放心,就地又淘汰了五千的老弱病残,只留下五千人,然后整了一个轮戌条例,六十州分成三部分,从二十州县中,挑选五千精兵充斥边疆,三年一轮换。
如此一来,既能保卫边疆,又能削弱地方,理由又光明正大,任谁也挑不出一个理字。
忙活了近两个多月,兵部与都督府终于弄出了章程,顺利地实施起来。
时间转眼就来到了九月,在北方早就进了秋季,而岭南却不过是夏末初秋,持续几个月的汛期终于结束,轮戌边疆的士兵们则吃尽了苦头,折损数百人。
都督府自有抚恤的章程在那,免税和徭役,抚恤金,不一而足,对于李嘉而言几百人算个屁,真正令人高兴的是,汛期的结束。
岭南与安南差不多,同时进入了秋季,正好是天干物燥,征伐的好时机。
早在几个月前,李嘉就开始准备了,储备的兵械粮草,早就运送到了雷州,数十艘战舰早已经蓄势待发。
这次出征,李嘉是准备亲征的,都督都出马了,作为副都督,潘崇彻无奈也只能跟从。
出征的禁军中,作为步兵,左龙虎军以及左神弩军随行,张维卿与黄阳作为两军的都指挥使自然也是跟前听令。。
原本元从军有五千人,抽调三千去了转运使司衙门,如今被南归的西北军替换归来,其余安歇了几个月的两千人,也被抽调入南征的队伍中来,再加上操作海船五六千人的海龙军,整个大军合计约两万,号称十万,浩浩荡荡地准备南征。
南征之前,李嘉将判官王宁,兴王府尹李郜,四大禁军都指挥使,以及云从军的张虎子等人找来,叮嘱道:
“某不在京城之日,以王先生为主,李府尹为辅,盯好皇宫,以及那些大臣们,必要时,可以果断一些,但一定要记住,岭南之要,在兴王府,不可有一点疏忽……”
两万大军紧紧地看着兴王府,再经过大半年的各种操作,不说稳如泰山,但撑几个月还是可以的。
海龙军经过这大半年的发展,再吸收了部分静波军,数目已经达到了八千,八百料的大船已经超过三十艘,运送起这一万多的士兵来,简直是轻而易举的小事。
八千之数的海军,在整个东亚地区,简直是无敌的存在,哪怕是大食人,也敬而远之。
所以,那些海商们不仅要受到市舶司的搜刮,还要在海上缴纳海龙军的保护费,可以说,满腹怨言。
户部的侍郎尚书也旁敲侧击地说,让军队掌握自己的财政,甚是危险,五代兵乱殷鉴不远。
对此,坐上这个庞大的“蛟龙号”之后,李嘉确实感受到了海龙军的强势,收回财政权,也是时候了。
“都督,此‘蛟龙号’,两
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归
事实上,也只有后世来的人才相信所谓游击—战,在这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放弃开发成熟的地段,去偏僻地打游击,等于找死。
古往今来,没有外来支援,放弃战略要地,固守偏地,就没有成功的,就算是抗战时期,也有果党正面扛着。
不出意外,抗争派的建议完全被忽视,待得知数十艘战舰沿朱鸢江(红河)直冲古螺,也就是安南都护府的交州不到一百里时,南晋王吴昌文选择了投降。
或许是国内的使君割据让他疲于奔命,或者是年龄大了,再也经不起折腾,在李嘉大军到达古螺时,文武百官,以及吴昌文,在城外迎接。
走近一瞧,头发花白的吴昌文低沉着脸,躬着身子,也不知翻箱倒柜多久找来的静海军节度的官服,在人群中非常的显眼,李嘉一眼就能认出来。
其余的文武大臣也是一般,躬身而立,与唐南汉一般,三品官以上服紫色,五品官以上服绯色,七品官以上服绿色,九品官以上服碧色,各色官吏各居其位,井然有序。
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恭迎都督驾临——”不知谁喊了一声,随后文武百官都齐声喊了起来,就连领头的吴昌文也勉为其难地动了动嘴唇,识相得很。
由于是和平交接,李嘉也并未表现的很过分举动,也没有什么侮辱的动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