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抗日之我为战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云中路

    琢磨了一下想法之后,杨震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笑了笑反问几个人道:“你们觉得这两种武器怎么样?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捷克式步枪,以及其他各个国家的步枪相比,有什么优缺点吗?”

    对于杨震的反问,几个人沉思了一下。最后还是由全程参与了这种武器试制总指挥先回答道:“这种你口中的自动步枪,虽然射程与我们眼下使用的步枪相比,有些近。但射速快,火力猛。其火力的强度,不亚于一支轻机枪。单纯从射速来看,我看只需要两支,在近距离甚至足以压制日军九二式重机枪。”

    “而这种武器使用的是短步枪弹,虽然连续射击的时候,后坐力不算小。但与现在使用的各种步枪、轻机枪来说,尤其是轻机枪相比,还算可以接受的。其远距离连发的精度虽然有些差强人意,但点射的精度还是不错的。”

    “这种武器虽然对原材料有一定特殊需求,但是实际生产却很简单,很容易制造。而且极为容易为士兵掌握,很适合我们国家这种文盲占据大多数的士兵实际接受能力。”

    “至于这个反坦克火箭筒,虽说同样对原材料有一些特殊要求。但同样生产工艺也并不复杂。只要解决了原材料,还是很容易制造的。我们虽然生产不出来,但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却是不成问题。”

    “我感觉这种武器不单单可以作为打击坦克等装甲武器,还可以对敌工事进行打击。这东西,虽然威力上还不能与火炮相比,但在重量之上应该比直射火炮轻多了。一个士兵就可以进行操作。”

    “杨副总指挥,你设计的这两种武器,若是能大规模投产,可谓是划时代的武器。只可惜我们现在没有这个条件。”

    对于总指挥的惋惜,杨震摆了摆手道:“这没有什么,毕竟我们的条件在那里摆着那。不过反坦克火箭筒生产不出来也就罢了,但自动步枪虽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但要想办法改进一下工艺,做到可以小批量生产,至少要给侦察营换装上。告诉那几个工人师傅,他们只要能将使用寿命弄到一万发,我就给他们记头功。”

    “不过就不要去使用九二式重机枪的枪管了。我们不是还有一些枪钢库存吗?就用这些库存生产。虽然寿命短了一些,但总比没有要强的多。至于生产冲锋枪所需的枪钢,那些工人不是说了吗,用钢轨钢就是了。”

    对于a四十七这种武器无法生产,杨震倒没有太意外。一种武器的射速越高,所需要的钢材质量要求也就越高。自己手头除了日本制造的本身性能就不太理想的枪钢之外,就是钢轨使用的高锰钢,这两种钢材都不太适合制造射速过大的武器。

    要知道,即便日军之中射速最高的九二式重机枪,这种理论上应该是大射速的武器,在实战之中通常也就是每分钟二百五十发的射速。射速要是再高一些,也坚持不了多少时间枪管就受会变型。

    苏联原产的a四十七使用的镍铬合金钢,这种钢材建国之后尚且无法大量生产。国产仿制的改用自行生产的稀土钢的五六式冲锋枪,发射几千发子弹枪管就变型了,根本就达不到设计的万发使用寿命。与苏联原产的没有办法相比。

    自己手头的都是日本制造的枪钢,本身因为资源的问题,就远远不如苏联的钢材质量好。用这种生产出的枪管,要是能达到a四十七步枪使用的枪管质量,那就真的是见鬼了。别说达到苏联原产的a四十七步枪质量,就是国产五六式的质量,杨震就知足了。毕竟论资源来说,还没有那个国家能与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相比。

    不过对于枪管质量的要求,杨震也没有太过于严格。因为这种枪自己本身也没有大规模的装备的打算。因为他知道自己养不起。只是认为少量生产,装备作为特种部队的侦察营使用,还是可以的。

    况且,在枪支本身设计采用的七点六二毫米中间型枪弹没有,只能使用改造的日制七点七毫米重机枪弹代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武器的使用,也会带来影响。所以杨震压根就没有打算大量生产。在杨震心中,等真正有条件了,要大规模换装的是后世的八一式自动步枪,而不是a四十七。

    说到这里,杨震才发现自己居然跑题了。自己应该是想法解释为什么这两种武器自己不是给自己设计的,而是用来向北面那个邻居交换物资。

    想了想,杨震道:“我之所以要设计出这两种武器,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武器虽然不适合我们现在使用,但对于苏联人来说,却是很适合。要知道,对于苏联人来说,他们更重视的是火力的密集度而不是精确度。”

    “当然,他们的莫辛纳干式步枪的精度也是极佳的,并不比一贯讲究精确射击的三八式差。但是对于一场战斗来说,决定胜负的不单单是步枪的射击精度。在单位时间火力的投放程度,是一个取胜的重要方面。”

    “实际上除了我们与日本人进行的这场低水平的战争之外,任何发达国家都不会再有这种单纯的地面战为主,甚至步兵武器主导的战争。而是空地一体化,以有大量空中掩护的装甲兵为主要突击力量,以单位火力投放的密集度为取胜的一个标准。”

    “实际上目前各国装备的手动步枪的射程远近,对于现在的战斗来说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了。除了少量的狙击步枪之外,就算你的步兵培养的再精锐,单兵的射击准确度再高,但大多数情况之下,目视的直线射击距离也不会超过三百米。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使用的步枪弹的威力有些过剩了。”

    “现代战争与过去不同,对资源与人力的消耗绝对是巨大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步枪手要达到精确射击,需要长时间的培训。但是他所使用的步枪虽然标尺射程有几千米,但他却只能看清楚几百米的距离。而在战时,又不可能有时间去耐心的培养这些士兵。”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是步枪手的培训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战时又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对新兵进行培训。这个新兵之前可能是农夫、可能是学生、可能是工人,他可能会干的很多,但是却是没有用过枪,对于枪支的使用更是一窍不通。”

    “而原来装备的步枪虽然射程远,但是射速慢,熟练使用又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在战时,步枪的实际需要的射程又没有那么远,也根本达不到那么远。这怎么办?我设计的这种步枪,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我刚刚也说过,现代战争更强调的是火力的密集度。冲锋枪的射程太近,而全装药的步枪后坐力过大,一旦采取自动射击方式,在全自动射击时无法有效的控制枪枝的跳动和后座力的撞击。若是像轻机枪一样加重枪管以及采取两脚架,又过于笨重了,无法作为步兵大量使用的武器。”

    “我射击这种步枪在三百米之内,精度还是可以。而且使用简单,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可以学会使用。他的火力密集,在三百米之内,完全可以压制到对方十几支手动步枪。。至于三百米之外,不是还用轻重机枪吗?”

    “小鬼子抠门,因为补给方面,以及战术思想方面过于落后的问题,而过于讲究射击的精确度以及节约弹药。但别的国家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都在想方设法提高武器的射速。尤其是资源非常丰富的老大哥,他们的生产能力是恐怖的,完全可以满足对这种武器的消耗。我想这款步枪对于老大哥来说会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相对于这种自动步枪来说,反坦克火箭筒更是适合老大哥现在面临的军事威胁。苏联老大哥面对的不是我们所面对的只装备了少数薄皮大馅的坦克,便可以在中国大地上横冲直撞的日军。而是工业发达远远超过他们,可以制造出大量先进坦克的德国以及英法等传统强国。”

    “现在的国际形势变化剧烈。德国在去年已经吞并了捷克。现在的兵锋直指东欧一些国家,可以说世界大战现在已经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面对这种动荡的国际变化,我们的这个所谓老大哥并不是傻子,他们会为参战做好一切的准备。”

    “十月革命后的外国干涉表明,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西方的眼中钉。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没有一个朋友,只要是欧美的发达国家都有可能是他们的敌人。”’“无论是对英法,还是正在急剧扩张的德国,甚至还有我们目前的对手日本,都装备有大量的坦克。这就意味着老大哥在增加自己坦克数量的同时,还要寻求各种的反坦克武器。”

    “说实在的,我设计的这种反坦克火箭筒虽然对原材料要求比较高,但生产工艺并不是很复杂。虽说有些苛刻,但对于苏联老大哥来说,却是很实用。你们想想,一旦他们与德国或是英法开战,面对数千辆坦克时,每个士兵都装备上这种制造简单,易于操作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会给他们对手的坦克带来什么威胁?”

    “苏军的单兵素质说实在的,并未比我们好到那里去,很多士兵都是文盲或是半文盲。这就要求其装备的武器首先是操作简单,易于保养。与装备上的问题相比,在战术上他们除了火海战术之外,更多采用的是人海战术。在战斗之中可以排出十二三条散兵线。”

    “这种战术固然会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心理以及战术上的压力,但是对武器的损失也是同样巨大的。这种战术不仅仅是要求部队的人数,更加要求其使用的武器工艺简单,可以快速的大量生产。”

    “所以我认为,在现实的压力面前,老大哥对于我们这两种武器,一定会接受。不过,时间上还需要在等等。现在暂时还不到时候。对于新鲜事物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

    “至于我为什么专门为苏联人设计这两种武器,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需要一个稳固的,可以安置伤员的后方基地。我们需要医药、制造武器的原材料,以及其他必要的物资。在一切外援断绝,而自己又没有能力生产的情况之下,我们只能用东西去与他们,我们唯一一个近邻交换。”

    “除了一些日军的情报,我们能用来交换的,只有我根据他们将来的需要设计的几种武器。我可以保证,等到了适当的时候,这两种武器他们一定会需要的。”

    杨震很是大言不惭,一口一个我设计的,老大哥,根据他们的需要,很是有些不要脸。什么叫一定会需要的,这两种武器本来就是人家设计生产的好不好?他大手一伸直接剽窃过来,非但没有脸红的感觉,倒是给人一种蛮自豪的感觉。要是被后人看到了,绝对会大骂他一句做人怎么可以这么无耻。

    在大言不惭的讲完自己

    看无广告,全文字无错小说,-文字,您的最佳选择!

    ( 抗日之我为战神  p:///3/3342/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决定
    对于杨震的话,总指挥三个人除了震惊之外,脸上还露出了一丝深思的神色。文字相对于一直身在川军,与苏联人没有多少接触的郭炳勋来说,对于杨震的话有过切身体会的总指挥与李延平想的却是更多。

    实际上,对于抗联的人来说,多年来的现实让他们很多人,尤其是高级干部都明白,所谓的争取北面老大哥的援助只是一个存在于幻想之中的泡影。只是很多人的内心,还在对北面那个兄弟党还抱有一丝幻想,不愿意戳破而已。杨震的这一席话,只是打掉了他们最后的一丝希望。

    不过在听到杨震最后的一句话之后,总指挥犹豫了一下还是道:“这种所谓的自动步枪,我会组织军工人员想法子改进,以达到实战要求的。而这种什么火箭筒,我也会想法子组织人员,先搞出一两支作为演示使用的。不过那两种冲锋枪,你是怎么看的?是都生产还是暂时先选择一种生产?”

    对于总指挥对生产意见的征求,杨震想都没有想的道:“都生产。使用八毫米枪弹的装备给侦察营、师部的警卫部队,以及辎重部队、工兵、炮兵等非一线战斗人员。而使用七点六三毫米毛瑟手枪弹的装备给野战部队。一个班装备数量至少要达到两支,正副班长各装备一支。”

    对于杨震的要求,总指挥并没有感觉到意外,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道:“你们放心,你们在前边与鬼子作战,在后方这个大管家我一定会给你们当好。至少军工生产这一块,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总指挥的这个表态不单单只是代表着今后军工这一块他要亲自抓。而且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是代表着他已经决定将今后军事指挥权全权的交给了杨震负责,自己只是在后方为杨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总指挥的原则性很强。他的总指挥职务,不是他个人自封的,是上级授予的。他不可能单凭自己决定,未得到上级的批准就将总指挥的位置让给杨震这个他眼中年轻的甚至有些可怕的后起之秀。

    此次出击作战之后,面对杨震取得的可谓是辉煌的战绩,总指挥内心仅存的一丝对其能力的怀疑也消失的一干二净。只是基于组织、原则的原因,他暂时还不能让贤。但总指挥却通过变相的办法,将指挥权全权交给了杨震这个他自行任命的副总指挥。这无疑是对杨震的极度信任。

    看着总指挥凝重的脸色,听懂了他话中有话意思的杨震点点头,但同样的没有公开挑明。而是顺着总指挥的话题道:“那就拜托总指挥了。我们的战士在前面能取得多大的胜利,不因为缺乏弹药而多付出多少本应该避免的伤亡,就全靠总指挥您了。”

    “在战场上之上,装备上的差距虽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装备却是影响战斗进程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军工生产,能不能独立的解决大部分弹药,甚至装备的需求,是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下去的命脉。只有有了充足的弹药,才有了打胜仗的资本。”

    看到杨震与总指挥严肃的表情,李延平笑了笑道:“司令员,你就放心吧。对于军工生产,总指挥可是极为重视的。这么多年,只能依靠从日伪军手中缴获弹药作战,我们吃尽了苦头。如今总算有了自己的兵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兵工厂。那里又不会不重视?”

    “不过司令员,现在除了军工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急需你决定。刘长顺此次出击佳绥铁路又解救了上万名的劳工,您看看这些劳工怎么安置恰当一些?这批劳工可不都是青壮年,中间很多人都是老的老,小的小。从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有。这些人编入部队恐怕他们会力不从心。”

    “除了很多年纪有些偏大的人之外,其中甚至还有几百名妇女、儿童等家属。在我们还未能取得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只能处于流动作战的情况之下,现在还无法带着这些人长期转战。您看是发放路费遣散,还是怎么处理?”

    对于李延平提出的这些劳工问题,杨震沉思片刻之后,摇摇头道:“还是不能遣散。这些人遣散了,只能再次被抓回去。这次我们能解救他们,下次可就不见得有这么幸运了。日军对待劳工的手段你们不是不知道,一旦回去若是修建普通的工程还好说一些。若是被拉到绝密工地,恐怕他们之中无一能活下来。”

    “而且他们很多人的家都已经没有了。即便有家,从这里到关内千里迢迢,恐怕他们也很难平安的抵家。而且我们部队中劳工出身的战士,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将他们遣散,会影响到部队的情绪的。”

    “年纪大的,无法行军作战的进行严格审查。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送到兵工厂作为工人。我们的兵工厂不是正缺乏人手吗?年纪小的收容起来,办一个学校。或是学习军工知识,为今后军工发展奠定一些人才的基础。或是送到部队,办一个少年军校,从小培养指挥能力。至于妇女,我们正缺乏做军装的人手,将她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被服厂。”

    说到这里,杨震对着面前的几个人道:“我已经下定决心,不在转移了。就在汤原、萝北、佛云境内建设我们的抗日根据地。这里背靠小兴安岭,面临三江平原。西部是大片的沼泽、荒野,回旋余地大。又背靠苏联,至少不必担心被四面合围。”

    “加上这里是原抗联三路军的老游击根据地,有相当不错的群众基础。所以我决定,我们不走了,就在这里建立我们的根据地。只要有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我们才不能成为流寇,才能发展与壮大。所以,这些人不用遣散。在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就地安置。实在不行的,就让他们开荒种地。”

    说到这里,杨震没有看听到他的这个最终决定之后,目瞪口呆的几个人,站起身来道:“走,我们去看看这些劳工与家属。我们解救了这么多劳工,带家属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带家属的都是被日伪骗过来的,与那些被抓来的不同。我们这些人去看望一下,对稳定他们的情绪有好处。”

    见到杨震所做便做的站起身来就要往外走,从惊讶之中很快恢复过来的李延平连忙拉住他道:“司令员,你先等一下。先把新军装换上再去。他们已经到了几天了,不在乎这一时。你穿着这身鬼子皮去,再把他们给吓到。”

    说罢李延平指了指杨震此时身上还穿着的只是摘去了军衔与领章的日军军装,以及脑袋上带着的,连黄色五角星的帽徽都没有拆掉,像窝窝头一样的日军制式野战便帽。挥手示意一直跟在他身后的警卫员将不知道什么时候取过来的新式军装放到了桌子上。

    看着摆在桌子上的所谓与自己身上穿的这身日军军装相比,款式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在日军军装上增加了一个胸章与臂章。只是军帽改成了自己设计的那款后世俗称解放帽的所谓新军装,杨震只能摇头苦笑。

    换了军帽与增加了上边写着中国人民,下面写着东北抗日联军这两行黑字的胸章,以印着21b这个标志着现在二路军吉东军区独立一师番号英文缩写的臂章,只是为了与日军有一个区别。
1...107108109110111...11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