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萧玄武
至此薛绍就又有一点想不通了,武承嗣想要治死张光辅,勉强可以理解。但那只幕后大手为何也要坚持如此呢?张光辅究竟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非但是把武懿宗的卿命搭了进去,还把幕后大手也得罪透了?
谁都会有好奇心,薛绍很想当面去找张光辅问个究竟,但他没有机会了。被推事院捉走之后不到两个时辰,张光辅一句供辞都还没有交待,就在牢里悬梁自尽,把这些秘密全都带到地下去了。
还有一个人肯定知道这些秘密,但她不说薛绍也不好去问。
徐敬真当然是被斩首,张嗣明贬庶人流放三千里。
魏元忠被贬了官,从京城洛阳令到偏远的洪县县尉。格元辅更惨点,从手握中央大权的御史中丞到岭南小县的九品主薄。
事已至此,薛绍只能在心里说一句:幕后大手的这一把稀泥,糊得漂亮!
太平公主听说之后甚为惋惜,她说魏元忠肯定是被诬陷的,她想要和薛绍一起出面去给魏元忠求个情。
薛绍对她说,这件案子是一棕铁案,谁都干涉不了。就算魏元忠是被诬陷冤枉了,也总好过像张光辅一样死于非命。如今留得了青山在,不怕日后没机会把他再弄回来。
太平公主何等聪明之人,听薛绍这么一说当下就醒悟了,你的意思是说,魏元忠只是象征性的被罚?
魏元忠格元辅和张光辅这三人涉案,很多人早就知道了。这么大的案子,肯定要有人被罚才能给公众一个交待。薛绍说道,但是这件案子也就仅限于三人被罚,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再去出面干涉,那就是太不识时务了。非但救不了魏元忠,反而会害人害己。
我知道了太平公主深有所悟的点了点头,现在我就在想,武懿宗和张光辅一定是暗中有什么筹谋,想要把这件案子大办特办。但是他们办过了头触及了我娘的底线并将她激怒了,所以他们才会死。
薛绍微然一笑,怎么才叫,办过了头呢?
太平公主眨了眨眼睛,说道:伤及国之根本,便是过了头。
还有呢?
严重破坏李武两家的势力力平衡,也叫办过了头。太平公主说道,武懿宗很有可能暗中逼迫张光辅,让他构陷岑长倩等等一批重臣,甚至还包括你我夫妻二人!
好了,点到即止吧!薛绍微笑的轻轻掐了掐太平公主的脸蛋儿,说道:我们心里清楚就好,不必说出口来。
武懿宗,合该当死!太平公主恨恨的道:我娘刚刚敲打过武承嗣,他简直太不识时务了!
薛绍微笑道:武懿宗可能是武家子侄当中,最恨我的一个。因为这些年来我没少整他,到现在他还欠我一笔他永远不可能还清的巨款。张光辅则是一个小人,他为了活命什么事情都肯干。再加上他此前在夏官为官之时,与我多有不和心中必然怀有怨恨。另有一事,此前我不是从酷吏手中救出了韦方质和范云仙等人吗?难保张光辅不会心怀侥幸,希望能够拖我下水之后,再榜着我一同上岸。他想得太天真了,我这样的兵马统帅怎么能下水呢?真到了我下水的那一天,整个军方还不乱套了?一时之间谁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万一有哪个暴脾气的家伙被逼反了,又该如何是好?
两相权衡之下,我娘果断办死了武懿宗,还让张光辅永远的闭上了嘴。太平公主一拍巴掌,这一下,全都解释得通了!
薛绍再度捏了捏她的脸蛋,一定要解释得这么清楚,你才甘心吗?
这都是长智慧的好机会呀!太平公主笑嘻嘻的道,不懂就问,我这是勤奋好学呢!
薛绍大笑,儿子的伎俩,你竟然也照搬挪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太平公主笑嘻嘻的道,不努力学习日有精进,怎么跟得上你这位文武全才的大英雄?万一哪天你嫌弃我了,不要我了怎么办?
日有精进?薛绍笑道,这又是从哪里学来的歪词?
咦?嘿嘿!太平公主怪笑起来,怪不得本宫越来越聪明了,原来全是你的功劳呀,薛郎!
第955章 同心治国
徐真敬的这一页,又悄然揭去。很多人在事情过之后方才醒悟,原来自己刚刚才和死神擦肩而过。
一身冷汗!
至此,满朝文武也对另一个事实认识得更加清楚。不管这朝堂之上的风云如何变幻,无论王侯将相几度更迭谁家兴荣,这个大周皇朝始终都处在女皇的强力统治之下,她对朝廷和国家的控制力是空前的强大。
如此强势的帝王,往前历数李唐诸帝,也就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经做到了这一点。女皇在某些方面甚至过之而无不及,就比如宰相这方面。李世民对他任用的宰相是相当敬重与信任的,宰相的权力也因此颇为可观。但是女皇身边的宰相就像走马灯似的一直在换,谁,※⊥≈也别想长时间的坐镇政事堂从而培植起自己的一方势力。
许多洞察敏锐的大臣们意识到,如今的武周一朝,宰相的权力已经大为缩水。女皇手握绝对权力,力压群雄无人可与争锋。在满朝文武当中,最多也就只有总揽军事的薛绍,地位比较特殊。但他一直没有拜相,在朝堂之上的话语权十分有限。再者薛绍本人也从不逾越本职多管闲事,在一群文臣矗立党派纷争的朝堂之上,他一向是超然于事外保持中立。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从不拉帮结派。他对朝政有着超强的影响力,但他很少在朝堂之上发言出声。但只要是他出了面,就一定能把事情办成。比如此前扳倒周兴营救韦方质与范云仙。
因此,用沉默是金一言九鼎来形容薛绍,是再也确切不过了。
人们不会忘记,女皇能够顺利登基,军方的力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那个时候,女皇登基的时机还并不十分成熟,在内,李唐皇室的谋反才刚刚平定,人心浮动局势不稳。在外,突厥吐蕃和西域诸国强敌环伺,中原面临强大的军事压力。但是正因为有了薛绍的大力一推,才让女皇跨出了一个大步迈过了那些大坎,顶着各方压力成功荣登九五。
登基之后,女皇再回头解决那些历史遗留的麻烦和问题,可就比之前容易多了。因为她已经是皇帝,办什么事情都能名正言顺。比如查办李素节继续清除李唐皇室的遗留问题,比如和盟突厥远征西域。每一件事情她都办得相当的干净利索,每一件事情办下来都有助于她稳固自己的皇权统治,也有利于这个国家尽快的摆脱动荡不安的局面。
然而,女皇办理这些大事的背后,都有薛绍的影子存在。
不乏有一些睿智之人已经领悟到了某些真相,薛绍不吭声不代表他不管事。只不过他管事的时候一般人看不见。因为他都是直接和女皇本人对话,从不在朝堂之上公然发声。
薛绍管的,都不是一般的事情。
现如今,朝野上下绝大多数的大臣,都主动或是被动的卷入了争储夺嫡当中。唯有薛绍和他们所有人的层次和高度全不相同,他始终保持和女皇的步调一致,甚至高度也是一致。他们一同走在最前方,一起引导着这个国家的大体走向。至于那些王公大臣在他们身后如何盘算又如何掐架,和他们做的事情相比,都只是小事。
女皇和薛绍,正在分别运用各自擅长的文治和武功,同心协力的共同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真相。
有女皇在,没人可以动薛绍。因为薛绍受难,武周一朝的武功就要被废。
反之,有薛绍在也没人敢于动手扳倒女皇。因为女皇是薛绍自己选定的最佳合作人。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薛绍再能打,离开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他也将一事无成。女皇超强的执政能力,是这个国家摆脱困境奋发图强的最大保障,也是薛绍和整个军方根植的土壤和坚强的后盾。
女皇不会自废武功,薛绍也不会自断根基。他们两人的联手就是这个国家双管齐下的文治与武功。
有些人领悟到了,然而还有一些人稀里糊涂的不能明白。武懿宗和张光辅,就因为这样的稀里糊涂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转眼已到,武举开选之日。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现在女皇将要开创武举。
毫无疑问,武举是武周朝的一件大事,开古之先河的大事。而这件大事的首倡者与主办者,就是薛绍。
与之同时举行的,还有一场规模空前的殿试。武则天将要在宫中亲自监考,从参考的一多名学子当中选拔人才。
这一多名学子,有白身庶民,有世家子弟,也有在朝的官员,甚至还有来自新罗日本和西域昭武九姓的异国学子。
士庶同流,能者居先。
值得一提的,殿试考试项目全由武则天亲自拟定。
李唐皇朝对于贴经墨义的明经科十分的重视,它重点考察学子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这一科目对于世家子弟来说优势很大,因为世家富有藏又多,学子们能把儒家经典背个滚瓜烂熟,就不难考个好成绩了。但是武则天更加重视进士科,这一科目对于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要求不严,主要侧重于考察诗辞歌赋,看中学子本身的才华与灵气。
同样的一本,有的人看完了能够记得几个句子甚至能够背颂全文。有的人则能领悟中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才识,乃至于写出一本更好的。
这大致可以理解为,明经科与进士科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然而武则天在殿试当中还加入了别的考试科目,考察学子的对于政务的真知灼见与实际动手能力。比如眼下大周正在与突厥和盟,武则天就要求学子用文章来论叙,此事的利弊之所在,此为一题。另一题则是与民生相关,论述禁屠令的利与弊。
畅所欲言,不设任何禁制。哪怕有人在论叙当中辱骂了皇帝,也一概赦免无罪。
儒家经典诗辞歌赋行政能力,三项考核下来的综合优良者,就是武则天所要的人才。
武举和殿试,让大周天下的文武人才尽聚洛阳。
百花齐放,家争鸣。
世人时常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是现在,武则天和薛绍已经化身为天下有人才的伯乐。有本事去洛阳这句话,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
薛绍主持武举,参选的健儿将近两人比殿试还多。他们来自各个州县各个军府和各个军武世家,甚至还有身怀绝技的道士与和尚。初赛的地点,选在洛水大营之侧的邙山猎场,就是薛绍曾经招待李大酺与孙荣的地方。
数人的大赛场,盛况空前。
初赛的项目是传统的军中技艺,先是身材体貌,体格高大强健者自然得分更高。翘关(也就是举重)考验健儿的力量,马术是重要的基本功,弓箭项目的步射长剁远射还有骑射是重中之重。
体貌翘关马术和箭术这四大项,就是初赛的四大科目。这四项考核下来,择其优胜者进入复选。
初赛的淘汰非常残酷,近两最后只有两百人进入复选。复远将要在讲武台的大校场进行。能够进入复选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军武人才了,无论他们能否在复远脱颖而出,他们都将获得从此在讲武台进修的机会,从而更上层楼。
薛绍拥有全权,但他只在初赛开始的第一天大典上露了一下脸,就没再出现过了。初赛主要由员外郎萧至忠负责,复选则由夏官的两位侍郎姚元崇和苏味道把关。薛绍最在意的就是自己亲自拍板的终选,他很想知道谁会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任武状元。到时候女皇也将亲自到场,她和薛绍一样对这位武状元充满了好奇之心。
一连多日的武举初赛总算结束,两百名优胜健儿欢天喜地的被带到了皇城以北的圆壁城,进入了讲武台的封闭大校场内。
到了这里,健儿们就有点懵了。因为等待他们的既不是欢庆大宴也不是荣耀和赞美,而是超级严格的军事管制和铁面无私的严厉教头。进门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规矩,这包括严格的校场管理制度和所有的军纪军律。这也是复选当中的一项重要考试科目。短短的几天之内,如果这些健儿不能背熟这些规章制度并严格予以遵守,马上就会被淘汰,连留下进修的机会也将丧失。
这里,其实就是大周皇朝的第一所军校。大校场的最中央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刻石,上军令如山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薛绍亲自题写的。虽然比之法大家远远不如,但是薛绍写下的这四个字,将是所有讲武台的学子学习的第一课,也是他们将要遵守一生的行为准则。
复选除了加入军律的严格考核,还有体能的比拼和实战的残酷对抗,这包括拳术刀械和马战。一路考下来两百健儿几乎全部带伤,最后只剩下十人位例头甲并进入终选。
薛绍亲自出面主持终选,姚元崇苏味道和萧至忠也一并担任助选。薛绍还请来了夏官的前任尚宰相岑长倩一同担任助选。女皇武则天也亲自到场担任特约嘉宾,目睹第一任武状元产生的整个过程。
薛绍认为,能够在初选和复选当中脱疑而出的优胜者,武力本身已经没有问题了。但一员良将与一介莽夫之间,还是大有区别的。所以终选的考试科目,不见刀兵战马甚至不用挥汗如雨。
十名优胜者,将要一一的直接面对薛绍与之对谈辩论。薛绍要考他们的兵法,考他们的学识,还要考他们的脑子和一切综合能力!
武则天对这个考试办法充满了好奇,于是她问薛绍,你准备了哪些考题?
薛绍笑而答道:陛下,臣没有准备任何一道考题。臣到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陛下和几位助选的同僚,也不妨随时提问,问什么都行。
如此,倒也有趣。武则天兴趣大起,马上开始,朕迫切想要认识那一位,古往今来的第一位武状元!
第956章 天下武宗
十名武举头甲的优胜者,依次进入考堂,接受薛绍和数位助选的面审。
薛绍提的问题无不刁钻古怪,有可能是大唐兵制当中的某个细节,也有可能是行军打仗该要注意的天候水文与地理知识。再或者是对古代战争当中的经典战例进行评述和分析,也有一场假设的战争困局让考生想办法来解决。
每个考生,都要被考到五个难度不一的问题。每答一题,薛绍和所有的助选就一同以十分制来打分,综合得分最高者得优胜。
非但是这些考生被考了个满头雾水焦头烂额,连武则天和其他的助选都在心中暗暗着急:这些问题换作我本人来小说 回答,也未必能够答得圆满啊!
考了一整天,终于结束了。无需皇帝来钦点状元,也不用薛绍破格提拔于谁,分数说明了一切问题。
得分最高的那一个,既不是早在讲武台深造的学子,也不是来自军武世家的宦门子弟,而是一个光头的年轻小和尚。
这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只不过,这个小伙子除了光头有点让人觉得刺眼,体格相貌都是一等,谈吐气度亦是出众,一身武功更是出类拔萃。否则他也不会容膺武举头名了。
薛绍把这个法号寂能的小和尚叫到了女皇和众位考官面前,问他:寂能,你愿意还俗吗?
这个问题当场引起了爆笑,连武则天都是大笑不已。
寂能小和尚面对这么多的大人物和这个古怪的问题显然有些紧张,他愣愣的呆了半晌,说道:在下已经还俗了,只是头发还没有长出来。
又是一阵爆笑。
薛绍笑道:你何时还俗的?
寂能答道:在下要来洛阳参考武举的时候,就被少林寺除名还俗了。
薛绍点头笑了笑,你既已出家为僧,又怎会想到入世从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