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长嫡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尔wr

    郭翰脸上带着若隐似无的笑,谢家人看他的眼神却像是恨不能将他生吞活剥了似的。

    “早知如此,还不如我早些时候,送诸位先往洛阳北上,避开这场灾祸了!”

    他扬了扬嘴角,谢家的人听了他这话,气得各个脸色铁青。

    郭翰却不理睬,转头径自对面色惨白的王嵩道:

    “王太守,江洲之地怕是也遭了水患,此时夜深,我与齐王爷商议过,与他兵分两路,他带了一路人手,立即赶往领灾民撤离。”

    王嵩失魂落魄,此时也没心思分顾两边,听了这话便点头,感谢道:

    “如此再好不过,真是多谢大将军了。”

    谢家人的目光恨不能将郭翰生吞活剥,郭翰却笑得见牙不见眼。

    这一场水灾来得迅速,事前没有半点儿讯息。

    只是谢家向来占于高地,虽说离浔阳江头极近,可这几年来,王嵩治水,总是先着重治理浔阳江,二十年来,江洲数次水患,谢家却一直安然无恙。

    此次水患一起,谢家遭受了波及,谢家人心中便已经有了怀疑。

    天亮之时,郭翰与王嵩领兵奋力为谢家抢救物件,只是大部份的古玩字画在洪水中化为乌有,祖籍传承等亦是毁了大半,族人在洪水中被冲散,此时天亮一看,昔日风光无限的谢家,显出几分凄凉之色来。

    王嵩在短暂的惶恐之后,很快回过了神来。

    他毕竟在江洲一带任职多年,对于洪水亦有经验,冷静之后咬牙吩咐了一队人马去加筑河堤,又向郭翰借了些人,一面则是挖渠引水。

    谢家因为位置算高,郭翰下手之时又有分寸,是以洪水逐渐一个多时辰后被控制住了。

    只是谢老爷望着残垣断瓦,及漂在水面的碎木渣,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谢老爷节哀顺便。”

    郭翰咧着嘴,寻了一位水稍浅的地方站着,披了蓑衣,挽了裤腿,雨水顺着蓑衣的边沿往下滴,他说话时伸手去推一侧斗笠,眼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之色:

    “天有不测风云,至少谢老爷未出事,还好端端的站着。”

    他说出口的安慰话令谢利镇、谢利亨兄弟二人都额角青筋直跳,两人一宿未眠,顾着抢救书籍竹册,眼底布满血丝,头发早就乱了,一副狼狈不堪的模样。

    郭翰哪里怕他们两人的瞪视,只是盯着谢老爷看。

    谢老爷忍了怒火,并不理睬郭翰的话,只吩咐长子道:

    “去清点一番,如今余下的东西,还有多少。”

    传承多年的世族,在意的不是钱、不是帛、不是米、不是盐,而是那一箱箱的书简,一卷卷的书册。

    未出事时,谢家的书籍被精心爱护摆放,外间一书价值非凡,谢家却有几屋藏书。

    只可惜这一场水患将谢家几百年心血化为乌有,谢老爷话音一落,谢利镇便带了些哭音:

    “只剩七箱了。”

    他伸手去指一角,千金难买的降香黄檀此时被水淋湿,里面装满了抢救回来的书籍字画。

    谢老爷看了一眼,心中那股隐忍的怒火‘腾’的一下又冒了出来。

    这些书籍沾湿了水,哪怕就是抢修之后,怕是也再难能保存下来多少,起码是要再去十之五六。

    他想到此处,只觉得天旋地转,人直颤抖。

    “这里还有一页残卷,你们要么?”

    郭翰突然张口喊道,他的话吸引了谢家人的注意,他面前昏黄的水流往前淌,一张纸在水中沉浮,谢家人脸色一振,谢利镇正大步要过去,郭翰已经抢先一步弯腰将纸抢了起来,纸张贴在他手上,他伸手便要去揭,谢利亨见到这情景,连忙便喊:

    “不可。”

    纸遇水本来便易化,沾在物件上,不可去生拉硬扯,唯有稍后烤干一些,再慢慢揭开了。

    郭翰却不理他,手一摸一搓,纸便化为黄浆,他看了谢利亨一眼,谢家的人气得脸色发白,他却嘴角勾了勾。

    王嵩自然也看得出来这位郭将军与谢家之间矛盾重重,他能理解谢家人心中的感受,不是书香传承的世家,是不能懂那种痛苦。

    只是事到如今,他也唯有先劝谢家撤离再说。

    这里的东西不毁也毁了,撤到高处,先将余下的物品抢救回来再说。

    郭翰领了兵马,护送谢家的人离开,谢氏的人因为太多,分为数批运送。

    谢老爷被迫上了软轿时,不知为何想起了赵国太夫人临终之前,曾说过的一句话。

    那时的崔氏问的不是子孙后代,不是谢家将来如何,她老人家已经竭力谋划,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她念的,是当初郭正风所批的那九字箴言:

    “天将变,灾难至,人分离,究竟,究竟应没应验?”

    那时的谢家人自然都是认为这九字箴言早应了,所谓天将变,难道不是指改朝换代?灾难至不是因为燕太祖打压世族?

    谢家多年以来,心怀警惕,防的就是‘人分离’,可是大唐建立至今,哪怕皇室不喜世族,但谢家却依旧好端端的存在,众人都以为,这当初郭正风所批的箴言,怕是早就已经应了验。

    可此时谢老爷再想起,却想到的是,‘天将变’,兴许不是指改朝换代,而是指大唐燕氏两位帝皇的交接,嘉安帝传位于燕追,所谓的‘灾难至’,也不是燕太祖打压世族,而是这一次真真正正的‘水患之灾’!

    第六百五十九章 治国

    如今谢家里的人,三三两两被分头送走,岂非应了郭正风当日所说过的‘人分离’三个字了?

    谢老爷以往教育儿子,总说命理之术,可信却不可尽信,但此时他念及此处,却不由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江洲的水患一事传入洛阳,燕追收到折子的那一刻,便知道郭翰明白他的心意,将事情办成了。

    他部署这样长时间,就等着这一刻的好消息。

    此时燕追应该召集姚释等众臣,商议大事,可是这会儿他心情极佳,最想见的却不是姚释等人,而是吩咐黄一兴:

    “去清宁宫。”

    洛阳的秋雨已经下了几日,时断时续,将园中草木洗刷得绿油油的。

    傅明华坐在廊下,看宫人们小心翼翼护着正试图想学走路的燕昭在地上蹒跚前行,不时小孩子双脚一软要摔倒,燕昭倒是不怕,却将乳母吓得魂也飞了,数次都险些哭出来,小孩儿却咧着嘴望着母亲笑个不停。

    “过来。”傅明华冲儿子招手,又给他看自己手中把玩的金铃,吸引他的注意,他站在几步开外,有些犹豫。

    最终仍是敌不过母亲的诱惑,迈了小腿跌跌撞撞朝母亲走去,一把扑进母亲怀里。

    燕追过来时,恰好就瞧见燕昭冲进傅明华怀中,傅明华拿了帕子为他擦汗的情景。

    “服侍大皇子的宫人有功,赏。”

    他开口说了一句,身后黄一兴自然将他的话记在了心里。




长嫡分节阅读463
    燕昭看到他过来,晃了晃手里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响声。

    乳母连忙将他抱开,傅明华才理了理衣裳,站起了身,“三郎。”

    “昭儿会走路了。”燕追看了儿子一眼,傅明华点了点头:“能走一些。”这个年纪的孩子最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急着想要下地,“只是筋骨还软,走不了多远。”

    他骨子里与嘉安帝是一样的性情,讲究抱孙而不抱子,所以燕昭在他面前有些畏惧。

    燕追露出浅浅的笑意,难得伸手去逗孩子。

    陪着孩子玩了一阵,乳母将燕昭抱下去了,傅明华才问:

    “三郎今日心情很好?”

    他点了点头,原本过来就是与傅明华说起这事儿,此时听她一问,便不由道:

    “元娘,江洲之局,”他手握成拳,振臂一挥:

    “破了!”

    傅明华愣了一愣。

    江洲的谢氏,是四姓之中传承最为悠久的世族,大有来头,在当地名望地位都很超然。

    哪怕就是在四姓之中,阴、祝、崔氏都是隐隐以谢家马首是瞻的。

    燕追当日想要先向谢氏下手时,傅明华还颇有些担忧,可是没想到,这样短的时间内,他便将谢家在江洲形成的局破了。

    傅明华皱了皱眉,谢家不是这样好对付的,光凭一个‘凌氏余孽’的名头,燕追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办到此事的?

    “三郎是怎么办到的?”

    她问了一声,燕追心情却好,有意卖关子:“你猜?”

    廊外雨声潺潺,碧云为她送来的斗蓬,还没为她披上,燕追便伸手接了过去,亲自抖开为她披在了肩上。

    傅明华伸手将带子捉住,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涌入她的脑海:

    “雨?”

    她仰头去看燕追:

    “水?”

    旁人还是云里雾里,燕追却已经笑了起来。

    “三郎真的是用水?”她也想到了江洲特殊的地形,数面环水。

    靠浔阳江,而大大小小的湖流更是不计其数,自来江洲便有‘江南古城,秀在于湖’的说法,可见水秀。

    而江洲除了有水清之名,还有水祸之灾。

    《史记河渠书》里,司马迁就曾说过:“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司马迁所说的‘观禹’,指的是《尚书禹贡》,书中写的是治国之道,为了引起当时当权者的注意,而将书中所著得以推行,故将书托名于大禹。

    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分区域,大禹治水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

    而司马迁提过的‘九江’,便属这江洲一带了。

    自古以来就是水患频发之地,江南虽富饶丰盛,但总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只是近十几年来,江洲、浔阳一带虽常有水患发生,但相较几十年前,一场水祸死伤数万人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

    太守王嵩居功至伟,此人有治水之才,自上任以来,洪水年年被治理得当,虽有水祸,死伤却不多,灾难时朝廷发放粮钱,便熬过去了。

    傅明华此时细细一想燕追举动,也不由得要称妙。

    ‘凌氏余孽’只是借口,借此事向谢家下手,若涝灾祸害到了谢家,当初燕追的目的怕是就已经成功了。

    “只是,”她抿了抿嘴唇,眼睛却望着自己手上那串金铃,那是燕昭之前留下来的,他被乳母抱走时,昏昏欲睡,非要放在她的手上,让她拿着才肯安心的。

    他新得了这样一个把件儿,喜欢得跟什么似的,乳母都不准碰,对她十分信任。

    她想到了谢氏,年幼之时的自己,在看着谢氏时,是不是相同的神情?

    不知为何,她想到了天丰末年,随谢氏进宫时的情景,当时大雪刚停,阳光照在雪地上,冻得人脚趾都好像要僵硬得失去了知觉似的。

    她披着厚厚的貂裘,一步一步跟在谢氏的身后,看她的身影。

    “元娘,元娘……”

    傅明华恍了恍神,燕追却已经唤了她好几声了。

    “怎么了?”

    他低下头问,“话说一半就停了。”

    她就将头轻轻靠在燕追手臂上,叹了口气:“我只是想起了小时。”

    傅明华双手抱着燕追的胳膊,自然能感觉得出来他的动静,兴许是察觉到了燕追欲说话的举动,她将燕追手臂抱得更紧:

    “三郎,只是你是意在毁谢家祖籍、藏书,还是意在毁谢家对于江洲的影响力?”

    燕追品出她弦外之音:“你有法子?”

    “若是之前,倒是一筹莫展。”但是燕追的举动却将僵局破开,打出一片新局面来,“只是我些许想法,你且听听。”

    她说了这话,便站直了身体。

    第六百六十章 良策

    傅明华隐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她身侧的男人年纪还轻,处理谢家一事,显示他雷厉风行的性格一面,果敢而冷静,出奇不意却又大胆激进。

    可同时,此事也显出燕追性情中冷酷无情的另一面。

    她不知姚释等人稍后会如何看待此事,家国大事她不予置评,只是心里却有些担忧燕追。

    燕追点了点头,拉了她的手,沿着游廊缓缓往前走:“你说就是,我还没召姚释等人,先来与你说的。”

    他提及此事,有些得意,仿佛一个等着邀功的孩子。

    傅明华仰头向他微微一笑,将脑海中的想法理了理,才开口道:

    “世家治理,在疏不在于堵。”江洲谢家,是不能随意屠杀的,哪怕是能用计伏杀,可难免双手沾满血腥,也容易留下千古骂名,于燕追名声不利,且易激怒江洲读书人。

    她担忧燕追乘胜追击,有意谢家杀灭在江洲里,温声开口道:“既然迁不走谢家的人,三郎有没有想过,迁江洲的百姓?”

    她一句话,令燕追的脚步顿时便定在了原地。

    傅明华走了一步,他不动了,才转过了身来去看他:“三郎?”

    “迁江洲的百姓?”

1...149150151152153...3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