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继后守则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梅雨知时节

    说是有一个村庄,因为经常有山贼出没,扰得村民不得安宁,经常遭劫失财。后来村民想了一个办法,在村庄的四周砌起了高墙,锁紧了大门,村民不再外出。原来村民还可以上山采采药打打猎换点银子,可是渐渐的,住在高墙内的村民不再外出之后,没有了生活来源,日子过得越来越穷,将近将饿死了。最后有年轻的村民终于受不了,将高墙推倒重新走了出去,他们一边自发组织队伍与山贼对抗,一边重新上山打劫采药,然后日子才重新好起来。

    太子再问王首辅:“敢问大人,若是你府上有宵小要闯入,你是只会关起大门来当只缩头乌龟,还是训练家丁护卫,英勇的出来打得宵小不敢上门。”

    “海上的倭寇就像是想闯入我大梁的宵小,这些年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先关闭了海门,让倭寇以为我们怕了他,所以不断上岸挑衅。倘若我们自己将海埠,主动迎战,将他们赶出去,才能显我国威,让倭寇肝胆碎裂,再不敢掠夺我沿岸百姓。”

    太子为开埠之事在背后做了不少的事,却并未向他邀功,大有一副看淡名利的模样,便是如今外面传说是二皇子说服了王首辅支持开埠,他也依旧一副平静。

    但有时候不邀就是邀,他的功劳通过别人的口传到他的耳朵里,会让他更刮目相看。

    太子已经深谙此理,这一点上,二皇子就差了一点。

    而王首辅故意提起太子找他的事,自然也是向他暗示太子的功劳,这表明在太子和二皇子之间,王首辅更看好太子。

    不过太子既能说得出那番宵小论,也算他有点见识和胆魄,有储君的胸襟,这让皇帝有所欣慰。(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二章 宝藏

    林嫤问皇帝道:“那是表示,开埠可以开始实行了吗?”

    皇帝道:“哪有这么快,朝中还得要吵一阵子呢。”

    林嫤点了点头。

    皇帝有些疲倦的抚了抚额,然后侧了个身,将头靠在林嫤的膝盖上。

    林嫤看着他的额头皱成跟个小老头似的,很有点为他心疼。

    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富有四海,四海臣服,但未必比普通百姓过得轻松。

    林嫤将手放在他的太阳穴上,轻轻的按揉起来。

    皇帝闭着眼睛,轻轻道:“按上一点。”

    林嫤便把手指移上来一点,继续按揉着,心里却在想着,她明天就去问问慕叶,学两手帮人按摩的法子。

    皇帝轻轻舒了一口气,眉头舒缓了不少。

    过了一会,他又想随意般的问道:“朕想修一条连通南北的直道,从江南一直连通西北,但是现在国库并没有足够的银子,元元,你说朕有什么法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林嫤不由笑着道:“开埠的事情现在朝中还在吵翻天,再提出修建直道的事,这朝中还不炸开锅了。皇上,你会不会太操之过急了点。何况修建这么长的一条直道,要费的可不是一般大的银子,皇上您这是想要逼得您的户部尚书乞骸致仕。”

    皇帝笑了笑,道:“也不是朕操之过急,朕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这几件事都办了,等到太子继位,便无需再为这些操心。”

    皇帝还是很想要成为一个明君的,像先帝那样的明君。

    先帝晚年诸子争储,虽将朝廷闹得有些乱,但是先帝在位三十余年,治政勤勉,重用良臣,整饬吏治,薄赋尚俭,在史书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开埠,修建直道,将西北胡族赶出张掖山外,令四海臣服,国强鼎盛,这是皇帝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事。

    皇帝顿了顿,接着道:“朕想要留一个太平盛世给太子。”

    林嫤劝道:“皇上正值壮年,有的是时间呢,慢慢来。”

    皇帝道:“朕快老了,连太子都这么大了。”

    林嫤瞪了他一眼,道:“皇上才三十六岁!”

    现在皇帝不蓄胡子保养得宜,看着就跟才刚三十的男子一样,哪有现在就说老啊老的,珺儿都才半岁呢。

    皇帝道:“先帝活到了五十四岁,若朕活到先帝一样长寿,那朕也就只剩十几年好活。不管是修建直道也好,对胡人用兵也好,都不是三年五年可成的。”

    林嫤连忙“呸呸呸”了一下,道“皇上是天子,寿与天齐呢,必会万寿无疆的。你要是觉得自己老了,就看看瑞儿和珺儿。”说着又捧了他的脸,低头眉眼含笑的看着他,脸上带着柔意,道:“要不臣妾再给你生个孩子,倒是皇上就会觉得自己还年富力妆了。”

    皇帝笑了一下,将她的手拉了过来,轻轻的握着。

    过了一会,他才又开口道:“生吧,多生几个孩儿,朕喜欢孩子。以后朕必然是会先你一步走,有孩子陪着你也好。”

    说到后面,语气里甚至有了一些感慨。

    他不知道太子以后的性儿会如何,太子妃现在看着是好了,但以后随着太子登基她成为皇后,谁又知道会不会孝顺元元这个太后。

    瑞儿和珺儿毕竟是公主,能做的事情少,元元还是要有一个亲生的皇子才成。

    林嫤有些不满道:“皇上今日是怎么了,怎么老是说起这些?”

    说着为了移开皇帝在这话题上的注意力,又道:“皇上不是问臣妾修直道但朝廷没有银子怎么办吗?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皇帝果然被这个话题吸引起来,“哦”了一声,问道:“快说来听听,你有什么主意。”

    他是知道林嫤聪慧多敏,对政事也有自己独到的心思,倒是很愿意愿闻其详。

    林嫤笑道:“皇上没有银子,但您的百姓有啊。像是一些大商贾,臣妾听说,江南那边稍说得出名的商贾,每年的进益不下百万两银子。您问他们借些银子使使嘛。”

    皇帝道:“商人最精明,要想从他们身上拿银子可比登天还难。”

    林嫤道:“但皇上别忘了,商人也最重利益,只要许之以重利,商贾们自会乖乖主动的送上银子来。”

    皇帝道:“想要他们拿出这一大笔的银子来,那这利许得可不会一般的小。”

    林嫤道:“那皇上想想,这商贾最想要的是什么。士农工商,商贾最末一等,他们最想要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皇上许以他们高官厚禄,他们必会愿意献出银子。当然,这或许还不足以让他们献出这么大的一笔银子,那皇上能不能用做生意的方式,让朝廷与他们合作呢?”

    皇帝动了动眉毛,道:“你的意思是?”

    林嫤笑道:“以前臣妾看话本或听戏,凡遇上山贼劫财,必有一句‘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话虽然强盗了一些,但臣妾却觉得的确有些许的道理。”

    皇帝继续挑了挑眉,等着她说下去。

    林嫤继续道:“直道开通之后,必有行客从此经过,从过路者中收取一定的过路银子。皇上让商贾投入银子修建这一条直道,然后许以直道修好之后一定时期的收益权。这就将修建直道变成了一桩生意,虽然收益慢,但却是一桩一定会赚钱的生意,到时候商贾只怕会抢着出银子。”

    皇帝却皱了皱眉,摇了摇头,道:“普通百姓的日子清贫,若是过路还要交银子,必会激起百姓不满。”

    林嫤道:“那皇上就制定一个规矩,只从路过商贾、乡绅等富户手中征收银子。特别是商贾,以货物多少来计算过路银,而商贾走南闯北,也最可能会走这条直道。再比如骑马乘车者才需交银,走路者免费。能骑得上马坐得了马车的,家中日子一般都不会清贫。”

    皇帝凝思思索了一下,突然笑了起来,对林嫤道:“朕早说过,元元你若生作男儿,必会是朕的股肱之臣。”

    元元想出的法子未必成熟,也还有许多不周全之处,但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法子。

    有时候他就觉得元元是一个宝藏,明明他将这个宝藏的门打开了,以为看清楚了里面的宝贝,但再往里面走几步,他总又能发现新的宝贝,令人惊喜不已。

    林嫤捧了捧皇帝的脸,也笑着道:“臣妾可不愿意做皇上的股肱之臣,臣妾更愿意做皇上的皇后。”(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三章 献银

    皇帝只在长坤宫留了一会,然后便又离开回勤政殿去了。

    他走的时候静悄悄的,连瑞公主都不知道,事后跟林嫤嘟着嘴碎碎念抱怨道:“父皇走了怎么不告诉我!”

    而林嫤也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发了半天的呆,小半天之后,才将慕枝叫过来,道:“本宫写封信,你帮本宫送回国公府,将信交给本宫的外祖母看,然后再将信送给庄家。”

    慕枝道了声是。

    林嫤将信写好后,加上自己的小印,将信火封好,交给了慕枝。

    等慕枝走后,林嫤坐在榻上,嘴角慢慢的翘了起来。

    这大梁最富的是宣国公府,若是能趁此机会让吴家掉一层皮就好了。

    林嫤又叫来穆清,低声交代了她几句。




继后守则分节阅读187
    穆清有些不解,看着林嫤道:“娘娘,您这是打算做什么?”

    林嫤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抬了抬眼和下巴,看向昭阳宫的方向。

    这一次,就看吴氏和宣国公府能不能上当。

    穆清也并不多问,微垂下头道:“奴婢明白,奴婢会按娘娘的吩咐办好的。”

    过了几天,昭阳宫里吴氏便听到了皇帝想要修建南北直道,但苦于朝廷银子不足,皇后向皇上提出了向商贾募捐的主意,将主动表示愿意说服江南庄家首先献白银百万两的消息。

    吴氏听到消息后凝眉沉思了一下,然后将二皇子叫进了宫里来,将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二皇子,然后与二皇子谈起道:“你说这消息是真是假?皇上是真的打算修建南北直道。”

    二皇子越长大,在朝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之后,吴氏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赖二皇子的意见。

    二皇子道:“修建南北直道倒是父皇一直以来的心愿,最近上朝时也多少透漏了这个心思。儿臣看这个消息,恐怕未必是空穴来风。”

    吴氏忍不住抱怨了一句,道:“这皇上也真是的,开埠的事情还吵得闹翻天呢,现在又想修直道。现在户部是空荡荡的,哪里来的银子。”

    现在的户部尚书是吴氏的父亲宣国公,所以吴氏自然清楚。

    二皇子又道:“母妃再着人打听清楚一些,倘若皇后那边真的打算借助庄家献上这百万两的银子,那吴家也不可不献,且要比庄家更早行动,献得更多。修建直道是惠民之事,献银必能加大吴家和儿臣在朝中的名望。儿臣不占嫡不占长,想要与太子一较高下,惟有在‘贤’字和民心上下功夫。倘若这件事让太子那边占了个先,那只会让太子的名声压过儿臣。”

    到时候太子既是长又是嫡还有名声,他这个二皇子还怎么跟他争。

    二皇子再道:“儿臣等会也去趟外祖家,与外祖父和舅舅们商量此事。皇后若要做成这件事,必会通过武国公府和庄家,儿臣会让舅舅好好留意宫外的武国公府和庄二爷府上,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行动。”

    吴氏点了点头,道:“宫里你不用操心,我会着人好好打听皇后那边的动向。“说着心里哼了一声,皇后想用银子讨好皇上,帮太子挣名声,要比银子,就是庄家也比不上吴家。

    一百万两银子虽然数额不小,但吴家也不是拿不出来。不,庄家献一百万两,那吴家就献两百万两。

    吴氏看向二皇子,心里骄傲起来。

    林宪当年在上头压了她半辈子,好不容易死了,林嫤一个小丫头又压着她。但那又怎样,林嫤至今还没能生下个儿子,而林宪生的太子却不如她生的儿子优秀,现在外面说一声二皇子,谁不称赞一声“贤德”,反倒是太子,因为早年辱骂王婕妤和忤逆皇帝之事,现在还留着一个暴躁易怒的名声。

    吴氏越看儿子越发满意起来,握了握他的手臂,又道:“好好干,做几件事出来,让你父皇好好看看,谁才适合当太子。”说着又想到了什么,问道:“上次你说服了王首辅支持开埠之事,皇上有对你刮目相看吧?”

    王首辅同意支持开埠之事,二皇子至今一直觉得他同意得颇为蹊跷。他虽多次找过王首辅,但王首辅不是拒之不见,就是请了他进来却左右而言他,他虽言辞诚恳,但并不觉得王首辅又被他说服的样子。

    后面王首辅突然表态站到支持的阵营中,朝中传出是他说服了王首辅,王首辅既未否认,他便也将这份功劳默认了下来。

    二皇子不想与吴氏谈论这件事,拱手对她道:“母妃,儿臣还要赶着时间去外祖家,儿臣先告退了。”

    吴氏这才想了起来,与吴家商量这件事宜早不宜迟,连忙点了点头,道:“你去吧,好好跟你外祖父和舅舅们商量。”

    说着想到了什么,又道:“若是你外祖父和舅舅们不想出这大笔的银子,你跟母妃说,母妃去劝他们。”

    二皇子并未说话,倘若他不能说服吴家的话,母妃就更说服不了。

    说来吴家其实未必能有多疼爱母妃这个女儿,如今依旧看重母妃,不过是因为有他这个二皇子,为了家族利益罢了。

    二皇子走后,吴氏站着沉思了一会,然后叫来玉簟,吩咐她仔细打听着长坤宫的动向。

    然后打听到皇后确实让人传信给了庄家,林嫤还召见了庄二夫人,在长坤宫说了许久的话,使她越发确信了皇后说服庄家献银这件事。

    时间到了八月,朝中关于开埠的讨论,终于达到了一个鼎沸的状态,而此时,反对一派和支持一派相互对峙的局面也终于变成了支持之声超过了反对之声。

    随着另一位没有开声的陈阁老也表示了支持,反对最强烈的甘阁老愤而上折致仕,而皇帝准了他的乞骸之后,开埠之事终于成了铁板子钉钉的事。

    八月中旬,镇守东南沿海的崔家的族长,太子妃之父,渤海都指挥使崔琦奉召回京。

    皇帝在勤政殿内与几位内阁大臣及崔琦整整相谈了一天,崔琦奉述了崔家军在海岸的布防,海军操练,与倭寇这几年的战事等等。

    后皇帝下旨,赐封崔琦为“镇海侯”,命崔家继续镇守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四章 爵位

    永安宫里。

    现在已经晋升为镇海侯夫人的崔夫人面带着笑意,跟崔贤妃叹道:“总算咱们家也算是有个爵位了。”

    崔家同林家一样,几代都是镇守一边的世族,只是林家运气好一些,当年太祖起事,林家就追随了太祖皇帝,所以以开国功臣之身得封为国公。

    而崔家当年却并未跟随太祖起事,而是置身事外,直至太祖登基,才表示臣服,因此错过了爵位。
1...131132133134135...2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