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对!我此次特意前来,就是为了使天国和大明不分彼此。”

    “好!如果天王真有此意,朕就将西北之地托付给洪家。”听到洪仁的话。朱济世立即就开出了自己的条件,洪仁也闻之大喜。不过这位王殿下却不知道朱济世所说的“西北之地”和他所理解的“西北”可不是一个概念。

    ……

    “皇上,刚刚收到曾国藩的折子,奕欣已经自请撤藩!咱们大明现在是三喜临门啊!”

    回到紫禁城,朱济世就找来左宗棠,想和他商量平西之策,没想到左宗棠又给他带来了另一个喜讯。

    “自请撤藩?这话怎么听着那么耳熟?吴三桂当年好像就来过这一手吧?左相,你怎么看,朕是该同意还是不该同意?”

    “当然该同意了。曾国藩的奏折上还说,喀尔喀蒙古四汗部的汗王都已经献出了女儿。其中土谢图汗的女儿奥云塔娜姿容艳丽,贤良淑德。素有蒙古第一美女之称。”

    左宗棠满脸堆笑着对朱济世说,在他看来,朱济世肯定是好色的!不过同历史上那些好色误国的皇上不一样,朱皇帝是国事床事两不误,所以身为宰相的左宗棠也就不拦着皇帝老子猎艳了。

    “还真有美女啊!”朱皇帝笑了起来。虽然那些蒙古女人再丑也只能捏着鼻子纳入后宫的,但是能得到一个草原佳丽也是不赖的。

    “那么说起来奕欣自请撤藩是真心的?”朱济世还有些不大确定。

    “曾国藩的折子上还说奕欣已经病了,可能是肺痨,估计是在蒙古受了风寒。”左宗棠笑着说道。

    “肺痨?”朱济世心说,历史上咸丰皇帝是个短命鬼,恭亲王可活得挺长啊,怎么就得肺结核了呢?

    “不会是装病吧?”

    “皇上,就算是装的又如何?奕欣自请撤藩的折子已经在路上了,很快就能到应天府了。”

    所谓曾国藩的折子其实是一封电报,库伦自然是没有拉电报线,不过长春却是有电线的。曾国荃在接到用快马递过来的曾国藩的折子以后就立即用电报把全文发到应天府了。至于奕欣自请撤藩折,现在还在路上呢。

    “就算奕欣使诈朕也不怕!”朱济世冷冷一笑,“喀尔喀蒙古四汗部已经投靠咱们了,奕欣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对了,西北之事你有什么想法?”朱济世将话题转到了西北,“在**问题上咱们还是慢了一拍,没想到奕}的动作那么快,直接派僧格林沁出兵**。”

    “皇上何不遣使入藏,封僧格林沁为藏王呢?”

    “封他做藏王……僧格林沁是满清的忠臣吧?”

    左宗棠笑道:“满清已经没有了,奕}是努尔哈赤的子孙,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僧格林沁的祖宗是成吉思汗的弟弟),要比祖宗他们可是旗鼓相当啊。”

    “对,比祖宗还是成吉思汗比较值钱。”朱济世笑着说,“朕比奕}富有,不仅可以给僧格林沁封王,还可赐给他百万银元。只要他肯将第十一世赖喇嘛凯珠嘉措送来应天府就行,僧格林沁这个藏王大概也不会喜欢自己身边有个赖吧?”

    **原来一直是有藏王的,从前明末期一直到康熙年间**一直由和硕特汗国统治,接着准格尔汗国又攻入**,灭亡了和硕特汗国,将**纳入准格尔汗国治下。康熙59年,满清朝廷才护送第7世赖噶桑嘉措回到**,此时才建立起以赖为首,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不过仍然在赖之下设立藏王。直到乾隆年间,藏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叛乱被杀之后,**王爵才被废除,此后百年**都是由农奴主和僧侣贵族以赖之名行使权力。赖喇嘛在藏人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在这百年中确立起来的。如果僧格林沁有意藏王大位的话,那他和赖喇嘛的关系可就非常微妙了。

    聊完了拉拢“藏王”僧格林沁的事情,朱济世又把话题扯到科举改制上面。

    “左相,朕想在这次婚事办完以后,在东南八省举行一次统一的秀才考试,将来大明的秀才试可以隔年一比,每个省每次取文秀才1000,武秀才500,如何啊?”

    大明东南八省的“秀才试”现在还不是定期举行的,到现在为止每个省都只举行过一次秀才试,不过取士数量却都超过20000,只要中了秀才就有做官的资格,而且很容易得到官职。不过那么容易做官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因为东南八省的官都有人做了,接下去的秀才试就难考多了,每个省每两年只取1500个秀才,要是取多了,可就很难给这些秀才老爷们安排上官职了。

    “好,是该有个制度,不过1500人的取士额度少了一些,不如定为1500人到2000人之间,按照每个省上缴的税赋来确定取士额度如何?”

    朱济世点点头:“就依左相……但是朕还要加一条规矩。参加秀才试的学子不能太老,须在28岁之下,而且每个学子最多只能考三次。三次落地不中,就去别处谋生吧。”(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621章 国之根本 狂求月票
    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朱济世正铁青着脸,对满脸都是委屈表情的罗香梅道:“朕就是为了夯实大明的国本才要改革科举的,这次改革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朕这么做不是为朕自己,而是为了雄儿的将来!科举牢笼智士的用处你一个当过两次摄政的皇后真不懂吗?香梅,你是去过英吉利、法兰西的,是知道西洋列强之强盛的……现在已经不是关起门来自以为是天朝的时代了!现在是列强争霸的战国乱世。列强的一国精英或是搞科学发明,或是经营工商为国家创造财富,或是从军打仗为国拓疆。而我大明的精英都在做什么?读四书五经,这书读几遍就够了,用得着读一辈子?”

    罗香梅劝谏道:“改革科举之事可以慢慢来,何必急于一时呢?现在西边儿还没有平定,国内也不安稳,万一捅出什么篓子……”

    朱济世发脾气了:“有篓子朕不怕!眼下四海还算太平,奕欣自请撤藩,太平天国也肯向朕低头,所以正是改革科举的好机会。而且朕的军队不是满清的八旗兵,都是枪林弹雨出来的精锐,对朕也忠心耿耿,因为是朕给了他们衣食,给了他们土地,就是最小的小兵也有40亩田,每月还有3块钱菜金,自古以来有哪个皇帝会给小兵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还没有忘记朕的恩情,还当朕是衣食父母,所以朕什么篓子都不怕!”

    罗香梅轻轻咬着自己的嘴唇,她已经有点后悔自己刚才那一番劝谏了。虽然她心里面还是非常担心。她觉得朱皇帝这一次的动静真有点大了。上回四川罢考的风波才过去。现在万一再惹出一个东南八省罢考风波怎么办?科举考试设立年龄上限和参考次数按说是没有什么——一个秀才要是考了三次都没中。到了三十岁还是个白丁,那的确是该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了。

    但是读书人其实也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同时也是一张保护伞!科举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生命不止,考试不停。只要有口气在就能不断考下去,说不定下次就中了!而有这样一个“下次”存在,读书人在乡村的地位就要高人一等。那些大户人家的读书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士绅身份就是建立在同官场的联系上的。而下次可能高中做官,更是其中最要紧的一层联系。

    这就是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了这种可能性,那些暂时落第的书生才能去结交已经高中做官的书生,彼此结成一党,互为援引,这样才能进而掌控朝堂,退而把持乡里。现在大明朝堂上的湘湖党就是典型的士绅集团,他们在清朝的时候也不是人人在做官。但是人人都有做官的可能,所以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物。只要有谁中了进士。在朝的湘湖党人就会大力提拔后进,在野的湘湖士子则会去充当幕僚。为其奔走。而在老家没有出来的士子,则靠着那些在朝或是充当幕僚的同学同乡的庇护横行乡里做他们的大地主。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那些明知道自己这辈子都中不了秀才的地主老财,也会整日抱着书本苦读,一次次去参加科举考试,为的就是能留在士大夫的圈子里,保住自己的士绅身份!要是没有了这层身份,他们再想偷逃田赋税款欺压平民可就困难了。

    而现在朱济世想要用28岁这个年龄限制,把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拦在士绅圈子之外,同时也绝了他们考试做官的念头。由此可能产生的反弹和乡村社会的震荡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即使晓得科举制度毛病很多的左宗棠,在听到朱济世提出的改革意见之后,也在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未果之后,又请出皇后罗香梅出来“委婉”劝谏。不是不让改,而是要慢慢改……比如花个20年时间,分几步改革到位。

    可是朱济世哪里能容举国的精英无所事事20年?那可是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啊!而且他觉得自己现在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最强的时候,大明朝也是百业初兴,正是大家做事情最上心的时候。现在不改,20年后自己没准就懈怠了要求安稳了。即使自己不懈怠,大明朝堂上的官僚主义作风肯定比现在厉害不知道多少倍!

    更让朱济世感到担心的是,20年后的大明军队,还会像现在这样拥护自己吗?官兵授田制是不可能一直执行下去的。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授予,就算能从俄罗斯和中亚夺取到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的价值也不能和温暖湿润的南方相比。就是授予士兵,他们都不一定肯要。

    所以朱济世在科举改革上的态度就极为强硬,改革必须立即启动!而且一步到位,没有什么过渡期。下面的士绅如果想造反就请便,不想造反就该考试考试,考到28岁还不中就该干嘛干嘛去。大明朝给士绅当官的机会已经够多的了,再考不上说明没有当官的资格,何必再勉强呢?

    在眼下的大明朝,往上爬的渠道又不是只有考试当官一条!哪怕你们这些当地主的个个都去学周扒皮半夜鸡叫呢?呃,半夜鸡叫好歹也是在经营,对农业发展是有利的,也比捧着本书死读要强百倍。

    而罗香梅因为上次整顿后宫的事情吃了暗亏,所以现在也不敢和朱皇帝顶撞,见对方发了脾气赶紧就柔声细语地道:“皇上,妾身明白您的苦心,既然皇上有把握,那妾身就不多言。明天是皇上和淑贵妃的大喜日子,现在已经不早了,皇上就早些休息,不要再操劳政务了,养足了精神明日好陪陪新人。”

    朱济世点头:“朕晓得了,科举改革再急,也等得起这几日……”

    罗香梅似乎放了些心,接着就告退了。明天就“大婚”,因为是纳妃子,所以该由皇后主持,可是一大堆的繁文缛节,还要起个什么御所,宫里面也是好一番的布置,罗香梅里里外外忙碌了几个月,弄得人都清减了,还好明天事情就完了,接下去该好好休息一阵子了。过一阵子还得想办法让朱皇帝给自己修个离宫,要和玛丽亚堡和紫金山御所一样大,要不然就太吃亏了……

    朱济世的内心却有烦躁,虽然天色已晚,却不想上床去睡觉,信步出了东暖阁,天空中布满了乌云,不见星辰明月,更让朱济世有些郁郁,心想这乌云好比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将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都掩住了,如果不能扫除这乌云,大明的国本终究是不巩固。现在毕竟不是把智士关进笼子的时代了!

    思绪正发散间,玛丽亚克莱门蒂娜走了过来:“德川齐昭求见。”

    朱济世的女人虽多,但最宠的还是玛丽亚克莱门蒂娜这匹大洋马,这乾清宫是他们俩在紫禁城内的同居之所。同时,玛丽亚还时不时客串一下宫廷女官和女秘书的工作,今天德川齐昭求见的消息就是由她带来的。

    德川齐昭是日本驻大明大使,同时也大明的国戚,在应天府倒是极受人尊敬,而且他本人还是个儒学大师(水户藩的儒学兴盛),所以和林则徐、骆秉章、潘曾绶这些大儒的关系不错。而他今晚进宫,居然也和传说中将要举行的大明东南八省科举有关系。

    在西暖阁僻静的书房里,朱济世听了德川齐昭的提议,一下就站了起来:“什么?你想让淑宫的家臣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还想让他们报考大明的书院和大学?”(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622章日本科举狂求月票
    “皇帝陛下,在淑宫殿下的家臣当中,有不少人是学习过朱子学的。在日本,朱子学被视为正学,幕府每三年举行一次名为学问吟味的考试,以选拔幕府臣僚,凡是幕府旗本、御驾入子弟皆可参加。另外,幕府还建有以传授朱子学为主的昌平坂学问所,在日本的许多藩,也有一些类似的学校在传播朱子学。可以说,日本的儒学兴盛仅次于中华、朝鲜和越南。”

    德川齐昭侃侃而谈。似乎对日本儒学的传播颇为自傲,因为日本儒学最大的倡导者就是德川齐昭的水户藩。

    “学问吟味?”朱济世心说,“这个中国科举牢笼智士,把一国的精英都忽悠傻了,日本科举怎么就没有起到同样的作用呢?”

    “皇上,可以让淑宫的家臣参加科举考试吗?”德川齐昭追问。

    “参加考试没有问题,可是……你要朕为他们安排官职吗?这可有些困难。”

    “难道陛下不需要为这些人安排官职吗?现在淑宫殿下有近两万名家臣,都是普通的‘士’,没有上下尊卑,如此很难进行管理。”

    “朕竟然忽略了。”朱济世按了按太阳穴,笑道,“那就让他们参加大明的科举,文举、武举都可以去考,也可以同时参考,按照科举成绩决定上下尊卑。权大纳言,朕打算将淑子的家臣以百人一队,五队一营的方式编成400营,队长、营长,皆由文举、武举双优者担当,如何啊?”

    “甚好。”齐昭又道,“另外。在下希望能让幕府派人考察大明的这次科举改革,为今后在日本全面实行科举制度作准备。”

    “日本要全面实行科举制度?”朱皇帝低吟道,“哦,是在公武合体之后吧?”

    “正是,公武合体以后,日本将会成为统一的国家,必须要有一个适用于统一国家的官员产生机制,考试做官还是最合适、最公平的办法。”

    “嗯。有理。”朱济世道,“科举制度的精髓就在公平二字。不过日本……将要实行的科举是针对全体国民的吗?”

    “还是武士和公卿的特权。”德川齐昭带着嘲讽的语气道。“想要剥夺武士的特权,就先得问问他们手中的刀子!”

    在日本全面推行科举并不是德川齐昭信口胡说,是德川幕府早就在规划的事情。因为在公武合体之后,日本也将如中国一样,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到时候日本的中央政府就将面临为整个国家选拔官员的问题。虽然日本素来有门阀政治的传统,无论公家还是武家,其实都是门阀政治,但是总要给下层武士一点上升的希望,这样国家才容易安定。而科举制度。无疑就是起到这种作用的体制。虽然存在着种种缺陷,但是的确给了下层读书人一个渺茫的希望。而朱济世现在推行的科举改革,就是要让一部分人希望破灭!

    转日就是朱皇帝和日本内亲王、琉球女王淑子大喜的日子,虽然只是纳妃,但是礼仪之隆重已经快赶上皇帝大婚了。辰时四刻,送亲的队伍从淑子女王暂时居住的日本使馆出发。最前面的是200名骑马持枪的武士。都是日本武士的打扮,穿着外观华丽但是防御能力很弱的盔甲,他们都是淑子女王的家臣。接下来是300位盛装侍女,也都是从淑子女王家臣家中挑选出来的品貌端正的少女。后面就是一乘日式的长柄大轿和十五乘日式钓轿,长柄大轿内坐着淑子女王,钓轿里面则是陪嫁的滕妾,其中七名出自公家,八名则是幕府所挑选的美女。轿子后面又是担任护卫的200名武士,其后是价值三万银元的嫁妆,以及举着印有琉球王室家徽旗帜的长长队伍。四匹满载金银的马装饰得甚是耀眼,项上的铃铛叮当作响。走在最后的,乃是一直为这门婚事奔走的岩仓具视和德川齐昭。整个队伍井然有序。

    整个应天城洋溢的都是喜庆气氛,不过坐在那柄长柄大轿之中的淑子女王却神情复杂。其实她是一个月前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丈夫朱济世的,那是一个姿容英伟的男子,就容貌来说绝对是个理想的结婚对象,而且又是大国之君。但是淑子女王却感到了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自卑感,她忽然觉得自己很可能配不上眼前的男子——之前她对天皇将自己嫁给中国皇帝当侧室曾经忿忿不平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可是堂堂的天皇之女。怎么能给人当侧室呢?又什么样的男人,能拥有自己这样血统高贵的侧室?

    可是当她领略到了大明的繁荣富庶,知道大明天子的权力之大,财富之多。特别是得知朱济世居然在应天府复制了一个京都御所送给自己,而且自己往后的零花钱比整个天皇家的总收入还要多之后,她对这场婚姻的不满就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担心,担心自己无法得到丈夫的宠爱——她在上海的时候已经见过大明皇后罗香梅,贵妃罗香菊了和德川明子了,自然知道自己的姿容根本无法同她们相比!

    “皇帝身边应该有许多美貌女子相伴吧?”淑子女王不由想起自己的那些滕妾。特别是那八个德川幕府挑选的女子,这些出身旗本和御家人的女孩子个个都有绝色姿容啊!
1...960961962963964...13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