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之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当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朱济世这里更加没有!
今天有资格来参加朱幸义加冕大典的日本官员们,都知道日本民族会所得到的东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至于值不值得,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武家出身的日本宫廷女官引领下进入紫宸殿的这些官儿们,都心思转动的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大明忙着整合东亚黄种民族的目的大概只有一个,为了在将来和欧洲白色种族一较高低。如果能赢下来,大明帝国或者叫大中华帝国的就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的霸主。日本人能成为头号强国的公民,自然是很值得的,哪怕他们不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之人。如果输了……阿弥陀佛,千万不能输啊!
“大皇帝驾到!”随着一个女官清脆而悠长的声音,满大殿穿着中式官服的日本官员赶紧单膝跪地山呼万岁。接着就听见脚步声响,然后是朱济世掩饰不住笑意的声音:“平身,平身!”
大家爬起来,偷眼往上瞧。就看见朱济世一身龙袍,大模大样座在御座上面儿。在他前面还摆了两个绣墩,朱明子(德川明子)和一个十来岁胖乎乎的少年,也穿着一件龙袍,头上还带着乌纱善翅冠,俨然就是一国之君——他就是朱幸义了。这小子并不是由朱明子抚养长大的,他出生之后就一直住在大明宫中,现在是皇城公学四年级的小学生,很快就要升入皇城公学的初等中学了。不过这回他当了日本国王,自然不能再去读皇城公学,而是要转入日本的学习院就读……和大殿里面的日本大臣们的子弟成为同学。
看见群臣已经爬起来,朱济世便笑呵呵开口了:“今日便是幸义吾儿即位日本国王的日子。从今日起,大明和日本便真正融为一家了!在吾儿正式即位之前,朕还有些话要说。是关于大明、日本还有这大中华的。”
他前面的语调轻快,说到“大中华”三个字却已经严肃起来:“众所周知,华夏之族自古以来就有三个主要的分支,一为中原汉家;二为东瀛日本;三为半岛之朝鲜。朕往来日本多次,所见所闻,皆是隋唐遗风……若无昔日宋亡于蒙之神洲陆沉,只怕中原日本早就一般无二了。所幸,今日中华之文明虽历经两度陆沉,但终究复兴,此乃天佑之幸,非中原汉家一族之幸,而是汉、和、朝三族之大幸。不过今日华夏之族所面临之挑战更胜于往昔。往昔华夏陆沉皆亡于蛮族,蛮族之武力虽强于一时,但终究没有强大之文明进行支持,可夺华夏之权力财富,但不能灭亡华夏之文明。况且日本、朝鲜,或是忍辱,或是凭借大洋神风之护佑,得以保存华夏文明之薪火,以待复兴之日。而今,威胁我华夏文明续存的,乃是欧洲白色种族。他们绝非蛮夷之族,而是与我华夏一样,是有强大悠久之文明为支持之强大种族,而且他们还拥有强大的海权。一旦华夏再次陆沉,将是我东亚黄种文明之末日,日本也不可能凭借海洋之庇护续存华夏文明。因而,来日之黄白文明对决,将直接关系我华夏文明,东亚种族之前途命运。我等只有团结一致,以最大之决心于敌斗争。为此,朕决定不再区分中华文明之下各个族群,而是要将东亚种族融合为一,成为统一之中华民族!自今往后,大明之汉人、蒙古人、朝鲜之朝鲜人、日本之和族,都将混同为一!”(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228章 如何忽悠蒙古?
朱济世坐在一辆宽敞豪华的四轮马车上面,正在从山海关前往承德的路上。在车厢里面伺候他的是两个在日本收获的选侍,就是那两个女相扑比赛的获胜者。她们都是低级武士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一个名千影,一个名玉子,都是十年前被选为候补女小姓众,然后在德川明子御用的横藩道场内接受严格的训练。和已经改名千佐那的千叶佐那子一样,都有北辰一刀流小太刀免许皆传的身份,可以称得上是武艺出众,要不然也不会成为女相扑比赛的赢家。名叫千影的女子是相扑比赛的第二名得到了侍寝的奖励,还被朱皇帝破格收为选侍。而第一名的玉子则被明子安排接受了一次极为香艳的惩罚……
现在两位新人看着朱皇帝坐在她们对面,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名叫玉子的女子轻笑一下,道:“皇上,这一路又是坐船又是坐火车的,现在又改坐马车,真是好远啊!”
名叫千影的女子笑着插嘴道:“大明自是辽阔,疆土纵横数万里,我们走了那么多天,恐怕连大明疆域的十分之一都没有走到呢。”
朱济世听到她们两个一口流利的南京官话,不由得轻笑了一声。数万里纵横的疆域的确辽阔,不过要将如此辽阔的疆土真正打造成一个整体可真是不容易啊!刚刚在日本忽悠完了鬼子,现在又马不停蹄北上去承德忽悠鞑子……中国要想把太平洋变成内湖,不忽悠好鬼子是不行的。同样的,中国要想牢牢掌握北方和中亚的辽阔陆地,不把鞑子彻底汉化了一样麻烦不少。这惶惶大中华的千秋基业,居然要建立在融合鬼子和鞑子的基础上,想想都是不可思议啊。
不过话说回了。鬼子的女人自有一股柔媚风情,怎么玩都可以,享用起来还是蛮爽的。这鞑子的女子……唉。也就是奥云塔娜还有些滋味,其他的实在提不起*啊。一想到女人。朱济世又开始为朱国雄的婚事操心。
这小子说起来也是有福气的主儿,那么多外国美人儿排着队要嫁给他,大明国内一等一的豪门这段时间也在搜罗族里面的漂亮女孩想送给他当老婆……不但没有人要求朱国雄买房买车月薪几万什么的,还有人肯倒贴金山银山,真是羡慕死他老子了,当年朱济世年轻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等好运气呢?
而这一次就在朱济世东奔西走,劳心劳力,还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两个新收的日本小妞玩游戏的时候。朱国雄却依旧舒舒服服呆在南京。美其名曰坐镇,实际上除了济世大学的学业什么事儿都不用管——日常政务自有内阁议会,军国大事则有电报上达朱大皇帝御前。这小子自己却什么心思也不用操,还了个有漂亮的日本萝莉暖床,小日子过得那叫滋润啊!
叹了口气,朱皇帝就把心思从那个“后人乘凉”的皇太子身上收了回来,又开始琢磨起忽悠鞑子的大事儿来了。和日本鬼子不一样,蒙古鞑子其实不是大中华文化圈的一员,除了几十万被满人编入八旗蒙古的应该算是“蒙奸”的蒙古人。日本鬼子和中原汉人的确是有共同的文字和相似的文化,在大明王朝极度强盛并且开始大步走向海洋的时候。同化日本鬼子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拿出个汉语拼音就能让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在短期内掌握汉语发音——这说明日本鬼子现在是积极向大中华圈子靠拢的。这种同化是你情我愿,互惠互利的。而且,以日本鬼子那个勤奋努力的劲头。融入大中华圈子以后,作为个体,鬼子是可以混得很好的。融合对他们个人还是整个大中华无疑都是有利的,这是一种双赢。
而蒙古人本来就有点野蛮不开化,而且又被满清用藏传佛教给忽悠瘸了。他们的民族性格里面,现在没有多少积极向上的因素啦!所以这些年,蒙古人除了在对俄战争的时候比较活跃之外,在大明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几乎消声灭迹。就是那些得到了大片草原作为私人财产的内外蒙古部落头脑们,除了吃喝玩乐。就是供养**的喇嘛……现在北京和热河一带的喇嘛庙,没有一家不是香火鼎盛的!就算有个把比较努力一点的蒙古人。也是汉化程度很高的八旗蒙古或蒙古农民。漠北、漠西还有布里亚特蒙古人还是和成吉思汗那会儿差不多,哦。应该说是大大不如那会儿了。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融合这些人啊!
……
这些日子为大中华民族融合忙活的可并不只是朱济世一人,在哈萨克汗国和蒙古人打了好多年交道的曾国藩这些日子有了一个新的差事,蒙藏事务尚书。这是大明内阁新设立的一个衙门——蒙藏事务部的掌门人,专门负责蒙古还有**的相关事务。都是一些劳心费神不讨好的差事,本来是由好些个衙门分管,可是时常出现踢皮球的情况,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好处的时候人人争先,遇到麻烦则个个避之不及。所以左宗棠干脆给朱皇帝上折子,将所有涉及蒙藏的事情都划归一个衙门管辖了。
而曾国藩就是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蒙藏事务部尚书,而他刚一上任就遇到朱皇帝提出的大难题,要融合蒙古人入中华!
这事儿吧,说难不难,说容易也绝对不容易。而关键就在于只追求表面融合还是如日本入华那样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彻底融为一体。和蒙古人打老了交道的曾国藩知道,眼下的蒙古人,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民族了。如热河、察哈尔一带汉化程度很高的漠南蒙古几个没有迁往哈萨克的部落(汉化程度不高的都走了),还有干脆和汉人无二的八旗蒙古,都俨然是中华一员。如果不是户籍上有蒙古族的记录,谁也不知道他们是蒙古人了。而漠北、漠西还有布里亚特蒙古人,在漠南那些汉化程度很高的蒙古人看来都是野蛮人,基本上都是目不识丁,无论是汉字还是成吉思汗折腾出来的蒙古字儿都不认得,至于汉语就更没有人会说了。
而这些人除了放牧、射箭、骑马、摔跤之外,大概就知道两件事情,一是喇嘛,二是他们的英雄成吉思汗。如果没有喇嘛,这些蒙古人大概就会融于真神教圈子,最终连成吉思汗这个祖宗也忘记了。而没有对成吉思汗的信仰,他们大概就会融于藏人,也不是现在的蒙古人了。
如果要做个表面的融合功夫倒也没有什么难的,召开个库里台大会,让赖喇嘛、章嘉大师和哲布尊丹巴出来宣布一下法旨。再让近卫骑兵出来亮个相吓唬一下不服气的蒙古贵人。最后朱皇帝再以全蒙古大汗的名义来宣布一下蒙古入华,就算万事大吉。
可是这表面功夫做完以后呢?蒙人还不是老样子?照样在草原上晃悠,照样不识汉字儿不说汉语,照样拜活佛拜成吉思汗。对于他们已经是大中华人而不是大蒙古人的事实,只怕是没有几个人知道的。这样的入华,不是忽悠蒙古人,而是忽悠自己,能有什么意义?曾国藩知道朱皇帝铁定不会满意,所以也不敢这么忽悠,这些日子他就拉这三世章嘉大师在漠南、漠北蒙古还有北京城转悠,拜会了不少蒙古人的王公活佛,就想找到一个真正让蒙古人入华的办法。(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229章 欲融合先帮助
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
“蒙古……蒙古人……”
朱济世举着蜡烛,站在一幅大明全图前面。包括漠北、漠南蒙古,东西伯利亚,哈萨克汗国,新疆、七河、青海、**,甚至是东北和外东北的部分地区在内,都零零散散标注了蒙古诸部的名号。
把这幅地图送来朱济世御前的蒙藏事务尚书曾国藩和御书房大臣翁同都举着蜡烛,站在朱皇帝身后,一块儿替他照着亮。
这份地图所显示的就是大明蒙古问题的大致情况,是曾国藩花了大半年时间,翻阅了无数档案报告以及派人去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应该算是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大明境内蒙古部族的分布还有数量情况——和后世中国各民族人口和分布情况不同,现在大明帝国境内可没有56朵金花,只有汉、蒙、藏、苗、彝、安南等六个民族。比起后世的新中国整整少了50个民族!这倒不是朱皇帝有意要搞大汉族主义,而是清末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确不如后世那么绚丽多彩。除了占统治地位的满蒙(蒙古族只是部分处于统治地位)之外,就是一个大汉族,另外就是和汉人生活习惯迥异,人口又多的苗、彝、藏和回部(指新疆的真神教徒)等族。
至于什么壮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在清朝的时候是没有统一的民族名称(民国的时候就是五族共和而已),待遇也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考科举也没有加分,犯了王法也没有两少一宽。交税交租子的时候也不能少一个铜板。这样谁还计较是什么少数民族啊?就算朝廷折腾出个族名。估计也没有人想加入。又不是当八旗子弟……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恐怕后世根本就无人知晓这些民族的。
而朱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员们对发明民族是没有什么兴趣,再说现在大明帝国的汉族是统治民族,而且还是整个大东亚地区的统治民族!就好比后世第三帝国的雅利安民族一样——在元首的统治下,只有人削尖了脑袋往雅利安民族里面钻,实在搭不上边儿还要争取一个荣誉雅利安人,绝没有谁放着好好的雅利安人不当,非考证出自己是斯拉夫人或是犹太人的。
所以。大明境内那些文化和传承不是那么鲜明的族群,都在这十几年内迅速汉化,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了。但是,那些民族特点非常鲜明,和汉人区别较大,又不大和汉人杂居的民族,融合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而蒙古人则是其中最强大可能也是最难融合的一族。所以在曾国藩呈上的地图上,蒙古人的部落仍然有数百之多!
朱济世放下手中的蜡烛拍拍手,心事重重地吐口气:“四百几十个部落,其中人口过万的大部就有六七十个。分布之广、人数之多、武力之强。都已经胜过了伪清那会儿。这么多人要融入中华民族,大概也不是件容易事情吧……朕要的是真正融入。而不是一个自己骗自己的名分。”
“皇上不是蒙古大汗吗?下道旨意,下面的蒙古人谁敢不听?”在日本入华问题上功劳不小的翁同(明子是在翁同的煽动下奉德川家幸上洛进而掌握权力的),现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官位虽然还是军师兼御书房大臣,不过爵位却已经升到了侯爵。
朱济世淡淡一笑,扭头看了看曾国藩,“曾卿,你以为如何?”
“皇上,臣觉得军师的话只对了一半。”曾国藩面色凝重地道,“皇上以蒙古大汗的名义下旨,取消蒙古之族名,混同于大中华民族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草原之人素来追随强者,昔日成吉思汗崛起之前并无蒙古之种族,现在的蒙古人也是成吉思汗融合草原诸族而来。今日皇上之威远胜于铁木真,草原之民岂敢不从?”
朱济世微微点头,草原上就是这个规矩,谁拳头大谁说了算!就是屠灭一族的男丁也是天经地义的。连成吉思汗都将此称为男儿之最大乐事!自己现在也是蒙古大汗,兵力之强远胜于铁木真,蒙古人要是不服,就拿他们老祖宗的法子出来治他们便是了。
“但是蒙古人臣服并不等于就融入大中华民族了,挂个大中华的名义和真正融合完全是两回事儿。如果皇上想要真正融合蒙人,还得实实在在为蒙古之民做些事情。就如皇上相助庇护日本之族一样。”
曾国藩摇了摇头,又道:“臣这些年一直都是在和蒙古人打交道,是深知蒙古之贫弱愚昧的。而蒙古人之贫弱并非在于土地狭小或物产不富,恰恰相反,他们所居之土地都是极其辽阔丰沛之地,使汉人居之皆能致富足,使蒙古居之则连衣食都极为困难。因而在哈萨克汗国这样汉蒙混居之地,蒙汉之别并没有因为混杂而居而消融,蒙汉隔阂也因为贫富不均而愈加分明。这几年,哈萨克汗国的蒙人和汉人就时常发生冲突械斗,哪年不死伤个好几千之数的。”
是的,汉人移民和蒙古人发生冲突械斗的事情非常普遍!这是朱皇帝的武装移民政策所造成的,当然也和蒙古游牧民好勇斗狠的习性有关。不仅在哈萨克汗国,在外东北、在东西伯利亚公司属地、在新疆、在青海、在七河、在漠南漠北诸省,只要有集体农庄的地方,汉人和当地人的冲突就没有间断的时候儿。
而且当地的大明官府和驻军,通常情况下都是支持汉人集体农庄的,而汉人集体农庄的武力也都不差,武器精良,堡垒坚固。所以蒙古人在和汉人的斗争中,常常是吃亏的一方……不过吃亏是一方面,但是大明帝国的扩张,也让大明境内的蒙古人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原本被俄罗斯人夺占的东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大片草场,现在又一次成了蒙古人的牧场。
所以蒙古人总得来说,在大明统治之下还是得益的,和汉人的冲突其实也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实际上,就算没有汉人,他们蒙古各部落千百年来也一直打来打去。草原上的规矩就谁的拳头硬反而更受人尊敬,如果汉族移民都没有组织和武装,都是任打任杀的主儿,在这些大汗的子孙看来就是些无用低劣之辈。反过来,他们总是在汉人移民的洋枪底下吃亏,反而让蒙古人觉得汉家男儿都是不好欺负的勇士……
曾国藩顿了一下,语气凝重地道:“好勇斗狠虽然是草原之民的本色,但是一直这样打杀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陛下终究是要融合万族为一,求得天下大同的。所以臣觉得,对于蒙古之种还是要恩威并施,以怀柔教化之法去其野性然后方能融于中华。而欲行怀柔教化,则必先使之从游牧之民向畜牧农耕之民转化。譬如漠南的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皆有定居之蒙古种族,现在都和汉人无二。在伪清之时,还有八旗蒙古一族,现在则是完全融入汉人了。
因而,臣的意见是,欲化蒙为夏,朝廷还须多用怀柔教化之法,先助其定居,再助其由贫转富与汉民无二,然后以义务教育教化其少年,使之以大中华之民为荣。如此只需20年之功,当可使漠北、漠西数万里之地永远化为华夏之土。而皇上使四夷归夏之丰功伟绩,也将会遗泽万世。”(未完待续……)
( 天朝之梦 p:///4/4243/ )
第1230章 帮助和自治,不可兼得
曾国藩提出的政策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中国历史一直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大的趋势都是民族融合,而汉民族则作为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一直承担着将各种各样的族群融合为一的责任——实际上汉族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在长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还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到了民国时期,汉民族的习俗和明朝、宋朝可以说是完全不同了,和汉民族形成之初的汉朝相比,恐怕差距就更大了。
实际上,后世的大部分民族都是千百年融合的结果。如日本民族就融合了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来自西伯利亚或者是别的什么地方的虾夷人,还有琉球岛的琉球人。而朝鲜民族许多大姓的族谱上,都能追溯到中国——他们都是中国移民的后代。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也都是有华人血统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