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清巨鳄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塞外流云

    四轮马车在平滑的柏油路面上轻快的行驶着,丁宝桢饶有兴致的透出车窗打量着外面的街景,他此番微服前来上海是为咨议局之事而来,如今咨议局已然成为大清各省最热门的话题,各省督抚都将咨议局当做了头等大事来抓。

    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根据天津港口和火车站的情报,此次英国人运来了三万枝长枪和大量弹药。任安说着又补充了一句,另外还有一批机器设备,应该是用于筹建弹药厂的。

    见的易知足沉吟不语,燕扬天缓声道:如今是三月末,已过了春耕播种季节,倭国的饥荒会持续下去,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可以说倭国战事基本已经结束,可以抽调一部分兵力进驻天津。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道:着僧格林沁率部留驻倭国继续清剿,其他部队陆续调往天津。

    校长。燕扬天连忙道:杨秀清部军纪散漫驻扎天津时日一长难免松懈,不如着其部驻扎福冈进行整训,毕竟驻兵天津是重在震慑。

    说到杨秀清部,易知足也觉头疼,由太平军组建的新六军官兵说下几乎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战力强横,敢打敢拼,就是军纪散漫,略微沉吟,他才颌首道:行,让杨秀清来上海一趟。

    见是话缝,赵烈文缓声道:大掌柜,元奇这些年在倭国大规模的发展茶园和桑蚕基地,战争结束,须的尽快恢复。

    易知足点了点头,从广东福建江浙山东等沿海省份组织移民前往,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有经验的茶农桑农前往。

    话才落音,林美莲在门口禀报道:大掌柜,江苏巡抚丁宝桢在外求见。

    易知足笑道:来的正好,请他进来。见这情形,任安燕扬天两人连忙起身告退,待的两人退下,一直没开口的易正行这才开口道:为什么不将倭国的茶园桑林进行发卖,如此,元奇不仅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也能避免支付大额的移民费用。

    听的这话,易知足笑道:征伐倭国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将倭国纳入大清版图,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

    易正行迟疑着道:这一进一出,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象这样的赔本买卖,元奇可没少做。易知足笑道:短期来看,这是赔本买卖,但长期来说,却是稳赚不赔。

    稳赚不赔?易正行有些疑惑,一时间想不明白,明明是赔本生意怎么就稳赚不赔了?

    赵烈文微笑着解释道:倭国纳入我大清版图,元奇自然不能继续象以前那样垄断对倭贸易,但元奇以最优惠的政策组织移民倭国,就可以继续垄断对倭贸易,这是一举两得。

    易知足一笑,起身道:雅璜来了,迎迎罢。

    丁宝桢走进院子,抬眼就瞧见易知足站在书房外的台阶上迎接,他连忙加快了脚步,他在京师也见过几位王爷,一个个架子都大的惊人,督抚以下官员参见压根就不看座的,更别说出门迎接,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快步走到跟前,丁宝桢拱手笑道:折杀下官了,何敢当王爷亲迎。

    雅璜当的起本王亲迎。易知足笑着拱手还礼,随即介绍道:赵先生无需介绍了,这是犬子,行之。

    易正行乖巧的拱手一揖,小子见过丁大人。

    易正行是嫡子是正经八百的世子,丁宝桢哪敢受他的礼,连忙侧身避开,拱手道:世子爷可别折杀老夫了。说着又与赵烈文见礼。

    进屋落座,丁宝桢便径直道:江苏咨议局原本是打算分设在江宁和苏州,不过一众议员都希望将咨议局合二为一,且将咨议局设在上海,此事下官不敢擅自做主。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上海风气开放,亦是东南政治经济中心,江苏咨议局设在上海也颇为适宜。说着,他反问道:江苏的咨议局议员都已经选出来了?

    丁宝桢连忙道:总计一百六十名,已全部选出来了。

    咨议局的议员选举是采取的复选制,第一回先由选民选出侯选人,第二轮再由候选人互选,选出正式的议员。

    易知足接着问道:有多少候选人?正式议员与候选人的比例是多少?选民有多少?选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又是多少?

    丁宝桢被这几个问题问的冒汗,他没想到易知足会问的如此仔细,好在他对本省的基本情况对咨议局的选举情况都了然在胸,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候选人是一千七百余人,正式议员约是候选人的一成,选民总数十五万有余,选民占总人口比例是千分之五。

    易知足沉吟了下才看向易正行,道:英吉利的选民占总人口比例是多少?

    迟疑了下,易正行才道:孩儿只记得英吉利在1833年的数据,选民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百分之三点三,这个比例是每年稳步增长的,估摸着现在应该已达到百分之五,甚至是更高。

    听的两父子的对话,丁宝桢苦笑着道:大清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选举,比例低也算是正常,据下官所知,有很多符合选民条件的,或是心有顾忌,或是不了解,又或是不热衷,不愿意报名。

    易知足轻叹了一声,道:都说宪政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一次选举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江苏的情况在各省中应该是最好的,江苏尚且如此,其他省可想而知。

    赵烈文神情也有些黯然,经过修改的《咨议局章程和选举规则,已经尽量的放宽选民资格了,比例依旧低到如此程度,着实是有些难看。

    慢慢来。易知足很快就打起了精神,二千余年的皇权国家,宪政之路岂会那么平坦,慢慢来,十年不行,再来一个十年,随着宪政的实施,情况必然会逐步好转。

    王爷说的是。丁宝桢附和着道:万事开头难,这毕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选举,很多人不了解,不热衷,有顾忌,也算是正常。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给各省去电,着他们对咨议局的选举情况进行统计存档,方便以后比对。

    是。赵烈文连忙应道。

    点了支烟,易知足接着问道:当选的议员都是官绅士绅商绅之流罢?

    丁宝桢点了点头,道:王爷明鉴,当选议员或是曾在中央或地方担任过官职的官绅,或具有传统功名之士绅,或是受过新式教育之学绅,或是具有丰厚资产的商绅。

    顿了顿,他接着道:以下官所见,主要还是对选举的认识不够,选举中以利益为纽带的竞争风格也就是竞选拉票,压根就没出现过。

    他们都认为,当选议员是靠自己的学识素养和公德心等文化上的崇高地位来博得众人拥护,简而言之,只要有一定的声望和威望就能成为议员。

    在西洋是竞选,在大清则是以德服人,主动让贤,有士绅当选后竟然再三辞让自己的议员席位,还被传为美谈。

    听的这话,易知足有种苦笑不得的感觉,难怪当选的议员都是‘绅’,这种选举情况,一般人能当选才是咄咄怪事!看来西方的竞选文化一时半会在大清还难以被接受。

    慢慢来罢,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自我宽慰了一番,易知足才转移了话题,倭国经历了战乱和罕见的大饥荒,人口锐减,十不存一,如今需要大量的移民,尤其是需要茶农和桑农,元奇会提供优厚的移民政策,你们先着下面府县统计宣传统计一下,这也算是另类的救济贫民,别被钻了空子。

    自打元奇征伐南洋之后,这些年元奇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移民,优厚的移民政策早已是广为人知,早期移民南洋两省的移民如今绝大多数都生活富足,这等若是元奇移民的活广告,如今的元奇移民早已不象开始那样艰难,往往一有消息传出,一般的贫寒之户都趋之若鹜。

    一听要大举移民倭国,丁宝桢自然欢喜,连忙点头道:倭国距离江苏不过数日航程,愿意移民的应该不少,王爷放心,下官一定着各府县做好宣传和统计。

    送走丁宝桢,易知足回头看了赵烈文和易正行一眼,道: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比较一下大清与英法国的赋税情况。

    赵烈文一愣,试探着道:大掌柜准备革新赋税?

    想什么呢?易知足慢悠悠的道:惠甫可知道,大清赋税与英法两国相比,孰高孰低?

    对于英法两国的赋税情况,赵烈文还真不知道,当即就看向易正行,行之应该知晓一些罢?

    不是很清楚。易正行道:不过,想来应该是英法两国要高一些。




第八百八十七章 权税交易
    上海不乏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口城市,作为大清最开放的城市,作为大清的政治经济金融商贸工业科技中心,上海常年居住着无数来自西洋各国的外交官员商人传教士科技人才和技工人才,要了解西洋各国的税负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再加上便捷的有线电报,短短不过几日功夫,赵烈文易正行就完成了易知办的任务。

    这日一早,赵烈文将一份调查报告放在易知足的案头,感叹的道: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落后的皇权的大清,在税负方面居然远远低于英法美等宪政之国。

    易正行接着道:如果以税负的高低作为自由的标准,毫无疑问的,我国公民无疑要比英法美等国自由的多,我很好奇,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易知足一边翻看调查报告一边漫不经心的道:要说自由,我国比起英法美等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朝廷对于民间极为放纵,百姓除了照章纳粮之外,与官府再无关系。

    至于说税负低,原因很简单,成本低!相比起西洋各国,我国朝廷扮演的不是管理者的角色,而是仲裁者的角色,故只需少量官僚即可对民间实施有效的治理,另外,官员的俸禄也是极低。

    易正行有些不解的道:仲裁者的角色?

    不错,就是仲裁者的角色。易知足颌首道:你需要详细的了解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懂的虚心请教赵先生。

    请教不敢当,咱们共同探讨。赵烈文谦虚了一句随即问道:税负低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见的两人一问接着一问,易知足索性放下报告,道:对于百姓来说,税负低自然是好事,但对于国家来说,税负低则是坏事。在这个国家之间竞争日益剧烈的时代,必须尽可能的凝聚国力,如此才能与西洋各国竞争!

    赵烈文不无担心的道:若是施行宪政,反而要增加赋税,怕是会引发民间对宪政的抵触。

    易知足听的一笑,还记得之前有关民富国强和国富民强的争论吗?

    赵烈文点了点头,道:学生记得大掌柜是赞成民富国强。

    不错。易知足颌首道:国家的财政收入来自赋税,赋税来自民。民不富,国家即便是竭泽而渔,岁入亦是有限,民若富,稍稍调整税率或者是增加新税,就能大幅增加国家岁入。元奇对各个工厂主增收的个人所得税,惠甫留意到没有?

    个人所得税英国目前还在试行,这是一个很好的税种,值得大力推广普及,成为国家的主体税种,民越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就越丰厚,由民富到国富再到国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听的两人对话,易正行不由的皱了下眉头,感觉两人这话题似乎扯远了,赵烈文跟易知足时间长,很清楚他的这种谈话风格,略微沉吟了下,才试探着道:大掌柜的意思,是促进民富,然后再进行赋税革新?

    易知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宪政的实质是什么?

    怎么又扯到这个问题来了?易正行感觉自己已经被绕糊涂了,赵烈文却是斟酌着道:宪政的实质是保障公民权利,约束朝廷的权力。

    在我看来,皇权之国是一家一姓之国,宪政之国则是民众之国。易知足慢条斯理的说道:宪政之国基础在于民众,为民众而有国家,国家的一切都代表着民众,民众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所以,国家也将保障民众权利放在首位。

    不过,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公民既然有权利就必然有义务,公民的义务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纳税!每个公民都有纳税的义务!

    由皇权转化为宪政,在我看来就是一场权税交易!以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换取公民纳税的义务!

    相比起西洋各国,我国的税负着实是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这不利于我国与西洋各国竞争,也不利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因此,一旦实现真正宪政,税制改革势在必行,增税在所难免。

    在税制改革之前或者说在增税之前,在实现真正的宪政之前,必须尽快的促进民富,如此,既不至于让百姓抵触宪政,也能在必要时大幅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绕了一个圈子,总算是说透彻了,易正行沉吟了下,才试探道:这份调查报告是否让各省报纸公开发表?

    暂时不宜。易知足道:目前各省正在筹建咨议局,咨议局有权议决各省财政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待的他们会议发现入不敷出之后再抛出来不迟。

    不过半月,大清第一个咨议局江苏咨议局在上海镇南路‘梧桐园’正式挂牌成立,上海中外大小报纸纷纷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各省大小报纸纷纷进行转载并催促自省尽快成立咨议局,各省督抚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加快了筹建咨议局的步伐。

    东方这个古老庞大的帝国尝试着推行宪政,西洋各国都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当然,各自的心态都不尽同,与元奇关系最为密切,并且没有利益冲突的美利坚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沙俄则是喜中带忧,英法两国则是颇为复杂。

    京师,使馆区,英国大使馆。

    宽大敞亮的办公室里,英国公使华尔森坐在高靠背的沙发座椅上默默的抽着雪茄,清国加快推行宪政的步伐对于英吉利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

    明摆着的,一旦清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实权就会落在元奇手里,这意味着清国有可能快速崛起,加速对外扩张的步伐,这不仅会严重影响英吉利在亚洲的扩张,甚至可能危及英吉利在印度的利益。当然,元奇掌控清国的实权也不是没有好处,清国可能会更为开放,这利于两国的商贸。

    清国朝廷订购的大批军火已经交付了一半多,不知道会不会爆发内乱,若是能象美利坚那样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就好了,得找机会试探一下,至少也要给清国的朝廷表明英吉利坚决积极支持他们的态度。

    他正自默想着,一个参赞进来禀报道:阁下,恭王前来拜访。

    一听有望担任内阁首相的恭王奕前来拜访,华尔森可谓是喜出望外,连忙起身快步迎了出去。

    在大门口迎上奕,热情的寒暄了一阵,华尔森才将对方礼让到装饰豪华的会客厅,落座之后,奕便直接问道:下批军火什么时间能够交付?

    听他催问军火,华尔森心里暗喜,缓声道:下个月就能抵达天津。说着,他试探着道:要的急的话,还可以更快一些。

    奕看了他一眼,道:对倭战争已基本结束,大批元奇新军正陆续抵达天津。

    这难道是战争的前奏?华尔森心头狂喜,连忙道:我马上发电报催促,争取在二十日内交付。顿了顿,他接着道:战舰火炮步枪以及弹药,我国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大量提供。

    对方的心思,奕一眼就能看穿,他不动声色的道:我们还需要巨额的低息贷款,贵国也能提供吗?

    当然可以。华尔森不假思索的道,只要能挑起清国大规模的内战,哪怕是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谢谢。奕语气诚恳的的道:如果需要,本王会第一时间向贵国寻求援助,不过,当务之急是尽快在京师建立军工厂,我们需要能够自行制造生产枪支弹药。

    很乐意为殿下效劳,我们将会以最快的速度帮殿下建立一个大型的军工厂。华尔森微笑着道。
1...547548549550551...6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