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郁榕
吕岩他们专注的是后两项,但是刘海蟾当过丞相,谭紫霄更加精与六经诸子,陈抟是兼而有之。这都可以归纳为哲学。哲学是基于世界观基础上的学问,实际上具有统合科学的作用。
之前高继冲太专注于科学,忽略了哲学的作用。
“我是支持各位编撰《道藏》,同时我也想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我们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古有墨家阴阳家,其实他们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研究,现在大概都融入了道家。各位道长愿意来,我感激不尽。”
谭紫霄笑道:“王爷学究天人,开创科学,老道自当言无不尽,只是为人师就不必了。”
谭紫霄算是南方道教人数派过来的代表,他自然要为南方道教说几句话。
“道家从老子的《道德经》起,修身养性,治**略无所不及。但道教却是从天师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开始。后有正一道,天师张秉一已亡,其长子张善游历列国三十年,东到倭国,西到西域,也算是见多识广,老道荐之。”
高继冲来了一些兴趣:“喔,他到过西域”
“据说远至西海大秦,十年才回来。只是回来后就闭关,不接外物。”
高继冲就抽出一张缩小版的地图:“这是我和先妻根据历代典籍绘制的一张地图,还请谭道长带回去,交给张天师,如果有时间,还望有所指误。”
打开地图。高继冲指着上面的一个个国家道:“辽国西进,灭掉了西川回鹘,黑汗回鹘恐怕也会很快灭亡。南边过了昆仑山,就是吐蕃。吐蕃往西是天竺。天竺以北是故大月氏,大月氏往北是故吐火罗。”
“吐火罗往北是古康居,不过现在可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靠近葱岭,仍然称康居,或者叫做火寻。也有人叫做花拉子模。这是一个小国。康居西边就是康国,这是大国。康居以南,吐火罗以西就是古波斯。不过古波斯恐怕已经亡了。”
“波斯过后是大食国,一直到西海。西海过海就是大秦,也叫拂菻,不过实际上也分为两部分。以玉山为界限,北边是古黎轩,或者叫排持,接康国。南部就是大秦。这里统称为拂菻。拂菻过海,就是磨邻国。是昆仑奴的国家。”
谭紫霄一边听一边点头,他问:“王爷是准备西征”
高继冲笑道:“我和先妻从南平北上,就立志当班定远,自然会收集一些西域的资料。现在西辽西进,所向披靡,一旦稳定下来,就是中土大敌,不得不防。”
谭紫霄接过了卷起来的地图:“我一定会带到张天师哪里。”
高继冲道:“近几年,我收集的书籍多了一些。我知道正一道源于汉张鲁。汉杨雄有《太玄经》。魏伯阳有《周易参同契》,耿先生认为它是科学之基。汉末于吉有《太平经》,其实是一本治世的
第三百一十章 做饭的王爷
渤海王和永宁县主的婚事是不能拖了,至少在传统的官员中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背后的事情还非常多。
符金定是皇后的妹妹,皇后和符家对柴宗训的态度是十分暧昧的,可能不一定要他继承皇位,但是确保其地位是一定的。
而先皇柴荣对太子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现在是众说纷纭。大多数都认为那不过是大周对蜀国进行欺骗战术的一部分。但是有人坚持说太子不慈,所以柴荣没有直接下诏让柴宗谊继位。这两件事可能都是真的,因为柴荣确实没有下传位的诏书。
而太子妃是高钰是渤海王的姑姑,南平王的妹妹,这问题就复杂了。
毫无疑问,如果高继冲娶了符金定,这只会让情况更加复杂。不过却也已让高继冲成为太子和淮王之间的调和剂,让大周不管怎么变,也还保持稳定。
魏王王妃要早一步到旅顺,她正好看到旅顺港,一艘医疗船升起了青色的旗帜,这艘船非常宽和低矮。因为是轻装,所以吃水也不深,只是船舶水上的舱室密封性都很好。发动机采用了最新的柴油船舶发动机,没有了到达的烟囱。
船除了最初的汽笛声,航行起来十分安静,后甲板和顶层甲板上十分开阔,一队穿着白色服饰的女兵们和一队全副武装,穿着绿色军装的男兵站在甲板上,正在接受训话,她们向码头上把手掌放在耳边敬礼。
这是一艘可以在济水上进行航行的船。因为黄河实际上现在至少分为了两条河道入海,靠舒港的是黄河主河道。而济水是古河道,只是京城和开封都在济水河畔。
魏王王妃是坐客船到达旅顺的,也提前通知了高继冲。结果给医疗船送行的官员们居然大部分都转身,迈着整齐的步伐离开了。
只留下了高继冲、符金定和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官员。
吴夏作为总理,自然是要到的,廉洪如是老臣了,冯吉因为熟悉礼仪,被调过来暂时主持婚礼的相关事宜。
渤海王府,并没有大红大紫地装饰,毕竟前王妃才过世不到两年。但是淡雅中,还是多了几分喜气。
王府的古树非常多,有一半居然是开放的,和会议厅连接在一起,很多学生在里面自由走动或者看书。因为没有专门安排迎接仪式,所以他们以为只是渤海王会见普通的客人。
穿过一条林带之后,就能看见宽敞的草坪。几匹马在上面吃草,远处还有几头羊。
王府没有院墙,不过三四层楼高的瞭望塔上,有驻守的士兵。
王府的建筑不少,高高低低有几十间,高的有五层楼,低的一半在地下。里面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士兵打扮,没有太监和宫女。因为走廊边上和院子里都栽种这高大的树木,所以看不清楚里面在做什么。
穿过了这片工作区,就完全进入了森林,沿着林间小道,就到了几个不大的院子。很朴实的农家小院,因为里面虽然有着假山和流水,亭台楼阁,但是却有几块菜地,还有一小片水稻田。
这里面的女兵们就多了。一个穿着白色道袍的女道士微笑着迎接。
“这是我师母,这是魏王王妃,是金定的嫡母。”高继冲介绍了一下两个人。
白氏只是礼貌地向满身绫罗绸缎以及金银饰品的贵妇人点了点头。
魏王妃也不好说什么,因为所谓神仙气度,大概就是这样。从进入渤海开始,这种不同俗世的感觉一直都在。就连女儿和女婿,也都是淡淡的,尊敬,但是不亲热。
这个小女儿和自己从小就不亲热,后来到了渤海读书,就更加冷淡。倒是和几个哥哥在一起的时候会露出小女儿模样,死缠烂打地习武。
进了专门给魏王妃准备的小院子,十分紧凑,但是十分精致。刚好能够让魏王妃和侍女们住下。
一个女官大概是为了给魏王妃争面子,忍不住说渤海王府的人没有王爷应有的礼数。
符金定淡淡地道:“渤海,谁都不能有特权。我和王爷两个人算是比较特殊的。但是这里包括外面,都是用作公务的。我们四个人拥有这么大的院子,已经是特殊中的特殊了。平时如果我们有时间,外面的稻田和菜地,也是要自己种的。”
这让场面有些尴尬。高继冲就让人把高仲均和高念容叫过来,说是见见长辈。但是这是魏王嫁女啊,这算怎么回事
魏王府的人就更加不高兴,不过高继冲和符金定应是顶着异样的眼光做了。好在高仲均很有礼貌,而高念容活泼可爱,魏王妃也不知道不能计较,就这样算是见过了家人。
令大家都想不到的是,渤海王和永宁县主,居然提着竹篮,
第三百一十一章 金明池
符金定,被要求改变一些习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在习武的基础上,随着高继冲的节奏增加一些养生的内容。
白氏也专门教她望闻问切和医术医理,是配合她与高继冲不同的训练方式,可能带来的身体变化而一起教的。符金定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所以学得不算慢,只是白氏教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医术,而是细致精密的修炼了。
“王爷很长时间没长身体了,而且,你要知道大家需要一个健康,长寿的王爷。”
白氏大概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耿先生,第二个傲气且说话毫不客气的人。
“我们不希望王爷像前王妃一样早逝。我想你也不希望失去最心爱的人。王爷年纪越来越大,我们这些人有时候不太好管他了。今后需要您来管,您会是王妃,我想你会明白。”
符金定看着桌子上一堆医书和道书。
“我不是王妃,我不喜欢读书。相对于读书,我跟喜欢习武。”
符金定正襟危坐,但是就是没有翻书的兴趣,她是个实干派,不是个理论派。
白氏淡淡地道:“我知道,但是不读书,你也练不好武。虽然我承认武上有一些天赋,凡是这不够。”
白氏一笑:“我也知道你不是王妃和王爷那样过目不忘,而且还能博览群书。这样的王爷只有一个,这样的王妃也只有一个,我们已经失去她了。所以我也没有让你学王妃,只是需要看一些医书和道书而已。”
符金定苦着脸,很想耍赖。但是她知道不行。
符金定其实很少到高继冲的书房,看到成排成排,从地面一直到屋顶的书籍。看到高继冲的书桌上,成堆成堆翻开的书籍,她就觉得头疼。最关键的是,当高继冲在专心看书的时候,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和自言自语,就好像王婉容还活着,就坐在他的身边。
这让她十分胆怯。
所以即便是她在书房,也是远远地坐在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也许是习惯成自然。以前是胆怯加内疚。现在虽然胆怯,但是这个男人专心做事的时候,样子还是十分迷人的。
符金定在做艰难的转变。
在南平王妃赶到旅顺,和魏王妃住进一个院子之后。婚事的准备也加快了速度。
汴京,金明池,当一艘白色的的船舶缓缓进入的时候,湖畔围观的人是人山人海。这是渤海王的船,没有风帆,没有浆手。因为船太大,原本因为洪水而变得宽大的汴河,也只能勉强让船开到了金明池。它的后面是常常的一条漕船。
原本医疗船是到不了汴京的,它只能在济水找个地方停泊。不过李谷觉得那样达不到效果,才让水军的船一边在前面测水深,一边带路,甚至准备了数千士兵,准备当纤夫。
好在因为洪水,情况比想象的要好,这艘医疗船居然直接开进了金明池。
因为靠不了码头,船尽量靠边,然后水军正在架设浮桥和临时码头。
医疗船上下来几个小艇,穿着花花绿绿衣裤和帽子,身上没有铠甲,而是武装带以及全身攻击性武器的士兵正在搭建帐篷。帐篷也是绿色的,很大。不过和契丹人的帐篷不同,它更加像一座房子。
因为金明池的码头在一个小半岛上,风景不错,树木也算风貌,是之前开封府一个府尹的别院。后来打仗了,被征用为水寨。在后来,水寨废了,就成了一片荒地。据说现在已经重新征用,准备训练水军。
开封府,战乱平息已经有十年了,天子脚下,慢慢就繁荣了起来。
为了迎接渤海王的使者,朝廷已经让工匠重修了码头和观礼台。只是从进入码头的牌坊开始,就有了渤海王的士兵和禁军共同的值守,人可以进,但是不得携带武器,文官下马,武官解甲。
身穿白色外袍的女兵在牌坊门口摆了一张长桌在士兵们的帮助下核对身份。检查很简单,就是看有没有铁器。但是进入码头的人数有控制,病人优先。告示就贴在了牌坊前的告示牌上。
士兵们会给不识字的人解释为什么,一些书院来的书生们也在义务做引导和解释工作。
一群朝廷官员和外国使者在几个渤海官员的陪伴下走出了牌坊,沿湖的禁军来时护送着它们离开。
没有送
第三百一十二章 所谓国战
住进了都亭驿的刘贤突然对高勋说:“我觉得如果不是渤海,辽国不是战败。”
高勋问:“原因何在”
刘贤拿起一本书,一边翻开一边道:“因为就算是禁军,训练恐怕也不及我们的三分之一,连渤海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高勋笑了:“小王爷,并并没有看清战争的本质。战争,训练好的士兵,像渤海王那样的武器都只是一方面。战争打的是给养,是粮草。在我看来,大周要比渤海可怕。”
刘贤不明白地看着他。
高勋解释道:“渤海王,训练的是精兵,这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士兵们身上的武器,每一件都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所以渤海王很心疼他的士兵,我从来没有见过渤海王把自己的士兵暴露在我们的铁蹄之下。”
刘贤点头。
“正因为如此,渤海王还需要充足的给养,在他的历次大规模作战中,远距离攻击作战从来没有超过七天。然后就收缩回去了。渤海王还在尽全力修筑列车,这种机关车是输送给养的利器,但是耗费的钱粮,那是天价。渤海七八年,也不过修了旅顺到短短的一小节。”
高勋端起侍女送过来的茶喝了一口:“没有给养,渤海王虽然百战百胜,可是并没有扩张多少。但是大周不同,庞大的国土,庞大的人口,他们能够调集的粮草和士兵,动则几十万。如果有心,百万大军并不是说说而已。”
高勋叹了口气:“王爷,燕云之战,如果不是大周的大军,您认为单凭渤海王杀我们几个将领,就能一败涂地刘**都能在东丹和渤海王打了那么久,皇上现在西进的军队中,有很多将领都是那时候拿出来的。所以渤海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周。”
“三十万人灭蜀国,我们也可以聚集三十万大军。”刘贤不服气地放下了书。对渤海,他兴不起反抗之心。渤海是个乌龟壳,你打不动它,还会随时被狠狠地咬上一口。但是大周,从军队战斗力上来说,他觉得有机会。
高勋还是摇头:“延安府一带,大周太子就有三十万大军。但是这三十万大军的背后,是千万的人口。河东曾经也有三十万大军对当时的周太祖作战,结果被步步为营,活生生给饿死了,燕云大败其实也类似,为什么”
刘贤就问:“为什么”
“国力、民心,别人不跟你拼军力,拼国力和民心。大辽,失去了辽东,失去了燕云,失去了上京,已经没有能力和大周拼国力了。至于民心,就算是先皇在,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汉地的民心。”高勋叹了口气道。
刘贤就笑了:“其实你们这些汉臣也没有真正归心过。”
高勋没有否认,而是遥视天空:“强汉,盛唐,这是每一个汉人的梦想。契丹人也是汉人的遗脉,所以先皇改姓刘、萧,就是想重现强汉遗风。”
刘贤点头,这是父皇和渤海王都强调的事情。
不过他还是好奇地问:“渤海王呢”
高勋收回了目光,诚恳地道:“渤海王的父亲是南平王,南平王王妃的父亲叫做梁震。他是大唐的忠臣,所以献计北上。渤海王虽然占了东丹,但东丹是以前的渤海国。到现在位置,渤海王还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可是他却灭了高丽,打下了倭国。”
“班定远万里封侯。”刘贤一脸的向往。
高勋点头:“还有大唐的万国来朝,渤海王想要重现的是万国来朝的雄风。所以他派舰队远征殷地故土,让殷地来使不断。大周的太子,小王爷,您一定要尊敬,因为他最初是在南平国读书,都来在渤海读书。如果不是一个皇帝,也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