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品相好、又是冬季,如果他们不能将新鲜蔬菜卖上好价钱,以后也就别说自己会做生意了。
再看看灵儿,好么,每到一处,都是摘下两个能吃的东西,先尝尝味道如何。
林月华一回头,看见灵儿的样子,眉头一蹙,“放下!”
她纳闷了,小姐从来没有这样的说自己啊,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了小姐……”
她怯生生的说着。
“让你放下你就放下,成什么样子。”
不就是吃个东西么,今日小姐怎得这般苛责
“我这就吃完……”
“吃完,你还好意思说吃完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拿着一棵葱,还吃的津津有味,你说吧,是几个意思”
灵儿这才意识到,她手里还拿着多半个大葱。
还别说,此处培植的葱属于香葱品种,一般的香葱长的都不大,但是此处竟然有大葱的体形。
葱白又长又白,灵儿忍不住拔起来吃着,还别说,固然有大葱的辛辣,但是还带着一丝丝甜津。
一时她竟然忘记自己拿的是一颗大葱了。
&n
442 大明版作弊
虽然嘴上吃着葱,甚至还有一丝紧张,但是林月华心里一样是香甜的,并且还有些许激动。
或许是葱本来就好吃,也或许是心理作用,难怪灵儿刚才还饶有兴致的吃着葱。
想到灵儿,这丫头果然在盯着自己。
林月华拿着葱,晃一晃,似乎是在示意灵儿,葱真的不错
如此一来,灵儿也迷糊了。
到底什么什么意思嘛!
怎么吃个葱还要有个仪式感,或者是必须要这样来带带劲
掩饰过去以后,林月华心里既骄傲又兴奋,骄傲的是玻璃暖房当世仅此一座!
能帮她在那帮姐妹中赚足面子。
兴奋的……
点太多了,已然难以想起为什么兴奋,总是令人兴奋就是。
一时的欢愉过后,便各自陷入忙碌当中,年底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处理。
反季节蔬菜这样的推广,方书安就不参与了,他的套路,林月华和张田余都很熟悉,只要参考着去干就是。
而方书安等人,则已经准备好试卷,开始他们的期末考试。
学院的福利好,天下莫能与之相争。
同样的,它们的考试考核也很变态。
这一段时间,虽然条件很好,依然有人受不了。最后选择放弃。
做出放弃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因为跟不上进度,有的人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求学的料子,有的人认为自己更适合去当一个教书匠。
但是,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原因当中,更多的则是无法坚持。
此前的读书人,放弃的都是无法坚持下来学院的训练。
比起过去他们的学习而言,现在对于体能的考验实在是大。
很多人求学多年,身体早就差得很,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强训练,有些人是越来越好,渐渐恢复正常,有些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并未见有什么变化,反而是越来越差,这样的人,只好放弃自己的选择。
而此前是军官的那些人,实在是被逼无奈,体能训练虽然量不少,但是他们能坚持下去。
很多人因为年少时候,没有系统学习过知识,现在接触起来,很是困难。
初期的入门知识,或许能跟下来,等到后期其他几门学科一上,就彻底懵了。
因为那些都是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个点去接触并且了解。
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实在是太难,属于无论怎么学习都不能掌握的事情。
既然赶不上整体的进度,那只有离开,强忍着也不是办法,因为不光有考试,还有各种各样的小作业。
总是抄袭当然不行,总有一天会露馅。
不过么,虽然无法成为学院的正式毕业生,就是几个月学到的东西,就已经足够他们受用一生。
不说其他,只说计算部分,也让这些军官们获益良多,结合者李尽忠进行的火器培训,将他们手下军队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管是否有人选择离开,考试的计划不能变。
期末考完事后,学生们总算是能享受一段时间真正的假期。
可以选择回家,也可以接受学院的安排,到各个工坊或者是相关的部门去实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只有将那些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方便未来的运用。
……
……
考试的清晨,学生们列队开始进入教室。
此番考试人数众多,四百多人一起参加,所以就安排了最大的阶梯教室。
这是方书安费劲心思才建设好的,为的就是方便上大课或者是进行重要活动而进行。
为了防止有作弊,老师们分成几组对学生们进行检查。
这不是信不过他们,也是出于无奈。
作为第一批学员,按理说里边吃亏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们的来路本来就是五花八门,所以弄出一些什么特殊的方案,也是预料之中。
比如,上次一个考试,便有学生们在自己的袍子内进行夹带。
&nb
443 考试放水的原因
学生们都在为自己的小计谋得逞而格外开心,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方书安与一众教师商议好的“放水”。
在考试之前,他们将期末考试宣传的很厉害。
但是,真正执行的时候,却是打折扣。里边也有些不得不做的隐情。
实际上,这个学期的折腾,学生们的进步已经超过包括方书安在内的认可。
那些跟不上,或者说是不适应整个学院价值观的,已经基本离去。
从不同背景的年轻人,能到现在的程度,确实是出乎整个学院的预料。
四个监考,本来就是严重少于标准,更何况监考们现在,各自陷入自己的演技当中。
有的在看着一个点,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可能是晚饭,也可能是在假期,去往哪里度过。
有的在门口看着远方,可能是闻到了初雪的气息
还有的更过分了,正坐在椅子上在抠手指……
作为一个监考老师,这样真的合适么
与此同时,最后一排窗户。
两个人鬼鬼祟祟的在探头探脑,看着里边师生们努力的表演着。
“你说,这样真的行平日里要求那么严格,怎得现在最后你们都在放水”老者问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咱们的条件那么好,还是有人选择离开。您要知道,现在不管是朝廷还是陛下,都在催促着要人,要是咱们流失率再继续下去,那是真的不够用。”
两人也是无奈,从开学的四百人,到现在的三百多,哪怕第一批要两年毕业,还有三个学期,真的要求太过严格,那人手实在是不够。
一老一少不是别人,正是刘綎和方书安。
最后的考试关头,方书安提议,有刘綎牵头,确认了此番考试的方针。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完全掌握每一门学科,针对他们不同的倾向,分别去往不同的岗位,也能起到很好作用。
别的不说,接下来他们准备启动的蒙学和中学一类的学校,这些人再不济,去充当是教师也是足够。
再加上人才缺口实在是太大,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如此决策。
方书安探探头,再看看场中,既有欣慰、又有无奈。
就像是当初他们开过的一些特别难的课程一样,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说的特别严重,学不好的人会怎么样,可是等到最后考试的时候,题目简单还不说,老师自己也在放水。
后来,才知道,太过于专业的课程,在很多人毕业之后都用不上。
那些能用的上的,大部分是在本专业继续钻研的学霸们,而学霸们自然能听懂课程在说什么。
现实如此,老师们没有办法,只能这般。
方书安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借鉴此前老师们的做法。
所以,后世很多人在关于大学出口宽的问题上,总是进行口诛笔伐,尤其是和德国作比较。
但是么,几乎人们都忽略了起背后的国情。
有人说德国的高校都是严格考核,不达标者根本就无法毕业。
那是因为,在德国,有着完善的技校体系。
所以,如果是为了追求工作技艺,更多人都是直接进入技校,最后自然也就会将学习以后的工作结合起来。
而在种花家,因为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家国情怀,所以都喜欢往综合性大学里扎堆。
那么问题就来了,种花家基数巨大的毕业生,不可能每个人都会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每个人都会继续深造下去。
社会上很多岗位也需要他们去填充,架设学的是基础专业,工作以后很有可能是进入一些研发、
444 表面抢手的学生
更如此火爆,也是有着特殊的原因在其中。
根据学院的说法,学生们实习的费用都有学院来负担,不管是他们的生活费、工资等等,都由学院来承担,不需要相关部门来负责。
当然,各部门愿意给出些费用,学院也不会拒绝。
而且,具体内容并不限制,由用人部门自行安排。
先不说学生的水平怎样,各部门缺人可是实打实的事情。
哪个部门没有数据统计或者处理的需求
他们已有的吏员或者是年轻官员,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教育,对于数理统计方面,在学院学生年前的劣势十分明显。
所以,能找到一些学生来实习一段时间,将积压的数据进行处理,那也是十分划算的事情。
反正也是缺人手,干的也是不太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找什么人不是干
学院的都没有职位负担,不用担心他们抢走自己位置,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
老刘和徐光启两人因为分配问题,忙的焦头烂额,多给谁,少给谁,都是问题。
而且,这不仅仅是关系远近,还要结合国家的政策,以及真正的用途。
有些部门要过去,纯粹是为了打下手,而有些地方就是真的有强烈的需求。
按照规律,自然是优先满足那些有真正需求,而且还能对口的部门。
如此热闹,看上去学生们的未来一片大好。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这说到底是不花朝廷钱的实习,而且也不占用各衙门的名额,换作是谁都乐意,多找几个不花钱的办事之人。
等到真正学生们出去需要去工作时候,那就是另外一种光景了。
大明的官员都是科考出身,他们大部分没有功名,想要成为部门主官还是问题。
而作为吏员,就有些委屈了,大明的吏员或许不需要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的上限同样明显,很快就遇到职业生涯天花板,再往上就没有路子。
当然如果执意要做官,再去考试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说,朝廷到时候有什么政策,也未可知。
毕竟,这是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
有他们在前边顶着,方书安就稍微能安静一些。
而在他独处的时候,大多是不开心。
虽然说在别人面前要表现的充满希望,但是他知道,大明实在已经烂到了骨头里,很多时候,他虽有心却无力。
所以,学院学生,算是最后的希望。
紧紧依靠方书安一个人就想改变大明,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再者说,现在他自己的位置也十分尴尬。
虽然说有很多发明或者是措施意义重大,却并未得到相符的奖赏。
万历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没有重用方书安,这很正常,也符合他对自己定位。
如果锋芒毕露的改革,下一个张居正或许就是他。
而朱常洛对于方书安的态度,现在也是不清不楚,或许他真正的机会,是在朱由校羽翼丰满之后。
再说摆在眼前的事情,明末的“繁华“,后人常津津乐道的,不管是富庶热闹的江南,或是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蒸蒸日上的福建广东等地。但是常被很多“精英“无视的,却是北方的民生。
以山西陕西等西北省份来说,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原本就不发达,推行“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本身风险极大。加上张居正病故后,明朝官场越发人浮于事,好经也终于念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