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恰逢雨连天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沉筱之
    这么多位朝廷要员认下的朱晋安,怎么可能有错?

    还是,沈大人不愿相信?

    “大人若不信,”姚有材有些急了,“晋安陛下与苏大人的身份,下官是听今内阁首辅柳大人,内阁辅臣舒大人说的,绝不会有假,且不只下官一任听到,翠微镇的镇民当时也在场——”

    “本官与苏时雨相交多年,更与先帝从小一起长大,能否认出他二人,还需旁人来帮着分辨?”

    沈奚目露不满,更似不耐,高喝一声,“翟启光!”

    早下了马车,站至一旁候着的翟迪走上前来:“大人。”

    沈奚挑扇指了指姚有材,蹙紧眉头:“这个人怎么回事?”

    翟迪亦看了一眼姚有材,打揖赔礼道:“昨日柳大人接到状书,指明此人,与其四舅,即锦州府府尹,利用屯田新政,欺民霸田,令下官押送上京。此人获罪后,这里——”翟迪拿手点了点右额,“就一直不大清醒,一忽儿说是当年先帝‘宾天’后,没守好孝,是以先帝要惩治他,一忽儿又说自己是冤枉的。今日将十殿下认成先帝还算好的,终归累及不到旁人,更严重的时候,还说他在京师有人,谁都动不了他,因罩着他的那位大人,正是沈大人您呢。”

    沈奚一挑眉,似乎十分意外:“有这回事?”

    姚有材简直目瞪口呆:“沈大人,您不记得了,正是今年开春,下官还托人给您递了请安帖子。”帖子里还藏了五百两银子的银票。

    翟迪道:“沈大人,您看,又犯病了。”

    沈奚负手看了姚有材一阵,摇了摇头:“多行不义必自毙。”

    将折扇一收,冷目扫了眼梁都事,“还愣着做什么,等着给本官招祸是吗?找根绳子把他手脚捆起来,再把嘴堵严实了。”

    梁都事跟看戏似的,直被眼前这出一波三折闹得满头雾水,慌忙间也来不及分辨是非,左右眼前他认识的,只有一个沈大人,官最大的,也只有这个沈大人。

    不听沈大人的又能听谁的?

    于是亲自上阵,不管姚有材喊什么,三下五除二地将他捆去一旁。

    沈奚这才有模有样地跟朱南羡施以一揖:“惊扰了十殿下。”

    朱南羡摇了摇头:“无妨。”又问,“沈大人如何进川了?”

    沈奚实则是为梳香与云熙来的,而今看到朱南羡与苏晋在此,知道他牵肠挂肚的朱麟必然在后面那辆马车中,是以只答:“有些私事。”

    他没详说,自也不能当着人详说,那头梁都事处置完姚有材,已回来候命了。

    沈奚道:“今日惊扰殿下,臣心中实在有愧,不若就由臣开道,送殿下二十里路。”

    朱南羡也没推拒:“沈大人客气了,只要不耽误大人的要事就好。”

    梁都事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实在纳闷。

    不是都说沈大人与十殿下有龃龉么?沈大人平日也不是个爱装样子的人,怎么今日与十殿下相见,礼数如此周到?

    他心中有一团雾,雾中线索繁杂,刚要理出个头绪,忽闻山道一头,又传来马蹄橐橐之声。

    一匹快马自禁障处停下,马上的人翻身而下,凑与一个官差耳边急说了什么。

    官差听了,连忙上前禀报:“都事大人,陛下今早已至蜀中锦州府,来人传舒大人急令,自今日起,无论何人离开蜀中,请大人设禁障相阻。”

    梁都事听了这话,又是一愣。

    先头柳大人让他设禁障,还给个“捉拿钦犯”的名头,这回舒大人让他设禁障,连个名头都不给了。

    这蜀中,究竟是出了什么事?

    可这么一来,他那颗谨慎的心又提了起来,正想着要否拦下十殿下与沈大人的马车,左右十殿下不是说有陛下口谕么?不然就等口谕来了再放行。

    谁知他这思虑还没道出口,一旁的苏晋早已看出他的心思,先发制人:“梁都事,陛下的口谕还没到么?”

    梁都事答:“回十殿下,回沈大人,陛下的口谕尚还还没到,要不……”

    要不殿下与大人再等等,等陛下口谕来了再走。

    苏晋知道梁都事想说什么,可她哪会让他将这话说出口,当即笑了一下,说道:“这就十分新鲜了,都是从锦州府到剑门关,怎么舒大人的人,竟会比陛下的人先到?”

    第242章 二四二章

    她话里有话, 梁都事不是没听出来。

    舒闻岚的人比陛下的口谕先到,只有一个原因,舒大人传的是私令, 不是皇命。

    若照寻常,梁都事接到内阁辅臣的私令,自是要听命行事的, 可眼下十殿下与沈大人俱在,舒大人的私令又没个合理的由头,他拦人也不是,不拦也不是,竟落得个左右为难的境地。

    沈奚扫梁司一眼, 亦看出他心中所困。

    略一想苏晋的言中之意, 轻飘飘添了一句:“既是内阁舒大人有令,想必事非小可,还望梁都事即刻增补人手, 再设禁障,再与沿途各关卡打声招呼,本官有要事请见陛下,待会儿送完十殿下返程, 还望各关卡即刻放行。”

    梁都事被这话一点拨, 心中即刻明朗不少。

    是了,十殿下说到底是沈大人送走的, 等沈大人回去见了陛下, 自会给舒大人一个交代, 自己不过区区六品都事,需要操哪门子心?

    当即将朱南羡与沈奚请上了马车,打了个手势,令前后官兵撤开禁障。

    正午已过,沿途虽有驿站,可朱南羡与沈奚一行人却丝毫不作歇怠,反倒越走越快。

    事态远比他们想象的要糟糕。

    舒闻岚行事并不冒失,这么堂而皇之地派人来令梁都事设禁障,恐怕是今早见了朱昱深,猜到了圣意,先一步派自己的人给沿途都事统领提个醒。

    换言之,从梁司的角度看,舒闻岚提前派人赶来相阻,可以有两个解释:

    其一,舒大人与十殿下不睦,是以私下派人阻止他离




分卷阅读359
    开川蜀。

    其二,十殿下实则就是晋安帝,舒大人或猜到圣意,或出于私心,总是不能让这第二个陛下在永济皇帝眼皮子底下远走高飞。

    方才苏晋一番言语,四两拨千斤,又兼沈奚以退为进,表面顺从舒闻岚的决定,引得梁都事只顾着考虑后果,忘了去计较舒闻岚派人前来的原因,因此只想到了其一,没想到其二。

    可梁都事不是傻子,左军都督府也不是傻子,哪怕被沈苏二人一时障目,再过一个时辰,等他们见到朱昱深的亲兵,便会明白自己被朱南羡,沈青樾与苏时雨合起来给骗了。

    一个时辰,远远撑不到他们一行人离开剑门山。

    到那时,这苍山峻岭,重峦叠嶂,都会成为锁住他们的囚牢。

    且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山沿间,只闻一声骏马嘶鸣,走在最前头的沈奚的马车急停了下来。

    沈奚四下一望,见沿途已无官兵守道,步去朱南羡与苏晋的马车前,径自掀帘入内,还不忘回头交代一句:“继续走,越快越好。”

    车厢内,三人一时都没出声。

    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太多话,不知从何说起。

    话当年不合时宜,问一句好与不好?他们相知太深,只一眼便能看出来。

    过了会儿,反是沈奚先开口,语气有些艰涩:“当年,我在武昌,猜到你二人大约是出了事,赶回京师前,先将梳香与麟儿送去了蜀中。至于为何会让他们去翠微镇,是因为时雨的故居在那里,我知道她日后定然会回故居一趟,若与麟儿与梳香重逢,彼此间有个照应。”

    他没问朱南羡为何会活着。

    不用想都知道,当年的随宫,除了朱昱深,还有谁能瞒下所有人,在明华宫的大火中救下晋安帝。

    至于柳昀为何会救朱南羡。

    沈奚虽猜不透,但也知道以柳昀的性情,若非必要,他是谁都懒得说。

    苏晋问:“那你此番亲自入川的原因是什么?”

    她自然知道沈奚是为朱麟与梳香来的,但她问的不是这个。

    沈奚贵为户部尚书,一品国公,若是寻常状况,他只需差遣手底下的人来蜀中一趟即可,这回,究竟是因着什么,竟要亲自前来?

    沈奚思虑了一下,问:“你们在川蜀,可是已见过柳昀了?”

    朱南羡与苏晋对视一眼,均点了点头,这也是他们的困惑之一,柳昀是内阁首辅,摄政大臣,按说朱昱深不在京师,朝政合该由他主理才对,到底是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动,才能让柳昀亦出现在蜀中——还并非以钦差之名。

    沈奚又沉默一阵,才道:“这事有些复杂,先从最简单地说起。”他看向苏晋,“时雨,你可记得都察院下设几道?”

    苏晋愣了愣,这问题再简单不过了,都察院以监察为目的,下设十二道,如湖广道,浙江道,山西道等,又在各道设监察御史,分巡全国。

    可她再一想,沈奚此问的用意似乎没那么浅显。

    “你的意思,朱昱深想增设第十三道?”

    “是。”沈奚点头,“他要增设云贵道。”

    朱南羡蹙眉:“但云贵与安南接壤,战乱不断,一直为军事重镇,由都督府直辖,若都察院增设十三道,费人力物力不说,若遇战事,岂非吃力不讨好?”

    沈奚道:“这就要说到朱昱深亲征安南的目的了。”

    他看苏晋与朱南羡各一眼:“安南小国,若遇寻常战祸,随便派一名将领前去平乱即可,你们可知,朱昱深为何要挂帅亲征?”

    朱南羡反应过来:“他不是为平乱而去的,他是要……借机收复安南?”

    沈奚再次点头:“是,去年安南虽内乱,但,他们其实并没有违逆当年与时雨拟定的合约,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派兵骚扰大随边境。朱昱深说他们违约,不过是随便寻个由头,出兵安南,想要将他们收入大随疆土。”

    “而今,朱昱深既从云贵入蜀,想必安南那里战事已平,只这几日,他就要着柳昀拟咨文,设安南为交趾,划入云贵道,从此,成为我大随江山的一部分。”

    苏晋听到这里,明白过来。

    难怪柳昀会离开京师,来到川蜀,他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下,增设第十三道,大随版图随之囊括进这么大一块地方,是需要他亲力亲为设置行政州府与监察都司不可。

    可她仍有不解之处:“既设云贵道,朱昱深与柳昀去云南不是更方便,为何要来川蜀?”

    朱南羡自小从军,倒是先她一步明白过来:“因为蜀地是西南的门户。”

    他顿了顿,“若不出所料,设置第十三道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朱昱深要在蜀地设置西南总都司,自湖广入川的十万大军,与这回随朱昱深亲征安南的二十万大军,自即日起,都会进驻西南都司。”

    他说到这里,又细想了想,朱昱深收复安南,建立第十三道,增补三十万大军建立西南总都司,都是为了保障南方一带不再受战乱之苦,魄力虽值得赞颂,未免有些铤而走险,毕竟他的每走一步都没有退路,就譬如调二十万大军亲征安南,一旦战事陷入胶着,北方趁机起了乱子,又该怎么办?

    或者说,朱南羡想,在这些决定的背后,还包含着什么更重大的决策?

    还不待他问,苏晋已然道:“朱昱深如此费尽心思保证大随南方疆土和平,可是朝野当中,要出什么大变动了?”

    沈奚看着他二人,顷刻,再点了一下头:“是,听说是朱昱深与柳昀早些年就已商议好的,这事除内阁外,暂还无人知道。”

    “他们决定,迁都。”

    “自大随立朝,北方一直战乱不休,究其根由,是边疆战力不足,防守不力,导致北方游牧一族,西北赤力,前朝北凉,一直虎视眈眈。如若将都城迁往北方,由天子来守这个国门,将北疆一带的防线更往北一带推进,一来可护北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二来若以北平与应天府为基点,开放漕运,可以促进生产,使淮北,乃至于太行山以北的百姓都不再受饥荒之灾。”

    “但都城北迁,天子北上,离南方就更远,是以在此之前,首要任务,是保障南方,尤其是云贵既岭南一带,不再受战乱之苦。

    “这就是收复安南,设立十三道,设立西南总都司,包括为何实行屯田新政背后的原因。”

    第243章 二四三章

    迁都。

    自古烟雨金陵, 六朝古都, 三国建业, 西晋健康, 南唐江宁,到如今的应天府, 一直是神州华夏的执政中心。

    迁都短短两字, 所要改换的又岂止是都城?

    上至江山版图, 朝野风貌, 下至水利,漕运,运输与人口,都要随之更变。

    古来也不是



分卷阅读360
    没有立北平为都城的先例,譬如辽与金, 又譬如凉时的大都(注),但这些都是游牧外族, 本就生于北疆酷寒之地。

    而今大随地大物博, 汉人执政,却要将都城迁往北平,那日后的百世百代,千百年后, 万万华夏子孙, 是否也会受此影响?

    车厢内久无人语。

    这其中的利弊太过庞杂, 影响太过深远, 不是他们三人在这一时之间可以辨得清的。

    良久, 苏晋只问:“已定了吗?”

    沈奚道:“朱昱深与柳昀既在川蜀,说明收复安南,建立云贵第十三道已成功,大概只这两日,就会昭告天下,立安南为大随交趾,设立西南总都司,改北平为都城,着手建立北平随宫。”

    “等新的随宫建好,朱昱深会改北平为顺天府,即刻待朝臣迁入。”

    朱南羡问:“定北平为顺天府,那应天府呢?”

    沈奚道:“应天府毕竟是昔景元帝打下来的,祖制不可废,因此会作留都,仍是京师应天。”

    “为了区分,应天府的京师,日后加一‘南’字,是为南京,而顺天府都城,京师前加一‘北’字,从今往后,北平便作北京。”
1...171172173174175...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