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诗与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祝家大郎

    如此也能看出谢昉的人品,朝廷官员系统,唯有御史台是比较独立的系统,选御史台主官,皇帝也会多番思虑。人选要求也比较多,比如在朝中没有多少势力瓜葛,人品端正,能直言而谏。

    谢昉能当这个御史中丞,吴仲书的推荐只是其一,朝中推荐的人选也有许多,最后谢昉能上任,显然是在各方面都比较符合条件的。

    本来谢昉与吴仲书,只算认识,也算同乡,并无多少政治上的利益瓜葛。但是吴仲书推挤谢昉的时候,显然也就是看中了旧识与同乡这一点。

    如今谢昉上任之后,吴仲书自然要主动与谢昉多走动一下,拉近两人的关系。上官者,能稳稳妥妥当好上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既要争取皇帝的信任,又要争取同僚与属下的支持,一人高高在上是一定行不通的方式。这种为官之道,吴仲书显然是驾轻就熟的。

    当年的欧阳正,兴许就差上了许多,也是太过年轻,爬升太快,少了许多慢慢升迁的磨练与经验。

    徐杰站起,还未作揖而下,吴仲书却是笑着抬手拦了一下徐杰,口中笑道:文远小友不必拘礼。你是名声老夫之前就听说过的,可不是只在你谢昉这里听闻的,此番入京,可是要备考了?

    其实春闱就在秋闱之后,也就是说举人考试完毕,过不得半年就是进士考试。但是许多有条件的士子,会提早一两年就入京来,美其名曰是进京备考读书,如此可以从容不迫,免得需要一路急赶进京。

    究其主要,其实就是进京来扬名声,走门路。扬名声的好处不需多说,走门路就是各显神通了,有些本身家族长辈老师之类就有门路,有些当真就需要临时来走,靠钱靠名还是靠运气,不一而足。不论如何,总是要多作一些努力的。

    徐杰便也没有拜下去,只是口中说道:多谢吴相。学生还只是秀才功名,举人未考,入京也只是想到处看看这大好河山,备考还早。有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志怀高远,方为君子。

    吴仲书闻言一笑,抬抬手示意徐杰落座。又道:读万卷书为学高,行万里路为志远,极好!难怪文远能写出《三字经,《三字经最近老夫也读了,着实不差,正准备着礼部往天下官学推广,此番你来得正好,这《三字经还需要改动一二,还是由你执笔比较妥当。

    不知还要改动一些什么内容?还请吴相示下。其实徐杰已然觉得《三字经已经很成熟了,连军阵知识都普及了一番,战阵英雄故事也加进去了,并没有什么缺失之处。

    哈哈加一些本朝先人事迹,方才是稳妥。吴仲书说道。

    徐杰明白过来,所谓本朝,就是大华朝立国之后的人物之事,从开国皇帝到开国功勋。这些人大多都有后人,甚至许多人的后人都身居高位,不说皇家之人,就说那军中勋贵之家,更是有不少权柄在手。

    吴仲书是在提醒徐杰,让徐杰这个还未入仕之人能广结善缘,也就是让徐杰隔空给许多世家拍几句马屁,接着这要传遍天下的蒙学《三字经拍出来的马匹,那可就不一般了,这马屁就真拍到绝佳之处了。其实内容加不加都可,毕竟三字经不长,内容都是千古之人物,不加那些本朝功勋也无大碍,没有人非要去跟孟子孔融卫青霍去病等人争名声。

    谢昉闻言拍手叫好:吴相谋得远,佩服佩服,我头前倒是没有想到这一点,文远小友,此番可算得是大造化了。

    徐杰闻言,却并不那么欣喜,而是想了几番,答道:二位先生好意,学生感激不。只是只是此举兴许稍有不妥之处

    徐杰并非不想去加,徐杰也有自己想加进去的本朝之人,比如那大同总兵高破虏,徐杰很是佩服,但是这个时候加高破虏,那是自讨苦吃。往后有机会倒是可以再说。

    吴仲书与谢昉闻言一愣,对视一眼,随后又一起看向徐杰。

    徐杰方才又道:两位先生,本朝历经近三百年,功勋之人无数,便是开国功勋也有许多。若是加几人其中,那该加哪些人呢?若是都加进去,这三字经怕就成了冗长史书了,若是挑选几人加入其中,未加入之人的后辈岂能罢休?如此怕是要得罪许多人,所以学生以为有些不妥。

    徐杰当真是想得多,没有人与孟子孔融之类证明头,可不代表没人与那些本朝先人争名头。这事情兴许就是个马蜂窝,到时候徐杰门前可真要门庭若市了,一个个世家之人怒气冲冲而来,逼问着徐杰是不是看不起他家先祖之类的话语

    两人听得话语,立马明了,吴仲书岂能不懂这种事情,刚才是临时起意,见得徐杰之后,心中也有爱才之心,所以想到这一件事。

    若是深入分析一番,吴仲书与吴伯言两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了,吴仲书能得如今这般高位,脑中便是时时都有一根钻营的神经紧绷着。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小官要奉承大官,大官要奉承皇帝。甚至大官有时候也要奉承一下小官,这也是御下恩威之道。就如此时吴仲书亲自上门来拜访谢昉,就是这个道理。

    官场,就不是君子待的地方。

    便听吴仲书已然大笑:谢兄,你还说我远谋,文远才是有远谋。年纪轻轻,谋虑不凡,大才也,往后可不简单,前途不可限量。

    谢昉闻言笑着摇摇头:老了老了,不如后辈脑子好用了,适才多只想到好处,没有想到坏处,着实是老了,哈哈

    二位先生为学生谋划的心意,学生感激不尽,拜谢二位先生。徐杰已然抬杯,两人这份心意,着实要领。

    觥筹交错,闲谈不少,徐杰论才学见识,自然不如两人,但是徐杰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有许多这个时代不一样的见识与道理,道理道理,自然是有道理的,一些适合在此时说出来的,徐杰也不藏着掖着,那些不适合的,徐杰也不会哗众取宠。

    却是徐杰一直在想那奏折之事,不知该如何开口,也不知是否适合开口。这事情徐杰实在有些拿不准。

    直到这宴席要散了,吴仲书已然起身要拜别而去,徐杰方才想到一个两全其美之策,想到一个既不突兀,也不让谢昉为难,又能让谢昉有个定夺的办法。




第一百三十八章 老夫端是小瞧了你(感谢有安然得自在万赏!)
    徐杰随着吴仲书一起辞别了,吴仲书门外坐着车架回去了。

    徐杰稍微有些忐忑也慢慢往回走,便是知道明天还要来一趟

    谢昉送走两位客人之后,回到书房之内,准备看一会儿书就寝。

    此时门外来了一个下人,见礼之后开口说道:主人,小的收拾停内碗碟的时候发现一物,也不知是哪位落下来的。

    谢昉闻言不以为意,只以为是吴仲书或者徐杰掉下的随身之物,玉佩之类的东西,问道:何物?

    主人,好似一封奏折,小的也不敢多看,一发现就连忙带过来了。

    谢昉闻言一愣,奏折之物,直以为是吴仲书落下了的,谢昉又是皱眉在想,奏折这种东西,按理说吴仲书应该不会轻易带回家,更不会带回家之后又带出来访客。

    那么??那么这其中??

    谢昉不免多想许多,口中连忙说道:快拿进来。

    那下人连忙进门,把奏折呈到了谢昉桌案之上,本来装着奏折的小木盒早已不见。

    挥退下人之后,谢昉拿着奏折端详了片刻,也在想到底要不要打开看,却是心中又想许多,既然吴仲书把这封奏折带出衙门,又带到了自己家,还故意遗落下来,想来是不能不看了。

    奏折打开之后,谢昉看得眉头微皱,落款是淮西路大江郡学政欧阳正,内容言辞恳切,有叙旧,有感情,有认错,有对许多时事的些许见解,甚至又对当年直言而谏让皇帝面上无光的后悔。

    谢昉曾经听得吴伯言说过徐杰是欧阳正的弟子,谢昉也更知道欧阳正是何许人也,当年之事谢昉虽然不知道其中详细,但是也听说过欧阳正为何被贬,何况欧阳正奏折之中也说得明确。

    其中意思不外乎是像皇帝低头认错,也叙述了当年许多旧事,皇帝夏乾正值壮年,欧阳正正是年轻。当年两个人对于未来的憧憬,对于朝堂改革的憧憬,甚至为了这些事情,两人还经常促膝长谈,彻夜不眠。

    当年皇帝对于欧阳正的支持与信任都跃然纸上,谢昉看得明明白白。当年两人的私交之好,谢昉也看得明白。欧阳正对于当年直言而谏的后悔也在纸上清晰表明,甚至还说出只怪自己当年太年轻之类的话语。

    谢昉甚至都看得有些感动,感动之后,谢昉不免又在想这封奏折为什么会被徐杰带到自己府上来,还落在了自己府上。

    转念一想,谢昉又多少有些怀疑这封奏折是吴仲书所留,是在暗示谢昉把这封奏折呈上去。谢昉知道自己是做这件事情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谢昉是言官,言官一般是不会因为言论而获罪的,这是历朝历代设置御史台这个衙门的根本所在。

    即便是御史台说出的事情不符合事实,即便是御史台弹劾朝廷官员之后,有错误在其中。御史台的官员一般也不会被追究责任,因为皇帝要保证有这么一个能直言朝政弊端的衙门。

    谢昉眉头紧皱,最终还是决定先把奏折放好,明天上朝之后就见分晓了。若是吴仲书所留,那么明天吴仲书必然会开口问上一句。若是徐杰所留,徐杰必然也还要上门来。

    这便是徐杰想到了两全之策。谢昉看到这份奏折,若是愿意帮忙,那倒是好说。

    若是不愿意帮忙,徐杰再次上门,讨要回去就是,只说是不慎遗落。谢昉便也可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只需安排下人还给徐杰即可,谢昉也只当没有看到过这封奏折,只当作是下人捡到放在门房等人来取。

    第二天大早,谢昉上朝而去,自然是没有得到吴仲书任何的明示与暗示,谢昉心中已然猜到**不离十,这封奏折就是徐杰所留。

    下午半晌谢昉就回到家中,在书房落座许久,又把那封奏折拿出来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沉默片刻,开口喊道:来人!

    主人,有何吩咐?

    谢昉拿出奏折,说道:此物你拿去,守在门口,若是昨夜那个徐文远再来,你就拿着此物上前问是不是他不慎掉落的。他若答是,你便还给他,就说是你昨夜捡到的,一直放在门房处等人来取。

    遵命。

    小厮上前接过谢昉手中的奏折,便要转身去门口等候徐杰。

    谢昉看着小厮出门而去,长叹一口气。

    却是不多时,谢昉又喊道:回来回来,把奏折拿过来。

    小厮却又把奏折送了回来。

    便听谢昉又道:你还是到门口去等,等得徐文远来,直接带到书房来。

    小厮心中有些疑惑,却也不敢多问,只是点头应答出门而去。心中也在想这个徐文远,好似看起来没有多大岁数,为何能让自家主人如此犹犹豫豫。这般犹豫不决的谢昉,便是这小厮也许久没有看到过了。

    徐杰在忐忑之中等候了整整一天,天色微暗,徐杰又上门来了。小厮也不通传,领着徐杰直入府中,寻着谢昉的书房而去。

    再见到徐杰的谢昉,已然是一个严肃的表情。因为之前在谢昉面前的徐杰,只是一个后辈士子,一个才气不凡的后辈,有爱才之心,有关照之意,多少也来自吴伯言的脸面人情。

    此时的徐杰,再到谢昉面前,已然关乎正经事情,关乎朝堂之事。徐杰在谢昉心中的年轻后辈形象也有了转变,已经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变成了一个能谋能断的成年人。

    徐杰拜见,谢昉示意徐杰落座,随后开口:文远,你当真是聪明啊,昨夜那三字经之事已然显出不凡,却又留了一物,更显不凡。老夫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见过如你这般的年轻人。想老夫年少之时,若是有你这一半的心思,也早已身居高位了。

    徐杰看得谢昉虽然表情严肃,但是说话的语气并不是严厉,忐忑之心少了许多,笑答:先生已然身居高位了,学生却不过还是一个普通的士子秀才。

    谢昉听得徐杰这奉承之语,似笑非笑:你倒是混不吝,把这奏折假意遗落给了老夫,让老夫定夺此事。倒是把你不好意思直言而求的面子顾住了,却让老夫犹豫不决起来。

    徐杰听得谢昉似有笑意,便也笑道:学生这不是又给了先生台阶吗?先生若是为难,把奏折吩咐了下人,也成云淡风轻之事。

    谢昉闻言大笑:哈哈老夫端是小瞧了你啊。

    徐杰已然不再调笑,站起身来,恭敬一礼:还请先生帮衬,学生与老师一定感激不尽。

    谢昉手中拿着奏折,想了想,说道:老夫乃言官,此事对于老夫来说着实算不得有何风险,但是老夫帮了你这一遭,李启明可就要与老夫为难了,李启明何许人也?也不需老夫多说了。文远啊,老夫留了奏折请你进来,就是想问问你觉得老夫该如何去做?

    谢昉的洒脱就在这里了,看了这奏折,谢昉也就不去那般假惺惺当做没有看过。把徐杰叫进来,就是想问问徐杰,这件事情该怎么去做?把这个皮球再次踢给徐杰,让徐杰自己来定夺这件事情,或者是让徐杰帮着谢昉来定夺这件事情。这也是谢昉对于徐杰的一种看重,干脆不藏着掖着,都拿到明面上来说。



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夫一只手就能胜了你
    徐杰听得懂,心中已然有感激,谢昉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已然超出了徐杰的预料,谢昉对徐杰的直白与洒脱,已然就是一种态度,亲近的态度。

    先生,今天学生也思虑良多,知道这封奏折若是出现在陛下面前,必然是守不住风声的,旁人也都会知晓是先生递上去的奏折。但是先生转念想一想,若是皇帝陛下念了旧情,把老师召回京城,先生初入汴京,必然得一大同盟助力,此乃其一。若是陛下当真召回了老师,必然也会感念先生促成此事,对先生观感更佳,此乃其二。老师清名传遍天下,多受人夸赞,先生若是促成此事,必成美谈,也当传遍天下,此乃其三。先生徐杰慢慢说着,就是在说服谢昉,利弊权衡,终归是皇帝最大。

    谢昉听到这里,已然插嘴一句:这些只是建立在事成之后的事情,先不作数。若是此事不成,又得罪了勋贵外戚之人,该如何?

    徐杰皱眉,想了想,答道:学生思虑一计,请先生定夺。

    谢昉抬抬手示意徐杰接着说。

    故技重施尔,学生如何把奏折给先生的,先生就如何把奏折给陛下。如此让陛下去定夺,若是此事能成,陛下方才会追究奏折来源,若是此事不成,陛下大概也会当作没有看到奏折。如此便可两全。徐杰答道。

    谢昉闻言大笑不止:哈哈你是让我带着奏折到陛下的御书房在遗落一次?

    然也!最好是有几人同行之时遗落,如此才是两全。徐杰点头应答。

    哈哈好啊!文远,头前老夫本已将这奏折交给了下人,准备云淡风轻而过。只因为老夫如何也想不到稳妥之法,奈何老夫又想做成此事,方才把你召来一问。说到这里,谢昉停了停,看了看徐杰,满脸欣赏之意,叹道:老了老了,终究是老了。思虑一个多时辰,不如你当面心思一转。不服老不行啊。

    徐杰说出这个计策,本也还有担心,听得谢昉大笑之语,心神已定,接道:学生也就只能想些歪门邪道,先生乃中正之人,谋虑都是江山社稷的大事,学生差之远矣。

    谢昉听得徐杰奉承之语,摆了摆手:奉承之语便罢了,打住。你可想知道为何老夫想做这件事?

    学生洗耳恭听。

    自从室韦大同一战,勋贵陡然崛起,十几年来,李常等勋贵之家,圈地贪污克扣军饷,卖官鬻爵,甚至私卖军备,早已是肆无忌惮。便是陛下当年也从未想到勋贵会势大如此,三省六部之官员,更是无人敢言。李氏更兼外戚身份,犹为猖獗。你说这朝廷要不要改一改,动一动?谢昉直言而说,头前还在表达着对于李启明的忌惮,此时却在徐杰面前直白说出了对于李家外戚的诟病之语。
1...6566676869...29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