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图书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华光映雪

    可你们倒好,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阻拦天下百姓的仙粮福祉,从朝廷方向来说,刁民无理滋事干扰政令,莫说杀人,这等大恶,轻则全家流放,重责满门抄斩,仙粮育种涉及到全国百姓,那么罪加一等,依照律法他们该被诛杀三族。

    若是此事让各地百姓知道了,你可知道什么后果?恐怕你们这两家会连尸骨都留不下。

    休要觉得本官危言耸听,给你们讲一个刚刚收到的情报。

    月前蓝田侯和侯将军运输仙粮遭到袭击,之后沿途各地百姓自发组成大军一路护送,时至今日,已经接近十万之众。

    途中朝廷大军为了不扰民想要绕开一个山口的村落,谁知道当天夜里,这十万百姓大军竟然一股脑将整个村子拆的干干净净,那个村子的村民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村中有一人说建房不易,不想让拆,就这一句话,若不是蓝田侯及时赶到,此人差点被打死,百姓们的说法是,若是因为你一家拦路,耽误了大军行程和仙粮育种,我们生吃了你!

    这就是招了民愤,试想一下,你们的事情,若是让这些跟着到长安的百姓知道,会是什么下场?

    孙家和宋家两帮人马当场就吓得坐在地上了,孙富贵更是对着李二不断磕头求救。

    李二摆了摆手道:好了魏爱卿,事情既然已经说清楚了,那就这样吧!

    刑部尚书何在?此事前因后果已经明了,依照大唐律,双方各自什么判决,你来说说。

    刑部尚书刘政会也是个刚正不阿的老臣,出班答道:陛下,此事是民众无知而触法,他们只是贪财,并非故意抗旨对抗政令,且两家主事者已经为此付出生命,事后他们主动搬迁也是悔悟,老臣以为可以从轻发落,处以罚金警告即可。

    至于他们状告尉迟将军草菅人命一事

    我们不告了,不告了,我们该死,该死

    孙富贵和宋好学纷纷上来抱住刘政会的大腿哭求道。

    刘政会脸色一冷,喝道:不告了?你们当这里是哪里?菜市场吗?告御状是你们想告就告不想告就不告的吗?你们视大唐律法为何物?

    尉迟将军草菅人命一事完全是子虚乌有,韦冲有诬告之嫌,念在其年迈糊涂,处以罚金让其闭门思过也就算了。

    虽然尉迟将军无事,但是毕竟执法手段过为强硬,擅自杀人烧屋是事实,给朝廷声望造成了影响,所以依律执法者受刑加倍,当仗责四十,以彰朝廷执法公平。

    敬德,你可有异议?李二沉声问道。

    末将无异议,只要仙粮能安全下种,末将不惧水火刀剑。

    哈哈哈哈,好,看来你是不服气呀!

    敬德无异议,那么尔等原告呢?

    韦冲见此,也行礼道:草民无异议。

    孙家和宋家已经快被吓晕过去,怎么还敢有异议?

    朝会落幕,尉迟恭挨过打之后,被人带到了议政殿内,李二亲自上前给他敷药。

    看着尉迟恭背后的伤痕,李二语重心长道:敬德,你也不要怪刘政会打你,更不要怪韦冲来告你,实话跟你说吧,韦冲是为了帮忙才告你的。

    你还不知道吧,就在你杀人之后,孙家和宋家同意搬到三原,可是他们却在三原准备纠结一众移民来长安闹事,大唐将军当街杀人,不在乎移民死活。

    这若是被他们闹起来,可想而知,整个长安县的移民受到他们蛊惑之后,会是什么影响?

    所幸昨日韦挺的父亲韦冲去三原看房子,遇到了这件事,为帮忙平息民愤,他这才故意附和其中,依仗自己的民望,做了这个出头人,声称要帮忙告御状,这才将一场民乱转化成一场殿议,要不然,你就不是挨顿打这么简单了。

    尉迟恭诧异道:韦冲?这老头不是钉子户的首领靠山吗?

    李二笑骂道:什么首领靠山,人家是做过前朝宰相的人物,儿子韦挺也在朝中任职,他会跟朝廷作对?只不过是念旧舍不得韦家祖宅,想多住几天罢了。

    这场殿议也只是为了给民众一个说法,事后会张榜公布殿议的结果,如此民众才不会生乱。

    想起差点引起民乱,尉迟恭背后流下了冷汗,点头一叹,这么说,此次倒是多亏他的帮忙,我老黑欠他一次,陛下,既然这样,能不能保留韦家的宅院?您知道

    李二哈哈大笑,这就是自己的爱将,直来直去,放心吧,朕已经下旨,韦家祖宅留着不拆,算是奖励韦挺这些年的功劳,且许他们在仙粮育种期间,入内祭祖。

    尉迟恭有些冤枉的挨顿打,这也给自己提了个醒,在国内做事似乎不能随意杀人了,老魏说的对,有时候是不是可以让手下去做?想着这些,尉迟恭一路出宫,没有回家,反而是朝着杜如晦家中走去。

    杜如晦见到尉迟恭登门,大笑着将之迎了进去。

    敬德,你不是说,拆迁工作不避刀剑的吗?怎么?这刚刚挨顿打就来找我诉苦了?

    尉迟恭脸色一黑,这老杜,还拿自己开玩笑。

    我老黑什么时候诉过苦?找你就是为了拆迁,你恐怕还不知道吧,长安县如今的拆迁钉子户,可就剩下你们杜家庄了,真是奇怪,别人都是城里拆迁当钉子户,偏偏你们老家是个怪事,一个村的村民全都是钉子户,让他们住到三原县城都不干。

    看在你老杜的面上我来通知你一下,若非如此,我老黑可不会对刁民手软。

    这

    杜如晦一时间有些反应迟钝,怎么回事?

    竟有此事?某长期公务繁忙,很少回老家,也就是每年回家祭祖的时候去一趟,杜家庄一直都是我的大伯担任族长处理事务,仙粮大事,大伯欢喜支持还来不及,怎会阻止?

    尉迟恭站起来拉起杜如晦道:有没有你虽某一看便知,我老黑虽是粗人,但是主持移民拆迁两个月了,长安县内两万三千零五十户城内民众,一万二千一百一十户城外民众,哪一家对待拆迁的态度我老黑都是一清二楚,绝对没有骗你。

    杜如晦笑道:这是哪里话,某非是不信,既然如此,老杜我承你这个人情,这就回趟老家,无论如何,我也要帮你拔掉这颗钉子,你看怎样?

    好,一定要快,陛下说了,仙粮还有三日抵达。

    长安县杜陵旁的杜家庄,是杜如晦的老家,幼年生长在此,杜家祖祠就是这里。

    快马跟着尉迟恭赶回了祖地,杜如晦本想进去问问大伯是因为何事,没想到还没进村,就被一村的族人给围住了。

    今日第二章,晚间还有第三章。




第五百三十七章 老农的想法 玄甲回家
    二郎,你和尉迟将军一道回来,是为了说服我们搬迁的吧。

    杜如晦的大伯名叫杜明,如今已经是七十七岁喜寿高龄了,执掌家族颇有威望。

    而杜如晦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兄长当年被王世充害死,弟弟杜楚客如今在朝中任职,所以族人都称呼杜如晦为二郎。

    杜如晦赶忙下马给大伯和族老们行礼,正是,侄儿知道大伯一向奉公守法,我杜家庄人也都是通情达理之人,不会无端阻拦朝廷施政,所以特来相询。

    老杜明点头道:此事就算你不回来,这两日我们也打算去找你,正好尉迟将军也来了,来者是客,请跟老夫入内叙话,此事的确是事出有因。

    就在族长杜明家里,几位族老和杜如晦尉迟恭在座,其余村民都在院子里静静的听着消息,生怕弄出响动来扰了客人。

    杜明居中起身,走过去对着尉迟恭躬身一礼:尉迟将军,耽误你拆迁政令,老朽代表杜家庄致歉了。

    面对这样的宿老,就算是普通大唐平民老人家,尉迟恭也不敢不敬长者,更别说是杜如晦的大伯。

    连忙起身拉住,并且开口劝道:您老客气了,某家是个粗人只会动粗,还是克明提醒我说此事有隐情,所以还望长者告知拒绝搬迁的原由。

    杜明点头,也没再藏着,直接说道:仙粮,我们要仙粮!

    蹭的一下,杜如晦已经站了起来,尉迟恭也有些异样,场中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大伯,这,您不会不知道仙粮的重要性,这是全大唐百姓的命脉,此物还在育种阶段,除了朝廷,任何人都不敢染指,您怎么敢开口就要仙粮?杜如晦质问道。

    一名族老起身喝道:混账二郎,你敢这么跟族长说话?他可是你大伯,瓜娃子,当几天官就不认得祖上了?

    国事体大,祖宗英灵面前,杜如晦不敢徇私,还请大伯给我们个说法。

    一身正气的杜如晦散发出浑身的威势,加上那浩然正气,让场中众人为之一振,一国之相果然不凡,老杜明也点头道:不愧是杜家子孙,二郎没有做错。

    许是老夫表述不当,老夫的意思是,杜家庄人不想搬迁,是想留下来帮助仙粮育种。

    朝廷清空长安县,无非就是为了将仙粮保密,免得被奸贼窃取。

    但是听说陛下要置地十万亩,你们总要有农户耕种劳作,伺候仙粮吧,反正都要有人来忙活育种,我们杜家庄人人清白,一心为国,就在此地帮助种地,也不用搬离祖地了,不是两全其美吗?

    这

    杜如晦和尉迟恭相视一眼,纷纷长出一口气,原来是这个,还以为是为别的呢。

    大伯,恐怕您老还想着早一点接触仙粮,日后自家种植的时候也不用抹黑试种了吧,您老爱粮如命,侄儿可算一清二楚的。

    混小子,老夫爱粮有错吗?没有老夫爱粮,你小子恐怕早就饿死了,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咱们一大家子人呢。

    尉迟恭哈哈大笑道:好,此事某家代克明兄应下了,杜家庄一心为国,其行感人,相信就算陛下知道了,也会降旨同意的。

    敬德,你

    哎,大伯你何须如此?培育仙粮虽然是大功,但是你这样岂不是让我徇私吗?再说了,朝廷用谁来种植维护,不是侄儿说了算的。

    尉迟恭一把拉过杜如晦,他心中可是清楚,杜家庄人不仅仅是为了粮食,其实也是想要这份功劳,将来仙粮育种一成,说不定整个杜家庄人都会被赏赐,兴许还会被任命为官,去各地推广种粮,这老头见识可真远。

    克明你恁地啰嗦,小事一桩,你我这就去找陛下,等简之回来再跟他说一声,用谁不是用?自己人用的还是放心。

    杜如晦无奈,看着热情的尉迟恭,还有院中一个个满脸期待的族人,无奈点头道:好吧,不过目前是拆迁移民,我们不能做钉子户出头,大家先搬走,日后招募仙粮种植者的时候,我会请示陛下。

    好,要得要得,都听你的,只要我们能种田就成。

    尉迟恭回去跟李二一说,李二瞬间大笑,直说杜如晦太过死板,这是好事,古有举贤不避亲之说,克明怎么这时候反倒糊涂起来。

    随后两天,尉迟恭带着右武侯大军,全面将整个长安县梳理了一遍,确保整个长安县境内一个人都没有,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十万亩种植区,并且派出大军,推倒城外乡村建筑,确保从城头向四方看去,能看到周边所有良田。

    随着长安一切进展顺利,历经千难万险的护粮队伍,终于回到了长安地界,这一天,皇帝李二没有穿龙袍,而是全副甲胄,甚至头上还带着孝布,亲自迎出二十里。

    百官也是盛装裹素迎出三十里,迎接大军归来。

    而护粮队到如今,有正规军八万多,百姓大军十万多,总计差不多二十万人,在见到百官的那一刻,百姓大军自发排成两队,分列两旁,从三十里排到二十里,直接跟皇帝李二带领的长安百姓交接在一起,从天上看去,就像是一条血肉长城在两旁护卫着运粮大队一样。

    侯君集和白凡分别作为大军正副主帅,此时一人抱着一副铠甲,上面放着一个盒子,白凡素衣戴孝,侯君集和大军着甲戴孝,二人走在最前面,后面是居中披麻的李承乾,随后是晋王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楚王李元霸,在后面是随行的秦叔宝薛家兄弟程怀默等诸将,加上几千士兵,除了礼成,其他所有人都捧着一副衣甲,上面放着一个盒子。

    白凡看着前面已经等不及快步赶来的皇帝李二,低头对着怀中的盒子轻轻说了一声:张兄,回家了!

    侯君集大喝一声:陛下,玄甲军,回来了!

    一句话,瞬间点燃了场中所有人的情感,无论是两旁的百姓,还是前来迎接的百官,齐齐对着大军前面的几千人跪倒,那里是玄甲军和护粮牺牲将士们的骨灰。

    李二再也忍不住,推开左右护卫,一路跌跌撞撞的小跑过来,短短一百米的路程,愣是摔倒了三次,三次倒下三次自己爬起来,终于到了侯君集和白凡面前。

    凝望着两个盒子上面,那两个熟悉的名字,看着盒子下面那熟悉的玄青色盔甲,李二眼中的热泪奔涌而出。

    作为一名皇帝,他可以流泪但是绝不能哭,在玄甲军的字符里,只有流血牺牲,没有流泪哭喊。

    许久之后,李二强撑着一股力气,对着面前这几千人啪的一声,行了一个军礼,玄甲军李世民,前来迎接袍泽回家!

    随后举起手中陪着自己征战多年的战刀,仰天大喊道:玄甲不死,英灵永存!

    就见几千人齐齐跟着大喊:玄甲不死,英灵永存!

    接着是百姓们士兵们官员们,越来越多的人们,那喊声就像是潮汐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传了好远好远,而这时天空似乎也因为全场悲伤的情绪,变得阴暗下来,也许,这是英灵们归来,在看着这一幕吧。

    今日第三章送到,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五百三十八章 举国复仇 我们有轰天雷呀
    陛下,吐蕃人杀我将士,毁我仙粮,难道我们大唐就如此让人欺压吗?

    不知是哪个人突然朗声喊出了这句话,瞬间场中气氛又是一变,从怀念英雄的悲痛,瞬间变为了群情激奋的仇恨。

    复仇!复仇!复仇!

    几十万百姓,就这么一遍遍喊着复仇。

    李二宝刀抽出,朝天举起,很快嘶喊声落下,所有百姓都在看着他。

    臣白凡请命,愿意替大唐领兵,前往灭了吐蕃,给牺牲的勇士们报仇。

    就在李二想要表态的时候,白凡突然上前一步,开口大喊,同时还用出了内力,声传十里,使得全场都听得到。

    李二也被这一声惊醒,再去看白凡,立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此时不宜大战,而自己刚才差点因为一时怒火喊出御驾亲征的话。

    臣弟李元吉,愿为大唐领一支雄师,灭了吐蕃给牺牲的将士报仇。

    臣侯君集
1...244245246247248...3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