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历史系之狼
“荀君,从后门退,退回王城!!退回王城!!”
几个随从拉着狂暴的巡游,朝着后门逃去,荀攸怒吼着,想要扯开他们,继续厮杀,却被死死的抓住,离开了战场,而其余随从都一一倒在了血泊之中,未曾有一退却者。
王宫之前。
典韦手持长矛,站在宫门前,他的面前,堆满了死尸,堆积成了小山,他脚踏尸山,气喘吁吁,整个人,犹如一头凶兽,看着前方浑身颤抖,再也不敢前进一步的贼人们,狞笑着。
“进一步者,死!!!!”
........
“荀君!!”
“前方有敌!不能去王宫!”
“啊!!”
外头传来的吼声,让门内的刘默浑身的畏惧的颤抖了起来,他伸出手,想要打开门闸,却迟疑着,怎么也没有那胆量,随着门外一声怒吼,他的手又迅速缩了回来,他嘴里不知说着什么,粗重的呼吸着,咬着,忽转身朝着书房的方向跑了回去。
荀攸站在街口,两边都被贼子们堵住,众人将荀攸等人围困在这街道里,手中的长刀,在月光下闪烁着冷光,一人推开了周围的贼子,走到了
第0443章 虽远必诛
熹平九年,三月
雒阳
天子坐在厚德殿里,皱着眉头,看不出喜怒,在他的面前,则是坐着曹操,崔寔,邢子昂,蔡邕,卢植,贾诩,郭嘉等人,显然,这只是天子召集心腹大臣,进行的私下议事。
众人大多都是低着头,从天子将他们叫来之后,他们便明白,定然是倭岛哪里出了大事,天子的脸色格外的阴沉,就在爆发的边缘,他们谁都不敢在这个时候触怒天子,天子看着他们,低声说道:“三郎遇刺...黄忠为他挡了一刀,身受重伤,尚不知生死....”
“倭王...可有事”荀彧有些低声问道。
天子摇着头,说道:“三郎尚好..”
“可曾抓住了贼人主使”
“倭奴国....”
众人再次低下头,不知该如何言语。
天子抬起头,盯着贾诩,问道:“贾师,今日之事,当如何行之”,贾诩身为太尉,这些兵事自然都是他来管辖,他知道天子心里愤怒,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逃避,不然就要遭受天子的怒火了,他皱着眉头,说道:“倭岛贼人,如此行凶,绝不能轻饶,请派大军讨伐!”
小胖子盯着他,看了许久,面色这才有些好转,又问道:“如何派往”
“令袁将军,孙将军,董将军,皇甫将军,各率精锐,前往倭岛,清洗贼寇,便大事无忧了...”贾诩说着,小胖子气急而笑,脸色都有些涨红,他问道:“太尉这是想让朕以举国之力,讨伐区区的贼人哈哈哈,太尉这招,以进为退,妙,妙啊,当初教导朕的时候,太尉是藏私了啊!”
“这招,为何不教朕嗯”
贾诩大拜,说道:“臣不知军事,妄居三公之位,望陛下治罪!”
小胖子死死的盯着他,双手紧握着,过了许久,他才抬头笑了起来。
“哈哈哈,贾师,为朕效劳,便真的那么不堪麽”
贾诩连忙摇着头,说道:“并非如此,只是恐才能不足,误了国事....”
小胖子没有再理会他,看向了其余众人,问道:“诸君以为如何”
“臣以为,贼人之事,定要查清,不过,国库之钱财,已有四成用于倭岛诸事,不可再兴兵讨伐,还望陛下息怒,令刘君查清贼人之下落,惩治便可...”曹操说道,又看向了郭嘉,荀彧二人,郭嘉没有出声,荀彧却是说道:“曹君之言在理,如今之局势...”
“不必多言!!”
天子起身,恶狠狠的看着贾诩,说道:“你亲自下令,令东濊太守刘备领兵,率三韩,东濊,上高,三地之郡县士卒,调宁州戍边士卒,吕布故部,新练水师,杀入倭岛,以徐荣为主将,会和诸军,但凡违逆者,不轨者,亡!不听调宣者,国除!!!”
天子抬起头,眺望着远方。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谨诺!!!”
.......
倭奴国内,待得刘默清醒之后,荀攸便没有再陪在他的身边,为了稳住倭奴国的局势,他四处奔波,领着公孙瓒所留下的骁勇营的士卒们,将整个倭奴国内趁机作乱的贼寇,不轨者一一斩杀,又亲自安插各地的官吏,要他们肃清乡野,稳定民心。
忙碌了两日,典韦派人呼唤,荀攸又急忙朝着王宫走去。
典韦还是站在门口,手持长矛,浑身的煞气,荀攸心里都有些畏惧,他虽没有亲眼看到王宫的惨况,可是他有所听闻,当贼寇聚集在王宫门前,近万人冲击王宫的时候,典韦领着八百余人,死死的把守王宫,甚至,还一头冲进敌军之中,将对方的指挥将领掐着走了出来,当着敌人的面枭首!
听闻,光是死在他手中的贼人便近百人。
荀攸听闻,也是不敢相信,世上怎会有如此悍勇之人
走到了典韦的面前,荀攸先行拜见,典韦回礼,荀攸这才问道:“宫里可有要事”,典韦摇着头,说道:“并非宫中之事...只是,黄将军,自从外出追击贼寇之后,已经三日未曾归来,我是担忧,他在野外遭遇到了敌人,还有徐荣将军至今未归,此事我也想询问一二...”
荀攸哀叹了一声,说道:“黄将军之事,我也不知,不过,黄将军勇武难挡,想来,纵然是遇到了大股贼人,也能逃脱,至于徐荣将军,乃是受了我的命令,已经杀往了为吾,伊邪二国...如今二国空虚,为吾国君更是身死,大好时机,不可错失....”
典韦点着头,又问道;“那我可要派出一些人手,四处探探黄将军的消息”
“也好,不过,将军不能离开倭奴国...”
“这是自然...”
荀攸又聊了几句,这才转过身,便要回去。
“荀君!”
“嗯”
“我看君疲惫不堪,如今这城内,唯独君可主事,还望君能休歇一二,莫要病倒了....”
“多谢!”
在荀攸离开之后,典韦便派出了三十多人,四处寻找黄忠的下落,黄忠大病初愈,典韦也是担心他出了甚么意外,毕竟,同为昔日一同进入南军的同袍,彼此还是有些亲近的,又过了两日,还是没有黄忠的任何消息,就连荀攸,此刻也有些担忧了起来,黄将军不会是出事了吧
荀攸正在街道上与诸多百姓们修理着被损坏的房屋,他亲自动手,搬动一些物什,这样的举动,不仅折服了当地百姓的心,就连一些原先的贵族官吏们,都心生敬佩,一同陪着荀攸忙碌起来,众人正在忙碌着,忽有士卒跑进了街道,看着荀攸,大叫道:“来了!黄将军回来了!!”
荀攸大惊失色,连忙放下了手中的事,便随着士卒,朝着门口走去,在王城的门口,站着不少人,都在惊呼着,荀攸从人群之中挤了出来,看向了前方,只见一行人缓缓的走进了王城内,为首者正是黄忠,此刻的黄忠,看起来,说不出的壮烈!
他浑身,几乎已经是染红了,没有戴头盔,一头长发挥舞着,身上的盔甲也是破烂不堪,没有半点完好的地方,他的身体亦然如此,有不少地方,血液与衣服凝结在一起,透着一种黑色,他身后的士卒们,同样如此,只有不到三十余人,没有一人是完好的。
这些士卒之中,却没有一人呻吟或者哀呼,他们沉默着,一步一步的走进了王城之内,在最后,骏马低着头,跟随着这些勇士,走进了王城内,在这些骏马的身上,挂满了各种狰狞的头颅,不计其数的头颅,压得骏马都有些走不动路了。
荀攸无法想象,他们究竟是遭遇了何等惨烈的战斗。
黄忠一瘸一拐的走到了荀攸的面前,高大的身躯,在阳光的映射下,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光辉,他将手中的东西猛地抛到了荀攸的面前,荀攸低头看去,那是一个狰狞的头颅,面色还带着无尽的惊
第0444章 倭岛事终
熹平九年,四月
太史慈率领船队,返回倭奴国,而他这一次,并没有携带辎重人才,而是,带来了一支人数众多的劲旅,刘备在接到了天子的诏令之后,立刻召集了整个宁州的郡县士卒,包括留守宁州的一些军旅,共计上万,随着太史慈,前来倭奴国。
当这大批的军旅,从船上下来的时候,整个倭岛,诸国惶惶不可终日。
刘备最先便是去寻刘默,没有想到,却是荀攸出来迎接的他,荀攸似乎也没有想过刘备会前来,对他的到来有些惊愕,不过,还是急忙请公孙瓒相助,先安排下这些士卒们的住宿饮食,又亲切的拉着刘备,走进王宫,比起荀攸来,刘备更是惊愕。
此处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
他可是记得,在先前东濊相见的时候,荀攸对待众人都是格外的冷淡,对自己,都未曾多说过一句话,更别说是如此的亲切了,他表现的有些受宠若惊,问候之后,便说起自己这番前来的目的,又讲述了天子的诏令,荀攸点着头,说道:“稍后面见刘公,莫要呆愣,莫要久视其面目...”
刘备皱着眉头,若有所思,点点头,再三感谢。
走进了王宫之内,刘默正在处理案牍上的奏文,他已经派出了人手,去接管为吾,伊邪二国的领土,又四处派人前往诸国,进行劝降,有了为吾,伊邪,都支三国的待遇,又有邪马台的归效,诸国大多都是表示臣服,并没有敢狂傲,侮辱汉使者。
正忙碌着,刘备与荀攸一同走了进来,刘备大拜道:“拜见刘公!”
刘默闻声大喜,连忙转过头来,笑着走了上去,扶起了刘备,刘备抬起头,面色不变,说道:“备奉天子诏令,前来相助....”,刘默让他坐下,荀攸亦然坐在了一旁,荀攸心里却有些惊讶,刘备此人,在面见刘默之后,未尝有一点惊动,面色不改。
即使自己事前提醒过,这样的反应还是不可思议啊。
刘默又与刘备聊了起来,说了很多的琐事,刘备也没有烦恼或急躁,认真的听着,不卑不亢,刘默便是喜欢他这个模样,当今世上,能够如此听自己的言语的,只有诸葛亮与刘备了,其余人,大多都是不愿的,只是因自己之位,无奈听之。
先前,孝康皇帝也是如此听的,可惜啊..当今天子却并不是如此。
两人聊了许久,刘备这才说道:“这番前来,是以刘公为首,我所带来的士卒,全听刘公吩咐...”,刘默思索了片刻,说道:“如此,便以公孙瓒将军为主,与你所携之众为随,前往诸国巡游,以查获贼人下落之理,震慑四方,若有不轨者,君可自行处置....”
“对了,黄将军,也一并赶往罢,若是玄德不恼,便让他指挥军旅如何...我听闻,玄德并不知兵事不知玄德可介意”刘默认真的问道,刘备摇着头,说道:“我从未掌军,有黄将军相助,自然求之不得,不知刘公可还有另外吩咐”
刘默摇着头,看向了荀攸,问道:“荀君,依你所见呢”
“愿从刘公之令。”
“君勿要如此,君之才能,我之十也...还望君能实言告知...”
“我以为,不必以巡游之法,直接令公孙将军,黄将军,荀将军前往诸国,要他们归效便可,不从者国除,如今之倭岛,再无能与大汉抗衡者,不可久拖,当以速决,以如今之军力,若是久居倭岛,耗费物资巨大,不如迅速解决大事...”
听到荀攸这么说,刘默点着头,看着刘备,说道:“便依荀君所言。”
荀攸又让大儃都与他们一同随行,解决言语之事。
次日,刘备也就没有久留,直接离开了倭奴国,天上,还是滴落着小雨,朦朦胧胧。
公孙瓒带着他那看起来便威武不凡的骁勇营,黄忠率领刘备麾下的郡县联军,而刘备也一同跟随,在离开之前,荀攸又再三嘱咐,一定要彻底震慑诸国,让他们失去抵抗的全部心思,公孙瓒一听,心里便有了谋划。
至于黄忠,则是不参与诸事,他只负责战事,刘备跟在他的身边,难得有这般行军的机会,刘备自然是没有放过,一路上都在跟黄忠请教行军诸事,包括一些打仗的知识,黄忠虽寡言少语,不过,也没有对刘备推辞,刘备询问之后,他也是一一讲解,为他解惑。
后来,公孙瓒也是对此大有兴趣,加入到了他们的谈话之中,当然,刘备是没有甚么发言权的,他只能听着公孙瓒与黄忠争辩,公孙瓒与黄忠,行军风格是截然相反的,黄忠认为,作战之中,还是应让步兵为主,日后的作战,可以让步兵大量的配骏马。
到达战场之后,下马作战,因为骏马在冲锋之后,很难保持体力,不足以长期作战,而且很受地形的限制,何况,日后的弓弩定然会得到增强,骑兵的作用会渐渐降低,还是应该让骏马成为运输士兵的工具。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公孙瓒的反击,公孙瓒说道:“公此言差矣,骑兵之利,在于其来往之速,以攻势之迅猛,自然,战马的体力,一向是难题,不过,在乌桓,已经故鲜卑的土地上,有些矮马,这些马匹,不畏惧地形,各种食料都能喂,体力极为出色...”
“至于弓弩,弓弩发展之后,骑兵配上弓弩,来回奔袭,远程射击,何人能抵”
两人谁都说服不了谁,争斗不休,黄忠一向沉稳,可是在涉及到了军事方面的时候,却没有保持风度,很是粗暴的与公孙瓒争执,刘备生怕他们之间出现矛盾,笑着劝开了二人,说道:“二位各有己见,何不书写著作,如今天下有阅文馆,乃是昔日王公所建。”
“大贤著作,都能入此地,抄写之后,供天下人观赏....二位将军著书,一来教导后来者,二来,也可看看,何人之论,更受欢迎....”
两人都若有所思,停止了争执。
不过,在争执之后,他们两人并没有因此疏远,或者出现矛盾,反而,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弄得刘备都有些迷茫。
当赶到了第一个小国的时候,公孙瓒又将他们二人找了过来,大儃都也被他叫了过来,公孙瓒开门见山的问道:“当如何行震慑之事,让彼归效”
刘备说道:“将军不必多为,只需率大军前往,驻扎成内,令其王君出门拜见便可....”
公孙瓒听闻,却是摇着头,说出了自己心里所想,听闻,众人大惊,尤其是刘备与大儃都,疯狂摇着头,说道:“如此不可啊,将军,如此一来,只怕一路战事不断,难以迅速返回...”
“无妨,区区倭岛诸国,不必在意!”
公孙瓒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此后,近两个月的时日里,一行人走遍了诸国,就连邪马台也没有放过。
七月,他们返回了倭奴国。
立刻有士卒进门禀告刘默与荀攸,公孙将军回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