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李中易绕着伙房转了一整圈,没发现什么毛病,索性走到了外边,双手抱胸,观看大军的队列训练。
这时,负责校阅厢军的廖山河,已经得知了消息,他急急忙忙的赶到了李中易的身旁。
“皇上……”廖山河一边行礼,一边想打个招呼,却被李中易摆手制止了。
廖山河随即知趣的闭紧了嘴巴,作为李中易的老部下,他心里非常有数,皇上喜欢微服抽查各级的驻军大营。
所以,京城附近的军营,将领们个个都很乖,针对后勤的自查自纠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伙食方面,没谁敢暗中下手捞油水,更别提克扣饭菜的分量了。
俗话说的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李中易喜欢冷不丁的抽查,给军方的将领们,尤其是后勤司的军官们,施加了异常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军方,别的部门如果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只罪及本人,而不会株连家属。
可是,如果是后勤司出了贪腐问题,一律会追究家属的责任。
这么一来,后勤司的军官们,即使想伸手捞好处,也要仔细的掂量掂量,付得起那么高昂的代价么?
李中易抱胸观看了一阵子操场上队列训练,忽然笑道:“厢军的训练,还是有基础的。”
廖山河逮着说话的机会,马上陪着笑脸说:“皇上,一年两次轮训,能者上,不能者下,谁敢马虎大意?”
李中易点了点头,说:“和契丹人的国战,随时都可以展开,军队的训练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的放松。”
廖山河赶紧捶胸行礼,大声说:“请皇上放心,下臣绝不敢放松考核的标准。”
李中易笑了,抬手轻轻的捶了捶廖山河的胸膛,说:“每旬休息两天,其中一天,把大军拉出去,帮老百姓修缮房屋,挑水,劈柴,没有老百姓的供养,就没有如今的铁军。”
廖山河笑着说:“皇上,其实呢,大营里的兵马,每个月都会抽出三天,帮老百姓干活。”
李中易笑了,笑得很开心,百姓爱军队,军队护百姓,彼此相辅相成。
如今的军队里,军官都出自于讲武堂,士兵则从厢军里边选拔,厢军又从乡军里挑人。归根结底,这是一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从操练场下来之后,李中易又去了军械库,军械库附近戒备森严,闲杂人等完全禁止靠近。
李中易走进军械库后,迎面就见十几门6磅炮,一字排开,显得格外的神气。
“晓达啊,炮兵很关键,从大营里选了多少炮兵?”李中易扭头问廖山河。
廖山河拱手道:“李永堂不放心,非要亲自挑人,如今,挑走的炮兵大约一千人左右。”
李中易点了点头,如今的火炮产量,每年可达二百余门。这些火炮,除了配备朝廷禁军之外,水师那边还需要更多数量的12磅炮。
说句心里话,每年生产两百多门火炮,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如果天下的数百军州都配备齐全,这么点数量远远不够分的。
不过,如今的炮营,已经提升为了独立兵种,成为了炮军,其都指挥使依然是李永堂。
关于炮军,最麻烦的不是火炮的产量不足,而是火硝的产量远远跟不上作战的需要。
自从有了火炮之后,整个大军的后勤系统,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这主要是,攻破城门主要依靠火炮了,而不是靠堆人头的所谓云梯、登城车等器械。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从中原通向各个方向的官道,依旧是泥土路。
这种泥土路,只要是下雨天,必定是坑坑凹凹,这就给火炮的机动,制造了极大的难度。
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李中易比较满意的离开了军械库,在廖山河的陪同下,去了士兵们的宿营地。
按照条令的要求,西郊大营内的宿营地,必须符合技术要求,即不许漏雨,不许漏风,冬天要烧热炕。
李中易随意的走进一间营房,迎面就见,炕上的麻被叠得整整齐齐。由于烧了热炕,室内暖烘烘的,一点也不冷。
在营房里,李中易随意拉开一条被子,仔细的摸了摸,发觉里边的填充物都是羽毛,分量也够重,不由满意的笑了。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和辎重!
让将士们吃不饱肚子,穿不暖,睡不好,还怎么打仗?
廖山河心里很清楚,李中易只要来大营里抽查,最喜欢看的地方,除了伙房之外,就是将士们的营房。
魔鬼,永远都藏在细节之中。
巡视完毕营房之后,李中易在廖山河的陪同下,来到了指挥部里。
指挥部内,站满了中高级军官,李中易笑着摆手说:“都坐下吧,大家一边磕瓜子,一边闲聊。”
“喏。”军官们并拢双腿,立正敬礼之后,纷纷坐在了李中易的四周。
“下面的训练计划,是怎么安排的?”李中易随手抓起一把瓜子,笑眯眯的发问。
“禀皇上,受训的兵马,每天都需要武装越野二十里。因路不好走,车马难行,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家的脚板功夫。”廖山河舔了舔唇角,继续解释说,“等基本队列训练告一段落之后,臣下以为,应该开始战阵合练。训练结束后,考核的标准是,第一军第三营甲队。”
李中易点点头,第一军第一营,就算是在全军,也是最高标准的队伍。其训练标准之严格,世所罕见。
这时,一名参议忽然站起身,大声道:“咱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在对抗之中,训练杀敌本领。末将以为,还是应以第一军第一营为标准,比较合适。毕竟,知道差距,才可以上进。”
李中易定神一看,敢情是张大克那小子,这家伙脑子非常灵光,经常会神来之笔。
只是,张大克的性子比较跳脱,不怎么沉稳。知总参议司事的杨无双为了磨练他,特意把他下放到了西郊大营里来锻炼锻炼。
俗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
“心气足,的确是件好事。但是,不能好高务远,必须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李中易一边摆手示意张大克坐下,一边语重心长的说,“高标准严要求,必须切合实际。受训的厢军官兵,毕竟只是预备禁军而已。”
如今,由于抄家得来的钱和粮,已经堆积如山,计划中的统一战争,肯定会在来年的春季打响。
朝廷的禁军,扩充到三十万人,仅仅是第一步而已。毕竟,新增加的十万新兵,和二十万老兵不同,需要在战争中进一步磨合。
第1452章 低头
京城,刘金山的宅子。
内阁采取的是轮值制度,没有大事的情况下,内阁只需要一名宰相值班即可,并不需要全班宰相都在场。
刘金山刚回见不久,老管家就轻手轻脚的进来,小声说:“禀家主,杨炯来了。”
“哦,让他先等着吧。”刘金山略微思考了一下,随即决定,先冷一冷杨炯。
按照李中易的暗中部署,刘金山全面接收了范质一系的文臣,其中自然也包括杨炯在内。
只是,杨炯的性质和范系别的文臣不同,他毕竟参与过反对李中易的斗争。
曾几何时,李中易还是政事堂参知政事的时候,杨炯作为范质的心腹,根本就没把李中易放在眼里。
这是何等狂傲?
然而,形势比人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曾经一言九鼎的范质,已经垮台了。在内阁之中,刘金山的发言权,越来越大。
李琼的年事已高,折从阮就是个打酱油的,他也懒得管事,年富力强的刘金山也就格外的凸现了出来。
如今的内阁,只有三位相公,也就是李琼、折从阮和刘金山三人。
按照惯例,相公们应为双数,可是,李中易已经坐稳了江山,他并不打算胡乱塞个人进内阁,而是需要慢慢的观察,仔细的琢磨。
说句心里话,伺候强势如李中易这样的君主,内阁的三位相公,每天都会觉得心很累。
只是,李中易还算是比较尊重内阁的意见,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一般都会照准。
不过,内阁只有三位相公,自以为够资格入选进内阁的文臣们,都在暗中进行活动。
毕竟,内阁再怎么失去了往日政事堂的威势,也是全天下的行政中枢,相公们的超高待遇,足以惹人眼红。
杨炯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见刘金山,很显然,他必然是带有某种目的。
刘金山处理完毕手头的公文,又仔细的琢磨了一番,这才命人把杨炯请到了内书房。
“拜见刘相公。”杨炯自知失去了大靠山,不敢在刘金山的面前造次,毕恭毕敬的行了礼。
刘金山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说:“博约公,好久没见了啊。”
面对刘金山的打趣,杨炯面上不禁一红,低着头说:“是啊,有段日子没聆听相公您的教诲了。”
刘金山为相多年,早就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不过,面对杨炯的马屁,他依然有些受用。
曾经眼高于顶的杨炯,居然也有今日之低姿态,实在是世事难料啊!
“博约,素公的身子骨可好?”刘金山明知道杨炯上门必定是有事,却故意顾左右而言其他。
范质,字文素,因他是四朝元老的缘故,被朝廷重臣们尊称为素公。
“多谢刘相公的挂念,素公的身子骨还算是硬朗,每顿饭可食三碗饭。”杨炯想打马虎眼,糊弄过去。
可是,刘金山却早就知道了内情。范质从首相的宝座上跌下来之后,也许是心情不好的缘故,饭量越来越小了。
权力,就仿佛是鸦片一样,一旦上了瘾,再想戒掉,那就难上加难了。
范质虽然看得清楚大势,却依然后悔当初,没有在李中易崛起之前,果断下手。
刘金山始终在绕圈子,就是不问杨炯此来,是所为何事?
杨炯既然拉下了脸面,登门求援,也只得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拱手道:“不瞒刘相公,在下此来,是有事相求。”
刘金山故作惊讶的望着杨炯,他的心里其实已经在发笑,杨炯毕竟面子薄,只玩了一刻钟的太极推手,就已经沉不住气了。
“哦?”刘金山收了笑脸,淡淡的问杨炯,“有何事?”
杨炯赶紧抱拳拱手,叹息道:“还不是为了犬子的事儿……”
原来,不仅是杨炯参与了反对李中易的行动,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参与了进去。
起初,李中易大整肃儒生的时候,因为要收编范质一系文臣的考虑,暂时放过了杨炯父子。
可是,让杨炯没有料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的四处宣扬反李思想。
结果,警政寺的人,也不是吃干饭的,随即就把杨炯的两个儿子抓了。
杨炯和李延清完全搭不上话,他左思想右想,只得来求刘金山帮着缓颊。
刘金山一听是这事,不由暗暗感慨不已,好好的日子不想过了,上一次都轻轻的放过了,这一次又来?
俗话说的好,泥菩萨还有几分土性呢!
更何况,李延清是什么人?那可是李中易豢养的两条恶犬之一,除了李中易的招呼,谁的话都不鸟。
当然了,如果事情不大的话,刘金山帮着说句话,李延清或多或少,都要给点面子的。
毕竟,刘金山是现任的内阁参知政事,未来的首相最佳人选,李延清即使不看僧面,总要看一看佛面吧?
“相公,若能救得小犬的性命,在下愿效犬马之劳。”
出乎刘金山的意料之外,杨炯这么高傲的人,竟然会跪倒在地上,苦苦哀求。
一时间,刘金山的心里,极大的愉悦感,几乎在瞬间爆棚。
刘金山当然不可能马上答应杨炯,开什么玩笑,李延清那小子只听李中易的召唤,给不给他这个面子,尚在两可之间。
不过,从内心深处而言,刘金山倒是很想收了杨炯这个门徒。
想当初,在杨炯的配合下,范质给李中易下了多少绊子?
所以,此事的解决,归根到底,需要李中易的点头。
刘金山是个聪明人,他在安抚住了杨炯之后,趁着第二日他在内阁值班的好机会,单独拜见李中易,把事情的经过完整的说了一遍。
李中易听完之后,不由微微一笑,说:“杨炯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既然你想用他,那朕就成全了他。来人,叫李延清来见朕。”
不大的工夫,李延清喘着粗气,赶到了李中易的面前。
听说是杨炯的两个儿子的事情,李延清不由暗暗松了口气,毕恭毕敬的说:“杨炯的儿子只是口头上公开妄言,倒还没有实际行动。”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杨炯的两个儿子,属于嘴炮里边的战斗机,只敢动嘴,却没敢动手。
刘金山毕竟是李中易看好的未来首相人选,他既然出面替杨炯的两个儿子说了话,李中易也就高抬贵手,放了那两个小子一马。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罚金赎罪必不可少!
和一般的统治者不同,李中易对于抄家啊,罚钱啊,颇有兴趣。
既然李中易发了话,李延清自然不敢怠慢,当即就放了人。
只是,放人的时候,李延清耍了个心眼,就把杨炯的两个儿子,交到了刘金山的手上。
不过,刘金山却心知肚明,如果不是他找了李中易,请李中易发了话,李延清肯定不会卖他的面子,就这么顺利的放了人。
李中易看中刘金山,主要是刘金山这人很聪明,他干啥事都不会瞒着李中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