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只不过,各级官府收上来的铜钱,禁止再使用出去,必须登记造册之后,直接运往开封的三司使衙门。
发行纸币最大的弊端,其实不是屁民们不爱用,而是朝廷肆无忌惮的制造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历史上,纸币在发行之后,就一直处于币值持续性贬值的下行通道,这和没有金融知识的儒官们大肆滥印钱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李中易给造钱司定下的死规定是:收入多少铜钱,就发行多少纸币,一文钱也不许多印。
实际上,李中易心里有数,朝廷每收入一百文钱,其实可以发行一百二十文至一百五十文钱。
也就是说,早钱司的造钱计划,平日从紧。真到了李中易要用钱的时候,就可以新增一定幅度的造钱的计划,以弥补财政支出的亏空。
三司使衙门收上来的铜钱,大部分进了皇宫,作为李中易平抑货币波动的准备金。另一部分则交给了军器监,用于制造青铜火炮。
另外,由于李中易重视海外贸易的立场,各国的商人来天朝做生意,使用纸币的比例,也跟着越来越高。
这就是朝廷赚取的货币税了。就和后世的美刀一样,在悄无声息之中,大量的抽取各国人民的血汗钱。
目前,与天朝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
在李中易的亲自督阵之下,实验火炮的工匠们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一板一眼的进行着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炸膛伤人的关键,就在于,引信必须要足够长。上次,三名工匠受了重伤,就是因为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理。
这一次测试火炮,李中易就在现场观阵,谁敢马虎大意?
等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一名工匠举着燃着的信香,将引信点燃。
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轰!”伴随着一声巨响,黑乎乎的铁弹丸随即出膛,风驰电掣一般的轰向了远方的目标。
李中易转动着手里的单筒望远镜,盯着铁弹丸出膛的方向,仔细的观察了一阵子。
铁弹丸并未准确的击中目标,尽管那是一架长十米,宽五米的木架。
滑膛炮的缺点,李中易早就知道,射击的精确度,的确很难掌握。
负责实验的工匠们,将朝后移动了一段距离的青铜,推回原来的位置。
按照标准流程清洗过炮膛之后,工匠们再次装上火药和弹丸,准备下一次的发射实验。
这是李中易刻意做出的实验要求!
哪怕是金属伸展性不错的青铜火炮,在生产的同一批次之中,必须知道最大的发射阀值。
所谓发射阀值,是李中易亲自确定的术语,也就是,一门青铜火炮连续发射的最高次数。
热兵器,不管是枪,还是炮,都有连续发射的次数限制。打多少发炮弹之后,炮管由于受热发红,需要彻底冷却下来,才能继续发射。
在一般人的眼里,科学性的实验异常之枯燥乏味,没多少有等待的耐心。
但是,李中易却是个另类,他不仅兴致勃勃的观察发射实验,而且,还亲自动手,在小黑本上记录下发射实验的相关参数。
攀登科技树,不可能是只争朝夕的心态,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极大的运气,才能出现重大的成果。
如今的李中易,一点也不着急,毕竟,在数千名工匠的努力之下,火炮的年产量达到了二百余门之多。
火枪的大规模生产,还没有太大的进展,目前还处于漆黑一团的摸索状态。
但是,稳产的火炮,却可以使帝国的军队,无惧于任何形式的阵地战,或是攻城战。
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大量火炮不断的装备部队,火药中最重要的成分,硝石却已经跟不上进度了。
帝国的疆域,北临燕山山脉,东和南到大海,西到西北灵州,除了西蜀和北汉尚未统一之外,一个超级大帝国的雏形,已经跃而纸上。
在偌大的疆域内,火硝的产地屈指可数,而且随着火硝用量的快速攀升,其资源呈现出日益枯竭的态势。
在李中易的记忆里,残留着四川江油的硝石,产自重华镇老君山的记录。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在明清时期,重华镇老君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原料生产基地。
明朝应对敌人所用火药基本以十万斤计,同时九边备火药百万斤,这个数量对于世界上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而言,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长达五年的金川之役,清军的火药消耗高达四百二十多万斤。当时清军所需的火药,基本上由重华镇老君山供给。
这么绕了一圈下来,伐蜀,显然成了当务之急!
李中易心里很清楚,由于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迁徙性很强。只要耶律休哥成心避免战略性的阵地决战,并采取诱敌深入和坚壁清野的策略,很难一举消灭之。
和契丹人的国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这一点,李中易的头脑异常之清醒。
想当初,金灭辽的时候,战争也足足打了十年。
金国的女直人,属于半游牧半渔猎的民族,尚且需要十年灭辽,更何况是农耕文化的大汉民族呢?
汉武帝前期,靠着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天才,也只是做到了让匈奴人暂避锋芒。
等到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去世之后,汉匈之间的战争又成了败多胜少的劣势局面。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要数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卷入了巫蛊之祸的政治漩涡,导致求胜心切而失败。最终,全军覆没的李广利投降了匈奴,次年被杀。
国战就是国战,切不可急功近利,或是马虎大意!
在李虎的的陪同下,李中易在火炮作坊内,一连待了三天。
这三天内,李中易完全没有闲着,他一边走一边看,始终在琢磨一件事:怎样让订立的操作规范,符合现实生产的需要?
科学的归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
政治的归政治,政治也是有规律的!
李中易自己关在房内,对照着现有的操作规范,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的修订。
修订操作规范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人才比器物更重要,必须尽量减少生产实验过程中的人员伤亡。
连续三日之久,李中易的一日三餐,都是在房间内吃的,他半步也没有离开过书房。
到了第四天的傍晚,李中易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字,扔下手里的碳笔。
李中易信手端起茶盏在手,望着桌子上的厚厚一叠纸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什么叫做与时俱进?这便是了!
完成了修订工作之后,李中易推开房门,走到户外,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边思考怎么对付京城里的那帮子儒生。
根据缇骑司和警政寺的密报,京城里的儒生们依然还在吵架,吵架的焦点依然集中在,是不是要正面对抗,给李中易一个大大的教训。
“哼,秀才造反,一亿年无成!”李中易冷哼一声,百无一用是儒生,这可不是他扣的帽子,而是历史上早有定论。
“禀皇上,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二人,已经押到门外。”就在李中易走神的当口,张三正轻手轻脚的走到他的身旁,禀报了最新的情况。
李中易背着手,仰望晴空和白云,嘿嘿,终于到了处置赵家兄弟的时候了!
这人呐,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脑湖有反骨,而是随着实力的膨胀,野心也跟着膨胀了起来。
想当初,柴荣还没死的时候,李中易即使有做皇帝的野心,也必须竭尽全力摆出忠臣的姿态。
汉武帝没死的时候,霍光不仅没有半分权臣的作派,而且刻意装作是忠臣中的忠臣。
不然的话,汉武帝连亲儿子刘据和亲儿子他妈钩弋夫人都给逼死了,更何况区区一个霍光呢?
随着李中易吩咐下来,刚从京城押来的赵匡胤,便被带到了他的面前。
“罪臣赵匡胤,叩见皇上。”赵匡胤一见了李中易,纳头便拜,没有丝毫的犹豫。
李中易望着跪倒在面前的赵匡胤,不由心潮起伏不定,思绪万千。
想当初,正是眼前的赵老二,为了救回被李中易俘虏的赵老三,竟然敢单骑进敌营,这是何等的大智大勇?
如今,李中易已经平定了江南,赵匡胤早已是待决的阶下囚。正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赵匡胤知趣的跪倒,不仅没有引起李中易的同情心,反而勾起了他的杀机。
历史上的赵老二,装出驯服的模样,不仅骗过了小皇帝、符太后,更瞒过了老政客范质的双眼,这是何等了得的表演功力?
李中易深吸了一口气,淡淡的问赵匡胤:“你可知罪?”
“皇上,臣罪该万死,百死莫赎……”赵匡胤早就等待着亲见李中易的机会,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必须把话说完。
李中易冷冷的看着赵匡胤,他很想借机会宰了赵老二,以永除后患。
可是,李中易又有些期待感,永远失去了兵权的赵老二,又会有何等惊人的表现呢?
就在李中易举棋不定的时候,赵匡胤重重的叩了三个响头,哭道:“只求皇上饶过舍弟。”
尽管赵匡胤装得很像,但是,李中易依然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虚。
作为以前的好兄弟,实质上的对手,赵匡胤对于李中易的脾气不说了如指掌,也至少了解三分以上。
李中易属于吃软不吃硬的个性,你越是逼迫他,他反弹得就越是厉害。
当然了,以李中易如今的权威,宰了赵氏兄弟,并不比踩死一只蚂蚁更难。
之所以一直关着赵氏兄弟,既不杀,也没放,这主要是李中易没起杀心。
想当初,傅作义和平起义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又后悔了,想暗中搞事情。
可是,水利部长傅先生,手里没有一兵半卒,即使想搞事情,也属于典型的巧妇难为无兵之变。
由傅先生的先例想开去,李中易今天召见赵匡胤,其实是想把他摆到都水使者的位置,让他好好的为兴修水利,开渠筑坝,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了,不杀赵老二,并不意味着李中会轻轻的放过赵家兄弟。
当着赵匡胤的面,李中易淡淡的吩咐道:“来人,把赵匡义交给内侍省都知康泽,阉了他,充作内廷小侍者。”
赵匡胤一听这话,立时心下大骇,慌乱之中,大声嚷道:“求皇上饶了舍弟,他还年轻……”
李中易冷冷的哼了一声,淡淡的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懂么?”
第1443章 密捕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赵老三都是个好色之徒。
李中易只要想起赵老三曾经欺负了小周后,他的心气就异常之不顺,类似赵老三这种祸害必须阉之!
赵匡胤跪在地上哭哭哀求,哪怕是额头都磕破了,李中易也死活不肯松口。
毕竟,相对于口碑尚好的赵老二,赵老三那就属于坏入骨髓的恶棍,不阉不足以平息李中易心头的怒火。
“你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李中易缓缓的吐出一口浊气,淡淡的说,“且去河套修大堤吧。”
从开封到西北的河套地区,相距大约一千余里,在这个难离故土的时代,已经算是非常严厉的惩罚。
“罪臣叩谢皇上的恩典。”赵匡胤心里明白,赵匡义的被阉已经不可避免,与其继续倔强下去,再次惹火了李中易,不如就此收手,以待来日。
望着赵匡胤蹒跚的背影,李中易不禁微微一笑,历史上的宋太祖,你究竟还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呢?
打发走了赵家兄弟之后,李中易和往常一样,在火炮作坊内信步游走。
如今,制造火炮的方法,主要是浇铸法。也就是说,事先做好火炮的泥模,再用加热熔化后的青铜液,浇灌于泥模之中。
这么做的好处是,生产火炮的速度,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当然了,凡事有利也有弊,相应的次品率,也跟着居高难下。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次品率已经从百分之七十,降低到了百分之三十,确实十分可喜。
目前,军中已经有五百多门6磅炮和12磅炮,后期生产的12磅火炮,将被配发于水师的战船之上,以提高水师的作战能力。
就目前的状态而言,火炮的生产已经走上了正轨,良品率的提高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磨。
然而,李中易主导的另一样热兵器,也就是隧发枪,单单是枪管的产量这一件事情,就足以愁死个人。
客观的说,磨出一杆合格的枪管,即使是非常熟练的工匠,也至少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另外,利用火石的击发装置的研究,一直处于停顿的状态之中,工匠们尚未走到正确的方向。
李中易忽然停下脚步,长长的呼出一口,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既然火炮可以用泥模浇铸,枪管难道就不行么?
紧接着,李中易又摇了摇头,浇铸的枪管恐怕就不那么耐用了啊!
如果按照以往铸造火炮的方法,铸造前,要先用沙子或黄泥做成模具,定型之后再用钢水浇灌,之后出来的产品会非常粗糙。
枪管在连续射击的时候,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火药在枪管中连续爆炸推送子弹,会产生高温和高压,这对枪管的要求非常高。
铸造的枪管因为模具的原因会进入沙粒,但哪怕是一颗都会导致枪管的质量急剧下降,这种枪管在使用的时候很容易炸膛伤害到自己。
枪管在整个枪支中十分重要,能够控制子弹的运动方向以及速度。如果使用铸造工艺,那么在材料融成液体后,放在固定的模具中,液体中难免会有一些小气泡,制造出来的枪管质地也不均匀,在使用时,可能就会发生危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