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这却是李中易最不想看到的糟糕景象。
说句心里话,李中易和赵匡胤搭上线,只是最后实在没了办法,留下的后路罢了。
在李中易看来,最理想的状况是把孟昶拉下马,扶持孟仁毅当皇帝。然后,整个蜀国倾尽国力,支持李中易打造出一支五万人的精锐部队。
如今的李中易,已经不是当初的军事菜鸟。如果在军中多历练几年,李中易有理由相信,凭借这股强大的精锐武力,又背靠着物产丰富的成都平原,统一整个中原,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些事情还是水到渠成为好,李中易暂时不想惊动孟仁毅,就安排王大虎私下里去联络赵老太公。
赵老太公听了王大虎的转告,当即表态,明日是休沐日,他要出去郊游。
得了王大虎的回信后,孟仁毅很高兴,喝了很多酒,当晚硬要和李中易挤在一床,抵足夜话。
第二天一早,李中易的马车从北门出城,绕了一大圈后,转向城西。
城西的菩提寺内,一直藏在李中易车内的孟仁毅,见到了赵老太公。
赵老太公一见了孟仁毅,立即意识到,今天的会面,并不仅仅是所谓的踏青而已。
李中易和赵老太公寒暄了几句后,就把孟仁毅的来意,简单的介绍了一番。
老太公,那张业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独揽朝纲,非除不可。
听了孟仁毅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赵老太公只是捻须不语,显然并不完全赞同孟仁毅的分析。
赵老太公瞅了眼一直没怎么说话的李中易,忽然笑着问他:珍哥儿,你怎么看这事?
李中易心里暗暗骂道,你明明心里早有了答案,却偏要把我推出来陪斩,真是一头老狐狸。
夔王说的一点没错,张业此獠一日不除,我大蜀国内一日不得安宁。李中易四平八稳地替孟仁毅帮腔,却被赵老太公看出了蹊跷。
赵老太公心想,以李中易的政治大局观,不可能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张业倒下了,紧跟着要倒霉的肯定是他赵家。
珍哥儿,张业其势非小,在京师驻有重兵。咱们稍有不慎,打虎不成,反要被虎咬啊。赵老太公放出试探手,想摸清楚李中易的真实想法。
擒贼先擒王,只要找机会先拿下了张业本人,别的倒不足虑。李中易则使出太极推手,不动声色的把赵老太公的试探,给挡了回去。
小滑头,赵老太公瞥了眼老神在在的李中易,淡淡地说:张业虽然每日都在政事堂,可是,他的几个儿子,却一直留下军中。以老夫的推测,张业必定和他的儿子们约好了私下的联络方法,若有不测,恐怕整个京师都要遭大灾呐。
这确实是个大难题啊,孟仁毅皱紧眉头,陷入到苦思冥想之中。
李中易明明看见了赵老太公暗中使的眼色,却故作不见,反而端起茶盏,低头喝茶。
赵老太公立马就明白了,李中易根本不是不懂大局,而是被孟仁毅逼来的。
说句老实话,在赵老太公的心里,对李中易非常忌惮。
一个能够仅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从绝地重获新生,并在战场上立下奇功的少年郎,无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赵老太公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孟仁毅,又想起了他以前的那些荒唐事迹,心里不由暗暗叹了口气。
先帝共有七子,除了早夭的两个之外,剩下的五个儿子,全都爱好吃喝玩乐,包括眼前的这位在内,竟然没有一个具有英主之气象。
赵老太公又瞅了瞅故作低头沉思的李中易,联想到李中易和孟仁毅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他的心里大致有些明白了。
这小子恐怕是想把孟仁毅推上皇位吧?
在赵老太公看来,和昏聩的孟昶比起来,一向仁义重情的孟仁毅,不仅心不狠手不黑,还特别天真,显然也不是当皇帝的好材料。
事情是明摆着的嘛,张业完了,他们赵家垮了,以孟昶喜欢抓权的性格,还会在卧榻之旁,留着一个手里捏着重兵的亲弟弟么?
不过,有李中易这个妖孽在孟仁毅的身旁,赵老太公倒觉得扳倒了张业和孟昶之后,赵家的权势不敢说扩大,维持现状的机会其实蛮大的。
毕竟,赵老太公和李中易的关系也非同寻常。赵老太公不仅是李中易的加冠人,还是他的赠字赠号的贵人。
只是,李中易现在的态度,明着看似很支持孟昶,实际上却是模棱两可。这么一来,倒让赵老太公,很有些吃不透李中易的真实想法。
和赵老太公的想法不谋而合,李中易对于怎么解决掉张业和孟昶的问题,早就有了盘算。
目前,挡住李中易步伐的,既不是孟昶,更不是张业,却是孟仁毅这个一直忠心于孟昶的傻小子。
皇帝不急,太监急,是最令李中易感觉到头疼的要命问题。
赵匡胤搞陈桥兵变,那是他本人早有预谋,急迫的想篡周自立为帝。
孟仁毅这个当事人,却压根就没有取孟昶而代之的念头,李中易觉得,真他娘的蛋横疼呐。
赵老太公打定了主意,不摸清楚李中易的真实态度,就绝对不会向孟仁毅表明态度。
老太公,能不能这样,由陛下在宫里调动近卫擒下张业,你和夔王爷各率本部人马袭击张业几个儿子的军营?李中易为了麻痹住傻小子孟仁毅,故意提出了看似非常合理的建议。
孟仁毅仔细地琢磨了一番李中易的意见,他的眼前猛地一亮,十分紧张的盯在赵老太公的脸上。
面对赵老太公这种成了精的千年老狐,以孟仁毅的游说能力,自然而然的也就败下阵来,无功而返。
唉,那张业如果只有两个儿子就好了。赵老太公听了李中易的馊主意,心里越发明白,这小子一定别有所图。
孟仁毅意识到,张业的数万兵马,分由三个儿子统帅,而且他们所驻扎的军营位置互为犄角之势。
赵家和孟家的数万兵马,在城里调动,显然不可能不惊动警惕心一直很高的张家人。
一旦偷袭失败,或是攻击受阻,孟赵两家的联军,倒是极有可能腹背受敌,反被张家人包了饺子。
为了掩人耳目,孟仁毅趁四周无人的时机,提前躲进了李中易的马车。
赵老太公赶紧逮住机会,问李中易:珍哥儿,你这个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李中易故意叹了口气,说:妄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咱们必须从长计议。
哼,你就不怕廷隐投向张家人那一边去?赵老太公和李中易斗惯了心机,有心调侃一下这个异常狡猾的小子。
呵呵,张业当了皇帝,赵家也就覆亡在即了。李中易谈笑间,轻而易举的破掉了赵老太公的虚言恫吓。
李中易知道赵老太公心里对他有些不满,可是,他又不能告诉赵老太公,孟仁毅其实不想当皇帝,只得出此下策。
见李中易点破了关键要害,赵老太公也懒得和他继续玩捉迷藏的游戏,就直截了当的发问:你打算怎么做?
您老觉得夔王如何?李中易也很想知道,赵老太公对于孟仁毅的真实看法。
交夔王这个朋友,非常不错。赵老太公知道李中易肯定听得懂他的话外音,这聪明人之间交锋,话根本不需要说满,彼此就都可以明白对方的意思。
赵家果然不看好孟仁毅,李中易明知道是这个答案,心里还是难免有些遗憾。
夔王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必不忘赵家的恩德。李中易这话的意思,已经挑得很明了,希望赵老太公支持孟仁毅做皇帝。
赵老太公见李中易表明了态度,心下立时大安,这些年以来,赵老太公最担忧的就是赵家后续无人,撑不起偌大的家业。
呵呵,老夫以及全家人,一直把珍哥儿你,视作自家人。赵老太公这话显然是在告诉李中易,他们老赵家信得过他。
李中易却听出隐含在赵老太公话里的未尽之意,他当即一本正经的说:廷隐相公怎么看?
赵家人的意见也许并不统一,至少,赵廷隐就不是完全听从赵老太公的安排,他羽翼已封,往往自有主张。
赵老太公自信的一笑,说:涉及到家族倾覆的大事,廷隐那边你就放心好了。
李中易何等精明,一听此话就知道,赵家最终拍板的实权,依然掌握在赵老太公的手上。
和赵老太公私下里达成了共识之后,李中易心里有些高兴,赵家的态度显然是冲着他李中易看的,而不是掌握着至高无上皇权的孟家。
有了赵家的配合,李中易驱除张业,架空孟昶这个昏君的计划,又多了很大的一颗砝码。
从刚才赵老太公的说法来看,赵家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保住有限的权势和富贵,也就可以了,并无谋朝篡位的想法。
话说回来,张业和赵家的矛盾日深,仇恨加剧,对立面与日俱增,已经势成水火,无法相容。
这才是赵老太公愿意采取合作态度的根本原因,没谁会拿整个家族的兴亡去随便赌博。
李中易心里有底,孟仁毅则是郁郁寡欢,在回城的路上,他一直紧闭着嘴巴,一声也不吭。
没办法,李中易只能安慰他,说了很多赵家的顾虑,想让他释怀。
可是,孟仁毅始终提不起劲头,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i1153
第98章 火急(凌晨上架,提前求月票)
因为最近老出祸事,李太后静极思动,非常想去天台山还愿,祈求三清上仙的保佑。
孟昶也觉得前段时间有很多令人感到晦气的憋屈事,一时兴起,索性带上了费贵妃和高等级的妃嫔们,一起去天台山祈佛。
李中易身为殿中少监,自然要参与御驾出行的筹备工作。除了羽林卫监门卫的禁军之外,按照殿中监魏庭岳的分工,李中易把消息通知了孟仁毅,要求金吾卫派兵前来护驾。
事也凑巧,孟仁毅派来的队伍,居然是郭怀统帅的金吾卫第三军。
临出发的时候,李中易赫然看见花蕊夫人的车驾,就在队伍之中,紧跟在孟昶的御驾后面。
李中易知道,孟昶已经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没进过花蕊夫人的寝宫了。
难道是孟昶突然回心转意了?
大队伍上路之后,李中易带着元随就跟在御驾附近,准备随时随地听候孟昶的召唤。
车驾离开成都不久,从孟昶的车仗内,不时的传出吟声,显然这个昏君正在白昼宣淫。
李中易下意识地看了眼花蕊夫人的仪仗,却见整个贵妃的车驾队伍,不管是车夫内侍还是宫女们,人人紧绷着脸,表情异常之严肃。
是了,孟昶也太不给贵妃面子了,就不能暂时忍一忍,到了行宫之后再y?
天台山距离成都大约两百二十多里,整个车驾一共走了七天,这才抵达天台山上。
当晚就住在山下的行宫里,按照魏庭岳的分工,李中易负责行宫的警戒事宜。
李中易心里自然有数,姓魏的又在私下里搞小动作,这皇帝出门在外,最大的问题就是人身安全必须有绝对的保障。
一旦在行宫里边出现了刺客这种令人惊恐的生物,具体负责安全保卫的李中易,必定是责无旁贷,会被魏庭岳推出去当替罪羊。
正因为看透了其中的严重性,李中易哪敢有丝毫马虎,他调动着自己的老部下,严格采取分区管理的口令制度。
不管是内侍还是宫女,没有口令却到处乱窜者,一律拿下。
行宫的外面,斥候暗哨,被李中易布出去老远。一旦有警,李中易也可从容调动兵马予以应对。
第二天一早,天光大亮之后,一切平安无事,李中易这才长吁了一口气,运气还不错哈。
鉴于孟昶的一家子,今天就要上山,李中易昨天还没到天台山脚下的时候,就按照斥候预先画出的山里地形图,提前吩咐郭怀,做好了警戒线的布控工作。
在沿途的各个要道,布下驻守的官兵,严禁任何外人靠近天台山主峰十里以内。
孟昶陪着李太后,乘坐木椅车(滑杆)上山,先拜了三清祖师,又在道观内吃了素斋。
歇过晌后,孟昶想讨李太后的欢心,就领着老娘和新宠碧眼舞姬,去玉宵峰的后山,观赏此地的特产动物:毛冠鹿林麝红腹雉绿尾虹雉以及鲵鱼(娃娃鱼)。
这时,魏庭岳发觉李中易将安全保卫工作,安排得密不透风,就又耍了个小手段,让李中易留下来,保护没有跟着出游的一干宫妃们。
李中易知道魏庭岳的小心思,不就是有功想捞,有过就推嘛,老子还真不想跟着去伺候呢,留在道观内,休息一下,其实也挺好。
为了安全起见,李中易还是安排郭怀亲自保护着孟昶去了后山,他自己则领着几百老部下,把道观围成了铁桶阵。
李中易刚坐下没多久,就听元随来报,贵妃驾前的颦儿求见。
颦儿见了李中易,行礼过后,笑嘻嘻地说:禀少监,我家娘子静极思动,想出去走走。
李中易知道花蕊夫人的身上有各种毛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病。
在山上转一转,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花蕊夫人的心情,也许会好很多。
李中易虽然对花蕊夫人心里有些怨念,怪她很不懂事,把他的好心当作了驴肝肺。
但是,花蕊夫人毕竟是李中易冒着生命危险,从火海之中,救出来的,他也不想故意去难为她。
嗯,只要不走出太远,没事的。李中易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颦儿的请求。
颦儿欢天喜地的走了,李中易心想,那个不知道好歹的女人,应该已经有好几个月没见面了吧?
花蕊夫人即使再不受宠,毕竟还是宫里除了李太后之外,身份最尊贵的贵妃,李中易不敢马虎大意。
除了留下姚洪带兵守住道观,李中易亲自出马,带领三队士兵,随行护卫。
为了避免尴尬,李中易有意远远的跟着,和花蕊夫人的滑杆之间,隔开了一段距离。
也许,花蕊夫人已经知道了孟昶在游玉宵峰的后山,她却偏偏选择了另一座偏峰,而且不走主山路,专寻小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