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科技巫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孙二十三

    菌丝真菌蘑菇

    李察眼睛连闪。

    如果是蘑菇的话,倒是可以解释之前虫群大军如何获取食物的问题了。

    在这没有阳光的潮湿地下墓穴中,绿色植物是注




第353章 墓地探索,再次放弃!
    这种病毒设计倒不算别出心裁,实际上,在现代地球上,早于中世纪的古代,就有比较广泛的运用,最为著名的是图坦卡蒙墓。

    图坦卡蒙墓是公元纪年之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被称做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它的发现曾一度震惊整个世界。

    在图坦卡蒙陵墓被发现挖掘的过程中,众多珍贵的文物被运出,比如金面罩、陪葬的礼器,木乃伊等,让整个文物界兴奋不已。但恐惧的是,参与挖掘的人员在文物运出后一个接一个的死于非命,一些参观陵墓的考古学家也接二连三的不治身亡,甚至和文物有短暂接触的收藏家都逃脱不掉惨死的命运。

    众多的死亡事件,导致“法老诅咒”的谣言传得沸沸扬扬,有人乘机高声宣布:死亡将张开翅膀扼杀敢于扰乱法老安宁的任何人,如果不把法老的宝藏换回来,谁都难逃一死!

    很多人害怕到极点,甚至真的有的人开始准备把文物送回陵墓。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却是得到了比较科学的猜想。

    猜想之一就是,众人的死亡和诅咒根本没有关系,而是病菌作怪:陵墓中曾经有意堆放着大量的当作祭品用的瓜果蔬菜,等陵墓封闭之后,这些祭品不可避免的腐烂,再加上陵墓中阴暗潮湿的环境,极易繁殖各种病菌,最终陵墓的深处、以及文物表面都布满着这些致命的病菌。

    陵墓被开启正式挖掘,是地球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科技水平还不够发达,挖掘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措施,顶多是在鼻子下面挂一片橘子皮来遮蔽陵墓中的怪味。

    这就导致,当挖掘工作开始后,陵墓中生存了三千多年的远古致命病菌像是闯进没有防守村子的强盗一样,大摇大摆的侵入挖掘人员的身体中,迅速繁殖、感染。

    于是,没多久,挖掘人员、考古专家就连接不断的出现高烧、胸闷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在救治无效后死亡。而和沾染着致命病菌的文物,有直接接触的收藏家,也无法幸免于难。

    类似的事情在图坦卡蒙墓之后,又发生过不少次,当研究人员在陵墓中多次证明发现生活了几千年的致命病菌后,终于让所有的人戒备起来。

    等到进入二十世纪末期,基本上所有的陵墓挖掘,在工作过程中都会进行极其完备的防护,甚至动用电脑操控的机器人来替代人挖掘,再也没有大量挖掘者死亡的情况发生,所谓“法老诅咒”不攻自破。

    想着这些,李察眉毛竖起。

    在进入坟墓的时候,他倒也想过坟墓中可能会有这种类似的危险,但最终没有特意的进行防护。

    一方面是,第一次探索之后,看到众多的甲虫存在,下意识的认为墓穴中的生态环境是不错的。

    另一方面,如果进行特意的防护,考虑到探索的时间之长,法术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必须需要借助一些设备。借助设备的话,轻则需要戴上比较沉重的过滤面具,重则需要挂氧气瓶。制作麻烦不麻烦先不说,哪怕是制作出来,佩戴在身上,也会极大的影响身体的灵活性。面对甲虫等墓穴中怪物,难度直线上升。

    最后一方面是,他真的不觉得这个墓穴,会精心的设计到这一步。毕竟之前的黑灵帝国书籍、标志中的数字、利克瑞尔数验证过程、民谣已经算是难得发指了。如果在墓穴中,再有几个防不胜防的陷阱设计,就有点超纲了。

    真的超纲了,至少他不认为当前这个类似中世纪的世界,有谁可以毫无困难的把所有问题解决掉,拿到坟墓中深处的东西。

    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一种思维惯性。毕竟墓地探险一开始碰到的都是需要战斗解决的怪物,任谁都会觉得把怪物全部解决掉,就算成功了。谁能预料到所有的怪物都是伪装,真正的杀招是看上去毫无危险的蘑菇!

    这就像一条巨龙抢走了公主,王子骑上白马



第354章 肺炎与青霉素(科普章节,不喜可跳过)
    实验所,主实验室。

    房间内,潘多拉洗完了众多的试管,在试管架上放好,眼睛中闪着光,满是骄傲。伸出一根手指,对着试管指指点点。

    “伊塔!”一个!

    “托克!”两个!

    “萨拉!”三个!

    “斯帕!”四个!

    “瓦……”潘多拉刚数到第五个的时候,眼睛眨了眨,觉得试管璧好像有脏东西没有刷洗干净,伸手小心翼翼的从试管架上取了下去,不快的努了努嘴,准备再刷一遍。

    就这时,“砰”的一声,实验室的门被撞开,李察跌跌跄跄脸色苍白无比的走了进来。

    “哗啦!”

    手中的玻璃管直接捏碎了,潘多拉转身,诧异的看着李察。

    此时李察带着厚厚的口罩,紧紧捂着口鼻,根本不多说话,只是对着潘多拉简短的道:“潘多拉,你去庭院中等我,我叫你进来再进来。”

    “吓”

    “快点。”李察手下面发出粗重而急促的呼吸声,末了深吸气道,“听话——”

    潘多拉眉毛蹙了蹙,眼睛闪了闪,最终听了李察的话,迈步走出去,走到了院子中。

    李察立刻把实验室的门关闭,把所有的门窗、出入口关严、封好,把整个实验室封闭起来。

    做完这一切,他摘下口罩,才开始大口呼吸。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由得他不小心。一般来说肺炎这种病的感染性是很弱的,但在当前世界都开始有人拿这个当武器了,谁知道有没有出现一些变异他可不想让潘多拉来试一试。

    诚然,潘多拉凭借龙族的强悍体魄,即便被感染了,也有很大的机率免疫掉,但能不冒险还是不要冒险。

    这样想着,李察静下心来,全面感知身体的状况,就发现咳嗽、发烧、呼吸困难、胸部刺痛这些肺炎的典型症状都有了,并且越演越烈。最严重的是疲惫,这是肺炎患者常见的表现,大约有90%以上的机率出现,而且即便痊愈了,也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此时李察就感到全身沉得像是灌了铅一样,动一动手指都困难,非常想要倒在地上就此睡去。

    但他心里面很清楚,绝对不能这样,如果现在睡了,可能就永远醒不来了。必须想办法,把肺炎解决掉才行。

    要解决的肺炎,就要弄清楚究竟什么回事。

    他的肺炎是蘑菇孢子这种病菌导致的,按照现代地球上的研究,虽然比较罕见,但并不是没有相关案例。

    实际上,和他现在的情况最为相似的,应该是蘑菇肺。

    蘑菇肺是现代地球上,在蘑菇收摘期,收摘人员极其容易发生的一种肺部疾病。发生机理是,大量菌类孢子引起侵入呼吸系统,引起一系列病变。这种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长的话可以延长到三个月,短的话,30分钟就能发作。

    一旦发作,就会出现剧咳、咳痰、胸痛、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同时伴随头痛、头晕、心慌、肌肉酸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

    他和蘑菇肺相比,不同点在于:蘑菇肺是过敏反应,脱离接触后,会恢复正常;他则是更重的肺炎,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只会越来越糟。

    那怎么治疗

    李察扫视着实验室中的众多木架,看着木架上的众多材料,眼睛闪动。

    对于像病菌引发的疾病,最有效的治疗,当然是用抗菌药,这基本上算是所有现代地球人的常识。

    在现代地球上,因为抗菌药用的太广泛,甚至已经出现滥用的现象,导致耐药性极强的超级病菌生成。

    在当前这类似中世纪的巫师世界,没有这个顾虑——所有的病菌都没有经受过抗菌药的考验,对比现代地球上的病菌同伴,它们算是小白中的小白。

    如果说,病菌侵入人体,相当于大摇大摆闯入没有防守村落的强盗。那抗菌药对付病菌,就是久经考验、开疆拓土的百战雄狮,在回程路上,闲得无聊,顺手就把一伙看上去贼眉鼠眼的强盗给灭了——在从没有使用过抗菌药的世界中,首次使用抗菌药的效果,简直有120%的加成。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得到抗菌药

    抗菌药的制取,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

    简单点,作为常识,现代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了解,最常用的抗生药便是青霉素。

    困难点,青霉素最初是怎么得到的呢

    从头说起的话,那就要把时间推到……现代地球上的1928年的夏天七月



第355章 磺胺与百浪多息与石头
    “在当前类似中世纪的巫师世界,试图用青霉素来治疗感染的肺炎,是很难的。”李察心中有这个念头,“并且青霉素只能杀死部分细菌,对真菌的作用几乎没有,最好打消这个想法。”

    那么,不用青霉素,又用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磺胺。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抗菌药,也是现代地球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但却不是第一种被大量使用的抗菌药。

    1930年代——青霉素被发现,但还在努力提高产量的过程中,磺胺类药物已经被当作有效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

    之后十年,磺胺类药物发展迅速,等到了1940年代,已经有上百种不同的磺胺类药物被制作出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早期,磺胺类药物是军队用于治疗感染的常见药物。美军的急救包中就有磺胺粉和磺胺药片,磺胺粉撒在伤口上可抑制感染,磺胺药片口服可应对坏疽和肺炎。

    嗯,肺炎。

    磺胺类药物在战争期间救了很多人的命,其中不乏大人物,比如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以及患有肺炎的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

    因此,无论怎么看,在青霉素不靠谱的前提下,磺胺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但就此说一切问题解决了,还未免太早。

    仔细思考的话,磺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制取出来的,不然这么重要的东西,不会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才被当作临床治疗的药物。

    之所以这样,是由于磺胺是化学合成药,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的衍生物。也就是说,要想制造出它来,需要有一定的化学工业水平才行。

    这个水平要达到地球1900年代的程度,因为这是第一种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被化学合成出来的时间。

    而当初的合成,倒也不是作为治疗药物,当初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东西的神奇作用,而是单纯的把它当作……染料。

    对,染料。

    合成的产品,有鲜艳的颜色,几乎不褪色,比之前的所有染料都优越,被广泛的用于染色工业。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染料的颜色是红色的。

    嗯,红色。

    那么这种红色的染料,是怎么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最终变成药物的呢

    这主要依靠极有脑洞的德国科学家——哈德多马克。

    1932年秋,多马克为法本公司工作,希望寻找到一种能够特异性杀死致病菌的药物,在一番考虑后,决定从病菌染色剂入手。

    多马克的逻辑是这样的:染色剂能让病菌变色,说明让病菌内部的构造发生了某种特殊性的变化。只要找到一种染色剂,可以只让特定的病菌变色、破坏病菌的内部构造,而对其余细胞不产生影响,那么不就是一种绝佳的特异性抗菌药吗

    经过不断的努力,多马克从几千种候选的偶氮染料中,发现了红色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

    经过研究,百浪多息对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很强的功效。

    凭借百浪多息,多马克一举救下了他当时因为感染而身患链球菌败血病女儿,并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百浪多息的机理是一种前药,即在体外没有任何活性,但进入生物体内后,可以分解出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磺胺。磺胺与病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苯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会让病菌误导性的吸收却又不起任何作用,最终死去。

    如实的来讲,百浪多息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抑制病菌,而不是杀死,这一点和青霉素有差异。

    另外,百浪多息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缺点,那就是使用后,会让人身体变色,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染料。

    但不管怎么说,他的确是一种能救命的药物。

    那么怎么得到它呢

    得到它的方式,一般是把对氨基苯磺酰胺置于碱性溶液中,使用铁氰化钾或高锰酸钾氧化偶联氨基作为原料来合成。也可以用锌粉还原偶联对硝基苯磺酰胺合成。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很麻烦。

    不是无法做到,但是因为没有和现代地球二十世纪初期相对应化学工业水平,很多原料都需要余外的制取。而制取原料的原料,又需要另外不存在的原料制取。

    所以就需要原料的原料的原料。

    让人崩溃的是,原料的原料的原料



第356章 李察,你看上去好好吃!
    清晨。

    太阳从东方升了起来,把光芒投射向大地。

    “吱扭”一声,实验所、主实验室的门开了,李察走了出来。

    已经在院子中无聊待了一夜的潘多拉,立刻向着李察看去,接着愣了愣。

    此时的李察带着口罩,样子并不怎么好。虽然经过百浪多息和其余诸多治疗,肺炎已经遏制住了,肺炎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但却没有完全恢复,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又因为肺炎的影响,再加上一夜没睡,此时李察很是疲倦,眼睛满是血丝,看上去有些吓人。

    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李察一夜未见,直接换了一个肤色。

    嗯,换了肤色。

    之前李察的皮肤是净白的,现在却是红彤彤的,红彤彤中又透着亮橘色,像是被精心烹饪过的白灼虾。
1...99100101102103...4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