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巅峰小雨
“怎么可能!”他道。
杨永青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鞋头上那块恶心东西给弄掉,这会子跑回来嚷嚷道:“咋不可能之前咱爷是有前科的,偷了大哥你的荷包和奶的钱,往那祥子娘手里塞,这事儿咱都晓得!”
杨永仙不吱声了。
老杨头气不可遏,用力拍打着轮椅的两侧扶手,大骂谭氏小心眼,歹毒,给他乱扣帽子。
“爷,大哥,奶的话我带到了,明日我爷坐哪你们看着办吧。”
杨若晴撂下这话,转身就走。
杨华忠对杨永仙道:“永仙,你好好劝劝你爷,让他别搞特殊,戏台子上面是唱戏的人用的地儿,顺便也照顾下你奶的感受。”
杨华忠他们全走了,连小老杨头都走了,屋里就剩下杨永仙和余兴奎陪着老杨头。
余兴奎默默的收拾着地上那些被老杨头砸坏的东西,杨永仙推着老杨头进了东屋关上门劝说去了……
隔天下昼,村里的青壮劳动力们在田间地头忙活着,一轮斜阳照在村口的老枫树上。
老枫树底下的戏台子上锣鼓声响,折子戏开演了。
这会子来看的都是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大家伙儿端着凳子过来齐刷刷坐着,谭氏也来了,被三丫头搀扶着。
大病初愈得三丫头清瘦了几分,下
第5666章 热心的婶子们
孙氏的神色动了动,手里捧着茶碗,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关注的看着廖梅英:“这么看来,永仙如今对所有人都是大改派头啊,那他这几天是住回去了还是……”
“他还跟爷住在一块儿。”廖梅英直接打断孙氏的话。
孙氏其实心里清楚杨永仙这几天住哪,不过是故意这么问,好引出下面的话。
“是他自个没提出要回去住还是你不让”
“三婶,是我不让的。”
孙氏讶了下,看了眼旁边的鲍素云,鲍素云轻咳了声:“为啥呀你是打算接着晾他一段时日还是真的铁了心不想重修旧好”
廖梅英抬头看着面前的两位婶子,“两位婶子,我冒昧的问一句,你们是热心肠关心我和他的那些事儿呢,还是他找你们来做说客了倘若是前种,那我感激你们,倘若是后种,你们还是别开这个口了,破镜不重圆,我廖梅英是个死心眼的女人,你们说我笨也好,说我蠢也罢,我看好一个人的时候,啥都听他的,掏心窝子的对他,可我看透了一个人,打心眼里的瞧不起那个人时,甭管他在外面做多少好事,给自个脸上多贴心,别人多夸他多念他的好,我也不会改变主意,我只相信我自个的感受!”
廖梅英一番话说得,孙氏和鲍素云一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同时,两人又都忍不住心疼廖梅英,这么好的一个女人若不是被杨永仙伤透了心,又怎么会说出这番话来
鲍素云连忙摆手:“梅英你别多想,我和你三婶纯粹是关心你才这么问的,不关永仙啥事儿。别说他没敢找我们做说客,即便他当真开了口,我们也不会接这个差事的,这是你自个的事儿,得你自个拿捏,日子是你们过的,是苦是甜也只有你自个知晓,我们不能帮你分担。”
孙氏也跟着点头,目光慈爱的看着廖梅英:“我们今个问这个话,主要就是心疼你,你娘有时候带着珍儿过来耍,我们聊起你的事儿,你娘好几回都落泪了,我们大家伙儿都心疼你一个女人带孩子累。”
廖梅英懂了,两位婶子过来探自己的底,一方面是她们热心肠,另外,许是自个亲娘跟她们这念叨了什么,亲娘在自己跟前念叨过几回,都被自己不耐烦的回绝掉了,亲娘不敢再问,便想托付两位婶子来问。
“两位婶子的关心,梅英心里都清楚。”廖梅英低垂下眉眼,轻声说着。
“我一个妇人,身无所长,若是搁在别处独自养育孩子必定日子艰难,好在身在老杨家,平常小事有叔婶和兄弟妯娌们帮衬,在村里没人敢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生计大事那块有晴儿这个好小姑子帮我,”
“晴儿让我进了采药队,跟着她们一块儿学辨认药草,靠着采药队的收入我完全可以养活我们娘俩,只要不铺张浪费,每个月还能有些盈余。”
“如今珍儿还小,等他大一些我送他去念书,不管他将来能不能念出名堂,至少得让他明事理,等到那时候,我也就熬出头了。”
孙氏和鲍素云听得连连点头。
孙氏更是由衷的夸赞廖梅英:“你有这样要强的心气,真的是我们女人堆中的翘楚,珍儿一年比一年大,你也会一年比一年轻松,好好教导他,莫让他走弯路,将来自然有你享福的日子在那里。”
……
当孙氏和鲍素云正鼓舞廖梅英的时候,杨若晴也在接待一位小访客。
“三丫头啥时候回村的病彻底好了”
堂屋里,杨若晴笑吟吟打量着面前的清秀少女。
亭亭玉立,削肩细腰,柔顺的秀发披在腰
第5667章 村人的比较
“三丫头,你是不是还没见过雪云本人”杨若晴忽地又问。
三丫头老老实实的摇头:“没呢,但我听娘和二姐她们说起过救命恩人的情况,说刘大哥一看就是有担当的好人。”
这是刘氏的原话,菊儿的话更细致。
比如刘雪云身形伟岸,相貌堂堂等。
但这些东西三丫头都没往心里去听,她只认准一点,既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就一定要当面道谢。
只是自己病好后回村,恩人却离开了。
“三妹你别急,回头我写封信给雪云,邀请他过来耍,横竖昌乐县跟咱望海县毗邻,他又能骑快马,也很方便,到时候自然会给你机会跟你的恩人当面道谢。”杨若晴笑吟吟说道。
三丫头忙地站起身,跟杨若晴这弯腰做谢:“那这事儿就劳烦晴儿姐费心了,回头恩人来了一定跟我说,我就先过去了,奶还在戏台子那边听戏。”
杨若晴点点头,没有挽留,送三丫头到堂屋门口便回来了。
给刘雪云的信,连夜就送出去了,接下来便是等消息。
红线她来拉,但能不能成就一段姻缘,这就要看当事双方的缘分和造化了,不可强求。
……
戏在村里唱了足足六天才停歇。
六天里,村民们不仅大饱耳福,还大饱口福。
为啥
那些五十出头的老头老太们每天排着队儿的过来领免费的油条麻花和煎饼果子回家去,自然是一家人坐在一块儿分食。
所以这六天,好多人家夜里根本不烧饭,就等着这接济。
这时候真是验证了那句话:家有一老是一宝啊。
有的人家父母双亲去世了,自个的年纪又还不到五十,思来想去竟跑去媳妇娘家把老丈人和丈母娘给接过来听戏,领免费的吃食。
村里洋溢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对杨永仙的赞叹声也一波高过一波。
不少大姑娘小媳妇之前还是用怜悯的目光看廖梅英,这会子目光都悄然变了。
廖梅英老娘带着珍儿在村子里耍,从前是没人搭理他们的,这会子也有不少人过来主动跟廖母搭讪,逗弄珍儿了。
这,就是世态,人情。
始终逃不过一个‘利’字。
“从前你和棠伢子请唱戏,通常都是三天,这趟永仙一请就是六天,油条麻花白吃,管饱,这是存心要压你们的风头。”
杨若晴在杨华忠家的后院里帮孙氏一块儿折稻草杆子的时候,大孙氏也在旁边帮忙,嘴里碎碎念着。
杨若晴笑而不语。
孙氏有些坐不住,伸长了脖子问大孙氏:“姐,你为啥这样说啊永仙是永仙的功德,晴儿和棠伢子是他们的功德,不至于谁压谁一头吧”
大孙氏撇撇嘴道:“不是我要这么说,是现在外面的人都在拿咱晴儿跟永仙比呢,都夸永仙大方,大气。”
孙氏蹙眉,顿时有些气恼:“咋咱晴儿和棠伢子为村里人做了那么多,他们还在背后编排他们”
大孙氏道:“他们嘴上虽没有明说,可这放在一块儿比较,把永仙夸到天上去,另一层意思不就是贬低咱晴儿和棠伢子么不过也没人有那个胆子明说,毕竟咱晴儿和棠伢子的身份摆在那儿,他们不敢得罪!”
好脾气的孙氏是真是恼火了:“这些人咋这样这些事儿能拿来比较吗合着从前咱晴儿和棠伢子给大家伙儿谋福利,还是做了一桩错事他们要是有那个能耐,也掏腰包出来请大家看戏啊
第5668章 运输队的问题
杨若晴的心胸,可以很宽广很宽广,说不计较就是真的随风而逝。
杨若晴的心胸也可以很小很小,对于那些触犯到她底线的人,绝不手软,连根拔起。
在小众村民的舆论那块,她选择无视她们的那些闲话,但她可以通过做另外一件事来转移村民们对这件事的关注力。
运输队里,一直存在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了,而是一年两年,严重影响运输队的精气神。
根源,还得从运输队的队员们说起。
因为很多都是乡里乡亲,大家伙儿哥哥带弟弟,姐夫带小舅子的,论起来都是亲戚。
虽然都知道底细,可是这种安逸的氛围也会让很多人滋生出懈怠,甚至小团体之间的磕磕碰碰。
运输队好像无形之中便成了一个提供饭碗的小衙门,这个小衙门的大门优先向村民们敞开,而且门槛也低。
这很不好,杨若晴早就想大刀阔斧的改革了,把这些裙带关系的裁掉,雇佣真正有本事的人来撑起运输队。
夜里,她把运输队的一个大队长,三个分队长,采药队的两个小队长,以及福伯他们找了过来。
在骆家一间专门谈话的屋子里,杨若晴把新的一年,运输队和采药队改革的章程通知了他们。
杨若晴白手起家,运输队是她事业初期的基石。
那时候靠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几十辆骡车,将眠牛山里的药材,山货,源源不断送往南方,对秀水镇的军营直供。
早期的运输队十几家人,长根叔大牛叔五叔,李大耳这些人全都是陪着她打江山的老臣子。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运输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规范化。
到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运输队里留下的老面孔只占三成,七成都是新面孔。
而那些离开了运输队的老臣子,杨若晴从未亏待,不管是长根叔还是大牛叔他们,每年在岁末的时候都会得到运输队的问候。
问候有多种形式,红包却是必不可少的。
杨若晴给的红包,里面的数额自然是拿得出手,也能宽慰这些老臣子的心。
而今夜,杨若晴召集手底下这些骨干们过来,就是要告诉他们,从今年起,运输队和采药队要整改。
“……从前为了照顾乡里,所以队员基本都是从本村挑选,或者本村村民作保的身边亲友,从近处看,队员知根知底,这是好处。但从远处看,这些人大都是放下锄头的村民,身手,体质,品行各方面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把关。”
“而我们的运输队,脚步要踏遍大齐,乃至旁边的小国,所以我们对队员的要求必须拔高,不然,我们的运输队走南闯北,跟黑白两道打交道,很难保证货物的稳妥。”
“在这一点上,我打算借鉴庆安郡顺风镖局的经验,并跟顺风镖局的总镖头谈妥,将运输队跟顺风镖局整合在一起,拉起一支全新的队伍!”
听完杨若晴的改革措施,几个得力手下面面相觑,大家都在她平静沉稳的脸上感受到了压力。
“晴儿,这运输队里有些人是做了好多年的老面孔了,也是一个村的,全家就指望这份差事度日,这突然就裁掉,会不会引起不满”
问这话的,是包子哥,大名叫王良,是村里前任里正王洪涛的小儿子,跟王栓子是堂兄弟。
当年运输队刚成立,包子才十六七岁,第一批加入了运输队,这些年跟着运输队一路成长过来,三十出点头的年纪
第5669章 求情无用
而杨若晴在做完这个决策之后的第二天,便跟骆风棠一块儿带着骆宝宝去了县城拜访骆风棠的结拜大哥徐莽。
至于这个大刀阔斧的决策在村里引起的动荡,杨若晴根本不用去理会。
这些事情自然有包子他们这些骨干去处理,她是真正的大东家,倘若凡事亲力亲为,那她花大钱培养这些骨干做什么
而且这件事如何善尾,杨若晴都提出了方案,接下来就是考验包子他们管理才能的时候了。
若是连这些村民们都搞不定,那也可以卷铺盖走人,换有能力的上。
乡里乡亲的情分跟生意,杨若晴分得很清楚。
在县城徐莽家,骆风棠和徐莽这对好兄弟把酒言欢,一起去附近的山里狩猎,带上孩子们,而杨若晴则跟徐莽的婆娘留在家里准备饭菜等他们归来。
在这里,骆宝宝平生猎到了第一只野兔,徐莽家的儿子则猎到了一只色彩斑斓的野鸡。
两个孩子小时候喜欢斗嘴,你叫我妹妹,我叫你弟弟,如今都长大了一些,懂事了自然就明白礼让了。
等到杨若晴一家三口在徐莽家住了个三五日,玩得尽兴了回到村里,运输队的风波早已被包子几个给平息下去了。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骆铁匠道:“前几日你们不在家里也好,好多村里人过来找,拿着东西过来求情。”
王翠莲也道:“岂止是咱家,隔壁晴儿娘他们那也是差点被人踩破了门槛,清一色都是求情的。”
杨若晴的筷子头轻轻掰开碗里的四喜丸子,闻言淡淡一笑:“找谁求情都没用,运输队是靠本事吃饭的地方,不养闲人。”
饭后来到隔壁娘家,孙氏拉着杨若晴的手忧心忡忡道:“晴儿啊,这几天你不在村里,村里人心惶惶的,好多人丢了差事,在家里寻死觅活的,我担心你这么做得罪的人多啊,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鼻子碍着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