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商的万界之旅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曲末殇
小和尚顿时来了精神,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流云,希望能从流云的眼神里判断出真假:“真的?”
“我骗你有什么好处吗?”
小和尚点了点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下,才开口对流云道:“师父交代,让我暂时跟着你,直到禅功小成。”
说完,小和尚从怀里掏出一个卷轴和一本书:“这是六脉神剑剑谱和枯荣禅功。”
流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小和尚:“你不会一点功夫都不会吧?”
小和尚爽快地点了点头。
流云皱起了眉头:“老和尚好算计!”
一见到六脉神剑剑谱的原本,流云就知道自己被段思平算计了:本以为段思平演苦情剧,是想让自己拉小和尚一把;现在可倒好,老和尚得到了流云的保证后,就直接虹化了;自己除了需要帮助枯荣修炼禅功,还得小心地看着枯荣,别让人把他给弄死了……
流云接过剑谱和禅功秘籍往衣袖里一揣,看了一眼愣愣地站在那里的枯荣:“你师父有没有要求你必须留在天龙寺?”
小和尚摇了摇头:“师傅说禅功未成,不得回寺。”
“那就好!”
第二天,流云带着易了容的枯荣小和尚偷偷地离开了天龙寺,赶到了大理羊苴咩城内的客栈。
“师父,这个小和尚是哪里来的?”
听见张正心带着醋意的声音,流云朝枯荣一耸肩,回过头一脸无辜地看着自家徒弟:“你不是说想见识一下六脉神剑吗?这是代价?”
张正心一脸狐疑地看着流云:“师父,这不会是你的私生子吧?”
真是天大的冤屈哪!流云差点没哭出来:单身好几百年了,哪里来的私生子?
于是,流云只好把自己被段思平老和尚算计了的事情跟张正心讲了。
听完故事,张正心点了点头:“好吧!那师傅你……”
“为师很久没有在江湖上混了,”流云叹了口气,笑着看了看张正心,“想不想跟为师一起闯荡江湖?”
张正心的内心顿时纠结起来:是等着看四角恋爱好呢,还是跟着师父闯荡江湖好……
“师父,你们在聊什么呢?”
听见仁清的声音,张正心眼睛一亮:“师姐,师父想要带着咱们闯荡江湖!”
一听张正心说要混江湖,仁清的兴致顿时没了,不过,仁清倒是对师父领回来的小和尚有些好奇……
“师姐,这个小和尚原来是天龙寺里的。”
“那师父弄到六脉神剑剑谱了吗?”
流云从袖子里将剑谱的卷轴抽出来,扔给仁清。
仁清接过剑谱,打量了一下卷轴外面的绸布包,又扔了回去。
看着眼前这对师徒,随意将六脉神剑的剑谱丢来丢去,枯荣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是喜还是忧……
“师父,暗中观察了这么多天,我发现逍遥子前辈的三个徒弟,有点不大对劲。”
流云点了点头:“无崖子这厮才情倒是不错,可惜有点优柔寡断;李秋水性情狠辣,做事不计后果;巫行云性格刚烈,缺乏耐性。这三个人凑到一起,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师父,那我留下来吧!”
“也好,”流云考虑了一下,“明天我将段氏的一阳指交给你,以防万一。”
(iishu)是,,,,!
第217章 苏仙他爹
【】(iishu),
第二天,“神算子”流云领着两个小跟班上了路:宅了几十年的张正心,忍受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加入了流云“神算”队伍……
一行人行走江湖的第一个目的地,千里之外的四川。这一路上,人烟稀少,沿途基本上都是茂盛的森林,不过,也省去了寻找食物的烦恼:能吃的东西,遍地都是。
而走了一段时间后,流云发现:天龙寺的和尚,好像不忌荤腥;枯荣这小和尚,还特别喜欢吃肉。
经过一番了解,流云才知道:大理的佛教教义受吐蕃和缅甸的影响较深,作风比较像密宗,没有那么多的戒律。
没天除了吃饭、睡觉、赶路,剩下的时间,流云大都用在教授枯荣医学知识上。
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背书,医术在这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高端的知识了。而枯荣小和尚的心态,似乎是天生就比较正,学起医来,进步神速……
三个人走走停停,花了一个多月,才越过川南的凉山地区。不过,就在三人越过凉山最后一道山梁,准备走出梁山的时候,三个人遇见一个有趣的人:一个被滚滚追着满山乱跑的持剑书生……
无意中瞥见流云三人的书生,节操值还挺满的,并没有朝三个人的方向跑过来。
见到滚滚,张正心轻车熟地从背篓里取出一竹筒蜂蜜,打开盖子。然后又从背篓里拿出一大根竹笋,在蜂蜜里蘸了一下,随手扔到滚滚的跟前……
见“食铁兽”不再理会自己,书生松了口气,将长剑回鞘,踮起脚,小心翼翼地走到流云跟前,做了个自我介绍:“在下苏明允,眉州眉山人,不知道长?”
一听对方叫苏明允,流云一愣,随即回过神来:“贫道解忧子。”
见对方自称道士,书生来了精神:“不知道长仙乡何处?”
为了不掉份儿,不掉逼格,流云搜肠刮肚,拼凑出半首诗来:“无意尘世山为壁,有心问道云作瓦。”
可流云哪里能想象得到,苏仙苏轼他爹,苏洵同志,都快二十岁了,还是半文盲,混子一个。
午饭的时候,流云亲自动手,整出来几道山珍野味来,希望能从苏洵嘴里抠出几句“名人名言”……
于是,“混子”苏洵同学就悲剧了:眼睁睁地看着地上香气四溢的珍馐,嘴里却怎么也崩不出一个字来。
我是不是遇到假的苏洵了?
流云仔细地打量着苏洵:“苏相公可有功名在身?”
苏洵的脸一下子红了……
流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厮大器晚成……
只是,您好歹也胡乱拼凑几句,糊弄我一下,让我记一笔“小黑帐”也行呀?
不过,流云也不太好意思为难偶像“苏仙”他爹,让苏洵白蹭了一顿饭……
于是,三人的“忽悠”小队,又加进来一个“混子”,变成了四个人。
出了凉山之后,最近的,能称得上是比较大的城市,就是乐山。
经过一路上的了解,流云搞明白了苏洵的情况:也就认知字,至于吟诗作词,那就不用想了。
到了乐山,就不能不瞻仰一下世上最大的佛像,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找乐子……
“明允,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抒发一下吗?”
苏洵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个解忧子,哪里都好,就是喜欢捉弄自己!
见苏洵摇头,流云的跟屁虫、肚子里的蛔虫兼捧哏,张正心笑着看了看自家师父:“师父,要不您来一首?”
流云暗中给自己的宝贝徒弟点了个赞,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依山镇坐激流中,成佛作祖不为空。若得千里风水平,无惧他日身无踪。”
念完拼凑出来的杂诗,流云心里乐开了花:这种装完13就跑的感觉,真得很爽!
过了乐山往北走,下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就是苏洵同志的老家,眉山。
受了流云一路打击的苏洵,看到眉山县的界碑时,平生第一次生出了近乡情怯的感觉:有些思念家中的贤妻以及未满周岁的女儿……
进了眉山县城,苏洵跟流云三人分道扬镳,小跑着赶回了家……
目送苏洵走远,枯荣问了一个这些天一直困扰着自己的问题:“前辈您为何如此看重这个苏明允?”
流云没有回答,偏头看了一下张正心:“正心,你研习相术的时日也不短了,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
张正心拍了拍胸脯:“可以!这位苏明允可是一位身俱大气运之辈,他身上的文气,滔滔不绝;其次他的子孙根,爆满而又神光内蕴,子孙想必也有文曲之命;只是,这厮前半生……”
“好了!这些就足够了!”
流云看了看枯荣:“你可明白了?”
枯荣眼睛里的光彩一闪而逝,点了点头。
“走吧,四处找一下,看看有没有悦来客栈!”
“好嘞!”
流云三人找到悦来客栈,前脚刚住下,苏洵后脚就找上了门。
看见苏洵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张正心笑着看了看流云:“师父,找场子的来了!”
“明允小兄弟,放马过来吧!”
苏洵的脸顿时塌了下来:“道长,在下只是想邀你到眉山城中一游。”
流云笑着摇了摇头:“那真对不住了!贫道还有要事在身。”
苏洵不死心,追问道:“道长,是何要事?”
流云给枯荣使了个眼色。
枯荣站起来,冲苏洵笑了笑:“真是对不住了,贫僧要跟解忧子前辈学习医术。”
“哦!”
苏洵讪讪地点了点头,转身就要往外走……
“明允小兄弟,你也快要行冠礼了吧,难道你就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吗?”
好吧,流云上来就给了苏洵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思考人生”。
苏洵摇了摇头,蛮不在乎地回答道:“道法自然,既然循道,那就顺其自然吧!”
“那算了,算我没问!”
流云叹了口气,朝苏洵摆了摆手,示意让他离开。
一连几天,流云都以带枯荣学医为名,打发了找上门的苏洵。
(iishu)是,,,,!
第218章 战略转移
【】(iishu),
被人晾了一个多月,苏洵自己也觉得没趣,就自己玩自己的了。
没了苏洵的“骚扰”,流云将珍藏的“神算子”大幌子拿出来,开始在客栈边上摆摊忽悠人。
还别说,一副“仙风道骨”模样的流云,光是凭借着察颜观色的技巧,就忽悠到了不少银子。
当然,算命也不光靠诓、唬等传统技巧,作为一个被灌过n多心灵鸡汤的人,流云对于给别人灌鸡汤,也颇有心得。
年轻人的兴趣,不过“酒、色、财、气”四个字,在“禁欲系”青年苏洵身上没灌成鸡汤的流云,心里有些不平衡,将主意打到了苏洵的小伙伴身上。
于是,在制造了几场“偶遇”之后,苏洵身边的小伙伴,都被流云拿着宋真宗赵恒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给忽悠到学堂里去了。
被众小伙伴孤立了的苏洵,自己一个人玩没什么意思,又重新缠上了“解忧子”。
不过,流云倒也不是拿苏洵没辙,每次遇到苏洵,流云都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交给苏洵。
而急公好义的苏洵,还就吃流云这一套,虽然查阅经典很辛苦,可每每苏洵都乐此不疲。
发现自己儿子突然变得勤奋好学,苏老太公很是欣慰,旁敲侧击,询问了一番之后,苏老太公找到了自家儿子变化的源头……
“这位道长……”
听见有人叫自己,流云抬起头,看了摊前的老汉一眼,然后就愣住了:这眉山的风水也太好了,怎么净是福源深厚,遗泽后人的人家?
流云很快回过神来,对着老汉笑了笑:“您请坐,不知老丈……”
“老朽是特地来感谢道长的。”
一听感谢,流云有些迷糊了……
“老汉姓苏,我儿小字明允。”
听到老汉自报家门,流云恍然大悟:“哦,原来是明允小友的父亲。失敬!失敬!”
“不敢当!不知道道长在哪里修行?”
苏序年轻时也在江湖上闯荡过一段时间,虽然功夫不怎么样,可也在青城山跟师父学过简单的相术:眼前的这位解忧子,面相看起来平平无奇,可要是再往深处推算,却是怎么也推算不下去……
流云苦着脸笑了笑:“师门离散,四海为家。”
“哦!”
苏序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才开口道:“不瞒您说,在下年轻时,也层跟恩师学过堪舆之术,相术也是会一点的。道长你既然不愿意透露山门,在下也不会多问,今天只是特地来感谢道长的。”
“既然贫道能跟明允小友相遇,就是缘分,”流云笑了笑,“而且在下只是觉得,明允小友有这等天分,浪费了实在是可惜,说感谢,就有些见外了。”
然后,苏序就要拉着流云“下馆子”,流云推辞不过,就答应了。酒过三巡,流云就涨了辈分,成为了苏洵的“叔叔”……
见过流云之后,苏序就不再过问自己儿子的交往。
而苏洵也渐渐地察觉出来有些不对劲了:虽然没怎么正经读书,可跟同龄的小伙伴“侃”起来,也能引经据典了,至理名言更是随口道来。
尽管对读书无爱,可为了能够在小伙伴面前装一把,苏洵每天准时都到流云的摊点前“报到”。
解决了苏洵这个“厌学症患者”,流云又将主意放回到枯荣小和尚身上。
尽管有龙虎山的大小姐给扛着“悬壶济世”的幌子,脑门子上还贴了一帖狗皮膏药,可因为一句“出家人不打诳语”,枯荣小和尚在眉山附近的乡下晃悠了半个多月,也没有一位病人主动上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