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无双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漫客1

    “想清楚了。”

    这个赵郡李氏出身的少年人站在高高的粮车上,对着李信屈膝下跪。

    “侯爷,我承认之前是有些想要利用小小姐的念头,但是我这些天仔细想过了,便是没有这个念头,我也是喜欢小小姐的。”

    “这几年,我会一直跟在您身后,多长大一些,等回了京城,我会争取让小小姐嫁给我。”

    他对着李信叩首。

    “小小姐说过,她嫁给谁您都不会阻拦。”

    “那就这样吧。”

    李信睁开了眼睛,淡淡的看了一眼赵放。

    “人心隔肚皮,我也看不清楚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不管你是什么心思,要是小小应了你,你便要好好对她。”

    “不然,我会杀了你。”




第725章 一捧炒米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无双庶子 ”查找最新章节!

    终于,在太康八年的八月底,临近九月的时候,一路慢悠悠北上的李信等人,终于到达了蓟州城附近。

    蓟州城,是距离蓟门关最近的一座城池,这座城池不大,因为是边城的原因,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里定居,全城上下的老百姓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人。

    但是这座城池,却驻扎了整整十万镇北军,正是因为镇北军的存在,倚关而建的蓟州城才算没有那么冷清。

    蓟州城再往北,就是天下闻名的蓟门关了,当年北周宇文氏,也是扼守此关,当做北周过门,叶晟破了北周之后,也追到蓟门关为止,把北周赶回了蓟门关以北。

    整个大晋的北部防线,就是蓟门关和云州城组成。

    当然了,整整十万镇北军不可能全部驻扎在蓟州城里,事实上蓟门关一带的防线长发数十里,以关城城墙连成一条线,抵挡北边游牧民族的入侵。

    但是关城不可能建的太长,毕竟成本太高,因此还有很长一段地势不太好走马的防线没有城墙,只有烽燧,彼此之间靠狼烟通讯,一旦有敌情,其他地方立刻火速支援。

    当初李信带兵北上,在小陈集与宇文诸部的人打过一仗,小陈集烽燧,就是比较经典的北疆防线之一。

    一般一个烽燧,控制五里左右的防线。

    镇北军的一部分兵力,就是用在了这些烽燧上,不过大部分兵力还是留在蓟州城的,毕竟蓟门关附近是这一带少见的平地,蓟门关一破,大晋北方就基本无险可守了。

    看着遥遥在望的蓟州城,坐在一匹枣红马上的叶茂放下手里的千里镜,神情有些激动,他回头对着叶茂低头道:“大将军,蓟州城最多还有二十里,咱们今天多走一点路,傍晚就可以到了。”

    天气晴朗的时候,视力好恶人,肉眼就可以看到几十里外的城池,更何况叶茂手里有李信弄出来的望远镜,因此远远的就看到了蓟州城。

    因为临近蓟州城,李信这会儿也没有再躺在粮车上不正经,他坐在自己的墨骓马上,也闭着一只眼睛用千里镜看了一眼蓟州城,随即开口道:“找个地方扎营罢,咱们明日一早进城。”

    叶茂虽然有些不解,但是他只是微微皱眉,便低头应是,下去安排去了。

    军中扎营,尤其是大规模行军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要挑好地方,近水防止敌人火攻,远崖防止敌人扔石头,还要尽量四面通畅,防止被敌人包围等等,很多细微之处必须要做到,不然给敌人看出你的破绽,便会吃大亏。

    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厕所布置在哪里,也是要谨慎的,不然离军营太近,夏天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战斗力。

    关于这些东西,李信上一次领兵西征的时候,是完全不知道的,都是从小学习这些东西的叶茂在做,如今五年时间过去,李信跟着叶老头学到了不少,但是因为带着叶茂,这些杂事还是小公爷去做。

    扎营大概要一两个时辰,这会儿已经是下午,等到营帐搭好,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小公爷处理好军中的事情之后,便来到了李信的帅帐,他刚走进来,就看到自家师叔还有靖安侯府里跟过来的那个少年正在帅帐围着一口大锅忙活,少年在锅底下添着柴火,镇北大将军李信拿着一个大铲子,正在大锅里翻炒着什么东西。

    叶茂近前一看,才看到锅里是被炒的焦黄的炒米。

    见到叶茂过来,李信对着他招了招手,笑着说道:“你来的正巧,这东西刚炒好,给你抓一把尝一尝。”

    小公爷有些哭笑不得的坐在李信对面,苦笑道:“师叔,你这样不务正业给下面的人看见了,会影响士气。”

    靖安侯爷笑眯眯的说道:“放心,我让人在门口守着了,外人进不来。”

    “况且咱们打仗,又不是靠这些禁军,关键是蓟门关的镇北军,了不起在镇北军的时候,我正经一些便是了。”

    说这话,李信捧了一把炒米,放在叶茂手里。

    “给你抓一把带回去,这军中的人做的饭太不讲究,到现在我也没有吃习惯。”

    军中的饭食,以“管饱”为核心,一般都是能煮的东西扔进大锅里煮一煮,条件好的扔点盐巴进去,条件不好的,就是用被盐水浸泡过的布条,在水里浸一浸了事,自然不可能好吃到哪里去。

    而李信只要带兵出征,从来都是将士们吃什么他吃什么,因此这两个月吃了不少苦头。

    一边说这话,李信一边抓起一把炒米塞进嘴里,满意的点了点头。

    “香。”

    此时,小公爷看着眼前这个眉开眼笑的李师叔,愣了一会儿。

    这些年的接触,都是李信在教他,带他,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下意识的把李信当成了长辈,此时见到李信这个样子,他才恍然发现自家这个师叔,是个比自己还要小几岁的年轻人。

    他身处宽大的手掌,接过李信递过来的炒米,仰头一把塞进嘴里,咀嚼了几口之后,立刻口齿生香。

    因为嘴里有吃食,小公爷说话有些含糊不清。

    “几年前就知道师叔好美食,这几年还以为师叔已经不好这个了。”

    靖安侯爷伸手抓了几把炒米,装进一个小布包,塞进了叶茂的怀里,笑着说道:“带着回去吃,莫给旁人看见了,不然别人就知道咱们吃小灶了。”

    叶茂点了点头,抬头对着李信问道:“师叔,其实咱们今天就可以进蓟州城,进了城镇北军的将官们少不得给我们接风,到时候也能吃一顿好的,您怎么还要拖一天”

    李信这会儿正在往赵放兜里塞炒米,听了叶茂的话之后,他微微一笑:“晚上进城不吉利,咱们得大早上进城,这样才显得气派。”

    小公爷又往嘴里塞了一把炒米,含糊不清的说道:“师叔总是把我当傻子,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李信忙活完了之后,重新坐回了自己的主位上,笑着说道:“前些日子,我给云州城送了一封信,现在那边的回信应该要回来了。”

    “我在这里等一天,等云州城那边的回信到了,再进城。”

    靖安侯爷声音平静。

    “况且,早进蓟州城未必就是什么好事,咱们早一天进城,朝廷那边就会早一点逼我们出兵,现在还摸不清楚宇文诸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能拖一天是一天。”

    说着,李信抬头看向叶茂。

    “镇北军里能说得上话的人,你认得么”

    “我不认得。”

    叶茂连连摇头:“我也是第一次来蓟州城,怎么会认得,不过上一次西征的时候,镇北军里有几个将官是跟着父亲一起西征的,我倒是认得。”

    “至于其他人,只是知道一个名字,没有见过面。”



第726章 种玄通的回信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无双庶子 ”查找最新章节!

    李信大概在半个月前,派人去了一趟云州城,给种玄通送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也很简单,大概是询问云州城的现状,以及接下来朝廷还要让云州城做什么。

    毕竟北边的宇文诸部总共有四个部族,这四个部族凑在一起,起码能凑出十万精壮,也就是整十万骑兵。

    当然了,宇文诸部这几十年没落了,他们或许有人有马,但是却没有好的甲胄,连弓弩也多半是自制的,战斗力大不如从前的北周骑兵。

    不然如果是从前的十万北周骑兵,那么以云州蓟州两军,不要说是征服宇文诸部,能守住边城都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这十万精壮,不可能要让李信的镇北军一家去打,最起码云州城那边要解决掉乞圭部,否则镇北军再怎么勇猛,也不可能以一敌三。

    李信在书信的末尾,特别给种家的那位种帅提了一句。

    那就是无论朝廷有什么命令,云州城那边暂时都不能再打了,再打下去,云州城拼着伤筋动骨,肯定是可以拼掉乞圭部的,但是宇文四部之中的乞圭部如果没了,另外三部一定会联合起来,到时候再想对北边动手,就是千难万难了。

    对于李信来说,种家那边的态度非常关键,如果种家那边的态度坚定的向着朝廷,不与蓟门关这边配合,那么李信也就不准备真的跟宇文诸部死磕了,他就在蓟州城里混几年,回京城交差了事。

    如果种家愿意跟他配合,那么北边的事情就大有可为。

    不过大晋北边的两大边军互相有往来,是犯忌讳的事情,所以李信给种家的书信,只能派自己暗处的人手去送,而不能用朝廷的驿道,更不能用李信带着的禁军。

    这天晚上,李信正在帅帐里睡觉的时候,一个靖安侯府的家将走到帅帐门口,压低了声音:“侯爷,沈刚来了。”

    本来睡眠就比较浅的李信,立刻从睡梦之中清醒过来,他穿着单衣,从床上坐了起来,沉声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一个穿着靖安侯府家将衣裳的汉子,低头走了进来,半跪在李信面前,从袖子里取出一封书信,沉声道:“侯爷,这是种玄通大将军的回信。”

    李信把这封书信接了过来,抬头看了沈刚一眼。

    “你带了多少人跟我一起出京”

    李信离开京城,明面上是带了一千个禁军还有五十个家将,但是暗地里还有一批人跟着他一起离开了京城,这批人就是由沈刚带领,被李信藏在暗处的那一只“手”。

    从太康三年,到太康八年,李信大部分心力都放在了暗处的这只手上,短短五年时间,这只手就从四五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个人,这些人大部分藏在京城暗处,另外一部分在西南,还有一些在李信的老家永州。

    这只手,被李信经营的很粗壮。

    这一次李信出京,为了方便,他就把沈刚给带出了京城,至于沈刚带出来了多少人,李信没有过问。

    沈刚低着头,沉声道:“回侯爷,一共一百七十人跟卑职一起出京。”

    他是当年李信在羽林卫里的下属,时至今日,他仍然以“卑职”自称。

    李信点了点头。

    一百七十个人,大概是京城里人手的一小半,沈刚这些年在暗处做事做的多了,拿捏的分寸也很合李信的心思。

    “现在在蓟州城里有多少个”

    这些人不比李信大队车马,他们都是轻装简从,而且大多有马,他们自然可以比李信先到蓟州城,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靖安侯府的人就已经有不少潜伏到了蓟州城里。

    “回侯爷,有一百多个在蓟州城里,还有一些按侯爷的吩咐,撒在了云州城附近,那边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刻就能知会侯爷。”

    李信点了点头。

    “你做的很好,一路辛苦,且下去歇一歇罢,等进了蓟州城,咱们再细说。”

    沈刚深深低头。

    “卑职告退。”

    当初李信进羽林卫,就是这个沈刚出言挑拨内卫,以至于两卫在永安门门口打了起来,李信一己之力担起了这份责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沈刚就跟在李信身后,转眼已经十年了。

    他成了李信暗中的那一个“后手”。

    沈刚退下去之后,李信拆开了种玄通送回来的回信,在闪烁不定的油灯之下认真看了几遍之后,他的脸色变得有些复杂。

    种玄通的回信很简单,大意是云州城尚且安好,至于云州城那边会不会有下一步的动作,要看朝廷的安排。

    也就是说如果朝廷再让种家跟宇文诸部死磕,种家多半还是会上。

    靖安侯爷深深皱眉。

    不过随着他目光看下去,看到了书信末尾的最后一行字。

    “种家世代忠心耿耿,朝廷但有诏命,无不令行禁止,从未拂逆半分,今强敌在侧,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云州军无有其他,但有性命尔!”

    这句话写的很是官方,官方到就算这封信被李信递到皇帝的书案上,也不会有任何问题,的确是那个谨慎到过分的种家家主的风格。

    不过这句话也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云州军也有些吃不消宇文诸部强大的战斗力了,如果再拼下去,只能“性命”了。

    没有人不惜命,种家也不会。

    李信看着这封信,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吐出一口气,把这封信放到了闪烁的油灯之上,缓缓点燃。

    他的目光透过夜幕,看向了云州城方向。

    “你怕我把这封信递上去,但我却不怕你把我的信递上去。”

    “种家军…种家军,你们当真会因为朝廷的一句话,不惜性命么”

    李信对着油灯发了一会儿呆,随即叹了口气,吹熄了帅帐里的油灯,回到床上闭上了眼睛。

    ……

    第二天一大早,李信刚起床在帅帐门口练拳的时候,小公爷叶茂就咋咋呼呼的开始集结军队,这一路本来该一个多月的路,硬生生走了两个月还多,早就把这位小公爷给憋坏了。

    他迫不及待的要进入云州城。进入蓟门关。
1...298299300301302...3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