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路人家
陆缜拿过乌纱帽戴在头上,又照了照跟前的铜镜,确认一切都没有问题后,方才说道:“罢了,你也算尽心了,此事本就不容易办,谁叫我大明已有数十年未开海禁了呢。而且,山东就是当年也不是出海的港口,在此想寻好的造船匠人确实有些难为你了。”
“谢老爷体谅……”韩五通忙称谢道。陆缜却是一笑,拍了拍他的肩头,这才转身迈步而出,朝着前厅走去。
这时候,前厅里已坐满了济南城的各级官员,虽然陆缜尚未到来,他们却不敢有半点放肆的意思,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别说互相说话了,连声咳嗽都不带有的,就跟官员上朝似的。显然,在经历了孔家一事后,陆缜在这些官员心中的地位已经与之前大不一样
第629章 长远打算
虽只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可山东官民对开海一事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一个多月前,民间多有抵制开海之举者,茶楼酒肆中更多有非议之声不断,好像这开海之举就是十恶不赦的事情一般,为此有那愚夫愚妇更是不断攻击被征调去威海修筑港口的民夫家人。
可如今,这种反对的声音却已一扫而空,不光官府出严令禁止非议开海,那些自命清高,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也都个个成了锯嘴葫芦,不敢议论不说,甚至有些个还立刻调转了说法,开始为开海一事鼓吹起来。
当这些地方上的消息不断传回来时,陆缜不禁露出了欣然又轻蔑的笑容来。显然是自己在济南,在曲阜所做的事情着实吓到了这些家伙,才让他们不得不做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这天下间,不是所有人都能坚守自身理念的,更多的是那如墙头草般望风而倒的普通人。
不过这对陆缜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随着开海一事的口碑扭转,再要征调民夫赶往威海修港就变得容易多了。再加上此时正是入冬后的农闲时节,百姓本就没事可干,官府肯出钱请他们做事,自然是人人踊跃。
于是在进入十一月后,威海那边带回来的消息便是一日一个样,就目前的进度来看,赶在年尾前把这海港给建成也不是不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随着人手增多,进度加快,银两的开支也打着滚地往上翻,之前他拿出的那些银子显然是不够支用了。
其实,这次开海陆缜是为了朝廷办差,既然缺银子,自当跟朝廷,跟皇帝伸手讨要了。可他却也明白,如今朝廷用度也是捉襟见肘,哪怕随后各省都会把地方的银两税款交送上去,只怕朝廷也不可能调拨出多少银子来给自己应急。所以在权衡之后,他终究没有在跟天子禀奏之前一切事情的奏疏上提到此一节。
不过在这份足有上万字的奏疏里,陆缜还是把自己这段时间在济南所做的事情都详细地提了一遍,这其中就包括如何对付衍圣公孔家的手段。
在常人看来,如此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当臣子的该瞒着天子才是。可陆缜却不这么看,因为这事反倒能让天子相信自己是忠于职责的。而且身边有这么多锦衣卫,哪怕他们一直以来都听命于自己,也难保这些位中有人会把一切都密传回去,故而索性就把一切都如实报了,想必朱祁钰也不会怪自己手段阴险的。
不过同样的一件事情,用不同的笔法来写所呈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在这方面他还是相当在意的。因为事关重大,陆缜可不敢假手他人或是与人商量着写,所以这份奏疏是他竟多日修改才成,这还是在繁忙公务中间抽出的时间。
等他真正定稿时,都已经是十一月中旬,离着他从曲阜回到济南都过了有半来个月了。好在这时代的奏疏并不太讲时效性,迟些送去北京也不是什么问题。
这天,在仔细又看了一遍手上的奏疏,确认一切都没有问题后,陆缜才拿出自己的印鉴盖上鲜红的印章,然后将之合上,朝外叫道:“五通……”
片刻之后,韩五通就来到了跟前。陆缜将这份奏疏交到了他手上:“让人尽快送去京城,呈交陛下御览。”
“是,小的这就去办。”韩五通忙答应一声,随后又迟疑了一下道:“对了老爷,外头有个叫陆仁嘉的商人求见,小的不敢做主,所以……”
“他来了么让他来见我。”陆缜闻言脸上顿现喜色,正为银子的事情犯愁呢,陆仁嘉倒是来得及时。
韩五通有些奇怪地看了自家老爷一眼,以往也没见他与商人有什么往来哪,难道是因为对方也姓陆么心里带着疑惑,他行动却不见缓的,忙答应一声就出去把人迎进来了。
又过了半晌,看着精神比之前又好了不少,红光满面的陆仁嘉就大步走了进来。不知是不是错觉,此时陆缜看这位合作伙伴,总觉着他的气质都变得好了不少,显得更加自信了。
可即便如此,在来到陆缜跟前时,陆仁嘉依然显得毕恭毕敬,人在书房外边,就已屈膝拜倒:“小人见过巡抚大人。”
陆缜赶紧上前,一把将之搀扶住了:“你我之间这种繁文缛节能省就省了吧,好歹你还算是我的长辈。”
听陆缜终于有承认这一点的意思,陆仁嘉面上顿时一喜,口中却连道不敢。毕竟陆缜早在几年前就已与陆家彻底断了关系,他这个族叔自然不敢托大。
在把人引进书房,各自落座,又说了几句互相寒暄的闲话之后,陆缜才笑着道:“看你如此神色,就知道此番没少赚吧”
“那都是托抚台大人之福。要不是您一力主张让在下多买几十万斤粮食运到山东曲阜贩售,也不可能有如此收获。”
第630章 事难亦当做
或许陆仁嘉并不懂什么开海之举对大明天下有多大的好处,也不能理解为何陆缜要花这么多的心思在这事上头,甚至因此不惜得罪像孔家这样的话语权拥有者。但正如刚才的选择一般,既然陆缜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只有服从,不敢提出异议。
表面上看来,他这是对自己东家有信心的表现,毕竟陆缜一直以来让他去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而且成了之后也收获颇丰。可其实说到底,这是他对自己身份清醒认识的表现。在陆缜面前,他陆仁嘉永远只是一个协助者,岂能做出越俎代庖的事情来
对于他的这一作法,陆缜自然是很满意的,哪怕他一时间只能拿出八万两银子用于帮官府修港口。当然,八万两银子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了,是这几年里他们运粮贩盐所积攒下来利润的三成左右,足可见陆仁嘉的态度。
这也是他此时能拿出来的所有,因为另外几万两银子将拿去江南地区购买各种大明物产,而其余的则早就用于购买粮食换了盐引和食盐了,这些资金暂时自然无法回笼。
“再加上这八万两银子,修海港的开销应该是够了。只是接下来想要打造海船却还短缺银两哪。”陆缜叹了口气后,又想起一点道:“对了,此番你前往江南正好请我岳父在东南几省里寻找一下当年曾在沿海船坞,又或是曾跟随三宝太监下过海的老人。若能找到了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务必要将他们请来。”
只靠山东当地对航海之事一窍不通的匠人船夫什么的,显然是不可能真把大船造出来,开出海去的,所以陆缜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曾经出过海,造过船的人身上。
哪怕已经隔了足有几十年光阴,但他相信这些人里总有一些还活在世上。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点,这次开海之事必然能多几分把握。海上的情况只有真正出过海的人,才能了解,同时也能在遇到变故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小人记下了。”陆仁嘉忙点头应道。
“这次真要辛苦你了。不过你放心,只要事成,一定少不了你的功劳,我自会向朝廷奏明一切,至少能让你有个官职傍身,如此以后行商也能更方便些。”陆缜见他如此配合,便提了这么一句。
这话却让陆仁嘉面上一阵激动,也不作推辞,连连拱手道:“多谢大人提携,在下一定竭尽所能把事情办好。”
这事对他的诱惑确实太大了,作为一个其实地位并不高的商人,陆仁嘉总会遇到不少的刁难和难题。虽然他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低人一头的感觉,但要是真有翻身的机会,自然是要紧紧抓住了。而且以陆缜以往的表现来看,此事显然也是有着一定把握的。
“那你去吧。明年开春后,我想这第一艘海船就可以从山东出海,为我大明带来全新的希望了。”陆缜也充满了信心地说道。
陆仁嘉是带了希望离开的济南,接下来可有的忙了。而陆缜,虽然口中说得底气十足,可其实在开海一事上依然是问题不少。
比如造海船,就不是如今山东的这些匠人所能领悟的。虽然他们会造船,也造过不少大船,可海船与行于江河之上的船只还是有极大区别的。哪怕他拿出了从于谦那里所获取的,郑和时留下来的造船图纸,这些匠人依然得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来学习和参透其中的关窍。
同时,造船需要的各种材料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就那些匠人所说,光是龙骨的挑选,就非常讲究,至少得是百年以上的硬木才成,至于其他所需要的材料更是繁琐得足以列出长长的清单来。
而这,还只是一艘船的需求,想要真个出海,怎么也得是一支五六艘大船以上的船队才是。当知道是这么个说法后,陆缜不觉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才知道自己之前还是把事情给想简单了。
怪不得当初郑和下西洋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更被后世之人大书特书。说到底不完全是因为永乐帝爱显摆,更因为非如此是不可能顺利出海,并前往几千里外去的。如此大的手笔,也确实只有朝廷倾尽全力才能做到了。
可现在自己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些后盾的,皇帝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支持自己——如果他真能拿出这些银子来,就不会冒着被无数臣子反对的风险答应开海了。
直到这时候,陆缜才明白想要在禁海百年之后打开局面是有多么的不易,远比自己之前所想的要困难得多。原先只道有了天子的允准,再顶住各方压力与非议,就能把开海一事做好。可现在看来,那不过是基础而已,还有太多的细节需要自己来一一达成呢。
但既然自己已经开始做了,就断没有放弃的可能。五六艘大
第631章 家书
腊月里,沿海的北风凛冽而又带着扑鼻的咸腥味,再加上不断飘落的雪花,此时的威海一带确实并不适宜在户外活动。
但今日,顶着风雪,却有一大批身份尊贵之人出现在了此地,这些人或穿锦袍,或着官衣,一个个看着都气度不凡,都是山东境内数的着的达官贵人。而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个年纪最轻,却着一身绯色官袍的巡抚陆缜了。
自他决定来威海查看相关情况后,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出了钱造船的商人,全都不辞劳苦地跟了过来。他们拿出的理由当然是为了了解此番开海大事的进度,只是真实目的就难说了,显然有不少是为了找机会与巡抚大人多多亲近。
对此,陆缜是乐见其事的。毕竟开海这么大的事情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办得下来的,无论是官员还是士绅商人,只要肯帮自己达成目标,他都愿意与之交往,而且这么一来,他还能更好地说服众人参与到这次的开海盛举之中呢。
原先光秃秃,只有沙石的海岸边上已经大变模样,不但开辟出了一座足可供十多艘三桅大船共同停驻,四艘大船对面往来的深水港口,而且在其边上,更建成了一座占地极广的船坞。
此时,陆缜他们站在港口边上远眺前方蔚蓝的大海时,耳边还能听到阵阵木锤的打击声从船坞里不断响起,那是诸多工匠正在打造大船呢。
“大人的见识果然非常人可比,只看这港口的规模,就可知道这威海确实最适宜开成海港,让船只顺利进入大海了。”一名商人在陆缜身边奉承地说道。
而这话,也引得其他人的一阵赞同,而后就是如潮的马屁声扑面而来。面对这些说法,陆缜只是淡淡地微笑,既没有自鸣得意,也没有露出反感的表情来,显得是那么的宠辱不惊。其实他也知道,这些人哪里懂得什么港口的好坏,说这些只是为了讨好自己罢了。
但此时的他却只能接受这些说辞,并且趁此机会更多地拉拢这些山东的地头蛇们:“各位的眼光也不差嘛,只在此处看了几眼,就已能瞧出其优劣来了。所以说,只要各位与本官齐心协力,这开海之事一定能大获成功。想必等到明年这时候,大家都会有所收获了。”
“大人说的是……”众人纷纷附和,然后又随在陆缜身后,朝着边上的船坞行去。
在进入到有官兵严密把守的船坞时,一干从未踏足此地的官员和商人都明显露出了震惊之色。因为在这广阔的空间里,赫然矗立着两艘远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大得多的海船,虽然这些船尚未完工,但只看其四五十丈的长度,十多丈的宽度以及七八丈的高度,就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
“这……便是将来要开出海去的大海船了么”有人忍不住喃喃地念叨了一声,眼里满是惊叹,同时也算明白为什么官府会跟自己要那么多的银两了。
有不少人在惊叹之余,又忍不住敬佩地看了陆缜一眼,既因为他的胆魄和手笔,也因为他的无私。原先大家还以为官府拿去的银子里有部分是进了陆巡抚等官员的腰包呢,现在看来,明显是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点银子还未必能够造这两艘大船的。
在场众人中,也就陆缜的神色显得从容淡然一些了,虽然他这也是第一次走进船坞,看到这两艘还在建造中的大船。但在穿越之前,他可是乘坐过出海邮轮的,与几百年后的轮船相比,这两艘海船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而这时,正忙碌的工匠民夫们也已发现了他们的到来,几名在此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吏赶紧就放下了手头的事情,紧赶两步上前行礼。其他人也都纷纷伏地拜见巡抚大人。
陆缜一看,赶紧笑着摆手:“这些虚礼在这船坞之中能免就免了吧。你们好好地把船造出来,就是对本官最好的尊重了。”
众人这才起身,在陆缜的示意下,重新投入到了造船的工作中去。而陆缜则和几名官员一道顺着木梯上到了其中一艘大船的甲板之上,仔细观瞧起了这船上的种种细节来。
本来在边上盯着工的一名吏员又赶紧上前见礼,陆缜这回倒没有让他自去忙碌,而是跟他询问起这船的种种数据和规制来。
这位倒也是个尽心的,面对陆缜的询问,那是张口就来,从船的大小重量,直到吃水深浅和载重量,几乎都已印在了他的心中。再其解释之下,跟在陆缜身后的那些官员也对此船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忍不住又是一阵啧啧赞叹。
“对了,看这船已颇具规模了,想必很快就能建成投入使用了吧”陆缜拿手拍了拍其中一根需要三人才能围抱过来的桅杆后问道。
不想那名吏员这时却露出了难色:“大人恕罪,此事怕是难成。虽然这船看着已似模似样,但还要多道工序未做,怎么也得再过上三五个月才能真正建成。而且,这眼看着就是年节了,那些工匠也得回家过年。”
“竟
第632章 急速返家
相比后世,大明朝的人们对过年更加的重视,他们不会为了想赚更多的钱而选择留在别地,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早早就踏上返乡之路,去和家乡的亲人团聚一堂。 更新最快
所以在入了腊月之后,官道上的行人脚步就变得更加匆忙。可即便如此,这些行人也比不过打山东往北京而去的官道上疾驰奔行的三骑人马,那才真正叫作风驰电掣,只呼地一下,就已从人们身边擦过,然后只留下三道渐渐远去的模糊背影。
这三骑人马,正是陆缜与林烈、清格勒三人,这是他们离开威海后的第三日,当先而行的陆缜并没有半点放缓脚步的意思,只是一个劲地鞭策胯下骏马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奔行。
他能感受到那封紧贴在自己胸口的家书上依然留存的温度,同时心里也极其后悔,悔自己当日就不该把楚云容她们留在北京,而孤身一人来到山东。要是她真出了什么意外,恐怕自己这辈子都难以原谅自己了。
其实自陆缜离京赴鲁之后,每月里都会与家中的妻子通信互相诉说各自的近况。而每一次的信里,无论是楚云容还是云嫣都表现得很是从容,除了几许对他的思念外,就只有一些周边的趣事了,好像她们的一切都很是顺利。
直到陆缜看到这封急信之后,才知道事情远不像她们之前信里所写的那么简单,尤其是近两个月来,楚云容的身子很是不好。怀了身孕的她已经有几次痛晕过去,请来郎中紧急救治才熬了过来。
而这一回,情况更是不妙,就大夫所言,很有可能将会小产,当陆缜看到这一事后,简直就如晴天霹雳打在了头顶,愧疚与后悔,还有恐慌瞬间就攫住了他的心脏,让他再顾不上什么公务,什么开海之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