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之富甲天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鲇鱼头
可怕的是,往往这种推测距离真相最近。
不可能是陆地方向,我们只能向海洋扩张,所以最终的目标很可能是西班牙乔治·杜威顺着李牧的话分析,得出的答案和李牧一样。
那么你该知道你应该怎么做了吧?抓住机会伙计,我有必要提醒你,这很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参加战争的机会,能不能真正做到青史留名,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了。李牧知道乔治·杜威的理想,所以不动声色的煽风点火。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国真的对西班牙动手,那么大概二三十年之内,美国都不会主动挑起第二次战争。
新兴国家向老牌帝国宣战,这是新兴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当初的英国就是这样击败西班牙,从此为现在的日不落帝国打下基础。
美国现在也要紧跟英国的步伐,准备踩着西班牙上位。
这种新老交替是正常的客观规律,谁都无法阻止,但美国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反应,所以如果美国击败了西班牙,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么接下来美国就要消停一段时间,以证明自己没有太多非分之想,消除其他国家的警备心理。
不着急,即使是向西班牙开战,准备工作,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好的,所以我们还有时间。乔治·杜威冷静下来,马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睿智和机警。
确实是需要战争准备,美国海军目前正在进行战舰的更新换代,海军官兵们熟悉新式军舰毕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美国还计划开发威力更大的军舰,这同样都需要时间。
你不能就地等待,应该主动出击,别等到指挥官人选确定之后再后悔。如果还是尤利西斯·格兰特当总统,那么李牧也不着急,但是现在总统位置上坐的是态度不明的海斯,所以李牧也不得不未雨绸缪,凡事多考虑一步。
人选问题还用说吗?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能有几个人敢说一定比我做的更好?乔治·杜威的自负是有理由的,战绩很能说明问题,在目前的美国·军方,能在战绩上胜过乔治·杜威的还真没几个,偏偏比乔治·杜威更厉害的人,都已经行将就木,所以乔治·杜威现在是格外出挑。
好吧,咱们就说是西班牙,如果是和西班牙人作战,那你准备怎么打?以海军为主,还是以陆军为主?李牧的问题逐渐深入,这已经超出聊天的范围。
不过乔治·杜威并没有注意到,也可能是乔治·杜威足够信任李牧,根本对李牧不设防,所以乔治·杜威实话实说:当然是海军为主,这一点毫无疑问,即使是需要动用陆军,那陆军也只能属于从属地位,他们不可能在对西班牙人的作战中发挥太大作用。作为一名老海军,乔治·杜威对美国海军有一种谜一般的信任,至于陆军,根本就不在乔治·杜威的视线范围内。
哈哈,你这个自大的家伙,没有陆军的配合,你们海军什么都不是,难道你们还能把军舰开上岸?身为陆军中的一员,威尔的立场同样坚定,不允许任何人诋毁美国陆军。
我们确实不能把军舰开上岸,假如我们的敌人在岛屿上,那么我们就能把岛屿围困起来,根本不需要安排士兵们登陆,只靠火炮,我们就能摧毁所有的反抗。乔治·杜威的自信并不是白来的,这是一场胜利积累而成的,在目前的美国·军方内部,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参加过这么多场战争。
好了,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我真正很想说的是,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能代表海军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你们海军才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李牧真正想要的,是乔治·杜威对美国·军方的影响力,这是李牧不具备的,威尔则又有些分量不足。
我当然会那样做。乔治·杜威虽然心里有点不舒服,但也只能不得不按照李牧的要求去做。
这其实是个一石数鸟的好事,美国通过战争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军方通过战争证明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存在感,而李牧所获得的则是大量利润,而且是不论输赢,李牧和骏马武器公司都会获得相应的战争红利。
这才是真正的包赚不赔。
如果只是发出声音,你更应该去找阿尔弗雷德,他拥有比我更大的影响力。乔治·杜威不怀好意,想拉尔弗雷德·马汉一起下水。
自从阿尔弗雷德·马汉写出《海权论之后,马汉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泰山北斗,是定海神针一样的人物,单单就影响力上来说,阿尔弗雷德·马汉确实是比乔治·杜威更胜一筹。
不一样,不一样,阿尔弗雷德是文职军官,搞理论的,教学是一把好手,其他方面不一定行,而你却不一样,你是军方目前的实权将领,你的态度对结果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李牧是标准的实用主义,荣誉什么的,李牧从来不放在心上,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好吧好吧,你这个战争贩子,恭喜你,你又一次即将得逞了。乔治·杜威不得不承认,李牧这个军火贩子当的很合格。
作为军人,乔治·杜威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离开纽约,乔治·杜威马上前往华盛顿,开始自己的游说之旅,而李牧接下来要见的还有一大堆人。
要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发动对一个老牌帝国的战争,哪怕是一场注定能获得胜利的战争,仅靠乔治·杜威一个人也是大大不够。
就在李牧忙着约见各路鬼神的时候,陈荔秋再一次从斯普林菲尔德前往华盛顿。
这一次,陈丽秋并不是以幼童出洋肄业局大总管的身份,而是以清帝国驻美大使的身份前往华盛顿。
按照此前华盛顿对清帝国的承诺,海斯总统将会抽出时间召见陈荔秋,这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召见清国驻美大使。
路过纽约的时候,陈荔秋特意在纽约停留一天,当天晚上,李牧和陈荔秋在克林顿城堡酒店见面。
上一次李牧见到陈荔秋,好像还是在三年前的斯普林菲尔德,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用在李牧身上非常合适。
617 资本输出
陈荔秋大概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当初的一念之差,居然把李牧这个妖孽从清国带到美国,成就了如今的这份事业。
在幼童出洋肄业局,李牧和骏马集团都属于绝对禁忌的话题,从来没有人敢在幼童出洋肄业局公然谈论其李牧和骏马集团。
但是在现在的美国,李牧和骏马集团又是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骏马集团凭借其极其庞大的产业链,已经渗透到美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具,还是诸如汽车这样的奢侈品,每隔一段时间,骏马集团总是会登上报纸的头版头条,时时刻刻提醒着美国人,有这么一家企业,正在为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服务。
幼童出洋肄业局的工作人员还算是有办法,骏马汽车工厂生产的汽车虽然好用,但目前幼童出洋肄业局一辆也没买,使用的还是最普遍的马车,至于骏马集团生产的不锈钢生活用品,幼童出洋肄业局的工作人员同样有办法回避,他们是用的还是产自清帝国的瓷器,并且美其名曰勿忘国本。
即便如此,在斯普林菲尔德乃至整个新英格兰地区,金马集团的影响力已经无处不在,幼童出洋肄业局,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都在斯普林菲尔德街头,随处可见骏马集团的广告,整个是普林菲尔德,更是有超过三成的市民是在为骏马集团服务,这使得骏马集团的制式服装遍布斯普林菲尔德的大街小巷,陈荔秋即使是想回避,也无法做到视而不见。
生活就像那啥,既然无法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
陈荔秋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和海斯总统会面之前,陈荔秋还是要首先和李牧进行一下沟通,这样或许能事半功倍。
既然是在幼童出洋肄业局的任期内注定要折戟沉沙,那么在清国驻美大使的任上,陈荔秋就要做出点成绩来,否则怕是无法向国内交代。
陈荔秋下午3点从纽约下火车,3点45分抵达纽约克林顿城堡酒店,之后就开始准备和李牧的会面。
刚陈荔秋始料未及的是,现在的李牧已经和当初的李牧不同,想见李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从4点半到6点,先后有三拨人和清国驻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前期沟通,李牧本人则是一直到7点半才姗姗来迟。
大使先生请见谅,实在是俗务繁忙,所以才姗姗来迟李牧见到陈荔秋之后挺客气,该道歉道歉,不过诚意就没有那么足。
无妨无妨,这么大的家业需要打理,自然不可能无拘无束陈荔秋按照惯常模式开始客套,虽然语气热情得很,但脸上的笑容略微有点僵硬。
当然了,让陈荔秋尴尬的事还在后面呢,李牧一开口,差点儿就把陈荔秋噎了个半死:大使先生,我只有半个小时时间
这话未免太直接了点儿,差点儿把陈荔秋噎的背过气去。
那我们就长话短说既然时间紧迫,陈荔秋也就不再客套,抓紧时间表明来意。
海斯先生的性格还是很好的,目前中美关系清美关系正处于蜜月期,所以您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该提的要求大胆提,该说的事大胆说,洋人也不比咱们多长一个脑袋,最主要的还是平常心李牧给不了陈荔秋太多建设性意见,李牧和海斯之间的交流方式,也肯定不适合陈荔秋。
不只是美国人,此时所有的洋人,在清帝国都已经被神化,洋大人的事情大于天,对于很多官员来说,见到红眉毛绿眼睛的洋鬼子,比见到他自己的亲爹还要亲。
陈荔秋是和李牧同船抵达美国,在美国也已经生活了好几年,所以对美国人的了解肯定比清帝国其他官员高一些,最起码陈荔秋见到洋人不会唯唯诺诺。
这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
只不过距离李牧的要求,还是有点远。
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是标准的美国人,所以咱们现在的立场不同,你的经验对于我来说并不一定有用。陈荔秋还保留着几分理智,这要是按李牧说的,大大咧咧的去见海斯,估计见完之后,陈荔秋也要打道回府了。
别着急,别着急,大使先生,首先您得知道,清国对于美国的重要性非比寻常,美国非常希望能在清国这里得到,从其他国家那里无法得到的承认,所以大使先生完全不必担心倒是我本人,还有一件事不大明白,听说前段时间在琉球进攻日本的过程中,清国好像出售给日本政府一批武器弹药,不知道大使先生对这件事怎么看。从李牧的角度出发,他才不管海斯召见陈荔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李牧之所以来见陈荔秋,主要还是为了这件事。
这件事里姆先生你也应该知道,陈某身在美国,对于国内的事并不清楚,且待陈某了解一下,定会给您一个交代陈荔秋才不会自找麻烦,推了个一干二净。
这事儿吧,实在是不大好说,往小了说,清帝国此举,只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所以才和日本政府达成这次交易。
往大来说就有点不足为外人道也,毕竟骏马集团是一个以华裔为主体的企业,所以骏马集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清帝国潜在的敌人,而日本相对于骏马集团来说只是肘腋之患,所以清帝国此举并不令人意外。
至少对于李牧来说,这是情理之中。
虽然李牧能够理解清政府为什么这么做,但该做的姿态还是一定要有,否则就和李牧的人设不够相符。
至于陈荔秋对李牧的称呼,实际上,这是个很令人发愁的问题,原本按照李木和陈荔秋之间的关系,陈荔秋本不需要如此见外,但考虑到李牧现在的身份,陈荔秋又不能等闲视之,所以里姆先生这个习惯意义上的称呼,就成了陈荔秋最好的选择。
照你这么说,我现在就该给总统先生发封电报,虽然在美国和清国的关系上,我本人并不该说三道四,但考虑到清国政府实际上的对骏马集团的敌意,最起码我应该让总统先生知道我本人对清帝国的态度。既然陈荔秋不肯面对现实,那李牧也干脆的不再绕弯子。
这何至于此,何至于此陈荔秋感觉头皮有点发麻,如果李牧揪着一点不放,那陈荔秋还真不好解释。
怎么不至于如此?虽然我现在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毕竟我们之间还有几分香火情,所以在此之前,不论是骏马集团和清国政府新的武器供销合同,又或者是技术转让,我本人都持支持态度,现在看来,呵呵李牧占了便宜又卖乖,真让陈荔秋有苦说不出。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国中央政府和清国地方政府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李牧所谓的合作,安全是指和清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站在清国中央政府的立场上,对这种合作应该是持反对态度。
所以李牧现在的话就比较扯蛋了,明明是在给清帝国培养反对势力,但从李牧嘴里说出来,却成了和清国政府之间的合作,这样陈荔秋实在是有口难言。
大使先生应该知道,骏马集团几乎是由美籍华裔组成的企业,骏马集团也一直致力于后备力量的培养,未来的骏马附属学校和斯普林菲尔德理工学院,将会为骏马集团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些人有可能为骏马集团服务,当然也有可能返回清帝国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我本人对这种事原则上是不加干涉的,所以何去何从,还希望大使先生好自为之李牧的话说的有点托大,但考虑到李牧的身份,说出这样的话也并不算过分,如果是换是换成洛克菲勒,说不定会说的更难听。
和美国现在的这些大亨相比,李牧已经算是比较好说话的了,换个人,如果出了这种事情,说不定现在就已经进行全面报复,那对于现在的清国来说,无异于将是灭顶之灾。
清国政府对华人的态度不需要更多赘述,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宁与友邻不予国人,大抵都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清国对于骏马集团的担忧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从上一次纽约独立百年展览会上,李牧对于清国的态度上可以得出结论,李牧本人对于清国的态度,基本上是不大友好的,所以清国政府非常担心,一旦骏马集团征服了琉球和日本,那么骏马集团接下来会不会将目标放到清帝国身上。
此事万万不可李牧你对清国既然还有感情,那么就该知道,值此内忧外患之际,万万不可再起纷争,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切不可因一时好恶,置天下黎民于不顾陈荔秋最怕的事终于来了,如果李牧真的要对清国进行资本输出,那陈荔秋将要面对的,就将是近似于叛国姿敌之类的责任,这可是满门抄斩的罪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倒也未必,有个问题我一直不明白,还请先生为我解惑,现在的清国政府,真的能为我亿万华人带来稳定的幸福生活吗?现在的清国政府,又真的在乎我亿万华人的死活吗?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李牧也就不再遮遮掩掩,直截了当质问陈荔秋,问题还无比的诛心。
面对李牧的疑问,陈荔秋马上败下阵来,虽然陈荔秋挂在嘴边上的是生是我大清的人,死是我大清的鬼,实际上陈荔秋比谁都清楚清政府对于华人的态度,这个话题在清帝国,就像是李牧和骏马集团在幼童出洋肄业局一样,属于是绝对意义上的禁止禁忌话题,别说不能提,想都不敢想。
谈话进行到这份上,自然也就不欢而散,离开纽约克林顿城堡酒店,在返回总督岛的车上,严顺终止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和这种人说话,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意义
和一个自幼接受忠君教育的人聊这样的话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李牧早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李牧还是要说,就像是曾经的那些革命先行者一样,虽然他们知道,他们的前路将会无比坎坷,但依旧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曾经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慷慨就义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段话,原文具体是什么,李牧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清国未闻有流血之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段话要是放到21世纪,估计会招致无数的嘲讽和谩骂,实际上在谭嗣同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样是这样,但正是因为有无数个谭嗣同这样的人在漫长的黑夜中苦苦摸索,才有了未来国人的幸福生活。
好吧,有些人又会说,我的生活一点也不幸福,但这和那些革命先烈无关,还是先从自己身上找答案吧。
转天,李牧派人把司徒雷叫到在李牧在炮台公园骏马集团总部的办公室:如果我现在要对清国进行资本输出,那么胜算大概有多少?
换成是其他国家,李牧想要做什么,根本不需要和其他人商量,但清国对于李牧来说意义毕竟不同,所以李牧需要更多意见作为参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