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起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赤血萌萌

    袁隗等对皇帝吹嘘抓捕马元义、唐周一事,体现何进能力明显提升。

    刘宽则说自己和杨赐等人都命不久矣,需要有新的亲近之臣为皇帝辅翼。

    杨赐从正反两方面给皇帝分析:既已立了何皇后,就应该早点重用外戚骨肉之亲,磨练何进、何苗之能力、积累威望,以图稳固皇子之位。如果担心外戚架空了皇帝的权力,那大可不必,因为何进“忠勇有余,机略不足”,何苗能力则更差一些,正好控制。

    在诸位重臣不断唠叨和何皇后枕头风吹拂下,皇帝最终将何进封为大将军、慎侯,命他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营营士,出屯雒阳城东门外的都亭,修理战具,以镇京师,并招司隶之壮丁为卒,拣选操练,以做出征准备。

    又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以防止太平道攻入和奸细潜入。

    至此,何进终于大权在握,成为与三公并列的第四公。

    。。。

    投桃报李,何进立即任命袁绍为大将军长史,并和杨赐等一起举荐袁术接替河南尹,与袁隗一起大力推荐杨赐之子杨彪升任九卿之一的太仆。

    杨赐、袁隗、何进的交易有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卢植等人都蒙在鼓里,只有司空张济等少数人知晓。

    张济由于位列三公,同时也是皇帝的老师之一,杨赐、袁隗、何进在重要人事问题上自然很难绕过他,也需要给他一些利益。所以,几日前张济在朝堂上提出将刘备踢到幽州去时,杨、袁、何三人为了所谓的大局、大欲,宁可牺牲刘备的利益,也不跟司空张济闹翻。

    。。。

    二月底,战争装备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夜色如水,春风拂面

    卢植盯着天上的月,低声说:“知道你错在哪里吗”

    刘备:“自以为有陛下恩宠,又有破鲜卑之功名,狂妄自大。当庭得罪了司空张济,引来三公九卿一起针对。”

    卢植摇摇头:“只可怜你跟本不清楚因果,就被打压。其实你即使不得罪司空张济,结局也早已注定,与张济的矛盾只是契机而已。”

    刘备大奇:“徒儿真不明白。”

    卢植摸着胡须:“那你耐下心听我一一讲述。

    刚开始我不明白,现在看来何进看来对你还有愧疚,袁家也给予补偿,一起推荐你为比二千石的骑都尉!”

    刘备:“骑都尉只是个临时安慰的职务罢了,平定黄巾之后必会取消。毕竟我送给何进封侯之功,他不给我点甜头,岂不是使跟随他的众人心寒。”

    卢植:“我心也有愧,卢养、刘德然能入四公门下也都是分润了你的功劳。”杨赐征辟卢植之子卢养、何进征辟刘德然为掾属,刘备从兄刘朗则从虎贲军进入大将军属下为将。刘德然娶了卢植之女




第340章 平乱十二策
    中平元年,卢植虚岁40,刘备24,公孙瓒32。若按卢植的计划,一个以涿县卢氏、刘氏、令支公孙氏为核心的豪门,将在十到十五年后站到大汉帝国核心政治圈内弈棋者的高位。

    十余年后,卢植以功、德、威、望为三公,刘备以允文允武为九卿或二千石,公孙瓒为中郎将掌兵于外,郦炎为尚书奋文采于内。

    卢养、卢正兄弟,荀攸、刘德然、刘朗等刘氏宗亲戚各以学识、谋略、才干居要津,公孙越、公孙范、田楷、韩当,典韦、关羽、夏侯博、张飞以武功、功绩外任县令刺史、内控兵权。

    这是怎样一副前程似锦的宏伟政治蓝图!

    卢植字字玑珠,谋划深远,又是怎样一位谋划百年的良师名臣!

    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刘备为拥有这样出色的师长而倾心不已,历史上范阳卢氏从汉末开始腾飞,一直到唐末之间的数百年里都是北朝乃至整个中国最顶级的家族,绝不是浪得虚名。

    可是,刘备知道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在数年之后,很可能因为何进、袁绍、董卓、赵忠张让等和斗争拐一个大弯,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计划:

    “此规划甚好,只是有些缓,若这次恩师能统帅一路大军立下大功,功成归来既可为三公,何须十年!

    到时候我们这些师兄弟都可鸡犬升天!”

    卢植敲着刘备的脑袋:“你啊,就是太急躁!原本我们上阵师徒兵,部队就能如使臂指,为师有七八分把握。

    如今你被踢回幽州,为师就算率领一军,帅不知将,将不知兵,又如何齐心协力如何共立大功”

    刘备不由羞赧:“恩师,徒儿知错了。”

    “父亲,刘师兄,奏章写好了。”卢养在门外高声说。

    卢植看了奏章,不置可否:“让你刘师兄再增加些。”

    刘备暗自感激卢养来的正是时候,仔细阅读,奏章主要提了以下建议,大多是两人商议而得。

    总体八个字:“北守南攻,齐心协力”

    “北守”包括东西南北4路兵马:

    其一,派一名臣大将为帅,持节率北军主力入河北,击张角之南,并总督冀州、并州、幽州各州郡人马。

    其二,以骑都尉刘备副帅,整合幽州之兵力南下,击冀州张角之北。

    其三,召集使匈奴中郎将、南匈奴和并州之兵,击张角之西。

    其四,令青州、兖州刺史帅兵辅助黎阳营,切割冀州与兖州的联系,分割河南、河北黄巾,击张角之东。

    “南攻”亦包括4路兵马:

    其五,调动京兆虎牙都尉、护羌校尉一部分兵力,招募关中之兵,发三河骑士,汇聚于雒阳,为第二批次。使一大将出汜水关虎牢关为中路军,击兖州黄巾一大将出轘辕关为南路军,击兖州黄巾。

    其六,使荆州刺史击南阳黄巾。

    其七,使扬州刺史击豫州黄巾。

    其八,使徐州刺史击兖州之黄巾

    “齐心协力”亦包括4条措施:

    其九,强地方,练兵卒。给一些郡设置都尉,并下令各地编练乡勇,共同讨贼。

    其十,厚赏赐,足军需。鼓励捐献钱、粮、弓弩、马匹,发给任职许诺,向官吏、商人贷款。

    其十一,选良才,退不肖。令公车属贴出招募告示,鼓励在职吏、官吏亲属、良家子中武勇或有谋略者报名笔试、面试。大将军、三公、尚书台、御史台、光禄勋派出懂兵法、武艺的属吏做考官,根据才干、能力给予军中官职。官吏,尤其是将吏中不合格的剔除。

    其十二,用清正,赦党人。任命清廉之士为州刺史、郡守国相,减免赋税,赦免党人及其亲属,以免党人和百姓投入太平道属下。

    。。。

    刘备:“北守、南攻、齐心协力三大方略、十二条措施主次清晰、完备具体,师弟文武才略又有精进!”

    “那是父亲和师兄议定的观点好。”卢养腼腆一笑,颇有自得



第341章 不一样的左右中郎将
    在皇帝书房中,大将军三公等重臣对几名统帅的人选产生了激烈争论。

    太尉杨赐认为,泠征、董卓都有资格任北路军统帅。

    司徒袁隗表示草原和南匈奴见中原大乱,一个频繁南下,一个颇有异动,并州边防吃紧,泠、董应该首先排除。

    大将军何进支持南阳老乡、护乌桓中郎将宗员,或者大司农张温。

    杨赐、张济表示宗员距离雒阳太远,并且暂无甚大功绩,不能服众。张温战争经验不足,可能战败。

    吵来吵去定不下主帅人选。

    皇帝刘宏疑惑的问:“太原太守臧旻是诸多人选中战功最显赫的,为什么你们都不选他”

    司空张济立即表态:“陛下所言甚是!”

    刘备因上平乱策,也得以在后面坐着,此刻神经为之一紧,担心若臧旻选上北路主帅,卢植怕是另外二路主帅也做不了。

    刘备本与臧旻、臧洪父子本相处的极好。然而,臧旻却为儿子臧洪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为妻。出自于太原王氏的平城令王柔、其弟王泽曾经多次对刘备下黑手,臧旻出于现实利益和为臧洪的前途着想,要求刘备与太原王氏、郭氏和解,并让出平城一部分利益给王、郭、臧三家,这一让就是每年数十金的煤铁铜矿、马牛驴、羊毛纺织利润,让刘备极其尴尬和头疼。

    在卢植和臧旻之间,刘备不可能舍弃亲近的恩师而建议老上司臧旻为帅。

    刘备死死地盯着何进、袁隗,希望他们能履行诺言出言干预。

    “陛下,臧旻已经五十余岁,经过多年的征战,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不适合统领大军!”出乎意料,首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太尉杨赐,他害怕臧旻再立功劳成为新的“段颎”,也害怕关东彻底压倒关西。

    “陛下,太原郡亦是要紧所在,若无臧旻守太原,冀州黄巾要是攻入并州,怕是更难以剿灭。”何进亦害怕臧旻功高难封,对自己的大将军之位构成威胁。

    袁隗:“臣也认为臧旻不适合。”对袁隗而言,卢植是他岳父马融的得意门生,臧旻只是普通的袁门故吏,不可能舍卢植而推荐臧旻。

    四府有三位做出否定的评判,最有希望的候选人臧旻就此出局,刘备长出了一口气,而当事人卢植却毫无表情,仿佛不知道刚才在悬崖边上走了一趟。

    为了安慰臧旻的情绪,朝堂诸公商议后,一致认为认为臧旻适合做北路军副帅,统领太原郡兵出井径,督促中山太守抵抗冀州黄巾,督促上党太守防止黄巾攻入壶关,将黄巾牢牢钉在太行山以东。

    。。。

    见出来的一位副帅,大将军何进灵机一动,想起卢植、刘备的方略,退而求其次,建议南阳老乡宗员为北路军副帅,三公都表示赞成。

    陶谦作为下邳相,难以越过上千里的黄巾区域来到雒阳,四府于是建议为中路军副帅。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结果,有了臧旻、宗员、陶谦3名副帅,3名主帅却迟迟未定。

    。。。

    午餐时,刘备悄悄在大将军何进耳边说了几句,并递给他一页纸。

    何进眼神大亮,于是向皇帝和三公建议,写下共同的疑问,对剩下的朱俊、皇甫嵩、张温、卢植、杨璇、曹谦进行笔试、面试。

    东汉以来最高级别的考试出现了,考生全部是两千石中的佼佼者,或曾官至两千石。

    首先是笔试,皇帝、四府各出一题。皇帝出的题目是平贼方略,从这个角度讲,他对卢植、刘备是相当认可的。太尉、三公则分别就北、东、南路军的兵种配置、具体战略各出一题。

    考生们各有所长,朱俊军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稍弱,张温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杨璇、曹谦各方面能力比较平均,最令众人吃惊的是皇甫嵩,在军事和战略上都展现出极高的水准。卢植本来就是平乱十二策的作者,因而只需在原有方略上加以补充,他着重回答的,是北路军的具体方略。

    之后的面试,与后世企业面试类似,皇帝、大将军、三公坐在考官位置,尚书令为记录员,考生们单独进入,接受考官盘问,不同在于,考官可以爱问什么问什么。

    杨璇抽签到第一个面试,杨璇高祖父杨茂,本为河东人,后跟随光武帝刘秀征伐,官至威寇将军,封乌伤县新阳乡侯,后因有罪爵位被废除,因而定居扬州乌伤。杨璇之前曾任零陵太守,平定荆州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叛乱,乃中路、南路军统帅的有力竞争者。

    回答问题之后,杨璇额头冒汗,主动提出自己才干不足,愿为一郡太守,协助平叛:“卢尚书在幽州、冀州有大名,北路军他最适合。朝廷若要选臣为将,请



第342章 花开花落苏媚情
    二月底,雒阳,德阳殿

    皇帝召集在雒六百石以上官员,举行大朝,令群臣共言剿灭黄巾之方略,并开诚布公地表示言者无罪。

    早已内定的南路军统帅,北地太守皇甫嵩提出宜解党禁,益出禁中藏钱、西园厩马以赏军士。

    紧接着,卢植、杨赐、袁隗、朱俊、杨璇等人也附和,接着超过一半的大臣拜服在地。

    大有皇帝不同意,将领们就不出征,百官就罢工之意。

    自古出征之前,皇帝都要对出征的大将诸多嘱咐、好言好语、大加赏赐,以求君臣安心。

    此时大将提出的要求,例如给予田产、给予子女官职,多些信任、多则时间之类的,只要不太过分,皇帝一般也都会同意。

    可这一次,尴尬了。众将不要钱,不要财,就要解党锢,群臣的眼睛都盯着皇帝,一群大臣一起匍匐在地,皇帝不同意就不起来。

    “这是逼宫啊!”

    赵忠、张让等中常侍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不是没有想过临阵换将,可宦官党中哪里有人能承担如此重任以前赵忠有从兄甘陵赵苞,文武全才,有依附王甫的太尉段颎,功劳盖世,可惜段颎、赵苞死后,宦官党羽再无人有平叛之能。

    诸中常侍大呼陛下更衣,以尿遁为借口把皇帝架到后面休息,拖延时间,寻找办法。闪舞

    张让、赵忠等人在群臣中搜寻着,落到了南路军监军曹谦、议郎曹操身上,曹谦乃曹节族弟,曹操就更不用说,想必可用,就派小黄门将二人招来相见。

    曹谦摇摇头:“陛下,党锢日久,人情怨愤,局势已危,如若垒卵。若能大赦,党人必不肯与张角合谋,百官也必奋力以报陛下。”

    换句话说,曹谦担心不开党锢,党人就会投靠黄巾,百官也会怠政。

    至于曹操,对找他的小黄门说:“此乃大势,不可违也!”之后根本就不理睬,继续匍匐在大殿。

    皇帝从小受宦官们“党人乱国”“党人窥九鼎”的说法熏陶,还有犹豫。

    中常侍吕强说:“陛下不想想,张角八州并起,众数十万,已到了亡国之时。

    若不赦免党人,必有人为张角之谋主、爪牙,到时候汜水关以东皆为黄巾所有,绿林、赤眉之事重演,悔之无救!”

    “这么严重朕难道是亡国之君如之奈何”皇帝刘宏这才畏惧。

    吕强:“如今请先诛左右宦官、近臣中贪浊者,大赦党人,辞退州刺史、二千石中无能者,以有德、才智、英勇之辈代替之,黄巾必平。闪舞”

    皇帝还思考更深一层,皇甫嵩、卢植都是他公车征辟、极为信任的臣子,如今两人更代表军方的意志,在开党锢的问题上高度一致。皇帝真担心要是反对,会成为孤家寡人,根本指挥不动军队。
1...8586878889...1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