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有限无敌

    这个楚王什么都好,就是太好色。明明府中都有众多王妃,还要沾花惹草。陈子壮看到钱谦益一家出门,大声说道:监国,君上要有君上的威严,你今天这个样子成何体统!

    被臣下斥责朱宏三大萝卜脸不红不白,说道:陈大人说得有理,本王以后一定要改,再也不会犯错了!

    陈子壮气得要死,在和冯若舒交接的时候他也听冯若舒说过,这个楚王什么都好,雄才大略任人唯贤,一点不次于开国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太好色,本来好色对这个时代的男人根本不算什么病,那个士大夫不是三妻四妾。可是这个楚王最好人妻,最喜欢夺人妻女。看看他府上那几个王妃,除了正妃马小芳,都是他强取豪夺而来。里面竟然还有崇祯的公主和长沙吉王的郡主。要不是这个楚王其他优点太多,陈子壮真有辞官的冲动。

    朱宏三看到陈老头气得要死,赶紧说道:陈大人不要放在心上,本王就是好色,不会耽误正事的!

    听到朱宏三这么说陈子壮好悬没气乐了,他也知道不耽误正事。

    正好陈大人来了,我有一件事想和陈大人商量!

    听到有正事陈子壮赶紧坐直身体,拱手说道:请监国讲来!

    陈大人,我这几天想了一下,内阁制度从成祖朱棣开始创立到现在已经有二百个年头了。内阁几位大学士既无丞相之名,也无丞相之权,更非百官之首,其官阶也仅为正五品,治理国家实在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本王考虑很久,想重设丞相制,不知陈大人的意思如何!

    朱宏三这句话听在陈子壮耳中如同炸雷一样,重立丞相意味着自己手中的权利增大。试问那个文人不想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朱宏三这句话对陈子壮这样的正统士大夫简直有致命的诱惑。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丞相制度的由来
    丞相制和内阁制是中国古代两大治理国家的制度。

    丞相制度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不过在那个时候成为相国丞相等,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从丞相的起源来说,最早恐怕可以追溯到商周,有相,宰等名称,但并未作为正式官称,究其原因,商周是贵族政治,而丞相是官僚的首长。打个比方说,商周更类似于家族企业,老板自兼总经理,集权社会更类似现在的股份制企业,自然需要一个单独的总经理。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水平的限制,君主需要处理的事务并不太多,助手其实未必是必须的。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经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封制度遭到瓦解,贵族政权受到专业的官僚体制的冲击,丞相开始批量出现了。这段时间的丞相的名称有相,令尹,相邦等种种称呼,以丞相为代表的官僚体制作为君主来代替贵族政权的做法,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秦一统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候,确立了丞相作为君主头号助手的地位,正式成为官制。秦朝丞相并不定员,有时一相,有时二相,出身宦官的为中丞相,赵高曾经担任过此职。

    汉初大概是丞相最威风的时代,丞相威权之重,直逼皇帝,丞相和皇帝同时接受百官朝拜。但是好景不长,盛极而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上台,相权在武帝时候遭到重大削弱。

    原因很简单,有人认为是武帝要削弱相权,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云云。恐怕是汉武大帝认为丞相无能,不足与之共同决策国事。汉武通过尚书台这一部门,绕过丞相,直接决策国事。这样,丞相就失去了议政参政的权力,也就是说,丞相的权限受到了侵吞。但很难说尚书台分享了相权,因为汉武年间,谁知道尚书台的哪个兄弟?只能说皇权侵占了部分相权,但是此时丞相仍然并未失去百官首长的身份,也并未失去督导百官的权限,所以汉武时期的丞相并不是传说中的架子。

    汉武帝对丞相制度的破坏,我感觉没有史家说的那么严重,因为相权从根本来说,是从皇权派生出来的,皇帝和丞相,权限本来分的就不是非常清晰,碰到强势的皇帝,自然丞相的权限就削弱了。

    但是霍光不一样,霍光不是丞相,理论上来讲,他地位还要低于丞相,他凭什么指挥丞相?霍光只好逐渐加重尚书台的权势,后代外戚摄政成为惯例,有样学样,我们自然看到尚书台的权势一日日加重,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惯称三公九卿制度,三公都是丞相。实际上,三公中的太尉不常设,其实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常设。人称二府,所以并不是只有宋朝才有二府。

    到了东汉时代,汉光武感觉三司(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很不爽,就把大字给去了,然后我们光武帝也是精力很充沛的皇帝,同时,也喜欢事必躬亲之类的,于是有文件精神就靠尚书台来直接下达了,当时人们说什么事归台阁,三公备位而已,可见领导一旦喜欢事必躬亲了,助手就变成废柴了,秘书就变成香饽饽了,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可以一直往下看,秘书们一旦被领导看重,职位一提再提,那就是百官之长了,再加上他与领导经常相处,可以互相讨论大事,那就变成真丞相。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代,尚书台权势逐渐加重以后,手握尚书台的长官,录尚书事就变成了真丞相了,但是皇帝还是需要秘书的啊,于是中书按照这个循环也起来了。于是在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逐渐成形。

    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就建立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名正言顺的丞相。其实尚书省主管执行,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所以尚书令权势最大。中书省就是领导秘书,拟招之类的,这个与领导最亲近的,门下省主管封驳,审批文件,看看通过不通过,貌似权力极大,即使就是个橡皮图章。

    这制度一直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加重门下省的权势,才有所改观。但是李世民同志玄武门夺权,旧的官僚无法去掉,尸位素餐,新的牛人无法安排当丞相。李世民创造性的采取了一种办法,把真丞相们架空,一方面,老家伙你们反正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些琐事就不用麻烦你们了。用参议得失,参议朝政之类乱七八糟的名目,使一些土豆番薯之类的小官获得了丞相的实权参政议政。一直等尸位素餐的老家伙完蛋,这些参议得失之类的同志才转正。这才是真正的三省六部。

    皇帝用久了这招,出人意料的发现这招有个大好处,他把丞相由制度性的,变成临时性的了,我让你参议了,你就是丞相了,我不让你参议了,你就是柴禾,无须引起人事大变动。后来这招被很多皇帝们学去,丞相们以后的名字就又臭又长了,看看以前丞相的名字多帅,丞相,尚书令,太尉,侍中,中书令,人家叫着也好听。你看看后来的丞相名字,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听着都笑死人了。

    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是,哥们,你不是三品官,也就不是丞相,但是皇帝觉得你能干,让你当丞相试试,和现在的副处级享受处级待遇差不多。最笑死人的尚书仆射明明是二品大员,但是高宗以后,不挂同三品居然不是真丞相。

    好比现在,一个师长,不挂团长职,居然不能指挥部队,三省制度,怎么评价呢,我们表面上看,三省分掌事务,互相分工,又互相牵制,应该是比较好的,但实际上,这个制度过了李世民一朝,就马上完蛋了。

    所以说,制度之所以称为制度,是因为它具有稳定性,但是人死政息,这个东西我们能叫它制度不?

    然后到了高宗时期,尚书省的权限被剥离的七七八八,尚书仆射不委屈点挂同三品,人家都不甩他,商议国家大事他靠边站,三省制度就名存实亡了,唐朝开始了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度。原来唐朝丞相们都是兼职,大家有事时候开开会研究研究,没事时候,各回各省办公。后来,开的会越来越多,会议已经成为定制,

    凡是能进去开会的,我们就叫做丞相,这个开会的地点呢,就叫政事堂。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按照当然的惯例,门下省长官是地主,理所应当的丞相。会议室就在人家家开嘛,凭什么不让人家进去?

    皇帝们有办法,二省长官职位空缺,于是就没正牌丞相,没有正牌丞相了,怎么办呢?反正去政事堂开会的就算丞相吧,起个名字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名字,看看这名字,水啊,意思就是去中书门下处理文件,所以以后经常看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样的丞相名字。

    高宗死了,女强人武则天执政,武则天同志没啥创意。。。就爱上了起名。女人比较爱美嘛,所以武则天时期,连官名都觉得美啊。中书省,门下省,武则天觉得名字不好听,大笔一挥,改。一个改称凤阁,一个改称鸾台。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搞笑的名字,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中后期,丞相随着宦官集团的崛起,逐渐边缘化了,究其原因,还是最简单的枪杆子原因,随着府兵制的败坏,中书门下政事堂已经无兵可用了,而太监们也制度性掌握了兵权,随着府兵制的败坏,中书门下政事堂已经无兵可用了,而太监们也制度性掌握了兵权,所以唐中后期是太监最辉煌的时代,他们甚至可以主宰皇帝废立,其它任何时代太监都没有这么牛叉。

    到了宋朝,我们都熟知的二府和三司使。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三司使掌握财权,什么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兵权,但是,这个制度制度坚持了多久了?

    神宗时期,元丰改制,又搞起来了三省制度,神宗为什么要搞元丰改制啊,原因很简单,这哥们缺钱。为什么缺钱啊,太多光吃饭不干事的人了。我们也可以看看都有哪些光吃饭不干事的人。两汉时期,留下的三公之类的,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这东西是过气明星了,但是人家毕竟是正规公务员编制,财政要发工资的。。。而且是高工资。唐朝也留下了尚书令,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之类的官,这些官现在也光吃饭不干活。而现在的丞相班子,又是一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三司使。比比汉朝,人家是一套领导班子,他是三套,他能不觉得缺钱么?于是改制,尚书仆射之类的也要吃饭干活了,这就省了一套领导班子,据说能省不少钱,神宗还是很开心的。

    我们常说的二府,现在也保留着,那个枢密院虽然和兵部也重着,但是,这东西有助于防止造反啊,留着。



第二百七十六章 坑爹的祖制
    我们常常喜欢说枢密院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分别掌管文武大权。。但是到北宋后期,还是文武大权最终归一。原因很简单,军事本身就是政治的延续,何尝存在独立于政治的军事。所以到南宋,丞相知枢密院已经成为惯例。宋朝的丞相相和前朝丞相比起来,估计就是人家可以坐着,他只能站着,不过好歹站着说话不腰疼。

    元朝从丞相的权限,说起来,和秦汉时候的权限差不多。长官是中书令。倒霉的是中书令是皇太子兼任的。。。这个和战国时代魏国传统差不多。。。爸爸当君主,儿子当丞相。当然,这个中书令自然就是名义上的百官首长,实际上的,自然是尚书仆射,副手就是平章事。我们从名字上就可以元朝土鳖的厉害,没文化。我天朝平章事的才是真丞相,这群土鳖居然把平章事当副手。平章事是副手了,谁是正职?

    元朝末年,权利野兽朱元璋上台,彻底结束相权,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画上句号。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皇帝是**丝逆袭。刘邦是大流氓,朱元璋是小混混古惑仔。

    但是刘邦和朱元璋相比有一点很不相同,就是刘邦还在官场上混过,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上台后对秦朝的制度没怎么变动,全盘接受下来。想一下也是,秦始皇多牛逼,他弄得东西一定是好的,再加上刘邦心中还是很仰慕秦始皇的,所以丞相制度得以留存。

    汉以后的皇帝基本上是贵族出身,小的时候都受过完整的教育,知道丞相制度已经形成这么多年,轻易改不的,所以都是在枝叶上修修剪剪。

    到了古惑仔朱重八上台,丞相制度彻底遇到了天敌。

    无业流民朱重八完全是凭着自己创业,**丝逆袭上台的。上台后他就想,这个天下都是老子的,谁他娘的也别想动。你们这帮知识分子臭老九不就是读了几天书吗?就你们也想来分我的权利?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不让你们当丞相要闹事这么办?那就杀了。就这样,朱元璋用血腥手段压制住知识分子,真正做到了皇权相权融为一身。

    这样皇帝权利很大,大的无以复加。但是拥有多大权利就有负担多大义务,你朱元璋皇帝丞相一肩挑了,义务也要一肩挑,全天下所有的政务巨细都要皇帝一人决断。

    不过这个难不倒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就是干活吗,有什么难的,少吃顿饭,少睡几个时辰就有了。朱元璋大概小时候放牛锻炼的身体特好,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竟然干了二十多年,实在不容易。朱元璋是乐在其中,自己累得同时害怕自己后世子孙不好好干活。朱元璋还颁布诏书,以后永不设丞相,此为祖制。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四年后夺了自己侄子的江山。马上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工作强度太大。

    朱棣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强势皇帝,但是朱棣小时候没吃过苦,这皇帝根本不是人做的,每天吃的比鸡少,干的比牛多,睡的比狗晚。朱棣最后实在是累的不行了,只有再次放出权利给知识分子,用他们来协助自己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内阁制的开始。

    当然朱棣是打着老爹的旗号上台的,自然不能动老爹当年定下的祖制,不过中国人向来能钻空子,不是不设丞相吗?那就来个内阁。朱棣也害怕自己后世子孙完蛋,内阁权力太大,所以创造性的定下内阁成员只有五品,所以内阁在朱棣时期只是皇帝的秘书。

    朱棣死后接下来的大胖子朱高炽上台,只当了一年就死了。接下来很像朱棣的朱瞻基上台,这个孙子更没有他祖爷爷和太爷爷的那两下子,难以自己治理这个国家,只有加大内阁的权利,让他们协助自己管理这个江山。

    让人干活就要给人甜头,但是以前的皇帝定下内阁只有五品,这怎么办?但是人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内阁一个兼职不就得了,所以宣宗后,内阁成员纷纷开始兼任各部官职。

    这个时候朱元璋定下的皇权相权一身的祖制已经被破坏的不成样子,但是朱瞻基还是觉着皇帝不好当,工作太累,耽误自己玩女人斗蟋蟀。在让出治理国家的权利后又把皇帝的批红权让出一部分给太监,让太监和文臣来扯皮,而皇帝只是作为一个执法者,那个不听话就上去惩罚那个。

    内阁在这时还是比不上前朝的那些丞相牛逼,他们只是个皇帝秘书。但是只要是个制度就要发展壮大,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内阁制度终于结出张居正这么个果实。这个时候内阁的权利已经大大强过历代的丞相,甚至达到比皇权还要大的程度,万历皇帝看到张居正还要站着说话。如果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后世子孙被欺负成这样不知道该怎么想?

    朱宏三这个不肖子孙现在想着就是完全彻底的终结内阁制,这种制度在朱宏三眼中就是一个奇葩,内阁大臣明明一个个人五人六的偏偏还是五品,这种制度也就能发生在神奇的中国。

    但是朱宏三也不是想要恢复以前的那种丞相制度,他想要弄的有点像后世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如果这个江山是一家企业的话,皇帝就是董事长,但是董事长要泡女秘书没那多精力管理企业怎么办?很简单,在人才市场找一个职业经理人,给他某种激励措施,让他来管理这个企业。这样做的不好那就再换个经理就好了,董事长完全不用承担什么责任。

    当然,在后世估计是没人来这家企业当总经理的,啥也没有,一天累得要死,出事了还要背黑锅。但是现在大明可是有大把人才要竞聘这个总经理。为啥呢?知识分子贱呗,一个个学的心中充满正义感,感觉就要为这个国家和人民百姓做点事情,做到青史留名。

    朱宏三也正是打算利用这帮臭老九道德上的正义感,让他们给自己卖命打工。所以这种制度在朱宏三脑海中形成很多年了,以前只是时机不到,现在朱宏三已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诸侯,自然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

    可是没想到朱宏三复设丞相这个建议陈子壮竟然不同意。

    陈子壮在听到朱宏三这个计划后刚开始很是激动,试问哪个知识分子不想当丞相的。但是仔细一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监国,臣下不同意复设丞相这个建议!

    朱宏三一愣,还有不爱青史留名的?这真是个奇葩。

    陈先生,能说一下理由吗?

    监国,从个人角度臣下当然想复设丞相,那个士人不想当丞相呢?但是从大业上臣下还是要阻止监国这么做,最起码现在不能这么做!

    请陈先生详细说一下!

    陈子壮组织一下语言,尽量用和缓的词语来说:监国,现在整个南中国有实力和殿下竞争的不下五六个藩王,而监国您好像从血缘法统上都不排在前面。您如果想要超过他们称帝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对朱棣当年靖难的合法性,可是这样做监国您就要强调祖制的重要,也只有强调祖制,其他监国王爷在合法性上才不能和监国您相比,因为他们都是燕王朱棣的子孙。可是当年太祖高皇帝可是有诏书颁布天下,永不复立丞相,如果这个时候您提出这个建议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1...146147148149150...5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