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而来的曙光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花裤衩狙击手

    为了抑制兔子的扩散和繁殖,澳大利亚人可谓用尽了办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堪称世界奇闻。从最传统的猎杀、布网、堵洞,到较为“先进”的释放毒气和在胡萝卜里下毒等等,澳洲人全都试过。为了消灭兔子,澳大利亚人甚至利用起了另外一种外来生物、兔子的天敌——狐狸。在开始阶段,这种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澳大利亚人很快就发现,狐狸可能更喜欢吃行动相对较为迟缓的本地产有袋类动物。为了不使这些珍贵的物种灭绝,澳大利亚人不得




第二百七十三章 诱惑
    为了防止安允和占城的兔子被直接吃成保护动物,农委会也颇下了一番苦心,还在养殖场里特地开辟了一个角专门培养兔子,这些兔子的种类比较贫乏,基本上是以两对垂耳兔,一对狮子兔和三只安哥拉长毛兔繁殖出来的,这种看起来毛茸茸的小动物在夏秋两季时因为天气炎热而显得无精打采,现在到了冬天明显活动得频繁许多了,因此生育率蹭蹭蹭往上涨,原本的九只兔子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百六十多只。根据农委会的统计,至少还有五十到六十五只兔子在养殖过程中逃出去了,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兔子泛滥的情形,因此理论上在安允不会出现兔子泛滥的情况。

    为了防止再有兔子逃出去,农委会将种兔养殖场搬迁至一块水泥地上,四周都用铁丝网围栏围住,兔子的“宿舍”则用木板搭建的小笼子,里面铺设了干草。这些兔子现在在农委会的兔子养殖基地里到处蹦跶,不少兔子还试图在水泥地板上打洞,不过明显没能成功。根据农委会自己内部讨论会议中建议,希望能够将种兔交给安允或者占城港附近农民养殖,让他们用成兔偿还贷款,不过明显附近农民对于养兔子没有太多的兴趣,一来兔子在养殖上太过于娇贵,如果喂草的时候没能去除掉草叶上的露水,兔子可能就会拉肚子腹泻而死;二来兔子会打洞,本地土著并没有用水泥铺设地坪的习惯,因此养兔子的地方肯定只能是泥地,时间一长兔子就会在地上打洞逃跑,这逃起来可不是一两只,往往会一逃而空。虽然说兔子的养殖贷款不算高,但是死亡率高的情况下还是相当划不来,毕竟其他动物养殖要比兔子稳妥。这么一来二去,兔子的人工养殖计划彻底告吹,只能由农委会自己动手进行养殖了。

    这些兔子里既有在热带温带的,也有适宜寒带生存的,因此按照农委会的计划是每隔一段时间放出去一百只,争取让这些兔子在附近繁殖起来。但是农委会自己其实也是很紧张的,兔子的数量一旦增长起来,吃的可就不光是草了,农委会这段时间以来粮食种植获得了成功的情况下,也遇到了许多的困扰,其中自然有附近农民或者归化民偷挖偷采摘,更多的是植食性或者杂食性野生动物对农场的侵袭,后者造成的损害远远高于前者。在抓到的动物来看,最大的吃货自然就是兔子和一些野生鸟类。所以想要放生野兔,也必须要关注本地野兔种群数量的多少,以免到时候发生兔子和人抢粮食吃的灾情,这种情况在农业极不发达的本时空绝对是能够让人饿死的。毕竟养兔子是为了提供更多的肉类供应,而不是为了和自己抢口粮,所以现在养殖场对于兔子种群数量也是有着严格的数量控制的,如果数量超过两百只,就会从中抓出一百只左右的成年兔出来送到食堂去,这些肉基本上是作为“鸡肉”的名义被提供给归化民作为伙食供应,也有被送到罐头厂灌装到肉罐头里去。

    孙文彬说得舌头都快要打折了,面前的这些土著们没有丝毫反应,台下坐着的这几个土著代表,其一自然是他的岳父大人“老刘”。刘明远在化工厂分红中赚得盆盈钵满,让他对于跟元老院有关的任何生意都充满了兴趣,这次听说女婿让他来听听一个“大项目”,这不就屁颠屁颠地跑来了,可是到了这里却发现是说兔子养殖的事情,这让他在心底里有点不屑一顾,兔子这东西又不是稀奇玩意,而且个头又不大,最多也就是一斤多两斤一个的样子,要吃兔子肉,直接到外面去抓就好了,何至于要自己来养殖

    要是养殖兔子的话,何不直接养猪呢猪这东西出栏虽然比不得兔子,但是胜在一头顶得上几百只兔子,而且猪一身都是宝,什么都能卖钱。可是兔子能干什么兔子皮才那么丁点儿大,就算是用来做皮衣也做不了几件,毛又浅,一只兔子也揪不下几根毛来,用兔毛纺线就别指望了。刘明远想到这里,微微摇了摇头,明显是对于孙文彬所提出的“元老院与乡镇联营养兔计划”没兴趣。

    陈小毛此刻其实也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他满脑子都是想要询问元老院的这些元老们开设一家工场需要多少资金,能不能自给自足生产成品,成品销售是不是要经过元老院的审批之类的问题。他知道元老院的本事,只要是这帮元老们插手的生意,就一定有赚,而且是大赚特赚。光不说别的,以前的土布,纺织粗糙,印染也是色泽不均,一旦水洗就会掉色严重。可是现在元老院工业部纺织局生产出来的布,不仅做工精美,染上的颜色鲜艳,在水里泡个几天几夜也不见得会掉太多色,并且这些布匹的价格才只到土布价格的三分之一。一开始土著们总觉得这样精美的布产量不高,卖完了这些“元布”之后自然大家就只能买自己的了。可是不多久土布卖家就傻了眼了,这些元布根本就好像卖不完一样,每天都是一整车一整车地从东方港被运过来,就算是一整仓库一整仓库地被卖掉,转眼东方港就能再次一整车一整车地把元布运过来,就好像在那里有一个元布的聚宝盆一般。土布市场遭到了元布的血洗,最终只能低价抛售,商家也学乖了,直接从东方港去进口元布,土布便从此无人问津。

    陈小毛知道这是髡人们的手段,他想要学会这里面的手段。但是他想学,却全然不知道该找谁去学,又如何去学,他在东方港里找了好几个地方,跟他打交道的元老们都是嘻嘻一笑顾左右而言他。他并不知道这并不是元老们不愿意教,而是这织布厂和纺织厂并不是学会就能上手的,最重要的是要设备。没有元老院工业委员会制造的纺织机和织布机,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如此效率的纺织工作。而且就算是元老院允许提供这些机械设备,土著们依旧缺乏了一件极其重要的设备,那就是原动机。这些纺织机器工作是需要原动机带动的,无论是蒸汽机水轮机还是电动机,如果没有原动机而采用人力,其效率最多是比普通的人力纺织要高一点罢了,缺乏实际意义,所以元老们跟陈小毛说不到一块去。

    他对于养殖动物又全然没有兴趣,只是觉得不能拂了元老的好意,这才耐着性子坐在这里。此刻坐在会议室里的陈小毛依旧是微闭着眼,口中轻轻哼着曲子,不愿



第二百七十四章 谈妥
    话说陈小毛在想要办厂的事情上已经找过很多的元老了,要知道他可是第一批把地包给元老院的本地土著,算得上是有胆量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自然对于元老院的工业发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连面前的孙文彬都对这事情有所了解了。

    投资本地土著办厂联营的事情元老院工业委员会里倒是讨论过很多次,但是处于技术保密考虑,一直都没有真正放开来,就算是孙文彬岳父的投资,也是在只出钱不参与运营的情况下在进行的。但是陈小毛的理念明显要突出很多,他要的是参与经营甚至是希望元老院出售技术让他独门经营,这就有点让工业委员会觉得很为难了。技术扩散是迟早的事情,这是所有元老们都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情,像绝大多数的基础工业原料加工的工作例如毛纺棉纺工业,如果能够交给土著去扩大生产,元老院只负责从棉线到织布、成布到染色加工成衣的工作的话,不仅能够减少复杂生产原材料的人手与工艺,能够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更高等级的工业品生产中去,效果会更加好。

    孙文彬在这兔子养殖联营的问题上已经请示过了执委会,执委会又联合农委会与工委会等多个部门开会,最后授权农委会与工委会,可以与本地土著投资商开办两家工厂,其一自然是孙文彬之前所提到的毛纺厂,兔毛的优势很明显,比羊毛要更加受欢迎。而且一旦毛纺厂落成,不仅可以给联营养兔场纺兔毛,同样可以纺羊毛,稍加改动也可以进行棉纺,基本上落成即开工,开工即赚钱;其二则是一家兔肉加工厂,兔子的肉产量不高,但是胜在数量可怕,兔子养殖场不同于养鸡场或者养猪场,养兔的场所一般来说比较干净,很少会出现流行性疾病的情况,因此在可预料的情况下兔子的肉总产量肯定不会低,因此在这里将兔肉首先进行加工,然后再制造成出售的商品能够有效增加其价值。

    虽然两样都是很不错的工厂,但是这事情在元老院内部还是有一定的抵触的,许多元老认为将这些工厂开放允许土著参与经营,势必会引起部分利欲熏心的土著在里面掺假。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要知道一开始东方港刚刚建立伊始,土著们试探着跟元老做生意的时候还是诚信满满,东西绝不掺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东方港农贸市场里的掺假现象就已经开始凸显雏形了,例如说在蔬菜中夹杂大量的泥土,在生猪的肚子里灌水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现。现在毛纺厂若是在土著的手里,谁知道他们会把什么棉掺进去因此元老院参与联营是必须的,并且同时也要对联营对象有一定的筛选。

    刘明远自然是最好的联营对象,但是刘员外似乎对于这个养兔场毫无兴趣,这让孙文彬相当尴尬,不过元老院的生意从来就不勉强,此刻东方港的产品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你不愿意我就找别人,因此陈小毛就落入了孙文彬的视线中。

    陈小毛和孙文彬打交道比较早,他觉得这个武朝的土财主似乎有点和其他所认识的乡绅不大一样,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重农轻商的武朝里,这个陈员外似乎一点儿也不在意土地产出。东方港建立之前,陈小毛是被土地所束缚的,他只能跟手下的长短工们一起耕种这些土地,收获的粮食虽多,但是却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很热衷于对于商品买卖,并且对于价格变化有一定的敏感度。尤其是在东方港刚刚向安允地区收粮的时候,陈小毛竟然一股脑把自己仓里的余粮都拿出来卖掉了,卖了一笔好价钱。与此同期的大多数本地乡绅都只是运来几石米粮试试水之后就犹豫观望,等到他们发现了价钱是真的时,元老院的粮食储粮已经达到了警戒水平以上,收购价就进行了一定的调动,以至于后来的乡绅们都没有赚到太多的钱。

    当农委会跟安允的乡绅接触,想要包下他们的土地进行种植的时候,不少乡绅再一次犹豫了,其中一些人甚至于一口回绝,这事情上陈小毛竟然又走在了最前面,他直接把自己所有的耕地全都转包给农委会,而且对于农委会的水利改造一点儿也不干涉。现在陈小毛光是在农委会这边的土地承包费一年就能拿下几千元,虽然说自己没有了粮食直接入仓,但是却可以直接向东方港以很低的价格定量购买粮食,每人每月十五公斤的定量虽然算不得太多,但是也是能让每个人都吃饱的,更何况他的庄子里现在没有了那么多的短工和长工,根本就用不着多少粮食,也可以减少许多的开支,更加节约费用。

    被从土地解放出来的陈小毛自然不会是那种每天坐在米堆里吃喝拉撒睡的米蛀虫,他脑子很快就飞速转动起来,没多少时间就找到了一条让手里的钱变多的途径——经商。他用农委会承包土地的资金再加上一些自己叔伯的投资,在东方港进了一批各种中国货,首先在安允进行销售。这第一次销售就赚了一笔,但是随后他就对这种赚不过十分之一的生意失去了兴趣,他再一次在自己家族里融资,将成本扩大了十倍,进行了一次东方港至北海的商业开拓。这次开拓让他的获利赚到了两倍于成本,于是乎他的商旅生涯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前不久他从大理回来的时候,光是在生意中赚得的钱就已经将成本翻了二十倍还有多。

    不过问题很快也跟着就到来,只要是合伙生意,不论是赚钱还是赔本,都是很容易导致分家的,现如今他陈家庄的这些亲戚们在他的带领下赚得盆盈钵满,也就促使这些亲戚们的歪脑筋开始动了起来——不就是运货转手去卖吗谁不会啊这种看起来简单的商业行为最容易复制,因此不少股东在要求多分红的情况下,自己也开始组织商队去跑这些已经开拓过的市场,跟陈小毛



第二百七十五章 井蛙观天周晋峰
    现在的安允县衙已经不是一六二八年元老们刚刚登陆时的样子了,周晋峰对于那时候杂草丛生的后院、墙皮斑驳的院墙、屋顶到处是碎裂的瓦片那种情形还记忆犹新,他还记得那时候每当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会下小雨,四处都是淅淅沥沥的滴水声,瓦罐摆得四处都是,仆佣颤巍巍地端着装了水的瓦罐去檐下倒掉,他更没法忘记当台风来临时跟家人抖抖索索躲在衣橱里听着外面肆虐的风声那种无力感。

    由于某种不成的武朝官场习惯,当官不修衙。所以即便是在台风常年肆虐下破败不堪的安允县衙,他周晋峰也只能老老实实住着,生怕修衙触了什么霉头。但是即便是县衙破破烂烂,这海边还是来了这么一群是祸躲不过的元老们,占据了这号称武朝之国土,在号称不和亲不割地的武朝,这简直是该杀头的罪过。在出动乡勇和驻军驱逐海贼失败后,他又多次报北海,想要天军南下平定海寇,但是几番努力,全部的求援信件都石沉大海一般,最后他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现况,反正他是报过了的,是北海城的老爷们没有作出反应,他干脆关闭城门在安允县城里自娱自乐起来,反正海贼要打破安允城墙也绝对不是容易事。

    不过那群海贼对于安允县城里的人似乎完全没有兴趣,几个月下来他们也只是袭击了距离安允县城最远的武安村,将新奕那厮满门都杀死,然后拆除了整个武安村的建筑和米粮全都搬回了海贼的营寨里。正当安允县的乡绅们人人自危时,他们却又向安允的村寨出钱收购粮食,给出的价格相当高,让安允乡绅们赚了一笔钱的同时,也安了他们的心。

    很快这群髡贼跟安允的乡绅们打成了一片,让周晋峰想不明白的是,这群髡贼来到岸为什么不烧杀抢掠,反而是建城开荒,在溪山边还开辟了一大片农田,玩起了屯田。他们的屯田在几个月后获得了一次丰收,这场史无前例的丰收给髡人的“种地”术打足了广告,附近的乡绅地主们纷纷来东方港想要咨询“种地良方”,良方没能拿到,却见这群髡贼很快又玩出了新手段,他们掏钱跟地主们租用土地来耕种,给出的价格远收购粮食更加理想。对于那些租佃地主而言他们原本是把地租出去的,与其租给那些动不动绝收歉收的佃户,元老院的银子要靠得住得多,他们可是预付款的,歉收了也不跟地主们墨迹;而经营型地主们而言虽然说这地里的产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可是并没有重要到那种程度,元老院向他们保证了可以用优惠的价格购买定量粮食。这样算来,即便是经营地主自己来耕耘,得到的也远远不及租佃所得,而且自己经营的话不可避免地要雇佣短工或者长工进行耕种,自从东方港建立开始,短工的工钱一天一天高,长工的工钱在年底是肯定要翻倍的,与其硬撑,反而不如承包给元老院的那帮元老们更靠得住。有了利益的牵扯,安允的百姓也好,地主也好,都跟东方港里的那群髡人打成一片,每天都有新气象。这欣欣向荣的场面所有人都乐见,但是唯独除了周晋峰。

    周晋峰怎么说也是这安允县城的县令,对于这九村十八寨乃至现在这个正在向外扩张蚕食安允的东方港都应该是他周晋峰说了算的地盘,他十年苦读,一路披荆斩棘考得的功名,皇帝授予他的权力,一路从京城几千里下来,在一路瘴气袭扰之下几乎脱了一层皮才来到这安允。结果忽然从海来了一群人,把安允的权力给接管了,即便是他们并没有进入县城,也没有攻击县衙,甚至对他都是客客气气的,但是他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已经流失得几乎一点不剩。

    髡人们从一六二八年到一六三零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不仅建成了一座让他叹为观止的巨大城市,建立了让他目不暇接的产品生产厂,更是组建了一支军队。要说军队,武朝倒是也有军队,连安允城西现在依旧有一个千户所城,但是要说起军队这两个字,连他自己都觉得武朝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这千户所里的士兵们锄头远刀枪刷得更熟练,一说起打仗畏畏缩缩,抢起钱来谁都快,跟那群髡人的军队根本没得。髡人的军队也不知道是施了什么法术,士兵们经常在安允排着队到处跑,美其名曰“拉练”,这样长途行军别说是那群军户,算是精兵,也是绝对吃不消的,且不说不一定跑得下来,算是跑得下来,也得歇息个一两天才能有战斗能力,可是髡人的军队往往几十里跑下来不休息不说,还要挥舞着铲子在地到处挖沟挖坑,装模作样地冲锋和射击,在这些“军事演戏”结束之后,他们甚至还要把这些挖出的坑道和散兵坑给填平。这些军队虽然不耕种土地,但是经常挥舞着铲子锄头帮助安允各地建设水利工程,而且在帮助百姓这事情做得更是出格,经常帮助百姓找回走失的家人或者牲畜,帮助房子被山贼破坏的老百姓重新搭房子,挑水劈柴更是家常便饭。以前老百姓对于武朝军队是噤若寒蝉,所谓的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说的是那群武朝军队,但是现在的百姓对于东方港的这支号称“国国防军”却是充满了爱戴和拥护,俨然把他们当成了自己人一般欢迎。

    要说起这“国国防军”,让周晋峰夜不能寐的是这支军队可怕的战斗力,他所知,这支军队有好几个不同的军种,其号称军队坚的陆军已经有好几千人的规模,每个人都配发有钢制鸟铳一支,铳口可插短剑一支,延长后可与长枪媲美。每数百人又有火炮一座,这些火炮可以由骡马拖曳,也可由人员拖着机动。他是见过这些火炮发威的,一炮糜烂数里,落地或者在空能开花,破碎的弹片能够将数丈之内打得犹如蜂窝一般,威力无穷;另外又有海军,其有巨舰数艘,现如今经常游弋于海,四处拦截可疑船只。这些巨舰远胜于武朝水军之战舰,此刻且不说武朝水军无力招惹这些巨舰,算是迈德诺人在前段时间偷袭国海军的一艘小舰,也被打得大败而归,听闻击沉十数艘之多。周晋峰虽然不懂打仗,但是也经常听闻水路并进,歼敌于重围之,现在武朝军队在**队的面前是完全没有威慑力的,海海打不过,陆陆更是没得。

    海陆打不过也算了,这国人竟然还有一支天军,从一开始的白色小飞机到后来的木制大型飞机,然后到百舌鸟教练攻击机,国空军的装备始终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增强,现在更是出现了那种巨大的飞艇。飞艇他周晋峰已经见过很多次了,



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之战
    “二爷!又胜了!”看着欢呼雀跃的手下,郑芝虎不由得暗暗点头。战场缓缓飘散着浓浓的硝烟,远处大批的乱民尸横遍野,更多的乱民只是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奔逃的乱民们的前方是一大群偃旗息鼓也只顾着逃跑的“农民军”。这些农民军和元老们穿越的旧世界历史的记录虽然略有偏差,但是大方向却是没有变化,一月二十八日,陕西义军从神木封冻的河面渡河,进入了山西,同时攻打多处城镇,导致山西四处告急书群发,平乱部队疲于奔命,在乱糟糟的山西战场充当救火队。

    不过与旧世界历史不同的是新世界的平乱部队多了一个穿越者这只蝴蝶翅膀扇动的小涟漪——郑家军,郑芝龙自从招安岸后一直龟缩在南安,虽然说在陆的队伍也有发展,可是在对水面舰队的发展相简直不值一提,郑家自从一六二八年到一六二九年与元老院进行交易狠赚一笔之后,将舰队规模扩大了一倍,甚至于还开拓性地建设了好几艘模仿迈德诺战舰的三桅战舰,其用意不消说也知道是为了和迈德诺人争夺海霸权。

    不过陆部队的发展也相当大,首先他们在一六二九年里从东方港进口了将近两千支元老院步枪,与这两千支步枪配套的,还有三十万发子弹。这批步枪除了一小部分装备给了水军之外,还有九百至一千一百支装备到了他的私人军团去了;他们在一六二九年至一六三零年进行了大量的打靶和射击训练,以至于在他们想起要清点的时候才发现只剩下了十五万发子弹,并且因为长时间没有维护枪械进行保养,步枪也有一百多支发生故障无法射击甚至发生了炸膛事故。
1...295296297298299...387
猜你喜欢